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故里吧 关注:1,488贴子:20,045

老子诞生地及相关文化遗存位置考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老子诞生地及相关文化遗存位置考证*
詹石窗 顾宗正
提要:作为道家学派的理论代表、道教所尊奉的祖师,老子的籍贯、诞生地是人们颇为关注的问题。尽管历史上有许多文献记载,但由于时代变更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在理解上发生歧义,甚至争论纷纭。笔者从亳州地方道教师传口授的相关信息入手,通过对历代文献描述的地理方位距离的里程数据进行古今换算,运用高德、谷歌卫星地图等权威软件技术对相关遗址进行实地测量定位核对,指出老子诞生地——汉老子祠遗址在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境内牛集镇姬揣李村。
詹石窗,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顾宗正,亳州市谯城区老子研究会秘书长。
关键词:老子 籍贯 诞生地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百年道教研究与创新工程》(批准号:09@ZH011)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道家与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批准号:14ZDB118)阶段性研究成果。
前 言
在老子籍贯和诞生地问题上,学界和道教界的相关人士根据历史资料,一般认为老子诞生于古濄水(今涡河)流域。不过,具体是今涡河流域的哪个位置,尚存在争议。近年来,以亳州古城为中心的今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谯城区和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两省三地,为了老子的籍贯和诞生地一直纷争异议不止。
其中,主张老子故里在河南鹿邑县的观点认为:1.亳州古城西60华里,涡河南岸的今鹿邑县城是老子的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2.涡河南岸的今鹿邑县城东10华里涡河南岸的今鹿邑太清宫景区则是“老子所生之地”。而主张老子故里在安徽省涡阳县的观点则认为,亳州古城东120华里,涡阳县城北、入于涡河的武家河上游10华里东北岸边的老子庙(今天静宫景区)是“老子所生之地”;这两种观点存在已久,至今仍在争论。但是,亳州民间道教传承一直有第三种声音,即亳州古城西北谯城区境内涡河北岸三圣庙原主持——全真道龙门派第20代衣钵传人袁明坤道长的弟子、原涡阳老子庙(今天静宫景区前身)住持——全真道龙门派第21代衣钵传人袁至亮道长,根据历代师门师传口授的说法,不但对安徽涡阳和河南鹿邑的观点均持有异议,而且认为道教的“老根”——老子的诞生地在今亳州古城西北谯城区境内涡河北岸的三圣庙西一带。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出生地只能有一个,老子作为道教鼻祖也概莫能外。但如何考定老子的籍贯和诞生地,笔者认为,对老子籍贯和诞生地及相关古迹遗址的认定,不能被家乡情感和地域情节所左右,而必须按照如下学术原则和科学方法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第一,要以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为权威说法;第二,要有不同时代文献的一致性陈述为佐证;第三,要获得与历史文献描述相吻合的地理方位里程的准确数据支持。
基于以上原则,本着对历史负责及恢复历史本来面目的心愿,笔者将汉、魏、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民国、新中国等历史上各个朝代关于老子籍贯和诞生地相关的历史文献进行梳理和比较,并对古涡水(今涡河)流域和以亳州古城为中心的涡阳、鹿邑、谯城三地老子文化的相关遗址进行文献考证和实地核查,运用高德、谷歌卫星地图等软件技术对相关遗址进行精确测量定位,得到了许多新的结果。现将研究情况梳理成文,公诸于世,以就教于方家,希望这项研究能够有助于展示两省三地老子文化遗存的成因和沿革真相。
一、有关老子籍贯记叙的古文献溯源
就目前来看,记载老子籍贯最早且又可信的文献,当属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无疑。《史记》卷63《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
关于老子籍贯地“苦县、厉乡”的解读,唐司马贞《史记·索引》中说:“苦”,用于老子的县籍,读怙(hù)音。苦县本属陈,春秋楚灭陈,所以苦又属楚,故云楚之苦县;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厉”用于老子的乡籍,读赖(lai)音。所以,有的文献也将老子的乡籍写作无“氵”旁的赖乡或者有“氵”旁的濑乡。
关于老子的诞生地,历史上诸多学者根据《后汉书》卷7《孝桓帝纪》记载,均认为汉延熹八年(165)桓帝(刘志)两次遣官在陈国苦县祭拜的老子祠庙,即兴建在老子所生旧宅。其地理位置,当时的陈国相边韶奉旨而撰的《老子铭》记载:“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春秋之后……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后世史书据此,称建于老子所生旧宅处的汉代老子祠为赖乡祠或濑乡祠,如魏·崔玄山《濑乡记》记载:“老子祠在赖乡曲仁里,谯城(今亳州古城)西出五十里(汉、魏时里程,换算为当今度量单位为21.15千米),老子平生教化学仙故处也,汉桓帝修建屋宇为老子庙,庙北二里李夫人祠是老子旧生宅也。”南朝陈顾野王(519~581)《舆地志》也有类似记载:“老子祠,即老子所生旧宅。”再如《晋书·地理志上》记载梁国境内苦县时亦称:“苦,东有赖乡祠即老子所生地。”
由此可见,魏晋以来关于老子所生旧宅(诞生地)与汉代老子祠地理位置的文献记载是明确的,没有任何异议。不过,由于朝代兴衰更替、行政区域隶属变化等诸多原因,今人对于老子的籍贯(苦县、厉乡、曲仁里)和诞生地(汉老子祠)具体位置究竟在现在的什么地方,一直是众说纷纭。特别是今涡河流域以亳州古城为中心的今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谯城区和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两省三地,为了老子的籍贯和诞生地,一直争议不止。
二、文献与实有地理方位里程数据古今换算核证
