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吧 关注:5,033贴子:24,977
  • 10回复贴,共1


IP属地:贵州1楼2018-09-21 19:36回复
    刘子羽(1086-1146),字彦修,建州崇安五夫里府前村人。资政殿大学士刘韐长子,南宋初年官员、将领。宋徽宗宣和中父刘韐帅浙东,佐父主管机宜文字,以破方腊功,入为太府簿。后随父帅真定,以抗金知名。宋高宗建炎初,除枢密院检详文字。张浚宣抚川陕,辟为宣抚使参议军事。绍兴二年(1132年),以功拜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四年,因富平兵败事与张浚俱罢,责单州团练副使白州安置。六年,张浚还朝,起知鄂州、权都督府参议军事。八年再贬单州。十一年,知镇江府兼沿江安抚使。以不附秦桧,十二年罢,提举太平观。十六年卒,年六十。


    IP属地:贵州2楼2018-09-21 19:3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IP属地:贵州3楼2018-09-21 19:37
      回复
        人物生平编辑刘子羽秉赋刚毅,10岁精通经史,11岁随父亲、北宋名将刘韐过军旅生活[2] 。战乱频繁,他弃文习武,“盛暑严寒,必清晨著单衫,入教坊学射矢三百。”青年时代就通晓韬略,武艺超群。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刘子羽荫补为将仕郎(相当从九品),随军任安抚司书写相宜文字,协助治理州事。宣和二年(1120年),睦州(今浙江淳安)方腊率众起义,攻越州。刘子羽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军,被任命为太府簿,迁卫尉丞(相当从七品),擢升卫戍寺丞。靖康初,金帅斡离不尽取燕山州县(今北京西南),劫掠相、婺二州(今河北临漳、诸叔),进攻黎阳(今浚县东南)。宋守军闻风丧胆,金兵长驱直入。刘子羽调守真定(今河北正定)。是年冬,金兵来犯,刘子羽坚守数月,击退金兵,遂以军功升朝请大夫。宋钦宗以他忠勇可嘉,调汴河(今河南荥阳西南索河)上游,扼制金兵南侵。金人乘真定调防,直陷京师。刘子羽父亲刘韐死于靖康之难,他扶柩归葬家乡,誓与金兵不共戴天。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刘子羽任直秘阁修撰兼知池州(今属安徽)。他上书言事:“论天下兵势,当以秦陇(陕西、甘肃)为本。”改集英殿修撰知秦州。未到任,又改任行在建康御营使司参赞军事兼枢密机宜文字职。当时,推举张邦昌僭位的都巡检范琼拥兵自重,威胁朝廷,经张浚会同刘子羽共同计议,施计剪除范琼,改编所部。张浚任川陕宣抚制置使时,以刘子羽智勇双全,请他参议军事,命他到秦州总制五路兵马,建立兵将法规,军威大振。刘子羽统制所部,接连收复延安、晋宁、麟府以及鹿坊、巩县等州县失地,因军功卓著,晋升为徽猷阁待制。建炎四年,金兵南侵。张浚拟调五路大军40多万人马与金兵决战。刘子羽却以宋军联合作战困难,坚主屯兵据守为上策。张浚坚持己见,分道出同、鹿二州,驱兵南下,行至富平(甘肃庆阳西南),两路宋军相遇,兵将互不协调。金兵乘机攻城略地,宣抚司退保兴州(今陕西略阳),民心涣散,有人主张退守夔州(今重庆奉节、巫溪一带),刘子羽衡量得失,力主坚壁固守,待机而动。张浚同意,刘子羽受命复至秦州,招集散兵十数万,派吴玠扼守大散关及和尚原,吴师古屯兵熙河(今甘肃临洮),孙渥、贾世方据守阶、成、凤三州,以堵截金兵来路。金兵遂不敢来犯。当时因连年战乱,汉中饥荒,刘子羽请调汉中。到任后他“开关通商输粟,揖睦邻援,饬兵练卒,扼险待敌”,深得军民拥戴。绍兴元年(1131年),金兵侵犯大散关。刘子羽率宋军三百,于潭毒山设防,死守三泉。金兵久攻不下,只得退师。随后,金将撒离喝移师攻打凤翔,但由于刘子羽早就部署坚壁清野,金兵面对空城,一无所获。金将撒离喝不甘撤军,又派使者10人向刘子羽劝降,被斩掉9个。