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吧 关注:380,381贴子:9,157,538

乐亭大鼓的书词创作及书目:乐亭大鼓艺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位艺人,都有各自独特的书目。以上所载,遗漏难免,仅就所搜集到的作以记载。
温荣 (1817~1902年),字福山,艺名和卿,绰号温铁板,祖籍乐亭县城北温庄,后徙城西新寨定居。自幼酷爱说唱艺术。少时去东北习商贾经,不久弃商归里并正式投身说唱生涯,拜师刘月明学说木板书。从艺后,刻苦学习潜心钻研,板不离手,曲不离口,技艺日新月异。1850年春天,在崔家说书间,种棉人一次打制犁铧时,他听到打下的铧翅落地有声,温荣突发灵感,赶忙拾起仿木板击节样敲打。丁丁零零,饶有兴趣地击节,使他不由自主地跟节哼唱起来,顿觉以铁板击节的乐感胜过木板击节的感觉。从此,他以铁代木,昼练夜习,终于按木板的击节规律,悟出了铁板的持板方法及各种音色变化的打法。由于铧翅略弯,不便于手指的挟持,他于次年用钢打制成第二副半月形的钢板,俗称铁板。此板后来传于弟子陈活埋(纪昌)。陈去长春演出时,曾丢在人力车上,后由齐祯买回,齐祯又将此板传于弟子韩香圃。以铁板击节演出后,气氛大为改观。铿铿锵锵、丁丁零零,或急或缓、或明或暗的伴奏,使演出效果明显提高,观众得到了新颖惬意的艺术享受。于是“温铁板”的名声大振。后来,城南庙上村的皇粮庄头崔八厮(崔佑文)去北京,到恭亲王府缴纳贡赋时,邀温荣同行并进王室给王爷献了艺。恭亲王爷看后大为欣赏,当即给温荣赐坐封了顶子。当恭亲王问到这叫什么名称时,崔、温一时语塞,说就是我们家乡最流行的调子,叫“乐亭调”。王爷说:“啊?哈哈!什么乐亭调,叫乐亭大鼓嘛!”于是乐亭大鼓从此有了正名。消息传出,一时间轰动了京城曲艺界。有人登门拜师于温铁板门下,有人求学解惑。北京鼓界大王、著名京韵大鼓艺人刘宝全的叔父刘德海亦曾投师于温铁板门下,受益匪浅。
温铁板从北京回乡后,全面改制定型了板、腔、道具、器具等。板式分三种即大板、二性板和三性板。腔亦分三类即中流水、慢流水和紧流水,运用两个宫调适度行腔。板为钢制半月形,长四寸五分。鼓扁而圆,鼓面六寸四分,厚二寸四分。鼓箭为木制小棒,尖端略细,长七寸二分。鼓架由六根箭竹交错支起,高三尺二寸。醒木高六(分)宽八(分)长寸二。伴奏用大三弦,琴头直径七寸,琴杆长三尺七寸。
温铁板的一生,对乐亭大鼓的承前启后、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选拔、培养的门徒多有建树,大有贡献。主要弟子有:陈活埋(纪昌)、齐祯、陈俊山、戚得旺、王德友等,其中陈活埋、齐祯、戚德旺的影响较大。温荣去世后,陈活埋、齐祯等人继承了温铁板的遗志,完成了其未竟的事业,使乐亭大鼓臻于完善,由曲牌体发展成为板式变化体。而戚德旺为滦南人,王德友为柏各庄人,使乐亭大鼓向唐山一带流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对乐亭大鼓做了进一步的改革发展,为西路乐亭大鼓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赵永焕 (1852~1920年),乐亭县姜各庄镇人,瞽目。当时为行内外首推之三弦高手。他弹小三弦出身,早期给陈活埋伴奏,中期给齐祯、王恩鸿伴奏。他的弹技精湛,乐感上乘,能贴切地运用各种技法为演唱者伴奏、烘托、堵漏,无论在行腔中的轻重缓急,也不论在鼓溜中的独奏之处,都能配合得似彩云追月,忽明忽暗;如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唱腔走哪儿弦追哪儿,天衣无缝。他用压码的方法结合滑、绰、粘、擞、吟、摘等特技,还能弹奏出人的哭、笑、说话及鸟语、犬吠等音响效果,因此被人称作“神弹赵”。
陈纪昌 (1859~1915年),字丰盛,艺名德俊,绰号陈活埋,秀才及第,乐亭县马头营镇龙王庙村人。自幼聪明过人,一生才华横溢。精通音律,酷爱戏曲、曲艺。在他刚中秀才不久,便不顾世俗的偏见和社会、家庭的压力,弃仕途而不进投入到被称为“下九流”的伶人之伍中,使他的舅父大为恼火,扬言要活埋他。他毫不畏惧愤然离家出走,拜于温荣门下正式学起艺来。艺成后,不满足于现状,悉心研究戏曲、曲艺。从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到多种俚歌、散曲之类,都有了相当的研究。由于他博学广纳,又能很好地发挥运用,从艺不几年,就创作出了〔四平调〕、〔慢起程〕、〔十字锦〕、〔凄凉调〕、〔写状词〕、〔撤单程〕、〔蚂蚱蹬腿〕、〔大悲调〕、〔昆曲尾子〕等十几个曲调。他是乐亭大鼓由曲牌体发展成板式变化体的最重要的创建人。
陈纪昌文学造诣很深,他的唱词被誉为字字珠玉、句句珍宝。陈纪昌写得一手好书法,他的书法在当时影响很大。有一次在乐亭县大港史家演唱堂会,适逢东家贺号,听说陈纪昌书法写得好,特请陈代笔,陈即席挥毫而就。众人一见他那一手潇洒刚健的好字体,不禁叹服折腰。后来又不免惋叹道:“这样一个有才学的人,放着仕途、学位不去进取,实在太可惜了,不亏说他欠活埋呢!”
