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吧 关注:478,925贴子:9,200,526

四川省蛇类名录4科33属66种 毒蛇16种详细介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四川省蛇类名录4科33属66种 毒蛇16种详细介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9-02-06 01:32回复
    以下信息都来自百度百科!因为本人是四川的,所以介绍的都是四川的蛇,不足部分,信息错误部分!还请大家帮忙纠正。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9-02-06 01:42
    收起回复
      2025-08-23 02:11: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白头蝰:
      白头蝰(学名:Azemiops feae)是中国27种毒蛇之一,又名白头蛇,为蝰科白头蝰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白缺蝰。
      白头蝰头部白色,有浅褐斑纹。躯、尾背面紫褐色,有左右镶细黑边的朱红色窄横纹。
      白头蝰分布于缅甸、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湖北、甘肃等地,常见于丘陵及山区以及栖息于山区草地、麦田兰草堆下、路边、碎石地、稻田、甘蔗田边及甘薯地旁的草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9-02-06 01:47
      收起回复
        高原腹
        爬行纲·生活于高山高原地区,多出没于梯田边的杂草乱石堆处、山坡、路边、溪流旁。以囓齿类、蜥蜴及蛙类等为食物。分布于中国四川、云南、西藏、陜西、甘肃、青海等地
        生态习性
        生活于高山高原地区,多出没于梯田边的杂草乱石堆处、山坡、路边、溪流旁。以囓齿类、蜥蜴及蛙类等为食物。卵胎生,繁殖期在9~10月,每次约产幼蛇6~7条,初生幼蛇全长11~12公分,可能隔年繁殖一次。垂直分布范围自1500公尺到高达海拔4320公尺。
        形态特征
        小型毒蛇,全长雄性约47公分,雌性52公分。背面棕褐色,自颈部至尾部有米黄色或灰绿色不规则斑块,头背部有深色纵纹,上下缘不镶浅色边;腹面呈土红色,密布黑色斑点。颈部明显,具一对颊窝,吻棱不明显;鼻间鳞略呈梯形,两外侧不尖细;背鳞中段21行为多,部分为19列,某些个体可达23列,具棱脊;腹鳞149~178枚,肛鳞1枚,尾下鳞29~48对。
        ※高原蝮分布范围较狭窄,且在高寒地区,食物来源较少,繁殖力较低,种群数量不如其他蝮蛇多。
        备 注:中国赵尔密教授1997年曾经在《横断山区两栖爬行动物》一书中指出:横断山北段中段及其周延高山则成为亚洲蝮蛇的另一个分化中心,雪山蝮、秦岭蝮、六盘山蝮或还有其它类型,都是高原蝮这一祖型处於分化过程正在形成中的亚种或种。
        药用
        【药 名】:高原蝮
        【拼 音】:GAOYUANFU
        【来 源】:为蝰科动物高原蝮的干燥全体。
        【功 效】:祛风止痛、解毒消肿、补虚下乳。
        【主 治】:治风湿痹痛、关节炎、筋胃疼痛、麻风病、疮疖肿毒、瘰疬结核、气血虚弱、头晕气短、心悸乏力、自汗盗汗、产妇乳汁不足、淋巴结结核等症。
        【性味归经】:辛、甘,平。肝、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一2克。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西藏、四川。
        【拉丁名】:高原蝮 Agkistrodon strauchii Bedriaga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9-02-06 01:48
        收起回复
          前排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9-02-06 01:50
          回复
            前排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2-06 02:05
            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9-02-06 02:15
              回复(11)
                毒液毒性编辑菜花原矛头蝮蛇毒粗毒为淡黄色液体。冷冻干燥后为黄色粉状固体。有关该蛇的最新研究资料: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毒素实验室金杨、吕秋敏等用DEAE A一25离子交换层析进行粗毒分离。测定了该蛇毒蛋白组分的一些酶活性和生物学活性。结果表明其具有磷酯酶A2、精氨酸酯酶、凝血酶样酶、蛋白水解酶、氨基酸氧化酶、5'核苷酸酶、核苷焦磷酸酶、透明质酸酶、磷酸单酯酶。另外,该蛇毒还具有纤维蛋白原凝固活性、出血毒活性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但该蛇毒中无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神经毒素活性。通过分子筛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从中分离到一个磷酯酶A2。命名为TJ-PLA2。其SDS-PAGE分子量为16kD,等电点为4.8。其N末端氨基酸序列与已知的烙铁头属蛇毒磷脂酶A2具有很高的同源性。TJ-PLA2可以诱导小鼠脚掌水肿并且抑制由ADP、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对该蛇毒组分的深入研究可为治疗蛇伤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其中的一些组分,如凝血酶样酶、纤溶组分、血小板的聚集、抑制剂等,可望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药物。 [2


