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人类学吧 关注:46,630贴子:2,466,227

转贴:孔子烧毁了大部分华夏古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因此,对周朝丢失的图书史料踪迹可作如下结论:
一、孔子烧毁了大部分(没有抄件的就永远消失了),但仍
有部分极为重要的图书史料被埋藏在孔子的旧宅范围中(墙壁、
地下或周边地区)。
二、老子在楚国对孔子说:“夫,不忍一世之伤而傲万世之
患抑固窭。”说明老子把复兴中国的希望寄托于遥远未来,老子
肯定要有远见地藏书在他行程的某地。包括:A、洛阳地下或周边
地区;B、任“征藏史”随王子朝去楚的居地;C、由楚返周的沿
途地区;D、“南之沛”——中牟县一带;D、去秦国的沿途;E、
在秦国的居地。
三、周时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国家“图书馆”,都保存着相
当部分的周朝史料,被埋藏和流失在民间的史料很多,应该说绝
大部分都是真的,不过古代各国文字相异,且都是抄书或刻印,
不准确性难免。因此,重新审视被定为“伪书”……十分必要。
在各诸侯国所在地也可发掘部分史料。
作者认为这是一项大工程,它关乎中华民族命运继承的大事
大非问题,有志者不可不留此心机。


IP属地:上海1楼2018-09-14 22:06回复
    王红旗君说:“中国的图书档案文献馆,至少在夏代就已经
    出现了。《吕氏春秋•先识》记有:“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
    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晋太史屠黍
    见晋公骄无德义,以其图法归周。”这表明我国在夏代已有图书
    典籍,商代当然也有典籍图书,而且这些图书最终又都被收入到
    周王室图书档案馆里。
    令人遗憾的是,周朝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图书、档案、文献典
    籍在2500年前神秘地失踪了(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是占卜后被遗
    弃的殷商甲骨文和周朝甲骨文),它们记载的中国古代历史文明
    与文化信息也随之而去;以致我们今天不得不下大力气去搞夏商
    周断代工程,为的是搞清楚西周的编年史、商代的编年史、夏代
    的编年史(其实,我们还应当搞清楚先夏史,而周室典籍中很可
    能也有先夏史的内容)。
    事情是这样的,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因嫡长子不久亦去
    世,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乱,嫡次子王子丐被立为周敬王
    ,庶长子王子朝将王子丐驱逐出王城(今日洛阳)并自立为王;
    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国出兵支持周敬王复位,王子朝见大势
    已去遂携带周室典籍投奔楚国。此事件有《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记曰:“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
    典籍以奔楚。”从此,这批无价之宝的图书文献便消失得无影无
    踪;事实上,除了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之外,我们没有见到任何春
    秋战国以前的图书档案文献资料的实物。
    由于管理周室典籍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而王子朝又是有
    计划地撤离,因此我们有理由作出如下推论,即与王子朝同行的
    应当还有原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其中很可能也有大
    思想家老子,因为老子长期供职于周王室图书馆,而老子之所以
    辞周退隐当亦与此事变有关。至于王子朝携带周室典籍的主要目
    的,则是为了表明自己仍然是周王室的正统继位人;事实上,《
    左传》还记有王子朝撤离王城后曾派使者去各诸侯国寻求支持,
    显然他仍然在为复位而努力。据此,我们还可以推知,王子朝除
    了携带周室典籍之外,还会携带走相当数量的周王室青铜礼器,
    以及大量的工匠,因为青铜礼器也是王权的重要象征(近50年来
    ,我国湖北、湖南频频出土殷商青铜器和西周青铜器,或与此事
    件有关;与此同时,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发达,当亦与王子朝
    一行带去的中原文明有关)。
    那么,王子朝奔楚之后定居在什么地方,周室典籍又到哪里
    去了呢?目前流传下来的史书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今天能
    够找到的线索是《皇览》(三国魏文帝时编写的百科全书)的记
    载:“(王)子朝冢在南阳西鄂县,今西鄂晁氏自谓子朝后也。
    ”也就是说,王子朝的墓在今日南阳石桥镇;此外,今日南阳地
    区的镇平县有地名晁陂,这些地方可能都是王子朝后裔的聚居地
    。据此,我们不能排除这样的看法,即王子朝奔楚之后,为了保
    持自己的独立性,没有定居在楚国都城,而是选择在既安全又靠
    近周王室所在地的南阳定居;与此同时,王子朝也不会把周室典
    籍交给楚国君臣,而这样做的目的仍然是要保持自己是周王室合
    法继位人的宿求(当然不能排除交一些见面礼,毕竟是客居在别
    人的地盘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理由相信王子朝一定会把
    周室典籍秘藏起来,以待来日;为此笔者在1992年撰写长篇历史
    探索小说《老子隐迹》(已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时,
    特意设计了老子劝王子朝将周室典籍秘藏于深山的故事情节。
    公元前505年,周敬王派人入楚刺杀了王子朝,《左传》在记
    录此事时没有再提及周室典籍;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此之
    后的2500年的时间里,再也没有文人学者去追寻周室典籍的下落
    ,这批人类文明史上的无价之宝就这样被国人遗忘了。值得注意
    的是,《庄子•天道篇》记有孔子曾准备把自己的著作送到周王 室图书馆,
    似乎表明周敬王有意征集天下图书重建王室图书馆;
    此外,所谓孔子五十岁才读到《易经》的说法,以及孔子删编《
    诗经》的记载,均表明着周室典籍的外传。事实上,春秋战国诸
    子百家的兴起,恐怕更是直接受益于周室典籍的外传。”
    我97年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了一本书《老子全解与中华精
    神建设》,书中也谈及了此事,观点与上文有出入,现介绍如下


