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诞生地及相关文化遗存位置考证*
詹石窗 顾宗正
提要:作为道家学派的理论代表、道教所尊奉的祖师,老子的籍贯、诞生地是人们颇为关注的问题。尽管历史上有许多文献记载,但由于时代变更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在理解上发生歧义,甚至争论纷纭。笔者从亳州地方道教师传口授的相关信息入手,通过对历代文献描述的地理方位距离的里程数据进行古今换算,运用高德、谷歌卫星地图等权威软件技术对相关遗址进行实地测量定位核对,指出老子诞生地——汉老子祠遗址在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境内牛集镇姬揣李村。
詹石窗,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顾宗正,亳州市谯城区老子研究会秘书长。
关键词:老子 籍贯 诞生地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百年道教研究与创新工程》(批准号:09@ZH011)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道家与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批准号:14ZDB118)阶段性研究成果。
前 言
在老子籍贯和诞生地问题上,学界和道教界的相关人士根据历史资料,一般认为老子诞生于古濄水(今涡河)流域。不过,具体是今涡河流域的哪个位置,尚存在争议。近年来,以亳州古城为中心的今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谯城区和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两省三地,为了老子的籍贯和诞生地一直纷争异议不止。
其中,主张老子故里在河南鹿邑县的观点认为:1.亳州古城西60华里,涡河南岸的今鹿邑县城是老子的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2.涡河南岸的今鹿邑县城东10华里涡河南岸的今鹿邑太清宫景区则是“老子所生之地”。而主张老子故里在安徽省涡阳县的观点则认为,亳州古城东120华里,涡阳县城北、入于涡河的武家河上游10华里东北岸边的老子庙(今天静宫景区)是“老子所生之地”;这两种观点存在已久,至今仍在争论。但是,亳州民间道教传承一直有第三种声音,即亳州古城西北谯城区境内涡河北岸三圣庙原主持——全真道龙门派第20代衣钵传人袁明坤道长的弟子、原涡阳老子庙(今天静宫景区前身)住持——全真道龙门派第21代衣钵传人袁至亮道长,根据历代师门师传口授的说法,不但对安徽涡阳和河南鹿邑的观点均持有异议,而且认为道教的“老根”——老子的诞生地在今亳州古城西北谯城区境内涡河北岸的三圣庙西一带。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出生地只能有一个,老子作为道教鼻祖也概莫能外。但如何考定老子的籍贯和诞生地,笔者认为,对老子籍贯和诞生地及相关古迹遗址的认定,不能被家乡情感和地域情节所左右,而必须按照如下学术原则和科学方法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第一,要以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为权威说法;第二,要有不同时代文献的一致性陈述为佐证;第三,要获得与历史文献描述相吻合的地理方位里程的准确数据支持。
基于以上原则,本着对历史负责及恢复历史本来面目的心愿,笔者将汉、魏、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民国、新中国等历史上各个朝代关于老子籍贯和诞生地相关的历史文献进行梳理和比较,并对古涡水(今涡河)流域和以亳州古城为中心的涡阳、鹿邑、谯城三地老子文化的相关遗址进行文献考证和实地核查,运用高德、谷歌卫星地图等软件技术对相关遗址进行精确测量定位,得到了许多新的结果。现将研究情况梳理成文,公诸于世,以就教于方家,希望这项研究能够有助于展示两省三地老子文化遗存的成因和沿革真相。
一、有关老子籍贯记叙的古文献溯源
就目前来看,记载老子籍贯最早且又可信的文献,当属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无疑。《史记》卷63《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
关于老子籍贯地“苦县、厉乡”的解读,唐司马贞《史记·索引》中说:“苦”,用于老子的县籍,读怙(hù)音。苦县本属陈,春秋楚灭陈,所以苦又属楚,故云楚之苦县;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厉”用于老子的乡籍,读赖(lai)音。所以,有的文献也将老子的乡籍写作无“氵”旁的赖乡或者有“氵”旁的濑乡。
关于老子的诞生地,历史上诸多学者根据《后汉书》卷7《孝桓帝纪》记载,均认为汉延熹八年(165)桓帝(刘志)两次遣官在陈国苦县祭拜的老子祠庙,即兴建在老子所生旧宅。其地理位置,当时的陈国相边韶奉旨而撰的《老子铭》记载:“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春秋之后……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后世史书据此,称建于老子所生旧宅处的汉代老子祠为赖乡祠或濑乡祠,如魏·崔玄山《濑乡记》记载:“老子祠在赖乡曲仁里,谯城(今亳州古城)西出五十里(汉、魏时里程,换算为当今度量单位为21.15千米),老子平生教化学仙故处也,汉桓帝修建屋宇为老子庙,庙北二里李夫人祠是老子旧生宅也。”南朝陈顾野王(519~581)《舆地志》也有类似记载:“老子祠,即老子所生旧宅。”再如《晋书·地理志上》记载梁国境内苦县时亦称:“苦,东有赖乡祠即老子所生地。”
由此可见,魏晋以来关于老子所生旧宅(诞生地)与汉代老子祠地理位置的文献记载是明确的,没有任何异议。不过,由于朝代兴衰更替、行政区域隶属变化等诸多原因,今人对于老子的籍贯(苦县、厉乡、曲仁里)和诞生地(汉老子祠)具体位置究竟在现在的什么地方,一直是众说纷纭。特别是今涡河流域以亳州古城为中心的今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谯城区和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两省三地,为了老子的籍贯和诞生地,一直争议不止。
二、文献与实有地理方位里程数据古今换算核证
依据古今里程度量单位换算标准(参见本文后附《古今里程数据换算尺度参照表》),我们对涡河流域以亳州古城为中心的今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谯城区和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两省三地相关老子文化遗存进行了详细的文献考证和实际地理方位的距离进行核查、计算,获得某些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对老子籍贯以及诞生地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1.老子籍贯诞生地的坐标性河流——古谷水途径与沿革
《水经注》卷23《阴沟水》篇中对见证老子籍贯诞生地的坐标性河流——古谷水是这样记载的: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涡水(今涡河)北,“首受涣水于襄邑县(今河南省睢县西陵镇)东,东迳承匡城(今河南省睢县匡城镇)东……又东南,迳已吾县故城(今河南宁陵县黄岗乡已吾城村)西……又东迳柘县故县(今河南省柘城李原集)东……又东迳苦县故城(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安溜古城)中……又东迳赖乡城(今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张楼村)南……自此东入涡水(今涡河)。”根据以上文献描述,结合河流途径的古城遗址实地观察考证可知,古谷水与今天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境内、亳州古城西北32华里、涡河北入于涡河的惠济河之河道途经情况完全一致。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鹿邑知县吕士鵕纂修《鹿邑县志》卷1《河防》篇将《水经注》卷23《阴沟水》篇见证老子籍贯和诞生地的坐标性河流——古谷水,改成同声异体的“糓水”。清乾隆十八年(1753)鹿邑县知县许炎纂修《鹿邑县志》卷2《河渠》篇记载:惠济河,“国朝乾隆四年(1739)知县秦梅因故道疏浚之,易以今名……下至(鹿邑)县境太清宫东北两河口与涡河会,由亳州北迤逦至荆山,达于淮”。通过以上文献记载和河流途径实地观察考证,我们认为古谷水即是今天入于涡河的惠济河。