依据古今里程度量单位换算标准(参见本文后附《古今里程数据换算尺度参照表》),我们对涡河流域以亳州古城为中心的今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谯城区和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两省三地相关老子文化遗存进行了详细的文献考证和实际地理方位的距离进行核查、计算,获得某些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对老子籍贯以及诞生地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1.老子籍贯诞生地的坐标性河流——古谷水途径与沿革
《水经注》卷23《阴沟水》篇中对见证老子籍贯诞生地的坐标性河流——古谷水是这样记载的: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涡水(今涡河)北,“首受涣水于襄邑县(今河南省睢县西陵镇)东,东迳承匡城(今河南省睢县匡城镇)东……又东南,迳已吾县故城(今河南宁陵县黄岗乡已吾城村)西……又东迳柘县故县(今河南省柘城李原集)东……又东迳苦县故城(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安溜古城)中……又东迳赖乡城(今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张楼村)南……自此东入涡水(今涡河)。”根据以上文献描述,结合河流途径的古城遗址实地观察考证可知,古谷水与今天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境内、亳州古城西北32华里、涡河北入于涡河的惠济河之河道途经情况完全一致。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鹿邑知县吕士鵕纂修《鹿邑县志》卷1《河防》篇将《水经注》卷23《阴沟水》篇见证老子籍贯和诞生地的坐标性河流——古谷水,改成同声异体的“糓水”。清乾隆十八年(1753)鹿邑县知县许炎纂修《鹿邑县志》卷2《河渠》篇记载:惠济河,“国朝乾隆四年(1739)知县秦梅因故道疏浚之,易以今名……下至(鹿邑)县境太清宫东北两河口与涡河会,由亳州北迤逦至荆山,达于淮”。通过以上文献记载和河流途径实地观察考证,我们认为古谷水即是今天入于涡河的惠济河。
2.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地理位置及其沿革
在确定了《水经注》卷23《阴沟水》篇中见证老子籍贯和诞生地的坐标性河流——古谷水(今惠济河)之后,我们进一步根据古谷水(今惠济河)的途径位置以及其他历史文献记载的地理坐标方位和距离数据来确定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的位置。
关于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沿革,现存文献以如下记载为早,故而最具权威:
(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23《阴沟水》篇中记载,苦县故城的地理位置,在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涡水(今涡河)北、古谷水(今惠济河)穿其城而过。
(2)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7《河南道三·亳州真源县》条下记载:苦县故城,唐乾封元年(666)改称真源,其东至(亳)州五十九里(唐时里程,换算后为31.329千米)。
(3)《宋史》卷88《地理志四》等诸多文献记载: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改名卫真;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2《河南道一十二·亳州真源县》记载:“濑水在县东南十二里于苦县界,相县故城西南五里,各水分流入灵溪池,东入涡水(今涡河)。相县在濑水东是也。灵溪池在玄元宫(即汉老子祠)北。”南宋道士谢守灏(1134~1212)《混元圣纪》卷2记载:“苦县,徐广云:晋名谷阳,齐省谷阳,隋复置焉。苦县东谷阳故城即古之厉乡城也。县东北有古相城,即楚之相县也。战国之末并相为苦,唐乾封元年(666)改为真元(源)县,今为卫真县,北近涡水,东四十里有古谯城”(宋时期里程,换算后为22.75千米)。
(4)《元史·地理志二》以及1988年版的河南省鹿邑县政协委员会鹿邑县文史资料委员会内部资料《鹿邑文史资料》的《鹿邑故城考》记载:元代至元二年(1265)卫真县(苦县——唐真源——宋、金、元卫真)并入鹿邑县。
(5)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鹿邑县知县吕士鵕纂修《鹿邑县志》卷1《沿革》记载“苦,即今县治”,即是说涡河南岸的今鹿邑县城是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
笔者查阅1988年10月版河南省鹿邑县政协委员会、鹿邑县文史资料委员会内部资料《鹿邑文史资料》第一集(第8页)刊载的《鹿邑故城考》和现存的康熙《大清一统志》卷116的《归德府·古迹·广乡城》条下、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154《归德府·古迹·广乡城》条下。嘉庆《大清一统志》卷194《归德府二·古迹·广乡城》条下、康熙《鹿邑县志》卷1《城池》、乾隆《鹿邑县志》卷3《建置略·城池》、《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卷17《归德府·鹿邑县·广乡城》条下、光绪《鹿邑县志》卷5《古迹·广乡城》条以及清代杨守敬《水经注疏》卷23《阴沟水》篇之《广乡城》条等文献,均清楚地记载元代至元二年(1265)卫真县境域并入鹿邑县,县名仍用鹿邑县,而从隋朝至元朝时期的鹿邑县城(今鹿邑县城西实测距离60华里的式量镇鹿邑城村)东迁六十里(实测距离今60华里),至《水经注》卷23《阴沟水》篇记载的涡河南岸的广乡城东侧建新鹿邑县城,史称元鹿邑县城(即今鹿邑县城)。
很明显,涡河南岸广乡城东侧建的元鹿邑县城(即今鹿邑县城),不是《水经注》卷23《阴沟水》篇记载的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涡河北、古谷水(今惠济河)穿其城而过的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
那么,《水经注》卷23《阴沟水》篇记载的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涡河北、古谷水(今惠济河)穿其城而过、元代至元二年(1265)随卫真县境并入鹿邑县的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究竟在哪里?
