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28日漏签0天
欧洲旅游吧 关注:5,165贴子:17,151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1 2 下一页 尾页
  • 19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欧洲旅游吧
>0< 加载中...

欧行记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远山含睇5620
  • 新兵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乡下人进城,俺老人家有生之年终算去了欧洲一趟,开洋荦了。9月8日到9月19日,12天,从法兰克福到罗马,行程2700余公里,途经法兰克福、科隆、卢森堡、巴黎、凡尔赛、琉森、苏黎世、瓦杜兹、因斯布鲁克、富森、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等13个大大小小的城市,计德法卢瑞奥列意梵等大大小小8国。
整理完照片,开始写游记,犯难了,感觉到全所未有的困难。对欧洲事先知道的太多,没有了新奇感,对欧洲不知道得更多,无法随口乱说又游刃有余。这都是困难。更何况,文化与语言的隔膜是很难逾越的,读西方人研究中国写出来的论文,难免有带套的感觉,有时让人哑然失笑,甚至啼笑旨非。以己视彼与由彼视己的效果大概是一样的,人家还是专家呢!只有日本人是个例外,研究中国就象研究自己,到底是“同文同种”呀。
先开个头吧。


  • 远山含睇5620
  • 新兵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欧行记(三):法兰克福(Frankfurt am Main)(2)

从老铁桥向北,穿过十几米长的小巷,到了罗马贝格广场。这个广场有点小,大半个足球场的大小。虽然小,但却是法兰克福市的原生点,整个法兰克福市由此生发出来的。广场西面是市政厅——三幢精美的连体哥特式楼房,其阶梯状的人字形屋顶,别具一格,是法兰克福市的象征之一。据说,从1405年起市长先生就在里面办公了(那时还没德国,在中国是明代,永乐帝刚登基不久,郑和下西洋的时候),现在还在里面办着公,600多年了,够久的。

广场中间立着一尊袒胸露乳的女性雕像,右手拿剑,左手提秤,按照俺老人家的“趣味解读法”的原则,可以看成是一位贩菜的农妇正在与城管拼命,而事实上是一位正义女神的喷泉雕像。正对着市政府,意思是让市长在上下班路过时,看两眼,提个醒:天平要端平,否则市民要拼命。就像我们现在各级政府的办公大楼都立着“为人民服务”的牌匾,让X长和书记看看,一样。

广场的东南角是圣尼古拉教堂,小巧珑玲,其翠绿色的尖顶,成为从老铁桥上拍摄的“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图片不可或缺的搭色。这个教堂是市政厅的配套建设,市政府的公务员们时常要到这里接受“四大纪律”、“八项要求”的教育的。东北角的保罗教堂更为重要,我们一下车,就被领到这个教堂门口,听地导讲解(地导是个光头的年轻人,是个华人)。我忙着拍照,没听清楚他在说什么,随手拍下大门口的一块铭牌和一尊雕塑,回来后请了一位懂德语的朋友翻译了一下。

这块铭牌上写着:“从1848年3月31日到4月3日,在这里召开了德国前议会会议,从1848年5月18日到1849年5月30日在这里召开了国民会议”。1848年召开的德国国民会议,是德国走向统一的一次尝试,马师和恩师当时还是二枚文青加愤青,也着实激动了一把。这次会议就在这个保罗教堂中召开的,凭此一点,保罗教堂也足以名彪青史,永远耸立在美因河畔了。

这尊雕像是一个单腿下跪身躯被捆绑着的人,头部严重变形,近乎骷髅,凸出的眼珠,透露出恐惧,透露出绝望,又透露出一丝邪恶。雕像的基座上刻着十几座二战时德国人建立的集中营的名字。这个雕像可以看成一个犹太受难者,也可以看成二战时的德意志民族,那时的德意志,邪魔缠身,理性丧尽,散发出死神的气息。

把德国最初的萌芽和德意志最大的罪恶放在一起,让人们看,表达了德国人对历史的反思。


2025-08-28 00:35: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远山含睇5620
  • 新兵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欧行记(四):法兰克福(Frankfurt am Main)(3)

