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巉瀺的简史:
一、从他成为文圣首徒讲起,他是真正经历过文圣一脉跌宕起伏全过程的。天资聪颖的崔瀺很快掌握了诸子百家的大部分学问,尤其对数算之术研究颇深,不过后来嫌弃是小道,就给搁置了,空闲时间专心钻研自己视作大道的事功学问.
二、崔瀺跟着老秀才过了好些年颠沛流离的日子,最后在陋巷定居,老秀才也陆陆续续收了后边几个弟子,一群大老爷们,一张张等着吃饭的嘴,可是一个个又自诩读书人,不会挣钱,崔瀺身为大师兄,不得不厚着脸皮向家里写信要钱,自己他 娘 的可是号称离家出走的人啊,当初的决绝如今可不就是笑话了吗~可是实在受不了老秀才对外义正言辞大手大脚,在自己这个大弟子面前可怜兮兮的样子,不得不放弃了所谓的底线——有吃饭重要吗,活不下去还说什么风度,这也是崔瀺在老秀才那里学到的最实在的道理之一。
三、再后来,老秀才也意识到了不妥,就让左右管钱,总算是有所好转,最实在的就是以前要一次钱能过活一两个月,现在能坚持个小半年啦,左右那么轴的个性,对付老秀才的和稀泥是绝配,老秀才和别人的一些相谈甚欢后的请客邀请,大多都被左右用眼神威胁客人而不了了之,遇到不懂事的,甚至直接对先生直言囊中羞涩,言外之意是你一个穷老书生,也好意思拿着弟子们的生活费摆阔!
四、随着老秀才的越来越受欢迎,经常要长时间外出讲学,崔瀺也就自然而然担任起师弟的一些授业任务,尤其是那个齐静春,崔瀺心底里十分佩服他的天赋,学什么都快的吓人,不比自己差半点了,不过有一点让崔瀺十分满意,在弈棋上,齐静春虽然天赋依然可算惊人,不过还是不如自己……此次误判也为后面的失败埋下伏笔
五、后面一系列的兴衰无须赘述,老秀才经历了如日中天和跌落神坛,从被至圣先师亲昵欣赏到神像被打碎,从弟子们的个个天之骄子、前途无量到遭受牵连、前途渺茫……而崔瀺在自己的学问被先生亲口否定后,一气之下叛出师门,除了被迫跌境,其实已经算是免除了被针对的危险……所以崔瀺才能一路无惊无险,还凭喜好一路“行侠仗义”,到了大骊成了国师……
六、齐静春被安排到骊珠洞天后期(陈平安出生前后),崔瀺察觉到幕后有人针对齐静春的布局,本来就不顺眼这个先生眼中的宝贝疙瘩,先生对他和对自己态度鲜明到让崔瀺牙痒痒,无数年之后回忆起来还是哭哭笑笑,不能自已……既然如此,既然自己已经叛出师门,既然文圣一脉的这一代注定要下场惨淡,那为什么不自己想办法收走原本的师门文运,成全自己!这也算是名正言顺了,毕竟文圣弟子中,齐静春是必死的,左右离经叛道大道不在文脉,茅小东之流没有资格,于是自己这个昔年的文圣首徒就成了最有资格的那个人!