陈纪昌说唱俱佳,演唱时腔为意转,情据腔行,刻意如画,唱人有形。行腔刚柔相济,道白清晰简练。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板式灵活多变,板眼稳妥扎实。由于天生一副珠圆玉润的好嗓子,使他特别长于唱功。吐字润声,韵味浓郁。以唱带做,寓情于声,以声传情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8-10-11 09:34回复
    ,为当时声情并茂之首推者。他不仅词、曲独占鳌头,在“水口”的使用上也先人一步。一次他在乐亭县刘石各庄刘家说书时,刘家要他演出《儿女英雄传》,当时这部书的说唱脚本还没问世,陈活理哪里会说这部书?但他郑重地对刘家说:“三天以后吧!”三天中他粗略地将这部小说看了一遍,第四天就如约活龙活现地演唱起了《儿女英雄传》。这就是后世艺人们按故事梗概跑梁子说书的水口活儿。他一生充分发挥了艺术才能,为了现实的需要,从《儿女英雄传》始又开创了其他新书目跑梁子的先河。他的演出,不断有新的长篇书目问世。由于他的板腔花巧,人们又称他为“陈花板”。又因为他的舅父曾说要活埋他,社会上也有人说他真该话埋,他不仅不以为然,反而乐于以“活埋”自号。故后人多知“陈活埋”,反不知“陈纪昌”为谁了。
    陈纪昌曾同齐祯同去东北,先投奔刘石各庄刘家在长春的买卖“益发合”,后又到吉林、沈阳、黑龙江双城等地作艺,在东北收了不少徒弟,其中以滦南霍家跑人霍春堂较有名气(在沈阳所收),以后这一个支派,演化成了辽南大鼓。
    陈纪昌一生最擅唱子弟书段,书段有《樊金定骂城》、《双玉悲秋》、《黛玉葬花》、《十问十答》、《拷打红娘》、《宫娥刺虎》、《吕蒙正赶斋》等一百二十多个段子,长书有《儿女英雄传》、《刘公案》、《鹦鹉记》等。主要传人有商秀安、翟子芳等。
    齐祯 (1860~1944年)字尊先,艺名德贵,乐亭县新寨镇人。他与陈活埋齐名,为温铁板两个顶门弟子,后人称之为齐老尊。长于说大书,书目有《回怀记》、《回龙传》、《包公案》等,在技巧的雕琢上一丝不苟,特别讲究规范、正派。他的演唱情理细腻生动传神,能用情节的线索牵动着观众的眼睛一起随着转动、游移,眼中有情,手中有物,整场演出均令观众叹为观止。他以白口和表演见长,特别讲究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发头卖相恰当得体;唱、念、做、打无一不精;一招一式动止有致。在师父传授的基础上,他又潜心研究,对乐亭大鼓的改革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尤其在“包袱儿”的使用上,用得活抖得响。唱、白均为规范的相口词,配合情节和腔调语气,一拉脸、一撇嘴、一翻眼皮,都是一个“包袱”,使观众捧腹大笑。唱功讲究字正腔圆,声纯韵浓,板眼稳妥清晰,人称“一字清”。〔四大口〕即为他所创。他择徒严苛:一是必须艺术天姿好,以免学而不就,坏师大名;二是不准半途而废或改行;三是必须恪守门户规训,不准另拜他人为师。
    齐祯最有建树的顶门弟子为韩香圃。在齐祯晚年八十高龄后,还对已有一定艺术成就的靳文然给以指导和训教,将自己一生的艺术经验传授于靳,为乐亭大鼓事业留下了优秀的传人。
    孙德 (1860~1934年),滦县榛子镇葛庄人。他自幼聪明好学,活泼伶俐,17岁拜师孙跃先。孙德嗓音洪亮,身材魁梧,长于真假两功唱法。演唱时声腔的传导力强,在室内常能引起某些器物共鸣。用真嗓声音明亮宽厚,使勇武性人物显得更加高大强健;用假嗓则细腻甜嫩,或狡谲怪诞,使故事中的鼠辈鬼怪令人毛骨悚然。孙德又精口技擅表演,模仿哭笑、马嘶等无不酷似其真。在唱《当阳桥》,表演到张飞抖动着丈八长矛一声吼时,真个是张飞再世,吓退曹兵一般。因其表演酷似乃师的威武神韵及其刚猛架式,故送外号孙二楞,谓其师为老孙二楞。
    孙德平生喜酒,不修边幅,乍见颇感其貌不扬,入书后则陡增钦佩之意。主要书目有《回杯记》、《扬州府》、《罗成夺印》等,段子有《王二姐思夫》、《十问十答》、《当阳桥》等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8-10-11 09:35
    回复
      2025-08-29 23:20: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王恩鸿 (1859~1926年),乐亭县阎各庄宁庄村人。齐祯内弟。无正式师承,自学成才。自幼聪明好学,记忆过人。学过武术,酷爱乐亭大鼓。曾先后求艺于温荣和陈纪昌,由于主要是自学入艺门,演出不太规范,左鼓右板,但却运用自如,娴熟多变。其鼓溜尤为高人一筹,缓急错落有致,强弱对比有方,板法承中有变,变而不乱,且有抛板绝技(即在一定的高潮处将板抛起,板在空中鸣响回荡,而鼓不乱、曲不断;接板在手,板眼不丢不乱),为他人所不能者,因得“巧板王”之称。
      王恩鸿富于独创精神,擅长唱“妾”,因他深谙武术,故又擅唱武戏。创有娇美、俏皮的〔妾口调〕等腔调,在乐亭南部独树一帜,影响较大。他的表演真实形象,楚楚动人,尤以表演闺阁女子见长。书目以中短篇为主,有《施公案》、《回杯记》、《穆桂英下山》等,以及书段七十多个。他的《蓝桥会》和《王二姐思夫》为当时一绝,在唱《王二姐思夫》一段时,13道大辙13排子唱全都唱遍,观众越听越过瘾,越看越爱看,那手持彩扇扑蝶的舞步,活脱脱一个闺门俏女子正在扑蝴蝶。尤当抛板在空,犹如翩翩蝶舞,挥扇扑去,恰好板落在手,观众中立时就爆出一片喝彩声。他的扇花美、舞步俏,美而不狂,活而不乱,观赏过后,常常给人留下联翩不息的印象。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8-10-11 09:35