刘子羽的抗金决心矢志不移,他联合吴玠 ,用游击战术对付金兵,金兵疲于奔命,只得下令撤军。宋兵追杀,金兵死伤无数,接连收复金、均、房三州。刘子羽镇守元府,奸臣朱胜非向宋帝进谗,诬告张浚统军失误,张师遂遭贬谪,刘子羽也降职到白州(今南京),后经吴玠及众官员保举,刘子羽提举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观,复任徽猷阁待制,改知福建泉州。当时泉州是对海外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政务繁重,刘子羽为政清廉,重视民风教化,致力兴学,把以前荒废的旧学馆修葺一新,“彻而新立,堂宇规模,略效太学,至今为闽中之观”。


        IP属地:贵州4楼2018-09-21 19:37
        回复
          史书记载编辑刘子羽字彦修,崇安人,资政殿学士韐(ɡé)之长子也。宣和末,韐帅浙东,子羽以主管机宜文字佐其父,破睦贼,迁衙尉丞。韐守真定,子羽辟从。会金人入。父子相誓死守,金人不能拔而去,由是知名。以书抵宰相,论天下兵势,当以秦、陇为根本。建炎三年,大将范琼拥强兵江西,召之弗来,来又不肯释兵。知枢密院事张浚,与子羽密谋诛之。一日,命张俊以千兵渡江,若备他盗者,使皆甲而来。因召俊、琼及刘光世赴都堂议事,为设饮食,食已,诸公相顾未发。子羽坐庑下,恐琼觉,取黄纸趋前,举以麾琼曰:“下,有敕,将军可诣大理置对。”琼愕不知所为,子羽顾左右拥置舆中,卫以俊兵,送狱。光世出抚其众,数琼在围城中附金人迫二帝出狩状。且曰:“所诛止琼尔,汝等固天子自将之兵也。”众皆投刃曰:“诺。”有旨分隶御营五军,顷刻而定。琼竟伏诛。浚以此奇其材。浚宣抚川、陕,辟子羽参议军事。至秦州,立幕府,节度五路诸将,规以五年而后出师。明年,金人窥江,淮急,浚念禁卫寡弱,计所以分挠其兵势者,遂合五路之兵以进。子羽以非本计,争之。官属有建策徙治夔州者,子羽叱之曰:“孺子可斩也!四川全盛,敌欲入寇久矣,直以川口有铁山、栈道之险,未敢遽窥耳。今不坚守,纵使深入,而吾僻处夔、峡,逐与关中声援不相闻,进退失计,悔将何及。奈何乃为此言乎?”浚然子羽言。明年,金人复聚兵来攻,再为吴蚧所败。浚移治阆州,子羽请独留河池,调护诸将,以通内外声援,浚许之。明年,玠以秦凤经略使戍河池,王彦以金、均、房镇抚使戍金州。二镇皆饥,兴元帅臣闭籴,二镇病之。蚧、彦皆愿得子羽守汉中,浚乃承制拜子羽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子羽至汉中,通商输粟,二镇遂安。


          IP属地:贵州6楼2018-09-21 19:38
          回复
            刘子羽墓位于武夷山市五夫府前蟹子坑,占地150平方米,西向,平面呈“凤”字形,墓冢圆台形,穹顶,直径3米,由河卵石围砌。墓前立碑石一方,高180厘米、宽75厘米,碑面阴刻“大宋忠定公刘子羽修葺后的刘子羽墓墓。”原墓附有神道、石像,享亭,以及宋淳熙五年(1178),受其子刘珙委托,由朱熹手书,张栻书额“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微猷阁待制赠少傅刘公神道碑。”后墓地失修倾圮。现墓按宋制,由刘子羽后裔于2009年对墓址进行勘定并修葺。史载,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 11月15日“二更,忽风雨大作,羽怒视北天,大呼:‘国恨家仇、国恨家仇’,一代名将,愤然而逝,年51岁。”因有生前未能“恢复中原故土、迎二帝还都”而“无颜见父”,刘子羽逝世后,遵其嘱“葬于辰拱山父坟对望之蟹子坑”。据《宋史·列传·刘子羽传》记载:刘子羽,字彦修,崇安五夫里人。十一岁随父刘韐从军“佐其父,破睦贼,征方腊。”在和尚原、仙人关、饶风关、富平大战中与岳飞、吴玠、吴璘兄弟大败金兀术,开辟川陕第二战场,稳定了南宋战局。因不附秦桧,奉祠归里。绍兴十三年(1143)朱松病逝建瓯环溪精舍,刘子羽亲临病榻,受朱松托孤。