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吧 关注:11,396贴子:204,128

武周军事成就辉煌。简要清理一下历来对武则天在军事上的误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先要强调一点,唐高宗去世之际,内外局势都相当险恶。边境上狼烟四起,后突厥、西突厥、吐蕃,都在持续骚扰边境。只有东北稍微安静一些。与此同时,内部的权力交接一团混乱。武则天在一开始根本没有掌握朝政,随时可能被宰相裴炎扳倒。
武则天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稳定了边境,平息了徐敬业叛乱,除掉了政敌裴炎,把内政外交都理顺了。
好了,接下来反驳几条历来对武则天/武周在军事方面的抹黑观点。


1楼2019-04-01 21:29回复
    本帖只说要点,省略详细论证过程,因为这些具体论证、具体的史料引述、史料分析,我都贴过,而且不止一次。


    2楼2019-04-01 21:32
    收起回复
      歪曲之1:武则天丢掉了大片领土
      回答: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实际上武则天守住了大片并不适合农耕的领土,使得唐朝庞大的势力范围多维持了几十年。
      那些所谓丢掉的领土,本来都是羁縻统治区,也就是游牧民族自治区。唐太宗时征服了突厥、契丹等族,实际上是武力与优待双管齐下,暂时地笼络住了突厥、契丹等部族的首领。这种统治并不稳固。
      。。。。。。。。。。。。。。。。。。。。。。。。
      歪曲之2:武则天时候总打败仗
      回答:这是胡说。唐高宗时期用兵过度,西征西域、东征高句丽,搞得唐朝军队极度疲惫,才造成了若干败仗。但即使如此,唐朝也没有出什么大乱子。
      武则天执政的二十余年中,打仗胜多败少。
      。。。。。。。。。。。。。。。。。。。。。。。。
      歪曲之3:武则天滥杀大将
      回答:这也是胡说。武则天从来不滥杀大将。程务挺并不是一流大将,也没那么重要,而且其实未必无辜。黑齿常之确实是被酷吏陷害而死,但那时边境已经稳固,对局势影响不大。
      实际上武则天提拔了很多将领,都是文武兼备的人才,适应当时的政治需要。


      3楼2019-04-01 22:03
      收起回复
        歪曲之4: 武则天让后突厥坐大
        回答:武则天非但没有让后突厥坐大,反而极大地限制了后突厥的发展。
        后突厥突然发动叛乱是在高宗朝末期。当时唐朝疲于应付西域和吐蕃,结果后突厥抓住机会也发动叛乱,叛军甚至一度逼近长安。
        高宗去世之后,武则天在一年之内理顺局面,成功地防止了突厥和吐蕃两大强敌趁机进犯。怎么做到的呢?史料太缺乏,后人无从知道。
        接下来武则天做太后的几年里,把突厥赶进漠北,但是没有灭掉突厥。
        注意:
        -- 武则天执政期间,朝野上下的反战呼声一直很高。重臣中的反战人士很多。
        -- 结合历朝历代,唐朝前前后后的历史经验来看,今天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冷兵器时代,远征游牧民族非但不必要,而且容易给国家带来灾难。在长城沿线进行有效地防御,足矣。
        -- 唐太宗时期,唐朝并没有固定的边防军,而是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府兵制可以防范军事将领坐大,但是无力维护边境的长期稳定。高宗时为了防御吐蕃,首先在河陇地区设置长期边防军。武则天执政期间,在北方边境逐步建立起了完备的边防系统,“以备突厥”。


        4楼2019-04-01 22:22
        收起回复
          顶一下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4-01 22:24
          收起回复
            歪曲之5:后突厥首领默啜好厉害好厉害哦,把武周打得找不着北
            回答:其实正好相反,是武则天把默啜打得只能窝在北边沙漠里
            -- 默啜是抢了他侄子的汗位上台的,内政并不稳定
            -- 默啜很可能被武则天的男宠薛怀义打得东逃西窜。史书上没有明确提,但是有理由做如此猜测
            -- 默啜接受过武则天的册封,而且不止一次
            -- 默啜主动提出与武周和亲,而且不止一次
            -- 默啜还主动提出要给武则天做儿子
            -- 契丹叛乱期间,吐蕃大将钦陵趁机进犯,俘虏了凉州都督许钦明。可是这件战绩居然被《资治通鉴》堂而皇之地转给了默啜
            -- 实际上在契丹叛乱期间,默啜也曾趁机出兵骚扰,但是被武周边防军击溃。此后他才提出帮助武周一起打契丹


