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汽中学在地震之后搬到了德阳市区,德阳三大厂原附属中学现全部在德阳市区且都已经移交给德阳市教育局进行管理,也并非再进行对口招考,而是对德阳市全部招考。从2008年开始三大厂成绩优秀的厂子弟95%以上从初中开始就选择了德阳市区的一中和五中就读。原来附属性比较强,除了厂区附属性还有区县附属性,比如旌阳区初中毕业生就不能报考罗江、什邡的高中,2006年之后就全面放开了,德阳城区现有不少中江、罗江、绵竹的孩子到德阳城区就读高中,初中也有一部分,什邡、广汉的孩子非常少,取消附属性是非常正确的。
2.德阳市区的中学以前是一二五中的天下,但是二中因多种原因淡出了优秀之列,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为了扩校与城北初中进行合并。尽管初中还可以,但是与一中五中相比差距就比较大,高中已经取消建制,与德阳五中高中进行了合并。现在是德阳市区优秀中学是一中五中外加德阳外国语学校。
德阳中心区初高中以前是分数录取,初中来讲一中第一,五中第二,二中第三,这三所是一大档类的初中;二档初中是旌阳中学,1999年之后的几年里还有逸夫学校;第三档是二重初中和东电初中。一二三档类的初中需分数达到后才能被录取,若没有达到的小学毕业生就会被义务教育分配到德阳经济学校(老德阳人俗称老三中,位于白河巷)和城北初中,98年到2000年还有永兴学校(原湔江机械厂附属学校),最后三所学校都被已经合并了,2005年之后最垃圾的初中已经被德阳八中所替代。现在初中招生德阳中心区是一中五中先进行优秀小学生毕业生的选拔,其余就是摇号分配。
高中来讲一大档类高中没有变化,与初中一样,二档类的高中就是二重高中、东电高中还有孝泉中学。
二重和东电高中当时招考厂区毕业生是优秀的和普通的混在一起招生,地方来的是普通毕业生;孝泉高中原来是一所乡镇高中,德阳市区毕业的初中生去读的不多,2008年国家就下政策要取消乡镇高中加之地震就没有招生了,2007年所招的高中生在2008年秋合到德阳二中高中下面,也成了历史。现在高中录取是档次录取,从2012年开始一中五中A类学生全部都收的。
结合以上来说:
1.若没有发生争校区的事件,相信今天德阳五中高中校区是独立的即一环路下穿的马会中学,就不会出现两校区办高中,旌湖校区是重点班级。也相信二中今天也有高中,高中还是位于气象站那位置。
2.永兴学校原来是湔江机械厂附属的学校,初中曾经停办过几年,98年之后的两三年里又进行初中生的招生并且是对德阳市区小学毕业生招考,但是因为生源质量太差,也就招考了两届还是三届就停办了,小学部2003年也和东电小学进行合并,正式退出了历史教育舞台。99年原耐火厂附属的学校(后改名金山街学校)也恢复初中招生,并非主要对德阳城区小学毕业生进行招考,而主要招考的是城南片区农村小学毕业生和厂子弟学生,德阳城区小学毕业生也主要是德阳一小和希望小学,但是在地震前初中又停办了。省建四公司原来也有厂子弟校,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是有的,可是不对德阳市区学生进行招考而是对厂区学生招考,市区初中毕业生也有去读的但为其他高中考不上交高价去读的。地震之后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建,修建完成之后办成了德阳市特殊学校,2015年特殊学校搬离到小山门之后又恢复了小学招生,学校名现在是衡山路学校(南校区)也是归德阳市教育局管理。
对华山南路上原来三所厂区学校的规划赞成这样做:
金山街学校办成独立制的幼儿园,现停止小学的招生;衡山路学校现停止初中生招生,现将金山街学校小学招生范围移接过来,等初中学生全部毕业之后把金山街学校小学部学生全部移到衡山路学校同时改名衡山路小学,金山街学校改名金山街幼儿园,衡山路学校(南区)现在就改名叫东升小学。
原因如下:
1.大件路一片现缺乏独立制的幼儿园,金山街学校小学办学规模不大、层次不高进行资源整合;
2.沱江路小学周边现在已经建立了不少幼儿园,再建就过大了,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即便在沱江路小学只有小学建制压力也是不小的,如果再接受东升村的孩子压力就比较大,并且东升村范围也比较大,划哪一片到沱江路小学都有意见,那么就全部划到东升小学,距离都是在附近也方便了小学孩子的上学;
3.衡山路学校初中办学规模也不大层次也不高那么也进行资源的整合。
