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5处
1大青山遗址
简介*位于公主岭市双龙镇大青山村水泉山南坡之上,大青山村水泉屯坐落于遗址中心。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泉山东西狭长,西端向南延伸,形成一个较大的弧形地带。遗址附近丘峦起伏,沟壑纵横。自然沟壑将遗址分为东、西两部分,其中东半部分东西长约500,西半部分东西长约300米,遗址宽约150米,遗址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遗址东部的地表遗物分布较西部密集。
1961年5月,四平专署文教处组织的调查小组,对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在遗址地表采集各类文物标本20余件。1971年,吉林省博物馆在遗址内清理了一座土坑竖穴墓。墓内无棺椁,葬有人骨2具,头向西北,均仰身直肢。墓内随葬青铜短剑1柄,夹砂红褐陶壶4件。
大青山遗址展现了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年在遗址地表采集的遗物包括石、陶、骨和青铜器。石器皆磨制,见有石斧和石刀。陶器包括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类。泥质陶色多暗红,部分器表细泥抹光,器形包括盆、钵、鬲、瓮、罐等。夹砂陶以红陶为主,器形见有豆。通过地表采集遗物初步判断,遗址的年代大致为青铜时代,下限可能已至铁器时代。因未开展正式的考古发掘,遗址具体的文化性质不清。
大青山遗址是吉林省西部分布范围较大,保存较好的青铜时代遗址之一,对遗址开展进一步的考古工作,了解遗址的年代、性质信息,对进一步完善我省西部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2秦家屯城址
简介*位于公主岭市秦家屯镇东南约100米处。城西北为一海拔约200米的土丘,四周为广阔的平原,长春至郑家屯公路在城址西北角外通过,城西南角外侧有一无名河西向流过。经多年河水冲刷,城址西南已成沼泽。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2年吉林省博物馆对秦家屯古城进行了调查,征集陶、瓷、铜器19件。1983、2009年,配合吉林省第二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城址进行了调查和著录。
城址平面呈长方形,除西南角缺失外,其余城墙保存较好。东墙长约1028米,西墙长约1007米,南墙长约672米,北墙长约673米,周长约3380米,面积约71.3万平方米。
城垣夯土筑造,基宽约16米,顶宽约1~1.5米,现有城墙最高处约6.3米。城址四面城墙各有1门址,外侧均有瓮城。瓮城近半圆形,均不同程度遭到破坏,门道现宽均在10米左右。西城门和西瓮城的门道上,铺有长方形青砖,西城门两侧亦有砖砌门洞的遗迹。门道和瓮城内散布大量砖瓦和烧土。
四面城墙各有1马面,现南墙马面已消失,东、西墙马面亦遭破坏,唯北墙马面保存较好,外凸部分近半圆形。城垣四角构筑有角楼,呈圆形。西北角楼保存最好,顶部直径约12米,高约8米,高出周围城垣约1~2米。城外可见3道护城河遗迹,其中东、北墙护城河较为明显,由内至外分别宽约14、9、11米。
城内建筑遗迹丰富,南、北门间道路两侧有两条隆起的土岗,之上散布砖瓦和陶瓷片。北门内约500米处有一东西宽约80米,南北长约150米的长方形台基,上有大量砖瓦、瓦当、绿釉建筑构件和三彩瓷片、白瓷片等,可能为衙署建筑遗址。城内西南角有一直径约24米,高约2米的土丘,地表见有大量建筑构件。
3五家子古城址
简介*位于公主岭市八屋镇五家子村小五家子屯西北的岗地之上。城址南墙紧临屯落,南约1.5公里有东西流向的小辽河支流,长春到郑家屯公路在古城的中部穿过。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0年,怀德县文化部门对境内的遗址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在城址内采集、征集各类文物数十件。1983、2009年,通过第二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城址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著录。