                IP属地:四川14楼2019-02-06 02:19
                回复
                  2025-08-23 02:05: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乡城原矛腹
                  乡城原矛头蝮是横断山区特有种。分布在四川(乡城、九龙、康定、巴塘)、云南。
                  中文名乡城原矛头蝮
                  分布在乡城、九龙、康定、巴塘、云南
                  词性名词
                  分类生物
                  中文名
                  乡城原矛头蝮
                  乡城原矛头蝮
                  拉丁学名
                  Protobothrops xiangchengensis
                  繁殖方式
                  卵生。
                  习性
                  栖息于山区森林中。尾具有缠绕性。夜行性。
                  乡城原矛头蝮
                  体形特征
                  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颈细,头背布有很多细鳞片,吻较窄两鼻间鳞较小,隔有数片更小的鳞片。左右两眼上鳞之间一横排上有小鳞14--16片。鼻鳞与颊窝鳞前缘之间有1--数片小鳞。体长1米左右。体背颜色棕褐,在背部中线两侧有并列的暗褐色斑纹,左右相连成链状。腹部灰褐色,有多数斑点,等等
                  食性
                  食蛙、蜥蜴、鼠、鸟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9-02-06 02:24
                  回复
                    山烙铁头蛇
                    山烙铁头蛇(学名:Ovophis monticola)为蝰科烙铁头属的爬行动物。山烙铁头蛇全长50~70cm,头三角形,有长管牙,吻端较钝,吻鳞宽远超过高,鼻间鳞大,互相接触,头顶具有细鳞。常栖于灌木林、草丛、茶山或耕地以及有时也见于路边及住宅周围。分布于喜马拉雅山东段包括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 (阿萨姆),向东经缅甸,泰国到中南半岛各国,向南到马来西亚,及中国大陆和台湾。[1]
                    莽山烙铁头蛇,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名单,这表示该蛇种目前数量并不多,而且明显只局限出没于特定的范围。此级别的物种,很可能会因遭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导致生态状态失衡,甚至会在短时间内,进入更加危急的状态,因为该蛇种太过稀少,因此又被称为“蛇中熊猫”。[2]
                    中文学名山烙铁头蛇
                    拉丁学名Ovophis monticola
                    别称恶乌子、山竹叶青、阿里山龟壳花、
                    形态特征
                    山烙铁头蛇,是一种有明显宽浓郁颊窝的毒蛇。全长50~70cm,头三角形,有长管牙。背面淡褐色,背部及两侧有带紫褐色而不规则的云彩状斑。腹面紫红色,腹鳞两侧有带紫褐色的半月形斑。眼后到口角后方有浓黑褐色条纹。颈部有“v”形黄色或带白色的斑纹。[3]
                    共5张
                    山烙铁头蛇
                    山烙铁头蛇头部具有一个短吻,稍微超过两倍的眼球的直径的长度。冠是由小的尺度,而不是大的盾牌覆盖,而天秤通常是光滑的,有气无力地覆瓦状排列。吻端较钝,吻鳞宽远超过高,鼻间鳞大,互相接触。头顶具有细鳞,上唇鳞9或10枚,第二上唇鳞构成颊窝的前缘,颊窝与鼻鳞间无细鳞。眼与鼻鳞间有两枚鳞片,左右眼上鳞间有细鳞7或8枚,有时只有6枚。头背都是小鳞片;体色棕褐,与原矛头蝮相似,区别在于本种头背左右眶上鳞间一横排有小鳞5-10枚,左右鼻间鳞相切或隔1-3枚鳞片。[4]
                    背鳞光滑,但在后部中央数行具有极微弱的起棱,鳞列25、27、(24、28)~23、25(24)~19(21)行。腹鳞雄性137~142,雌性137~146。尾下鳞双列,雄性41~46对,雌性34~39对,肛鳞1枚。[5][6]
                    栖息环境
                    山烙铁头蛇常栖息于海拔315米~2600米的山区中[7],适应于各种环境,包括森林,灌丛和草地。山烙铁头蛇更喜欢山地石漠化地区,便于隐藏避难。山烙铁头蛇也出现在农业用地,甚至在人类住区中。在尼泊尔,该品种喜欢生活在高山和潮湿的条件。[8]
                    山烙铁头蛇
                    生活习性
                    山烙铁头蛇是陆地和夜间的物种,喜夜间活动,行动迟缓,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和青蛙,鼠类等为食。[5]
                    山烙铁头蛇
                    分布范围
                    山烙铁头蛇模式产地为锡金和尼泊尔[7],分布于喜马拉雅山东段包括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阿萨姆),向东经缅甸,泰国到中南半岛各国,向南到马来西亚,及中国大陆和台湾。[8]