且看看明朝和清朝的众多文献记载。明代英宗天顺五年(1461)李贤等修撰的《大明一统志》卷26《开封府上古迹篇》谓,“苦县城,在鹿邑县东七十里” (明、清时期里程,换算后为今40.32千米)。明代成化二十二年(1487)刊本《河南总志》卷4《开封府下古迹篇》、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河南通志》卷21《古迹·归德府》、明末清初的顾炎武(1613- 1682)所著《肇域志》之《河南•归德府•鹿邑县》、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卷50《河南五·归德府·鹿邑县》、清代顺治庚子十七年(1660)《归德府志》卷2《地理·古迹》篇、清代顾栋高著《春秋大事表》之《春秋舆图·淮水图第十二·附入淮诸水·濄水》、清代孙灏、顾栋高等编纂的《河南通志》卷51《古迹·归德府》等众多记载与《大明一统志》完全一致。由此可以看出,明清两朝文献关于“苦县故城,在鹿邑县东七十里”的说法并非偶然言及,而是代代延续,没有任何异议。
前已查明,今鹿邑县境内有一旧一新两座鹿邑县城。那么,以上众多篇文献所说的“苦县故城,在鹿邑县东七十里”,是以哪一座鹿邑县城为坐标呢?清代顺治庚子十七年(1660)《归德府志》卷2《地理古迹》篇作了明确回答,这就是旧鹿邑县城,也就是今鹿邑县城西实测距离60华里的式量镇鹿邑城村。
以旧鹿邑县城为坐标,进行实地勘察、测量以及古今里程度量单位换算,可知明清两朝众多文献记载的“苦县故城,在今鹿邑县城东七十里”的地理位置,已超过涡河南岸的广乡城东侧新建的元鹿邑县城东20华里,超过涡河南岸的今鹿邑县太清宫景区10华里。
关于老子县籍所在地,不同时期历史文献记载的地理方位、里程数据,与实有地标方位距离数据,进行古今换算之后,完全吻合,都指向同一处位置,即今亳州古城西实测距离45里——处于涡河北、入于涡河的惠济河(古谷水)上游12华里处(惠济河畔),即今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安家溜古城(今民间俗称“安溜”),而非涡河南岸的广乡城东侧新建的元鹿邑县城(即今鹿邑县城)。
安家溜集古城的地理位置,清康熙《鹿邑县志》卷1《村镇》篇记载:“东北二集,枣子集,五十里;安家溜,二十里”;清乾隆《鹿邑县志》卷1《方舆·集市》篇记载:“县东北二曰:枣子集,五十里;安家溜,二十里”;清光绪《鹿邑县志》卷3《建置·村镇》记载:“安溜集去城二十五里,旧志云二十里。”这几条资料表明:从元鹿邑县城(新鹿邑县城)到安家溜集的距离为二十里。*
再看明清时期的多版《亳州志》,也可以找到安家溜(苦县故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县城)地理位置的描述资料。如: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李先芳纂修《亳州志》卷1《建置考上》记载:“城西四十里曰安家”。清顺治《亳州志》卷1《版舆图·建置·村集》记载:安家集,在“城西四十里”。嘉靖、顺治版两种州志所谓“安家”就是现在的“安家溜集”。而“城西”就是涡河北、亳州古城西,“四十里”系明、清时里程,合于今23.04千米。又查清乾隆《亳州志》卷2《疆域志下·古迹》篇,可知该版州志在继承了嘉靖版、顺治版州志的基础上还有一个简要解释,其谓:“苦县旧治在州西四十里,春秋时陈国地,楚灭陈遂属楚,汉为陈国苦县,晋改谷阳,隋改仙源,属亳州谯郡,宋省入鹿邑,今雒河太清宫即苦县之濑乡也,老子所生,汉桓帝延嘉(疑‘熹’之笔误)八年遣中常侍左悺往苦县祀老子,唐高宗乾封元年二月如亳祀老子,虽属鹿邑,实亳接壤。”这段记载不仅坚持了苦县离亳州城四十里的原有确定说法,而且把其行政区域的历史沿革讲得很清楚。
新中国建立后,行政区划重新调整。1992年8月第一版《鹿邑县志》建制规划篇第二章《建国前后鹿邑县境域变化图》显示:1949年,当时的亳县境内涡河南岸界牌集(旧亳地——原鹿邑、亳州界牌,今属鹿邑)以东10华里区域划入当时的鹿邑县境内,而鹿邑县东北境内涡河以北及惠济河(古谷水)北岸的安溜集古城及所辖全部区域,划入当时的亳县(今亳州市谯城区)境内(图见后附),直至今日境域隶属未再有变。安溜集古城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浩劫,今仅存古城遗址。
笔者根据以上州志、县志记载线索,进行实地考察,得出的结果为:安家溜古城,西距隋至元时期的鹿邑县城(式量镇鹿邑城村)的实测距离为今80华里;西南过涡河至涡河南岸的广乡城东侧新建的元鹿邑县城(即今鹿邑县城)实测距离为今24华里;南过涡河至今鹿邑县界牌集(旧亳地——原鹿邑亳州界牌,今属鹿邑)经广乡古官道东至亳州古城实测距离为今62华里;沿惠济河(古谷水)入涡河东至亳州古城北涡河岸边的实测距离为今45华里。安家溜古城相关实有地理环境方位距离数据,和历史文献记载的苦县故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的地理环境方位距离数据古今换算核对完全吻合。今安家溜古城,即是苦县故城——唐代“真源”县故城——宋金元时期之“卫真”故城。
3.老子诞生地——汉老子祠——唐宋金元太清宫地理位置和沿革。
前文查寻到的历史资料显示,汉桓帝于延熹八年(165)两次派人在隶属于当时的陈国苦县境内老子所生故宅祭祀老子,祭祀场所即东汉边韶奉汉桓帝旨意撰《老子铭》立碑纪念的汉代老子祠,此祠即建在老子所生故宅。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7《河南道三·亳州真源县》条下、《新唐书》卷3《本纪第三·高宗》均记载: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二月己未,“高宗(李治)如亳州,幸赖乡,祠老子,追号太上玄元皇帝”,汉老子祠因之改称“玄元皇帝庙”或“玄元皇帝祠”;又《旧唐书》卷24《礼仪志四》记载:“唐天宝二年(743年)正月丙辰,玄宗(李隆基)加玄元皇帝尊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三月壬子,玄宗(李隆基)亲祀玄元庙以册尊号,于谯郡(治今亳州古城)本乡置庙,诏西京(今西安)玄元庙为太清宫,东京(今洛阳)玄元庙为太微宫,天下诸州的玄元庙为紫极宫;九月辛酉,玄宗(李隆基)诏谯郡(治今亳州古城)紫极宫宜准西京为太清宫,先天太后圣母祠为洞霄宫”,老子所生之地——汉老子祠冠“亳州太清宫”之名,即始于此。宋、金、元诸朝因之,亦称其为太清宫。
根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23《阴沟水》篇的记载可知,老子所生之地——汉老子祠(唐玄元皇帝祠——唐宋金元太清宫)、李母祠(洞霄宫)的地理位置,在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涡水(今涡河)北,古谷水(今惠济河)穿苦县故城而过,东经濑乡城(今谯城区牛集镇蒋楼村),南入涡水(今涡河)口东侧的北岸。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7《河南道三·亳州真源县》条下记载,汉老子祠、李母祠地理位置,在苦县故城东十四里(唐时期里程,换算后为今7.434千米)。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2《河南道一十二·亳州真源县》条下记载,汉老子祠、李母祠(洞霄宫)、李母坟地理位置,在真源县故城东十三里(宋时期里程,换算后为今7.3944千米)。
