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CKD相关的代谢矿物质和骨骼疾病(MBD-CKD)涉及一系列生化指标异常,骨骼异常和骨外钙化。每一种并发症都会导致严重的临床结局,增加尿毒症患者的死亡率。
血管钙化的存在改变了血管功能和结构,可能会导致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如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中风和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生。血管钙化主要分为内膜与中层钙化,内膜钙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和炎症相关,而动脉中层钙化则与CKD及其相关的代谢疾病更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动脉钙化与心血管和总体死亡风险增加之间存在相关性。KDOQI指南和KDIGO建议早期诊断,并进行个性化治疗,以防止其出现或减少其进展,因一旦出现,逆转的可能性极小。
SHPT和CKD-MBD的传统治疗(低磷饮食,磷结合剂,VitD),对于大多是患者来说是不足的,并且经常导致广泛的血管钙化。高浓度的磷、钙和钙磷乘积易导致VC和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对于该患者,我们使用西那卡塞联合维生素D治疗,使Ca,P,Ca-P乘积和iPTH水平调整并保持在推荐的范围内。
西那卡塞的临床研究证明其能有效控制MBD相关的异常指标。当只使用VitD治疗时,因增加肠道对Ca和P的吸收导致高钙血症和高磷血症。而西那卡塞通过降低PTH而减少骨骼释放的Ca和P,西那卡塞和维生素D的联合治疗能够减少维生素D剂量,从而可以很好的控制iPTH水平,而不用担心高钙血症或高磷血症的出现。
动物实验已证实,对于接受骨化三醇和帕立骨化醇治疗的大鼠,给予拟钙剂后动脉壁厚度减少,血管内膜钙受体表达增加,血管钙化明显减轻。同时,骨外钙化得到逆转。西那卡塞对于血管钙化的延缓作用,在临床病案中也屡有报道。
同时,对于磷结合剂,与含钙磷结合剂相比,司维拉姆等非含钙磷结合剂可延缓钙化的发展,并与降低死亡率相关。本案例中同时使用了含钙和非含钙两种磷结合剂。在临床上,使用西那卡塞通常会增加碳酸钙剂量,因西那卡塞治疗初始所致的低钙血症,可能需要补充钙盐来纠正。在最初几个月中,患者呈现的负钙平衡,可能对逆转血管钙化具有决定性作用。 因此,对于该名患者,通过联合用药,高度有效地控制了SHPT,并逆转了血管钙化。
乳房X线检查发现,较小区域的不规则钙化代替了线性钙化,血管钙化明显逆转。因此,对于女性CKD患者的VC诊断和随访来说,这是一种既经济有效又易行的检查技术。
对于普通人群来说,乳房X线检查显示VC时应考虑高心血管疾病风险;而对于尿毒症患者,乳房X线检查VC与动脉中层钙化存在相关性。 对于本案例,考虑该名患者为年轻女性,且没有附加心血管风险,因此考虑其乳腺钙化更多的可能是与CKD相关,而观察到的乳腺钙化逆转也可以用合理控制了CKD-MBD来解释。
总体来说,这个案例已经证明在部分案例中,正确的治疗可以控制CKD-MBD,逆转血管钙化,并证实了使用拟钙剂在其逆转过程中的带来的潜在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