    IP属地:上海2楼2018-09-14 22:06
    回复
      一、事情的起因。
      《左传》说:2527年前6月周景王的太子寿去世,8月王穆后
      相继去世,太子空缺。《左传》说:2522年前周景王告诉宾起要
      立王子朝为太子,而单穆公和刘献公庶子伯蚠“恶宾起之为人,
      愿杀之;又恶王子朝之言,以为乱,愿去之。”形成了政变计划
      ,4月景王约单刘二子去北山打猎“将杀单子、刘子”,然而事与
      记史相反,景王却于18日“崩于荣錡氏”家,接着于22日“单子
      立刘蚠”。明显,这是一次预谋暗杀和政变,王子朝起兵反抗何
      罪之有?!怎能说是王子朝“因继位问题的内乱”!
      2516年前《左传》说王子朝等“奉典籍以奔楚”并告诸候:
      “今王室乱,单旗、刘狄剥乱天下壹行不若,谓:“先王何常之
      有!唯余心命其谁敢讨之?”帅群不吊之人,以行乱于王室。”
      他当时说的情况,没有反对意见。由此可断“单旗、刘狄剥乱天
      下”的史实。
      二、周朝书籍和史料的命运。
      《庄子•天道》:“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
      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
      ”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繙(音凡,演
      绎)《十二经》以说。”此事只能发生在“单氏取周”政变时和
      老子任“征藏史”奔楚以前,不能发生在政变成功和敬王继位以
      后。因为,“单氏取周”和孔子“规(策反)”老聃的目的都是
      复辟周公封建礼制,此后就是孔子“约史纪而修春秋,赞易道而
      黜八索。”的天下了,他也没必要请求老聃了。其制度关系如下
      :•《——原始身族社会——》18000年前母系家族封建社会——
      》5000年前父系宗族封建社会——》当3100年前周公“封建亲戚
      ”封侯建邦时,人类即进入了宗系邦族主义社会——》 2841年前
      “厉始革典”联邦“共和”社会——》2520年前景王“铸无射”
      开始进入天下“乐推”大同社会——》•《——“单氏取周”重
      新定位邦族封建社会《——王道失落后邦族百家争鸣战国分争…
      …,可见一般。
      周朝书籍和史料的命运在:从老聃因政变动乱“免”去周司
      空职位“归居”征藏史随王子朝奔楚开始,到王子朝在楚被暗杀
      后老子携带周典籍反周“王朝交鲁”以后。孔子在“单氏取周”
      政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1、提出鲁《十二经》取代老子理论,用
      礼乐诗书易春秋《六经》取代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政变
      制造了理论根据。2、领弟子围攻老子,策反“规”降老子。3、
      参与适础暗杀王子朝,《左传•定公五年》:“王人杀王子朝于
      楚。”周敬王与楚没有战事,所以是暗杀。谁杀的?唯有《庄子
      》文记有孔子适楚,有在楚的“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
      ,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偻(音楼•弓身)而后
      ,耳视若营四海,不知谁之子?”的记载。在楚国能接近王子朝
      并杀害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老子的弟子——孔子的门徒
      们却独有其衷。如国不是这样,那,孔子当时“适楚”被“出薪
      遇仲尼”的目的何在?!从庄子记述的老子与孔子八次对话中,
      也可以判断一、二。