            6楼2019-04-01 23:06
            回复
              歪曲之6:默啜在圣历元年进犯河北之后,一下子变得好强大好强大,距地万里,拥兵四十万。所以你看历朝的版图变化,武周时候的后突厥一下子地图涨了好大一块哦。
              回答:默啜的这个“距地万里”,很可能是几年之后的中宗时期。中宗采纳了张仁愿的建议,在北方迅速建起了三座受降城,后突厥不得以才往北边发展。也就是说,这个后突厥的版图扩大,首先并非在武周时期,其次它并不意味着唐朝的失利,相反是唐朝边防稳固的体现。
              -- 《资治通鉴》和《新唐书》吹嘘默啜在武周时就“据地万里”
              -- 唐朝人杜佑的《通典》是另一种说法。《旧唐书》沿用《通典》说法
              《通典·边防》在说得突厥时,讲到中宗继位之后,张仁愿在黄河北岸建筑了三座受降城,致使突厥不敢南下放牧,接着就说到默啜在西域攻打~娑葛(突骑施的首领),获胜。这时突厥才变得强大。《通典》原文是:“13、默啜西击娑葛,破灭之。契丹及奚自神功之后,常受其徵役。其地东西万馀里,控弦四十万,自颉利之后,最为强盛。自恃兵威,虐用其众。默啜既老,部落渐多逃散。”


              7楼2019-04-01 23:22
              回复
                歪曲之7:武则天丢掉了漠北
                回答:武则天明智地放弃了漠北,恰恰体现了她的政治智慧
                唐太宗、唐高宗两朝,在漠北和漠南都建立起了羁縻统治区。突厥主要在漠南活动,另外一些部落在漠北,如回纥、仆骨、同罗、拔野古、思结、契必等等。
                后突厥叛乱,整个漠南、漠北、契丹部落,全部重新洗牌。武则天做太后的初期,垂拱年间,武则天曾经派兵平定漠北叛乱,但同时把管理漠北的安北都护府南迁。做出南迁决定,一个重要原因是漠北当时已经连年饥荒,大批部落南下,涌到西北的同城附近。这些部族自己都放弃了漠北,武则天为什么还要守?相反,把安北都护府南迁,很可能是为了有效地安置管理这些南迁的部落。
                关于这一点,正史上并无记载。相关史料是陈子昂代乔知之写的一份上表。
                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提到当时的情形,说:“臣比在同城,接巨延海,西逼近河南口,其碛北突厥来入者,莫不一一臣所委察。比者归化,首尾相仍,携幼扶老,已过数万,然而疮痍羸惫,皆无人色,饥饿道死,颇亦相继。先九姓中遭大旱,经今三年矣,皆赤地,少有生草,以此羊马死耗,十至七八。今所来者,皆亦稍能胜致一,始得度碛,碛路既长,又无好水草,羊马因此重以死尽矣。不掘野鼠食草根,或自相食,以活喉命,臣具委细问其碛北事,皆异口同辞。又耆老云:‘自有九姓来,未曾见此饥饿之甚。’今者同罗仆固都督早已伏诛,为乱之元,其自丧灭,其馀外小丑徒,侵暴自贼耳,本无远图,多猎葛复自相仇,人被涂炭,逆顺相半,莫知所安。回鹘诸部落,又与金州横相屠戮,群生无主,号诉嗷嗷。”


                8楼2019-04-01 23:36
                回复
                  歪曲之8:武则天破坏府兵制
                  回答:武则天一边继续巩固府兵制,一边进行兵制改革,建立镇军,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府兵制的最大特点是兵农合一。士兵在战时出征,平时种地。也就是说,打仗和种地是直接利益冲突的。
                  现在的大学生,是一门心思专心读书的人成绩好,还是一边读书一边还要打工挣学费的人成绩好?
                  按照网上那些吹嘘府兵制的观点,不但一边打工一边读书的人成绩特别好,而且就是他们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所以成绩才特别好特别好。
                  一边打仗还要一边担心家里的庄稼的府兵们,才是唐朝最最能打仗的军人。所以府兵制是最好的。然后武则天搞破坏,把好好的制度破坏了。为啥武则天要破坏府兵制呢?反正她就是破坏了


                  9楼2019-04-02 00:11
                  回复
                    歪曲之9:武则天居然让男宠薛怀义领兵打仗,可见她手下已经无将可用了
                    回答:首先薛怀义是个一等一的人才,既能监督庞大的明堂工程,能为武则天的称帝制造舆论,他也能领兵打仗。其次,武则天手下的大将多得很,而且都对薛怀义很服气。
                    -- 薛怀义两次领兵出征攻打突厥,两次都没有失败。至于是否胜利,史料上全无记载
                    -- 薛怀义在永昌元年第二次出征,很可能把突厥赶进北方沙漠里了
                    -- 薛怀义出征回来后,从史书上记载来看,北方四年边境无事
                    -- 薛怀义出征回来后,只过了一年,武则天就称帝了
                    -- 薛怀义可以视为唐朝朔方军的第一位领导者
                    -- 默啜做了后突厥首领之后,立刻进犯武周边境,但是薛怀义领兵迎敌时,默啜已经跑了