2.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地理位置及其沿革
在确定了《水经注》卷23《阴沟水》篇中见证老子籍贯和诞生地的坐标性河流——古谷水(今惠济河)之后,我们进一步根据古谷水(今惠济河)的途径位置以及其他历史文献记载的地理坐标方位和距离数据来确定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的位置。
关于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沿革,现存文献以如下记载为早,故而最具权威:
(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23《阴沟水》篇中记载,苦县故城的地理位置,在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涡水(今涡河)北、古谷水(今惠济河)穿其城而过。
(2)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7《河南道三·亳州真源县》条下记载:苦县故城,唐乾封元年(666)改称真源,其东至(亳)州五十九里(唐时里程,换算后为31.329千米)。
(3)《宋史》卷88《地理志四》等诸多文献记载: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改名卫真;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2《河南道一十二·亳州真源县》记载:“濑水在县东南十二里于苦县界,相县故城西南五里,各水分流入灵溪池,东入涡水(今涡河)。相县在濑水东是也。灵溪池在玄元宫(即汉老子祠)北。”南宋道士谢守灏(1134~1212)《混元圣纪》卷2记载:“苦县,徐广云:晋名谷阳,齐省谷阳,隋复置焉。苦县东谷阳故城即古之厉乡城也。县东北有古相城,即楚之相县也。战国之末并相为苦,唐乾封元年(666)改为真元(源)县,今为卫真县,北近涡水,东四十里有古谯城”(宋时期里程,换算后为22.75千米)。
(4)《元史·地理志二》以及1988年版的河南省鹿邑县政协委员会鹿邑县文史资料委员会内部资料《鹿邑文史资料》的《鹿邑故城考》记载:元代至元二年(1265)卫真县(苦县——唐真源——宋、金、元卫真)并入鹿邑县。
(5)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鹿邑县知县吕士鵕纂修《鹿邑县志》卷1《沿革》记载“苦,即今县治”,即是说涡河南岸的今鹿邑县城是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
笔者查阅1988年10月版河南省鹿邑县政协委员会、鹿邑县文史资料委员会内部资料《鹿邑文史资料》第一集(第8页)刊载的《鹿邑故城考》和现存的康熙《大清一统志》卷116的《归德府·古迹·广乡城》条下、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154《归德府·古迹·广乡城》条下。嘉庆《大清一统志》卷194《归德府二·古迹·广乡城》条下、康熙《鹿邑县志》卷1《城池》、乾隆《鹿邑县志》卷3《建置略·城池》、《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卷17《归德府·鹿邑县·广乡城》条下、光绪《鹿邑县志》卷5《古迹·广乡城》条以及清代杨守敬《水经注疏》卷23《阴沟水》篇之《广乡城》条等文献,均清楚地记载元代至元二年(1265)卫真县境域并入鹿邑县,县名仍用鹿邑县,而从隋朝至元朝时期的鹿邑县城(今鹿邑县城西实测距离60华里的式量镇鹿邑城村)东迁六十里(实测距离今60华里),至《水经注》卷23《阴沟水》篇记载的涡河南岸的广乡城东侧建新鹿邑县城,史称元鹿邑县城(即今鹿邑县城)。
很明显,涡河南岸广乡城东侧建的元鹿邑县城(即今鹿邑县城),不是《水经注》卷23《阴沟水》篇记载的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涡河北、古谷水(今惠济河)穿其城而过的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
那么,《水经注》卷23《阴沟水》篇记载的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涡河北、古谷水(今惠济河)穿其城而过、元代至元二年(1265)随卫真县境并入鹿邑县的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究竟在哪里?
且看看明朝和清朝的众多文献记载。明代英宗天顺五年(1461)李贤等修撰的《大明一统志》卷26《开封府上古迹篇》谓,“苦县城,在鹿邑县东七十里” (明、清时期里程,换算后为今40.32千米)。明代成化二十二年(1487)刊本《河南总志》卷4《开封府下古迹篇》、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河南通志》卷21《古迹·归德府》、明末清初的顾炎武(1613- 1682)所著《肇域志》之《河南•归德府•鹿邑县》、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卷50《河南五·归德府·鹿邑县》、清代顺治庚子十七年(1660)《归德府志》卷2《地理·古迹》篇、清代顾栋高著《春秋大事表》之《春秋舆图·淮水图第十二·附入淮诸水·濄水》、清代孙灏、顾栋高等编纂的《河南通志》卷51《古迹·归德府》等众多记载与《大明一统志》完全一致。由此可以看出,明清两朝文献关于“苦县故城,在鹿邑县东七十里”的说法并非偶然言及,而是代代延续,没有任何异议。
前已查明,今鹿邑县境内有一旧一新两座鹿邑县城。那么,以上众多篇文献所说的“苦县故城,在鹿邑县东七十里”,是以哪一座鹿邑县城为坐标呢?清代顺治庚子十七年(1660)《归德府志》卷2《地理古迹》篇作了明确回答,这就是旧鹿邑县城,也就是今鹿邑县城西实测距离60华里的式量镇鹿邑城村。
以旧鹿邑县城为坐标,进行实地勘察、测量以及古今里程度量单位换算,可知明清两朝众多文献记载的“苦县故城,在今鹿邑县城东七十里”的地理位置,已超过涡河南岸的广乡城东侧新建的元鹿邑县城东20华里,超过涡河南岸的今鹿邑县太清宫景区10华里。
关于老子县籍所在地,不同时期历史文献记载的地理方位、里程数据,与实有地标方位距离数据,进行古今换算之后,完全吻合,都指向同一处位置,即今亳州古城西实测距离45里——处于涡河北、入于涡河的惠济河(古谷水)上游12华里处(惠济河畔),即今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安家溜古城(今民间俗称“安溜”),而非涡河南岸的广乡城东侧新建的元鹿邑县城(即今鹿邑县城)。
安家溜集古城的地理位置,清康熙《鹿邑县志》卷1《村镇》篇记载:“东北二集,枣子集,五十里;安家溜,二十里”;清乾隆《鹿邑县志》卷1《方舆·集市》篇记载:“县东北二曰:枣子集,五十里;安家溜,二十里”;清光绪《鹿邑县志》卷3《建置·村镇》记载:“安溜集去城二十五里,旧志云二十里。”这几条资料表明:从元鹿邑县城(新鹿邑县城)到安家溜集的距离为二十里。*
再看明清时期的多版《亳州志》,也可以找到安家溜(苦县故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县城)地理位置的描述资料。如: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李先芳纂修《亳州志》卷1《建置考上》记载:“城西四十里曰安家”。清顺治《亳州志》卷1《版舆图·建置·村集》记载:安家集,在“城西四十里”。嘉靖、顺治版两种州志所谓“安家”就是现在的“安家溜集”。而“城西”就是涡河北、亳州古城西,“四十里”系明、清时里程,合于今23.04千米。又查清乾隆《亳州志》卷2《疆域志下·古迹》篇,可知该版州志在继承了嘉靖版、顺治版州志的基础上还有一个简要解释,其谓:“苦县旧治在州西四十里,春秋时陈国地,楚灭陈遂属楚,汉为陈国苦县,晋改谷阳,隋改仙源,属亳州谯郡,宋省入鹿邑,今雒河太清宫即苦县之濑乡也,老子所生,汉桓帝延嘉(疑‘熹’之笔误)八年遣中常侍左悺往苦县祀老子,唐高宗乾封元年二月如亳祀老子,虽属鹿邑,实亳接壤。”这段记载不仅坚持了苦县离亳州城四十里的原有确定说法,而且把其行政区域的历史沿革讲得很清楚。