      IP属地:上海3楼2018-09-14 22:07
      回复
        (附) 老子与孔子的理性对话
        庄子名庄周("子"为子学家),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哲学家,
        生活于公元前 3 6 9 -2 8 6 年战国年间,上距老子和孔子年代
        仅仅 2 0 0 年。到现在为止,由他记述的老子与孔子思想关系的
        文章,仍然是中国史料中年代最早、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据我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义经--老子全解与中华精神建设》一
        书考证:老子本名老阳子,学称子阳或阳子,爵称伯阳和成简公
        ,字来,字称来子或老莱子,老聃则是聃季族人继职周王朝司空
        和聃国君主的官称(至今开封还有"老丘"遗址)。"李耳"是汉武
        帝"独尊儒术"时对老子族祖"聃季"二字各去一半的贬义反称,以
        示其"绝其道"。"李耳"的称谓,没有先汉史料依据。庄子书中记
        述老子与孔子在"单氏取周"时于王城洛邑、于楚国曲仁里、于南
        之沛甫田的八次理性对话,是中华黄金文化的精髓。正确继承和
        发扬这些优秀思想,是宏扬中华传统精神的主轴所在。笔者依据
        春秋六书和辞源、辞海用今理会意古理,力排西汉"独尊"文化后
        对传统文义的扭曲,用现代语言对这八次纲领性的对话解译如下
        。望专家、学者批评、指证。


        IP属地:上海4楼2018-09-14 22:08
        回复
          在周朝洛邑王城的对话
          公元前5 2 1 年周王室单穆公"亲下以谋上"对周景王"无射"
          变法发难以后,晋国派人到王城支持政变、进行假调解。此时,
          孔子认为他演绎的鲁国君《十二经》理论已经成熟,因此要把它
          拿入王室经典存档。时间:公元前5 1 8 年。
          一 、《庄子•天道》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
          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
          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翻(音凡,演绎)《十二经》以说
          。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
          。”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
          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
          聃曰:"请问:何为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
          ,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
          私,焉乃私也。夫子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
          日月固有明矣,星晨固有列矣,**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音义通竭)乎
          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译 文
          孔子要西行把自己著作存入王室经典中,子路出主意。 子路
          说:“听说王室征藏著作的官员中有老聃君,他被免职后归居此
          职。先生想藏书不妨用旧关系找找他。”
          孔子说:“好吧。” 孔子去洛邑王城见到了老聃君,但老君
          不同意。于是,孔子便演绎鲁国君《十二经》以说服老君。老君
          打断了孔子的论述。
          老君说:"太繁琐!想听听论述的要点。"
          孔子说;"要点在仁义。"
          老君说:"请问:你说的仁之义是人的本性吗?
          孔子说:"当然是。治人君子不帮助人他的法则不能成功,不
          讲信义他的法则也不能生存。助人的仁、信义的义,是真正的人
          性, 难道还有别的说法吗?"
          老君说:"请问,用什么操作仁义?"
          孔子说:"不偏不依便待物和悦,爱已爱人便没有私心。这些
          ,就是仁义的情份。"
          老君说:"这意见几乎是结论。你的这个兼爱太迂腐了!所说
          没有私心的话,也是掩盖自己的隐私。先生想要使社会没有传统
          、失去导向吗?科学天地的日月原来就在那里明亮,天上的星星
          原来就在那里排列,鸟兽原来就在那里群居,树木原来就在那里
          耸立。先生的教导应该放开这些准则去作为、遵循规律而导向。
          这样做了,又何必费力高举仁义旗帜,像击鼓号召进取而又要求
          助于死人的原则呀!想想先生的主张,实在是乱伦了人的本性啊
          !"


