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艺人,都有各自独特的书目。以上所载,遗漏难免,仅就所搜集到的作以记载。
温荣 (1817~1902年),字福山,艺名和卿,绰号温铁板,祖籍乐亭县城北温庄,后徙城西新寨定居。自幼酷爱说唱艺术。少时去东北习商贾经,不久弃商归里并正式投身说唱生涯,拜师刘月明学说木板书。从艺后,刻苦学习潜心钻研,板不离手,曲不离口,技艺日新月异。1850年春天,在崔家说书间,种棉人一次打制犁铧时,他听到打下的铧翅落地有声,温荣突发灵感,赶忙拾起仿木板击节样敲打。丁丁零零,饶有兴趣地击节,使他不由自主地跟节哼唱起来,顿觉以铁板击节的乐感胜过木板击节的感觉。从此,他以铁代木,昼练夜习,终于按木板的击节规律,悟出了铁板的持板方法及各种音色变化的打法。由于铧翅略弯,不便于手指的挟持,他于次年用钢打制成第二副半月形的钢板,俗称铁板。此板后来传于弟子陈活埋(纪昌)。陈去长春演出时,曾丢在人力车上,后由齐祯买回,齐祯又将此板传于弟子韩香圃。以铁板击节演出后,气氛大为改观。铿铿锵锵、丁丁零零,或急或缓、或明或暗的伴奏,使演出效果明显提高,观众得到了新颖惬意的艺术享受。于是“温铁板”的名声大振。后来,城南庙上村的皇粮庄头崔八厮(崔佑文)去北京,到恭亲王府缴纳贡赋时,邀温荣同行并进王室给王爷献了艺。恭亲王爷看后大为欣赏,当即给温荣赐坐封了顶子。当恭亲王问到这叫什么名称时,崔、温一时语塞,说就是我们家乡最流行的调子,叫“乐亭调”。王爷说:“啊?哈哈!什么乐亭调,叫乐亭大鼓嘛!”于是乐亭大鼓从此有了正名。消息传出,一时间轰动了京城曲艺界。有人登门拜师于温铁板门下,有人求学解惑。北京鼓界大王、著名京韵大鼓艺人刘宝全的叔父刘德海亦曾投师于温铁板门下,受益匪浅。
温铁板从北京回乡后,全面改制定型了板、腔、道具、器具等。板式分三种即大板、二性板和三性板。腔亦分三类即中流水、慢流水和紧流水,运用两个宫调适度行腔。板为钢制半月形,长四寸五分。鼓扁而圆,鼓面六寸四分,厚二寸四分。鼓箭为木制小棒,尖端略细,长七寸二分。鼓架由六根箭竹交错支起,高三尺二寸。醒木高六(分)宽八(分)长寸二。伴奏用大三弦,琴头直径七寸,琴杆长三尺七寸。
温铁板的一生,对乐亭大鼓的承前启后、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选拔、培养的门徒多有建树,大有贡献。主要弟子有:陈活埋(纪昌)、齐祯、陈俊山、戚得旺、王德友等,其中陈活埋、齐祯、戚德旺的影响较大。温荣去世后,陈活埋、齐祯等人继承了温铁板的遗志,完成了其未竟的事业,使乐亭大鼓臻于完善,由曲牌体发展成为板式变化体。而戚德旺为滦南人,王德友为柏各庄人,使乐亭大鼓向唐山一带流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对乐亭大鼓做了进一步的改革发展,为西路乐亭大鼓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赵永焕 (1852~1920年),乐亭县姜各庄镇人,瞽目。当时为行内外首推之三弦高手。他弹小三弦出身,早期给陈活埋伴奏,中期给齐祯、王恩鸿伴奏。他的弹技精湛,乐感上乘,能贴切地运用各种技法为演唱者伴奏、烘托、堵漏,无论在行腔中的轻重缓急,也不论在鼓溜中的独奏之处,都能配合得似彩云追月,忽明忽暗;如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唱腔走哪儿弦追哪儿,天衣无缝。他用压码的方法结合滑、绰、粘、擞、吟、摘等特技,还能弹奏出人的哭、笑、说话及鸟语、犬吠等音响效果,因此被人称作“神弹赵”。