在五夫里潭溪河畔筑“得屋五间、器用完备,可以树、有圃可蔬、有池可鱼”的紫阳楼安顿朱熹一家。养育了朱熹,这位“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的巨擘。刘氏一家满门忠烈,父刘韐在靖康之难中,以“君辱臣死”而自缢殉节;刘子羽一生戎马倥偬,力主驱逐挞虏,克复中原;弟刘子翚为诗人、理学家,又是朱熹的老师;子刘珙,官至参知政事,刚直不阿,不事权贵。祖孙三代四人死后,分别谥为忠显公、忠定公、文靖公、忠肃公。在五夫乡里,“办书院,兴水利,好贤乐善,轻财喜施,闾人至今德之。”后人誉五夫刘家为“三忠一文,”是“忠节与斯文并重之典范”。


            IP属地:贵州7楼2018-09-21 19:38
            回复
              刘公神道碑三清殿 步出文物陈列馆,沿宋街前行,前面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三清殿。三清殿是中国道教宫观的主要殿堂,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于隆庆元年(1567 年)冬应召北上时,曾在殿中墙上题诗一首:"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虏复征蛮。他年觅取封候印,愿向君王换此山。" 三清殿前有一组石碑,其中最高的这块是刘公神道碑。它连基座高3.7米,宽1.45米,原立于五夫镇刘子羽墓道上,1981年5月移至于三清殿中珍藏。1985年10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公神道碑详记宋代大儒刘子羽的家世及生平事迹。刘子羽,崇安五夫人,官至右朝议大夫,在江苏镇江知府任上时,因触怒投降派秦桧,被罢职家居。他是朱熹之父朱松的挚友。朱松死进,朱熹年仅14风,遵父遗嘱,奉母举家投奔刘子羽。刘子羽侍为子侄,精心教诲,终于使朱熹成为一代大儒。为报答刘子羽抚育之恩,朱熹含泪撰文并书写了这篇情真意切,共有3725字的碑文。碑额上的篆字:"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微猷阁待制赠少傅刘公神道碑",系南宋吏部尚书张式所书。神道碑左边这块诗碑,是明朝万历年间进士龚一清的140字 《游武夷记》七言古诗。右边的石碑是清朝正年间崇安县知县刘靖题写的"洞天仙府"和1962年现代文豪郭沫若视察武夷山时抒写的“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凌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的《游武夷泛舟九曲》诗碑。1985年10月有关部门还在三清殿中心堂设立"中美武夷山兰亭学院" (后改为武夷山国际兰亭学院),招收了来自世界各地数百名学员。他们中有大学教授、建筑学家、电影导演、记者、心理学家等,在武夷山边观光游览边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受外籍学员的欢迎。


              IP属地:贵州8楼2018-09-21 19:38
              回复


                IP属地:贵州9楼2018-09-21 19:3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人物事迹编辑宋代崇安五夫里刘氏是累世簪缨的大族著姓,有“三忠一文”之美谥。“三忠”指刘韐、刘子羽、刘珙,因刘韐死后谥为忠显公,刘子羽、刘珙死后也先后谥为忠定公和忠肃公,故世称之为“三忠”;“一文”指刘子翚,死后追谥为文靖公。崇安五夫里刘氏,以刘翔为始祖。刘翔生子刘庸,刘庸生子刘光位,刘光位生子刘玉,刘玉生子刘文广,刘文广生子刘太素,刘太素生子刘民先,刘民先生子刘韐,刘韐生子刘子羽、刘子翼、刘子翚,刘子羽生子刘珙。传至刘珙,已是刘翔第十代孙。