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 本名黻, 后改为芾。字元章, 自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又自号溪堂、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淮阳外史、中岳外史、海岳外史等。因为喜爱奇石、崇拜奇石, 人称“ 米颠” 。又因曾官礼部员外郎, 世称“米南宫” 。世居太原, 其父徙家襄阳, 因谓襄阳人, 人称“米襄阳” 。晚年迁居丹徒, 故《宋史·本传》曰:“吴人” 。
米芾五世祖米信, 《宋史》卷261 有传。淳化五年(994)卒, 六十七岁。有子名继丰。芾父字光辅,官左武卫将军, 赠中散大夫、会稽公。米芾著《书史》中有言曰:“濮州李丞相家多书画, 其孙直秘阁李孝广收右军黄麻纸十余帖… …后有先君名印, 下一印曰`尊德乐道' 。今印见在余家, 先君尝官濮,与李东之少师以棋友善, 意以棋胜之, 余时未生。”由此, 知米芾父曾为官濮州, 且“尊德乐道” , 与丞相李迪之子李东之友善, 喜爱书法艺术。米芾母阎氏, 与英宗皇帝妻高皇后在濮王宫有旧。
《宋史》、《京口耆旧传》、《丹徒县志》、《襄阳县志》均言“侍宣仁后藩邸”、“与宣仁后有藩邸之旧” 、“侍宣仁后” 、“宣仁高后在藩, 与其母有旧” , 但均未细言所谓“旧” 指何事。宋·庄绰《鸡肋编》卷上则言:“或言其母本产媪, 出入禁中, 以劳补其子为殿侍。”“产媪” , 当即今所谓产婆或助产师。另, 孟泽等著《古代的狂士》一书中则言“阎氏内通掖庭, 曾是英宗皇后高氏的乳母。”未知何据。翁方纲《米海岳年谱》谓“赠丹阳县君” , 由是推之, 阎氏当卒于迁丹徒之后。
宋人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02《米南宫帖》谓“元晖父子皆宣仁后外姻” , 亦不知何据。阎氏生米芾之年, 英宗和高皇后皆十九岁。英宗和高后成婚于濮王邸当在庆历七年(1047), 次年生神宗于濮王邸。所谓“有旧” , 当指斯时。另据《宋史·英宗纪》, 英宗于皇佑二年(1050)尝为右卫大将军, 岳州团练使。米芾父为左卫将军, 二人皆武职, 或许亦有旧。按:米芾父名佐之疑。徐邦达在《米芾生卒年岁订正及其它二三事考》中认为后世称“ 父佐” 当误。依据是米芾之孙米宪辑录的《宝晋斋山林集拾遗》卷首附载的《故南宫舍人米公墓志》中, 谈到米芾父亲处说道:“父致仕, 左武卫将军。”后人则讹为“父佐, 左武将军” , 大概是把“ 仕”的“仕”字讹为“佐” , 又把“致”字脱去的缘故。
仁宗皇佑三年辛卯(1051)生, 一岁
米芾诗《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中有句云:“我生辛卯两丙运, 今岁步辛月亦然。” 又在《跋晋太保谢安石帖后》云:“余年辛卯, 今太岁辛巳, 大小运丙申丙辰, 于辛卯月辛丑日, 余于辛丑丙申时获之, 此非天耶?”《跋褚临兰亭序》后有一方玉印曰:“ 辛卯米芾” 。由此, 知米芾生于本年。
仁宗至和三年丙申(1056)本年改元为嘉佑元年 六岁翁方纲《米海岳年谱》:“嘉佑元年丙申, 六岁。日读律诗百首, 一再过目辄皆诵。”《京口耆旧传》:“ 芾生而秀颖, 六岁, 日读律诗百首, 过目即成诵。”
仁宗嘉佑二年丁酉(1057) 七岁
《群玉堂米帖》自叙云:“余初学颜书, 七、八岁作字, 至大一幅, 书简不成。”《韵语阳秋》卷14 载:“元章始学罗逊书, 其变体出于王子敬。”“《襄阳学记》乃罗逊书, 元章亦襄阳人。始效其体至于笔挽万钧, 沉着痛快处, 逊法岂能尽耶?”《襄阳县志·古迹》:“襄州新学记碑:贞元五年卢群撰, 罗让行书。”“罗让字景宣……让书襄阳学记最有名。米元章始效其作, 后乃超迈入神耳。宋人避英宗本生父濮安懿王讳, 故或称罗逊。他书遂列罗逊于宋人书品中, 失之矣。”
仁宗嘉佑五年庚子(1060) 十岁
翁方纲《米海岳年谱》:“五年庚子, 手帖云:余年十岁, 写碑刻, 学周越、苏子美扎, 自成一家, 人谓有李邕笔法, 闻而恶之。”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 十八岁
恩荫入仕为秘书省校书郎当在本年。《京口耆旧传》:“补秘书省校书郎… …”《襄阳县志》:“元章长于邸中, 以恩授校书郎。”翁方纲《米海岳年谱》:“黻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恩补秘书省校书郎… …”
孟泽《照耀皇宋万古———米芾》:“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 受过米芾母亲哺养的高后做了皇太后, 太后顾念旧情, 十八岁的米芾即在恩荫的护佑下登上仕途。”此说未知何据。按:《宋史·本传》、《全宋诗·米芾小传》皆未及校书郎事, 当属漏记。含光尉前尝有临桂尉, 临桂尉前应有一、二年的秘书省校书郎职任。详后考。
神宗熙宁二年已酉(1069) 十九岁
