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纪吧 关注:542贴子:13,020

明代车营的发展知识普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曾经如曰杂泔水和冷吧泔水家们以黑明为日常,而明代战车和车营的发展自然也不免要被拿出来黑一黑,手段无非是断章取义明史中的章节和拿胡斯车堡做斗兽来用相似即相同的垃圾逻辑去意淫。
并拿16——17世纪明朝使用车营的战例来黑在火器时代明朝依旧用这种凑在一块的战车来作战。来黑明朝落后西方云云。然而他们忘了,战术选择从来就是根据不同的战争环境和状况来不断更替的,《孙子兵法》中提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任何战术和战略思维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何况明代的车营和胡斯车堡根本就不是相同的体系。无法做对比。何况明代的车营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非胡斯车堡。在胡斯战争结束后基本消失了。西班牙的大方这种纯队挤在一起的战术成为主要的战术体系。按照洋奴的思维,是不是洋人们更2呢?
本帖用于小小的普及下明代车营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顺便使用一下吧友@梦影逐尘戏谑某泔水家的段子。
甲:你怎么看欧洲人使用火炮呢?
乙:这是热兵器的使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
甲:你怎么看欧洲人给火炮阵地加装防箭措施呢?
乙:这是对火炮运用的完善,也是一种不小的进步.
甲:你怎么看欧洲人把火炮装上炮车呢?
乙:这是对火炮机动力的巨大提升,这又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甲:你怎么看把火炮装上车后,再给炮车加装防箭措施呢?
乙:,,,,,你说的是明朝的车营吧,这是一种落后而又错误的东西.


IP属地:吉林1楼2019-01-15 22:04回复
    先来说说明代最早出现火器战车的时间吧。既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不过呢,战车战术的雏形却早在14世纪就开始做出了一切准备。
    首先,自明初以来火器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明初的马政却不容乐观,使之面临战马数量缺乏,而以往如宋代以步制骑的战术案例,以及自秦汉唐以来,战车也曾在以步制骑的战术中起到重要作用,两者的集合,和后世的经验总结,火器和战车组合的出现也仅仅是一种趋势。这都是前人和后世一点一滴的探索和尝试。
    明代战车战术的雏形,开始出现于永乐时期的步骑混合大阵。
    永乐二十年(1422年)三月份。阿鲁台犯边,明太宗朱棣决定亲征,并与同年六月份,横扫虏庭。暂时换来了明朝边境的和平状态。此役,朱棣一如既往的使用步骑混合大阵和协同战术,为后来的战车战术出现提供了基础。
    另外,在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为了北伐蒙古,命令制造武钢车三万辆送至宣府使用,用以作为运输和防御工具。
    总之,这一时期,明军处于吸取历史经验并开始探索之中。
    永乐二十年五月,北伐大军自西凉亭出,到达闵安,朱棣下令,军中放牧,樵采者不许出“长围”。明军驻军时,大营居中,营外分驻五军,建中军,左哨,右哨,左掖,右掖,步兵居于内,骑兵居外,使用火器的神机营驻扎骑兵之外围,而神机营就是“长围”。即火铳居前,马队居后,其次步兵。由于明军当时处于行军的状态,这种布局应该属于野营,那么记载中的长围不可能是土木工事。当时态紧急来不及移营的失衡,神机营外围还要加一个拒马枪作为阻止敌军骑兵冲击的防线。
    ——————————————————————————刘基(刘伯温)《兵法心要》——车营法:“凡车营法,车每五十步一乘,每百步取一乘为战车。车中出战队。其车子营及外营横排,牛在当中,拒马枪在外。仍连车辕为左右厢和门。”


    IP属地:吉林2楼2019-01-15 22:07
    回复
      用车城抵御敌人的战术,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使用了,并且车城这种战术形式也只有绝对劣势才会用,拔除车城的花样也很多。这并非是从明朝时期才出现的。


      IP属地:吉林3楼2019-01-15 22:09
      收起回复
        而拒马枪的出现则在一定程度缓解了步兵在野外面对骑兵的不利状态,至少在步兵和地方骑兵之间设立障碍能够延缓骑兵的冲击,可以保护步兵的安全。远射步兵可以安心的放箭,也让肉搏对获得列阵时间。
        拒马枪的组成为一个大横木,使用时,将横木用铁枪五杆,横木四杆交叉架起来,并用铁索连接,横木上每七寸钻一个孔,孔径约为一寸三分,用于插枪头,铁索打做长环,一头钉在拒马,一头设一钩子,用来连接。
        步兵每一队编为四十五人,装备拒马三架,其中每一个拒马配枪刀手五人,伏于铁索下方,弓箭手五人,立于铁索之后,神机铳手五人,立于拒马之后,另设两个执旗手在两段,骡马随之,可以看出此时明军队伍中火器手的比例达到了三分之一,在15世纪初期,在世界上这样的比例是非常高的。
        值得一提的是,17世纪奥地利军队为了抵抗奥斯曼帝国的骑兵冲击也采用了和拒马栏功能相同的“矛墙”作为防御工具。可见在战争需求相同时,武备需求也是趋同的。
        从战术角度来看,这种防御阵型为后来明军提供了火器战车的发展思路。当时的人这样评价到——“虏善战,势险而节短,五步之内,长兵技竭,复短兵不备,接战无伦,被冲既窘矣。用车难于履险,为垒难于猝办,拒马者,携堡以行而兼车之用者也。”
        简要的翻译就是:敌人很善于作战,发起攻击时十分迅速,能够瞬间接近我们,短时间内很难反应过来,十分被动,用战车很难奏效,用堡垒无法应急。而拒马枪方便携带,可以应急,与战车配合十分有效。”
        文中的出现的两个车,其含义并不相同,用车难于履险中的车是指辎重运输车。而最后一句的车才是指火器战车的那种含义的车。