其间,大约到北宋后期刘翔第六代孙刘太素之时,族人承续祖训、光宗之气日盛,开始“崇礼文,笃经术,谨游从,厚风化。是载是循,久而弗怠”,使崇安五夫里刘氏日渐人文蔚起。刘太素终生“以儒学教授乡里”,虽没做官,但后来却以孙刘韐为贵,从此开启刘氏一族延续数代的家声。刘韐乃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大忠臣,被朝廷追赠为朝议大夫。崇安五夫里刘氏也因他而名闻天下,尔后成为两宋之际显赫于朝野的军事世家和文化望族。刘韐(1067-1127),字仲偃,宋哲宗绍兴元年(1094)进士,历任江西丰城县尉、秦州陇城县令、陕西转运使、越州知府、福州知府、荆南知府、徽猷阁待制、显模阁直学士。因多次击退金兵的进攻,受到宋钦宗的器重,升为资政殿学士。宣和四年,朝廷合议联合金兵攻打契丹,命童贯为两河宣抚,刘韐为童贯的参议官,带兵收复燕州地区。刘韐奉命在河北招募了一批“敢死战士”,编成一支队伍,欲以黑龙水德之势,助童贯破大辽夺燕云之地。而不肯再在相州服弓手职役的岳飞,就是最先应募为“敢死战士”而去见刘韐的其中一位。岳飞从军后,得到刘韐的赏识,起初被委以小队长之职,后因战功被提升为统管13个小队的两个副队长之一,最后成为一代名将而彪炳史册。岳飞是众所周知的民族大英雄,他的崛起和功名盖世,除了自身素质和适逢天时外,应该说,刘韐对他的器重和提携也是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靖康元年(1126),金人大举南下,北宋王朝形势危急。刘韐在此国家危急关头出任京城四壁守御使,负责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的防守事务。十一月,金兵攻陷汴京。靖康二年(1127)正月,金兵俘虏宋徽宗和钦宗二帝。汴京失陷后,刘韐奉钦宗之命出使金军大营议和。金军派仆射韩正将刘韐安排在一所寺庙居住。韩氏对刘韐说:“国相知君,今用君矣。”刘韐正气凛然道:“偷生以事二姓,有死,不为也。”韩氏还告诉刘韐,金人正在计划另立一异姓取代赵氏做中原汉人的新皇帝,并准备用刘韐任仆射,“与其徒死,不若北去取富贵。”刘韐听后仰天大呼:“有是乎!”韩氏走后,刘韐写了一封遗书,派亲信连夜回家通报给家人儿女,然后沐浴更衣,在寺院中上吊自杀。刘韐在遗书中说:“金人不以予为有罪,而以予为可用。夫贞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君;况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此予所以必死也。把忠君和节操看得比生命还重的刘韐选择了“舍生取义”的传统最高道德标准。刘韐舍身取义、为国尽忠的壮举,受到朝野的一片颂扬。南宋高宗下诏追赠他为资政殿大学士、太师,尊谥为“忠显”。甚至连敌对的金人也敬佩他的忠烈,因此将他的遗体入殓暂时安放在寺庙西冈上。80天后,刘韐家人获得机会将他的遗体运回崇安五夫里葬于拱辰山南。刘韐娶夫人李氏,封秦国夫人,继吕氏,封韩国夫人。生有三个优秀儿子:刘子羽、刘子翼、刘子翚,均为南宋初的著名文人。刘氏家族发展至此,家业日大,影响日广。刘子羽(1097—1146),字彦修,少年随父驻防浙东。金兵南侵,父子死守真定(今河北正定),于是出名,补将士郎,转宣教郎,代制东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以功转为朝议大夫,授直秘阁。南宋建炎三年(1129)升秘阁修撰、池州知府,后改集英殿修撰。张浚出任川陕宣抚处置司时,刘子羽被聘为参议军事,“浚虽衄师,卒全蜀,子羽之力居多”。眼7?演绍兴二年(1132),刘子羽任利州路经略使兼兴元府知府,率部驻守关中、汉中,部署协调各将领,与吴玠等人力抗金兵,为保川陕又屡立战功,使南宋半壁江山得以保存。绍兴四年(1134),因富平之役与张浚一同被免职,责授单州团练副使,白州安置。不久复出,任提举江州太平观、知鄂州、权都督府参议军事,再次镇抚川陕一带。此后,刘子羽几度宦海沉浮,绍兴八年(1138),御史常同论子羽十罪,以散官安置漳州。绍兴十一年(1141)张浚荐子羽复元官,知镇江府兼沿江安抚使、徽猷阁待制。因力主抗金,晚年受投降派秦桧打击排挤,复提举太平观。绍兴十六年(1146),刘子羽含恨去世,葬于五夫里蟹坑,终年50岁。谥为“忠穆”,后改谥“忠定”,追封魏国公。


