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行记(五):法兰克福(Frankfurt am Main)(4)

伟大的歌德是法兰克福人,应该是法兰克福最大的荣耀,就象伟大的鲁迅是绍兴人一样。
我读过歌德的大部分著作,其中《浮士德》和《少年维特之烦恼》对我产生了极大的震撼。能让我产生震撼的书好象不是很多,而歌德一个人提供了两本,谢谢啦!作为他的读者,来到他的家乡,不去望望他,好象说不过去,那就去去吧。
行程中没有歌德故居,我是趁着自由活动的半个小时,独自一人,瞎打瞎撞去的。问了一下地导,他说不远,十分钟的路程。拿着一张简易地图,问了三、四位德国的帅哥和美女,终于来到了这个街口,看到了这块路牌。

“Goethe”这个德文我还是认得的,“Goethehaus”应该是歌德故居这个意思吧?
在路口右拐,十几步,就到了歌德故居。沿街一幢乳黄色的四层小楼,三间门面的宽度,房子的侧墙上爬满了青藤,让人想起他的名言:“理论全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1749年8月28日中午12时,歌德就诞生在这栋小楼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和部分青年时代,直到1775年正式移居魏玛。

在所有的艺术风格中,我对浪漫主义最不待见,坏的浪漫主义往往把一种精神的病态发展到极致而不知节制,或者虚张声势,如同舞台上拙劣的戏子。是《少年维特之烦恼》让我看到一种从心灵中直接倾泻出来的浪漫,象雪山上初融的清泉,如纯青的炉火,如此纯粹,如此优美,如此伤感,却又毫不做作,并充满活力。年轻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让自己知道世界上竟有如此美好的东西。
与《少年维特之烦恼》相比,《浮士德》自然更为繁复宏富,这是歌德毕生思考的总结,是一部人类心灵的发展史。论思想的深刻,在歌德个人,自然是一个高峰,但把它放在整个西方文明的背景下看,并不让人吃惊。难得的是他的表达,一种生动的直接性和恰当的均衡性,很难有第二个人能做得如此完美的。诗人的生命之树,历经几十年,依旧郁郁葱葱,使《浮士德》的表达仍保持着《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生动的直接性。而均衡性的获得,一方面得益于其思想雄浑的质感,另一方面应与其健全的性格和圆满的人生有关。与他的德意志的前辈后生如贝多芬、康德、尼采、卡夫卡等人相比,他的世俗生活十分成功,他永远是一个肤色白晰、举止优雅、衣饰得体的体面人物,而没有另一些天才们所带来的孤僻、狂躁、冷漠的负面情绪。《浮士德》因此在古典和浪漫、人性与魔性、精神和物质、理性与感性、形上和形下、必然与偶然的剧烈冲突中,保持着一种均衡之美。
没有时间进入故居里面去看看了,假如以后还有机会到法兰克福,再来弥补这个遗憾吧。我在这栋小楼面前转悠了两分钟,拍了几张照片,匆匆离去。

回来的时候轻松多了,我只要认准法兰克福大教堂高耸的尖顶,穿过七拐八弯的街巷,努力向它靠近。上帝在我心中,走路没有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