                    山烙铁头蛇分布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喜马拉雅山东段包括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阿萨姆),向东经缅甸,泰国到中南半岛各国,向南到马来西亚。[4]
                    国内分布:喜马拉雅山南坡,横断山及其东延山区,云贵高原,沿大娄山、南岭到东南沿海丘陵。浙江(泰顺、景宁、龙泉、天台、武义)、安徽(东至)、福建(邵武、崇安、建阳)、台湾(大屯山、阿里山、南横公路梅山口至垭口路段、屏东玛家等地曾有发现)、湖南(长沙、宜章)、广东、香港(仅见于大帽山及南大峰(凤凰山))、广西(龙胜、融水、天峨、金秀)、四川(洪雅、峨眉、乐山、宝兴、平武、宜宾、汶川)、贵州(赤水、雷山、绥阳、威宁、兴义、荔波)、云南(大理、陇川(户撒)、盈江、贡山、沪水、碧江、新平、双柏)、西藏(聂拉木县樟木)、甘肃(康县、文县)。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19-02-06 02:29
                    回复
                      繁殖方式
                      山烙铁头蛇3岁达到性成熟,山烙铁头雌蛇繁殖期在每年的6月下旬,一直持续到7月,能生大约5-18枚蛋。蛇蛋的孵化期通常为3个月。[4]
                      种群现状
                      在其范围内的部分地区常见,各种栖息地的耐受性大,种群数量没有重大的广泛威胁。在缅甸是一种罕见的物种。[8]
                      亚种分化
                      山烙铁头蛇台湾亚种 Ovophis monticola makazayazaya 1922年由Takahashi所命名
                      山烙铁头蛇指名亚种 Ovophis monticola monticola 1864年由Gunther命名
                      山烙铁头蛇贡山亚种 Ovophis monticola zhaokentangi 1995年由Zhao命名
                      山烙铁头蛇华东亚种 Ovophis monticola orientails 1927年由Schmidt命名[7]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9] 。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10]。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单(IUCN)(2010年):LC(无危)。[8]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19-02-06 02:30
                      回复
                        白唇竹叶青
                        白唇竹叶青(学名:Cryptelytrops albolabris)头部呈三角形,颈细,形似烙铁。头顶具细鳞,吻侧有颊窝。上颌仅具白唇竹叶青管牙,有剧毒。体背鲜绿色,有不明显的黑横带;腹部黄白色。体最外侧自颈达尾部有一条白纹;上唇黄白色。鼻间鳞大;鼻鳞与颊窝间一般无鳞片。
                        主要分布于东亚及东南亚的中南半岛。[1]
                        (概述图参考资料:[2])
                        中文学名白唇竹叶青
                        拉丁学名Cryptelytrops albolabris
                        别称竹叶青,青竹蛇,青竹标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爬行纲
                        目有鳞目
                        亚目蛇亚目
                        科蝰科
                        属竹叶青蛇属
                        种白唇竹叶青蛇
                        分布区域中国南部及东南亚
                        英文名White-lipped Tree Viper
                        形态特征
                        白唇竹叶青
                        白唇竹叶青属于毒性蛇,体长60—75厘米,尾长14—18厘米,体重约60克,头呈三角形,其顶部为青绿色,瞳孔垂直,呈红形态特征色。颈部明显,体背为草绿色,有时有黑斑纹,且两黑斑纹之间有小白点,最外侧的背鳞中央为白色,自颈部以后连接起开形成一条白色纵线;有的在白色纵线之下伴有一条红色纵线;有的有双条白线,再加红线,亦有少数个体为全绿色,腹面为淡黄绿色,各腹鳞的后缘为淡白色,尾端呈焦红色。[3]
                        白唇竹叶青的外表酷似赤尾竹叶青,但本种尾部红色纹路并没有环绕整个尾部,另外本种也没有赤尾竹叶青的白色侧线。此种类与福建相近,区别在于本种鼻鳞与第一枚上唇鳞完全愈合或仅有极短的鳞沟;鼻间鳞较大,显著区别于头背其他鳞片,彼此相切或偶有隔一枚小鳞者。白唇竹叶青与别种竹叶青蛇的区别主要在于它的背部与腹部之间有一条白线,雄性比较明显,这条白线一直延伸到其嘴巴的下侧,使之看起来唇部是白色。[4]
                        白唇竹叶青的上唇鳞10—13枚,眶上鳞间有10—13枚小鳞。背鳞21—21—15行或19—19—17行,起棱;腹鳞147—168枚,雄性147—162枚,雌性150—167枚;肛鳞1枚,尾下鳞41—73对,雄性55—73对,雌性41—66对。[5]
                        生活习性