          IP属地:上海5楼2018-09-14 22:09
          回复
            在楚国曲仁里的对话
            公元前5 1 6 年坚持景王变法的王子朝政权,在晋国出兵后
            老子任"征藏使",被迫随王子朝政权离周去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安家工作。他至少在楚国居住八年,直至公元前5 0 5 年王子朝
            在楚国被暗杀后返周。此时,孔子怀着特殊目的去楚,被老子的
            弟子发现而召见。时间:公元前5 0 5 年。
            二、《庄子•外物 》
            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
            上而趋下,末偻(音楼•弓身)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谁之
            子。"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仲尼至。曰:"丘!去汝躬
            矜 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仲尼揖而退,蹙(音促•不安)然
            改容而问。曰:"业可得进乎?"老莱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
            傲万世之患抑固窭(音惧•久贫)。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
            欢为,傲终身之丑。中民之行易进焉,耳,相引以名、相结以隐
            。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反无,非伤也;动
            无,非邪也。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载焉!终
            ,矜尔!"
            译 文
            老莱子(既老子)的弟子出门打柴遇见了孔子,返回,把经
            过告诉老莱子。弟子说:"在那边有个人,谋上而亲下,卑躬而谦
            让,耳目如主管天下大计,不知道他是谁家的弟子。"
            老莱子说:"是孔丘,叫他进来。"
            孔子来了。
            老莱子说:" 孔丘,去掉你自为贤能、给你一个容知胸怀,
            这才能成为正人君子呀。"孔子作揖而退后,局促不安。改换话题
            而问。
            孔子说:"'无射'改革大业可有什么进展吗?"
            老莱子说:" 我不忍看到用一世的恩怨,去渺视子孙万代的
            迷惑与贫穷。我们不正常的逃亡,其策略目的还没达到;这些不
            正常的恩惠,是用以愉快地生活,这是渺视逃亡身份的羞耻。过
            平常***子容易进行:听到的就相互引用说说,相互团结隐防
            不测。与其称赞尧而非议桀,倒不如把两者忘掉,放弃对他们是
            非曲直的追求。反对'无射'理论,伤害不了这个理论;操行'无射
            '理论,也不是不正常的事业。每次都想谋求成功,有什么办法,
            成包袱啦!最后,你自为贤能吧!"


