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姓家族吧 关注:112贴子:352
  • 2回复贴,共1

米芾年谱简编——米芾的自由一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米芾, 本名黻, 后改为芾。字元章, 自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又自号溪堂、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淮阳外史、中岳外史、海岳外史等。因为喜爱奇石、崇拜奇石, 人称“ 米颠” 。又因曾官礼部员外郎, 世称“米南宫” 。世居太原, 其父徙家襄阳, 因谓襄阳人, 人称“米襄阳” 。晚年迁居丹徒, 故《宋史·本传》曰:“吴人” 。
米芾五世祖米信, 《宋史》卷261 有传。淳化五年(994)卒, 六十七岁。有子名继丰。芾父字光辅,官左武卫将军, 赠中散大夫、会稽公。米芾著《书史》中有言曰:“濮州李丞相家多书画, 其孙直秘阁李孝广收右军黄麻纸十余帖… …后有先君名印, 下一印曰`尊德乐道' 。今印见在余家, 先君尝官濮,与李东之少师以棋友善, 意以棋胜之, 余时未生。”由此, 知米芾父曾为官濮州, 且“尊德乐道” , 与丞相李迪之子李东之友善, 喜爱书法艺术。米芾母阎氏, 与英宗皇帝妻高皇后在濮王宫有旧。
《宋史》、《京口耆旧传》、《丹徒县志》、《襄阳县志》均言“侍宣仁后藩邸”、“与宣仁后有藩邸之旧” 、“侍宣仁后” 、“宣仁高后在藩, 与其母有旧” , 但均未细言所谓“旧” 指何事。宋·庄绰《鸡肋编》卷上则言:“或言其母本产媪, 出入禁中, 以劳补其子为殿侍。”“产媪” , 当即今所谓产婆或助产师。另, 孟泽等著《古代的狂士》一书中则言“阎氏内通掖庭, 曾是英宗皇后高氏的乳母。”未知何据。翁方纲《米海岳年谱》谓“赠丹阳县君” , 由是推之, 阎氏当卒于迁丹徒之后。
宋人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02《米南宫帖》谓“元晖父子皆宣仁后外姻” , 亦不知何据。阎氏生米芾之年, 英宗和高皇后皆十九岁。英宗和高后成婚于濮王邸当在庆历七年(1047), 次年生神宗于濮王邸。所谓“有旧” , 当指斯时。另据《宋史·英宗纪》, 英宗于皇佑二年(1050)尝为右卫大将军, 岳州团练使。米芾父为左卫将军, 二人皆武职, 或许亦有旧。按:米芾父名佐之疑。徐邦达在《米芾生卒年岁订正及其它二三事考》中认为后世称“ 父佐” 当误。依据是米芾之孙米宪辑录的《宝晋斋山林集拾遗》卷首附载的《故南宫舍人米公墓志》中, 谈到米芾父亲处说道:“父致仕, 左武卫将军。”后人则讹为“父佐, 左武将军” , 大概是把“ 仕”的“仕”字讹为“佐” , 又把“致”字脱去的缘故。
仁宗皇佑三年辛卯(1051)生, 一岁
米芾诗《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中有句云:“我生辛卯两丙运, 今岁步辛月亦然。” 又在《跋晋太保谢安石帖后》云:“余年辛卯, 今太岁辛巳, 大小运丙申丙辰, 于辛卯月辛丑日, 余于辛丑丙申时获之, 此非天耶?”《跋褚临兰亭序》后有一方玉印曰:“ 辛卯米芾” 。由此, 知米芾生于本年。
仁宗至和三年丙申(1056)本年改元为嘉佑元年 六岁翁方纲《米海岳年谱》:“嘉佑元年丙申, 六岁。日读律诗百首, 一再过目辄皆诵。”《京口耆旧传》:“ 芾生而秀颖, 六岁, 日读律诗百首, 过目即成诵。”
仁宗嘉佑二年丁酉(1057) 七岁
