隆尧吧 关注:437,447贴子:10,165,905

【隆尧县各村村名的来历大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隆尧县是隆平县和尧山县合并而成,尧山历史悠久,是邢州九县之一,李唐皇室祖籍地,尧帝在此封疆,历史上涌现出战国名将李牧、后周皇帝郭威、柴荣、隋翻译家彦琮等名人志士,现有唐祖陵、柏人城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隆尧秧歌、招子鼓、泽畔抬阁等已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
隆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时代的变化中
隆尧隆尧的村庄也逐个隐去
我们生活的热土上
流传着很多精彩的故事
它们不能被忘记
我们来一起看看自己的故乡那些传说吧~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4-20 21:36回复
    隆尧西张村的路过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4-20 21:37
    回复
      2025-08-27 04:20: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隆尧镇)
      🌾🌾🌾
      四关、四甫:(东关、南关、西关、北关、东甫、南甫、西甫、北甫)据清《隆平县志》及有关碑文记载: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原隆平县城(今旧城)毁于水,县治徒此重建,并设东、西、南、北四关及四甫。
      韩庄:其名称来历待考官庄:该自然村,故隶直隶顺德府唐山县,始建于北宋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宋王朝取得政权后,吸取历史的教训,废除唐代官僚按品占田制度,大力推行土地兼并政策。宋王朝允许朝廷大小官吏自行购置田地,不限数额。其形式主要有二:一是“大田庄”,由主户(即地主)经营,客户(即佃农)劳居庄上。主户有自己的武装,用以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注:《水浒传》中的“祝家庄”即此“大田庄”)。二是“官田”,直属国有。官田也设有庄园,称谓“官庄”。该村在宋时曾为一官田之庄园,官庄之名缘此而至,沿用至今。
      丘底:据《隆平县志》记载:西汉御史大夫任敖(广阿侯)死后葬于此地;村北曾有汉代七女之丘。“北有七女丘,南有尧王墓,斯言固已久矣”(注:尧,原指唐帝尧,后泛指贤德之士。这里指汉任敖)。该村居北丘南墓之间,故名。至公元一七二六年,清世宗雍正皇帝大肆尊孔,(因孔子名丘)诏谕全国:凡“丘”字一律改书为“邱”。由是,丘底曾一度书为“邱底”。
      东河:相传,该村原名东霍,始建于明代,因原村废于洪水后,又迅速创建而致名,清光绪年间,因县内(尧山县)重名村庄常发生误会,由是改“东霍”为“东河”,沿用至今。
      北和:相传,该村古时名“南浒村”。宋时,该村北建有一寺,曰:“北和寺”。后因寺内香火旺盛,名声大振,原村名为寺名所取代,现简称“北和”。
      义丰:据该村清光绪年间重修土地庙之碑文记载,该村名系由当地百姓善讲人情义气、向往美好而致,沿用至今。
      沙湾:据该村原玉皇庙碑文记载:唐显庆年间,原村废于洪水。村民徒于附近曰“金山”的小丘居住,遂定村名为“金山村”。明万历年间,沙河自西北绕金山村东去,水泛黄沙遍野,村又以此更名“沙湾”(注:现该村民某些日常生活用具上仍有“金山村”字样)。又传,清时京师一钦差大臣奉旨赴“沙滩”(传指本县魏家庄)执行任务。行此,见一片黄沙,误为目的地,遂在该沙河湾处的金山村停留。后人因以名村。但此说尚无资料可考。
      尧山:该原为唐代以来的旧尧山县治所。
      南潘庄:考北潘自然村明、清二代碑文,该原与北潘为一个自然村,明代前因姓氏而得名“潘庄”。明永乐间,山西民徒此,仍沿用“潘庄”之名。相传,在明代中后期,汦水奔溃改道于潘庄村,水后分建南北二村,该为南潘庄,沿用至今。
      郭园:考《唐山县志》及民间传说:五代时,该村北曾有一“汪家庄”,系后周郭威皇帝之故居,该地曾为郭之花菜园地。明时,汪家庄废于洪水,居民移居现处,谓之“郭园”,现村北仍有原汪家庄遗址,村人称之为“汪家咯塔”。
      西河:相传,原村(名称无考)废于洪水后又迅即建村,谓“西霍”(明正德间碑文曾有该名称记载)。后因与本县西霍村重名,于清光绪间改为现名。
      韩解:据该村原财神庙碑文记载:该在唐代前名“韩家庄”,因姓氏而得名。唐初,因韩家出了一名“解元”,遂更村名为“韩解元村”,后逐渐沿为“韩解”,至今。
      东里村:相传,古时该村东南曾有一河,盛产鲤鱼。明永乐间,山西民徒此建村,始谓“锂鱼村”。后河道淤塞,改村名为“里村”。清乾隆间,因县西有同名村,该又以方位改为现名。
      南小河:相传,该系明代以前因姓氏命名的自然村,曰“小霍”。后因县内有同名村,遂以方位更为“南小霍”。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更“霍”为“河”,沿用至今。
      柏舍:《六书精蕴》云:“柏者,木之有贞德者”。古时常以柏比喻贤德之士,则柏舍即为有贞德者寓居之所,然不知何人。推其建村年代,约为春秋时期,明时,该村东曾建有龙王庙(即今面粉厂址),庙宇高大,香火旺盛,庙院曾配有古槐一棵,人谓“高庙大柏舍”。
      虎中:相传,该村古为“大虎庄”。明永乐间,山西民徒此,因村东土地庙之大铸钟取村名为“虎钟”,后逐渐沿为现名。
      杜村:考该村玄帝庙碑文:元时该为“杜家港”,为杜姓所居。明永乐间山西民徒此,更为杜村,沿用至今。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4-20 21:47