      回复
        当时人称“乐亭有两个半说书的”,“两个”指齐祯、陈活埋,那半个即王恩鸿,因他无正宗师门,左手打鼓右手击板不正规。乐亭大鼓经过齐祯、陈纪昌、王恩鸿这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至清光绪年间,乐亭大鼓在唱腔、唱法、表演、伴奏、鼓头、鼓溜、鼓尾等诸项技巧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在创腔与设调、板式、曲式及多种调式、调性的转换运用上,都做出了规范性的贡献。
        王恩鸿晚年生活比较苍凉、潦倒,失去演唱能力以后,常在阎各庄、马头营、新寨等镇上卖药。
        戚德旺 (1870~1950年),滦南县高庄子乡戚庄子人。他思路开阔,锐意进取,为温荣晚年的治外高徒。幼时即酷爱乐亭大鼓,长成亦穷追不舍。学成后出手不凡一举成名。他是把东路乐亭大鼓首先传入西部并使之在乐亭以西得到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晚年曾尝试排演双人大鼓,时而合唱时而对唱,形式新颖深得时人的好评。
        书目有《回杯记》、《回龙传》、《绿牡丹》、《杨家将》等及一些书段。弟子有杨来凤、佟文彬等。因与戚永武同村,对永武的艺术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吕占山 (1872~1926年),艺名德明,乐亭县新寨镇略军坨人。温荣的关门弟子。他受过较好的文化教育,故他的书词文学水平较高。嗓音高亢苍劲,他演唱〔大悲调〕亦为时人推崇。此外,在高低快慢等处运用得灵活巧妙,“钻天入地”与众不同,在乐亭西部颇有影响。他注重故事情节和词句修饰的雕琢和出新,不沿袭前人的旧路,常在普通书目的结构上,设置出与人不同的情节和扣子、包袱,故他的演唱别有一番新颖的风味。他的《樊金定骂城》,在旁人常用的唱词之后,增了“唐王追封”的一大排子唱,其词句绮丽潇洒,唱腔委婉飘逸,唱得炉火纯青、别具一格,为当时行内外所称道。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8-10-11 09:36
        回复
          张庆祥,生卒年不详,艺名玉安,滦南司各庄兰坨人。他是较早的乐亭大鼓名弦师,亦擅演唱。传人有张子山、唐俊山、赵雅山等人。当时曾有“三树(梁树春、方树田、刘树新)不如一安”之说。
          张珍 (1876~1949年),字品三,滦南县川林乡后刘庄村人。他师从李狗儿(本名不详),童年读过私塾,有相当文化,故能在说书时拆文辨字,并善讲历史典故。演出时讲究排场,好与乡绅交往。
          王德有 (1877~1942年),名维安,艺名德发,外号柏各王,行内称他“王老德”,祖居柏各庄一村。早年为温铁板门外弟子,因当时温已暮年,教习不久便自行于江湖,故世人只道其自学成才。后对慢板、紧板中的好些唱腔多有发展。
          性格诙谐,爱说彩话。不论行艺间或生活中,幽默的动作时而显现,诙谐的话语不绝于耳,故对王德有又有“王不正”的戏称。传人有王小忠、戚永武等。在西部地区,他首创用小辙和连环句唱乐亭大鼓。
          主要书段有《十问十答》、《隋炀帝下扬州》等,书目有《回龙传》、《呼家将》等,《施工案》为其绝活儿。
          胡少兰生卒年不详,唐山市郊区王盼庄村人。师姚玉科。他采用“云遮月”发声唱法,流行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前,为很多艺人所效访。乐亭大鼓之所以在冀东铁路沿线受到群众欢迎,主要应归功于胡少兰、陈文焕等人的开拓。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8-10-11 09:37
          回复
            许珍 (1873~1957年),字焕臣,滦县古马乡古马村人。他自幼酷爱说唱艺术,口甜音脆,嗓门洪亮。其父亦为乐亭大鼓艺人。许珍拜父为师,至28岁时已颇负盛名,并被立为“三珍”(三珍指滦县的乐亭大鼓名艺人许珍、张珍、郑珍)之首。许珍以唱功见长,唱段为成名之本。《樊金定骂城》为其代表作。据说,每唱此段时,他能将樊金定、薛礼、唐太宗等人刻画得惟妙惟肖,唱到薛礼绝情断义拒不相认时,观众中无不咬牙切齿;唱到“望众庄丁万福深深悲声惨惨,叫一声血心热胆的壮士英俦。你们回家吧好好照应我那年残的父和母,我樊金定结草衔环来生再谢酬”时,〔凄凉调〕的尾腔还没落完,观众己是声声抽咽泪流满面了。故当时有谚云:“说骂城许老焕,十问十答赵文汉。”
            许珍的艺术观念严谨,相口说书,从不趟水。演出时身着长衫,头戴礼帽,文质彬彬,绝无秽词,行艺一丝不苟。他崇尚孔孟之道,平时非常讲究礼仪,走路方步直前,目不斜视。因其艺道高雅、为人端正,村人叫他“许大架子”。
