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吧 关注:417贴子:3,155

《战国纵横家书》译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感谢咱吧妹子 @无尽相 翻译 ,,献上我的膝盖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9-02 23:30回复
    一、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
    自赵献书燕王曰:始臣甚恶事,恐赵足臣之所恶也,故冒赵而欲说丹与得,事非□□□□□□臣也。今奉阳君之使与封秦也,任秦也,比燕于赵。令秦与莌宋不可信,若持我其从徐制事,齐必不信赵矣。王毋夏事,务自乐也。臣闻王之不安,臣甚愿之中重齐欲如齐,秦毋恶燕、梁以自持也。今与臣约,五和,入秦使,使齐、韩、梁、燕约?军之日,无伐齐、外齐焉。事之上,齐赵大恶;中,五和,不外燕;下,赵循合齐、秦以谋燕。今臣欲以齐大恶而去赵,胃齐王,赵之禾也,阴外齐、谋齐,齐赵必大恶矣。奉阳君、徐为不信臣,甚不欲臣之之齐也,有不欲臣之之韩、梁也。燕事小大之诤,必且美矣。臣甚患赵之不出臣也。知能免国,未能免身,愿王之为臣故,此也。使田伐若使使孙疾召臣,因辞于臣也。为予赵甲因在梁者。
    译文:苏秦被扣留在赵地时写给燕王的书信说:一开始我很讨厌这类事…………所以冒险到赵国而要说服公玉丹和强得二人…………现在奉阳君的使臣和……给我封地,让我任事,使燕国亲附赵国,让我和奉阳君…………齐国就必然不信任赵国,王上不要忧虑,追求自身享乐。我听说王上不安,我很愿意……加重齐国的贪欲……,使秦国不与燕国、魏国交恶,来维持燕国和魏国的存在。而今秦、赵、韩、魏、燕,五国约定联合,入秦的使臣…………约定撤退攻秦军队的日期,无非是为了讨伐齐国、排斥齐国。事情发展的最好走向,是齐赵关系大为恶化;中等走向,是齐、赵、韩、魏、燕联合攻秦,不排斥燕国;最坏走向,是赵国顺从齐国、秦国,一同谋取攻打燕国。现在我想要使齐国陷入困境,先要离开赵国,去告诉齐王,赵国表面上联合齐国,背地里排斥齐国、谋划攻打齐国――这样一来,齐国和赵国必然交恶。但是奉阳君和韩徐为不相信我,他们很不愿意让我去齐国,也不愿意让我去韩国、魏国。他们给燕国大大小小的谏言,一定都美化我在赵国的境况。我很担心赵国不放我走。我的才智可以使燕国免于祸患,却不能保全自己。但愿我王为了我,派田伐或者使孙紧急召我回燕国,这样我王使我有离开赵国的理由。因为我,赵国的军队在魏国梁地集结。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9-02 23:35
    回复
      2025-08-31 00:42: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
      使韩山献书燕王曰:臣使庆报之后,徐为之与臣言甚恶,死亦大物已,不快于心而死,臣甚难之。故臣使辛谒大之。王使庆谓臣:“不利于国,且我夏之。”臣为此未敢去之。王之赐使使孙与弘来,甚善已。言臣之后,奉阳君、徐为之视臣益善,有遣臣之语矣。今齐王使李终之勺,怒于勺之止臣也。且告奉阳君相桥于宋,与宋通关。奉阳君甚怒于齐,使勺足问之臣,臣对以弗知也。臣之所患,齐勺之恶日益,奉阳君尽以为臣罪,恐久而后不可□救也。齐王之言臣,反不如已。愿王之使人反复言臣,必毋使臣久于勺也。
      译文:苏秦(被扣留在赵国时)派韩山上书燕王说:我派盛庆上书之后,韩徐为以恶言恫吓我。死是大事,心中不快地死去,我感到非常为难。所以我派使者辛请求离开。我王的使者盛庆告诉我说:“对国家没有好处,是我担心的事。”我因此不敢离开。我王派使者使孙和弘二人前来,就很好了。他们帮我说好话之后,奉阳君和韩徐为对待我好了一些,有说过要放行我。而今齐王派使者李终到赵国,对赵国扣留我表示愤怒。并且齐王告诉奉阳君,任命桥担任宋国丞相,与宋国互通往来。奉阳君对齐国非常愤怒,派赵足审问我,我以“不知道”回应他们。我担心的是,齐国和赵国关系愈发恶化,而奉阳君将此归罪于我,恐怕我要长时间被扣留而放行遥遥无期。齐王为我向奉阳君说的好话,对我没有帮助,反而不如不说。希望我王派人多次替我说好话,务必不要让我长时间被扣留在赵国。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9-02 23:38