七、于是崔瀺就先让山崖书院的人发信息给齐静春,自家先生真的死了,然后让崔明皇配合自己,提前取走文脉压胜之物,并引诱杀掉马詹,断掉齐静春的后手之一。而且为后续陈平安是否选择带孩子们远游奠定基础条件。崔瀺自己还拦截出镇的赵繇,要走并毁掉了“天下迎春”印章,断掉后手之二。崔瀺觉得齐静春会选择陈平安或者赵繇或者宋集薪继承自己的学问,可是宋集薪和赵繇都相继被否决,崔瀺觉得肯定就是陈平安了,当然后面证实猜错了……还有就是,为何齐静春的选择如此重要,就是因为齐静春太突出,自囚功德林的老秀才不在了,那齐静春的存在几乎就是代表了个文脉的所在了,也就是说他掌握着文脉的传承大权……
八、说回陈平安,崔瀺几乎得出结论是陈平安继承文脉之后,崔瀺自己就打算以陈平安作为观道对象,借此破开十境的瓶颈。因为陈平安和齐静春都是类似的赤子之心,崔瀺觉得这个是齐静春自所以选择陈平安继承文脉的关键。崔瀺的事功学说根本用不到所谓的赤子之心,或者他觉得这东西没什么用处,这极有可能是他的一个心境瑕疵,因为他眼里拖泥带水的齐静春却能“化腐朽为神奇”,学问境界远高于他。于是想在陈平安身上验证自己正确性,一旦陈平安选择放弃帮孩子们,就会失去赤子之心,变成普通俗人,崔瀺就会更加坚定自己重事功轻善恶的正确性。一旦陈平安选择了帮忙到底,自己也会暗中出手,让孩子们磨损陈平安的心境,逐渐使之支离破碎,然后达到同样的效果……
九、总结下崔瀺为什么觉得自己能接手文脉,除了 “没得选”之外,还有一点是崔瀺希望用分身崔东山,搞掉陈平安的心境,毕竟观道与被观道两者相连,荣辱与共,自然就能共同接收文运,那么一方不行了,另一方得到的好处自然会更多。然后进一步干脆心境拔河,把心境破碎的陈平安拉到自己事功大道之上,自己就真正成了文脉主人,至少会成为72位陪祀圣人中极为靠前的存在,事功和谋划就能大范围推行……其实就是取巧当一回小偷……
十、结果当然是崔瀺输的一败涂地,齐静春的破局之法很巧妙——选李宝瓶做自己的嫡系大弟子,代师收徒让陈平安当自己的小师弟,齐静春的文脉所拥有的文运当然没了崔瀺什么事,而且因为陈平安又一次和老秀才绑在了一起,因为两者荣辱与共……这就叫“屠大龙”吧。这件事中崔瀺除了得了师兄弟手足相残的坏名声,还有跌到中五境的修为,没得到任何实在好处……(以后另开贴崔东山,敬请期待……)
一、从他成为文圣首徒讲起,他是真正经历过文圣一脉跌宕起伏全过程的。天资聪颖的崔瀺很快掌握了诸子百家的大部分学问,尤其对数算之术研究颇深,不过后来嫌弃是小道,就给搁置了,空闲时间专心钻研自己视作大道的事功学问.
二、崔瀺跟着老秀才过了好些年颠沛流离的日子,最后在陋巷定居,老秀才也陆陆续续收了后边几个弟子,一群大老爷们,一张张等着吃饭的嘴,可是一个个又自诩读书人,不会挣钱,崔瀺身为大师兄,不得不厚着脸皮向家里写信要钱,自己他 娘 的可是号称离家出走的人啊,当初的决绝如今可不就是笑话了吗~可是实在受不了老秀才对外义正言辞大手大脚,在自己这个大弟子面前可怜兮兮的样子,不得不放弃了所谓的底线——有吃饭重要吗,活不下去还说什么风度,这也是崔瀺在老秀才那里学到的最实在的道理之一。
三、再后来,老秀才也意识到了不妥,就让左右管钱,总算是有所好转,最实在的就是以前要一次钱能过活一两个月,现在能坚持个小半年啦,左右那么轴的个性,对付老秀才的和稀泥是绝配,老秀才和别人的一些相谈甚欢后的请客邀请,大多都被左右用眼神威胁客人而不了了之,遇到不懂事的,甚至直接对先生直言囊中羞涩,言外之意是你一个穷老书生,也好意思拿着弟子们的生活费摆阔!