宋、金之际,汉老子祠毁于兵火,明成化《河南总志》卷15《集文·寺观类》所载《大元奉元明道宫修建碑碑铭并序》谓“老子生殷亳社苦县厉乡曲仁里,距县(苦县)东不半舍(不到十五里),九龙井在焉,崇事宫庙,历代相因。元宪宗皇帝四年龙集甲寅(1254)张柔执掌亳州,得太清、明道两宫遗址,兵炉悉为荒墟,以文之燕,请事修复”。
丁巳年(1257)《海都太子令旨》称亳州太清宫,“圣贤底大宫阙见坏……圣贤宫阙修盖……休得骚扰者……休得强夺物件者”。庚申年(1260)三月初四,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第四子忽必烈在燕京(今北京市)即皇帝位,五月初一降旨颁发《亳州太清宫执照》,谓“太清宫观古迹钦依太子令旨,将已施……太清宫地面每壹面宽壹拾里,肆面计肆拾里,于内应有底园果树木、养种田地一切等物尽行施与,为赡宫常主。南北宫以会仙桥为界,诸人并不得争理”。五月十九日,忽必烈发布《中统建元诏》,正式建年号“中统”,中统二年(1261)降旨颁发《亳州太清宫圣旨》:太清宫,“使臣军马宫观内不得安下,所有栽种树木,诸人不得斫伐,不选是何物件毋得夺要……仰‘张拔都儿’常切护持太清宫,道众更为精严看诵,与皇家子子孙孙告天祝寿者,母得怠惰。准此。”
《元史》卷59《地理志二》记载:元朝建立之后,至元八年(1271),亳州(治今亳州古城)隶属于河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汴梁路归德府;元初领县六:谯(治今亳州古城)、酂(治今河南省永城县酂城镇)、鹿邑(治今涡河南岸的鹿邑县城)、城父(治今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卫真(治今亳州市谯城区安家溜古城)、谷熟(治今河南省夏邑县谷熟镇)。后以民户少,并城父入谯,卫真入鹿邑,谷熟入睢阳(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古城),酂入永城,其睢阳、永城去隶归德(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古城)。后复置城父。
元朝后期,统治者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到处搜罗民间财宝美女,天天沉迷,供佛炼丹,重金设坛打醮,求福禳灾。蒙古王公贵族受封赏,疯狂地兼并土地,大量农民良田变为牧场,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社会贫富矛盾激化。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五月,黄河暴溢,白茅堤、金堤(今河南兰考东北)决堤,沿河州郡先遇水灾,又遭旱灾、瘟疫,灾区民众死者过半。至正十年(1350)底,由于元朝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元顺帝变更钞法,滥发纸币,造成物价飞涨,民怨四起。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元顺帝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强征民工15万人开凿280里新河道,使黄河南去合淮河入海(即今贾鲁河道),由于时紧工迫,监督官吏乘机克扣河工“食钱”,河工群情激愤。
“开河”和“变钞”两事,促使元末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白莲教首领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韩山童、颍州(今安徽阜阳)人刘福通借机宣传“弥勒佛降生”“明王出世”,又暗地里凿了一个独眼石人埋在即将挖掘的河道上,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贾鲁开河后,“独眼石人”果然被挖出。至正十一年(1351)农历五月三日,韩山童、刘福通聚众三千,头戴红巾,揭竿起义(史称:红巾军,又因其烧香聚众,亦称“香军”),大河南北揭竿响应,反元烈火四起,腐朽的元政府受到沉重打击,顿时风雨激荡,摇摇欲坠。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己未,红巾军保小明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定都亳州,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派兵将元朝作为“皇家子孙告天祝寿”的道教祖庭——汉老子祠——唐、宋、金、元太清宫拆毁,使之成为一片废墟,其建材运往亳州城西北涡河南岸建明王宫。至此,历时一千二百九十年的老子所生故宅之历史,戛然而止。
至正十五年(1355)十二月壬子,元将答失八都鲁帅兵在太康大败刘福通红巾军主力,元兵收复亳州,韩林儿遁走安丰(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安丰镇)。据清康熙《凤阳府志》卷23《古迹·寺观附》“明王台”条下和清光绪《亳州志》卷2《舆地志·古迹》“明王台”条下记载:伪明王宫被改作通真观(今仍存明王台遗址)。元朝政府为通过道教信仰安抚民心,意欲于原址重建道教祖庭——汉老子祠——唐、宋、金、元太清宫,为元朝“皇家子孙告天祝寿”,但因区域偏远,行政管理不变,加之战乱政局飘摇,便筹备在广乡城东侧的元鹿邑县城(即今鹿邑县城)东十里(实测距离10华里)处的涡河南岸建新道场——即今太清宫景区前身,同时用拆毁伪明王宫的太清宫建材,就近在亳州古城北、涡河北岸临时建一微小道场,暂供道祖老子、东华帝君王玄甫、文始真人尹喜三位道家圣祖,时俗称之为“三圣庙”。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蒋介石部队围攻驻扎亳州的阎锡山西北军第五路孙殿英部,大战70多天,三圣庙毁于此次战火(今仅存遗址)。时任三圣庙主持——全真道龙门派第21代衣钵传人袁明坤道长东逃流亡至涡阳东太清宫挂单常住,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在该庙仙逝。
值得注意的是,元至正十六年(1356),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统一中国东南半壁江山,建立吴政权,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挥军北伐,席卷中原,攻克元政权河南江北行中书省驻地开封,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北伐大军攻占元朝大都(即今北京市区元大都土城遗址),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元政权统治者仓皇远逃漠北草原。正月初四日,朱元璋颁诏天下,正式建立明王朝,定都南京,改元洪武。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实测距离50华里,涡河南岸的广乡城东侧新建的元鹿邑县城(即今鹿邑县城)东十里(实测距离10华里)涡河南岸,拟建为元朝“皇家子孙告天祝寿”的新道场(即今太清宫景区前身)因此未有建成便被新成立的明王朝政府叫停而终止。而被刘福通拆毁的汉老子祠——唐、宋、金、元太清宫遗址,因为是为元朝“皇家子孙告天祝寿”的道场,明王朝建立以后也无意修复,便沉埋在元末明初数十次黄河泛滥的泥沙之下。