      回复
        三、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
        使盛庆献书于燕王曰:虽未功齐,事必美者,以齐之任臣,以不功宋,欲从韩、梁取秦以谨勺,勺以用薛公、徐为之谋谨齐,故齐赵相倍也。今齐王使宋窍谓臣曰:“奉阳君使周纳告寡人曰:‘燕王请毋任苏秦以事’,信奉阳君使周纳言之,曰:‘欲谋齐’,寡人弗信也,周纳言:燕勺循善矣,皆不任子以事。奉阳君□□丹若得也,曰:笥毋任子,讲,请以齐为上交。天下有谋齐者请功之。”苏修在齐,使予齐、勺矣。今齐王使宋窍诏臣曰:“鱼将与子□有谋也。”臣之所不功齐,全于介,所见于薛公、徐为,其功齐益疾。王必勺之功齐,若以天下焉。外齐于禾,必不合齐、秦以谋燕,则臣请为免于齐而归矣。为赵择必赵之不合齐、秦以谋燕也,齐王虽归臣,臣将不归。诸可以恶齐勺者将之。以恶可也,以蓐可也,以与勺为大仇可也。今王曰:“必善勺,利于国。”臣与不知其故。奉阳君之所欲,循善齐、秦以定其封,此其上计也。次循善齐以安其国。齐勺循善,燕之大过。将养勺而美之齐乎,害于燕,恶之齐乎,奉阳君怨臣,臣将何处焉。臣以齐善勺,必容焉,以为不利国故也。勺非可与功齐也,无所用。勺毋恶于齐为上。齐勺不恶,国不可得而安,功不可得而成也。齐赵之恶从已,愿王之定虑而羽?臣也。勺止臣而它人取齐,必害于燕。臣止于勺而侍其鱼肉,臣□不利于身。
        译文:苏秦派盛庆上书燕王说:……虽然没有攻打齐国,对于燕国来说,事态发展必然的好走向是齐赵交恶。因为齐国任用我,没有攻打宋国,打算联合韩国、魏国,拉拢秦国来防范赵国,赵国已经任用薛公和韩徐为来谋划防范齐国,所以齐国和赵国敌对。而今齐王派宋窍转告我:“奉阳君派周纳告诉寡人:‘燕王请赵国不要任用苏秦’,奉阳君让周纳解释说:‘苏秦密谋伐齐’,寡人不相信,周纳又说:‘燕国和赵国都顺从和齐国交好,都不任用苏秦。’奉阳君让公玉丹或者强得转告寡人说:‘如果齐王不任用苏秦,齐赵便和解,赵国与齐国交好,请允许赵国攻打天下有谋划敌对齐国之意的国家。’”苏脩在齐国…………。而今齐王派宋窍告诉我:“我与你有谋划了。”…………赵国没有攻打齐国,而是伏于齐国边界。我看薛公和韩徐为愈发迫切地要攻打齐国。我王如果能确定赵国攻打齐国,那么即使天下联合,也排斥齐国在外,赵国一定不会联合齐国、秦国来谋燕国,那么我就要请求齐王允许我离开赵国回去。为赵国选择,如果赵国一定要联合齐秦,而燕王不能确定赵国不联合齐秦来谋燕国,那么即使秦王要我回去,我也不能回去。我将使用各种能够恶化齐赵关系的方法。可以让齐国厌恶赵国,可以让齐国侮辱赵国,可以让齐国和赵国结怨。而今我王说:“一定要和赵国交好,这样对燕国有利。”我不知道我王为什么这么认为。奉阳君想要的是赵国顺从并交好齐国和秦国,来谋定他的封地,这是他的上计。次一等的是赵国和齐国交好,来稳固他在赵国的地位。齐赵如果交好,燕国将大祸临头。纵容赵国与齐国交好,必定有害于燕国。如果让齐赵交恶,奉阳君将怨恨我。我又何去何从呢?我知道如果齐国和赵国交好,我一定能被赵国容纳,但我很清楚这样对燕国不利。赵国如果不能用来和燕国一同攻打齐国,便没有可利用之处。对于赵国来和我的处境说,赵国不和齐国交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齐赵不交恶,燕国将不得安宁,伐齐大计也不能完成。如果我使齐赵成功交恶,希望我王决定帮助我,赵国扣留我而派别人与齐国结盟,对燕国一定有害。我被扣留在赵国任人宰割,自身难保。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9-02 23:40
