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吧 关注:298,391贴子:6,627,496

丰润县各村庄的历史由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丰润县各村庄的历史由来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9-04-05 06:29回复
    娘娘庙 据查,明代郝姓建村,始称郝家庄。后因村中建庙一座,名娘娘庙,遂改村名为娘娘庙。
    古家楼 据查,清代仅古氏一家自山东迁此,盖房三间,并无村名。邻村称之“一层楼”。后人丁渐旺,繁衍成庄,遂冠姓氏称村名为古家楼。
    霍庄子 据查,明代霍姓建村,故称霍庄子。
    杨匠庄 相传,明朝时期,在村西葬有一大片坟地,称杨将军坟,该村因此得名杨将庄。后人改写为杨匠庄至今。
    周庄子 据查,清末周姓建村,故称周庄子。
    河北张兵马庄 据查,清代建村,传说当时有个姓张的,官居兵马大元帅,来此占产立业,故称村名张兵马庄。因还乡河东西走向穿过村中,村内南北交通不便,1961年以河为界分成两个村,该村居北,称河北张兵马庄。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9-04-05 06:30
    收起回复
      2025-08-30 18:22: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压库山 据查,宋代建村。有神话传说村北山下有一座宝库,后为大山所压,故称山名压库山。村借山名也称压库山。
      曹家洼 据查,清初建村,因当时这里有曹姓坟地,故初称村名曹家庄。后又因村南地势较洼,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改称曹家洼。
      尚古庄 据查,明初建村。因附近有和尚庙、尼姑庵,故得村名尚姑庄,后演称尚古庄。
      西魏庄子 传说,明永乐元年(1403年),有明朝将领魏来兴的长子、四子自南京来此占产立庄,遂称村名魏庄子。后又因居县城之西,改称西魏庄子。
      卢各庄 据《丰润县志》记载:韩愈的后裔,南阳人韩天企,唐代末期迁徙于此地,到了辽代重熙年间(1032~1055年),卢各庄村还有他的墓碑。这样,村中关于卢各庄始建于唐代的传说,看来比较可靠,只是一说因卢姓建村而称卢各庄;一说因地处河套,芦草丛生,称芦花庄,后演称卢各庄。两说难以取舍。
      披霞山 据《丰润县志》记载:披霞山在县北三里,也叫琵琶山,俗称不下山,当地群众一直以采石烧灰为业。村中又传:披霞山西坡岩石裸露,每近黄昏,阳光直射,石映生辉,景色颇为壮观,为县内名景,称之“披霞晚照”。村建于明初,借山名命村名披霞山。
      郑庄子 据查,明末郑姓自江南迁此建庄,故称村名郑庄子。
      小尚古庄 据查,清代中期(1730年前后),郭姓自附近古石城村迁此立庄。因该处地势较高,又村民来自古石城,故称村名小上古庄。后取“上”的谐音,改称小尚古庄。
      小宋各庄 据查,清初,宋姓自附近大宋各庄迁此建村,初称小新庄,后改称小宋各庄。
      西马庄 据查,明代建村。因村东不知何年何载立有石碑一块,约1米见方,其上无文,只刻背向而立的两个骑士,建村时即借此名村,石以东称村名东马庄,石以西则为西马庄。
      七里屯 据查,清初建村。因位居县城七华里处,而称村名七里屯。
      小陈庄 据查,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陈姓建村,故称小陈庄。
      大安乐庄 相传,该村古称安各庄。到了北宋徽宗年间(1101~1125年)便有徽宗北狩于此过还乡河,望水西流凄然而叹,后留古迹“思乡桥”及徽宗北狩曾在村南沙岩寺(今已废)留宿题诗的史话。当地人还传,当年宋金交战,宋徽宗曾巡营至此,时值夜静更深,感慨而言:“东安乐,西太平,南仓桑,北还乡。”由此该村遂改称安乐庄,后又因村西建有新庄,为区别起见,称该村为大安乐庄。
      小安乐庄 据查,该地原为大安乐庄村张家的场房,后陆续有人迁此定居,繁衍成村,因较之大安乐庄人少、村小,故称小安乐庄。
      老魏庄子 据查,清代乾隆六年(1741年),本县城内魏元枢升任山西汾州知府后,占该地建其魏姓墓地,继而又遣魏姓来居,渐成村落,称老魏庄子。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9-04-05 06:31
      收起回复
        阔以阔以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4-05 09:12
        回复
          都是书上写的,希望有文物佐证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4-05 09:37
          回复
            老贴都不止一贴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9-04-05 11:52
            回复
              东关,西关,南关,北关…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9-04-05 11:52
              回复
                小王各庄 相传,村中曾有一口石井,上刻该村名大王庄。宋代仁宗年间(1023~1063年)有世宦呼延庆因得罪朝廷,该村王天成为其外祖父亦受株连,村遭劫难,人丁渐衰,改称小王各庄。
                张良各庄 据查,该地明代以前即有村落,称小杜庄,明初毁于战乱。永乐年间(1403~1424年)有移民自浙江迁此定居,其中张姓居多,且为人善良,故改村名张良各庄。
                饶家头 据查,清代中期饶姓建村,故称饶家头。