      回复
        杨河:相传在明永乐中(公元1413年),该村叫“杨霍镇”,为杨姓民所建。时村中办有粮市、盐店、当铺等商业门市。明弘治间,该村屡受洪水之患,居民外流,商业凋零以致倒闭。这时,该已不再称镇,而为“杨霍”,后谐音为现名。
        北柏舍:该村系柏舍的支系村庄,以方位得名北柏舍。其建村年代约与柏舍相齐。古时该村曾有一红颜色的玄帝庙,因此该村也有“红庙柏舍”之称。
        显化寺:据《隆平县志》记载:该村古为“西陈墩”村,因去东“陈墩村”派生而得名。明成化间重建显化寺后,因寺名村。该村之“显化寺创建于北魏孝武帝永熙年间(约公元532年),先在村西近河,明成化壬寅(公元1482年),水泛寺坏,徒于村东”。
        永兴:相传,在明代以前该村曾叫“倒杆村”,在该村玄帝庙曾折倒一旗杆事得名。明永乐间,山西民徒此,当村人在村东为重建玄帝庙举行大典时,隆平县令巡经此地。问得村名后,这个县官认为此名称不雅,遂送名“永兴”,为永远昌盛兴旺之意,沿用至今。
        陈村:据考:古时该村西曾筑有为传递信息用的烽火墩台,村人以姓氏命村为“陈墩村”。至明代,烽火墩台遍于全国各地,如遇敌情,白天放烟,夜间举火,彼此呼应,守望相助。清末因办邮驿,烽火台在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后消失,村名也简为“陈村”至今。
        尧家庄:据该村官房碑文记载,该村始建于明末,因晚于附近村庄,故名“后复庄”。相传,至清代,居民增多,且多事烧制陶器等窑业,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更后复庄为“窑家庄”,后谐为尧家庄至今。
        白家庄:相传,明代前,该村叫“双狮口”,因村西口一双石狮得名。明“燕王扫北”时,双狮口毁于兵祸。明永乐间,白姓民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占籍为村,遂以姓氏取村为白家庄,沿用至今。
        宋村:据该村宋氏族谱记载:明永乐间,宋氏名成者,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村因姓氏而得名,沿用至今。
        西张:相传,早年间该与去东一箭之遥的东张自然村原为一村,名“张村”,因姓氏而得名。明代中期,张村因洪水分为东西二村。因该村居西,故名西张村,后渐为现名。
        东张:历史沿革同西张,此略。
        南柏舍:据考:该村原为柏舍的支系村庄,其建村年代约与柏舍相齐。明时,该村曾有一寺,村因以曾有“寺柏舍”之称。一九五八年以方位定为现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4-20 21:49
        收起回复
          (尹村镇)
          🌾🌾🌾
          西尹村:相传,明代前该与去东之东尹村为一个自然村,以姓氏得名“尹村”。明永乐间,部分尹姓民由原尹村西迁于此,因姓氏和方位而致现名。该地原属临城县辖,一九四五年划归尧山县,一九四七年隆平、尧山合并,该属隆尧地。
          东尹村:相传,明代前该与西之西尹村共为一村,曰“尹村”,系以姓氏命名的自然村。据《唐山县志》记载,秦末汉将韩信“背水破楚兵”处即此。明永乐间分为两个自然村,该为“东尹村”,原隶内邱县,一九四五年划归尧山县以至我。
          田村:该系以田姓命名的自然村。相传该村原址与去南内邱县张村相唇齿,后因水患移于此。明永乐间,其他姓氏相继徒入,仍为原村名。至今。
          王村:相传,该系明代前因姓氏而得名的自然村。该村明嘉靖间碑文记为“王邨”,后书为“王村”。(注:邨为村的古异体字。)
          彭村:该村始建于北魏,以彭乐将军之姓氏名村。据《唐山县志》记载:“北魏彭乐,字兴乐,安定人。骁勇善骑射以军功进爵泊阳郡公,食邑一千八百户,爱柏人山水,遂定县西北之彭村”。彭乐死后即葬于此地。现村东尚有彭墓遗址。
          大宁铺:相传,明代前即有该村,原名“大名咯塔”。明“燕王扫北”后,村址东移于此。时村西曾有一“官道”,为南九省上京之通道。明、清时均在此地设驿站(即,传递公文,换马歇脚之所),南接顺德府,北达正定府,为一古十里铺点。缘此,明代改“大名咯塔”为“大凝铺”,后又为“大宁铺”。至清道光年间,为避帝讳,复为“大凝铺”。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启用“大宁铺”至今。
          屯里:据传,该原为北魏时彭乐将军屯兵之所,故名屯里。《辞海》释:屯与里皆指村庄。清乾隆间《顺德府志》引录唐山县“十六屯”时即有此“屯里”村。
          大霍:考近年来打井、挖沟出土的陶器、农具、盔甲、兵器及旧村庄遗址等,此地在春秋战国时即形成村落。相传,古时该村南有一河,村因而曾为“大河”。后河道淤塞为平地,村名也渐沿为现名。
          染红:该村南曾有宋时建筑的“白佛寺”,寺内“舍利宝塔”尚存。考其建村年代约在春秋时期,其名称来历尚待进一步考证。
          杨村:考该村大元至治间弥陀寺碑文:在去今八百多年前,杨姓民在此地开铺设馆以招揽南北过客,后渐为村庄,村以姓氏而得名。清乾隆间《唐山县志》记载,明、清时均在此设过驿站,为旧尧山县五铺之一,即“杨村铺”,负责急递总铺(县城)与柏乡县之间的公文传递等事宜。该原本为一个行政村,一九六一年划为五个大队。
          南西董:据传,在明代前,该与东董本为一村,村因姓氏名“董村”。后部分董氏民迁此另建村庄,明永乐间定为“西董”。民国时,为与同名村有别,更名为“南西董”,沿用至今。