城址分为内、外二城,城垣均夯土构筑。外城大致呈南北向的长方形,东、西两墙长约823米,南、北两墙长约609.5米,周长约2865米。外城残损严重,城垣基本无存,是否存有马面、瓮门等遗迹已不得而知。外城四角建有角楼,东北角楼现存最好,平面近圆形,直径约12米,残高约2米,其余3处角楼地表仅见稍高于地表的残迹。外城东墙位置,距内城南墙约30米处,现存一高约6米的圆形台基,疑为外城东墙瓮门的残迹。城外10米处,东、西、北三面可见护城壕遗迹,唯东城不见城壕迹象,
内城位于外城的东北角,东、北两墙借用外城的东、北二墙,另筑西墙和南墙而成。内城平面近正方形,东、西两墙长约341米,南、北两墙长约320.5米,周长约1323米。其中南墙保存最好,基宽约8米,现高5~6米,其余3面墙体地表多仅存残迹。内城四角构筑有角楼,东北角楼即为外城东北角楼。现存东南、西南角楼,尤以东南角楼较为完整,平面近圆形,基宽约16米,高约8米。内城未见门址与瓮城遗迹。
外城地表遗物丰富,尤以外城南侧近河一带遗物更为丰富。内城遗物则非常零星,仅见少量细泥质灰陶片和白瓷片,以及青砖和布纹瓦残片。外城遗物以陶、瓷器为主。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均轮制,火候较高、陶质坚硬。器形包括罐、瓮、盆、壶等。陶器纹饰多样,以多种形式的附加堆纹为主,还可见篦齿纹、卷云纹等。另有少量的夹砂陶,主要出于城外南侧,器形多较小,可能为青铜时代遗物。城内出土瓷器均为白瓷,胎质粗糙,釉色泛黄,器形有碗、盘、碟等。
城址虽未发掘,城址的年代、性质认定尚无充分证据,但城内出土遗物的特点表面,遗物多为辽金时期。《辽史》信州条下记录信州辖三州、二县。五家子城址周长近3000米,具有州治规模,可能为辽信州下辖之州、县城。
4长城遗址
简介*长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项目。
。
老边岗土长城遗址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东北自德惠市松花江乡第二松花江左岸起,西南经德惠市北部、农安县西南部、公主岭市西北部、梨树县东北部,从四平市铁西区小边村进入辽宁省昌图县境内。沿线有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东辽河、招苏太河等河流。因沿线多为顺山岗走向构筑,故当地居民称其为“老边岗”。
1971年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吉林省博物馆等单位对怀德县老边岗进行了首次调查。2006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吉林省境内的老边岗遗迹进行了全线调查。
遗址基本为东北—西南走向,夯土筑成。在吉林省境内绵延250余公里,其中公主岭市怀德镇老边岗段和梨树县北老壕段保存状况最为完好。其构筑方法是在西侧挖壕取土,在东侧夯打筑墙。公主岭市境内边岗屯的长城遗址解剖可知,边壕开口宽度约6米,墙体在边壕东侧,底宽6米,残高1.5米,夯层厚10~15厘米,黄褐色黏土夯筑。边壕与边墙相依,故称其为“边壕”或“边墙”。
目前,学术界研究倾向认为,老边岗土长城遗址是高句丽晚期在其西线构筑的千里长城。该遗址规模宏大,绵亘千里,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汉长城、明长城、辽金界壕之后,又一处古代线形防御性军事障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
5中东铁路建筑群
简介*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清铁路的简称,是清末沙俄在我国领土上修建的铁路干线。1896年开始铺设,1903年竣工投入使用。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贯通东北全境。2013年,吉林省四平市境内的公主岭俄式建筑群及四平段机车修理库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东铁路建筑群。
公主岭俄式建筑群位于四平市公主岭市科贸西大街,现存机车厂车间1栋,石头房子1栋,其它建筑8处,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公主岭俄式建筑群形成于中东铁路建设初期,随着公主岭火车站建设而渐次形成。该建筑群从建筑风格上,可分为小屋顶悬山式建筑、小屋顶歇山式建筑、大屋顶歇山式建筑;从建筑材料看,可分为砖筑、砖石混筑和石筑。