清朱书《游历记》卷7《游苦县濑乡记》称:“乙亥(1695),康熙三十四年)八月初吉,之关中道,误出亳州西四十里有村,村东南穹碑高十许尺。急下马视其额,曰《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文磨灭不可识。问村人,即苦县濑乡也。碑北二百余步,有老子庙,甚庳隘。庙前碑碣四五。金明昌间亳州州正胡筠记犹完好……予观望久之,度旧制宏巨,占地数百亩,为前后两宫,今皆禾黍矣!尝太清宫之祀,盛于唐,再盛于宋,金、元仍之,代有增饰,盖千年矣!小明王韩林儿撤毁荒废,迄今不复。”这段话说的也就是古老子祠遗址。今亳州古城西惠济河(古谷水)入涡河口东、涡河北岸的谯城区牛集镇姬揣李村及其周边范围内,仍存有大量古代砖瓦和宫观墙基遗址、破败不堪的九龙井,以及出土的很多毁坏的建筑构件和道教古旧器物。
今谯城区牛集镇姬揣李村所在的地理位置,西距亳州古城西实测距离45华里,位于涡河北,与惠济河(古谷水)穿其城而过的安溜古城(苦县故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相距15华里;西距隋至元时期的旧鹿邑县城(式量镇鹿邑城村)实测距离95华里;南过涡河,经广乡古官道(仅存遗址,非沿涡河南岸的今311国道),东至亳州古城南门口43华里。其实有地理方位和里程数据,与以上诸朝文献记载的老子诞生地(汉老子祠,唐、宋、金、元太清宫)所处的地理方位里程数据,古今换算完全吻合。这里至今流传着“脚踏着鹿邑头枕着亳,老君爷生在苦县城东的两岔河”的传说,恰好可以为文献记载的古老子祠的位置相互印证。
结论
综上所述,从现存的大量文献记载之中,可以发现老子籍贯以及诞生地存在着可以相互支持的坐标系。概括起来讲,这就是以古涡水、古谷水为第一坐标,以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为第二坐标,隋朝至元代的旧鹿邑县城(遗址位于今河南鹿邑县城西实测距离60华里的式量镇鹿邑城村)为第三坐标,苦县故城(唐真源县故城——宋、金、元卫真县故城)为第四坐标——也即寻找老子诞生地汉代老子祠(唐宋金元太清宫)之终极坐标。
按照逐级定位的基本方法,遵循文前提到的对老子籍贯诞生地及相关古迹遗址认定必须遵循的三原则,我们对记载老子籍贯、诞生地的相关历史文献作了尽可能的科学分析,对涡河流域的涡阳、鹿邑、谯城两省三地相关遗迹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实有相关地理环境的古今里程数据进行科学换算。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县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遗址,不是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实测距离60华里涡河南岸的今河南省鹿邑县城,而是在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45华里、今亳州市谯城区境内涡河北、惠济河(古谷水)穿其城而过的牛集镇安溜古城遗址。
第二,老子诞生地——汉代老子祠(唐、宋、金、元之太清宫)遗址,则在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32华里,惠济河(古谷水)穿苦县故城(唐代真源县故城——宋、金、元之卫真县故城——今安家溜古城)而过、东行12华里至今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蒋楼村(厉乡城遗址)南入涡河口东侧、涡河北岸的今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姬揣李村及其周边范围。
附表:
古今里程数据换算尺度参照表
说明:
第一,本文所列文献记载地理位置的里程和现在实有地理位置的里程,是依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之《文物》中“中国古尺篇”收录的古尺长度(取中间数据)进行换算的。(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758~759页。)
第二,中国古代里程计算法,《夏侯阳算经》卷上载:“六尺为一步……三百步为一里。”(参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初版1986年5月,二版2008年12月,第797册,第233页。)
朝代 各朝代一尺的今天长度数据 换算 各朝代一里换算后里程数据
商 约合16~17厘米。 ×6×300 = 297米×2 = 0.594华里
周 23厘米左右。 ×6×300 = 414米×2 = 0.828华里
西汉 23~23.6厘米之间。 ×6×300 = 419.4米×2 = 0.8388华里
新莽 约23.1厘米。 ×6×300 = 415.8米×2 = 0.8316华里
东汉 23~24厘米之间。 ×6×300 = 423米×2 = 0.846华里
北朝、后魏 前尺:27.8厘米。中尺:28厘米。后尺:29.9厘米。 ×6×300 =×6×300 =×6×300 = 500.4米×2 = 1.0008华里504米×2 = 1.008华里538.2米×2 = 1.0764华里
南朝 陈 前尺:24.5~25厘米之间。后尺:30厘米以上。 ×6×300 =×6×300 = 445,5米×2 = 0.891华里>540米×2 = 1.08华里
隋朝 30厘米左右。 ×6×300 = 540米×2 = 1.08华里
唐朝 29~30厘米之间。 ×6×300 = 531米×2 = 1.062华里
宋、元 三司布锦尺:31.6厘米。 ×6×300 = 568.8米×2 = 1.1376华里
明朝 钞尺(裁衣尺):34厘米。曲尺(营造尺):32厘米。宝源局铜尺(量地尺):32.6厘米。嘉靖牙尺(官尺):32厘米。 ×6×300 =×6×300 =×6×300 =×6×300 = 612米×2 = 1.224华里576米×2 = 1.152华里586.8米×2 = 1.1736华里576米×2 = 1.152华里
清朝 营造尺:32厘米。裁衣尺:35.55厘米。 ×6×300 =×6×300 = 576米×2 = 1.152华里639.9米×2 = 1.2798华里
附图:
建国前后(1947~1954)鹿邑县境域变化图


1楼2019-02-17 10:09回复
    涡阳县及天静宫沿革考实
    http://tieba.baidu.com/p/6038475278


    3楼2019-02-17 10:15
    回复
      无聊的亳州人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2-20 01:28
      回复
        你这个贴吧,那个贴吧发这,无疑是想证明老子故里不在亳州涡阳,而在鹿邑。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3-02 20:43
        回复
          是你们亳州涡阳的,你就不会在我们老子故里吧说了,在这里说足以证明你的内心不够强大!不够自信,来这里找点自信吧了!无聊!