新中国建立后,行政区划重新调整。1992年8月第一版《鹿邑县志》建制规划篇第二章《建国前后鹿邑县境域变化图》显示:1949年,当时的亳县境内涡河南岸界牌集(旧亳地——原鹿邑、亳州界牌,今属鹿邑)以东10华里区域划入当时的鹿邑县境内,而鹿邑县东北境内涡河以北及惠济河(古谷水)北岸的安溜集古城及所辖全部区域,划入当时的亳县(今亳州市谯城区)境内(图见后附),直至今日境域隶属未再有变。安溜集古城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浩劫,今仅存古城遗址。
笔者根据以上州志、县志记载线索,进行实地考察,得出的结果为:安家溜古城,西距隋至元时期的鹿邑县城(式量镇鹿邑城村)的实测距离为今80华里;西南过涡河至涡河南岸的广乡城东侧新建的元鹿邑县城(即今鹿邑县城)实测距离为今24华里;南过涡河至今鹿邑县界牌集(旧亳地——原鹿邑亳州界牌,今属鹿邑)经广乡古官道东至亳州古城实测距离为今62华里;沿惠济河(古谷水)入涡河东至亳州古城北涡河岸边的实测距离为今45华里。安家溜古城相关实有地理环境方位距离数据,和历史文献记载的苦县故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的地理环境方位距离数据古今换算核对完全吻合。今安家溜古城,即是苦县故城——唐代“真源”县故城——宋金元时期之“卫真”故城。
3.老子诞生地——汉老子祠——唐宋金元太清宫地理位置和沿革。
前文查寻到的历史资料显示,汉桓帝于延熹八年(165)两次派人在隶属于当时的陈国苦县境内老子所生故宅祭祀老子,祭祀场所即东汉边韶奉汉桓帝旨意撰《老子铭》立碑纪念的汉代老子祠,此祠即建在老子所生故宅。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7《河南道三·亳州真源县》条下、《新唐书》卷3《本纪第三·高宗》均记载: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二月己未,“高宗(李治)如亳州,幸赖乡,祠老子,追号太上玄元皇帝”,汉老子祠因之改称“玄元皇帝庙”或“玄元皇帝祠”;又《旧唐书》卷24《礼仪志四》记载:“唐天宝二年(743年)正月丙辰,玄宗(李隆基)加玄元皇帝尊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三月壬子,玄宗(李隆基)亲祀玄元庙以册尊号,于谯郡(治今亳州古城)本乡置庙,诏西京(今西安)玄元庙为太清宫,东京(今洛阳)玄元庙为太微宫,天下诸州的玄元庙为紫极宫;九月辛酉,玄宗(李隆基)诏谯郡(治今亳州古城)紫极宫宜准西京为太清宫,先天太后圣母祠为洞霄宫”,老子所生之地——汉老子祠冠“亳州太清宫”之名,即始于此。宋、金、元诸朝因之,亦称其为太清宫。
根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23《阴沟水》篇的记载可知,老子所生之地——汉老子祠(唐玄元皇帝祠——唐宋金元太清宫)、李母祠(洞霄宫)的地理位置,在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涡水(今涡河)北,古谷水(今惠济河)穿苦县故城而过,东经濑乡城(今谯城区牛集镇蒋楼村),南入涡水(今涡河)口东侧的北岸。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7《河南道三·亳州真源县》条下记载,汉老子祠、李母祠地理位置,在苦县故城东十四里(唐时期里程,换算后为今7.434千米)。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2《河南道一十二·亳州真源县》条下记载,汉老子祠、李母祠(洞霄宫)、李母坟地理位置,在真源县故城东十三里(宋时期里程,换算后为今7.3944千米)。
宋、金之际,汉老子祠毁于兵火,明成化《河南总志》卷15《集文·寺观类》所载《大元奉元明道宫修建碑碑铭并序》谓“老子生殷亳社苦县厉乡曲仁里,距县(苦县)东不半舍(不到十五里),九龙井在焉,崇事宫庙,历代相因。元宪宗皇帝四年龙集甲寅(1254)张柔执掌亳州,得太清、明道两宫遗址,兵炉悉为荒墟,以文之燕,请事修复”。
丁巳年(1257)《海都太子令旨》称亳州太清宫,“圣贤底大宫阙见坏……圣贤宫阙修盖……休得骚扰者……休得强夺物件者”。庚申年(1260)三月初四,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第四子忽必烈在燕京(今北京市)即皇帝位,五月初一降旨颁发《亳州太清宫执照》,谓“太清宫观古迹钦依太子令旨,将已施……太清宫地面每壹面宽壹拾里,肆面计肆拾里,于内应有底园果树木、养种田地一切等物尽行施与,为赡宫常主。南北宫以会仙桥为界,诸人并不得争理”。五月十九日,忽必烈发布《中统建元诏》,正式建年号“中统”,中统二年(1261)降旨颁发《亳州太清宫圣旨》:太清宫,“使臣军马宫观内不得安下,所有栽种树木,诸人不得斫伐,不选是何物件毋得夺要……仰‘张拔都儿’常切护持太清宫,道众更为精严看诵,与皇家子子孙孙告天祝寿者,母得怠惰。准此。”
《元史》卷59《地理志二》记载:元朝建立之后,至元八年(1271),亳州(治今亳州古城)隶属于河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汴梁路归德府;元初领县六:谯(治今亳州古城)、酂(治今河南省永城县酂城镇)、鹿邑(治今涡河南岸的鹿邑县城)、城父(治今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卫真(治今亳州市谯城区安家溜古城)、谷熟(治今河南省夏邑县谷熟镇)。后以民户少,并城父入谯,卫真入鹿邑,谷熟入睢阳(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古城),酂入永城,其睢阳、永城去隶归德(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古城)。后复置城父。
元朝后期,统治者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到处搜罗民间财宝美女,天天沉迷,供佛炼丹,重金设坛打醮,求福禳灾。蒙古王公贵族受封赏,疯狂地兼并土地,大量农民良田变为牧场,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社会贫富矛盾激化。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五月,黄河暴溢,白茅堤、金堤(今河南兰考东北)决堤,沿河州郡先遇水灾,又遭旱灾、瘟疫,灾区民众死者过半。至正十年(1350)底,由于元朝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元顺帝变更钞法,滥发纸币,造成物价飞涨,民怨四起。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元顺帝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强征民工15万人开凿280里新河道,使黄河南去合淮河入海(即今贾鲁河道),由于时紧工迫,监督官吏乘机克扣河工“食钱”,河工群情激愤。
“开河”和“变钞”两事,促使元末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白莲教首领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韩山童、颍州(今安徽阜阳)人刘福通借机宣传“弥勒佛降生”“明王出世”,又暗地里凿了一个独眼石人埋在即将挖掘的河道上,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贾鲁开河后,“独眼石人”果然被挖出。至正十一年(1351)农历五月三日,韩山童、刘福通聚众三千,头戴红巾,揭竿起义(史称:红巾军,又因其烧香聚众,亦称“香军”),大河南北揭竿响应,反元烈火四起,腐朽的元政府受到沉重打击,顿时风雨激荡,摇摇欲坠。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己未,红巾军保小明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定都亳州,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派兵将元朝作为“皇家子孙告天祝寿”的道教祖庭——汉老子祠——唐、宋、金、元太清宫拆毁,使之成为一片废墟,其建材运往亳州城西北涡河南岸建明王宫。至此,历时一千二百九十年的老子所生故宅之历史,戛然而止。