四、随着老秀才的越来越受欢迎,经常要长时间外出讲学,崔瀺也就自然而然担任起师弟的一些授业任务,尤其是那个齐静春,崔瀺心底里十分佩服他的天赋,学什么都快的吓人,不比自己差半点了,不过有一点让崔瀺十分满意,在弈棋上,齐静春虽然天赋依然可算惊人,不过还是不如自己……此次误判也为后面的失败埋下伏笔
五、后面一系列的兴衰无须赘述,老秀才经历了如日中天和跌落神坛,从被至圣先师亲昵欣赏到神像被打碎,从弟子们的个个天之骄子、前途无量到遭受牵连、前途渺茫……而崔瀺在自己的学问被先生亲口否定后,一气之下叛出师门,除了被迫跌境,其实已经算是免除了被针对的危险……所以崔瀺才能一路无惊无险,还凭喜好一路“行侠仗义”,到了大骊成了国师……
六、齐静春被安排到骊珠洞天后期(陈平安出生前后),崔瀺察觉到幕后有人针对齐静春的布局,本来就不顺眼这个先生眼中的宝贝疙瘩,先生对他和对自己态度鲜明到让崔瀺牙痒痒,无数年之后回忆起来还是哭哭笑笑,不能自已……既然如此,既然自己已经叛出师门,既然文圣一脉的这一代注定要下场惨淡,那为什么不自己想办法收走原本的师门文运,成全自己!这也算是名正言顺了,毕竟文圣弟子中,齐静春是必死的,左右离经叛道大道不在文脉,茅小东之流没有资格,于是自己这个昔年的文圣首徒就成了最有资格的那个人!
七、于是崔瀺就先让山崖书院的人发信息给齐静春,自家先生真的死了,然后让崔明皇配合自己,提前取走文脉压胜之物,并引诱杀掉马詹,断掉齐静春的后手之一。而且为后续陈平安是否选择带孩子们远游奠定基础条件。崔瀺自己还拦截出镇的赵繇,要走并毁掉了“天下迎春”印章,断掉后手之二。崔瀺觉得齐静春会选择陈平安或者赵繇或者宋集薪继承自己的学问,可是宋集薪和赵繇都相继被否决,崔瀺觉得肯定就是陈平安了,当然后面证实猜错了……还有就是,为何齐静春的选择如此重要,就是因为齐静春太突出,自囚功德林的老秀才不在了,那齐静春的存在几乎就是代表了个文脉的所在了,也就是说他掌握着文脉的传承大权……
八、说回陈平安,崔瀺几乎得出结论是陈平安继承文脉之后,崔瀺自己就打算以陈平安作为观道对象,借此破开十境的瓶颈。因为陈平安和齐静春都是类似的赤子之心,崔瀺觉得这个是齐静春自所以选择陈平安继承文脉的关键。崔瀺的事功学说根本用不到所谓的赤子之心,或者他觉得这东西没什么用处,这极有可能是他的一个心境瑕疵,因为他眼里拖泥带水的齐静春却能“化腐朽为神奇”,学问境界远高于他。于是想在陈平安身上验证自己正确性,一旦陈平安选择放弃帮孩子们,就会失去赤子之心,变成普通俗人,崔瀺就会更加坚定自己重事功轻善恶的正确性。一旦陈平安选择了帮忙到底,自己也会暗中出手,让孩子们磨损陈平安的心境,逐渐使之支离破碎,然后达到同样的效果……
九、总结下崔瀺为什么觉得自己能接手文脉,除了 “没得选”之外,还有一点是崔瀺希望用分身崔东山,搞掉陈平安的心境,毕竟观道与被观道两者相连,荣辱与共,自然就能共同接收文运,那么一方不行了,另一方得到的好处自然会更多。然后进一步干脆心境拔河,把心境破碎的陈平安拉到自己事功大道之上,自己就真正成了文脉主人,至少会成为72位陪祀圣人中极为靠前的存在,事功和谋划就能大范围推行……其实就是取巧当一回小偷……
十、结果当然是崔瀺输的一败涂地,齐静春的破局之法很巧妙——选李宝瓶做自己的嫡系大弟子,代师收徒让陈平安当自己的小师弟,齐静春的文脉所拥有的文运当然没了崔瀺什么事,而且因为陈平安又一次和老秀才绑在了一起,因为两者荣辱与共……这就叫“屠大龙”吧。这件事中崔瀺除了得了师兄弟手足相残的坏名声,还有跌到中五境的修为,没得到任何实在好处……(以后另开贴崔东山,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