            IP属地:上海6楼2018-09-14 22:11
            回复
              在南之沛甫田的对话
              公元前5 0 5 年周王子朝在楚国被暗杀以后,周景王"宣布哲
              人令德"的无射变法事业宣告最后失败。聃季族因此失去了王室的
              权益,撰写令德的老聃只有归居黄河南之沛泽--彭地甫田(今
              河南中牟县)。变法虽然失败了,它的理论灵魂却是成功的,孔
              子到南之沛继续向老子请教,就证明了这个问题。时间:公元前
              5 0 2 年。
              三、《庄子•天运》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
              "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
              。"老子说:"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
              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 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
              年而未得也。"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君;
              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亲;使道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
              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佗
              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
              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
              义"先王之蘧庐(音渠•旅舍)也,止可以一宿而不久处,觏(音
              构•构成)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
              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
              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以富为是者,不能
              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
              、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音路•杀
              灭)民也。怨恩、取与、鉴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
              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不以为然者,天门
              弗开矣。"
              译 文
              孔子已经五十岁了,虽有一般知识还没领悟循变理论,因此
              南行到沛泽甫田去求教老君。
              老君说:"你来了,我听说你是北方有责任心的人!你领悟循
              变理论了吗?" 孔子说:"还没领悟。"
              老子说:"你有什么不足来求学呢?"
              孔子说:"我想把发展气数的逻辑弄懂,五年了,没弄明白。
              "
              老子说:"你还有什么不足要求学呢?"
              孔子说:"我想把阴阳对立统一在十全十美上,两年了还未弄
              明白。"
              老子说:"当然,如果循变理论可以奉献,那么人们没有不把
              它献给自己领导的;如果循变理论可以进取,那么人们没有不让
              它进取在亲朋中的;如果循变理论可以告人,那么没有人不把它
              告诉兄弟的;如果循变理论可以送人,那么人们没有人不把它送
              给子孙的。然而,不可能的事是没有"其它"的。心中没有目的而
              不能制约、心外没有正道而不能实现于外时,思想能人就不发出
              ;由外界反映的意见没有左右于心中时,能人也不会放在心上。
              名谓是公用的工具,不可以偏取。"仁义"是先前统治者行为的临
              时旅舍,只可以暂居不可以久住。仁义和先王遗舍一样,建构于
              它,就会召来责难。古代知行到位的"至人",导道于帮人之情,
              寄托于义气之力。用以追求自由的理想,索取于现实简朴的养地
              ,立足于不求借的环境。自由,是自无起有的作为;实简,容易
              休养生息;不求,为用地实践生活。古人,把这叫追求真实生活
              的举措。以财富为目的的,不让人利禄;以显赫为目的的,不让
              人名份;争权的,不愿***纵。操作起来害怕,舍弃又伤悲,
              没有一点知识去予见纠缠不休事情的人,是自然要杀灭的俗民。
              报怨与恩惠、索取与给与、上谏与下教、生产与诛杀八种手段,
              是端正社会行为的工具。唯有追循社会变革而又没被社会埋没的
              人,才能使用这些社会工具。因此说,正人者必先正己,不这样
              做的人,大治的门坎是不会向他敞开的。"