至正十五年(1355)十二月壬子,元将答失八都鲁帅兵在太康大败刘福通红巾军主力,元兵收复亳州,韩林儿遁走安丰(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安丰镇)。据清康熙《凤阳府志》卷23《古迹·寺观附》“明王台”条下和清光绪《亳州志》卷2《舆地志·古迹》“明王台”条下记载:伪明王宫被改作通真观(今仍存明王台遗址)。元朝政府为通过道教信仰安抚民心,意欲于原址重建道教祖庭——汉老子祠——唐、宋、金、元太清宫,为元朝“皇家子孙告天祝寿”,但因区域偏远,行政管理不变,加之战乱政局飘摇,便筹备在广乡城东侧的元鹿邑县城(即今鹿邑县城)东十里(实测距离10华里)处的涡河南岸建新道场——即今太清宫景区前身,同时用拆毁伪明王宫的太清宫建材,就近在亳州古城北、涡河北岸临时建一微小道场,暂供道祖老子、东华帝君王玄甫、文始真人尹喜三位道家圣祖,时俗称之为“三圣庙”。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蒋介石部队围攻驻扎亳州的阎锡山西北军第五路孙殿英部,大战70多天,三圣庙毁于此次战火(今仅存遗址)。时任三圣庙主持——全真道龙门派第21代衣钵传人袁明坤道长东逃流亡至涡阳东太清宫挂单常住,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在该庙仙逝。
值得注意的是,元至正十六年(1356),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统一中国东南半壁江山,建立吴政权,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挥军北伐,席卷中原,攻克元政权河南江北行中书省驻地开封,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北伐大军攻占元朝大都(即今北京市区元大都土城遗址),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元政权统治者仓皇远逃漠北草原。正月初四日,朱元璋颁诏天下,正式建立明王朝,定都南京,改元洪武。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实测距离50华里,涡河南岸的广乡城东侧新建的元鹿邑县城(即今鹿邑县城)东十里(实测距离10华里)涡河南岸,拟建为元朝“皇家子孙告天祝寿”的新道场(即今太清宫景区前身)因此未有建成便被新成立的明王朝政府叫停而终止。而被刘福通拆毁的汉老子祠——唐、宋、金、元太清宫遗址,因为是为元朝“皇家子孙告天祝寿”的道场,明王朝建立以后也无意修复,便沉埋在元末明初数十次黄河泛滥的泥沙之下。
清朱书《游历记》卷7《游苦县濑乡记》称:“乙亥(1695),康熙三十四年)八月初吉,之关中道,误出亳州西四十里有村,村东南穹碑高十许尺。急下马视其额,曰《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文磨灭不可识。问村人,即苦县濑乡也。碑北二百余步,有老子庙,甚庳隘。庙前碑碣四五。金明昌间亳州州正胡筠记犹完好……予观望久之,度旧制宏巨,占地数百亩,为前后两宫,今皆禾黍矣!尝太清宫之祀,盛于唐,再盛于宋,金、元仍之,代有增饰,盖千年矣!小明王韩林儿撤毁荒废,迄今不复。”这段话说的也就是古老子祠遗址。今亳州古城西惠济河(古谷水)入涡河口东、涡河北岸的谯城区牛集镇姬揣李村及其周边范围内,仍存有大量古代砖瓦和宫观墙基遗址、破败不堪的九龙井,以及出土的很多毁坏的建筑构件和道教古旧器物。
今谯城区牛集镇姬揣李村所在的地理位置,西距亳州古城西实测距离45华里,位于涡河北,与惠济河(古谷水)穿其城而过的安溜古城(苦县故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相距15华里;西距隋至元时期的旧鹿邑县城(式量镇鹿邑城村)实测距离95华里;南过涡河,经广乡古官道(仅存遗址,非沿涡河南岸的今311国道),东至亳州古城南门口43华里。其实有地理方位和里程数据,与以上诸朝文献记载的老子诞生地(汉老子祠,唐、宋、金、元太清宫)所处的地理方位里程数据,古今换算完全吻合。这里至今流传着“脚踏着鹿邑头枕着亳,老君爷生在苦县城东的两岔河”的传说,恰好可以为文献记载的古老子祠的位置相互印证。
结论
综上所述,从现存的大量文献记载之中,可以发现老子籍贯以及诞生地存在着可以相互支持的坐标系。概括起来讲,这就是以古涡水、古谷水为第一坐标,以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为第二坐标,隋朝至元代的旧鹿邑县城(遗址位于今河南鹿邑县城西实测距离60华里的式量镇鹿邑城村)为第三坐标,苦县故城(唐真源县故城——宋、金、元卫真县故城)为第四坐标——也即寻找老子诞生地汉代老子祠(唐宋金元太清宫)之终极坐标。
按照逐级定位的基本方法,遵循文前提到的对老子籍贯诞生地及相关古迹遗址认定必须遵循的三原则,我们对记载老子籍贯、诞生地的相关历史文献作了尽可能的科学分析,对涡河流域的涡阳、鹿邑、谯城两省三地相关遗迹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实有相关地理环境的古今里程数据进行科学换算。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县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遗址,不是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实测距离60华里涡河南岸的今河南省鹿邑县城,而是在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45华里、今亳州市谯城区境内涡河北、惠济河(古谷水)穿其城而过的牛集镇安溜古城遗址。
第二,老子诞生地——汉代老子祠(唐、宋、金、元之太清宫)遗址,则在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32华里,惠济河(古谷水)穿苦县故城(唐代真源县故城——宋、金、元之卫真县故城——今安家溜古城)而过、东行12华里至今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蒋楼村(厉乡城遗址)南入涡河口东侧、涡河北岸的今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姬揣李村及其周边范围。
附表:
古今里程数据换算尺度参照表
说明:
第一,本文所列文献记载地理位置的里程和现在实有地理位置的里程,是依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之《文物》中“中国古尺篇”收录的古尺长度(取中间数据)进行换算的。(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758~759页。)
第二,中国古代里程计算法,《夏侯阳算经》卷上载:“六尺为一步……三百步为一里。”(参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初版1986年5月,二版2008年12月,第797册,第233页。)
朝代 各朝代一尺的今天长度数据 换算 各朝代一里换算后里程数据
商 约合16~17厘米。 ×6×300 = 297米×2 = 0.594华里
周 23厘米左右。 ×6×300 = 414米×2 = 0.828华里
西汉 23~23.6厘米之间。 ×6×300 = 419.4米×2 = 0.8388华里
新莽 约23.1厘米。 ×6×300 = 415.8米×2 = 0.8316华里
东汉 23~24厘米之间。 ×6×300 = 423米×2 = 0.846华里
北朝、后魏 前尺:27.8厘米。中尺:28厘米。后尺:29.9厘米。 ×6×300 =×6×300 =×6×300 = 500.4米×2 = 1.0008华里504米×2 = 1.008华里538.2米×2 = 1.0764华里
南朝 陈 前尺:24.5~25厘米之间。后尺:30厘米以上。 ×6×300 =×6×300 = 445,5米×2 = 0.891华里>540米×2 = 1.08华里
隋朝 30厘米左右。 ×6×300 = 540米×2 = 1.08华里
唐朝 29~30厘米之间。 ×6×300 = 531米×2 = 1.062华里
宋、元 三司布锦尺:31.6厘米。 ×6×300 = 568.8米×2 = 1.1376华里
明朝 钞尺(裁衣尺):34厘米。曲尺(营造尺):32厘米。宝源局铜尺(量地尺):32.6厘米。嘉靖牙尺(官尺):32厘米。 ×6×300 =×6×300 =×6×300 =×6×300 = 612米×2 = 1.224华里576米×2 = 1.152华里586.8米×2 = 1.1736华里576米×2 = 1.152华里
清朝 营造尺:32厘米。裁衣尺:35.55厘米。 ×6×300 =×6×300 = 576米×2 = 1.152华里639.9米×2 = 1.2798华里
附图:
建国前后(1947~1954)鹿邑县境域变化图