在罗马贝格广场东北相距数十米,还有一个教堂,更大,更有名气,叫法兰克福大教堂(Frankfurt Cathedral)。论建筑艺术,法兰克福所有的教堂加起来,还不及科隆大教堂的一个尖顶。法兰克福大教堂之所以名气大,是因为它有一段不可复制的历史。在1562-1792年间,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的10位皇帝在此选举产生并举行加冕典礼,所以它又叫皇帝大教堂(Kaiserdom)。
去了一趟欧洲,开始研究欧洲,研究得头都大了。尤其是欧洲中世纪的那一段历史,纷乱复杂,不花点力气,是很难理出头绪来的。其中神圣罗马帝国这个概念很重要,对理解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十分关键。

西罗马帝国在公元五世纪覆灭后,欧洲人始终存在着一种冲动——追求欧洲统一的冲动。这种冲动延续到今天,就产生了欧共体、欧盟、申根区、欧元区等政治、经济形态。法兰克人(日尔曼民族的一支)在公元十世纪几乎达到这个目标,自认为完成了恢复罗马帝国的大业,功比恺撒,就让教皇封他为“神圣罗马帝国大皇帝”,由此产生了这个概念。神圣者,天授也,解释权力的道统来源,就象每一个中国朝代都是“奉天承运”的一样,说明这个政权的合法性。但上帝高高的在天上,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让他亲手把皇冠戴在皇帝陛下的大脑袋上,只好请他的人间代理人——教皇代劳。罗马者,就是说这个帝国是继承罗马帝国的法统的,是欧洲人的统一国家,为政权寻找历史依据。但好景不长,这个法兰克王国没几天就分崩离析,中西欧分裂成几百个王国、诸侯和自由城市,“神圣罗马帝国”成了一个虚衔。所以,到了十八世纪,伏尔泰很精辟地说它“既非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虽然是虚衔,但毕竟是个好东西,向往它的人还是很多的。为了这个虚衔打破头,又不是很划算,就想出了一个选举办法来产生皇帝。每当老皇帝驾崩后,各路诸侯就会集到法兰克福,喝喝啤酒,开开派对,欣赏欣赏美因河的美景,顺便选个皇帝出来。这个游戏基本上在日尔曼人之间进行的,现在的德国人就把它写进了德国史,把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称之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其实奥地利、卢森堡、瑞士都是有资格把它写进自己的历史的,奥地利的理由甚至比德国更要充分得多。
但是,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地位,是无法取代的,由此也保证了这座法兰克福大教堂将会永远屹立在美因河畔,作为欧洲历史的一个重要见证。


  • 远山含睇5620
  • 新兵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欧行记(四):法兰克福(Frankfurt am Main)(3)

在罗马贝格广场东北相距数十米,还有一个教堂,更大,更有名气,叫法兰克福大教堂(Frankfurt Cathedral)。论建筑艺术,法兰克福所有的教堂加起来,还不及科隆大教堂的一个尖顶。法兰克福大教堂之所以名气大,是因为它有一段不可复制的历史。在1562-1792年间,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的10位皇帝在此选举产生并举行加冕典礼,所以它又叫皇帝大教堂(Kaiserdom)。
去了一趟欧洲,开始研究欧洲,研究得头都大了。尤其是欧洲中世纪的那一段历史,纷乱复杂,不花点力气,是很难理出头绪来的。其中神圣罗马帝国这个概念很重要,对理解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十分关键。

西罗马帝国在公元五世纪覆灭后,欧洲人始终存在着一种冲动——追求欧洲统一的冲动。这种冲动延续到今天,就产生了欧共体、欧盟、申根区、欧元区等政治、经济形态。法兰克人(日尔曼民族的一支)在公元十世纪几乎达到这个目标,自认为完成了恢复罗马帝国的大业,功比恺撒,就让教皇封他为“神圣罗马帝国大皇帝”,由此产生了这个概念。神圣者,天授也,解释权力的道统来源,就象每一个中国朝代都是“奉天承运”的一样,说明这个政权的合法性。但上帝高高的在天上,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让他亲手把皇冠戴在皇帝陛下的大脑袋上,只好请他的人间代理人——教皇代劳。罗马者,就是说这个帝国是继承罗马帝国的法统的,是欧洲人的统一国家,为政权寻找历史依据。但好景不长,这个法兰克王国没几天就分崩离析,中西欧分裂成几百个王国、诸侯和自由城市,“神圣罗马帝国”成了一个虚衔。所以,到了十八世纪,伏尔泰很精辟地说它“既非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虽然是虚衔,但毕竟是个好东西,向往它的人还是很多的。为了这个虚衔打破头,又不是很划算,就想出了一个选举办法来产生皇帝。每当老皇帝驾崩后,各路诸侯就会集到法兰克福,喝喝啤酒,开开派对,欣赏欣赏美因河的美景,顺便选个皇帝出来。这个游戏基本上在日尔曼人之间进行的,现在的德国人就把它写进了德国史,把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称之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其实奥地利、卢森堡、瑞士都是有资格把它写进自己的历史的,奥地利的理由甚至比德国更要充分得多。
但是,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地位,是无法取代的,由此也保证了这座法兰克福大教堂将会永远屹立在美因河畔,作为欧洲历史的一个重要见证。