              IP属地:上海7楼2018-09-14 22:12
              回复
                四、《庄子•天运》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迷目,则天地,四
                方易位矣;蚊虻咂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惨然,乃愤吾
                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
                而立矣,又奚杰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
                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
                。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 亦将何
                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章,乘云气而
                养乎阴阳。予张口而不能嗋(音协•合),予又何规老聃哉?"子
                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
                ?赐亦可得而观乎?遂以孔子声见老聃,老聃方将居堂而应。微
                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子贡曰:"夫三皇五帝之
                治天下不同,其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老聃
                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
                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
                。"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
                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为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
                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服,而民不为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
                ,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
                伦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
                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
                乎妇女(《文子•老子曰》"鲁以偶人葬而孔子叹"),何言哉!
                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
                ,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惨于蛎虿
                (音差•蝎类)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
                以为圣人,不可耻乎? 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立而不安 。
                译 文
                孔子见到老君后谈论仁义问题。
                老君说:"你呀,播糠迷眼观察世界,上下左右都变了位置;
                蚊虫咬肤体味通宵,无法入睡。你主张仁义的后果太惨了,使我
                愤怒己极,造成社会的祸乱太大了!我的学子,你要使社会没有
                传统、失去纯朴!我的学子应该主张开放社会风气而运作,总揽
                社会原则而立论呀!这样做又可必象豪杰样,即想新建鼓动原则
                而同时又去求助死人原则?你心不正!那天鹅不用天天洗澡自然
                就白、乌鸭不用天天涂染自然就黑,黑和白的本质没理由辩论,
                名气声誉的观察也没理由去夸大。干泉中的鱼相:它在陆上的样
                子、吐着涎沫无所谓的样子,是忘记了大自然的江湖啊!"
                孔子见过老君后,回到寓所,三天不说话。
                弟子们问他:"先生见到老君以后,是怎样规劝他的呀?"
                孔子说:"我现在可是见到了真龙!那龙的精神,能综合成大
                体而分散成章法,能驾御言云气数而调养在阴阳辩证的万化之中
                。我被说得张口结舌,我还有什么能力去规劝老君"反无"求利呀
                !"
                子贡说:"这样说,有原则的圣人果真能继承祖位而体现龙的
                精神--号召如雷鸣而心思如渊深,行劝起来又能顶天立地?请让
                我去见见他,行吗?
                于是,子贡就以孔子的名义去见老君,老子盘坐在堂屋接见
                了他。
                老子微声说:"我的年事已经'过时'了,你还有什么要劝戒我
                的吗?"
                子贡说:"那三皇五帝治理社会的方法虽然不同,却享有同样
                的名望,而先生你却独自以为他们不是思想能人,这是为什么?
                "
                老子说:"小孩子少进谏!你有什么理由说他们治理社会的方
                法不同?"
                子贡答:"尧授权给舜,舜授权给禹;禹用能力得权而汤用战
                争夺权;文王顺服纣王不敢背逆而武王叛逆纣王而不肯顺服。因
                此说,他们的方法不同。"
                老子说:"小孩子少进谏!我告诉你三皇五帝过去治理社会的
                情况:黄帝治理社会的时候民心纯朴归一,即便是民众中亲人死
                了不哭泣,大家也不见怪;尧帝治理社会的时候民心亲爱,既便
                是民众中有人被亲人杀了,亲人不提大家也不见怪;舜帝治理社
                会的时候使民心竞争,民妇养胎十个月才生子,子生五个月而能
                说达不到孩子要求的事是谁出的主意,从此人生命夭析的事出现
                了;禹帝治理社会的时候使民心变易,人有了心计而军队就有了
                服从,认为殊杀盗逆者不算杀人。这些人为的原则生发点,影响
                了社会传闻定论,造成了社会惊扰。为主人服务的儒士笔墨兴起
                来了,开始形成"有,之以为利"的伦理。而如今,鲁国妇女要殉
                夫"偶人葬",你还能说什么!我告诉你:古代三皇五帝治理社会
                时,名义上说是治理,实际上是祸患无穷。古代三皇的知识,上
                违反日月自然的光明、下离异山川风土的精华、中懈怠四季时光
                的实施。他们的知识后果比蝎子尾巴和吃肉的野兽还惨!那些没
                能安定社会性情和命运的人(按:指孔子等),自称为是社会的
                思想家,难道不可耻吗?太无耻了!"子贡听了这一番论理后惊讶
                而恭敬,立而不安。