中东铁路作为近代东北最大的综合性交通工业设施,是中国二十世纪大型工业遗产之一。四平段公主岭俄式建筑群与机车修理库遗存,从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承载了近代吉林的历史变迁,记录了沙俄对吉林的侵略、扩张与掠夺,以及西方工业文明带给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变化。中东铁路建筑群作为历史信息的物质载体,对于研究沙俄侵华史、东北近代史、地方工业发展史,皆具有重要的产业价值和历史意义。
省保15处
1大院遗址
简介*遗址位于二十家子镇南山村大院屯东侧,北距镇政府约4公里,二十家子镇至龙山乡水泥公路在遗址西侧坡下通过,路西50米处为南北流向的东辽河。遗址北侧为漫坡耕地,西北侧为后窑屯,西南端为废弃采石厂及临时粮库,东端为漫岗坡地,坡下为村造纸厂,南侧一百米为山坡耕地。占地面积约480000平方米,南北宽约600米,东西长约800米。地表暴露遗物丰富,可分石器和陶器两类:采集石器有石杵一件(残);石球一件(完整);石刀残段(弧形刃);石锛一件(较完整)。陶器分夹砂红褐陶、黑褐陶。可辨器形有器底(残)、器耳(饰戳点纹)、口沿(素面,瘤状耳,上有戳点纹。)。从采集标本特征分析,此处应为青铜器时代一处大型聚落址。它的发现填补了猴石墓葬周边没有青铜时代遗址的空白,为研究公主岭市青铜时代遗址区域分布和文化类型,提供了新的资料。
2二里界遗址
简介*位于四平市公主岭市十屋镇二里界村二里界屯南,东辽河北岸台地上。北距二里界屯约1.5公里,南距东辽河20米。2007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该遗址曾采集有青铜时代陶片和辽金时期遗物;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
青铜时代陶器均夹砂陶,手制,陶质疏松,包括红陶和褐陶两种陶色,器表多颜色斑杂。见有桥状耳和瘤状耳,并有疑是鬲裆的残片。还见有碗、钵类小型器物。文化性质难辨。
辽金时期遗物有陶、瓷器。陶器皆为细泥灰陶,陶质细腻、坚硬,陶色均匀,纹饰以各种按压纹为多,个别有规整的粗绳纹。可辨器形有敛口大瓮、直口大瓮,还见有截面呈圆形的桥状耳。瓷器为白瓷,有的器物外底无釉,胎黄色,制作较为粗糙。
3甘家沟遗址
简介*遗址位于果树农场一分场(王凤仪屯)东200米的山坡中上部向阳面,北距甘家沟屯1华里,遗址东北侧山岗即是二十四道沟遗址。遗址东西长约290米,南北宽约175米,面积约50000平方米。地表散布着红褐、黄褐夹砂陶片。采集器物有,石斧、石网坠、方锥状鼎足、圆锥状鬲足、鬲裆等,为研究公主岭市青铜文化分布,提供了新的资料。
4黑山头遗址
简介*位于四平市公主岭市朝阳坡镇黑山嘴子村北侧山岭之上,南临村庄,西约500为东辽河。2007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对遗址进行了调查,采集到石器、陶片等遗物;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对遗址进行了复查。
遗址所在的山岭当地俗称“黑山头”,西南至东北走向,岭势高隆狭长,西端最高,形成山峰,相对高度40余米。遗址由西端山峰起,向东延伸,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约300米,分布面积近30万平方米。
遗址地表采集遗物包括石器和陶器两大类。石器有细石器和磨制石器。细石器见有刮削器;磨制石器只见石斧残块。陶器皆为夹砂陶,唯粗细有别。火候均不高,陶质疏松。陶色以红陶最多,褐陶次之,黑陶甚少,陶色多斑杂不均。陶器多素面,也见有刻画的平行线纹、刻划的楔形纹饰组成的条带纹、戳印纹等。器形主要有豆、鬲、平底器等。并有大量的桥状耳、瘤状耳。以豆数量最多,有柱把豆和喇叭状圈足豆两种。鬲足短粗,皆为圆锥状,实足根短,与袋足分界不明显。
遗址陶器特征判断,当为青铜时代遗存,年代下限可能已至铁器时代。
5红旗墓群
简介*位于四平市公主岭市环岭乡石人村五屯东侧100米处。南临公主岭至石人村水泥村路,北距公主岭市市区约5公里。2007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70年,怀德县革委会文化组对墓群进行了调查,对墓群地表现存的石刻进行了著录,并采集和征集石器、陶器、瓷器、铜器等各类文物数十件。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对墓群进行了调查和著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对该墓群进行了复查。
墓群地表现已辟为耕地,地势起伏不平,面积1.3万平方米。墓群的西部屹立着石人、石羊各1对,石函、石碑顶盖各1件。石人、石羊南北排列,石羊在南,石人在北