        IP属地:吉林4楼2019-01-15 22:13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1-15 22:20
          回复
            不错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9-01-15 22:23
            回复
              明代的战车战术因何生呢。这得从明朝中叶的那场土木堡惨败说起。
              自从经过洪武,永乐两代帝王的强力打压下,蒙古诸部暂时消停了很长时间,然而凭着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又再一次的回到明朝的视野之中,并再一次成为明朝边境安全的最大威胁。脱欢,也先等草原枭雄的崛起让明朝边境形势异常严峻。
              正统十二年9月(1447年)自洪武以来,明代边境的防御工事和体系尚未完善,由于蒙古征服中国以后,长城沿线不再受到重视,不少的堡垒和烽火台因为年久失修,已经废弃为半成品的状态,在土木堡事件之前,明代边境没有连成一体,长度可观的边墙工事,由于疏于修建,当时构成长城军事体系的墩台,关隘,和边墙无法有效的互补,如宣府镇,基本没有有效的墩台,和坚固的关隘甚至是一体边墙。
              另外,自宣德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各卫所的军官勾结地方乡绅侵占军屯,压迫士兵为佃户,导致卫所制度开始崩坏,军士们不堪重负,只得逃亡,从而导致各个地方的兵额数量锐减,直接导致兵力空虚,而剩下的老弱病残也不堪作战。而长久的和平,一些稍好一些的卫所也开始松懈训练。战斗力下降。明朝方面就是在这种状态下面临蒙古人的入侵。
              不过公平来看,明朝政府后来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重新考虑边境防务的建设,并对军事体系进行了改善。从而使当时的重镇——宣府在面对小规模的游骑骚扰时是毫无问题的,尽管如此,从明初——正统年间的70多年里,宣府地理位置虽然重要,但相比大同和辽东地区来说,宣府的军事压力相对最小,从未遭受到蒙古的大规模入寇和毁灭性的威胁。当时的人也认为,在军事压力小的地区没必要花大价钱去修建堡垒,关隘等防御设施,何况它足以应付小规模的游骑骚扰,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对蒙古入寇的观念还停留在小规模抢劫的认知上的。
              以小规模游骑骚扰的模式来看,当时明朝边境的各个尚未完善的防区还是能够应付这些的,然而也先的到来使这些情况完全发生了变化。以当时明朝的边境防区的配置,完全是一种治安性的防御布置,根本无法应付大规模的入侵,这种防线仅仅是依赖于一两个坚固城池,而忽略了和小堡垒和墩台之间的互动联系,如果缺少这些如墩台,边墙这些纽带,一旦发生大规模入侵,这些大小堡垒基本上会陷入各自为战的境地,很容易被蒙古骑兵的机动优势各个击破。虽然宣府是号称统一边镇,但是却没有和大小堡垒形成统一的,完善的军镇体系。而作为一个军事家——也先,也非常敏锐的看到了明朝边境防务不完善,以及基础设施和堡垒分布不科学的弱点,因此他在最初的战役中,在击败了大同附近的边军时,选择在宣府一带伺机而动。


              IP属地:吉林7楼2019-01-15 22:27
              回复
                楼主这是来真的了!一定要好好拼读啊!