以后这一片的东升小学,沱江路小学和衡山路小学的毕业生在未能参加优秀选拔的情况下,按现在来讲就是选拔到一五中,其余的按照片区划分就是德阳三中和东汽八一中学,这两所中学也都是在附近也符合地域划分。
3.上面说到了厂区中学曾有停办初中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是当年走市场经济改革,有些国企运行资金是捉襟见肘根本无法兼顾厂区下属单位。当然也因为这样就有优秀教师出走,比如厂西中学的袁柏林出走到德阳中学,现在是旌阳区物理名师工作组组长,在90年代出走的老师还不是很多,但是2000年之后就开始多了起来,比如厂西中学的政治名师石红2000年出走到逸夫学校,现在是逸夫学校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英语名师汪萍2001年出走到了逸夫学校;二重高中政治教师李红2000年出走到德阳中学,数学名师唐俊(现在是德阳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组长)2001年到了德阳中学,还有一位数学教研能手李仕伟2002年出走到德阳中学现在是德阳中学的副校长;省建四公司学校地理名师朱莉2000年到了德阳外国语学校,在德阳外国语学校工作期间教学成绩是相当优秀现在也是德阳市地理名师工作组专家成员,数学名师姜强2002年到了德阳五中,在德阳五中也是任教的快班且教学成绩也是比较突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德阳市厂区中学没落了,优秀学生没有选择厂子弟学校,优秀老师也出走了,这是德阳市区的情况,东汽中学在地震前在绵竹,在2003年到2006年就有10多位老师离开了,很多东汽人在说一下子就让东汽中学元气大伤,现在也是德阳市区最垃圾的高中。德阳市原来的逸夫学校最初的三年升学成绩还是非常不错,最初招生的初中生是德阳城区其他各个小学来的毕业生,后来随着自己学校有着小学毕业生就逐渐较少对其他小学毕业生的招考现在已经没有招考了,逸夫这几年初中毕业考试成绩也比较差,一方面是因为逸夫学校小学部优秀学生选择到了一五中就读,另一方面是逸夫学校当年调上来的优秀青年教师很多都离开了,最搞笑的就是2000年底就开始对外进行宣传要建高中部,但是近20年后的今天毫无可能性了,当年倡导者现在德阳七中任职校领导,德阳七中也有一些老师曾经在逸夫学校任教,也包括小学部的老师出走,比如旌阳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组长梅媛曾经就在逸夫学校任教小学语文。
2.德阳市区的中学以前是一二五中的天下,但是二中因多种原因淡出了优秀之列,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为了扩校与城北初中进行合并。尽管初中还可以,但是与一中五中相比差距就比较大,高中已经取消建制,与德阳五中高中进行了合并。现在是德阳市区优秀中学是一中五中外加德阳外国语学校。
德阳中心区初高中以前是分数录取,初中来讲一中第一,五中第二,二中第三,这三所是一大档类的初中;二档初中是旌阳中学,1999年之后的几年里还有逸夫学校;第三档是二重初中和东电初中。一二三档类的初中需分数达到后才能被录取,若没有达到的小学毕业生就会被义务教育分配到德阳经济学校(老德阳人俗称老三中,位于白河巷)和城北初中,98年到2000年还有永兴学校(原湔江机械厂附属学校),最后三所学校都被已经合并了,2005年之后最垃圾的初中已经被德阳八中所替代。现在初中招生德阳中心区是一中五中先进行优秀小学生毕业生的选拔,其余就是摇号分配。
高中来讲一大档类高中没有变化,与初中一样,二档类的高中就是二重高中、东电高中还有孝泉中学。
二重和东电高中当时招考厂区毕业生是优秀的和普通的混在一起招生,地方来的是普通毕业生;孝泉高中原来是一所乡镇高中,德阳市区毕业的初中生去读的不多,2008年国家就下政策要取消乡镇高中加之地震就没有招生了,2007年所招的高中生在2008年秋合到德阳二中高中下面,也成了历史。现在高中录取是档次录取,从2012年开始一中五中A类学生全部都收的。
结合以上来说:
1.若没有发生争校区的事件,相信今天德阳五中高中校区是独立的即一环路下穿的马会中学,就不会出现两校区办高中,旌湖校区是重点班级。也相信二中今天也有高中,高中还是位于气象站那位置。