1大青山遗址
简介*位于公主岭市双龙镇大青山村水泉山南坡之上,大青山村水泉屯坐落于遗址中心。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泉山东西狭长,西端向南延伸,形成一个较大的弧形地带。遗址附近丘峦起伏,沟壑纵横。自然沟壑将遗址分为东、西两部分,其中东半部分东西长约500,西半部分东西长约300米,遗址宽约150米,遗址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遗址东部的地表遗物分布较西部密集。
1961年5月,四平专署文教处组织的调查小组,对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在遗址地表采集各类文物标本20余件。1971年,吉林省博物馆在遗址内清理了一座土坑竖穴墓。墓内无棺椁,葬有人骨2具,头向西北,均仰身直肢。墓内随葬青铜短剑1柄,夹砂红褐陶壶4件。
大青山遗址展现了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年在遗址地表采集的遗物包括石、陶、骨和青铜器。石器皆磨制,见有石斧和石刀。陶器包括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类。泥质陶色多暗红,部分器表细泥抹光,器形包括盆、钵、鬲、瓮、罐等。夹砂陶以红陶为主,器形见有豆。通过地表采集遗物初步判断,遗址的年代大致为青铜时代,下限可能已至铁器时代。因未开展正式的考古发掘,遗址具体的文化性质不清。
大青山遗址是吉林省西部分布范围较大,保存较好的青铜时代遗址之一,对遗址开展进一步的考古工作,了解遗址的年代、性质信息,对进一步完善我省西部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2秦家屯城址
简介*位于公主岭市秦家屯镇东南约100米处。城西北为一海拔约200米的土丘,四周为广阔的平原,长春至郑家屯公路在城址西北角外通过,城西南角外侧有一无名河西向流过。经多年河水冲刷,城址西南已成沼泽。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2年吉林省博物馆对秦家屯古城进行了调查,征集陶、瓷、铜器19件。1983、2009年,配合吉林省第二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城址进行了调查和著录。
城址平面呈长方形,除西南角缺失外,其余城墙保存较好。东墙长约1028米,西墙长约1007米,南墙长约672米,北墙长约673米,周长约3380米,面积约71.3万平方米。
城垣夯土筑造,基宽约16米,顶宽约1~1.5米,现有城墙最高处约6.3米。城址四面城墙各有1门址,外侧均有瓮城。瓮城近半圆形,均不同程度遭到破坏,门道现宽均在10米左右。西城门和西瓮城的门道上,铺有长方形青砖,西城门两侧亦有砖砌门洞的遗迹。门道和瓮城内散布大量砖瓦和烧土。
四面城墙各有1马面,现南墙马面已消失,东、西墙马面亦遭破坏,唯北墙马面保存较好,外凸部分近半圆形。城垣四角构筑有角楼,呈圆形。西北角楼保存最好,顶部直径约12米,高约8米,高出周围城垣约1~2米。城外可见3道护城河遗迹,其中东、北墙护城河较为明显,由内至外分别宽约14、9、11米。
城内建筑遗迹丰富,南、北门间道路两侧有两条隆起的土岗,之上散布砖瓦和陶瓷片。北门内约500米处有一东西宽约80米,南北长约150米的长方形台基,上有大量砖瓦、瓦当、绿釉建筑构件和三彩瓷片、白瓷片等,可能为衙署建筑遗址。城内西南角有一直径约24米,高约2米的土丘,地表见有大量建筑构件。
3五家子古城址
简介*位于公主岭市八屋镇五家子村小五家子屯西北的岗地之上。城址南墙紧临屯落,南约1.5公里有东西流向的小辽河支流,长春到郑家屯公路在古城的中部穿过。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0年,怀德县文化部门对境内的遗址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在城址内采集、征集各类文物数十件。1983、2009年,通过第二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城址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著录。
城址分为内、外二城,城垣均夯土构筑。外城大致呈南北向的长方形,东、西两墙长约823米,南、北两墙长约609.5米,周长约2865米。外城残损严重,城垣基本无存,是否存有马面、瓮门等遗迹已不得而知。外城四角建有角楼,东北角楼现存最好,平面近圆形,直径约12米,残高约2米,其余3处角楼地表仅见稍高于地表的残迹。外城东墙位置,距内城南墙约30米处,现存一高约6米的圆形台基,疑为外城东墙瓮门的残迹。城外10米处,东、西、北三面可见护城壕遗迹,唯东城不见城壕迹象,