                王家楼 据查,明代建村。初时作县城西关王姓花园,并建有观花楼两座。后又有王姓迁此定居,遂得村名王家楼。清代《丰润县志》载:“天宫寺西达王家楼,曲折淡荡,稻气与荷香相间,硕而乐之,恍若置苏公堤畔。今则改为旱田与芦苇也。”解放以后,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这里每值夏、秋季节,绿荫成片,稻香阵阵,流水淙淙,又有火车、汽车穿行于村外,不仅还原了旧景,而且饰以现代的风貌,胜过了从前。
                西黄各庄 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黄姓建村,故称黄各庄。清末,为区别县城东的黄各庄,而改称西黄各庄。
                高各庄 据查,明代建村。因由此往南地势较洼,故称该村为高各庄。
                前寺 据查,明代建村。当时这里建有两座寺庙,分居南北,统称永庆寺,该村址坐落在南寺附近,遂称前寺。
                新农村 据查,1959年因修建邱庄水库,将黄昏峪公社王庄子大队一部分群众,移居当时王官营公社养猪场居住。到了1968年,这些人又搬迁至此定居,此前一直称村名王庄子,此后便改名新农村。
                圪塔坨 据查,该村建于明代。因当时这里有一座塔和一个土坨,而得名圪塔坨。
                小八里庄 据查,该村建于明代。因距县城8华里处,建有村落两座,遂以村落大小分称大八里、小八里庄。
                南台 相传,宋代建村。因村居县城之南,较之四周略高,遂借方位和地势称村名南台。
                新杨庄 据查,该村址原在黄昏峪公社,明代杨姓建村,始称杨家庄。1965年因修建邱庄水库,搬迁至此,改称新杨庄。
                西那母庄(一、二、三村) 相传,该村始建于宋初。时因村中富户较多,骡马成群,而称村名西骡马庄。后因宋、金交战时,这里被金军占领,改称村名西那母庄(据说“那母”二字系蒙语)。后分为西那母庄一村、二村、三村。
                雷富庄 据查,明代建村。因当时村中雷姓较多,遂借姓氏以命村名雷庄子。因属县内重名村,1982年改称雷富庄。
                东那母庄 相传,该村与西那母庄同时建于宋初,始称东骡马庄。后因宋、金交战时,这里为金军占领,遂改称村名东那母庄(据说“那母”二字系蒙语)。
                水泉 原址在黄昏峪公社,后搬迁至此。据查,清咸丰年间(1851~1862年),有韩姓一家自附近韩岩头村迁原址垦荒定居,后人丁渐旺,繁衍成村。因村东北坡上方有股泉水,常年涓流不息,遂借此命村名水泉。
                偏峪 原址在黄昏峪公社,后搬迁至此。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山东移民迁原址建村。因村址坐落于山坡,且偏僻,故命村名偏峪。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9-04-05 22:21
                回复
                  2025-08-30 18:16: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王 官 营 镇
                  何家峪 据查,明末何姓建村,故称何家峪。
                  燕子峪 据查,明初,晏姓建庄,称晏子峪,后演成燕子峪。
                  施家营 据查,明初施姓自山东迁此立庄,故冠以姓氏命村名施家营。
                  焦家庄 据查,该村系明初焦姓所建,故称焦家庄。
                  新白草坡 据查,1961年因修邱庄水库,将黄昏峪公社白草坡村中一部分人迁此定居,故命村名新白草坡。
                  下水路 据查,明初建村。因有泉水自东北上水路村流来,该村较之低些,故称村名下水路。
                  千佛院 据《丰润县志》载:千佛寺,在千佛院村东小山上,人称昔时石佛无数。建村年代无考,但清康熙版《丰润县志》中村名已出现。
                  鲍庄 据考曹氏墓碑,该村系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曹、鲍两姓所建,始称曹公庄。清末分两村,该村鲍姓多,乃称鲍庄。
                  曹庄子 据考曹氏墓碑,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曹鲍两姓建村,始称曹鲍庄。清末分成两村,该村多曹姓,故称曹庄子。
                  何家营 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有一湖南将领叫何仁的奉诏于此占产立庄,故称村名何家营。
                  东张庄子 据查,明初,张姓建庄,故称张庄子。因系县内重名村,1982年改称东张庄子。
                  田各庄 据查,1979年从村中王旭炎家院内出土田氏墓碑三座,上记有:明初有田氏三兄弟于此立庄,始称田各庄。
                  西尖山峪 据查,该村始建于清朝中期,因村东有山,名尖山,村建山西,故命村名西尖山峪。
                  北尖山峪 据查,清初建村,因村南有山,名尖山,村建山北,故称北尖山峪。
                  石胡同 据查,清代中期,唐姓一家自滦县下五岭迁此定居,后繁衍成庄,因村居一狭长山沟,故取村名石胡同。
                  北黑山沟 据传,明代建村。因村址坐落于山沟之中,附近有山,名黑山,故以方位借山名称北黑山沟。
                  南黑山沟 据查,明代建村。因村址坐落于黑山和西城山两山交界的山沟之中,故取村名南黑山沟。
                  刁庄 据传,唐代有刁氏三兄妹(刁龙、刁虎、刁赛花)在村北城山占山立寨,遂取村名刁庄。