                IP属地:上海8楼2018-09-14 22:13
                回复
                  五、《庄子•天运》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
                  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生之道,而明周、
                  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生之陈迹也
                  。岂所以迹哉,今子之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
                  ?夫白鹭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
                  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为、时不可
                  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孔子
                  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
                  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
                  "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译 文
                  孔子对老君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
                  ,自己认为很久了、熟知其中的原由了。原因在伪诈的思想,当
                  今七十二个君主都在论说先王的道理,都在阐明周公、召公的事
                  迹,竟没有一位君主能实际应用!太遭了,这人文的逻辑很难说
                  清楚,自然的规律也很难弄明白呀!"
                  老子说:"幸运呀!多亏你没遇上"治世"的君主呀!你说的"
                  六经"与《六艺》不同,早已是先王陈迹了。我所以说它是陈迹,
                  因为你今天说的道理都是先人说过的道理了。人的足迹,是人用
                  鞋踩出来的,能说足迹就是鞋吗?那白鹭的品相,眼睛的视线不
                  变就风化结合;飞虫,雄的在上风叫,雌的在下风应而风化结合
                  。各类动物,自己分化了雌雄。因此说,阴阳雌雄风化的属性不
                  可以对换、使命不可以改变、时间不可以终止、规律不可以阻塞
                  。偶然从规律和逻辑中得到好处,没有自己参加是不可能的,而
                  让规律和逻辑失去这个好处,没有自己参加是完全可以的。"
                  孔子没到三个月,重新拜见了老子。
                  孔子说:"我明白了。乌鸭、喜鹊孵卵育子、鱼濡沫育子,做
                  在细要处的才能育化,有利了弟弟而哥哥要哭泣。很久了,我没
                  育化自己为真正的人。不首无育化自己的人,怎么可能去育化别
                  人呢?"
                  老子说:"可以了!你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IP属地:上海9楼2018-09-14 22:13
                  回复
                    七、《庄子•天地》
                    夫子问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
                    '。辩者有言曰:'离坚白,若县寓'。若是,则可谓圣人乎?"老
                    聃曰:"是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执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
                    山林来。丘,予告若而所不能闻与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
                    ,无心、无耳者--众有;形者与无形无状而皆存者--尽无。其动
                    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
                    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谓入于天。"
                    译 文
                    乡校教师孔子向老君请教。
                    孔子说:"有人研究循变理论,看倾相,是论述'可不可决断
                    和然不然判断的。'辩论人争执说:'分开事物坚和白的属性是评
                    价理论寓意内涵的标准'。如果真是这样,可以称他们为思想家吗
                    ?"
                    老君说:"是小官吏的变通技巧、是些害怕体力劳动的懒汉。
                    能执留看家的狗有思想,猿猴的灵便应该想到它是来自山林环境
                    。孔丘,我告诉你所听不到和说不出的道理:凡是产生'有,之以
                    为利'的判断,首先要'为利'地涉足;'无,之以为用'的心机和听
                    闻,那是普通民众对利益的判断。形象人和没有形象、没有状态
                    而生存的人,一个也没有。人的行动和止步、生存和死亡、兴起
                    和废弃,都不是人们愿意做而作的。对为利的'有',虚实的治理
                    都在人。在治理中,人们能忘忽在事物中、忘忽在自然中,它的
                    名字叫忘己。忘记自己存在的原因,是投入在自然而然的统治当
                    中。


                    IP属地:上海11楼2018-09-14 22:14
                    回复
                      八、《庄子•田子方》
                      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干,执然似非人。孔子
                      便而待之。少焉见。曰:"丘也眩与其信然与向者,先生形体掘若
                      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孔
                      子曰:"何谓邪?"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尝为
                      汝议乎其将,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
                      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记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
                      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
                      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所穷。非是也?且孰为之宗?"孔
                      子曰:"请问游是。"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
                      乎至乐,谓之至人。"孔子曰:"愿闻其方。"曰:"草食之兽不疾
                      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
                      入于胸次。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
                      肢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
                      、祸福之所介乎!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
                      而不失于变!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熟),足以患心。已
                      为道者,解乎此。"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
                      ,古之君子孰能脱焉!"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汋(音昨•清
                      )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
                      天之自高、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孔子出,以告彦回。曰:
                      "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音稀•小蠓)与微。夫子之发,吾覆也
                      ,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译 文
                      孔子去见老君,老子新洗了澡,盘坐晾干被发,木然状不像
                      是活人。孔子找了一个方便的地方等待。过了一会儿接见了他。
                      孔子说:"我刚才头昏眼花好像看到您真实的形象,先生的形
                      体掘强似僵木,像离开人间超然独立。"
                      老君说:"我正在游心思维于事物的生发之初。"
                      孔子说:"这话怎么说呢?"
                      老君说:"心智困绕而不能知识,口齿闭合而不能言说。我试
                      为你议论一下:起始是清冷到位的阴,是盛热到位的阳。清冷发
                      出于上天,盛热发出于下地,上下两者交融合和而万物丛生。你
                      或者把它们记号为阴阳规律,但你却看不到这个记号的形体,抽
                      象概括出来的信息都是脱离实体的虚论。一会儿暗一会儿明,日
                      迁月移,每天都有作为却看不到功绩;生有理由萌发,死有理由
                      归宿,它们始终相反没有首尾,却不知道穷尽他们的理由。如果
                      不是这样,那么,什么才是它们的宗旨呢?"
                      孔子说:"请问如何去游是--去追求真理。"
                      老君说:"你得到真理的是,就是到位的美、到位的乐。得到
                      到位的美再追求到位的乐,可称之为到位的至人。"
                      孔子说:"想听听达到"至人"的方法。"
                      老君说:"吃草的动物不怕变换草地,在水中生活的虫子不怕
                      变换沼池,小的变化影响不了生存的根本规律,喜怒衰乐的情绪
                      变化也侵及不了胸中的抱负。这世界的存在,是世界万物同一的
                      所在,得到这个同一也就有了统一的法则。生命的四肢百体最后
                      都将变成尘土,生和死的循环像昼夜一样谁也滑脱不了,更何况
                      它们是一生得失、祸福的分际呢!抛弃奴隶身份的人,"弃隶"视
                      如弃身泥,是珍视自身比奴隶身份贵重的表现。贵重就贵在我有
                      了自由还不放弃变革!而且,千变万化是没有时间终始而有空间
                      极限的,你弄明白这些,就够你伤神的了。已经施为过社会循变
                      关系的人,是会了解这些的。"
                      孔子说:"先生的原则附合自然规律,还设计了到位的社会理
                      想来修整人心,古代的领导人有谁能超过您呀!"
                      老君说:"不能这样说。人让水清彻,为用的施为才自然;到
                      位的人对于原则,不修整自己就脱离不了动物的本性,这就像天
                      能自然高、日月能自己明一样。先生你,怎样修整自己呀!"……