            许珍的段子主要有《樊金定骂城》、《双锁山》、《百年长恨》、《郭子仪上寿》等30多个,书目有《忠良传》、《丝绒记》、《颜查散》等7部。他一生授徒多人,主要有张纪胜、侯福义、石宝琴、许占有、张国义等。
            杨品三 (1878~1947年),又名杨宝升,原籍河间人。1924年徙居乐亭县三合庄乡道岔村,西河大鼓坐科。他生性聪慧灵巧,善学强记。虽无正式师传,但与韩香圃搭档演出多年,学唱乐亭大鼓很有特点,艺术风格风趣幽默,潇洒喜人。善说水口书,喜用连环句,云遮月的嗓子唱起来很好听。演唱时走台范围较大,因跛足在台上圆场演唱,走至鼓前时则击几下鼓,使人觉得很滑稽。他的书目有《回龙传》、《刘公案》、《杨家将》、《呼家将》、《小西唐》等,一年中到处演出不唱重书。1945年去了本溪,后殁于本溪。
            陈俊山 (1880~1933年),艺名德林,外号陈老俊,乐亭县城南韩坨村人。自幼家境贫寒,精通音律,喜好听书,投师温荣时,已基本掌握了乐亭大鼓的演唱技法。他向温荣很扎实地学得一部《回杯记》,学艺时间不长,便因贫穷离师自立,开始了作艺谋生的生涯。
            陈俊山舞台形象欠佳,刀瘦脸,个儿不高音嗓很低。但他极会用嗓卖相,且聪明过人,凡事一点就透,表演能力颇强。他的演出特点是五官会移位,刀瘦脸会变形,演唱时根据情节和人物身份把五官肌肉变形移动,配上非常入情入理的演唱语气,演什么像什么。一部《回杯记》被他唱得活灵活现,尤其是王三老和王宪两个人物,被他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被誉为“活王三老”。他的演唱乍一听不怎么样,但只要听开了头,就会觉得韵味独特越品越对滋味,每到一地演红一片。
            因他艺龄不太长,名气未能远扬。授徒郑运来,也是和他一样的嗓子,后来郑在革命事业中,发挥了自己的曲艺专长,为乐亭大鼓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另一高徒程殿科,新中国成立后在黑龙江省文化局负责艺术事业的工作。
            商秀安 (1880~1934年),字俊峰,艺名来谦,乐亭县马头营南贾滩上村人。生得堂堂仪表,素有美男子之称。家道贫寒事母至孝。天资聪颖,早年师拜陈活埋,有乃师之风,擅长唱段。大书目是《鹦鹉记》。他的嗓音甜润,表演传神,喜唱妾多用小花板。拿手段有《宫娥刺虎》、《游西湖》、《庞春梅游故院》、《三下寒江》等。尤以《宫娥刺虎》为当时一绝,唱得如泣如诉,演得如见其人。唱到宫娥把田虎灌醉之后,那一派曲意逢迎而又满怀仇恨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连内心节奏都紧张得如弦欲崩断,令观众听出汗来。一时名气与韩香圃相近,但因去世较早,影响未能扩大。授徒肖春霖,肖在乐亭县曲艺界贡献较大。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8-10-11 09:38
            回复
              赵文汉 (1880~1939年)、赵文禹(1891~1964年)。二人为同胞兄弟,滦南县扒齿港镇虫儿林村人。俗谚云:“说《骂城》许老焕,《十问十答》赵文汉,”因赵文汉通晓典故,对《十问十答》演唱得独有风韵,颇能引人入胜而出名。弟赵文禹为乐亭大鼓著名琴师,多年为其兄伴奏,人称二人为“难兄难弟”。文禹曾于1955年去沈阳音乐学院任教,20世纪50年代末回故里开药店,直至病故。
              荣剑尘 (1881~1958年),满族,满姓贯尔那加,祖籍北京西郊健锐营。被誉为北方曲艺界的“单弦大王”,生前为中央广播说唱团艺术指导。有著作《曲坛献艺六十年》(荣剑尘口述,王决整理),其中第七节中提到:“为了学好‘乐亭调’,我曾于20世纪30年代末亲身到河北省乐亭县拜访著名乐亭大鼓演员杨宝升,跟他学习了两年以上,基本上掌握了‘乐亭调’的韵味,所以演唱时得到了听众的赞许,说我是地道的‘乐亭调’”。
              张国玺 (1886~1966年),绰号张灶王,乐亭县姜各庄人(姜各庄为其女婿家,本人原籍不详)。书目有《回龙传》、《呼家将》、《包公案》等。擅说大书,且情节紧凑,说书出道儿(即故事进展快)。嘴法伶俐,演唱时善用流水板和堆、垛、连环句技巧,韵律上则多用高低腔的对比,别人两三宿演唱的故事,他一宿就能唱完。他虽师承齐祯,但承师的风格并不多。因他唱起来高一声低一声地紧数落,使人乍一听起来觉得很怪,但是细细听来,并不讨厌,听长了才觉得既独特、又实惠、还过瘾。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8-10-11 09:48
              回复
                彭振勇 (1886~1975年),滦县古马乡店坨村人。大家子弟,幼年丧父,家境富有,衣食颇丰。他广交豪饮乐善好施,人称“彭秧子”。17岁拜师赵甫增学唱乐亭大鼓,学艺刻苦精益求精,行腔巧、气口俏音清字准,很快在滦县打响。
                彭振勇的资质与戚永武大有相似之处,嗓音唱功俱佳,壮阔处令人精神抖擞扬眉吐气;抒情时柔和婉转洋洋得意。如唱《芦花荡》张飞大战周瑜时,把张飞和周瑜唱得活灵活现,形象分明。他亦曾挂牌为“压三珍”,他的段子比当时所有艺人都多。平生学会《全德报》、《浔阳楼》、《马前泼水》、《夜宿花亭》、《华容道》等50多个书段和《黄风传》、《刘公案》、《三省庄》、《破徐州》等12部长书,故又被艺人们称为“书篓子”。