          良村:考该村阎氏族谱:明代前此即为村落,但名称不详。“燕王扫北”后,此地只留一家阎姓民。明永乐间,王、李、曹等姓民由山西迁入,遂以嘉言名村为“小良村”。(按:考其名前冠“小”字,是为与当时内邱之良村有别)一九四五年简为现名。一九六一年划良村为四个大队。
          霍庄:考近年来出土的陶器、农具、兵器、盔甲等,约在战国后期,现村东南曾有一河,岸之小村庄称“河庄”。后河庄废于洪水,村人遂在现址重建庄园,名村为“霍庄”。考其“霍”字,既与“河”字谐音,又寓旋即兴起之意。
          北小霍:考近年来出土的陶器、兵器、农具等,该村约创建于战国后期。相传,当时村南曾有一条河,村因河而名“小河岗”。后河道变迁,此处成为冲积平原,村名逐渐沿为“小霍”。民国时,为与尧山县重名村有别,更此为“北小霍”,沿用至今。
          西侯:一九六七年五月,国家考古人员对该村进行考察后指出:该村约于北宋初经四次迁移而建,村因姓氏而得名“侯村”。明万历间该村关帝庙铸钟铭文记有上布施者多属侯姓。清《唐山县志》云:东、西二侯村,原本为一村,清末以方位划为二村,该为“西侯”。现东侯、西侯二村仍有“山西侯村”之俗称。村东南之小丘,传为当年孔夫子周游列国时停车之处。后人崇之为“孔岗”、“夫子岗”。元初,孔子之后裔孔璠自山东曲阜徒居于此,并于其建奉圣祠,祭器多得于土中。后,孔璠出任南阳知府,墓在西侯村,曾有碑记(据《畿辅旧志》、《唐山县志》)。
          东侯:该原系侯村(即西侯)的支系村庄,为便利上山采石而建。其建村年代与沿革同西侯。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4-20 22:09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4-20 22:22
            回复
              (东良镇)
              🌾🌾🌾
              东良:相传,明永乐间,梁姓民由现在的西良迁此定居后,以姓氏名村为东梁。该村观音堂明万历间之碑文亦有该村名记载。至清光绪间,村名沿为现名。(据清康熙、乾隆、光绪三帝间县志和顺德府志)。
              大干言:据考:“干”和“言”,在古时均属春秋卫地。此地有岗,时称“山”,谓之“干言山”。该村居干言山东麓,故名“干言村”,后因附近亦有同名村,且该人多,村大,遂称“大干言”,沿至今。
              小干言:该村座落于干言山东麓、大干言东北,因地名村。其历史沿革同大干言。
              耿庄:据该村耿氏家谱记载,明永乐间,耿氏弟兄三人由山西迁此。其长兄居该地,以姓氏名村为耿家庄,后简为现名。其二弟、三弟居任县东耿庄、西耿庄。一九四一年前,每逢年关节日,三村人尚互相往来。
              大市口:据该村明代碑文记载,该村原址在尧山城南偏西1华里处,因村民多系菜农,故名“菜市口”。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村因水患西移于现址,民以农耕为主,村名也逐渐沿为大市口。(注:该地读“大”为“代”音,大市口乃菜市口谐音而致。)
              高村:据该村关帝庙碑文记载,该村系以高姓命名的自然村,曰“高村”,约建于明代前。明“燕王扫北”后,北地尚孑遗一户高姓氏。明永乐间,山西民迁此,命村为“高庄”。后因村之人口发展较快,清乾隆间复为高村,沿至今。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村民曾创修环村土寨,“周围650丈,墙基厚1.5丈,壕阔1丈,深1丈。建寨人:附贡生李清芬,生员李文炳,监生韩鉴,地方张庭选。”现此寨已无存。
              周村:相传,该建村年代约为春秋时期,村因姓氏致名。
              北寺庄:相传,在明代前该村曾有一寺,村缘此得名“寺庄”。后因去南亦有同名村,故为北寺庄。据考:一九六九年平整土地时,该村东北角玄帝庙后曾有一和尚坟出土;明万历间重修玄帝庙碑文曾有“寺庄”之名称记载;一九四五年解放后,该村四角仍各有庙宇,在东南隅龙王庙之院墙上有一佛龛,内朔一独佛,村人称谓“独佛寺”。清光绪间《唐山县志》曾云:“寺庄无寺也叫寺”,其言盖指独佛寺矣。
              石村:相传,明永乐间山西民徒此,因附近河上之石桥命村为“石村”,沿用至今。
              陈庄:相传,该陈氏祖于明代初由四川马城县迁居此地,村以姓氏得名陈庄,沿用至今。
              泽畔:据考:该地地势低洼,古时曾为积水沼泽,故李阳河曾流经此地。明代前,因该村建于沼泽旁,遂以地貌取名泽畔。明永乐间,山西民移此,相沿泽畔名至今。因水土地质关系,该地盛产优质莲藕。旧时,此藕为朝廷贡物,现仍以质纯、口脆而著称。
              南位:据考,该村原名“南卫”,与去北之“北卫”村遥遥相对,原为北宋末年宋、金交兵战场上的两个防卫地。“燕王扫北”时,北卫村废于兵。明永乐间,山西民徒此南卫定居,仍为南卫名。至清光绪时,村名谐音书为“南位”(据清乾隆和光绪间《唐山县志》),沿用至今。今南位村北尚有北卫废村遗址。
              西霍:相传,古时该与去东之东霍原本一村,谓霍村,因创建迅速而得名。明永乐间,山西民徒此,仍沿用霍村之名,后分为东西二村,以方位称东霍、西霍,沿用至今。
              东霍:该自然村之历史沿革同西霍。南寺庄:据考,该村曾有一“天宁寺”,始建于唐代,村因以得名“寺庄”。后因去北十四里亦有同名村,故为南寺庄。今村东古天宁寺遗址犹存。
              安中:相传在北宋末期,此地曾为宋、金交兵的古战场。金人将陈亡的将士安葬于此,有守冢人在此居住,后渐为村落,称之谓“安冢”。明永乐间,居民由山西洪洞县徒此,沿用安冢名。至清光绪间,沿用“安中”,用至今。
              黄家营:相传,在北宋时,该地曾系宋、金交兵的古战场。金国皇帝的御营就扎在此地,村因之得名“皇驾大营”,后逐渐沿为现名。