詹石窗 顾宗正
提要:作为道家学派的理论代表、道教所尊奉的祖师,老子的籍贯、诞生地是人们颇为关注的问题。尽管历史上有许多文献记载,但由于时代变更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在理解上发生歧义,甚至争论纷纭。笔者从亳州地方道教师传口授的相关信息入手,通过对历代文献描述的地理方位距离的里程数据进行古今换算,运用高德、谷歌卫星地图等权威软件技术对相关遗址进行实地测量定位核对,指出老子诞生地——汉老子祠遗址在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境内牛集镇姬揣李村。
詹石窗,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顾宗正,亳州市谯城区老子研究会秘书长。
关键词:老子 籍贯 诞生地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百年道教研究与创新工程》(批准号:09@ZH011)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道家与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批准号:14ZDB118)阶段性研究成果。
前 言
在老子籍贯和诞生地问题上,学界和道教界的相关人士根据历史资料,一般认为老子诞生于古濄水(今涡河)流域。不过,具体是今涡河流域的哪个位置,尚存在争议。近年来,以亳州古城为中心的今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谯城区和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两省三地,为了老子的籍贯和诞生地一直纷争异议不止。
其中,主张老子故里在河南鹿邑县的观点认为:1.亳州古城西60华里,涡河南岸的今鹿邑县城是老子的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2.涡河南岸的今鹿邑县城东10华里涡河南岸的今鹿邑太清宫景区则是“老子所生之地”。而主张老子故里在安徽省涡阳县的观点则认为,亳州古城东120华里,涡阳县城北、入于涡河的武家河上游10华里东北岸边的老子庙(今天静宫景区)是“老子所生之地”;这两种观点存在已久,至今仍在争论。但是,亳州民间道教传承一直有第三种声音,即亳州古城西北谯城区境内涡河北岸三圣庙原主持——全真道龙门派第20代衣钵传人袁明坤道长的弟子、原涡阳老子庙(今天静宫景区前身)住持——全真道龙门派第21代衣钵传人袁至亮道长,根据历代师门师传口授的说法,不但对安徽涡阳和河南鹿邑的观点均持有异议,而且认为道教的“老根”——老子的诞生地在今亳州古城西北谯城区境内涡河北岸的三圣庙西一带。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出生地只能有一个,老子作为道教鼻祖也概莫能外。但如何考定老子的籍贯和诞生地,笔者认为,对老子籍贯和诞生地及相关古迹遗址的认定,不能被家乡情感和地域情节所左右,而必须按照如下学术原则和科学方法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第一,要以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为权威说法;第二,要有不同时代文献的一致性陈述为佐证;第三,要获得与历史文献描述相吻合的地理方位里程的准确数据支持。
基于以上原则,本着对历史负责及恢复历史本来面目的心愿,笔者将汉、魏、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民国、新中国等历史上各个朝代关于老子籍贯和诞生地相关的历史文献进行梳理和比较,并对古涡水(今涡河)流域和以亳州古城为中心的涡阳、鹿邑、谯城三地老子文化的相关遗址进行文献考证和实地核查,运用高德、谷歌卫星地图等软件技术对相关遗址进行精确测量定位,得到了许多新的结果。现将研究情况梳理成文,公诸于世,以就教于方家,希望这项研究能够有助于展示两省三地老子文化遗存的成因和沿革真相。
一、有关老子籍贯记叙的古文献溯源
就目前来看,记载老子籍贯最早且又可信的文献,当属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无疑。《史记》卷63《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
关于老子籍贯地“苦县、厉乡”的解读,唐司马贞《史记·索引》中说:“苦”,用于老子的县籍,读怙(hù)音。苦县本属陈,春秋楚灭陈,所以苦又属楚,故云楚之苦县;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厉”用于老子的乡籍,读赖(lai)音。所以,有的文献也将老子的乡籍写作无“氵”旁的赖乡或者有“氵”旁的濑乡。
关于老子的诞生地,历史上诸多学者根据《后汉书》卷7《孝桓帝纪》记载,均认为汉延熹八年(165)桓帝(刘志)两次遣官在陈国苦县祭拜的老子祠庙,即兴建在老子所生旧宅。其地理位置,当时的陈国相边韶奉旨而撰的《老子铭》记载:“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春秋之后……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后世史书据此,称建于老子所生旧宅处的汉代老子祠为赖乡祠或濑乡祠,如魏·崔玄山《濑乡记》记载:“老子祠在赖乡曲仁里,谯城(今亳州古城)西出五十里(汉、魏时里程,换算为当今度量单位为21.15千米),老子平生教化学仙故处也,汉桓帝修建屋宇为老子庙,庙北二里李夫人祠是老子旧生宅也。”南朝陈顾野王(519~581)《舆地志》也有类似记载:“老子祠,即老子所生旧宅。”再如《晋书·地理志上》记载梁国境内苦县时亦称:“苦,东有赖乡祠即老子所生地。”
由此可见,魏晋以来关于老子所生旧宅(诞生地)与汉代老子祠地理位置的文献记载是明确的,没有任何异议。不过,由于朝代兴衰更替、行政区域隶属变化等诸多原因,今人对于老子的籍贯(苦县、厉乡、曲仁里)和诞生地(汉老子祠)具体位置究竟在现在的什么地方,一直是众说纷纭。特别是今涡河流域以亳州古城为中心的今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谯城区和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两省三地,为了老子的籍贯和诞生地,一直争议不止。
二、文献与实有地理方位里程数据古今换算核证
依据古今里程度量单位换算标准(参见本文后附《古今里程数据换算尺度参照表》),我们对涡河流域以亳州古城为中心的今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谯城区和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两省三地相关老子文化遗存进行了详细的文献考证和实际地理方位的距离进行核查、计算,获得某些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对老子籍贯以及诞生地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1.老子籍贯诞生地的坐标性河流——古谷水途径与沿革
《水经注》卷23《阴沟水》篇中对见证老子籍贯诞生地的坐标性河流——古谷水是这样记载的: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涡水(今涡河)北,“首受涣水于襄邑县(今河南省睢县西陵镇)东,东迳承匡城(今河南省睢县匡城镇)东……又东南,迳已吾县故城(今河南宁陵县黄岗乡已吾城村)西……又东迳柘县故县(今河南省柘城李原集)东……又东迳苦县故城(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安溜古城)中……又东迳赖乡城(今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张楼村)南……自此东入涡水(今涡河)。”根据以上文献描述,结合河流途径的古城遗址实地观察考证可知,古谷水与今天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境内、亳州古城西北32华里、涡河北入于涡河的惠济河之河道途经情况完全一致。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鹿邑知县吕士鵕纂修《鹿邑县志》卷1《河防》篇将《水经注》卷23《阴沟水》篇见证老子籍贯和诞生地的坐标性河流——古谷水,改成同声异体的“糓水”。清乾隆十八年(1753)鹿邑县知县许炎纂修《鹿邑县志》卷2《河渠》篇记载:惠济河,“国朝乾隆四年(1739)知县秦梅因故道疏浚之,易以今名……下至(鹿邑)县境太清宫东北两河口与涡河会,由亳州北迤逦至荆山,达于淮”。通过以上文献记载和河流途径实地观察考证,我们认为古谷水即是今天入于涡河的惠济河。