                  田家湾 据查,明初田姓建村。因村西南有溪水流过,村居水湾,遂冠姓氏取村名田家湾。
                  杨家峪 据查,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杨姓自附近白草坡村迁此立庄,因村居山凹中,故称杨家峪。
                  丰富口 据碑文考,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先有张明魁一家来此落居,繁衍成村后,因村居两山之间,为求生活富裕故称丰富口。
                  西胡各庄 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北征,有朱、常两姓随军至此落居,因该地常有胡人驻扎,又分东、西两片,该村居西,故称西胡各庄。(胡人,指当时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
                  东胡各庄 据查,该村与西胡各庄同时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朱、常两姓始建。因当时常有胡人驻扎,村址又分东西两片,该村居东,遂称东胡各庄。
                  火 石 营 镇
                  火北 原火石营村西庙内有古钟可考:该村始建于元代,因常闹火灾,故称“火照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发现此处有大量燧石可采,遂借此改称村名火石营。该村居北,称火北。
                  火东 原火石营村西庙内有古钟可考:该村始建于元代,因常闹火灾,故称“火照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发现此处有大量燧石可采,遂借此改称村名火石营。该村居东,称火东。
                  火西 原火石营村西庙内有古钟可考:该村始建于元代,因常闹火灾,故称“火照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发现此处有大量燧石可采,遂借此改称村名火石营。该村居西,称火西。
                  大岭沟 由原陈家窝铺、杨家祸铺、阎家窝铺、坝墙峪、于家窝铺、柴家窝铺、孙家窝铺等7个自然村组合而成。据查,各村由来如下:陈家窝铺系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迁自附近柴家湾村的陈姓所建。杨家窝铺系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杨姓自附近吕各庄迁此建村。阎家窝铺系明末阎姓自长甸迁此落居建村。坝墙峪,1921年有三户人家于此落居,因附近有一座拦洪坝,遂借此称村名坝墙峪;1960年,村南李家沟居民又迁此,村名未改,仍称坝墙峪。于家窝铺,传说,明代有于姓父子自附近吕各庄迁此建村。柴家窝铺系清代柴姓自附近柴家湾迁此定居建村。孙家窝铺,相传,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孙姓迁自柳树,于此定居建村。
                  水峪 据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有十几户人家自附近白草坡村迁此定居建庄。因该地夏秋季节雨水自南向北穿村而流,遂得村名水峪。
                  北岭 据查,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冯、王、杨、徐四家自山东迁此定居建村,因村南有一土岭,雨后,水自上分南北而流,故称该岭为分岭,又因村址在岭之北坡,遂得村名北岭。
                  (东、中、西)马庄户 据考,村中庙内曾有明万历十三年铸造的大钟一口,钟上有文字记载:原村中因孟、孔两姓居多,故称村名孟家庄户。至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有移民从京西采峪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9-04-05 22:26
                  回复
                    圪塔坨 据查,该村建于明代。因当时这里有一座塔和一个土坨,而得名圪塔坨。
                    小八里庄 据查,该村建于明代。因距县城8华里处,建有村落两座,遂以村落大小分称大八里、小八里庄。
                    南台 相传,宋代建村。因村居县城之南,较之四周略高,遂借方位和地势称村名南台。
                    新杨庄 据查,该村址原在黄昏峪公社,明代杨姓建村,始称杨家庄。1965年因修建邱庄水库,搬迁至此,改称新杨庄。
                    西那母庄(一、二、三村) 相传,该村始建于宋初。时因村中富户较多,骡马成群,而称村名西骡马庄。后因宋、金交战时,这里被金军占领,改称村名西那母庄(据说“那母”二字系蒙语)。后分为西那母庄一村、二村、三村。
                    雷富庄 据查,明代建村。因当时村中雷姓较多,遂借姓氏以命村名雷庄子。因属县内重名村,1982年改称雷富庄。
                    东那母庄 相传,该村与西那母庄同时建于宋初,始称东骡马庄。后因宋、金交战时,这里为金军占领,遂改称村名东那母庄(据说“那母”二字系蒙语)。
                    水泉 原址在黄昏峪公社,后搬迁至此。据查,清咸丰年间(1851~1862年),有韩姓一家自附近韩岩头村迁原址垦荒定居,后人丁渐旺,繁衍成村。因村东北坡上方有股泉水,常年涓流不息,遂借此命村名水泉。
                    偏峪 原址在黄昏峪公社,后搬迁至此。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山东移民迁原址建村。因村址坐落于山坡,且偏僻,故命村名偏峪。