内城位于外城的东北角,东、北两墙借用外城的东、北二墙,另筑西墙和南墙而成。内城平面近正方形,东、西两墙长约341米,南、北两墙长约320.5米,周长约1323米。其中南墙保存最好,基宽约8米,现高5~6米,其余3面墙体地表多仅存残迹。内城四角构筑有角楼,东北角楼即为外城东北角楼。现存东南、西南角楼,尤以东南角楼较为完整,平面近圆形,基宽约16米,高约8米。内城未见门址与瓮城遗迹。
外城地表遗物丰富,尤以外城南侧近河一带遗物更为丰富。内城遗物则非常零星,仅见少量细泥质灰陶片和白瓷片,以及青砖和布纹瓦残片。外城遗物以陶、瓷器为主。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均轮制,火候较高、陶质坚硬。器形包括罐、瓮、盆、壶等。陶器纹饰多样,以多种形式的附加堆纹为主,还可见篦齿纹、卷云纹等。另有少量的夹砂陶,主要出于城外南侧,器形多较小,可能为青铜时代遗物。城内出土瓷器均为白瓷,胎质粗糙,釉色泛黄,器形有碗、盘、碟等。
城址虽未发掘,城址的年代、性质认定尚无充分证据,但城内出土遗物的特点表面,遗物多为辽金时期。《辽史》信州条下记录信州辖三州、二县。五家子城址周长近3000米,具有州治规模,可能为辽信州下辖之州、县城。
4长城遗址
简介*长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项目。
。
老边岗土长城遗址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东北自德惠市松花江乡第二松花江左岸起,西南经德惠市北部、农安县西南部、公主岭市西北部、梨树县东北部,从四平市铁西区小边村进入辽宁省昌图县境内。沿线有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东辽河、招苏太河等河流。因沿线多为顺山岗走向构筑,故当地居民称其为“老边岗”。
1971年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吉林省博物馆等单位对怀德县老边岗进行了首次调查。2006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吉林省境内的老边岗遗迹进行了全线调查。
遗址基本为东北—西南走向,夯土筑成。在吉林省境内绵延250余公里,其中公主岭市怀德镇老边岗段和梨树县北老壕段保存状况最为完好。其构筑方法是在西侧挖壕取土,在东侧夯打筑墙。公主岭市境内边岗屯的长城遗址解剖可知,边壕开口宽度约6米,墙体在边壕东侧,底宽6米,残高1.5米,夯层厚10~15厘米,黄褐色黏土夯筑。边壕与边墙相依,故称其为“边壕”或“边墙”。
目前,学术界研究倾向认为,老边岗土长城遗址是高句丽晚期在其西线构筑的千里长城。该遗址规模宏大,绵亘千里,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汉长城、明长城、辽金界壕之后,又一处古代线形防御性军事障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
5中东铁路建筑群
简介*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清铁路的简称,是清末沙俄在我国领土上修建的铁路干线。1896年开始铺设,1903年竣工投入使用。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贯通东北全境。2013年,吉林省四平市境内的公主岭俄式建筑群及四平段机车修理库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东铁路建筑群。
公主岭俄式建筑群位于四平市公主岭市科贸西大街,现存机车厂车间1栋,石头房子1栋,其它建筑8处,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公主岭俄式建筑群形成于中东铁路建设初期,随着公主岭火车站建设而渐次形成。该建筑群从建筑风格上,可分为小屋顶悬山式建筑、小屋顶歇山式建筑、大屋顶歇山式建筑;从建筑材料看,可分为砖筑、砖石混筑和石筑。
