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官 营 镇
何家峪 据查,明末何姓建村,故称何家峪。
燕子峪 据查,明初,晏姓建庄,称晏子峪,后演成燕子峪。
施家营 据查,明初施姓自山东迁此立庄,故冠以姓氏命村名施家营。
焦家庄 据查,该村系明初焦姓所建,故称焦家庄。
新白草坡 据查,1961年因修邱庄水库,将黄昏峪公社白草坡村中一部分人迁此定居,故命村名新白草坡。
下水路 据查,明初建村。因有泉水自东北上水路村流来,该村较之低些,故称村名下水路。
千佛院 据《丰润县志》载:千佛寺,在千佛院村东小山上,人称昔时石佛无数。建村年代无考,但清康熙版《丰润县志》中村名已出现。
鲍庄 据考曹氏墓碑,该村系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曹、鲍两姓所建,始称曹公庄。清末分两村,该村鲍姓多,乃称鲍庄。
曹庄子 据考曹氏墓碑,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曹鲍两姓建村,始称曹鲍庄。清末分成两村,该村多曹姓,故称曹庄子。
何家营 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有一湖南将领叫何仁的奉诏于此占产立庄,故称村名何家营。
东张庄子 据查,明初,张姓建庄,故称张庄子。因系县内重名村,1982年改称东张庄子。
田各庄 据查,1979年从村中王旭炎家院内出土田氏墓碑三座,上记有:明初有田氏三兄弟于此立庄,始称田各庄。
西尖山峪 据查,该村始建于清朝中期,因村东有山,名尖山,村建山西,故命村名西尖山峪。
北尖山峪 据查,清初建村,因村南有山,名尖山,村建山北,故称北尖山峪。
石胡同 据查,清代中期,唐姓一家自滦县下五岭迁此定居,后繁衍成庄,因村居一狭长山沟,故取村名石胡同。
北黑山沟 据传,明代建村。因村址坐落于山沟之中,附近有山,名黑山,故以方位借山名称北黑山沟。
南黑山沟 据查,明代建村。因村址坐落于黑山和西城山两山交界的山沟之中,故取村名南黑山沟。
刁庄 据传,唐代有刁氏三兄妹(刁龙、刁虎、刁赛花)在村北城山占山立寨,遂取村名刁庄。
田家湾 据查,明初田姓建村。因村西南有溪水流过,村居水湾,遂冠姓氏取村名田家湾。
杨家峪 据查,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杨姓自附近白草坡村迁此立庄,因村居山凹中,故称杨家峪。
丰富口 据碑文考,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先有张明魁一家来此落居,繁衍成村后,因村居两山之间,为求生活富裕故称丰富口。
西胡各庄 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北征,有朱、常两姓随军至此落居,因该地常有胡人驻扎,又分东、西两片,该村居西,故称西胡各庄。(胡人,指当时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
东胡各庄 据查,该村与西胡各庄同时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朱、常两姓始建。因当时常有胡人驻扎,村址又分东西两片,该村居东,遂称东胡各庄。
火 石 营 镇
火北 原火石营村西庙内有古钟可考:该村始建于元代,因常闹火灾,故称“火照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发现此处有大量燧石可采,遂借此改称村名火石营。该村居北,称火北。
火东 原火石营村西庙内有古钟可考:该村始建于元代,因常闹火灾,故称“火照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发现此处有大量燧石可采,遂借此改称村名火石营。该村居东,称火东。
火西 原火石营村西庙内有古钟可考:该村始建于元代,因常闹火灾,故称“火照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发现此处有大量燧石可采,遂借此改称村名火石营。该村居西,称火西。
大岭沟 由原陈家窝铺、杨家祸铺、阎家窝铺、坝墙峪、于家窝铺、柴家窝铺、孙家窝铺等7个自然村组合而成。据查,各村由来如下:陈家窝铺系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迁自附近柴家湾村的陈姓所建。杨家窝铺系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杨姓自附近吕各庄迁此建村。阎家窝铺系明末阎姓自长甸迁此落居建村。坝墙峪,1921年有三户人家于此落居,因附近有一座拦洪坝,遂借此称村名坝墙峪;1960年,村南李家沟居民又迁此,村名未改,仍称坝墙峪。于家窝铺,传说,明代有于姓父子自附近吕各庄迁此建村。柴家窝铺系清代柴姓自附近柴家湾迁此定居建村。孙家窝铺,相传,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孙姓迁自柳树,于此定居建村。
水峪 据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有十几户人家自附近白草坡村迁此定居建庄。因该地夏秋季节雨水自南向北穿村而流,遂得村名水峪。
北岭 据查,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冯、王、杨、徐四家自山东迁此定居建村,因村南有一土岭,雨后,水自上分南北而流,故称该岭为分岭,又因村址在岭之北坡,遂得村名北岭。
(东、中、西)马庄户 据考,村中庙内曾有明万历十三年铸造的大钟一口,钟上有文字记载:原村中因孟、孔两姓居多,故称村名孟家庄户。至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有移民从京西采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