  • 远山含睇5620
  • 新兵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欧行记(五):法兰克福(Frankfurt am Main)(4)

伟大的歌德是法兰克福人,应该是法兰克福最大的荣耀,就象伟大的鲁迅是绍兴人一样。
我读过歌德的大部分著作,其中《浮士德》和《少年维特之烦恼》对我产生了极大的震撼。能让我产生震撼的书好象不是很多,而歌德一个人提供了两本,谢谢啦!作为他的读者,来到他的家乡,不去望望他,好象说不过去,那就去去吧。
行程中没有歌德故居,我是趁着自由活动的半个小时,独自一人,瞎打瞎撞去的。问了一下地导,他说不远,十分钟的路程。拿着一张简易地图,问了三、四位德国的帅哥和美女,终于来到了这个街口,看到了这块路牌。

“Goethe”这个德文我还是认得的,“Goethehaus”应该是歌德故居这个意思吧?
在路口右拐,十几步,就到了歌德故居。沿街一幢乳黄色的四层小楼,三间门面的宽度,房子的侧墙上爬满了青藤,让人想起他的名言:“理论全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1749年8月28日中午12时,歌德就诞生在这栋小楼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和部分青年时代,直到1775年正式移居魏玛。

在所有的艺术风格中,我对浪漫主义最不待见,坏的浪漫主义往往把一种精神的病态发展到极致而不知节制,或者虚张声势,如同舞台上拙劣的戏子。是《少年维特之烦恼》让我看到一种从心灵中直接倾泻出来的浪漫,象雪山上初融的清泉,如纯青的炉火,如此纯粹,如此优美,如此伤感,却又毫不做作,并充满活力。年轻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让自己知道世界上竟有如此美好的东西。
与《少年维特之烦恼》相比,《浮士德》自然更为繁复宏富,这是歌德毕生思考的总结,是一部人类心灵的发展史。论思想的深刻,在歌德个人,自然是一个高峰,但把它放在整个西方文明的背景下看,并不让人吃惊。难得的是他的表达,一种生动的直接性和恰当的均衡性,很难有第二个人能做得如此完美的。诗人的生命之树,历经几十年,依旧郁郁葱葱,使《浮士德》的表达仍保持着《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生动的直接性。而均衡性的获得,一方面得益于其思想雄浑的质感,另一方面应与其健全的性格和圆满的人生有关。与他的德意志的前辈后生如贝多芬、康德、尼采、卡夫卡等人相比,他的世俗生活十分成功,他永远是一个肤色白晰、举止优雅、衣饰得体的体面人物,而没有另一些天才们所带来的孤僻、狂躁、冷漠的负面情绪。《浮士德》因此在古典和浪漫、人性与魔性、精神和物质、理性与感性、形上和形下、必然与偶然的剧烈冲突中,保持着一种均衡之美。
没有时间进入故居里面去看看了,假如以后还有机会到法兰克福,再来弥补这个遗憾吧。我在这栋小楼面前转悠了两分钟,拍了几张照片,匆匆离去。

回来的时候轻松多了,我只要认准法兰克福大教堂高耸的尖顶,穿过七拐八弯的街巷,努力向它靠近。上帝在我心中,走路没有迷途。


  • 远山含睇5620
  • 新兵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欧行记(六):法兰克福(Frankfurt am Main)(5)