                  IP属地:贵州10楼2018-09-21 19:39
                  回复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14岁,家里突然发生了不幸的变故,父亲朱松病逝。其父弥留时将后事托付给武夷山籍的挚友刘子羽,要朱烹拜刘子羽为义父,并要儿子跟随义父到武夷山麓的开耀乡五夫里拜遏世居那里的理学宿儒胡宪、刘勉之、刘彦冲为师。他说:"籍溪(五夫里的别称)胡原仲(胡宪)、白水刘致中(勉之)、屏山刘彦冲,此三者,吾友也,其学皆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之,而唯其言是听,则吾死不恨矣!"后刘子羽待朱熹如子侄,精心教诲,终于使朱熹成为一代大儒。为不负好友的重托,在朱熹奉母迁居武夷山五夫里之后,绍兴十四年(1144年),受朱松遗命重托的刘子羽即为孤儿寡母在自己的宅旁造了一所宅居--紫阳楼,以供止宿读书之便。紫阳楼,又名紫阳书堂、紫阳书室,朱熹从15岁起在此定居,一直到晚年迁居建阳为止,共50年整。它位于武夷山市五夫镇东面的府前村首。后毁于民国,尚存遗址。紫阳楼历代都曾重修过,如今看到的是两年前为申报"世遗"而重建的。明.戴铣卷七云:"朱子故宅在五夫里潭溪之上,屏山正对。"这居室地处群峰叠翠的屏山脚下,位于碧水混流的潭溪之滨。楼的四周青山环绕,古树参天,山明水秀,荷塘莲花,映日盛放。屋后几畦青圃镶嵌着半亩方塘。紫阳楼的构筑格式庄重典雅,青砖素瓦,一检两进。前进为朱轰书斋及寝室。中堂悬匾曰"紫阳书室",是表示不忘故土,将其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的紫阳山为居室之称。朱熹逝世之后,其名远播,故宅遂成为文化遗迹。其近旁尚有朱烹当年汲水之井,名为"灵泉"。水清如镜,甘例冠全五夫之井水,村人饮用至今,虽大旱之时,犹涌泉不涸。据说,当年朱烹在此苦读时,无意间瞥见方塘中的云彩映衬着消瘦的人影,再回首看看屋后的灵泉,顿生感悟,于是吟出了饱含哲理的千古名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刘子羽(1096-1146),字彦修,祟安五夫里人刘科长子,少年随父驻防浙东,曾佐其父镇压方腊起义。在北南宋交替时期,金兵南侵,父子死守真真定(今河北正定),是宋朝廷中主张抗金的骨干人物之一,于是出名。先补将士郎,后转宣教郎,旋任安抚司参议、川陕佐宣抚史,书写机宜文字,以功转为朝议大夫,授直秘阁。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秘阁修撰、池州知府,后改集英殿修撰。后与张浚密谋诛杀骄将范琼。宋高宗时,叛将范琼拥兵占据长江上游,高宗皇帝召见他,他不肯来;来了之后又不肯解散军队、交出兵权。朝廷内外,对此议论纷纷。当时,"苗、刘之乱"刚被平定,各路勤王部队尚未撤离,于是,主管枢密院的张浚(谥号忠献)和同僚刘子羽密谋除掉范琼。一天,刘子羽派张浚的勤王部队将领刘光世率领一千人渡江,装作剿捕别的盗贼的样子,趁机召范琼到都堂商议军情,并设酒宴招待范琼他们。吃完酒饭,大家互相观望,没有动手。刘子羽坐在堂下,恐怕范琼察觉,使事情中途发生变化,急忙拿了一张黄纸,走到范琼面前,举着黄纸对范琼说:"下来!有沼书在此,将军可奉命令到大理寺对质o"范琼惊呆了,一时不知所措。刘子羽向左右使了个眼色,把范琼推架到车上,唤张浚的士兵押送至狱中。不久即将范琼杀掉。张浚让刘光世出外招抚范琼的部众,并且说:"所杀的只是范琼一个人,你们本是天子亲自统率的士兵呀!"众兵都放下了刀枪,齐声说:"愿从命。"于是,把他们全都改编到别的军队中去。张浚出任川陕宣抚处置司时,刘子羽被聘为参议军事。张浚力保四川,得力于刘子羽之功居多。