                        白唇竹叶青捕食鼠类蜥蜴、蛙、蝌蚪类。日夜都活动,夜间活跃。有攻击习性,受惊时体前部抬起,颈扩展,发“呼呼”声。[5]其中小型哺乳动物占70%,蛙类占23%。食物贫乏的时候会食用同类幼体。白唇竹叶青有冬眠习性。冬眠期由大雪至惊蛰,5月份出洞。[6]
                        白唇竹叶青
                        白唇竹叶青食欲较强,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后吞食。嘴可随食物的大小而变化,遇到较大食物时,下颌缩短变宽,成为紧紧包住食物的薄膜。竹叶青蛇常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吞食,吞食小鸟则从头顶开始,鸟喙弯向鸟颈,不会刺伤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与食物大小有关,小白鼠5—6分钟即可吞食小白鼠,较大的鸟则需要15—18分钟。[6]
                        白唇竹叶青的消化系统非常厉害,有些在吞食食物的同时就开始消化,还会把骨头吐出来。竹叶青蛇的消化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来摩擦。竹叶青蛇的毒液实际上是蛇的消化液,能溶解被咬动物的身体,所以表现出毒性。竹叶青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后22—50小时。如果吃得多,消化时间还要长些。[6]
                        生长繁殖
                        白唇竹叶青是卵胎生,7—8月产仔,每产7—8条,最高可产14条。刚出生的小蛇就有毒牙,也能伤人。[4]
                        栖息环境
                        白唇竹叶青一般栖息于有草或矮灌木丛的平原,丘陵低海拔900—1,000m地区,山间盆地的杂草或藻木丛中,住宅附近。[5]
                        白唇竹叶青
                        分布范围
                        中国国内:分布于福建(福州周边的几个县都有分布,包括福州市的郊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香港和澳门等地方。[8]
                        白唇竹叶青分布范围
                        中国之外:分布于尼泊尔、印度东北部、泰国、缅甸、越南、老挝、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美国中部和夏威夷岛等地方。[8]
                        亚种分化
                        白唇竹叶青(3个亚种)
                        白唇竹叶青指名亚种
                        Trimeresurus albolabris albolabris
                        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福建、广东、海南、香港、江西、广西、贵州和云南)、印度(阿萨姆邦和尼科巴群岛)、印尼(苏门答腊、邦加岛)、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
                        白唇竹叶青印尼亚种
                        Trimeresurus albolabris insularis
                        印尼的巴厘岛、松巴哇、,科莫多和弗洛雷斯
                        白唇竹叶青克什米尔亚种
                        Trimeresurus albolabris septentrionalis
                        印度北部克什米尔地区和尼泊尔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19-02-06 02:33
                        收起回复
                          九龙颈槽蛇
                          九龙颈槽蛇,爬行动物,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
                          * 中文学名九龙颈槽蛇
                          * 目蛇目
                          * 科游蛇科
                          * 属颈槽蛇属
                          简介
                          分布四川和云南,旧名九龙颈槽蛇,现归为湖北颈槽蛇亚种之一。
                          湖北颈槽蛇九龙亚种-资料
                          中文学名: 湖北颈槽蛇九龙亚种
                          中文目名: 蛇目
                          中文科名: 游蛇科
                          中文属名: 颈槽蛇属
                          同物异名: Rhabdophis nuchalis pentasupralabialus: EM Zhao, 1995,
                          中文俗名: 湖北颈槽游蛇九龙亚种  青竹标(四川九龙)
                          拉丁文目名: SERPENTES
                          拉丁文科名: Colubridae
                          拉丁文属名: Rhabdophis