                齐怀远,原名宝林,1887年出生,丰润县火西村人。擅长篇,书目有《瓦岗寨》等。师承不详。为丰润较有影响的老艺人之一。
                田紫阳 (1890~1942年),乐亭县汀流河镇高采庄人。大书有《刘公案》、《呼家将》、《杨家将》、《黄爱玉上坟》等。擅长演妾,其妾口小双板唱得最好,素有“活黄爱玉”之称。他长得很胖,走场范围较别人幅度大,表演俏皮板花巧善打花板和飞板。创有〔游西湖调〕,唱得又俏又巧,情趣细腻入微,后人多有承袭效仿者。他演唱的小段《大姑娘押会》,表现朱绍文开办花会使得平民百姓倾家荡产的故事,时而令人痴迷向往,继而使人提心吊胆,最后结局哀怨凄凉。整个书段的演唱风格独出心裁,渲染力极强,对朱绍文开办花会谋财殃民的卑劣行径,给予了有力的谴责。他的书目大多为旁人所没有的。有一年的四月二十八阎各庄庙会,他头一次去阎各庄说书,当时赶会说书的人很多,诸如张画眉、丁铁嘴、赵剃头、王花板等等,都在此地根深蒂固。田紫阳开板一唱,却立时把人们都吸引过来。他那丰满、富态的体型,却偏偏把书中人物表演得娇美可爱、栩栩如生。他那独特的走台方式、演唱风格,很快赢得了阎各庄观众的喝彩与赞许。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8-10-11 09:49
                回复
                  2025-08-29 23:14: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弘扬民间艺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10-11 09:49
                  回复
                    王宝合 (1890~1960年),滦县城关人。著名乐亭大鼓琴师。三岁因患麻疹,双目失明,自幼喜爱民间音乐,勤奋自学,少时初成。成年后与赵文禹结为把兄弟,在赵的指教下技艺明显提高。曾为许珍、张珍、郑珍、彭振勇、戚永武等名家伴奏,相继又掌握了单弦、西河、京东、京韵、京戏等戏、曲板腔。又为胡少兰、陈文焕等名家伴奏,曾是李树芝的好搭档。至而立之年时被誉为“弦子王”。20世纪40年代初,他与杨来凤、佟文斌结班到东北行艺多年,解放后回到故里,曾为靳文然伴奏。
                    王宝合技艺高超,见地独到,他主张“伴奏应陪衬唱腔,不可喧宾夺主”。伴奏中,他反对“千篇一律老调重弹”。即过门要因情而设,不可一律到底。如给靳文然伴奏《合缽断桥》时,当唱到白蛇被压在雷峰塔下,与丈夫儿子诀别时的悲调处,他弹奏的是《哭皇天》的喇叭曲;当唱到合家团聚时,他弹奏出的过门是欢快活泼的秧歌调。传人有周占成等。
                    郑庆先 (1890~1974年),艺名洪恩,绰号画眉,唐山郊区小集郑庄子人。20世纪40年代唐山花书馆的领班,是乐亭大鼓进入唐山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曾帮助靳文然、戚文峰、佟文斌等人驻足唐山。
                    郑庆先嗓音圆润洪亮,扮相俊美,深受观众欢迎。书目有《丝绒记》、《大西厢》、《罗成叫关》、《二仙采药》、《貂蝉进帐》、《马前泼水》等。
                    王怀忠 (1892~1962年),丰润县王官营乡田各庄人。幼年贫困,20岁到开滦挖煤,因酷爱乐亭大鼓,经常业余为工友娱乐演唱。适遇胡少兰,胡接受王为代收师弟。艺成后活动于本县及东矿等地。绰号“飞燕子”。擅说长书,拿手书目是《回龙传》、《瓦岗寨》等。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8-10-11 09:50
                    回复
                      霍春堂 (1892~1960年),艺名来忠,为乐亭大鼓艺术的传承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滦南县霍家跑村人。他30岁拜齐祯为师,书目有《回杯记》、《回龙传》、《十把穿金扇》等。善发头卖相,唱、表俱佳。早年去东北作艺,一直在辽宁、吉林等地活动,为使乐亭大鼓开辟新的市场,更加适应东北观众,在白口和唱腔上都有很大的改革和建树。建国前夕他在辽宁南部广收门徒,立户生根,后来成为辽南大鼓的创始人。
                      丁佩城 (1895~1976年),字韵清,绰号丁铁嘴,迁安丁官营上屋村人。幼贫丧母,在外祖父家长大。他酷爱音律,于1915年与回新庄丁老五等人组织起来在当地打什不闲,后又与永兴庄的瞎猫头、金石伶等唱莲花落。后经多方求师,学会了东北大鼓和乐亭大鼓。接着他又遇到了著名弦师刘耀先,二人如鱼得水,开始合作演出,很快在家乡一带唱红。
                      丁佩城从艺期间,总是边演出边学习。他与乐亭师系的霍春堂、张墨林是挚友,互教互学、受益颇多。1941年到口外作艺,在赤峰开设书馆,收授学徒。1945年回家乡作艺,他是靳文然的第一个启蒙老师,还有关门弟子岂振有。他嘴法伶俐,书目较多,有传统书目《呼家将》、《满反斗》、《少王龙》、《小八艺》、《彭公案》、《施公案》等。新书有《儿女风尘记》、《平原枪声》、《烈火金刚》等。