绍兴二年(1132年),刘子羽任利州路经略使兼兴元府知府,为保川陕又屡立战功,使南宋半壁江山得以保存。绍兴四年(1134年),赵构下沼召张浚至临安,说要委以他枢密之职。及张浚既奉命南还,因富平之役战败,中丞辛炳、内侍御史常同等人趁机投井下石,弹劲张浚丧师失地,诬以跋扈不臣诸罪,宋高宗即将张浚落职,居于福州。由于连带关系,刘子羽被贬于荒僻的白州,其有七绝诗云尔:"目送孤鸿独倚楼,晚风吹泪更横流。蕉花落处蛮烟碧,六十三程是白州o"史书载:"张浚已枉,子羽尤枉。擢王似为宣抚使,卢法原为副使,与吴 并镇川、陕。既而辛炳、常同,又迭论颐浩过失,于是颐浩亦罢为镇南节度使,提举洞霄宫,命赵鼎参知政事,且授刘光世为江东、淮西宣抚使,屯兵池州,韩世忠为淮南东路宣抚使,屯兵镇江,岳飞为江西南路制置使,屯兵江州。"起初,刘子羽参宣幕,吴 统制军马,颇相厚善。后刘子羽坐事安置白州,吴怜其母老,力解'于朝,直至纳节请赎。朝廷以其义高千古,几年后即赦免刘子羽。


                    IP属地:贵州12楼2018-09-21 19:40
                    回复
                      “子羽白于足下:昔使相拔子羽于罹难,子羽尝谓之知音。然意使相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后知足下不以子羽驽钝,以国士待子羽。子羽常怀之欲报。子羽直性狂放,众人多所不堪,只因子羽素与足下相知,故多容让子羽耳。吾昔亦读书,但性有所不堪,实不可强改之。今语于达人,子羽外不随俗,内不失正,常叹与其一世同其波流,而悔一生乏味耳。先贤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我辈凡俗人,不可得先贤余味。不遇我公,子羽一生窘穷也……”他写完这些,被自己和张浚的知己情怀深深感动,沉吟片刻,继续写道:“子羽现在向您告别,我没有别的嘱托,只希望您能够努力加餐,为国家留下中兴的元气……”给吴玠的信,刘子羽写的极短。他知道,吴玠在守蜀的战略思想上和他的想法南辕北辙。吴玠本是关陕六路中永兴军普通的一员小将,是刘子羽发现了他的将才后,吴玠才能够渐渐独当一面。初露头角后,威武大将军曲端发现宣抚处置司有扶植吴玠,取代自己的意思,曾经借口他在关中失利,要杀吴玠。幸亏刘子羽力保,才使曲端未能得逞。吴玠为人梗直,很少在大事上容让别人。绍兴元年,刘子羽和吴玠就为了选择大军集结地的战略观点不同,非常严肃地争执了一次。结果两人谁也无法说服对方,于是各自分兵把守仙人关和定军山。三年后还是如此,刘子羽认为凭险把守秦岭、商洛一带的要害,不让金兵进入汉中,如果战事顺利,宋军可以进军关中,战事不利就退保蜀口,所以在饶风关就事先和诸将约定,万一失败,他在金牛镇等待吴玠等人来会师。而现在看来,吴玠当时不反对,只是不愿意和刘子羽在阵前争执,事后还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回师西去,把守仙人关了。吴玠也有他的理由,作为秦陇出身的武家,吴玠对关陇六路的丧失感到莫大的屈辱,他苦苦守住仙人关,就可以让敌人不能乘势夺取关、陇六路剩下的阶、成、岷、凤、洪五州,并且还能支援凤翔、陇州剩下的几个战略据点。同时,吴玠认为,敌人在秦陇的兵力数量并没有占据绝对的上风,金兵无法同时击败刘子羽和永兴军一西一东两支部队。如果永兴军也将主力集结到汉中,那么金兵不但可以轻易尽夺关陇六路,而且可以集中兵力直下汉中,把打败宋军主力和夺取蜀口的两个任务,一起来做。子羽明白吴玠不会因为两人的旧情,放弃自己的作战方略,所以只是写道:“昔者大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节也;孔明不逼徐庶入蜀,鄙其短而怜其孝也。此可谓能相始终,真相知也。子羽今与君绝矣!”他在生死之间,原谅了吴玠的失信。


                      IP属地:贵州14楼2018-09-21 19: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