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本文(搬运)的两个原则性问题:一、本文所述仅涉及抛板爆反及NERA的基本抗击长杆原理,聚能爆反并不在讨论范围以内;二、本文所述以终点弹道学理论为主,以论文实验为例子,即使涉及实际装甲和弹药的例子(强调例子是事实不是推断),目的也不在于衡量实际应用时的装甲,万万不可以此胡乱臆断装甲的实际抗弹性能,肆意混淆帖子内容招致吊打与本人无关。实际上,看了这个帖子你也不会知道怎么去推算抗弹性能。
本人在重吧摸鱼也有四年有余了,却是第一次发这种(伪)科普帖子,目的在于纠正一些人对抛板ERA及NERA的错误认识和偏见,同时也是为吸引大佬抛出更多干货而做铺垫。
本文主要(搬运)来源于:终点弹道学,以及之前从宁宁、雪落等大佬那里搜(复)集(制)的资料,会注明出处,如有遗漏,请指正
如果嫌本文太长不看,本人先呈上结论:抛板爆反与NERA的主要抗弹原理为,通过以杆弹速度相同的方向发射靶板,从而降低杆弹与靶板之间碰撞时的相对速度(即降低了终点速度),以此来达到剧烈破坏长杆的效果。具体防护效果主要受到靶板强度(临界速度)、弹靶相对速度和靶板后表面效应等因素影响,对于不同的弹靶组合,防御效果会截然不同,以等效厚度标定爆反及NERA的防御能力是及其武断而不负责任的。
本人在重吧摸鱼也有四年有余了,却是第一次发这种(伪)科普帖子,目的在于纠正一些人对抛板ERA及NERA的错误认识和偏见,同时也是为吸引大佬抛出更多干货而做铺垫。
本文主要(搬运)来源于:终点弹道学,以及之前从宁宁、雪落等大佬那里搜(复)集(制)的资料,会注明出处,如有遗漏,请指正
如果嫌本文太长不看,本人先呈上结论:抛板爆反与NERA的主要抗弹原理为,通过以杆弹速度相同的方向发射靶板,从而降低杆弹与靶板之间碰撞时的相对速度(即降低了终点速度),以此来达到剧烈破坏长杆的效果。具体防护效果主要受到靶板强度(临界速度)、弹靶相对速度和靶板后表面效应等因素影响,对于不同的弹靶组合,防御效果会截然不同,以等效厚度标定爆反及NERA的防御能力是及其武断而不负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