              店头:相传,在唐时,该地曾有一“定觉寺”,寺旁二郎庙附近有个店铺,以招揽投庙降香者。至明永乐间,李氏居民由鸡泽县迁此,将村舍建于店铺一端,遂命村为“店头”(据该村李氏族谱),沿用至今。
              邢村:考该村老母庙宋代铸钟铭文,该邢村系宋时因姓氏致名的自然村。明永乐间,居民由山西榆次县迁此占籍为民,相沿邢村之名至今。
              尹村:相传,在西汉时,该村名为“西庄”(也称窦庄)。当时有位名叫尹之托的义士常在此地为民兴善除恶。尹死后,村人在该村北为其修建了“尹公之托墓”和祠堂,以祭之。缘此,村名也更为“尹村”。因县境西部有东、西二尹村,该又居县之西南部,故该村也有“南尹村”之称。
              东庄:相传,明永乐间,居民由山西徒此,因村居尹村之东南隅。故名东庄,沿用至今。
              唐庄:相传,明永乐间,唐氏居民由外地迁此定居,村以姓氏得名“唐家庄”,后简为唐庄。“大清宣统元年,盖唐家庄村东有五圣祠一座”(据清重修五圣祠碑文),现已无存。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4-20 22:25
              回复
                (北楼乡)
                🌾🌾🌾
                北楼:据该村宋塔之碑文记载,宋时该名“北永泰”。相传,古时该村南曾有一河,日暮凭眺,河中有楼台倒影。明初缘此更村名为北楼(据南楼村明代碑文)。
                周张庄:相传明永乐间,张氏民由山西洪洞县迁于本县东良乡之周村,后部分张姓民复由周村徒此,遂以原村名和本姓氏名村为周张庄,沿用至今。
                尚礼:相传,古时该名“人伙屯”,唐代更为尚礼。周时,成王封周公姬旦之第四子苴为邢侯。苴年迈,欲让位于其弟,弟怕此举毁周公之正统,遂走而避之于人伙屯。后人为崇其德,更村为尚礼,意为重视礼义之乡。周公为姬姓,现该村仍有姬姓民。
                小汪:据史料记载:汪指水停积处。《左传?桓公十五年》云:“尸诸周氏之汪”。服虔《通俗文》:“停水曰汪”。据实地考察,该村东曾系汦水故道。该地地势较低洼,古时曾有水泊停积,故名小汪。其建村年代约为春秋时期。
                西曲底:据《唐山县志》记载,该村因座落于马河支流的曲弯处,故名曲底村。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河堤决口,村庄被洪水冲毁,后分建东西二村,该依方位称西曲底,沿用至今。
                东曲底:历史沿革同西曲底。
                范贾:据《隆平县志》记载,该村民原居郭贾村,时称郭贾大镇。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夏五月,汦水决,麦田尽淹,人行舟收麦,村毁于水。几户范姓民在原村西重建村庄,遂名“范庄”。一九四七年八月,更为“范贾”,沿用至今。
                辛贾:据《隆尧县志》记载,该村民原居郭贾村,时称郭贾大镇。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夏,郭页村毁于洪水,部分村民在原村南重建庄园,名“南庄”。一九四七年,更为现名。
                南楼:据考,该村历史沿革与北楼村同。宋时该村名“南永泰”。明初,因村北河水之景物更为南楼。明清两代均在此设有驿铺,谓“南楼铺”,负责旧尧山县到任县的公文传递等事宜。
                河北南汪:考该村明代碑文:后周时,该村南曾有一条大河,村近旁有一积水洼地,村因地貌得名“河北南汪”。(按:据史,停积之水谓之汪。这里,村借汪名,“河北”和“南”皆系方位。)
                白家屯:相传,在明隆庆年间,天灾严重,赋税繁多,民不聊生。任县白家屯数人奋起砸了官府,抢了粮仓。为防官府缉拿,他们便躲到这一沼泽地带立足谋生。事平后仍袭用原白家屯名至今。
                重贤:相传,后汉光武帝刘秀走国时,曾在此地收贾复、邳彤二贤土。世人敬其仁德,称该地为崇贤,后谐为重贤。考其传说,虽不尽其然,但刘秀在战柏人时,确曾在这一带投戈息马,“镇抚其流离,安集其人民”。后刘秀拔邯郸斩王郎,即承大统。古人称其“施德行仁自柏人始,而柏人之讴思不忘”。考重贤之名即始于此。
                牛家庄:相传,明永乐间,牛氏民由山西徒此。村以姓氏得名“牛家庄”。后因该村周姓出了一名秀才,曾称“周牛庄”。一九五八年复为现名。
                景福:相传,汉光武帝刘秀创业时,战柏仁,拔广阿,曾在此地“镇抚其流离,安集其人民”。村民讴思帝德,名村为“景福庄”,现简称景福。据《辞海》释:景福即大福也。《诗?小雅?小明》:“介尔景福”。唐绍宗曾以景福二字为其年号。
                尧张庄:相传,明永乐间,张氏民由山西洪洞县徒此,遂以姓氏名村为“南张庄”。一九四七年隆平、尧山二县合并时,为与县之同名村有别,更南张庄为尧张庄。
                南羊村:据该村金代石狮铭文记载,该村在金时称“南杨村”,系因姓氏和方位致名的自然村。至明朝中期,村又谐音为现名。
                南汪店:据考,古时该村西南,地势低洼积水成汪,村因以为“南汪店”。《唐山县志》云:“县南一舍南汪店,乾维相传萧王投戈息马之所。故老构祠,其来尚矣”。又传,在公元二十五年前,该村为“十里仁义乡”。刘秀走国时曾路过此地,在村头饭店幸得一饱。刘临行感慨万千,表示终生难忘此店。后人因以更村为“难忘店”,以后又逐渐谐为现名。村西光武庙古已有之,至今犹存。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4-20 22:38
                回复
                  2025-08-27 04:14: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莲子镇)
