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使用这款耳机已经半年了,作为索尼MDR-1系列的元老级玩家(当年是随着全球前500台索尼第一代Xperia手机的赠品,楼主当年有幸抢到了那款手机也因为这款赠送的耳机而入烧)。 索尼1AM2已经是这一系列的第四代产品了,相对于前三代产品1AM2代表着索尼在便携大耳方面的成熟。首先从佩戴感而言,1AM2可以说是有着很明显的两点进步,其一头梁与耳罩部分的链接做了优化处理解决了连接处转动产生异响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不少便携耳机里都有,毕竟为了收纳方面便携大耳往往都是耳罩可转动的设计),其次减轻了重量(真的太轻了,加上1A系列一直不错的固定力度,感觉就好像什么都没带一样)。 如果当论佩戴感的话1AM2可以说是无敌了,至少大馒头和人妻比它戴起来难受无数倍。(很多人说耳罩变小了,3D剪裁的设计不见了。其实耳罩是从1A比较圆的设计变成了更加贴合耳朵形状的腰型整体面积并没有变小,而3D剪裁则被具有更好贴合性与密闭性的记忆海绵取代)

其次说说音质,因为我买耳机回来不会特意去煲耳机,因此在使用了半年后才堪堪使用了200h左右(自以为算是初步煲好了)。 首先需要说明索尼这块振膜的确需要煲,一开始听的时候高音毛刺是比较多的(不知道是不是个体原因),但使用1个月左右这种毛刺的高音就会消失。 我一般出门会用手机直推(三星S8),想比较好享受一下的话会用索尼套装A15+PHA2来推。 先说说直推,1AM2看似16欧的阻抗和塞子基本一样了应该很好推,实际上它依旧是大耳和24欧的1A是一样的,虽然电阻降低了,但灵敏度也降低了综合的结果就是1AM2和1A推起来是一样的。 感觉索尼应该是对自己的焊接技术和线材比较放心了,觉得低阻也能保证很不错的信噪比。因此一般手机也就推个80%左右的性能,声音分离度不行,感觉大家还是挤在一块(以前是背景近人声远,现在变成都很近,所以感觉声场变小了)。但整体的提升还是能够很好的听出来的,以前恼人的音染过重的低频部分不见了(而且下潜反而加强了)变得清晰,而一直被诟病的高频解析差的问题也解决了。 算是非常杂事的耳机,个人感觉听感要远好于人妻。而使用PHA2推之后声音的分离度终于体现出来了,人生远的老毛病被解决了,纵向声场感觉比1A稍大一些,调音不再是索尼风反而有点白牙的感觉。 感觉提升最大是瞬态和高低频解析力(个人感觉这两方面有4000元档次的水平,对比了一下我在台机上使用的HD650),非常适合听小编制乐。
最后总结一下1AM2就好像索尼A7M3相机一样是索尼一款标志产品线成熟的入门级产品。 它用较为低廉的价格提供了一个看上去很不错的性能(各个方面),同价位上真的可以说是无敌的寂寞。 但毕竟定价摆在那,相对于更高端的产品而言1AM2依旧有很多不足,声场狭小,人声部分不够突出等等都是1AM2的缺点。 但无可否认1AM2是一款不错的便携耳机比较适合入门的初烧。

其次说说音质,因为我买耳机回来不会特意去煲耳机,因此在使用了半年后才堪堪使用了200h左右(自以为算是初步煲好了)。 首先需要说明索尼这块振膜的确需要煲,一开始听的时候高音毛刺是比较多的(不知道是不是个体原因),但使用1个月左右这种毛刺的高音就会消失。 我一般出门会用手机直推(三星S8),想比较好享受一下的话会用索尼套装A15+PHA2来推。 先说说直推,1AM2看似16欧的阻抗和塞子基本一样了应该很好推,实际上它依旧是大耳和24欧的1A是一样的,虽然电阻降低了,但灵敏度也降低了综合的结果就是1AM2和1A推起来是一样的。 感觉索尼应该是对自己的焊接技术和线材比较放心了,觉得低阻也能保证很不错的信噪比。因此一般手机也就推个80%左右的性能,声音分离度不行,感觉大家还是挤在一块(以前是背景近人声远,现在变成都很近,所以感觉声场变小了)。但整体的提升还是能够很好的听出来的,以前恼人的音染过重的低频部分不见了(而且下潜反而加强了)变得清晰,而一直被诟病的高频解析差的问题也解决了。 算是非常杂事的耳机,个人感觉听感要远好于人妻。而使用PHA2推之后声音的分离度终于体现出来了,人生远的老毛病被解决了,纵向声场感觉比1A稍大一些,调音不再是索尼风反而有点白牙的感觉。 感觉提升最大是瞬态和高低频解析力(个人感觉这两方面有4000元档次的水平,对比了一下我在台机上使用的HD650),非常适合听小编制乐。
最后总结一下1AM2就好像索尼A7M3相机一样是索尼一款标志产品线成熟的入门级产品。 它用较为低廉的价格提供了一个看上去很不错的性能(各个方面),同价位上真的可以说是无敌的寂寞。 但毕竟定价摆在那,相对于更高端的产品而言1AM2依旧有很多不足,声场狭小,人声部分不够突出等等都是1AM2的缺点。 但无可否认1AM2是一款不错的便携耳机比较适合入门的初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