                          拉丁文种名: pentasupralabrali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Jiang et Zhao, 1983
                          繁殖方式:卵生。[1]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23楼2019-02-06 02:39
                          收起回复
                            红脖颈槽蛇
                            科普中国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贡献者周良生详情
                            红脖颈槽蛇(学名:Rhabdophis subminiatus):为游蛇科颈槽蛇属的爬行动物,俗名野鸡项、红脖游蛇、扁脖子,属后毒牙类毒蛇。体型中等大小,全长约77-95厘米。头背草绿色,上唇鳞色稍浅,部分鳞沟黑色;头腹面污白色。躯干及尾背面草绿色,颈区及体前段鳞片间皮肤腥红色;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头颈区分明显,颈及体前段背正中两行鳞片并列,个别无颈槽;眼较大,瞳孔圆形。上颔齿23-25枚,最后2枚骤然增大,与其前方齿列间有一间隙。
                            常在河谷坝区的水稻田、缓流及池塘中活动捕食。白天活动,多发现于农耕区的水沟附近,主要以蛙类为食。分布于中南半岛、中国、印尼和尼泊尔等国。
                            中文学名红脖颈槽蛇
                            拉丁学名Rhabdophis subminiatus
                            别称红脖游蛇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爬行纲
                            目有鳞目
                            亚目原蛇亚目
                            科游蛇科
                            亚科游蛇亚科
                            属颈槽蛇属
                            种红脖颈槽蛇
                            亚种2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Schlegel, 1837
                            同义学名Tropidonotus subminiatus
                            同义学名Rhabdophis subminiata
                            同义学名Natrix helleri
                            同义学名Natrix subminiata subminiata
                            同义学名Natrix subminiata helleri
                            同义学名Natrix hongkongensis
                            同义学名Nartix subminiatus siamensis
                            英文名称Red-necked Keelba
                            热点关注
                            解读 天生自带红围脖的蛇,全世界三千多种蛇就它们长成这样
                            全世界三千多种蛇中,红脖颈槽蛇的外观独树一帜,只有它的脖颈部分会呈现异于其他部位的红色,形成一种特殊的装饰。...
                            形态特征
                            红脖颈槽蛇体型中等大小,全长雄性(770+203) 毫米,雌性(945+190)毫米。头背草绿色,上唇鳞色稍浅,部分鳞沟黑色;头腹面污白色。躯干及尾背面草绿色,颈区及体前段鳞片间皮肤腥红色;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1]
                            红脖颈槽蛇
                            头颈区分明显,颈及体前段背正中两行鳞片并列,其间形成“颈槽”,明显或不明显,个别无颈槽;眼较大,瞳孔圆形;鼻间鳞前端较窄;颊鳞1枚;眶前鳞1枚,眶后鳞3(4),个别为2枚;颞鳞2+3或2+2,个别标本一侧的前颞鳞为1或3;上唇鳞8, 2-3-3式,个别为3-2-3式,少数标本一侧为9, 3-3-3式;下唇鳞10,前5枚切前颔片,个别标本为9,前4枚切前颔片;前后颔片长度约相等或个别标本后颔片较长,左右后颔片为3-5枚小鳞局部分开或完全分开不切。背鳞19-19-17行,全部具棱或两侧最外各一行平滑;腹鳞147-184枚;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62-97 对。上颔齿23-25枚,最后2枚骤然增大,与其前方齿列间有一间隙。[1]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垂直分布范围,沿海低地(中国海南与香港)至850-2250米(滇西高原)。主要生活大1600米以下的中低山,常在河谷坝区的水稻田、缓流及池塘中活动捕食。[1]
                            生活习性