                  🌾🌾🌾
                  莲子镇:明永乐间该村刁氏先民由陕西洪洞县徙此,因该地势低洼,且多生莲子,故名“莲子坑”。清同治六年(1867年)创修环村土寨,谓“莲子坑寨”。民国十年(1921年),更村为镇,日伪时期曾称“莲池寨”,后又复为现名。
                  南吴疃:明代前即为村落,以姓氏得名。明永乐间山西洪洞民徙此后分居南吴疃、北吴疃二地,仍沿用原村名。
                  西店子:明时村谓“曹村口”。万历四十年(1612年),更名“西殿子村”,后沿为现名。
                  东店马:东店子与西店子隔河相望,其历史沿革同本乡西店子。马家庄座落于澧河东岸,与西店子连为一村。明永乐间,山西马姓民迁此为村,遂名马家庄。
                  贾庄:明永乐间,贾氏民由本县张汪村徙此定居,村因姓氏得名。
                  辛庄:明永乐间杨氏民由内丘县张马村迁于隆平县张汪,后又由张汪徙此,遂名村为“新庄”,后沿为现名。
                  东庄:该村民于明永乐初由陕西洪洞县迁于莲子镇,后部分张氏民复移此地,曰“张家庄”,后因村座落于莲子镇东南隅,故名东庄。
                  崔家楼:明永乐间,崔姓民由陕西洪洞县迁于本县张汪村,后又复迁于此,因姓名村。
                  耿家庄:明永乐间,耿氏民由陕西洪洞县迁于本县张汪村,后复迁于此,遂以姓氏名村。
                  王家庄:明永乐间王氏民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本县角城,后由角城复迁于此,村因姓氏得名。
                  西范:明永乐三年(1405年),范氏民由本县北阎庄迁到该村东二里处居住,因姓名村为“范家庄”。传五世(约于弘治年间),部分村民移此建村,名“西范家庄”,原村则为“东范家庄”。今简称西范,东范家庄也简称东范。
                  东范:其历史沿革见本乡西范,此略。
                  白家寨:明代前因姓氏得名“白家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山西洪洞民迁此,仍沿用原村名。清同治七年(1868年)创修环村土寨后更为现名。
                  任村:隋代前即为村落,曰“任村”。据考,古时任、壬相通,壬即水之代称。此地曾为积水洼地,加之滏阳河在此滚来滚去,水为陆、陆复为水久矣,村之名由此而来。
                  马栏:相传,宋代前原村在滏阳河西,住有十八户人家,谓“十八家坑”。后因岳飞拒金兵时曾在此养过战马,村人缘此更“十八家坑”为“马栏”。明时,迫于水患移于今地,仍沿用马栏名。
                  北哈口:相传,在战国时期此地即有人居住,因该处地势低洼积水,且多产鱼蚌等,得名“北哈蚌口”。明永乐间,牛氏百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仍沿用北哈蚌口之名。清代更为北方谷村,民初复为原名,民国25年(1936年),更为现名。
                  西阎庄:相传,明代前该村西曾有一南北官道,村名“一路村”。明“燕王扫北”后更名“西河沿庄”,明永乐四年(1406年),山西民迁入后,更村为现名。
                  西哈口:其历史沿革同本乡之北哈口。因此村位于北哈口之西,故名西哈口。
                  前辛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沈、韩二姓民由山西洪洞县徙此,遂以姓氏名村“沈韩新庄”,后分为南北二村,南曰“韩家新庄”,北曰“沈家新庄”。1947年经县政府批准,南为前辛庄,北为后辛庄。
                  后辛庄:其历史沿革同前辛庄,此略。
                  北阎庄:据考,该村无阎姓,系去西之西阎庄派生而得名。
                  东阎庄:原属巨鹿县,名“小原庄”,1945年划入隆平县,更名东阎庄。
                  北盐池:该村西南部为巨鹿县所辖,其余为本县治。明永乐四年(1406年),王氏文志者由北阎庄迁此,以开池盐为业,遂名村为北盐池。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4-20 22:49
                  回复
                    (魏家庄镇)
                    🌾🌾🌾
                    魏家庄:明代前即为村落,以姓氏得名。明永乐间,山西洪洞民迁此,沿用“魏家庄”名至今。
                    郭贾:明万历间,尚名“郭贾村”,西至尚礼寺,东至孟贾村,俗有“郭贾大镇”之称。明天启七年(1627年),“大镇”毁于水,村民以姓氏分建了郭贾、李贾、孟贾、范贾和辛贾等村,是为郭贾。
                    李贾:其历史沿革同郭贾。
                    孟贾:其历史沿革同郭贾。
                    王贯庄:其历史沿革待考。
                    王尹:村北有唐武德皇帝李渊之三、四代祖陵。唐高宗李治在仪凤间曾大加修葺,并“配置守卫户三十人守陵”。该村原为守陵人所居。明永乐间,居民王尹由山西迁此,村因其人而得名。
                    南丈:相传,北宋末年,宋、金常在此地交兵,该处曾设过军营大帐,因以名村为“南帐”。清末,改为现名。
                    赵孟:原系大唐帝陵光业寺址。罹于千百年的风雷水火,寺已无存。明永乐间,赵、孟二姓民由山西迁此为村,村以姓氏得名。
