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说到,其实1镑=1000人民币的说法并不准确,
实际币值应该是等于2000的,关于这一点可以翻看之前的帖子
https://tieba.baidu.com/p/5962997840?pid=123031116222&cid=0&red_tag=1498759765#123031116222对于1镑=2000这一说法不能被广泛接受,其原因主要在于,按照这一比率计算出来的数值显示,那些平民的收入很不错,这不符合其在文中贫苦的形象,而这其实是诸位长期生活在一个收入与物价双低国家所形成的错觉,而文中的鲁恩,其实取材自英国,是收入与物价双高的典范。
看一下身边日韩两国的社会底层,他们的收入换算人民币似乎也不低啊,但是活的何其艰苦,就是这种现象的很好例子。
你也可以在心里问自己一句,英国的清洁工,他们工资算高么。
想要确定到底是鲁恩的货币价值低,还是物价太高,其实很简单,只要放到更大的范围比较就能得出结论。
这种比较的关键线索出现于119章。
“我妻子糊制1箩火柴盒才能拿到二又四分之一便士,1箩有,有,130盒以上吧”
“ 注1:维多利亚时代末期,一箩是144个火柴盒,劳务费2.25便士,一个妇女从早忙到晚的极限是7箩。 ”——119章内容
劳维斯太太劳累致死,是贫寒的典范,而在文章末尾,作者直接表明,劳维斯太太取材于现实英国,这使得文中世界与现实世界产生了连接,可以认为劳维斯太太同时生活于书中鲁恩王国和现实英国。这使得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成为可能。
极限是7箩,我们给她算6箩,1年365天,算她360天,毕竟贫民没资格休息,她都累死了呢。
2.25*6*7/12=7.875苏勒,这是她的周薪,大致算是比较标准的贫民。
老科勒曾说“我在码头,很多时候,一天只有1苏勒的收入”,而普通工人20苏勒/周,班森30苏勒/周,可以看出,劳维斯太太是真正的低收入人群。
而在现实中的19世纪英国,同样存在大量活不下去的贫民,糊火柴盒绝不是什么高收入工作。
维多利亚时代末期,即19世纪末,即清晚期。
我们先看劳维斯太太的年收入,2.25*6*360/240=20.25镑。
此一时期,英国实行金本位制度,面值1英镑的金币含金量为7.32238克。
那么她的年收入就是 20.25*7.32238=148.278195克黄金。
如果她拿着这笔钱漂洋过海,去了大青果会怎么样呢(事实上她永远也去不了,因为她攒不下来钱,但是有钱人却可以拿着同样的金币过去)。
清晚期,金银兑换比为1:10,所以她拥有1482.78195克白银。
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一斤为16两(这是成语半斤八两的来源)。
所以,劳维斯太太年收入为 1482.78195/37.3=39.75两白银。
艾玛,这数字真不低,在清朝养活一家四口都够了。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时代,同样的收入,截然不同的生活,在中国她真的是高收入人士。
在19世纪的中国人眼中,英国人收入是很高的;在21世纪的中国人眼中,英国人收入依然很高。
但那里也有穷人,收入很高的穷人,一直都有。
结论很明显,金镑远比你们想象的值钱,只要你能拿着它前往不那么发达的区域,而不是继续忍受高物价的盘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