9月9日上午10时半,离开法兰克福,前往吕德斯海姆。
车子穿过闹市区,让我们见识了另一半法兰克福,现代化的法兰克福。二战前的法兰克福的建筑,基本上象我们在罗马贝克广场看到的那样,以传统的哥特式建筑为主,带有浓厚的中世纪的味道。二战时盟军对法兰克福33次的轰炸,摧毁了这座城市70%以上的建筑。罗马贝格广场和我特地跑去朝拜的歌德故居,都是战后重新按原样在原址复建的。这种复建工作直到现在还在继续,在老铁桥通向罗马贝格广场的一条小巷的东侧,一座古建筑正在被复建,旁边竖着它的历史老照片,也许,过不了多久,你去法兰克福,就会看到它修缮如旧地站在那里。

法兰克福是欧洲的航空枢纽,更是欧洲的金融中心,欧洲央行和德国央行的总部就设在这个城市,德国的证交所也在这里,炒股票的人都知道有一个法兰克福指数。这座城市聚集了300余家银行、700余家保险公司。还有一个会展业也特别发达,尤其是图书博览会全球第一,被称作“德国书柜”,爱读书的德国人读的书,大半是在法兰克福出版的。所以,这座城市,市面繁荣,高楼林立,是欧洲高楼最集中的一个城市,据说,排名欧洲前十的高楼,有七座在法兰克福。不过,对于我们这些见过大上海的人来说,法兰克福的高楼大厦只是小菜一碟,全欧洲的高楼加起来,也许还不及上海的一个陆家嘴,喝过茅台的人,还会怕德国啤酒吗?
值得艳羡的不是法兰克福的高楼,而是法兰克福的森林和绿地,法兰克福城市的扩展采用“指状发展”的模式,城市绿地、森林公园楔形插入市中心。让你虽身处闹市,却不用几分钟就可进入森林。在城市建设方面,德国人被炸怕了,不敢把城市建设得太大,人口集中得太多,呈现出“大城市不大,小城镇星罗棋布”的格局。星罗棋布的小城镇才是德国人最宜居的地方,我们要去的吕德斯海姆,就是这样的城镇。


  • 贝克街221B
  • 上士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不捡西瓜的兔子
  • 新兵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照片好好看拍的,楼主有推荐的相机吗


2025-08-28 00:29: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远山含睇5620
  • 新兵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欧行记(八):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 )(1)

科隆大教堂让我震撼,科隆大教堂让所有的人震撼。这次欧洲之旅,给我最大震撼的建筑物就是科隆大教堂,只有罗马的斗兽场,略可与之比肩。

下图是前几年,儿子从欧洲拍回来的科隆大教堂的夜景,在他拍回来的上百张照片中,我最赞赏这张,气势非凡。成千上百座针状塔尖组合成山状结构,恰如群峰攒动,充满动感。在夜色的衬托下,更显出高耸诡秘,如天外之物。

这个角度是从教堂的东面拍过来的,是教堂的后部。前门高157米的双子塔自然也十分震撼,但这种造型几乎是所有哥特式大教堂的标配,后部密集的塔群才为科隆大教堂所特有。用一个丑陋的比喻,也许更能让你记住,它有点象一个巨型刺猬高高撅起的臀部。

这座伟大的教堂却建立在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之上。《圣经》中有一个"东方三博士朝拜圣婴"的故事,编得很无聊,就不展开了。1164年,巴巴罗萨大帝征讨米兰,把“三博土”的遗骸作为战利品带回科隆。巴巴罗萨带回遗骸这件事是真的,至于三博士是否存在?这三具遗骸是三博士的吗?米兰是如何得到遗骸的?都有疑问,只有上帝才知道真相的。这座教堂就是为了存放三具圣物而建造的。建造的周期长得不可思议,1248年奠基,1880年竣工,长达632年,估计是世界纪录了,而且这个纪录很难打破。

这就是存放三博士遗骸的金棺,放置在圣坛的正中,用玻璃罩着。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科隆的城市之根。1164年后科隆的历史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它展开的。


  • 远山含睇5620
  • 新兵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欧行记(九):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 )(2)

哥特式建筑源自于日耳曼族,高耸瘦削是它区别于罗马风格最大的特点。尖锐的仿佛无限性地升向天空的尖塔,适合表达人类渴望向精神、向上帝无限接近的冲动,所以哥特式风格特别适合建教堂,而从罗马风格发展而来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比较合适享乐型的宫廷建筑。科隆大教堂是最后一座也是最伟大的一座哥特式教堂,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宏伟的是它庞大的体量、夸张的造型,细腻的是它的繁复精致的内外饰。窗户上的玻璃彩绘、地面上的彩色马赛克拼图,以及布满角角落落的浮雕、圆雕,极尽能事,非语言能表达一二的。既然说了也白说,还不如不说,大家有机会的话自己去看吧,很值得一看的。