                IP属地:辽宁8楼2019-01-15 22:44
                回复
                  当然了,明朝边墙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边境防线太长了,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大工程。即便是秦朝修筑长城时,也仅仅把北方的诸侯国的边墙连为一体,而非明朝的全线翻修这种大工程。
                  明军在大同惨败后,宣府地区由于缺乏墩台,关隘,边墙等相应设施,根本无法预警瓦剌执行侦查和骚扰的小队骑兵行动,大小堡垒里的明军因为之前野战失利,防区主力被击溃,很难自保。
                  更不要说去侦查敌人的动向了。因此,虽然瓦剌骑兵已经深入明朝边境区,虽然处在明军的内线作战,但是却来去自如,这也说明从战争开始,战略主动权已经被也先攥在手里了,而明军只能疲于应付。由于无法有效获取敌军的动向情报,也导致明英宗亲征出兵时,对于敌人的情报根本一无所知,而又仓促动员出兵,虽然账面上数值很多,但实际上带去的兵力并没有网文上所宣扬的55万,从当时京营的人数统计来看,英宗亲征带去的人数是不可能超过20万人的。同时也先的军队数量从《四夷考》的记录中推算可能是出动了本部20万人的数量。
                  而也先也不知道明英宗的主力部队的数量规模,所以也先在土木堡之战前,没有和明军主力发生直接接触。但却利用明军的大队不便行动的弱点,以非接触战的形式对明军展开骚扰,搞得明军草木皆兵,最后不得不用添油战术来掩护主力撤退,明军数次分兵,让小股部队一劣势的状态去寻找蒙古军的主力战斗,从而起到阻止瓦剌军的进军速度,明军本来为数不多的机动部队就这样白白消耗了。
                  而在土木堡的表现,明英宗将自己军队带向毁灭。虽然刘邦当初的白登之围也面临了这种绝境,然而刘邦这种久经战阵的统帅岂能是明英宗这样的热血小青年能比的,当时刘邦采取了陈平的建议让部队以战斗队形从容的撤离,没有让匈奴有可乘之机,然而明英宗却盲目的相信也先的议和许诺,从而没有节制军队从战壕工事中涌出,结果阵脚大乱,被瓦剌骑兵几乎歼灭掉。


                  IP属地:吉林9楼2019-01-15 22:46
                  回复
                    正好我在筹备崇祯时期的小说 正愁知识匮乏 感谢楼主 我要赋诗一首:
                    独饮今朝酒 单思故国情
                    欲书真英烈 怒斥伪丹青
                    学问虽羞涩 担当有赤诚
                    江山千里去 古道一人行


                    IP属地:辽宁10楼2019-01-15 22:46
                    回复
                      忠魂满目演国殇
                      恶胆群宵附异邦
                      天下无明歌胡绩
                      心头常恨著文章


                      IP属地:辽宁11楼2019-01-15 22:47
                      回复
                        土木堡的失败,对明军的士气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而此时,明军的马政几乎崩溃,这就导致骑兵数量也开始下降。为了防御瓦剌的骑兵,制造战车的呼吁愈发强烈。
                        早在正统十二年,大同总兵,朱冕就上奏疏提出了制造战车的建议,提出了行则载衣粮,止则结营阵。


                        IP属地:吉林12楼2019-01-15 22:48
                        回复
                          以上是明代战车发展的第一阶段。以郭登,朱冕为主的用于防御的功能从正统时代开始——正德元年。
                          不过接下来,明朝的战车很快发生了转变,这期间的代表人物为——李侃,刘天和,曾铣。
                          早在正统十四年,给事中李侃涉及的一种这样的战车被采纳制造并用于边防,“用七马驾……以车载枪二十,箭六百,车首置五枪架,一人推,二人扶,一人执爨。试可,乃造。”除此之外,李侃的战车构思仅仅是临时征召的骡车,相比武钢车等更为轻便。按照李侃的布局来看,是将骡车列在明军四周作为障碍,车厢用铁索连接,并内藏火铳,车内的五名刀牌手可同时击敌,敌人退却时,解开铁索,让骑兵追逐。这完全是朱棣拒马枪战术的升级版本。并在拒马枪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战车阻敌,敌退则用骑兵出动夹击敌军,从而达到击溃并歼灭敌人的效果,并产生车 步 骑协同作战的理念。这一大胆的设想为明朝的战车战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对后世的车营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后来明军的野战战车战术基本都是承袭了李侃的思路。这成为了明朝战车战术进步的标志。
                          然而李侃也有着它的局限,那就是忽略了当时战事频繁的宁夏镇的地理状况,李侃的理念在当时并未在实战中使用过,同时,李侃的战车战术在传播到宁夏镇时就遭到了当地边将的抵制,相比其他各镇不同,宁夏的地形以多丘陵为主,不便于大车行动作战。同时大量依靠畜力机动,增加了使用成本。
                          至于其他未曾被采纳而用于军中的发明更多。
                          例如弘治十五年,“陕西总制秦纮请用只轮车,名曰全胜,长丈四尺,上下共六人,可冲敌阵。”十六年,“闲住知府范吉献先锋霹雳车。” 还有一些装甲车雏形的发明,如,“兰州守备李进请造独轮小车,上施皮屋,前用木板,画兽面,凿口,置碗口铳四,枪四,神机箭十四,树旗一。行为阵,止为营。”又如,“吏部郎中李贤请造战车,长丈五尺,高六尺四寸,四围箱板,穴孔置铳,上辟小窗,每车前后占地五步。以千辆计,四方可十六里,刍粮、器械辎重咸取给焉。” 总之这些都体现了明代对战车战术的构想和探索。


                          IP属地:吉林14楼2019-01-15 23:01
                          收起回复
                            暂时更到这了,这里主要介绍了明代战车战术出现——探索的始末脉络,


                            IP属地:吉林15楼2019-01-15 23:03
                            收起回复
                              楼主主题贴中那个 乙 也太笨了吧?不能说笨,是先入为主把他带入了一个愚蠢境地 哈哈哈


                              IP属地:辽宁16楼2019-01-16 13: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