2.永兴学校原来是湔江机械厂附属的学校,初中曾经停办过几年,98年之后的两三年里又进行初中生的招生并且是对德阳市区小学毕业生招考,但是因为生源质量太差,也就招考了两届还是三届就停办了,小学部2003年也和东电小学进行合并,正式退出了历史教育舞台。99年原耐火厂附属的学校(后改名金山街学校)也恢复初中招生,并非主要对德阳城区小学毕业生进行招考,而主要招考的是城南片区农村小学毕业生和厂子弟学生,德阳城区小学毕业生也主要是德阳一小和希望小学,但是在地震前初中又停办了。省建四公司原来也有厂子弟校,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是有的,可是不对德阳市区学生进行招考而是对厂区学生招考,市区初中毕业生也有去读的但为其他高中考不上交高价去读的。地震之后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建,修建完成之后办成了德阳市特殊学校,2015年特殊学校搬离到小山门之后又恢复了小学招生,学校名现在是衡山路学校(南校区)也是归德阳市教育局管理。
对华山南路上原来三所厂区学校的规划赞成这样做:
金山街学校办成独立制的幼儿园,现停止小学的招生;衡山路学校现停止初中生招生,现将金山街学校小学招生范围移接过来,等初中学生全部毕业之后把金山街学校小学部学生全部移到衡山路学校同时改名衡山路小学,金山街学校改名金山街幼儿园,衡山路学校(南区)现在就改名叫东升小学。
原因如下:
1.大件路一片现缺乏独立制的幼儿园,金山街学校小学办学规模不大、层次不高进行资源整合;
2.沱江路小学周边现在已经建立了不少幼儿园,再建就过大了,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即便在沱江路小学只有小学建制压力也是不小的,如果再接受东升村的孩子压力就比较大,并且东升村范围也比较大,划哪一片到沱江路小学都有意见,那么就全部划到东升小学,距离都是在附近也方便了小学孩子的上学;
3.衡山路学校初中办学规模也不大层次也不高那么也进行资源的整合。
以后这一片的东升小学,沱江路小学和衡山路小学的毕业生在未能参加优秀选拔的情况下,按现在来讲就是选拔到一五中,其余的按照片区划分就是德阳三中和东汽八一中学,这两所中学也都是在附近也符合地域划分。
3.上面说到了厂区中学曾有停办初中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是当年走市场经济改革,有些国企运行资金是捉襟见肘根本无法兼顾厂区下属单位。当然也因为这样就有优秀教师出走,比如厂西中学的袁柏林出走到德阳中学,现在是旌阳区物理名师工作组组长,在90年代出走的老师还不是很多,但是2000年之后就开始多了起来,比如厂西中学的政治名师石红2000年出走到逸夫学校,现在是逸夫学校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英语名师汪萍2001年出走到了逸夫学校;二重高中政治教师李红2000年出走到德阳中学,数学名师唐俊(现在是德阳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组长)2001年到了德阳中学,还有一位数学教研能手李仕伟2002年出走到德阳中学现在是德阳中学的副校长;省建四公司学校地理名师朱莉2000年到了德阳外国语学校,在德阳外国语学校工作期间教学成绩是相当优秀现在也是德阳市地理名师工作组专家成员,数学名师姜强2002年到了德阳五中,在德阳五中也是任教的快班且教学成绩也是比较突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德阳市厂区中学没落了,优秀学生没有选择厂子弟学校,优秀老师也出走了,这是德阳市区的情况,东汽中学在地震前在绵竹,在2003年到2006年就有10多位老师离开了,很多东汽人在说一下子就让东汽中学元气大伤,现在也是德阳市区最垃圾的高中。德阳市原来的逸夫学校最初的三年升学成绩还是非常不错,最初招生的初中生是德阳城区其他各个小学来的毕业生,后来随着自己学校有着小学毕业生就逐渐较少对其他小学毕业生的招考现在已经没有招考了,逸夫这几年初中毕业考试成绩也比较差,一方面是因为逸夫学校小学部优秀学生选择到了一五中就读,另一方面是逸夫学校当年调上来的优秀青年教师很多都离开了,最搞笑的就是2000年底就开始对外进行宣传要建高中部,但是近20年后的今天毫无可能性了,当年倡导者现在德阳七中任职校领导,德阳七中也有一些老师曾经在逸夫学校任教,也包括小学部的老师出走,比如旌阳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组长梅媛曾经就在逸夫学校任教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