2.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地理位置及其沿革
在确定了《水经注》卷23《阴沟水》篇中见证老子籍贯和诞生地的坐标性河流——古谷水(今惠济河)之后,我们进一步根据古谷水(今惠济河)的途径位置以及其他历史文献记载的地理坐标方位和距离数据来确定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的位置。
关于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沿革,现存文献以如下记载为早,故而最具权威:
(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23《阴沟水》篇中记载,苦县故城的地理位置,在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涡水(今涡河)北、古谷水(今惠济河)穿其城而过。
(2)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7《河南道三·亳州真源县》条下记载:苦县故城,唐乾封元年(666)改称真源,其东至(亳)州五十九里(唐时里程,换算后为31.329千米)。
(3)《宋史》卷88《地理志四》等诸多文献记载: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改名卫真;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2《河南道一十二·亳州真源县》记载:“濑水在县东南十二里于苦县界,相县故城西南五里,各水分流入灵溪池,东入涡水(今涡河)。相县在濑水东是也。灵溪池在玄元宫(即汉老子祠)北。”南宋道士谢守灏(1134~1212)《混元圣纪》卷2记载:“苦县,徐广云:晋名谷阳,齐省谷阳,隋复置焉。苦县东谷阳故城即古之厉乡城也。县东北有古相城,即楚之相县也。战国之末并相为苦,唐乾封元年(666)改为真元(源)县,今为卫真县,北近涡水,东四十里有古谯城”(宋时期里程,换算后为22.75千米)。
(4)《元史·地理志二》以及1988年版的河南省鹿邑县政协委员会鹿邑县文史资料委员会内部资料《鹿邑文史资料》的《鹿邑故城考》记载:元代至元二年(1265)卫真县(苦县——唐真源——宋、金、元卫真)并入鹿邑县。
(5)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鹿邑县知县吕士鵕纂修《鹿邑县志》卷1《沿革》记载“苦,即今县治”,即是说涡河南岸的今鹿邑县城是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
笔者查阅1988年10月版河南省鹿邑县政协委员会、鹿邑县文史资料委员会内部资料《鹿邑文史资料》第一集(第8页)刊载的《鹿邑故城考》和现存的康熙《大清一统志》卷116的《归德府·古迹·广乡城》条下、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154《归德府·古迹·广乡城》条下。嘉庆《大清一统志》卷194《归德府二·古迹·广乡城》条下、康熙《鹿邑县志》卷1《城池》、乾隆《鹿邑县志》卷3《建置略·城池》、《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卷17《归德府·鹿邑县·广乡城》条下、光绪《鹿邑县志》卷5《古迹·广乡城》条以及清代杨守敬《水经注疏》卷23《阴沟水》篇之《广乡城》条等文献,均清楚地记载元代至元二年(1265)卫真县境域并入鹿邑县,县名仍用鹿邑县,而从隋朝至元朝时期的鹿邑县城(今鹿邑县城西实测距离60华里的式量镇鹿邑城村)东迁六十里(实测距离今60华里),至《水经注》卷23《阴沟水》篇记载的涡河南岸的广乡城东侧建新鹿邑县城,史称元鹿邑县城(即今鹿邑县城)。
很明显,涡河南岸广乡城东侧建的元鹿邑县城(即今鹿邑县城),不是《水经注》卷23《阴沟水》篇记载的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涡河北、古谷水(今惠济河)穿其城而过的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
那么,《水经注》卷23《阴沟水》篇记载的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涡河北、古谷水(今惠济河)穿其城而过、元代至元二年(1265)随卫真县境并入鹿邑县的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究竟在哪里?
且看看明朝和清朝的众多文献记载。明代英宗天顺五年(1461)李贤等修撰的《大明一统志》卷26《开封府上古迹篇》谓,“苦县城,在鹿邑县东七十里” (明、清时期里程,换算后为今40.32千米)。明代成化二十二年(1487)刊本《河南总志》卷4《开封府下古迹篇》、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河南通志》卷21《古迹·归德府》、明末清初的顾炎武(1613- 1682)所著《肇域志》之《河南•归德府•鹿邑县》、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卷50《河南五·归德府·鹿邑县》、清代顺治庚子十七年(1660)《归德府志》卷2《地理·古迹》篇、清代顾栋高著《春秋大事表》之《春秋舆图·淮水图第十二·附入淮诸水·濄水》、清代孙灏、顾栋高等编纂的《河南通志》卷51《古迹·归德府》等众多记载与《大明一统志》完全一致。由此可以看出,明清两朝文献关于“苦县故城,在鹿邑县东七十里”的说法并非偶然言及,而是代代延续,没有任何异议。
前已查明,今鹿邑县境内有一旧一新两座鹿邑县城。那么,以上众多篇文献所说的“苦县故城,在鹿邑县东七十里”,是以哪一座鹿邑县城为坐标呢?清代顺治庚子十七年(1660)《归德府志》卷2《地理古迹》篇作了明确回答,这就是旧鹿邑县城,也就是今鹿邑县城西实测距离60华里的式量镇鹿邑城村。
以旧鹿邑县城为坐标,进行实地勘察、测量以及古今里程度量单位换算,可知明清两朝众多文献记载的“苦县故城,在今鹿邑县城东七十里”的地理位置,已超过涡河南岸的广乡城东侧新建的元鹿邑县城东20华里,超过涡河南岸的今鹿邑县太清宫景区10华里。
关于老子县籍所在地,不同时期历史文献记载的地理方位、里程数据,与实有地标方位距离数据,进行古今换算之后,完全吻合,都指向同一处位置,即今亳州古城西实测距离45里——处于涡河北、入于涡河的惠济河(古谷水)上游12华里处(惠济河畔),即今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安家溜古城(今民间俗称“安溜”),而非涡河南岸的广乡城东侧新建的元鹿邑县城(即今鹿邑县城)。
安家溜集古城的地理位置,清康熙《鹿邑县志》卷1《村镇》篇记载:“东北二集,枣子集,五十里;安家溜,二十里”;清乾隆《鹿邑县志》卷1《方舆·集市》篇记载:“县东北二曰:枣子集,五十里;安家溜,二十里”;清光绪《鹿邑县志》卷3《建置·村镇》记载:“安溜集去城二十五里,旧志云二十里。”这几条资料表明:从元鹿邑县城(新鹿邑县城)到安家溜集的距离为二十里。*
再看明清时期的多版《亳州志》,也可以找到安家溜(苦县故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县城)地理位置的描述资料。如: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李先芳纂修《亳州志》卷1《建置考上》记载:“城西四十里曰安家”。清顺治《亳州志》卷1《版舆图·建置·村集》记载:安家集,在“城西四十里”。嘉靖、顺治版两种州志所谓“安家”就是现在的“安家溜集”。而“城西”就是涡河北、亳州古城西,“四十里”系明、清时里程,合于今23.04千米。又查清乾隆《亳州志》卷2《疆域志下·古迹》篇,可知该版州志在继承了嘉靖版、顺治版州志的基础上还有一个简要解释,其谓:“苦县旧治在州西四十里,春秋时陈国地,楚灭陈遂属楚,汉为陈国苦县,晋改谷阳,隋改仙源,属亳州谯郡,宋省入鹿邑,今雒河太清宫即苦县之濑乡也,老子所生,汉桓帝延嘉(疑‘熹’之笔误)八年遣中常侍左悺往苦县祀老子,唐高宗乾封元年二月如亳祀老子,虽属鹿邑,实亳接壤。”这段记载不仅坚持了苦县离亳州城四十里的原有确定说法,而且把其行政区域的历史沿革讲得很清楚。