                      王翠兰 (1896~1937年),女,艺名来馨,乐亭县古河乡丰台桥村人。为乐亭大鼓第一位女演员,师齐祯。因为齐祯师训门规较严,择徒更为挑剔。王翠兰以天资聪慧、嗓音甜润、台相俊秀而被收入门下,深得师父严训真传,说、唱、表演俱佳,相口说唱,全为乃师派头。拿手书目是《白蛇传》。另外还有《回杯记》、《包公案》以及大批段子等。因是独一无二的“女大鼓”,演出更为走红,先是说大户唱堂会,后串庄说台子。20世纪二三十年代轰动一时,对后来的女性从艺有开创性的影响。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8-10-11 09:53
                      回复
                        陈文焕 (1896~1974年),原名陈焕,唐山郊区后陡河村人。15岁时曾随乐亭大鼓艺人“阎疤痢”(本名不详)学艺,但因家贫辍止。后到开滦下井作工,遇胡少兰,暗中学习胡的艺术。再到马家沟书馆去票唱,初试小成。25岁弃工从艺,拜乐亭大鼓艺人姚成德为师,影响日显。
                        1953年加入唐山市曲艺队(1956年改建唐山市曲艺团),担任教师,培养过一大批学员。他的台风典雅,表演传神,唱腔高亢优美。拿手书段有《浔阳楼》、《大闹天宫》、《押宝》、《董存瑞》等。
                        戚永武 (1898~1949年),滦南县高庄子乡戚庄子村人。师从王德友。以博采广纳、不拘一格、勇于创新著称。他能及时地从当时流行的姊妹艺术中,如皮影、京剧等戏曲里吸取营养,为己所用。一生创作出不少花腔花调,对乐亭大鼓的进一步创新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他的嗓音洪亮,音域宽广,唱功唱法高超,尤善控制音色音量的变化,大则酣畅淋漓振奋人心,一气呵成势如狮吼;小则轻盈舒展委婉动听,情似闺房絮语。善说短篇,以《三国》段为最佳。表演传神,功架威武,盛年有“压三珍”之称。
                        戚永武曾将京剧中〔西皮流水〕移植入乐亭大鼓中,时人称之(二簧调)。直至现在,这种唱法还在民间流行。他的传人有靳文然、戚文峰,此二人在艺术上均颇有造诣。


                        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8-10-11 09:53
                        回复
                          郑运来 (1901~1969年),原名翟国祥,绰号大老郑,乐亭县汤家河镇牛样子村人。名艺人翟子芳之子。自幼酷爱说唱艺术,在父亲的熏陶下,耳濡目染,具备了先决的条件。但因其嗓音较低,其父拒不教他作艺,并告诉同行艺人们,谁也不准教他,以免有损于这门艺术。但他的艺术天才却不可磨灭,终日苦练不止,四处求学。后来投在陈俊山门下正式学艺。在师父的悉心培育下,他的艺术突飞猛进,练得嗓音厚重响亮,演技大有乃师之风。对脚本能细腻地揣情度理,对人物能深入地刻画表演。歌颂赞扬能使人舒展振奋、兴致盎然;悲痛哀怨则令见者吞声、闻者饮泣。艺德高尚不计嫌隙,襟怀大度待人谦诚。为人性耿气爽、豪放不羁,不惧豪权强暴,乐于迎难而上。一生乐观无忧,唯好演唱。人们说他是“鼓伴人行走,眼睁曲上口”。1942年参加了八路军,郑运来是他当侦察员搞地下斗争时的化名,以后从艺就用了这个名字。在队伍中,平时他自编自演好人好事,战时就乔装打扮刺探敌情。侦察中,沉着机灵勇敢善变,几遇绝境都能化险为夷。他风趣地说自己是福将。危难时他曾装过铁匠,拉风箱打铁。曾装过吹鼓手,敲敲打打多次躲过敌人的围剿。他装的拐子和真的残疾人一样,曾瞒过了追踪他的特务。有一次装瞎子,连认识他的敌人也没看破。戎马生涯多年如一日,出生入死屡建战功,但他不居功、不自傲。更可贵的是他有临危不惧、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在解放区唱,在敌占区也唱,通过演唱搞侦察,搞宣传。在侦察中他曾掩护、抢救过不少干部战士;在枪林弹雨中救出了当时任乐亭县委书记的王明德;在白色恐怖下背出了身负重伤的作曲家李劫夫。复员归故里时,他既不要安家费,也不要安排工作,一鼓一板解甲归田,继续在家乡的土地上说书作艺。
                          1950年,郑运来应沈阳音乐学院(当时叫鲁艺学院)之聘,出任教授乐亭大鼓(李劫夫时为校领导人之一)。他悉心教务,耐心指导,为学院的民间音乐教研工作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1953年重返故里,加入乐亭县曲艺组。他的书目有《巧合奇冤》、《刘公案》,还有很多传统书段和新创段子。他擅长表演,入戏准确,演唱上长于使用〔小双板〕、〔凄凉调〕等。


                          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8-10-11 09:54
                          回复