          6楼2019-03-08 16:54
          收起回复
            这是迄今为止,最客观最充分的论证和说明。不懂的人只会胡扯。懂的人,一看就明白,如有不服气可以直接拿出证据去质疑,扳倒此作者观点,窃以为,没有人能驳倒此文观点。此文最客观事实的最公正的论证。安溜故城遗址就是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苦县。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3-11 03:26
            收起回复
              补充一点,陈胜吴广起义,刘邦派兵攻城掠地时期,攻城的顺序也说明了秦汉苦县在涡河北,而不是涡河南。大泽乡起义后发兵沿涡河北岸攻铚,酂,苦,柘城,然后过涡河南岸攻譙。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3-11 03:32
              收起回复
                这上面说的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现在为什么在鹿邑太清宫内,这只能说明他到的地方是鹿邑太清宫。并不是亳州西四十路,而是亳州西五十里的太清宫。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4-06 11:19
                回复
                  知乎上有篇关于 老子故里到底是河南鹿邑还是安徽涡阳的考证不错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612785/answer/1939356402


                  IP属地:安徽10楼2021-07-21 22:33
                  回复
                    尊重历史,,尊重科学


                    IP属地:河南11楼2021-07-22 08:58
                    回复
                      谯城说有点扯****


                      IP属地:安徽12楼2022-04-16 14:15
                      收起回复
                        某些鹿邑人急什么,把楼主说的一条一条反驳啊,只能无能狂怒了吗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2-07-15 06:14
                        收起回复
                          呵呵,这是涡阳顾老道明知涡阳老子故里说站不住脚了,跑到鹿邑县附近打老子故里亳州说的主意了,用心险恶啊!但姬揣李注定让他失望的,因为姬揣李没有文物铁证,证明老子故里的文物铁证都在鹿邑县呢,光靠东拼西凑意淫出来的文字说明不了什么。
                          事实就是事实,鹿邑方面有许许多多的皇家碑刻就是老子故里在鹿邑的铁证,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下面我就说一个不是皇家碑刻也相当有权威的证明老子故里在鹿邑的事实。
                          1987年3月,河南省水利厅在鹿邑城北涡河南岸建设鹿邑船闸时,于地下2米多的淤土层下,发掘出一座金代丁氏家族墓,出土有《丁氏阡表碑》等碑,内有曲仁里等相关记载。
                          该墓地位于涡河南岸,坐北朝南。
                          碑文辨析
                          《丁氏阡表碑》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志”撰于“壬子之秋”,也就是金明昌四年(1193),比鹿邑太清宫太极殿前的金《续修太清宫记碑》稍晚2年。碑的刻立时间为泰和三年(1203),比《续修太清宫记碑》晚12年。《丁氏阡表碑》碑文告诉我们:
                          1.今鹿邑县就是老子故里。该碑云:“真源厉乡实老氏之故居,涡、濑经焉。故其土沃而俗厚。济阳丁氏自数氏而上有田于此……”, “此”是指这里,就是指退休后宣武公居住、生活的地方。碑文最后又铭曰:“长涡之曲,清濑之阳;殷朝旧郊,老氏故乡。遗风独有,其俗醇厚;土沃泉甘,地灵人秀。济阳丁氏,有田于斯。”其中的“老氏”,在《华夏考古》杂志上印成了“志氏”。今据原碑文正之。文中的 “故乡”与“故居”含义一样,无非是错落为文; “斯”与“此”一样,都是指宣武公所在的濑阳乡曲仁里。碑文反复提到老氏故乡,说明今鹿邑县在当时的确就是老子故里。
                          2. 金代老子故里已经没有“谷水”。该碑文云“真源厉乡实老氏之故居,涡、濑经焉”,后面又提到“濑阳乡曲仁里”、“长涡之曲,清濑之阳”。濑乡城应位于濑水之阳,所以才有“濑阳乡”之称。这些都证明当时卫真县境确实已经没有“谷水”,只有濑水。 “谷水”当时可能已经湮绝或易名为濑水。按《大清一统志》引《太平寰宇记》的记载,谷水分流入灵溪就形成了濑水。但金元时期的其他史料也未提到谷水,因此,老子故里的谷水可能在当时已经湮绝了,所以,碑文才没有提到。