科隆是德国的工业重镇,因此也是盟军二战时轰炸的重点区域,盟军炸毁了这个城市90%以上的建筑,但科隆大教堂竟神奇般地逃过一劫,难道真的是上帝在保估?上帝是神奇的,他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保佑你。让炮弹在下落时改变运动轨迹是一种方式,直接影响轰炸者的目标设定是一种更彻底的方式。就象梁思成的建议把[url]http://京都[/url]排除在美军轰炸目标之外,科隆大教堂在基督世界中的影响,也足以使盟军回避对它进行直接轰炸。但炸弹是不长眼睛的,精确制导的炸弹也会误炸中国驻南大使馆,更何况是二战时普通的炸弹。偶然性的中彩也是致命的,上帝保佑的作用,大概主要体现在不让这些偶然性,发生在科隆大教堂上吧。面对轰炸,德国人也作出了一些保护措施,把精美的壁画、彩绘玻璃从建筑上卸下来,保存到安全的地方。否则,附近爆炸产生的气浪也足以让这上万平米的彩绘玻璃震成碎末。人们在杀红了眼的时候,还能考虑到这些,挺不容易的,一丝天良未泯,文明种子就是借此保存的。

科隆大教堂呈灰褐色,这不是它本来的颜色,建造它的花岗岩体应该是乳白色的,就是它内部的颜色。重化工区的科隆空气中的酸性物质,侵蚀表面,让它变成灰褐色的。人们在不停地为它清洗除垢,清洗又污染,再清洗再污染,科隆大教堂几十年间就不断地在这个怪圈中循环着。其实,灰褐色也许更适合科隆大教堂,这种沉重的色调与其夸张的哥特式造型很协调。德意志民族沉郁多思、坚毅挺拔,与南方的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的活泼浪漫,大不一样。灰褐色的科隆大教堂也许更能表达德意志民族的性格。

我们是下午3点到达科隆的,4点半离开,在大教堂停留了一个半小时。在剩余的时间里,用长焦偷拍广场上晒太阳的美女。其实这段时间里我可以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花2个欧,攀上大教堂的钟塔,鸟瞰科隆,鸟瞰莱茵河,那场景肯定是绝对壮观的。 据说舒曼就是在那里受到震撼,萌发了写《莱茵河交响曲》的意念的。这件事情当时不知道,后来在网上才发现可以攀上去的。在国外旅游,语言不通,胆子变小,怕掉队、怕找不到北,不敢自由发挥,很多近在咫尺的美景,往往失之交臂,成为憾事的。


  • 远山含睇5620
  • 新兵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欧行记(十):卢森堡(1)

9日的行程很赶,从法兰克福到吕德斯海姆90公里,吕德斯海姆到科隆170公里,科隆到卢森堡210公里,走了将近500公里。晚七时半,到达卢森堡,入居希尔顿逸林大酒店。这个酒店处在卢森堡市的边缘,环境很好,背靠山丘,周边森林茂密、绿草如茵。中国驻卢森堡大使馆就在附近,我们开车时路过的,一幢白色的哥特式的四层小楼,整洁雅致。驻卢森堡大使应该是个美差,责任不重,事务不多,环境不错,有时间还可以到巴黎或布鲁塞尔,与驻法国大使、驻比利时大使喝喝红酒,打打麻将,这两个地方离此不远,二三个小时的车程而矣。我们的导游凌伟华指着大使馆右侧的一栋别墅说:“这是我姥姥家的,她这两天到意大利享受地中海的阳光去了,不在家,没法请大家进去喝咖啡了。”

卢森堡很小,25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县。在中、西欧分布着不少这样的袖珍国家,如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列支敦士敦等等。这些国家被称作“十字路口的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它们的命运基本上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是由周边大国博弈的结果决定的。