                            贺连起 (1901~1950年),乐亭大鼓盲人琴师,滦南马城贺庄村人。曾为丁佩城伴奏,20世纪30年代开始为靳文然伴奏。与靳文然曾多年共同探讨乐亭大鼓艺术,为靳文然的艺术成就做出了相当的帮助。当时滦南县曾流传过“王宝合、贺连起,滦县两把金交椅”之说。他以琴音悦耳动听,伴奏贴嗓合腔而著称。
                            赵景一 (1901~1964年),乐亭县姜各庄镇人。知识分子,精通音律,能唱能弹能写。深谙乐亭大鼓音律,与乐亭大鼓艺人广有交往,常在艺人演出时票弦、票唱,并对一些书目修改加工,使艺人的书目水平明显提高。1950年起,曾同郑运来一起去沈阳音乐学院任教乐亭大鼓三年。
                            王佩臣 (1902~1964年),女,本名车小贵,汉军旗人,祖籍京东潞河,世居通州西集镇车家屯。其父车汉文,乐亭大鼓艺人。王佩臣8岁从父习艺,10岁随父到北京卖艺谋生,以车小贵的本名先在东安市场撂地,又到隆福寺、护国寺等庙会上演出,后又在天桥演出逾年。13岁开始到通州、天津和河北省一些城市“跑码头”。21岁再度来津,以王佩臣的名字从艺,因对唱腔有了新的改革,渐渐在津走红。1926年进入租界地中第一个大型杂耍园——天祥市场新世界茶社,稍后又进入歌舞楼,与刘宝全、金万昌、张寿臣等同台演出。
                            1928年初,由于军阀混战,艺人纷纷离津,王佩臣也随刘宝全一行赴沈阳等地演出。1929年返津,在张园、陶园、劝业场游艺园等处上演。1935年与刘宝全、白云鹏、荣剑尘等人同任曲艺改良社鼓书股成员。
                            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佩臣停演回乡闲居。1938年重返天津,但随年齿日增,又有鸦片嗜好,嗓音已大不如前。1939年,应北京哈尔飞茶社之邀,到京演出,努力振作,再度获得北京观众的欢迎,不仅恢复了旧日的风采,而且声誉日隆。后又往返于京、津之间,鉴于自己年龄渐长、嗓音日衰等不利条件,她在突出演唱特色方面下功夫,艺术风格更趋日精。
                            王佩臣吐字清晰,口齿伶俐,板槽极稳,嗓音清越,音域宽广,高音毫不费力,低音尤其难得。每一登台,“初唱略显微哑,十数句后,逐渐清亮”,越唱越爽脆。晚年嗓音趋于明朗宽实,大段的唱腔仍能应付裕如。唱腔中多使用倚音、滑音等装饰音,使她的演唱听起来有一种酸溜溜、温柔柔的感觉,特别受观众的欢迎,故又有“醋溜鼓王”之称。
                            王佩臣多才多艺,勤奋好学,对艺术精益求精。20世纪40年代初曾来乐亭正口,师拜韩香圃。偶尔反串相声、唱太平歌词都很出色,在天津的杂耍界是享誉最高的女艺人。天津解放前的《星期五画报》载:“天津人为尊敬她,赞扬她,多以王佩老呼之……于是‘王佩老大臣’腾诸人口。”晚年,她的乐亭大鼓自成一派、独树一帜,已被社会所公认。1932年,在天津《大中华报》举办的民众选举中,她与花四宝、赵小福被选为“女鼓三杰”,后又与刘宝全、金万昌被观众誉为鼓界三绝。她那发声吐字、行腔表演等恰到好处的技艺得到观众的推崇;她那谐而不谑、俗而不伧的风格深得社会各阶层顾曲者的喜爱。建国初留在天津收徒传艺立了门户。
                            王佩臣被一些评论家称为“大鼓家之饱学”,所会曲目之多,为一般艺人所不能及。她的大书最精彩的是《西唐传》、《书囊记》、《铁冠图》等。书段有《妓女悲秋》、《情人顶嘴》、《妓女托梦》、《叉杆吃醋》、《妓女自叹》、《妓女上坟》、《劝妓女》、《劝嫖交友》、《独占花魁》。《小寡妇上坟》、《太公卖面》、《王二姐思夫》等一百多个。另有《金瓶梅》一套,专演出于堂会。其传人有小佩臣(佟慧莲)、新韵霞、刘秀玲、姚雪芬等。
                            润海清 (?~1942年),满族。京、津一带著名的三弦琴师,傍王佩臣多年。技艺出色,手法高超,尤熟谙王的行腔规律,以托保严密、衬垫恰当著称。除伴奏外,亦能演唱一些其他曲种。20世纪30年代中期曾在天津商业电台播唱单弦牌子曲,自弹自唱,颇受听众欢迎。
                            杜宝昆 (1903~1964年),乐亭县中堡乡西罗各庄村人。聪慧好学,未正式拜门学艺,但因与韩香圃交厚,为半师半友关系,故技艺颇佳,被视为规范的东路乐亭大鼓。在郎君庙村崔家得到一部文笔华美绮丽的《呼家将》书词,经他精心加工、雕琢、相口说唱,使他的艺技具备了相当的品位。传人有白庆伟等。
                            张福堂 (1907~1991年),名进,字福堂,乐亭县城西董家铺人。从师罗庄艺人赵永贵(艺名赵来祥,绰号赵剃头)。他嗓子条件较差,但他的板头巧,且善于钻研剧情,雕琢人物的内在情绪,故演出效果颇有生活气息。书目有《于公案》、《金锁镇》等。他的小段《武松打店》最为拿手,唱小双板为其一绝。门人有王学荣、魏晓荣、郑作存等,三个弟子在以后的乐亭大鼓界声望较高。另外,张福堂和肖春霖搭档多年,对肖的艺术也有相当的启迪和影响。
                            李树芝 (1907~1977年),绰号李小五,滦县晒甲坨李兴庄人。演唱技艺精湛,艺术风格独特,深得观众欢迎,是自成一派的乐亭大鼓艺人。幼年爱好曲艺,16岁拜师耿洪恩学习乐亭大鼓,功