陈纪昌 (1859~1915年),字丰盛,艺名德俊,绰号陈活埋,秀才及第,乐亭县马头营镇龙王庙村人。自幼聪明过人,一生才华横溢。精通音律,酷爱戏曲、曲艺。在他刚中秀才不久,便不顾世俗的偏见和社会、家庭的压力,弃仕途而不进投入到被称为“下九流”的伶人之伍中,使他的舅父大为恼火,扬言要活埋他。他毫不畏惧愤然离家出走,拜于温荣门下正式学起艺来。艺成后,不满足于现状,悉心研究戏曲、曲艺。从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到多种俚歌、散曲之类,都有了相当的研究。由于他博学广纳,又能很好地发挥运用,从艺不几年,就创作出了〔四平调〕、〔慢起程〕、〔十字锦〕、〔凄凉调〕、〔写状词〕、〔撤单程〕、〔蚂蚱蹬腿〕、〔大悲调〕、〔昆曲尾子〕等十几个曲调。他是乐亭大鼓由曲牌体发展成板式变化体的最重要的创建人。
陈纪昌文学造诣很深,他的唱词被誉为字字珠玉、句句珍宝。陈纪昌写得一手好书法,他的书法在当时影响很大。有一次在乐亭县大港史家演唱堂会,适逢东家贺号,听说陈纪昌书法写得好,特请陈代笔,陈即席挥毫而就。众人一见他那一手潇洒刚健的好字体,不禁叹服折腰。后来又不免惋叹道:“这样一个有才学的人,放着仕途、学位不去进取,实在太可惜了,不亏说他欠活埋呢!”
陈纪昌说唱俱佳,演唱时腔为意转,情据腔行,刻意如画,唱人有形。行腔刚柔相济,道白清晰简练。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板式灵活多变,板眼稳妥扎实。由于天生一副珠圆玉润的好嗓子,使他特别长于唱功。吐字润声,韵味浓郁。以唱带做,寓情于声,以声传情
温荣 (1817~1902年),字福山,艺名和卿,绰号温铁板,祖籍乐亭县城北温庄,后徙城西新寨定居。自幼酷爱说唱艺术。少时去东北习商贾经,不久弃商归里并正式投身说唱生涯,拜师刘月明学说木板书。从艺后,刻苦学习潜心钻研,板不离手,曲不离口,技艺日新月异。1850年春天,在崔家说书间,种棉人一次打制犁铧时,他听到打下的铧翅落地有声,温荣突发灵感,赶忙拾起仿木板击节样敲打。丁丁零零,饶有兴趣地击节,使他不由自主地跟节哼唱起来,顿觉以铁板击节的乐感胜过木板击节的感觉。从此,他以铁代木,昼练夜习,终于按木板的击节规律,悟出了铁板的持板方法及各种音色变化的打法。由于铧翅略弯,不便于手指的挟持,他于次年用钢打制成第二副半月形的钢板,俗称铁板。此板后来传于弟子陈活埋(纪昌)。陈去长春演出时,曾丢在人力车上,后由齐祯买回,齐祯又将此板传于弟子韩香圃。以铁板击节演出后,气氛大为改观。铿铿锵锵、丁丁零零,或急或缓、或明或暗的伴奏,使演出效果明显提高,观众得到了新颖惬意的艺术享受。于是“温铁板”的名声大振。后来,城南庙上村的皇粮庄头崔八厮(崔佑文)去北京,到恭亲王府缴纳贡赋时,邀温荣同行并进王室给王爷献了艺。恭亲王爷看后大为欣赏,当即给温荣赐坐封了顶子。当恭亲王问到这叫什么名称时,崔、温一时语塞,说就是我们家乡最流行的调子,叫“乐亭调”。王爷说:“啊?哈哈!什么乐亭调,叫乐亭大鼓嘛!”于是乐亭大鼓从此有了正名。消息传出,一时间轰动了京城曲艺界。有人登门拜师于温铁板门下,有人求学解惑。北京鼓界大王、著名京韵大鼓艺人刘宝全的叔父刘德海亦曾投师于温铁板门下,受益匪浅。
