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光减焦原理如下
不能改变景深。先了解这个东西的原理,它和增倍镜的技术相反。增倍镜里边是一组凹透镜,作用是将画面的局部放大覆盖CMOS等感光器。因为放大了焦点,投射在CMOS感光元件上单位面积的光强(进光量)就减弱,会使光圈的读数增大。以光圈F2.8的镜头为例,加上1.4倍增倍镜,镜头最大光圈会降到F4。加上2倍增倍镜最大光圈会降到F5.6。
减焦环原理与之相反,就是一组凹透镜。目的是把大面积的画面聚焦在小面积的CMOS感光元件上,有点像太阳光用放大镜聚焦点火柴(所以用减焦镜,就一定要用更大画幅的镜头,APS-C用全画幅镜头,全画幅CMOS就要用120中画幅镜头。)。因为单位面积的光强增加,所以光圈读数也会减小。因为只是画面聚焦了,所以景深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的全画幅镜头景深,仅仅是增加了进光量。(当然全画幅和APS-C的景深问题争论了很久,其实是相同构图、相同焦距,拍摄距离长短导致的。如果不懂这个可以去看看资料或者继续问我。)
这东西有不少优点:
优点:1、可以使APS-C 画幅的CMOS“扩充”成类似APS-H的画幅,还达不到单反全画幅。
2、增加单位面积的进光量,可以省灯。
3、因为是聚焦画面,所以画面会更锐。(这是因为现在机器普遍是4K或者以下,单位面积的信息量压缩了,机器记录不下来,于是画面就会很锐。这和早期尼康的机器拍出来锐是一个道理。镜头解像力高,CCD或者CMOS像素低,信息记录处理不下来的。当然现在各家拼命地升像素,全都一个样的肉、柔,数码味重。)
当然这东西是双刃剑,有利有弊。
缺点:1、增加了镜头重量,降低了安全稳定。
2、加了一组镜片,画质理论上会有下降。鉴于现在4K都没普及,可以忽略。
3、加入一组凸透镜,会使画面桶形畸变增加,越是广角越明显。那么长焦的枕形畸变会不会有所改善呢?(接着往下看4)
4、长焦时的枕形畸变会被矫正。但是,由于是聚焦,长焦的暗角问题也会进一步突出。焦距超过200mm就会出现让你抓狂的暗角。
不能改变景深。先了解这个东西的原理,它和增倍镜的技术相反。增倍镜里边是一组凹透镜,作用是将画面的局部放大覆盖CMOS等感光器。因为放大了焦点,投射在CMOS感光元件上单位面积的光强(进光量)就减弱,会使光圈的读数增大。以光圈F2.8的镜头为例,加上1.4倍增倍镜,镜头最大光圈会降到F4。加上2倍增倍镜最大光圈会降到F5.6。
减焦环原理与之相反,就是一组凹透镜。目的是把大面积的画面聚焦在小面积的CMOS感光元件上,有点像太阳光用放大镜聚焦点火柴(所以用减焦镜,就一定要用更大画幅的镜头,APS-C用全画幅镜头,全画幅CMOS就要用120中画幅镜头。)。因为单位面积的光强增加,所以光圈读数也会减小。因为只是画面聚焦了,所以景深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的全画幅镜头景深,仅仅是增加了进光量。(当然全画幅和APS-C的景深问题争论了很久,其实是相同构图、相同焦距,拍摄距离长短导致的。如果不懂这个可以去看看资料或者继续问我。)
这东西有不少优点:
优点:1、可以使APS-C 画幅的CMOS“扩充”成类似APS-H的画幅,还达不到单反全画幅。
2、增加单位面积的进光量,可以省灯。
3、因为是聚焦画面,所以画面会更锐。(这是因为现在机器普遍是4K或者以下,单位面积的信息量压缩了,机器记录不下来,于是画面就会很锐。这和早期尼康的机器拍出来锐是一个道理。镜头解像力高,CCD或者CMOS像素低,信息记录处理不下来的。当然现在各家拼命地升像素,全都一个样的肉、柔,数码味重。)
当然这东西是双刃剑,有利有弊。
缺点:1、增加了镜头重量,降低了安全稳定。
2、加了一组镜片,画质理论上会有下降。鉴于现在4K都没普及,可以忽略。
3、加入一组凸透镜,会使画面桶形畸变增加,越是广角越明显。那么长焦的枕形畸变会不会有所改善呢?(接着往下看4)
4、长焦时的枕形畸变会被矫正。但是,由于是聚焦,长焦的暗角问题也会进一步突出。焦距超过200mm就会出现让你抓狂的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