粗略地说,中西欧现状是三种不同的力量纠结的结果。北方的德意志、南方的罗马(意大利)和西南的法兰西,在莱茵河与阿尔卑斯山一线交接,这些国家就处在这个交接线上。法兰西其实也是一种交接的结果,法国人是**,土著的凯尔特人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化了一部分,在中世纪蛮族入侵时又日耳曼化了一部分,所以高卢人的血统是凯尔特罗马日耳曼的混合。“十字路口的国家”的民族基本上与法国差不多,但比法国人日耳曼成份更多一点,罗马成份更少一点。

这种混杂表现在语言上,“十字路口的国家”多法语和德语通用。在卢森堡,日常交流用的是卢森堡语,报刊新闻用德语,行政、司法、外交用法语。而且,卢森堡语在语法上属德语体系,却有5000个法语语源词汇。所以做卢森堡的小孩很痛苦,要学多种语言。小学低年级用卢森堡语教,高年级用德语教,中学时用法语教。三四种语言混杂在一起,不搞糊才怪呢。因为语言问题,不少卢森堡人拿不到中学的毕业文凭。

夹在德法之间的卢森堡也很痛苦,这个国家自公元十世纪初步成形,其间多次易主,或为法国灭亡,或为荷兰吞并,或为西班牙、奥地利遥领,经过这个条约、那个条约,直至十九世纪末才完全独立,宣布为永久中立国。所谓中立国就是:谁也不要来打我,我也不会主动打谁,你们之间打起来我就站着看看,谁也不帮。但在二十世纪,德国人两次把“中立国”当成屁,招呼都没打就开进来,穿过卢森堡去打法国。
这个处在夹缝中的小国现在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人均GDP全球第一,是美国的两倍,中国的15倍。


  • 举杯送明月
  • 新兵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好帖


  • 远山含睇5620
  • 新兵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欧行记(十二):从卢森堡到巴黎

其实,最吸引人的还是沿途风光。欧洲的城市自然很美,很有异国风情,但近年来真真假假的洋房子看多了,再看见真神,反而缺少了应有的视觉冲击力。只有山川大地和生态植被是难以模仿的。

中西欧的植被以草原为主,应与其所处的高纬度地理位置有关。罗马的纬度与沈阳相同,柏林的纬度相当于黑龙江的漠河,整个中西欧就象我们的东北地区,只不过大西洋的温带气候远比太平洋的季风气候要温柔,中西欧没有东北地区极端的低温,气候条件的宜居性要比东北强得多。

德国的草原咋一看与呼伦贝尔相类,但有两大区别,一是德国的草原是草地与森林相互穿插,而呼伦贝尔几乎是纯粹的草原,难得有一小片湿地森林,分布在河流之侧或积水的洼地。呼伦贝尔小于500毫米的年降雨量,不足以养活大片森林。二是德国的草地是人工强烈干预的产物,草种整齐划一,如种庄稼,而呼伦贝尔的草原大多还处在原生状态。草原、森林、散布的村舍和徜徉在草原之上的奶牛构成的风景,让你想起西方的油画,让你深刻领会到田园牧歌这个词的含义。

从卢森堡到巴黎,350公里,沿途的风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低山丘陵越来越缓,越来越少,巴黎盆地敞开了它宽广的怀抱。森林渐次减少,间杂在草原上的农田出现得越来越频繁,种的是向日葵、甜菜、玉米和麦子。欧洲的物种相对稀少,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阿尔卑斯山以北几乎没有大型食肉动物,连狼都没有,所以夏季时草原上的牛羊可以自由散放,晚上都不用圈起来。法国的原野相对没有德国的赏心悦目,不是因为法国人懒,没拾掇好,而是法国的原野农牧混杂,没有象德国的纯牧区那样整齐划一。

一个半小时后,在一个高速服务区内看到了这个雕塑,一群高中生模样的人围着雕像,听一位中年女教师在讲解,大概是在上历史课。雕像的下面的铭牌上写着:“雕塑由保罗.弗利金杰制作,用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牺牲的德国和法国士兵。(1914-1918)尤其纪念两位都在1914年受伤并在2003年死亡的一战老兵。这个雕像树立在德法高速的中间,也成为了一个和平的标志。”欧洲人自诩为最文明开化,想不到在二十世纪发生了两次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欧洲文明的自信心受到了重大打击,TS·艾略特在《荒原》中写道:“我坐在岸上/垂钓,背后是那片干旱的平原/我应否至少把我的田地收拾好?/伦敦桥塌下来了塌下来了塌下来了......”,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欧洲人对二次大战的反思是深刻的,尤其在德国,二战遗迹随处可见, 战后关于欧洲共同体的构想和实践,其最长远的目的就是想协调内部纷争,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也就是艾略特所说:"我应否至少把我的田地收拾好"的意思。这个理想是否能实现,只能用句套话,让时间来证明吧。