                            树栖,穴居。白天活动,多发现于农耕区的水沟附近,主要以蛙、蟾蜍、蝌蚪为食,也吃小鱼、昆虫、鸟类、鼠类。该蛇分布广,适应性强。[1]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爪哇、加里曼丹、苏门答腊)、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2]
                            中国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香港,海南,四川,贵 州,云南等省。[3]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24楼2019-02-06 02:44
                            收起回复
                              2025-08-23 01:59: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红脖颈槽蛇
                              繁殖方式:
                              颈槽蛇为卵生,每年6-7月间产卵,每次10枚-15枚,平均卵径20×11毫米,有时雌蛇怀卵数多达40-83枚。孵化期为29-50天不等。初生的幼蛇体长15-17厘米。[1]
                              亚种分化
                              红脖颈槽蛇(2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红脖颈槽蛇北方亚种
                              Rhabdophis subminiatus helleri
                              Schmidt,1925[4]
                              2
                              红脖颈槽蛇指名亚种
                              Rhabdophis subminiatus subminiatus
                              Schlegel, 1837[5]
                              [6]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繁殖力较强,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2]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7]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2]
                              相关研究
                              红脖颈槽蛇属于所谓“无毒的”蛇类,即那些没有所具的典型的毒器的蛇类,它们中也有具有与毒蛇的毒腺相似的腺体,即称为杜福诺氏腺体(Duvernoy′Sgland)。且不同的毒腺具有不同的毒性作用,表现为出血不止、溶血、呼吸困难、肾损害等。杜氏腺分泌物主要具有凝血酶原激活物、蛋白水解酶和出血活性物质,具有突触后神经毒直接纤溶组分和/或含有不同强度的PLA2活力等活性成分。杜氏腺液体作用于小鼠所产生的病理特征与注射蝰科蛇毒的特征相似。[8]
                              这种蛇在远隔喉咙的后面存在毒牙,在其基部便是腺体的出口。由于这种腺体的解剖学的位置,它只能猎取较小的动物。对人来说,只有当这类蛇咬着手指,蛇的下鹗向前推动,分泌的毒素向伤口注入时才会发生危险。它碰到人时先是恐惧,只是当它感到受威胁时或受到激动时才咬人。受伤者在伤口四周有较重的皮下充血,在几小时后失去知觉,并出现肾损伤。几天后才死亡。从尸体解剖发现所有器官出血,以及在微血管出现纤维蛋白血栓。[9]
                              研究发现,该蛇上颌齿最后2枚骤然增大,具坚固而无沟的牙齿,与其前方齿列问有一问隙,属后毒牙类毒蛇。然而,学术界过去一直把该蛇视为无毒蛇,1974年出版的《中国的毒蛇及蛇伤防治》一书,明确定为无毒蛇…,1998年12月出版的《中国毒蛇学》(第2版)亦未把红脖颈槽蛇列入毒蛇分类。
                              1992年广西医科大学发现第1例红脖颈槽蛇咬伤中毒引起血液失凝,伤口流血不止的病人。随后至2007年共陆续发现7例被红脖游蛇咬伤引起血液失凝,严重伤口流血不止的病人。其中有3例继发脑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3]
                              红脖游蛇属游蛇科游蛇属,毒牙无沟、无管,但呈利刃状似应称之为利牙。利牙类毒蛇的毒牙着生在口角内侧上颌的后端,毒牙短,且毒腺不发达,分泌量少,咬人时很难用毒牙咬到人体,除非被咬物被深深纳入口内,否则难以触及利牙,因此,通常不易造成中毒。该蛇的毒素为血液毒素,一旦进入人体即可引起血液失凝,完全脱纤维蛋白状态。[3]
                              临床上见红脖游蛇咬伤病人有伤口出血难止,甚至全身出血倾向,但一般情况并不严重,很少出现循环功能不全及MODS。除非因出血不能止住,而引起出血性休克,或重要器官出血如脑出血而致死。[3]
                              血液学检查试管法凝血时间均明显延长,普通试管里血液未能凝固;PT、APTT和TT均延长,纤维蛋白原明显减少,基本检测不出,3P阳性和D-二聚体增加,呈脱纤维蛋白原血症状态。毒蛇伤可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液学方面的改变,但毒蛇咬伤常出现实验室血液学检查非常典型而临床症状较轻的矛盾现象。这种症状医学上称之为e类DIC综合征。[3]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25楼2019-02-06 02: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