                          3.今鹿邑县城之北涡河船闸一带在金朝时隶属濑阳乡曲仁里。碑文云:“以大定二十年岁次庚子八月初五日乙酉,于所居之南濑阳乡曲仁里祖茔内旧有穴处,补葬高祖……”。这段话证明丁氏家族墓所在的涡河船闸一带在金朝时隶属濑阳乡曲仁里,为我们确认老子故里“曲仁里”的地望提供了依据。史书记载,太清宫也位于曲仁里,而碑刻证实今鹿邑县城东北船闸一带也隶属于曲仁里。这个曲仁里东西全长已达10华里之多,比我们现在的一个行政村要大得多。这种情况是否可信呢?北宋《元丰九域志》、《金史》均记载卫真县有六乡,而唐代是18乡,北宋初期是8乡。金人统治中原的时期,鹿邑、谯县等其他县的个数也均比唐代和宋初要少许多。这说明金代“乡”的行政区划的面积比唐代和宋初要大得多,“里”的面积也相应要比以前大。曲仁里能够管辖到今鹿邑县城东北是可信的。解放前,今鹿邑县城明道宫前牌坊上面有一个古老的对联,上联是“地古永传曲仁里”,下联是“天高近接太清宫”,横批是“众妙之门”。对这幅对联的上联“地古永传曲仁里”,许多学者也不太理解,认为县城距太清宫有十里之遥,曲仁里怎能管辖到县城边缘呢?这幅对联应放在太清宫才对。对照《丁氏阡表》中的曲仁里,才知道这个对联刻立的时间应是很久远的,内容上是有道理的。古曲仁里面积最大时的确能够管辖到今鹿邑县城边缘一带。《水经注》证实太清宫之东就是涡水,但这段涡水的东边已不可能再有曲仁里的地盘了。如果曲仁里再管辖到今亳州市谯城区“两河口”的话,那么,这个曲仁里东西全长至少也达20多华里,这才是不可思议的。
                          4.今鹿邑县城就是金卫真县城。曲仁里在苦城(卫真)以东,卫真城在曲仁里以西,以地理方位和距亳州城的距离考之,今鹿邑县城必是金卫真县城。《丁氏阡表碑》的开头和结尾也有“班袛侯卫真县酒同监丁伦书丹并篆额……真源夏斌刊”等语言。“丁伦”是墓主人的后代,当时在卫真县上任职。“真源夏斌”与同时期金《续修太清宫记碑》(金明昌二年即公元1191年立)中的“石匠夏斌”应系同一个人,都是当地的石刻工匠。《丁氏阡表碑》、《续修太清宫记碑》两个碑在刻立时间上相近,地点也相近,还用同一个石匠雕刻,说明这两个碑都是真实可信的。
                          5. 今鹿邑船闸北侧在金代并没有涡河河道。虽然今鹿邑船闸之北就是宽阔的涡河河道,但在金代,则肯定没有这个河道。该墓紧邻涡河,位于涡河南岸,中轴线稍偏西南,坐北朝南,背对涡河。《丁氏阡表》云:“以大定二十年岁次庚子八月初五日乙酉,于所居之南濑阳乡曲仁里祖茔内旧有穴处,补葬高祖……”,这说明墓主人丁氏当时并不在卫真县城(今鹿邑县城)居住,而是居住在船闸以北;今鹿邑涡河船闸之北在金代时乃是丁氏家族的田产。“济阳丁氏自数世而上有田於此”,该墓地所葬的辈分最高者是宣武公的高祖,这说明宣武公高祖的父亲可能就在鹿邑船闸一带买田置地了,宣武公的高祖从小就生长于鹿邑船闸一带,故其高祖和次高祖弟兄二人死后才未回济阳老家安葬。该碑又云“公岁时仪冠飞盖,聚族上冢,乡里以为荣……石琢人兽,按五品仪;冠盖上冢,乡人荣之”。“冠盖”是指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飞盖”一是指驱车,二是高高的车篷,借指车。宣武公退休时已届70岁,年事已高,不能骑马,每年只能坐着车与族人一起到祖茔里祭祖,这说明宣武公居住地和祖茔地之间当时并没有涡河相隔——如果当时有涡河的话,宣武公只能坐船去祭祖了。正因为当时那里没有涡河,所以,50年后,张柔移镇亳州之时,人们才能于“城北四里开东西直河”,才能“修治疏河流出北门”(见元统三年即1335年刻立的《重修奉元明道宫记》碑)。今鹿邑船闸河道以北就是涡北镇,该镇丁亮、丁油坊等村子与船闸较近,这些丁姓人家可能就是被涡河改道冲散的宣威公家族的后人。
                          6.今鹿邑县自古就有酿酒的传统。从碑文可以看出,宣武公刚步入仕途就任“酒□”,虽然“酒”后面的字看不见了,但联系下文的“办课(犹纳税)”来推测,这个字就是“监”字。宣武公刚入仕途担任卫真县的酒监,就是金代设立的管理酒税的官,负责收酒户各种课税,并替官府经营酒业,与全真教祖王重阳40多岁所从事的职业一样。宣武公的后人丁伦所担任的卫真县“酒同监”,应是“酒监”的副职。南宋谢守灏《混元圣纪》卷之九有“(太清宫)监宫兼谷阳镇监酒税李翔”的记载,说明北宋时期太清宫设有“监酒税”。而1997年鹿邑太清宫发掘商周长子口大墓时,在水下4米又出土有四器清醇的酒液,且打开之后,芬芳之气依然宜人。这些均与鹿邑悠久的酿酒历史相吻合,也说明鹿邑地方酒文化源远流长。
                          7. 神道碑至少经两次大的洪灾才被完全淹没。神道碑刻立时间为泰和三年(1203),碑的上半部因风蚀,有些字迹漫患不清,下半部较清晰。说明泰和三年后,今鹿邑附近经历了多次洪灾。该碑并非一次被完全埋没的,至少经历两次大的洪灾才被完全淹没于地下。第一次洪水只淹没了碑刻的一半,因此,下半部分得到保护,字迹较清晰。在经历了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后,碑文上半部分才被完全淹没,因此,这一部分被风雨剥蚀而漫患不清。


                          IP属地:河南15楼2022-07-18 09:20
                          收起回复
                            该碑全文如下
                            丁氏阡表
                            里人乡真□□学正张志远撰
                            承奉班祗候卫真县酒同监丁伦书丹并篆额
                            丁氏之先源出姜姓,本齐太子□□□玄,因以命族厥后沠分,遂有济阳、济阴二望焉。然居济阳者世为显族,故封爵郡望皆系焉。真源厉乡实老氏之故居,涡、濑经焉。故其土沃而俗厚。济阳丁氏自数世而上有田於此,然世为富民,不求仕进,故晦迹不耀。惟宣威公自幼壮勇而复为学,文武才干为众所推。当天会庚戍岁,□□□以赀高选为效用,屯戌於颍公肆大将郝远麾下,以战功第一补进义副尉。皇统二年换授进校尉。尔后入仕,凡历八任皆有名迹。始酒□,数任皆办课为功酬。次许之临颍,次陈之商水,皆主簿兼尉,得其民誉。晚授陈之司狱,方具在陈也。公日谂之曰:吾高祖曾大父而下尚皆无葬,岂孝子之心唉?因书抵乡里,与叔父益暨侄朗等议茔葬事。其叔侄亦皆欣从。给假遄归,以大定二十年岁次庚子八月初五日乙酉,於所居之南濑阳乡曲仁里祖茔内旧有穴处,补葬高祖用寔、次高祖彦济,又於祖茔之西北隅别立新茔,改葬曾大父士昉、曾祖妣王氏、大父永安、祖妣时氏鲁氏、先府君兹、先大君李氏、先兄辑、嫂贺氏。公时积官至武义,其后二岁以年逮七十乃告休,致朝迁,允其请。遂超授宣武将军,仍给悬□之禄,又进赠父为忠显校尉、母为济阳县大君。遂於大定乙巳岁八月二十三日按五品仪式,琢石为侍从吏者二,为羊为虎者各二。公岁时仪冠飞盖,聚族上冢,乡里以为荣。其后累遇□□□覃庆超授。