进入法国,走的是A4高速,这条道由东北向西南,经凡尔登、香槟沙隆、兰斯,直抵巴黎。这条道的后半程,与路易十六在1791年的逃亡路线相吻合,他逃离巴黎后,过圣默努尔德,在凡尔登附近北上,去蒙梅迪的。在凡尔登附近,A4高速的北边,导游指着远方的一尊雕塑说,路易十六就是朝那个方向跑的。这雕塑离得太远,我用200MM的长焦拉近,只拍到一个点,在电脑上放大,是一个人的背影,张开双手,做着夸张动作,不知道是谁,在做啥?

这里是香槟酒的主产区,地名上也看得出,如香槟沙隆、香槟阿登。导游说,最好的白葡萄酒在德国,最好的红葡萄酒在意大利,最好的香槟酒就在这里,而且香槟酒是酒中之王,所以法国出产最好的葡萄酒。


  • 远山含睇5620
  • 新兵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欧行记(二十一):卢浮宫(3)

卢浮宫馆藏文物40多万件,这么多的文物哪来的?曰:买来的、偷来的、骗来的、抢来的。法国国王都有文化,或者说都想装成有文化的样子,所以在位期间,在艺术品的收集方面,往往不计成本,不惜动用金钱和武力 。《断臂维纳斯》就是法国人用金钱加军舰,连买夹骗带抢,把它从希腊人和土耳其人手中夺来的。把卢浮宫从城堡转变为王宫的弗朗索瓦一世,是达芬奇晚年的艺术保护人,为达芬奇养老送终,由此也得到了名画〈蒙娜丽莎〉。路易十四更疯狂,一生迷恋艺术和建筑,大肆购买欧洲各派的绘画,包括卡什代、伦勃朗等人的作品,致使法国的金库空虚。

伟大的拿破仑是一个伟大的掠夺者,在他征服欧洲的过程中,不遗余力地把各国最好的艺术品搬入卢浮宫,现在的东方馆、埃及馆和古希腊罗马馆中的藏品,很大一部分就是拿破仑抢来的,他应该是成就卢浮宫的最大功臣。他对被征服地区的惩罚除了索要战争赔款以外,还规定须上交一定数量的艺术珍品,如对教皇庇护六世的惩罚就是:强迫他同意交出“将由法国特派员随意挑选的一百件油画、胸像、花瓶和雕像等艺术品,其中必须包括朱尼阿斯·布鲁都斯的青铜半身像和马尔卡斯·布鲁都斯的大理石半身像;外加五百件手稿。”

卢浮宫收藏文物大概有二条原则:
第一条是古典原则:只收藏十九世纪以前的作品,二十世纪以后出现的现代作品由其它分馆收藏。如我心仪已久的毕沙罗、莫奈、梵高、雷阿诺、德加等印象派大师的作品,大多收藏在对岸的奥赛博物馆,罗丹大师的作品则另有专馆收藏。

第二条是欧洲文化本位原则:只收藏属于欧洲文化的艺术品。东方馆和古埃及馆看上去有点例外,但稍加分析,卢浮宫把它们纳入欧洲文化的本体,也是有道理的。东方馆的收藏来自西亚和北非地区,包括叙利亚、黎巴嫩、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古埃及馆的收藏来自于尼罗河流域,这两个地区是欧洲文明的源头之一,东方地区的两河文明通过克里特岛,直接发韧了古希腊文化,而古埃及文明则通过地中海,更多地影响了古罗马文化。另外,东方地区还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在中世纪,又是古希腊文化的贮存处,为文艺复兴提供了种子。所以,西亚和北非地区作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源头,作为希伯来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发祥地,作为欧洲文明的中继站,对欧洲文明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按照这个逻辑,卢浮宫把它们纳入了欧洲文化的本体。