                    角城:旧时曾称现王尹村北之唐祖陵地为“城”。该自然村位于唐祖陵东南隅,故名角城。
                    西魏:明代前以姓氏得名“魏村”,明代中期因水患分建东西二村,是为西魏。
                    东魏:其历史沿革同西魏。
                    肖庄:唐代名“肖村”,因姓氏得名。
                    东庄头:相传,古时此地曾有一金线河(泜河故道),河西岸有一富庶大村曰“白家庄”,素有“小邢家湾”之称。庄头村因座落于白家庄的村南端,故名庄头。此时村只有四户侯、刘、任三姓民。明永乐间,曹、宋二姓民由山西徙入。明代中期,白家庄废于水,村民始将村址南移,建为东西二村,仍沿用庄头之名,西为西庄头,东为东庄头。
                    西庄头:其历史沿革见东庄头。
                    张汪:明永乐初,张、王等三户民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为村,村西南原为泜河故道,近村曾有积水洼地,故以姓氏地貌名为张汪。
                    公子村:相传,古名“凤凰村”,因本县知县在此布施,并收得义子,村人缘此更名为现名。
                    多稼庄:相传,明万历间,本县东庄头杨、黄、宋等姓佃民在此为主户耕耘。后渐成村庄,谓“多家庄”。因村人习用稼字,故为现名。
                    北牛:其历史沿革待考。
                    南牛:其名称由来待考。
                    牛张:相传,明初因姓名村“张家庄”,明代中期毁于水,村人栖居牛村附近的一个土疙瘩上,故名“牛张庄”。今简称牛张。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04-20 22:54
                    回复
                      魏庄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04-20 22:54
                      收起回复
                        (大张庄乡)
                        🌾🌾🌾
                        大张庄:明永乐间,张姓民由山西洪洞迁此,遂以此形式名村。
                        渠家庄:明成化间,渠氏居民自本县固城社第二甲迁于此地,因姓名村。
                        大曹庄:明永乐间,曹氏三兄弟由山西洪洞县迁于本县王村。明成化间,曹氏长兄由王村复迁于此,以姓氏名村“曹家庄”,明崇祯年间更为现名。
                        胡家疙瘩:据该村胡氏族谱载:明永乐年间胡姓民自山西洪洞迁此,名村为“新振村”。清末,村庄毁于水后,村民徙居于附近的高疙瘩上,遂以姓氏和地貌取村为现名。
                        小曹庄:明永乐间曹氏民自山西洪洞县迁于隆平县户曹村,成化间复由户曹徙此,以姓氏名村“曹家庄”。明崇祯年间,为与同村名有别,更为“小曹家庄”,后沿为“小曹庄”。
                        殷家庄:明永乐年间,殷氏祖自山西洪洞迁居于隆平县固城,成化间复由固城徙此,以姓氏名村。
                        白家庄: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该白氏民由山西交城县徙于直隶赵州隆平县乡观社,立祖者白仁亲。洪熙元年(1425年),部分白氏民复迁于此,村以姓氏而得名。
                        西刘庄: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刘氏祖自山西洪洞县迁于隆平县乡观社第十里,成化间复徙于此,以姓氏名村。
                        马家庄:明永乐间,马氏居民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为村,村因姓氏得名。清雍正间,马姓民失传,但村名未改,村人仍沿用马家庄之名至今。
                        宋家庄:据该村宋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宋氏民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为村,村因姓氏而得名。
                        东刘庄:清雍正年间,刘氏民由隆平县魏家庄迁至,以姓氏名村“小刘庄”。后因方位更村为现名。
                        大虫营:该村张、刘、陈等姓先民系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村人以嘉言名村为“大富营”,后沿为现名。
                        郝家庄:明永乐年间郝、张等姓民由山西洪洞县迁至,以郝张二姓名村为“郝张家庄”,清末,更村为现名。
                        成家庄: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成氏民由本县陈村迁此为村,立祖者成云,村以姓氏而得名。
                        檀家庄: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檀氏德林自元氏县檀山村迁此,村因姓氏得名。