                            今之宣威公之大父有子二人,长曰兹,即先府君是也,娶李氏,即济阳县大君是也,次曰益,娶唐氏。孙男四人,长曰辑,娶贺氏;次曰仝,即宣威公是也,娶王氏,封济阳县君;次曰俞,次曰企。曾孙一十四人,玄孙一十二人。自朗、伦而下皆有祖风。或执诗书、或事生产,诜诜如也。仆在厉乡,薄有祖产。往往与宣威公田园相接。故知公为最。及岁时,常至乡里,闻父老谈公之大父昔居邑中,以典质为业。宣和之季每遇凶歉,则发庾以赈之。所济活者以百计。时先府君酤僧念堆酒,其邻近数村多贷讫粮斛。后遇连遭水旱,不够归还不取本利而悉恕之。赖此而免填能壑者甚众。呜呼!父子积德如此。岂不宜有其后唉。公之为人则天资至孝、性赋质朴,然幼失怙恃而养於大公,稍长则为文而又重义,轻财矜、恤鳄寡。故战阵则勇、从政则公、临财则廉、遇事则明。既登仕板,则忧公如家,不畏强御,又深谙吏道,故所在政迹皆可称述。绵历仕途重五十载,而家无赀。故其友人因公之名而字之次川,盖取类玉川之人,则贞廉之操从可知矣!及乎身享爵禄,荣及其亲而庆延於后将见子孙禄仕,绳绳不绝也。壬子之秋,仆谒公於乡里,因告示追贲先府君。
                            诰且曰:“予茔葬已毕,欲求君文以纪岁月”。义不获辞。遂为之说曰:“夫扬名显亲孝之大者、积善余庆德之大者,周立五等之制,以报有功后世因循用之。公以忠孝勤劳之节,预列五等,可谓能扬名显亲矣。公之大父而下,或出家赀,或发廪粟以活人命。可谓能积善余庆矣。以此刊之,□琰垂示将来,又何愧焉”!因述已所见,采乡里父老之说,以表其阡。且又为之铭曰:
                            长涡之曲 清濑之阳 殷朝旧郊 老氏故乡 遗风独有 其俗醇厚土沃泉甘地灵人秀 济阳丁氏 有田於斯 既富产业 又丰家赀宣和之季 适值凶岁 发廪活民 动以百计 积善何类 于公高门 果有余庆乃锤令孙其孙为谁 宣威公是 幼立战功 早登膴仕 才备文武 力竭忠勤 爵预五等 荣及双亲 既致政事 迁旧田里 旧茔既葬 新阡又理石琢人兽按五品仪 冠盖上冢乡人荣之 勒文丰碑 用告于后 碑石可烂 荣名不朽
                            泰和三年岁次癸亥二月十五日,宣武将军前陈州司狱上骑都尉济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致仕丁仝立石
                            进义副尉丁郎、丁益等同立石
                            真源夏斌刊
                            《丁氏阡表碑》内容大意
                            阡表就是墓表,犹墓碑。因其竖于墓前或墓道内,表彰死者,故称。《丁氏阡表碑》碑文仅缺不足20字,内容相对完整。大意是:丁氏的先祖为姜姓,有济阳、济阴两个望郡,其中济阳为显贵。真源县厉乡是老子故里,有涡水、濑水穿境而过,因此,其土地肥沃、民风淳厚。济阳丁氏自数世而上在厉乡就有田产,但世代为富民,不走仕途,所以,丁氏家族人的才干并不外露。只有今宣威公丁仝自幼壮勇而又聪明好学,文武双全。金太宗天会庚戍岁(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从军于颍公肆大将郝远的帐下,以战功第一补进义副尉。皇统二年(1142)又晋升校尉。此后步入仕途,经历八任皆政绩可观。刚开始任酒监,干了数届,每个任期都出色地完成了酒类税收征管工作。后来又先后调到许州临颍县、陈州商水县,皆任主簿兼县尉(相当于**局长),晚年晋升陈州司狱,此后长期在陈州工作。宣威公经常念叨道:“我的高祖(曾祖父的父亲)、曾大父(曾祖父)以下各位祖先尚且都没有添葬,都没有为其修坟,难道是孝子之心吗?”于是,修书一封,寄到老家,与叔父丁益及侄子丁朗等族人商议修坟祭祖之事。其叔侄都欣然同意。于是,迅速请假回家,于大定二十年(1180年)八月初五日,在其居住地的南边,也就是濑阳乡曲仁里祖坟地里原埋葬高祖墓穴之处,补葬高祖用寔、次高祖彦济,又于祖茔的西北角,别立新坟,改葬曾祖父士昉、曾祖母王氏、祖父永安、祖母时氏和鲁氏、父亲先府君丁兹、母亲李氏、先兄丁辑、嫂子贺氏。两年后,因年届70岁而告修,被朝廷授予“宣武将军” ,其父亲也被朝廷授为“忠显校尉”,母亲被授为“济阳县大君”。于是,在大定二十五年(1185)八月二十三日,按五品仪式,在神道两旁分别用石头雕琢文官侍从吏和武官侍从吏,并雕琢石羊、石虎各一对。宣武公每年春节时都戴着皇帝赏赐的官帽,坐着高大的马车,带领丁氏族人一起到祖坟地祭祖,整个乡里都引以为荣。
                            碑文作者张志远在厉乡也有田产,并且与宣武公的田地搭界,对宣武公最为了解。因此,接下来,碑文就介绍宣武公的家族组成人员及其爷爷、父亲两代人乐善好施、积善行德的故事,夸赞宣武公“天资至孝、性赋质朴”,但幼年即失去双亲,由其哥哥养大成人。长大后“为文而又重义”,廉洁奉公。虽然从政50多载,但家中依然没有资产(这也许就是出土的墓中随葬品较少的原因吧)。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详细解释。


                            IP属地:河南16楼2022-07-18 09:22
                            回复
                              思路清晰,方位精确,视野还可以再开阔一点,安溜下有明公庙和唐庄遗址,上有白果树和五门周边遗址,具体落点需进一步考证。
                              谷水、涡水、濑水三线交叉,两河口区域可能会有局部调整。
                              汉老子祠居于曲涡之间,唐太清宫大范围扩建,曲涡处不具备扩建空间,最早可能于唐初迁址,唐之后文献不完全适用于郦氏水经注。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4-09-24 22: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