欧洲文明以英法德意所处的中西欧为核心,向东辐射至斯拉夫地区,形成其本体。环地中海的西亚、北非地区是它最远的紧密层,再向东就越过了文明的边界,属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了。欧洲人的文化认同格局到目前仍基本如此。谁是我们?谁是你们?谁是他们?这个问题是重大问题。俄罗斯虽然调皮,但仍旧是我们,中东虽然乱,有IS搞恐怖,也勉强能称得上我们;印度文明虽然异质性强,但到底还是雅利安人种,而且已经充分殖民化过了,可以称作你们;唯有东亚的蒙古人种和马来人种,是真正的他们,尤其是作为东亚文明的主体——中国,是欧洲文明的不折不扣的他者。卢浮宫不收藏你们和他们的文物,中国和东南亚的文物都放在吉美博物馆和丹枫白露的王宫中。吉美博物馆离此不远,在埃菲尔铁塔对岸的耶拿大街上,丹枫白露则在巴黎东南的郊外,离巴黎60公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a179850102wc30.html


2025-08-28 00:23: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远山含睇5620
  • 新兵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欧行记(二十六):凡尔赛宫(2)

这两天在研究古典时期的法国建筑,研究来研究去,发现了三个关键词:石头、金子、画。

法国的老房子都是石头造的,用石头造房子不稀罕,但能把石头玩得精妙绝伦,让你惊艳,就难了。在巴黎我为石头惊艳了两次,一次为歌剧院的人字型大楼梯,另一次为凡尔赛宫的王家教堂。这两处的石头都成了精,超凡脱俗,精美异常,雅致得让你产生敬畏。
王家教堂规模不大,是国王家用的教堂,但造得气派,十余根乳白色的罗马柱颀长挺拔,撑起雕梁画栋,大幅彩绘玻璃窗,让天光倾泻下来,圣坛上的黄金宝座,精美的天顶画,二楼花色大理石扶栏,构成一个静穆的氛围,精致而又大气,在眼花缭乱的凡尔赛宫中别具一格,走到这里,能让心灵和眼睛得到片刻的调节,会给你留下难忘的印象的。

金子最多的地方有三个:凡尔赛宫东立面的黄金屋檐及金色栅栏,宫内的镜厅和巴黎歌剧院的休息大厅。路易十四和拿破仑三世特别喜欢金子,他们造的房子全都金碧辉煌,黄金贴墙,玉石铺地,怎么花钱怎么来,奢侈得一塌糊涂,凡尔赛的镜厅和歌剧院的休息大厅就是这种风格的顶级代表。在休息大厅我曾大饱眼福,在镜厅却找不到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凡尔赛宫游人太多,挤进挤出全是人,任凭什么样的好东西都给人多糟塌了。

论画当然首推卢浮宫,3000余件油画藏品件件都是顶尖的绝品。凡尔赛的画多为皇家成员的肖像画,虽然也都出自名家,但质量无法与卢浮宫的画相比。路易N的肖像都是一副人气活现的样子,戴着假发,拄着王杖,披着大氅,穿着紧身裤,两条腿细得象圆规,一点都不好看;皇后娘娘的肖像到是美丽的,小王子和小公主也十分可爱。不过,凡尔赛宫的天顶画是绝好的,有几幅尺寸特别大,几乎占满了大半个屋顶,抬头仰望,能产生一种向上升腾的感觉。

随着滚滚人流,从一个厅穿到另一个厅,大概参观了十来个厅吧,都搅在一起,快记不清了。除了上面所提到的镜厅和王家教堂有所印象以外,王后娘娘的套房也还是记得的。为什么呢?不仅因为我惦记着王后娘娘,另外还因为她睡得那张床有点特别。

这就是王后的睡床,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一是床很高,目测有七、八十公分的高度,象个小舞台(专供国王和娘娘演戏的舞台),二是这么高的床两边却没床栏。这让我很担心,万一国王睡相不好,半夜一脚把太太踹下床来,娘娘的玉体会伤得不轻的。

法国大革命时,凡尔赛宫遭到过一次大洗刧,宫内之物被抢夺一空。王后之床大概也不会幸免吧?阿Q造反时会惦记秀才娘子的宁式眠床,MZD的湖南农民运动起来,也允许到“土豪劣绅的小姐少奶奶的牙床上,也可以踏上去滚一滚”。法国革命群众的觉悟也估计不会高到哪里去,真正的王后之床大概老早被抢去或者毁掉了,现在这张床多半是个赝品。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下一页 尾页
  • 19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欧洲旅游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