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同盟吧 关注:1,489贴子:22,547
  • 4回复贴,共1

【同志百科】语源与称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9-01-23 16:36回复
    语源
    同性恋又称同性爱,词源来自翻译homosexuality而来的日文汉字词“同性爱”(どうせいあい),中文意指为同性恋爱,同性之间的爱情 。其外文语源homosexual为homo(来自古希腊语ὁμός homós,表示“相同的”)和sexual(来自拉丁语sexus,表示“性”)的合成词,意指对同性别的人感受到性吸引力 。
    历史上最早使用该词的出版刊物,为匈牙利作家卡尔·马利亚·科本尼于1869年匿名印制的德语小册子 。19世纪末,普鲁士政府颁布刑法草案,要判处发生男男性行为的人一到四年监禁,科本尼反对该法,撰文主张双方私下合意的成年人性行为不该受罚。他首次创出homosexual一词替代当时带贬义的pederast,并以历史英雄人物为例,指出许多男同性恋者不必然性格柔弱反而充满男子气概 。科本尼的抵抗未能成功,但这个单词被德国精神医学家理查·冯·克拉夫·埃宾和其他医生接受,连同heterosexual成为医学诊断术语 。
    很多现代英文修辞指南要求尽可能避开homosexual单词的使用,或只用在医学和生物学的文章,因为该词带有医疗诊断的过时意涵,用来称呼人可能有负面意味[。欧美同性恋者也很少使用homosexual这个词来称呼自己以及同性之间的性行为 。


    IP属地:湖北3楼2019-01-23 16:43
    回复
      2025-05-13 14:56:36
      广告
      现代用语
      现代中文常见用“同志”来称呼同性恋者。这个词出现在1970年代香港同志文化之中,为影评人迈克所用 。1989年,香港导演林奕华筹办首届香港同志电影节,以“ge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之意鼓励同性恋者参与,让同志文化与大众文化连结。这里的同志取“相同志向”的意思,指爱恋对象是同一种性别的人 。1991年为金马国际影展同志专题沿用,而后开始在台湾流行起来 ,并流传至其它华人地区 。从此之后,同志不只是同性恋者而是一种身份认同,是一种对同性爱好者的集体号召 。同志一词狭义而言指同性恋者,但有时也扩大为LGBT(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等非异性恋;对同志友善,愿意支持同志权利的异性恋者则为直同志(Straight ally) 。
      其它称呼尚有MOTSS(Member of the Same Sex),该缩语来自1970年代美国的人口调查表格 ,80年代用于Usenet作为同志新闻组的名称 ,90年代成为台湾和中国大陆同志社群BBS看板名和论坛名 。由于社会偏见,产生了对同性恋者的贬称,例如faggot、dyke、queer ,兔子、基佬等 ,都被用来或曾被用来贬损同性恋者。这些贬称,有些可能被重新挪用,而成为具有正面意义的称呼,例如queer一词本是以该英文单词的怪异之意羞辱对方,但反被英美同性恋者翻转过来,以自信反抗的态度自称 ,最终成为学术研究和电视节目用语,例如酷儿理论(Queer Theory)、同志亦凡人(Queer as Folk)、酷男的异想世界(Queer Eye for the Straight Guy)。但由于仍带贬损意味或有激进颠覆的政治性格等原因,不是所有同志都接受这称呼 。


      IP属地:湖北5楼2019-01-23 16:50
      回复
        男同性恋
        现代英文对男同性恋的称呼为gay,有时也用来通称男女同性恋。英文单字gay本意指快乐、轻快、爽朗、鲜艳,之后这词汇开始有寻欢作乐、放荡狂欢的意思 ,19世纪,妓女被戏称为gay women,那些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称为gay 。20世纪初,美国部分同性恋者用gay这个词作为自身代称,替代当时有医疗诊断含意的词汇homosexual 。到60、70年代,美国同性恋群体强烈要求各媒体报导涉及同性恋消息时用gay取代homosexual,之后这用法慢慢被媒体接受,但也要到1989年,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才用“gay”这个词指称同性恋者。港澳粤语吸收英文单词gay后衍生“基”,这词通常有贬意,但逐渐转为中性词 。李安电影《断背山》夺得奥斯卡后,“断背”一词亦成为暗指两个男人相爱的别称 。
        由于隐密沟通与社交认同的需要,男同志发展出一套社群用语 ,像是指称性爱角色的1号(攻/Top,插入者)、0号(受/Bottom,被插入者)、不分(Both/Versatile,插入或被插入都可);指称交往关系的葛格(哥,偏主动照顾)、底迪(弟,偏被动受照顾),但哥/弟可能会依不同脉络事件互换或不加区分;形容体型打扮的熊(Bear,体态魁武饱满,蓄胡打扮多毛者)、猴(近Twink,体态精瘦,不蓄胡少毛者)、狼(Wolf,精实黝黑,满脸胡渣有男人味者)等等 。随着时间流逝或地域差异等因素,这些用语有可能舍弃不用、意义产生转变、或为其它词汇所取代 。


        IP属地:湖北6楼2019-01-23 16:52
        回复
          古代用语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下列指称男子之间,发生情爱或情欲关系的词汇 :
          ●●●●●“断袖”:汉哀帝与董贤共寝,董贤压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惊醒他,断袖而起 。
          ●●●●●“龙阳”:龙阳君宠幸于魏王,得为王拂枕席,泣鱼而固宠 。
          ●●●●●“分桃”(“余桃”):弥子瑕得卫灵公宠爱,曾分桃而食。后来弥子瑕色衰爱弛,卫君反以“余桃”之事责难他。
          其他尚有“男风” 、“男色” 、“兄弟” 、“契兄弟” 、“左风” 、“翰林风” 等词,并且以“男宠” 、“外宠” 、“娈童” 、“嬖童” 、“俊仆” 、“小官” 、“小唱” 、“相公” 等词称呼卖男色者或受宠爱者。这些词未必都用来指涉男男之情,像是男色可指女性近男色,俊仆可仅指仆役外貌俊秀而不涉有性关系,小官、小唱、相公仅在某段时期或特定场合涉及男色,有时得分析上下文才能确切判断这些词汇的含意 。
          至于涉及女子之间,情爱或情欲关系的词汇,则有“对食” 、“行客” 、“结客” 、“金兰” 、“契相知” 。


          IP属地:湖北8楼2019-01-23 17: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