《群玉堂米帖》自叙云:“余初学颜书, 七、八岁作字, 至大一幅, 书简不成。”《韵语阳秋》卷14 载:“元章始学罗逊书, 其变体出于王子敬。”“《襄阳学记》乃罗逊书, 元章亦襄阳人。始效其体至于笔挽万钧, 沉着痛快处, 逊法岂能尽耶?”《襄阳县志·古迹》:“襄州新学记碑:贞元五年卢群撰, 罗让行书。”“罗让字景宣……让书襄阳学记最有名。米元章始效其作, 后乃超迈入神耳。宋人避英宗本生父濮安懿王讳, 故或称罗逊。他书遂列罗逊于宋人书品中, 失之矣。”
仁宗嘉佑五年庚子(1060) 十岁
翁方纲《米海岳年谱》:“五年庚子, 手帖云:余年十岁, 写碑刻, 学周越、苏子美扎, 自成一家, 人谓有李邕笔法, 闻而恶之。”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 十八岁
恩荫入仕为秘书省校书郎当在本年。《京口耆旧传》:“补秘书省校书郎… …”《襄阳县志》:“元章长于邸中, 以恩授校书郎。”翁方纲《米海岳年谱》:“黻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恩补秘书省校书郎… …”
孟泽《照耀皇宋万古———米芾》:“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 受过米芾母亲哺养的高后做了皇太后, 太后顾念旧情, 十八岁的米芾即在恩荫的护佑下登上仕途。”此说未知何据。按:《宋史·本传》、《全宋诗·米芾小传》皆未及校书郎事, 当属漏记。含光尉前尝有临桂尉, 临桂尉前应有一、二年的秘书省校书郎职任。详后考。
神宗熙宁二年已酉(1069) 十九岁
任秘书省校书郎。本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 变法进入实践阶段。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反变法浪潮也开始掀起。


1楼2019-03-17 16:39回复
    神宗元丰三年庚申(1080) 三十岁
    官长沙掾。《题长沙麓山寺碑》:“元丰庚申之日, 同广惠道人来。襄阳米黻。”
    《独醒杂志》卷5 载:“米元章尝写其诗一卷, 投许冲元云:`芾自会道言语, 不袭古人。年三十为长沙掾, 尽焚毁已前所作。平生不录一篇投王公贵人, 与知己索一二篇则以往。元丰中至金陵, 识王介甫;过黄州, 识苏子瞻。皆不执弟子礼, 特敬前辈而已。”《中华书法史》:“书离骚经, … …此或为米芾三十到三十二岁之间所作。”
    神宗元丰四年辛酉(1081) 三十一岁
    官长沙掾(到过惠州、庐山)。《书海月赞跋》:“ 元丰四年, 余至惠州, 访天竺净惠师, 见其堂张《海月辨公真像》, 坡公赞于其上,书法遒劲, 余不觉见猎, 索纸疾书。匪敢并驾坡公,亦聊以广好人所好之意云尔。”按:上跋有疑者二:称“坡公”似早了一年;苏轼本年前似未到过惠州, 不当有赞。《题庐山东林碑》:“十月十六日, 楚国米黻。”《庐山纪事》有米芾《开先寺观瀑布》诗一首。按:孔凡礼《关于苏轼生平的若干资料》据米芾所题, 认为“是黻来黄州, 大约是元丰四年秋季的事情。”当误, 详后考。
    神宗元丰五年壬戌(1082) 三十二岁
    官长沙掾。到黄州访东坡, 或谓始从东坡。米芾《画史》有言曰:“吾自湖南从事过黄州, 初见公(苏轼), 酒酣曰:`君贴此纸壁上' 。观音纸也,即起作两竹枝、一枯树、一怪石见与。后晋卿借去不还。”《独醒杂志》云:“元丰中至金陵, 识王介甫;过黄州, 识苏子瞻, 皆不执弟子礼特敬前辈而已。”《跋米帖》温革叔皮云:“米元章元丰中谒东坡于黄冈, 承其余论, 始专学晋人, 其书大进。”《苏东坡文集》卷58《与米元章》第一简:“复思东坡相从之乐, 何可复得。”