                        南王庄: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王召兴由山东业明洼迁此定居,以姓氏名村“王家庄”。1958年公社化时,更为现名。
                        肖张庄:明永乐间,肖、张二姓民由本县丘底、柏舍迁至,遂以二姓氏名村为“肖张家庄”,后简为现名。
                        焦家庄:明永乐间,焦氏祖由山西洪洞县迁至,以姓氏名村。
                        范庄:明时,该村地属南王庄,人们常在此打尖做饭,时有“饭庄”之名。明成化间部分王氏民由南王庄徙此定居,饭庄之名也谐为范庄。
                        杨家窑:该村原名“李家窑”。明中期,杨氏民由赵县迁此,更村为现名。
                        黄家庄:据载:黄氏仕能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由山西洪洞县迁于隆平县西董村。明万历六年(1578年),黄氏能之第七代孙黄振复由西董村迁此,以姓氏名村。
                        小王庄:相传,明永乐初,王姓居民自本县王桥徙此定居,曾称“小王家庄”,后简为现名。
                        霸王营:旧志载:“霸王营在县东北三十里,为项羽屯兵之所,项王与秦将章邯战巨鹿下广阿即此地也”。
                        羊毛疙瘩:明初建村,时名“大有村”,清末因地貌更为现名。
                        张家口:明永乐初,张氏民自山西迁此占田为籍,因村庄座落于澧河北岸河口处,故名。
                        王雄庄:相传,明弘治间,王氏名雄者迁此定居,因以名村。
                        刘通庄:据该村刘氏族谱记载:始祖刘通,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由山西潞安府襄垣县迁此。村因其人而得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9-04-20 22:58
                        回复
                          (牛家桥乡)
                          🌾🌾🌾
                          牛家桥:清康熙间,牛姓民由去南之北哈口迁此为村,定名牛家桥。
                          菅村:相传,在隋代以前为“坚村”(寓村庄坚固,不为水患)。隋时,为避隋文帝杨坚讳,改“坚”为“菅”。明永乐间黄、尹、李等氏民由山西洪洞县乌村迁此,仍沿菅村名。
                          梅庄:相传,明永乐间,刘氏志华者,因避讼案由山西迁此,隐刘姓,以排行“四”为姓氏,以嘉言名村为梅庄。
                          林家庄:明永乐间林氏民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为村,遂以姓氏名村。
                          西清湾:明永乐间,此地有河,山西民迁此河湾处定居,遂名村为西清湾。
                          东清湾:明永乐间此地有河,山西民迁此河湾处定居,遂名村为东清湾。
                          南杨家楼:相传,古时此地由一官道。巨鹿杨辛庄杨思圣为朝廷督察院官吏时,常经由此地。杨府在此打井盖楼修建花园,以供停马歇脚,取名“杨家楼”。明永乐间,陕西太谷县仙阳庄民迁此,沿用杨家楼之名。后因村民不睦,一部分村民在原村南另建村庄,取名“义合营”。清末,更为南杨家楼。原杨家楼则为北杨家楼。
                          北杨家楼:该村历史沿革同南杨家楼,此略。
                          杨家庄:明初村名武家庄,明景泰间杨氏民由隆平县大虫营迁此。历三代(嘉庆间),因村中武姓失传。更武家庄为现名。
                          旧城:西汉于此置广阿县,唐曰昭庆,宋改隆平,宋大观二年县治西迁后,此地始名旧城。
                          王盘庄:明时该村为渔夫王盘居住之所。永乐间,赵氏民由山西洪洞县迁入,因以王盘名村。
                          马头:相传,明永乐间,居民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分东、西两处为村,时二村中间有一条北去的马河。河水注入村北的积水洼地,宛如马河的尽头。该村居马河东,且村大人众,故为大马头,与其东南相邻的村庄为小马头。清时该二马头曾有“东阜城”、“西阜城”之称。
                          大兴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居民由山西洪洞县徙入,因去东之旧城得名“小旧城”。清咸丰年间更村为现名。
                          北吴疃:明代前即为村落,以姓氏名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山西洪洞民迁入,沿用北吴疃之名。
                          开河:始建于唐代,唐仪凤中(677年),昭庆县令李元于此地开成“澧水渠”,“以溉田通漕”(《赵州志》),村缘此得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9-04-20 23:01
                          回复
                            (千户营乡)
                            🌾🌾🌾