任秘书省校书郎。本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 变法进入实践阶段。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反变法浪潮也开始掀起。
米芾五世祖米信, 《宋史》卷261 有传。淳化五年(994)卒, 六十七岁。有子名继丰。芾父字光辅,官左武卫将军, 赠中散大夫、会稽公。米芾著《书史》中有言曰:“濮州李丞相家多书画, 其孙直秘阁李孝广收右军黄麻纸十余帖… …后有先君名印, 下一印曰`尊德乐道' 。今印见在余家, 先君尝官濮,与李东之少师以棋友善, 意以棋胜之, 余时未生。”由此, 知米芾父曾为官濮州, 且“尊德乐道” , 与丞相李迪之子李东之友善, 喜爱书法艺术。米芾母阎氏, 与英宗皇帝妻高皇后在濮王宫有旧。
《宋史》、《京口耆旧传》、《丹徒县志》、《襄阳县志》均言“侍宣仁后藩邸”、“与宣仁后有藩邸之旧” 、“侍宣仁后” 、“宣仁高后在藩, 与其母有旧” , 但均未细言所谓“旧” 指何事。宋·庄绰《鸡肋编》卷上则言:“或言其母本产媪, 出入禁中, 以劳补其子为殿侍。”“产媪” , 当即今所谓产婆或助产师。另, 孟泽等著《古代的狂士》一书中则言“阎氏内通掖庭, 曾是英宗皇后高氏的乳母。”未知何据。翁方纲《米海岳年谱》谓“赠丹阳县君” , 由是推之, 阎氏当卒于迁丹徒之后。
宋人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02《米南宫帖》谓“元晖父子皆宣仁后外姻” , 亦不知何据。阎氏生米芾之年, 英宗和高皇后皆十九岁。英宗和高后成婚于濮王邸当在庆历七年(1047), 次年生神宗于濮王邸。所谓“有旧” , 当指斯时。另据《宋史·英宗纪》, 英宗于皇佑二年(1050)尝为右卫大将军, 岳州团练使。米芾父为左卫将军, 二人皆武职, 或许亦有旧。按:米芾父名佐之疑。徐邦达在《米芾生卒年岁订正及其它二三事考》中认为后世称“ 父佐” 当误。依据是米芾之孙米宪辑录的《宝晋斋山林集拾遗》卷首附载的《故南宫舍人米公墓志》中, 谈到米芾父亲处说道:“父致仕, 左武卫将军。”后人则讹为“父佐, 左武将军” , 大概是把“ 仕”的“仕”字讹为“佐” , 又把“致”字脱去的缘故。
仁宗皇佑三年辛卯(1051)生, 一岁
米芾诗《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中有句云:“我生辛卯两丙运, 今岁步辛月亦然。” 又在《跋晋太保谢安石帖后》云:“余年辛卯, 今太岁辛巳, 大小运丙申丙辰, 于辛卯月辛丑日, 余于辛丑丙申时获之, 此非天耶?”《跋褚临兰亭序》后有一方玉印曰:“ 辛卯米芾” 。由此, 知米芾生于本年。
仁宗至和三年丙申(1056)本年改元为嘉佑元年 六岁翁方纲《米海岳年谱》:“嘉佑元年丙申, 六岁。日读律诗百首, 一再过目辄皆诵。”《京口耆旧传》:“ 芾生而秀颖, 六岁, 日读律诗百首, 过目即成诵。”
仁宗嘉佑二年丁酉(1057) 七岁
《群玉堂米帖》自叙云:“余初学颜书, 七、八岁作字, 至大一幅, 书简不成。”《韵语阳秋》卷14 载:“元章始学罗逊书, 其变体出于王子敬。”“《襄阳学记》乃罗逊书, 元章亦襄阳人。始效其体至于笔挽万钧, 沉着痛快处, 逊法岂能尽耶?”《襄阳县志·古迹》:“襄州新学记碑:贞元五年卢群撰, 罗让行书。”“罗让字景宣……让书襄阳学记最有名。米元章始效其作, 后乃超迈入神耳。宋人避英宗本生父濮安懿王讳, 故或称罗逊。他书遂列罗逊于宋人书品中, 失之矣。”
仁宗嘉佑五年庚子(1060) 十岁
翁方纲《米海岳年谱》:“五年庚子, 手帖云:余年十岁, 写碑刻, 学周越、苏子美扎, 自成一家, 人谓有李邕笔法, 闻而恶之。”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 十八岁
恩荫入仕为秘书省校书郎当在本年。《京口耆旧传》:“补秘书省校书郎… …”《襄阳县志》:“元章长于邸中, 以恩授校书郎。”翁方纲《米海岳年谱》:“黻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恩补秘书省校书郎… …”
孟泽《照耀皇宋万古———米芾》:“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 受过米芾母亲哺养的高后做了皇太后, 太后顾念旧情, 十八岁的米芾即在恩荫的护佑下登上仕途。”此说未知何据。按:《宋史·本传》、《全宋诗·米芾小传》皆未及校书郎事, 当属漏记。含光尉前尝有临桂尉, 临桂尉前应有一、二年的秘书省校书郎职任。详后考。
神宗熙宁二年已酉(1069) 十九岁
任秘书省校书郎。本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 变法进入实践阶段。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反变法浪潮也开始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