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以前江道基本走南大门,潮水直冲杭州,最佳观潮地是杭州,海宁如要看潮则要去赭山。有诗云“潮头初出海门山,千里平沙转面间”。钱塘江毕竟不是内河,尤其一日两次的潮汐携带大量的泥沙,从杭州湾到海门江面缩狭,泥沙沉淀,南大门渐渐淤涨。
钱塘江在海门的第一次改道,是在清康熙十九年(1680)四月十五日,钱塘江海潮自东入中小门。当年赭山镇东西两边土地都没入水中,只剩街中心孤守江心。当时人心惶惶,举家搬迁。赭山街市一落千丈,店铺十去八九。赭山,重新成为钱塘江江中的孤岛。
清雍正年间,原钱塘江的主道南大门渐渐淤积成平陆,而赭山街市开始和南岸接壤。从此,赭山,与海宁隔江相望。
钱塘江水道由中小门出入,但中小门江面窄狭,潮过沙淤。潮水主流虽然出入中小门,但北大门——白虎山北与海宁塘之间开始漫流,而且流道逐年变大,北岸仅有一线塘堤,最易溃溢,严重影响北岸的安危。
为了疏通中小门,清朝的雍正皇帝曾经颁布五道圣旨,阻止钱塘江江道北移。第一道圣旨:命浚赭山海口。当时历时月余采用“冲刷法”疏浚中小门海口堆积的淤沙,但仅仅通畅十余年,旧症复发。
钱塘江在海门第二次改道,是在乾隆四十二年(1703),钱塘江江流全趋北大门,中小门完全淤塞成陆。自此,钱塘江主道在海门固定,时至今日。
钱塘江每一次改道,对沿岸居民常常是灭顶之灾。据历史记载,仅南大门为海潮流道的500余年间,被海潮冲毁堤塘多达百余次,吞噬生命16万人。
萧山国际机场就位于坎山与赭山之间,跑道又平又直。南来北往的旅客大概很少知道,萧山国际机场所在的这块土地,几百年之前实际上是钱塘江的入海大海门(南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