中东铁路作为近代东北最大的综合性交通工业设施,是中国二十世纪大型工业遗产之一。四平段公主岭俄式建筑群与机车修理库遗存,从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承载了近代吉林的历史变迁,记录了沙俄对吉林的侵略、扩张与掠夺,以及西方工业文明带给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变化。中东铁路建筑群作为历史信息的物质载体,对于研究沙俄侵华史、东北近代史、地方工业发展史,皆具有重要的产业价值和历史意义。
省保15处
1大院遗址
简介*遗址位于二十家子镇南山村大院屯东侧,北距镇政府约4公里,二十家子镇至龙山乡水泥公路在遗址西侧坡下通过,路西50米处为南北流向的东辽河。遗址北侧为漫坡耕地,西北侧为后窑屯,西南端为废弃采石厂及临时粮库,东端为漫岗坡地,坡下为村造纸厂,南侧一百米为山坡耕地。占地面积约480000平方米,南北宽约600米,东西长约800米。地表暴露遗物丰富,可分石器和陶器两类:采集石器有石杵一件(残);石球一件(完整);石刀残段(弧形刃);石锛一件(较完整)。陶器分夹砂红褐陶、黑褐陶。可辨器形有器底(残)、器耳(饰戳点纹)、口沿(素面,瘤状耳,上有戳点纹。)。从采集标本特征分析,此处应为青铜器时代一处大型聚落址。它的发现填补了猴石墓葬周边没有青铜时代遗址的空白,为研究公主岭市青铜时代遗址区域分布和文化类型,提供了新的资料。
2二里界遗址
简介*位于四平市公主岭市十屋镇二里界村二里界屯南,东辽河北岸台地上。北距二里界屯约1.5公里,南距东辽河20米。2007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该遗址曾采集有青铜时代陶片和辽金时期遗物;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
青铜时代陶器均夹砂陶,手制,陶质疏松,包括红陶和褐陶两种陶色,器表多颜色斑杂。见有桥状耳和瘤状耳,并有疑是鬲裆的残片。还见有碗、钵类小型器物。文化性质难辨。
辽金时期遗物有陶、瓷器。陶器皆为细泥灰陶,陶质细腻、坚硬,陶色均匀,纹饰以各种按压纹为多,个别有规整的粗绳纹。可辨器形有敛口大瓮、直口大瓮,还见有截面呈圆形的桥状耳。瓷器为白瓷,有的器物外底无釉,胎黄色,制作较为粗糙。
3甘家沟遗址
简介*遗址位于果树农场一分场(王凤仪屯)东200米的山坡中上部向阳面,北距甘家沟屯1华里,遗址东北侧山岗即是二十四道沟遗址。遗址东西长约290米,南北宽约175米,面积约50000平方米。地表散布着红褐、黄褐夹砂陶片。采集器物有,石斧、石网坠、方锥状鼎足、圆锥状鬲足、鬲裆等,为研究公主岭市青铜文化分布,提供了新的资料。
4黑山头遗址
简介*位于四平市公主岭市朝阳坡镇黑山嘴子村北侧山岭之上,南临村庄,西约500为东辽河。2007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对遗址进行了调查,采集到石器、陶片等遗物;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对遗址进行了复查。
遗址所在的山岭当地俗称“黑山头”,西南至东北走向,岭势高隆狭长,西端最高,形成山峰,相对高度40余米。遗址由西端山峰起,向东延伸,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约300米,分布面积近30万平方米。
遗址地表采集遗物包括石器和陶器两大类。石器有细石器和磨制石器。细石器见有刮削器;磨制石器只见石斧残块。陶器皆为夹砂陶,唯粗细有别。火候均不高,陶质疏松。陶色以红陶最多,褐陶次之,黑陶甚少,陶色多斑杂不均。陶器多素面,也见有刻画的平行线纹、刻划的楔形纹饰组成的条带纹、戳印纹等。器形主要有豆、鬲、平底器等。并有大量的桥状耳、瘤状耳。以豆数量最多,有柱把豆和喇叭状圈足豆两种。鬲足短粗,皆为圆锥状,实足根短,与袋足分界不明显。
遗址陶器特征判断,当为青铜时代遗存,年代下限可能已至铁器时代。
5红旗墓群
简介*位于四平市公主岭市环岭乡石人村五屯东侧100米处。南临公主岭至石人村水泥村路,北距公主岭市市区约5公里。2007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70年,怀德县革委会文化组对墓群进行了调查,对墓群地表现存的石刻进行了著录,并采集和征集石器、陶器、瓷器、铜器等各类文物数十件。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对墓群进行了调查和著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对该墓群进行了复查。
墓群地表现已辟为耕地,地势起伏不平,面积1.3万平方米。墓群的西部屹立着石人、石羊各1对,石函、石碑顶盖各1件。石人、石羊南北排列,石羊在南,石人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