温铁板从北京回乡后,全面改制定型了板、腔、道具、器具等。板式分三种即大板、二性板和三性板。腔亦分三类即中流水、慢流水和紧流水,运用两个宫调适度行腔。板为钢制半月形,长四寸五分。鼓扁而圆,鼓面六寸四分,厚二寸四分。鼓箭为木制小棒,尖端略细,长七寸二分。鼓架由六根箭竹交错支起,高三尺二寸。醒木高六(分)宽八(分)长寸二。伴奏用大三弦,琴头直径七寸,琴杆长三尺七寸。
温铁板的一生,对乐亭大鼓的承前启后、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选拔、培养的门徒多有建树,大有贡献。主要弟子有:陈活埋(纪昌)、齐祯、陈俊山、戚得旺、王德友等,其中陈活埋、齐祯、戚德旺的影响较大。温荣去世后,陈活埋、齐祯等人继承了温铁板的遗志,完成了其未竟的事业,使乐亭大鼓臻于完善,由曲牌体发展成为板式变化体。而戚德旺为滦南人,王德友为柏各庄人,使乐亭大鼓向唐山一带流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对乐亭大鼓做了进一步的改革发展,为西路乐亭大鼓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赵永焕 (1852~1920年),乐亭县姜各庄镇人,瞽目。当时为行内外首推之三弦高手。他弹小三弦出身,早期给陈活埋伴奏,中期给齐祯、王恩鸿伴奏。他的弹技精湛,乐感上乘,能贴切地运用各种技法为演唱者伴奏、烘托、堵漏,无论在行腔中的轻重缓急,也不论在鼓溜中的独奏之处,都能配合得似彩云追月,忽明忽暗;如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唱腔走哪儿弦追哪儿,天衣无缝。他用压码的方法结合滑、绰、粘、擞、吟、摘等特技,还能弹奏出人的哭、笑、说话及鸟语、犬吠等音响效果,因此被人称作“神弹赵”。
陈纪昌 (1859~1915年),字丰盛,艺名德俊,绰号陈活埋,秀才及第,乐亭县马头营镇龙王庙村人。自幼聪明过人,一生才华横溢。精通音律,酷爱戏曲、曲艺。在他刚中秀才不久,便不顾世俗的偏见和社会、家庭的压力,弃仕途而不进投入到被称为“下九流”的伶人之伍中,使他的舅父大为恼火,扬言要活埋他。他毫不畏惧愤然离家出走,拜于温荣门下正式学起艺来。艺成后,不满足于现状,悉心研究戏曲、曲艺。从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到多种俚歌、散曲之类,都有了相当的研究。由于他博学广纳,又能很好地发挥运用,从艺不几年,就创作出了〔四平调〕、〔慢起程〕、〔十字锦〕、〔凄凉调〕、〔写状词〕、〔撤单程〕、〔蚂蚱蹬腿〕、〔大悲调〕、〔昆曲尾子〕等十几个曲调。他是乐亭大鼓由曲牌体发展成板式变化体的最重要的创建人。
陈纪昌文学造诣很深,他的唱词被誉为字字珠玉、句句珍宝。陈纪昌写得一手好书法,他的书法在当时影响很大。有一次在乐亭县大港史家演唱堂会,适逢东家贺号,听说陈纪昌书法写得好,特请陈代笔,陈即席挥毫而就。众人一见他那一手潇洒刚健的好字体,不禁叹服折腰。后来又不免惋叹道:“这样一个有才学的人,放着仕途、学位不去进取,实在太可惜了,不亏说他欠活埋呢!”
陈纪昌说唱俱佳,演唱时腔为意转,情据腔行,刻意如画,唱人有形。行腔刚柔相济,道白清晰简练。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板式灵活多变,板眼稳妥扎实。由于天生一副珠圆玉润的好嗓子,使他特别长于唱功。吐字润声,韵味浓郁。以唱带做,寓情于声,以声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