                    王 官 营 镇
                    何家峪 据查,明末何姓建村,故称何家峪。
                    燕子峪 据查,明初,晏姓建庄,称晏子峪,后演成燕子峪。
                    施家营 据查,明初施姓自山东迁此立庄,故冠以姓氏命村名施家营。
                    焦家庄 据查,该村系明初焦姓所建,故称焦家庄。
                    新白草坡 据查,1961年因修邱庄水库,将黄昏峪公社白草坡村中一部分人迁此定居,故命村名新白草坡。
                    下水路 据查,明初建村。因有泉水自东北上水路村流来,该村较之低些,故称村名下水路。
                    千佛院 据《丰润县志》载:千佛寺,在千佛院村东小山上,人称昔时石佛无数。建村年代无考,但清康熙版《丰润县志》中村名已出现。
                    鲍庄 据考曹氏墓碑,该村系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曹、鲍两姓所建,始称曹公庄。清末分两村,该村鲍姓多,乃称鲍庄。
                    曹庄子 据考曹氏墓碑,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曹鲍两姓建村,始称曹鲍庄。清末分成两村,该村多曹姓,故称曹庄子。
                    何家营 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有一湖南将领叫何仁的奉诏于此占产立庄,故称村名何家营。
                    东张庄子 据查,明初,张姓建庄,故称张庄子。因系县内重名村,1982年改称东张庄子。
                    田各庄 据查,1979年从村中王旭炎家院内出土田氏墓碑三座,上记有:明初有田氏三兄弟于此立庄,始称田各庄。
                    西尖山峪 据查,该村始建于清朝中期,因村东有山,名尖山,村建山西,故命村名西尖山峪。
                    北尖山峪 据查,清初建村,因村南有山,名尖山,村建山北,故称北尖山峪。
                    石胡同 据查,清代中期,唐姓一家自滦县下五岭迁此定居,后繁衍成庄,因村居一狭长山沟,故取村名石胡同。
                    北黑山沟 据传,明代建村。因村址坐落于山沟之中,附近有山,名黑山,故以方位借山名称北黑山沟。
                    南黑山沟 据查,明代建村。因村址坐落于黑山和西城山两山交界的山沟之中,故取村名南黑山沟。
                    刁庄 据传,唐代有刁氏三兄妹(刁龙、刁虎、刁赛花)在村北城山占山立寨,遂取村名刁庄。
                    田家湾 据查,明初田姓建村。因村西南有溪水流过,村居水湾,遂冠姓氏取村名田家湾。
                    杨家峪 据查,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杨姓自附近白草坡村迁此立庄,因村居山凹中,故称杨家峪。
                    丰富口 据碑文考,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先有张明魁一家来此落居,繁衍成村后,因村居两山之间,为求生活富裕故称丰富口。
                    西胡各庄 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北征,有朱、常两姓随军至此落居,因该地常有胡人驻扎,又分东、西两片,该村居西,故称西胡各庄。(胡人,指当时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
                    东胡各庄 据查,该村与西胡各庄同时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朱、常两姓始建。因当时常有胡人驻扎,村址又分东西两片,该村居东,遂称东胡各庄。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9-04-05 22:28
                    收起回复
                      详细点说说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9-04-06 02:00
                      回复
                        没有仰山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4-06 12:44
                        收起回复
                          东西马庄跟姓马的没关系?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4-08 07:26
                          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4-08 16:06
                            回复
                              2025-08-30 18:10: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为什么有泉河头镇没泉河头村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04-08 18:5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