                      孔子退出。回来把这些话告诉了彦回。
                      孔子说:"我对于循变理论的了解,就像飞蠓那样微小。先生
                      的启发,便我彻悟:我到现在还不懂自然、社会和精神演变的全
                      面性理论。"


                      IP属地:上海12楼2018-09-14 22:15
                      回复
                        因此,对周朝丢失的图书史料踪迹可作如下结论:
                        一、孔子烧毁了大部分(没有抄件的就永远消失了),但仍
                        有部分极为重要的图书史料被埋藏在孔子的旧宅范围中(墙壁、
                        地下或周边地区)。
                        二、老子在楚国对孔子说:“夫,不忍一世之伤而傲万世之
                        患抑固窭。”说明老子把复兴中国的希望寄托于遥远未来,老子
                        肯定要有远见地藏书在他行程的某地。包括:A、洛阳地下或周边
                        地区;B、任“征藏史”随王子朝去楚的居地;C、由楚返周的沿
                        途地区;D、“南之沛”——中牟县一带;D、去秦国的沿途;E、
                        在秦国的居地。
                        三、周时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国家“图书馆”,都保存着相
                        当部分的周朝史料,被埋藏和流失在民间的史料很多,应该说绝
                        大部分都是真的,不过古代各国文字相异,且都是抄书或刻印,
                        不准确性难免。因此,重新审视被定为“伪书”……十分必要。
                        在各诸侯国所在地也可发掘部分史料。
                        作者认为这是一项大工程,它关乎中华民族命运继承的大事
                        大非问题,有志者不可不留此心机。


                        IP属地:上海14楼2018-09-14 22:16
                        回复
                          转贴完。


                          IP属地:上海15楼2018-09-14 22:16
                          回复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第二载:“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记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文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授其传指,为有所剌讥褒讳挹损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前汉书·艺文志》载:“昔孔子阅鲁史以修《春秋》,书有褒贬不可以书见,口授弟子。左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夫子所言而作传。”
                            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左丘明看到孔丘的弟子们胡编乱造历史,恐怕后人被他们所误,所以写了《左传》,《左传》是我最信任的史书,它也许因为某些原因没有足够的信息,但是它决不妄言,决不撒谎!尚书描绘的所谓的牧野之战左传就没有,左传也没有所谓帝喾,左丘明老先生为了给后人留下真实的历史,防止后人被孔儒欺骗,毅然写出《左传》,他的眼睛瞎了我认为可能是被鲁国统治者所害!


                            IP属地:上海16楼2018-09-14 22:34
                            回复(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