                    10楼2019-04-02 00:21
                    收起回复
                      歪曲之10:后突厥在圣历元年进犯河北,长驱直入,武周军队胆小如鼠,不敢战
                      回答:这次奇葩战争是外敌(突厥)和内鬼里应外合,根本不是纯粹的军事较量
                      -- 圣历元年,后突厥的默啜本来是和亲的,然后忽然变脸,进犯河北
                      -- 尽管史书上记载默啜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但是仔细看看,都是因为有内奸里应外合
                      -- 默啜曾经进犯幽州。因为幽州守将张仁愿没有叛变武周,而是领军迎敌,结果默啜马上就跑了
                      -- 一旦武则天正式宣布把李显立为太子,默啜就领兵撤退
                      -- 武周大军对后撤的突厥军只围观,没有打,在整个武则天执政的二十多年中是惟一一次
                      -- 武则天对打了败仗的将领往往会给予惩罚。韦待价、王孝杰、娄师德等人都受过处分。但是这一次,武则天对谁也没给处分
                      -- 这次战争被几本正史说得非常热闹,说成是武周的重大失败,突厥的重大胜利。可是突厥自己的史料对此战根本不提
                      我个人的理论是,这次战争其实是一场小型内乱。有阎知微这样的叛臣企图借助突厥势力趁机割据,也有狄仁杰这样的李唐忠臣趁机要挟武则天,逼迫她赶进正式确立李显的太子身份。
                      当然,这是我的猜测,很多网友并不同意。由于史料缺乏,难有定论。


                      11楼2019-04-02 00:55
                      回复
                        歪曲之11:唐太宗、唐高宗都开疆扩土,武则天损兵失地
                        回答:唐太宗开疆扩土; 唐高宗继续开疆扩土,但是后期差点儿酿出大乱;武则天巩固了太宗、高宗时期的疆域
                        唐太宗开疆扩土,既有军事手段,更有政治手段,对突厥、契丹等部落首领都有优惠,对突厥的笼络更甚。武则天执政时期,我个人认为,她沿用了唐太宗的政策,只是笼络的重点对象改成吐蕃首领了。
                        唐太宗时期,得到的疆域没有军队长期驻守,完全靠唐朝与当地部落的政治结盟。这种羁縻统治在短期内十分有效,但是时间长了就会出问题。
                        唐高宗继位之初,雄心勃勃,东征西讨,但是在平定高句丽之后,国力空虚,军队疲惫,以至于吐蕃坐大。高宗一朝的后期,军事上处于明显守势,疲于应付。
                        在军事方面,高宗朝后期是一个低谷时期。武则天执政后逐步走出了低谷期,有效地防御了吐蕃与后突厥,同时大大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12楼2019-04-02 01:38
                        回复
                          歪曲之12:契丹叛乱全是因为武则天不讲民族政策,得罪了契丹首领
                          回答:那要是武则天真的使劲儿笼络契丹首领,武黑们又得说武则天在卖国了。


                          13楼2019-04-02 01:42
                          回复
                            歪曲之13:武周军队的素质好差劲儿哦,连小小的契丹都打不过
                            回答:其实,中原王朝谁打契丹都是败多胜少
                            --隋朝,韦云起打契丹,是靠了突厥军队。
                            --唐太宗“平定”契丹,是因为契丹首领主动投靠。当时契丹首领投靠唐朝,是为了对付突厥。
                            --后来唐玄宗时“平定”契丹,也是因为契丹首领主动投靠。契丹首领投靠唐玄宗,还是为了对付突厥。
                            --唐玄宗时,在契丹本土上作战也常有败仗
                            --武则天时期与契丹军作战,在契丹本土上,契丹胜。在武周本土上,例如幽州地区,就是武周胜。
                            --武则天时期,继续沿用初唐时期的策略,重用契丹降将,对契丹叛军构成了有效防御。结合两唐书地理志来看,武周后期一直在对叛离的契丹部落进行蚕食。


                            14楼2019-04-02 01:53
                            回复
                              歪曲之14:契丹叛离期间,渤海国建国,是武周的重大失败
                              回答:渤海国地理位置十分偏远,对武周/唐朝根本不构成威胁。武周的军事进攻,恰恰为以后渤海国向唐朝朝贡打下基础
                              -- 渤海国是东北的另一部落渤海靺鞨(mo4 he)建立的。武周与契丹交战,靺鞨族趁机自己找个地盘过小日子
                              -- 渤海国在“在营州之东二千里”,对当时来说属于边疆的边疆
                              -- 武周大将李楷固是契丹降将,领兵追缴靺鞨人,在遥远的天门岭吃了败仗。武周从此放弃追缴
                              -- 但是此后,渤海国与武周一直和平相处
                              -- 唐中宗继位后,并没有对渤海国用兵,但是渤海国却马上接受唐朝招抚,遣送质子入朝
                              -- 唐玄宗登基后,也没有对渤海国用兵,就顺利把渤海国纳入了唐朝的羁縻统治区
                              在我看来,中宗和玄宗都是在摘桃子。基础就是武周时期打下的。


                              15楼2019-04-02 02:0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