    由上述知米芾黄州访苏轼之事无疑。但是, 均未言何年、月、日。因此, 研究者有三说:(一)元丰四年说。详前元丰四年。(二)元丰五年说。朱靖华《苏轼简明年谱》于元丰五年下云:“ 米芾、董钺、绵竹道士杨世昌等来访雪堂。”王文诰《苏文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谓米芾来黄州在元丰五年三月。饶学刚《苏东坡黄州生活创作系年》认为, “元丰五年二月苏轼筑雪堂于东坡之上, 书`东坡雪堂' 以榜之,
    自号`东坡居士' 。三月, 米芾来访, 住雪堂, 与东坡观画师吴道子画释迦佛, 因问画竹法。”(三)元丰七年说。翁方纲《米海岳年谱》引温革叔皮跋米帖, 系米芾访东坡于元丰七年甲子。三说中以元丰七年说最为不确。东坡晚年(建中靖国元年)有“恨二十年相从知元章不尽”之语, 如元丰七年初识, 则相差三年。元丰四年虽恰为二十年, 然“雪堂”未建, 米芾访雪堂则为虚。故系米芾谒东坡于本年三月。本年米芾还到过山阳。《跋欧率更史事帖后》:“《庾亮帖》, 壬戍岁过山阳, 获于钟离景伯。”
    神宗元丰六年癸亥(1083) 三十三岁
    应赵希道金陵从事之辟, 到金陵。二儿友知或生于本年, 详徽宗崇宁二年考。
    过金陵, 识王安石于钟山。《萧闲堂记》云:“仆元丰六年赴赵希道金陵从事辟, 会公谪, 不赴, 识荆公于钟山。”《书史》:“ 杨凝式字景度, 书天真烂漫纵逸…… , 王安石少尝学之, 人不知也。
    元丰六年, 余始识荆公于钟山, 语及此, 公大赏叹, 曰:`无人知之' 。其后与余书简皆此等字。”李德身《王安石诗文系年·元丰六年·诗系年》:“《昭文斋》自注曰:`米芾题余定林所居, 因作。' 据米芾(字元章)《萧闲堂记曰:`仆元丰六年……' 。米芾所题之榜曰:`昭文斋, 李伯时画公真于壁, 杨次公为之赞。' 榜当为本年所题, 故系于是年。”按:米芾与王安石的交游, 李之仪《跋元章所收荆公诗》有载:“ 荆公得元章诗笔, 爱之, 而未见其人。后从辟金陵幕下, 既到而主者去, 遂不复就职。荆公奇之, 总不可留。后亲作行笔, 录近诗凡二十余篇寄之, 字画与常所见不同, 几与晋人不辨。须见此字, 乃知荆公未尝不学书者也。元章怀旧念知, 故过其坟, 为之形容, 读其诗可见其意也。”(见《姑溪居士文集》卷39)
    神宗元丰七年甲子(1084) 三十四岁
    在金陵。《东坡居士作水陆于金山相招足疮不能往作诗以寄之》诗, 当作于本年苏轼抵金陵之后。《韵语阳秋》评此诗及《杨云阁》诗云:“ 诗皆出翰墨畦迳之
    表, 盖自迈往凌云之气流出, 非寻规索矩者之可到也。”《王献之苏氏宝帖赞》序中云:“右《苏氏宝帖》,故连右军《快雪时晴帖》。元丰甲子获于子美子志
    东探元子国老孙也。”


    3楼2019-03-17 16:40
    回复
      2025-08-28 08:26: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哲宗绍圣二年乙亥(1095) 四十五岁
      任监中岳祠、六月客扬州、八月观潮钱塘《中华书法史》:“《乐兄帖》, 米芾行书。绍圣间米芾辞去雍丘知县, 任监中岳祠时答朋友的信。”作《拜中岳命作》诗二首, 有“图书老此生” 之意。贺铸《折中仓观米元章题字》诗, 题下注云:“时米客扬州。乙亥六月京师赋。”由此知, 米芾六月在扬州。有《扬州作》诗, 诗中言“真同一梦觉, 坐想十年游。”“十年”当非实指。米芾元佑三年曾游扬州,且四、五年犹在扬州。有《绍圣二年八月十八日观潮于浙江亭书》诗一首, 其注云:“时年四十五” 。由此知, 米芾八月在钱塘。贺铸 四十四岁 由海陵赴京师, 六月作诗《观米元章题字》。又作《感兴》诗, 注云:“乙亥八月, 食贫京师。”