新中国建立后,行政区划重新调整。1992年8月第一版《鹿邑县志》建制规划篇第二章《建国前后鹿邑县境域变化图》显示:1949年,当时的亳县境内涡河南岸界牌集(旧亳地——原鹿邑、亳州界牌,今属鹿邑)以东10华里区域划入当时的鹿邑县境内,而鹿邑县东北境内涡河以北及惠济河(古谷水)北岸的安溜集古城及所辖全部区域,划入当时的亳县(今亳州市谯城区)境内(图见后附),直至今日境域隶属未再有变。安溜集古城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浩劫,今仅存古城遗址。
笔者根据以上州志、县志记载线索,进行实地考察,得出的结果为:安家溜古城,西距隋至元时期的鹿邑县城(式量镇鹿邑城村)的实测距离为今80华里;西南过涡河至涡河南岸的广乡城东侧新建的元鹿邑县城(即今鹿邑县城)实测距离为今24华里;南过涡河至今鹿邑县界牌集(旧亳地——原鹿邑亳州界牌,今属鹿邑)经广乡古官道东至亳州古城实测距离为今62华里;沿惠济河(古谷水)入涡河东至亳州古城北涡河岸边的实测距离为今45华里。安家溜古城相关实有地理环境方位距离数据,和历史文献记载的苦县故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的地理环境方位距离数据古今换算核对完全吻合。今安家溜古城,即是苦县故城——唐代“真源”县故城——宋金元时期之“卫真”故城。
3.老子诞生地——汉老子祠——唐宋金元太清宫地理位置和沿革。
前文查寻到的历史资料显示,汉桓帝于延熹八年(165)两次派人在隶属于当时的陈国苦县境内老子所生故宅祭祀老子,祭祀场所即东汉边韶奉汉桓帝旨意撰《老子铭》立碑纪念的汉代老子祠,此祠即建在老子所生故宅。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7《河南道三·亳州真源县》条下、《新唐书》卷3《本纪第三·高宗》均记载: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二月己未,“高宗(李治)如亳州,幸赖乡,祠老子,追号太上玄元皇帝”,汉老子祠因之改称“玄元皇帝庙”或“玄元皇帝祠”;又《旧唐书》卷24《礼仪志四》记载:“唐天宝二年(743年)正月丙辰,玄宗(李隆基)加玄元皇帝尊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三月壬子,玄宗(李隆基)亲祀玄元庙以册尊号,于谯郡(治今亳州古城)本乡置庙,诏西京(今西安)玄元庙为太清宫,东京(今洛阳)玄元庙为太微宫,天下诸州的玄元庙为紫极宫;九月辛酉,玄宗(李隆基)诏谯郡(治今亳州古城)紫极宫宜准西京为太清宫,先天太后圣母祠为洞霄宫”,老子所生之地——汉老子祠冠“亳州太清宫”之名,即始于此。宋、金、元诸朝因之,亦称其为太清宫。
根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23《阴沟水》篇的记载可知,老子所生之地——汉老子祠(唐玄元皇帝祠——唐宋金元太清宫)、李母祠(洞霄宫)的地理位置,在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涡水(今涡河)北,古谷水(今惠济河)穿苦县故城而过,东经濑乡城(今谯城区牛集镇蒋楼村),南入涡水(今涡河)口东侧的北岸。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7《河南道三·亳州真源县》条下记载,汉老子祠、李母祠地理位置,在苦县故城东十四里(唐时期里程,换算后为今7.434千米)。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2《河南道一十二·亳州真源县》条下记载,汉老子祠、李母祠(洞霄宫)、李母坟地理位置,在真源县故城东十三里(宋时期里程,换算后为今7.3944千米)。
宋、金之际,汉老子祠毁于兵火,明成化《河南总志》卷15《集文·寺观类》所载《大元奉元明道宫修建碑碑铭并序》谓“老子生殷亳社苦县厉乡曲仁里,距县(苦县)东不半舍(不到十五里),九龙井在焉,崇事宫庙,历代相因。元宪宗皇帝四年龙集甲寅(1254)张柔执掌亳州,得太清、明道两宫遗址,兵炉悉为荒墟,以文之燕,请事修复”。
丁巳年(1257)《海都太子令旨》称亳州太清宫,“圣贤底大宫阙见坏……圣贤宫阙修盖……休得骚扰者……休得强夺物件者”。庚申年(1260)三月初四,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第四子忽必烈在燕京(今北京市)即皇帝位,五月初一降旨颁发《亳州太清宫执照》,谓“太清宫观古迹钦依太子令旨,将已施……太清宫地面每壹面宽壹拾里,肆面计肆拾里,于内应有底园果树木、养种田地一切等物尽行施与,为赡宫常主。南北宫以会仙桥为界,诸人并不得争理”。五月十九日,忽必烈发布《中统建元诏》,正式建年号“中统”,中统二年(1261)降旨颁发《亳州太清宫圣旨》:太清宫,“使臣军马宫观内不得安下,所有栽种树木,诸人不得斫伐,不选是何物件毋得夺要……仰‘张拔都儿’常切护持太清宫,道众更为精严看诵,与皇家子子孙孙告天祝寿者,母得怠惰。准此。”
《元史》卷59《地理志二》记载:元朝建立之后,至元八年(1271),亳州(治今亳州古城)隶属于河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汴梁路归德府;元初领县六:谯(治今亳州古城)、酂(治今河南省永城县酂城镇)、鹿邑(治今涡河南岸的鹿邑县城)、城父(治今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卫真(治今亳州市谯城区安家溜古城)、谷熟(治今河南省夏邑县谷熟镇)。后以民户少,并城父入谯,卫真入鹿邑,谷熟入睢阳(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古城),酂入永城,其睢阳、永城去隶归德(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古城)。后复置城父。
元朝后期,统治者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到处搜罗民间财宝美女,天天沉迷,供佛炼丹,重金设坛打醮,求福禳灾。蒙古王公贵族受封赏,疯狂地兼并土地,大量农民良田变为牧场,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社会贫富矛盾激化。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五月,黄河暴溢,白茅堤、金堤(今河南兰考东北)决堤,沿河州郡先遇水灾,又遭旱灾、瘟疫,灾区民众死者过半。至正十年(1350)底,由于元朝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元顺帝变更钞法,滥发纸币,造成物价飞涨,民怨四起。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元顺帝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强征民工15万人开凿280里新河道,使黄河南去合淮河入海(即今贾鲁河道),由于时紧工迫,监督官吏乘机克扣河工“食钱”,河工群情激愤。
“开河”和“变钞”两事,促使元末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白莲教首领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韩山童、颍州(今安徽阜阳)人刘福通借机宣传“弥勒佛降生”“明王出世”,又暗地里凿了一个独眼石人埋在即将挖掘的河道上,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贾鲁开河后,“独眼石人”果然被挖出。至正十一年(1351)农历五月三日,韩山童、刘福通聚众三千,头戴红巾,揭竿起义(史称:红巾军,又因其烧香聚众,亦称“香军”),大河南北揭竿响应,反元烈火四起,腐朽的元政府受到沉重打击,顿时风雨激荡,摇摇欲坠。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己未,红巾军保小明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定都亳州,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派兵将元朝作为“皇家子孙告天祝寿”的道教祖庭——汉老子祠——唐、宋、金、元太清宫拆毁,使之成为一片废墟,其建材运往亳州城西北涡河南岸建明王宫。至此,历时一千二百九十年的老子所生故宅之历史,戛然而止。