                            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18-10-11 09:57
                            回复
                              2025-08-29 23:08: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底扎实。中年因患喉疾,未能继续施展才艺。书目有《三省庄》、《古城会》等。演唱崇尚相口,一生弟子颇多,主要有李宜、李田、刘殿祥、刘少楼、陈凤贤和女儿李素珍等。
                              付文助 (1911~1974年),字明远,乐亭县王滩乡付家房子人。绰号付老八。韩香圃的大弟子,嗓音宽亮,以唱功见长。他的书段很多,在乐亭南部颇有名气。长书有《七侠五义》等。
                              靳文然 (1912~1964年),原名靳成彬,滦南县倴城靳营人。少时酷爱乐亭大鼓,先拜丁韵清(丁佩城)为师,继拜戚水武为师,后从师齐祯。学艺严肃,练功刻苦,从师期间严于继承,博采众家之长,为后期乐亭大鼓的推陈出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起初他的嗓音条件并不太好,但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起早睡晚、苦练不止,终于使自己运气有术,发声得法。在青年时代就脱颖而出。
                              乐亭大鼓的板腔、调式、调性多变,音域较宽广,俗有“钻天入地”之说,不少人听而生畏,望而兴叹。靳文然则能“高达低入”,行腔轻松。他唱到钻天处有如鹤鸣云端般清脆嘹亮;唱到入地处好似虎啸渊底样深厚低沉;抒情俏、巧、甜、美回味无穷;激越时铿锵有力,起伏跌宕。他既能刻画出那策马弯弓的英雄胆,更能描绘出那如痴似梦的少女情;他能唱出那如临其境的山和水,更能说活那千姿百态的花与鸟。真可谓是:唱欢乐时使音与笑共,唱凄楚处则声与泣谐。
                              靳文然是一个不知疲倦不能闲逸的人,在台上入情入理地认真演唱,在台下搜肠刮肚地创腔。甚至吃饭时饭与腔一块咀嚼,走路时曲与足同节而行。在他年复一年的艰苦努力下,20世纪40年代初,一代新的唱腔体系终于创制而成。
                              靳文然不但对唱腔有精湛的研究和卓越的贡献,对唱词的锤炼和句法的创新亦多有成就。《双锁山》、《大闹天宫》等是他的代表作。他的新腔异调不仅恰到好处地全部展现了出来,对唱词中,诸如对〔四大口〕及抬刀、鞴马等垛字句的修订,都是难得的开创。由于他巧妙大胆地运用了多种变格句、垛字句及连环句等,给叙事带来了不小的方便和裨益。他还在某些生活气息浓郁、趣味风采的段落中,恰当地使用了民言俗话、街谚市语,使鼓词更加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郁。他那新颖婉美的唱腔,令人百听不厌。
                              靳文然的唱功、唱法科学自然,他能科学地调动唇、齿、鼻、喉、舌、颚等各个发声器官,谐调运用腹、胸、头各个声区的共鸣,歌来轻松、响亮,听来圆润、流畅。行腔中善于使用黑、红、闪、碰及抢、撇、堆、垛等技巧。一生中多以相口演唱,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多年来,他的唱功、唱法及许多技巧,都受到了演唱实践的陶冶、社会公众的赞赏与公认,显示出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学唱他的唱腔、唱法的人越来越多,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一套新的唱腔体系最后被确立起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靳文然的技艺进步得更快,他纳百家之长为一体、汇千溪之流为一川。至20世纪50年代末,他已是艺过群英、名列魁首了。1958年,河北省在保定举行了曲艺汇演,他以一曲《双锁山》震服曲坛,一鸣惊人。他那新颖流畅的唱腔得到了大会的一致好评和社会的公认,荣获一等奖,并被承认为“西路乐亭大鼓”。靳文然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举成名。
                              靳文然有几位相当著名的弟子,刘少然、贾幼然、肖继然(云霞)、刘瑞丰都颇负盛名,为后来的乐亭大鼓的继承和发展立下了卓著的功勋。他的长篇书有《包公案》、《施公案》等。书段数十个,其中《双锁山》、《大闹天宫》、《拷打红娘》等均被录制成唱片或磁带广为流传。


                              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18-10-11 10: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