                            千户营:该地为元代屯兵之所,元代统兵将领有“百户”、“千户”等衔,此应为千户所辖,故名。
                            南鱼:此处古大陆泽下端。明代尚有积水,当时附近人们在此打渔为业,常栖于南北二高地出售水产品,并称此二高地为“南鱼市”、“北鱼市”。水去人居,简称“南鱼”、“北鱼”(北鱼今属宁晋县)。
                            王家场:明永乐二年(1404年)山西太原府榆次县王氏民徙此,村因姓氏而得名。
                            岳家庄:据该村岳氏族谱记载:明末,岳氏祖由隆平县东关岳家街徙此,繁衍成村,时称“小岳家庄”,后简为现名。
                            枣驼:明初谓“草驼”。明永乐二年(1404年)山西民迁至,更村为现名。
                            连仲:相传,明初该村东有4个紧相依靠的小村庄,统称连庄,后谐为现名。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郭等姓民相继由山西迁入,村庄西迁于现址。
                            东王庄:去今约180年前,该村王氏祖由去西南王庄迁至,明村称“小王庄”,为去南赵家庄之附属村,缘此曾有“小赵家庄”之称。后村人为取得独立,曾与赵家庄打官司多年,1953年经省仲裁独立后,正式名村为现名。
                            狮子疙瘩:相传,明初该夲一小村落,时村西高疙瘩台上有一古庙,庙门曾有一石狮,村因以得名“狮子村”。清末,该村为现名。
                            国家庄:据该村国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国氏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迁于直隶赵州隆平县。兄仕元,居本县西阎庄,弟仲元居此,以姓名村。
                            赵家庄:据该村赵氏族谱记载:该赵氏祖自明永乐二年(1404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村名以姓氏而得。
                            唐家庄:据该村潘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潘尔德、潘尔位和一马姓先民由山西洪洞迁此。当时该地属县府唐四衙的地盘,潘、马姓民是为佃户,唐称“山主”,村以唐姓得名。
                            🌱🌱🌱🌱🌱🌱🌱🌱🌱🌱
                            苏家庄:明代前该处为一片积水洼地,属古大陆泽下端,人居高台处,以打鱼为生,村曰“流鱼池”。明永乐二年(1404年),苏氏民由山西洪洞县徙此,更村为现名。
                            【俺村】
                            🌾🌾🌾🌾🌾🌾🌾🌾🌾🌾
                            徐麻营:建村年代及历史沿革待考。
                            毛尔寨:明代前即为村落,曰“赵岭庄”,明“燕王扫北”时毁于兵。永乐二年(1404年)居民由山西洪洞县迁此,更村名为“长春生”。清同治二年(1863年)创修环村土寨后更村名为“猫尔寨”,后谐为现名。
                            邢家营:明永乐间,邢氏民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村因姓氏而得名。
                            杜家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杜氏民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为村,村因姓氏而得名。该地古为大路泽,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游大陆“梦有神女鼓瑟而歌”处即此地也。后人曾因以于此建“大路神庙”。
                            苏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苏氏民由山西洪洞县东村迁此立村,因姓氏而得名。
                            孔家庄:明永乐间孔氏民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村因孔姓而得名。
                            陈家庄:明永乐初陈氏民由山西迁此,村因姓氏而得名。
                            舍落口:该村建村年代可追溯到北魏时期。古时该地为大路泽边沿,俗称“小南海”,因村座落于“海”口处,故名“舍落口”,明永乐间山西民迁入后仍袭原村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9-04-20 23:11
                            回复
                              2025-08-27 04:08: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吧友们!哪个是你村?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9-04-20 23: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