至正十五年(1355)十二月壬子,元将答失八都鲁帅兵在太康大败刘福通红巾军主力,元兵收复亳州,韩林儿遁走安丰(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安丰镇)。据清康熙《凤阳府志》卷23《古迹·寺观附》“明王台”条下和清光绪《亳州志》卷2《舆地志·古迹》“明王台”条下记载:伪明王宫被改作通真观(今仍存明王台遗址)。元朝政府为通过道教信仰安抚民心,意欲于原址重建道教祖庭——汉老子祠——唐、宋、金、元太清宫,为元朝“皇家子孙告天祝寿”,但因区域偏远,行政管理不变,加之战乱政局飘摇,便筹备在广乡城东侧的元鹿邑县城(即今鹿邑县城)东十里(实测距离10华里)处的涡河南岸建新道场——即今太清宫景区前身,同时用拆毁伪明王宫的太清宫建材,就近在亳州古城北、涡河北岸临时建一微小道场,暂供道祖老子、东华帝君王玄甫、文始真人尹喜三位道家圣祖,时俗称之为“三圣庙”。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蒋介石部队围攻驻扎亳州的阎锡山西北军第五路孙殿英部,大战70多天,三圣庙毁于此次战火(今仅存遗址)。时任三圣庙主持——全真道龙门派第21代衣钵传人袁明坤道长东逃流亡至涡阳东太清宫挂单常住,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在该庙仙逝。
值得注意的是,元至正十六年(1356),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统一中国东南半壁江山,建立吴政权,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挥军北伐,席卷中原,攻克元政权河南江北行中书省驻地开封,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北伐大军攻占元朝大都(即今北京市区元大都土城遗址),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元政权统治者仓皇远逃漠北草原。正月初四日,朱元璋颁诏天下,正式建立明王朝,定都南京,改元洪武。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实测距离50华里,涡河南岸的广乡城东侧新建的元鹿邑县城(即今鹿邑县城)东十里(实测距离10华里)涡河南岸,拟建为元朝“皇家子孙告天祝寿”的新道场(即今太清宫景区前身)因此未有建成便被新成立的明王朝政府叫停而终止。而被刘福通拆毁的汉老子祠——唐、宋、金、元太清宫遗址,因为是为元朝“皇家子孙告天祝寿”的道场,明王朝建立以后也无意修复,便沉埋在元末明初数十次黄河泛滥的泥沙之下。
清朱书《游历记》卷7《游苦县濑乡记》称:“乙亥(1695),康熙三十四年)八月初吉,之关中道,误出亳州西四十里有村,村东南穹碑高十许尺。急下马视其额,曰《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文磨灭不可识。问村人,即苦县濑乡也。碑北二百余步,有老子庙,甚庳隘。庙前碑碣四五。金明昌间亳州州正胡筠记犹完好……予观望久之,度旧制宏巨,占地数百亩,为前后两宫,今皆禾黍矣!尝太清宫之祀,盛于唐,再盛于宋,金、元仍之,代有增饰,盖千年矣!小明王韩林儿撤毁荒废,迄今不复。”这段话说的也就是古老子祠遗址。今亳州古城西惠济河(古谷水)入涡河口东、涡河北岸的谯城区牛集镇姬揣李村及其周边范围内,仍存有大量古代砖瓦和宫观墙基遗址、破败不堪的九龙井,以及出土的很多毁坏的建筑构件和道教古旧器物。
今谯城区牛集镇姬揣李村所在的地理位置,西距亳州古城西实测距离45华里,位于涡河北,与惠济河(古谷水)穿其城而过的安溜古城(苦县故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相距15华里;西距隋至元时期的旧鹿邑县城(式量镇鹿邑城村)实测距离95华里;南过涡河,经广乡古官道(仅存遗址,非沿涡河南岸的今311国道),东至亳州古城南门口43华里。其实有地理方位和里程数据,与以上诸朝文献记载的老子诞生地(汉老子祠,唐、宋、金、元太清宫)所处的地理方位里程数据,古今换算完全吻合。这里至今流传着“脚踏着鹿邑头枕着亳,老君爷生在苦县城东的两岔河”的传说,恰好可以为文献记载的古老子祠的位置相互印证。
结论
综上所述,从现存的大量文献记载之中,可以发现老子籍贯以及诞生地存在着可以相互支持的坐标系。概括起来讲,这就是以古涡水、古谷水为第一坐标,以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为第二坐标,隋朝至元代的旧鹿邑县城(遗址位于今河南鹿邑县城西实测距离60华里的式量镇鹿邑城村)为第三坐标,苦县故城(唐真源县故城——宋、金、元卫真县故城)为第四坐标——也即寻找老子诞生地汉代老子祠(唐宋金元太清宫)之终极坐标。
按照逐级定位的基本方法,遵循文前提到的对老子籍贯诞生地及相关古迹遗址认定必须遵循的三原则,我们对记载老子籍贯、诞生地的相关历史文献作了尽可能的科学分析,对涡河流域的涡阳、鹿邑、谯城两省三地相关遗迹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实有相关地理环境的古今里程数据进行科学换算。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县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遗址,不是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实测距离60华里涡河南岸的今河南省鹿邑县城,而是在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45华里、今亳州市谯城区境内涡河北、惠济河(古谷水)穿其城而过的牛集镇安溜古城遗址。
第二,老子诞生地——汉代老子祠(唐、宋、金、元之太清宫)遗址,则在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32华里,惠济河(古谷水)穿苦县故城(唐代真源县故城——宋、金、元之卫真县故城——今安家溜古城)而过、东行12华里至今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蒋楼村(厉乡城遗址)南入涡河口东侧、涡河北岸的今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姬揣李村及其周边范围。
附表:
古今里程数据换算尺度参照表
说明:
第一,本文所列文献记载地理位置的里程和现在实有地理位置的里程,是依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之《文物》中“中国古尺篇”收录的古尺长度(取中间数据)进行换算的。(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758~759页。)
第二,中国古代里程计算法,《夏侯阳算经》卷上载:“六尺为一步……三百步为一里。”(参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初版1986年5月,二版2008年12月,第797册,第233页。)
朝代 各朝代一尺的今天长度数据 换算 各朝代一里换算后里程数据
商 约合16~17厘米。 ×6×300 = 297米×2 = 0.594华里
周 23厘米左右。 ×6×300 = 414米×2 = 0.828华里
西汉 23~23.6厘米之间。 ×6×300 = 419.4米×2 = 0.8388华里
新莽 约23.1厘米。 ×6×300 = 415.8米×2 = 0.8316华里
东汉 23~24厘米之间。 ×6×300 = 423米×2 = 0.846华里
北朝、后魏 前尺:27.8厘米。中尺:28厘米。后尺:29.9厘米。 ×6×300 =×6×300 =×6×300 = 500.4米×2 = 1.0008华里504米×2 = 1.008华里538.2米×2 = 1.0764华里
南朝 陈 前尺:24.5~25厘米之间。后尺:30厘米以上。 ×6×300 =×6×300 = 445,5米×2 = 0.891华里>540米×2 = 1.08华里
隋朝 30厘米左右。 ×6×300 = 540米×2 = 1.08华里
唐朝 29~30厘米之间。 ×6×300 = 531米×2 = 1.062华里
宋、元 三司布锦尺:31.6厘米。 ×6×300 = 568.8米×2 = 1.1376华里
明朝 钞尺(裁衣尺):34厘米。曲尺(营造尺):32厘米。宝源局铜尺(量地尺):32.6厘米。嘉靖牙尺(官尺):32厘米。 ×6×300 =×6×300 =×6×300 =×6×300 = 612米×2 = 1.224华里576米×2 = 1.152华里586.8米×2 = 1.1736华里576米×2 = 1.152华里
清朝 营造尺:32厘米。裁衣尺:35.55厘米。 ×6×300 =×6×300 = 576米×2 = 1.152华里639.9米×2 = 1.2798华里
附图:
建国前后(1947~1954)鹿邑县境域变化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