      哲宗绍圣三年丙子(1096) 四十六岁
      在镇江。程俱《北山小集》卷16《题米元章墓》:“公乐善喜推下后进, 绍圣丙子, 余初识君南徐(江苏镇江),贻诗谓余李太白后身, 非所拟也。”“公既没, 余他日过南徐, 便觉招隐鹤林爽气都尽。”
      哲宗绍圣四年丁丑(1097) 四十七岁
      在涟水军使任上。《题泗滨南山石壁》:“京洛风沙干里还, 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衡霍冲星斗, 且是东南第一山。”此诗为《都梁十景诗》的第一首, 十景在泗州, 距涟水不远, 疑为赴任途中所作。尝有《虹县旧题二首》,亦当为斯时所作。《涟水军唐王侍御庙记》有句云:“绍圣丁丑, 丹阳米芾窃席是邦。夏旱, 四月晦, 斋戒请雨。翌日,雨降浃尺。”《书史》:“刘泾书来涟漪曰:`收唐绢本《兰亭》……' 。余答以诗曰:`刘郎无物可萦心, … …' 。君贻余诗尝曰:`秘笈墨皇曾敬识' 。林希送余诗`湖岭共倾银雨言 水' 。”除此之外, 刘泾有《元章好古过人, 书画惊世, 起余作歌》诗送米芾。
      米芾还有《刘泾收得子鸾字帖云是右军, 余恐是陈子鸾。薛绍彭亦云六朝书。又得像。余时在涟漪, 答以诗云》一首。还有《涟漪寄薛绍彭》诗一首。词作有《减字木兰花·涟水登楼寄赵伯山》一首, 《丑奴儿·踟躇山下濡须水》一首。本年吕汲公大防卒。米芾词集中有两首为之祝寿词, 当作于本年前一二年。秦观 四十九岁 在郴州。作《踏莎行·雾失楼台》词。《野客丛书》卷20 :“《诗眼》载, 前辈有病少游`杜鹃声里斜阳暮' 之句, 谓`斜阳暮' 似觉意重。仆谓不然, … …。观当时米元章书此词, 乃是`杜鹃声里斜阳曙' , 非`暮' 字也。得非避庙讳而改为`暮' 乎?”
      哲宗绍圣五年戊寅(1098), 本年改元为元符元年 四十八岁
      在涟水军使任上。《跋晋帖》云:“元符之元, 涟漪瑞墨堂题。”八月, 书东坡《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诗呈晁补之。作《净名斋记》。记中云:“元符之元, 八月望日, 涟漪郡斋瑞墨堂书。”《全宋诗》卷25 程俱诗《傅冲益寄淮口阻风及清淮道中诗二首又次涟水一首用其韵和寄》自注云:“米元章当时自称涟漪守垒, 寄书吴江, 求海岱楼诗云:`军宅枕岱一支, 左海八十里在目中, 真伟观也。诗来当为刻之楹间。' 故有如前数句云。”《乐圃先生墓表》:“乐圃先生吴郡朱氏, … …元符元年二月丙申, 遘疾不禄, 享年六十。”“余昔居郡与先生游, 知先生者也。”《中华书法史》载:“米芾《致葛君德忱尺牍》, 行书。为米芾知涟水军时致葛德忱的信。书写时间约在哲宗绍圣至元符间(1097 ———1098)。”系于本年。有《狱空行》诗一首, 《去涟水》诗一首。
      冯梦龙《古今谈概·癖嗜部》记云:“米元章守涟水, 地接灵璧, 蓄石甚富, 一一品目, 入玩则终日不出。杨次公为察使, 因往廉焉。正色曰:`朝廷以千里郡付公, 那得终日弄石?' 米径前于左袖中取一石。嵌空玲珑, 峰峦洞穴皆具, 色极清润。宛转翻落以示杨, 曰:`此石何如?' 杨殊不顾。乃纳之袖,又出一石。叠峰层峦, 奇巧又胜。又纳之袖。最后出一石, 尽天划神镂之巧, 顾杨曰:`如此石, 那得不爱?' 杨忽曰:`非公独爱, 我亦爱也。' 即就手攫得之, 径登车而去。”
      哲宗元符二年己卯(1099) 四十九岁
      除蔡河拨发。《中华书法史·米芾》:“元符二年春, 除蔡河拨发。”


      6楼2019-03-17 16: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