        回复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
          自齐献书于燕王曰:燕齐之恶也久矣。臣处于燕齐之交,固知必将不信。臣之计曰:齐必为燕大患。臣循用于齐,大者可以使齐毋谋燕,次可以恶齐勺之交,以便王之大事,是王之所与臣期也。臣受教任齐交五年,齐兵数出,未尝谋燕。齐勺之交,壹美壹恶,壹合壹离。燕非与齐谋勺,则与赵谋齐。齐之信燕也,虚北地□行其甲。王信田代缲去疾之言功齐,使齐大戒而不信燕。臣秦(拜)辞事,王怒而不敢强。勺疑燕而不功齐,王使襄安君东,以便事也,臣岂敢强王(哉)。齐勺遇于阿,王忧之。臣与于遇,约功秦去帝。虽费,毋齐、赵之患,除?臣之?。齐杀张?,臣请属事辞为臣于齐。王使庆谓臣:“不之齐危国。”臣以死之围,治齐燕之交。后,薛公、干徐为与王约功齐,奉阳君鬻臣,归罪于燕,以定其封于齐。公玉丹之勺致蒙,奉阳君受之。王忧之,故强臣之齐。臣之齐,恶齐勺之交,使毋予蒙而通宋使。故王能材之,臣以死任事。之后,秦受兵矣,齐勺皆尝谋。齐勺未尝谋燕,而俱诤王于天下。臣虽无大功,自以为免于罪矣。今齐有过辞王不谕齐王多不忠也,而以为臣罪,臣甚惧。?之死也,王辱之。襄安君之不归哭也,王苦之。齐改葬其后而召臣,臣欲毋往,使齐弃臣。王曰:“齐王之多不忠也,杀妻逐子,不以其罪,何可怨也。”故强臣之齐。二者大物也,而王以赦臣,臣受赐矣。臣之行也,固知必将有口,故献御书而行。曰:“臣贵于齐。燕大夫将不信臣。臣贱,将轻臣。臣用,将多望于臣。齐有不善,将归罪于臣。天下不功齐,将曰:善为齐谋。天下功齐,将与齐兼弃臣。臣之所处者重卵也。”王谓臣曰:“鱼必不听众口与造言,鱼信若遒龁也。大,可以得用于齐;次,可以得信;下,苟毋死。若无不为也。以奴自信,可;与言去燕之齐,可;甚者,与谋燕,可。期于成事而已。”臣恃之诏,是故无不以口齐王而得用焉。今王以众口与造言罪臣,臣甚惧。王之于臣也,贱而贵之,蓐而显之,臣未有以报王。以求卿与封,不中意,王为臣有之两,臣举天下使臣之封不(惭)。臣止于勺,王谓干徐为:“止某不道,乃免寡人之冠也。”以振臣之死。臣之德王,(深)于骨随。臣甘死、蓐,可以报王,愿为之。今王使庆令臣曰:“鱼欲用所善。”王笱有所善而欲用之,臣请为王事之。王若欲剸舍臣而槫任所善,臣请归择事,句得时见,盈愿矣。
          译文:苏秦从齐国上书燕昭王说:“燕国和齐国交恶很久了。我在燕国和齐国之间周旋,本来就知道我必定被怀疑。我的看法是:齐国必然成为燕国的大祸患。我顺从地在齐国任职,最好的情况是让齐国不要谋划对付燕国,其次是恶化齐国和赵国的邦交,以便我王行事,这是我王与我的约定。我奉命到齐国任职五年,齐国多次出兵,都没有打过燕国的注意。齐国和赵国的邦交,时好时坏,时合时离。燕国不是和齐国一起对付赵国,就是和赵国一起对付齐国。齐国因为相信燕国,以至于尽撤北边的防务,把兵力抽调到其他地方。我王如今相信田代和缲去疾的话,将要攻打齐国,使齐国加强戒心而不再信任燕国。我请求辞去我的事务,我王愤怒我却不敢强迫。赵国怀疑燕国因此不攻打齐国,我王可以派遣襄安君去齐国,以便于行事,我又怎么敢强迫我王呢?齐赵在齐国的东阿临时会晤,我王为此非常担心。我参与了这次会晤,约定联合齐赵攻打秦国,并且齐国取消‘东帝’的称号。虽然燕国付出人力物力,却为燕国免除了向齐赵称臣之患,燕国群臣不用以此为耻。齐国杀了张魁,我请求把我交给执法官吏辞去我在齐国的职务。我王派盛庆对我说:‘如果不去齐国,对燕国有危险。’我冒死来到围邑,完善齐国和燕国的邦交,奉阳君为了谋定他在齐国的封地而出卖我。公玉丹到赵国通知奉阳君要把蒙邑封给他,奉阳君接受了。我王为此忧心忡忡,所以强迫我去齐国。我到齐国,恶化齐赵的邦交,使齐国不给奉阳君蒙邑并且和宋国互通往来。所以我王能够明白,我担任此事冒着身死的危险。之后,秦国被攻打,齐赵曾经谋划过这样。齐赵不曾打燕国的注意,而是都和天下争取与我王交好。我虽然没有立大功,也自认为可以免于罪责。而今齐国说了过于无礼的话,我王没有意识到齐国有多么不正直,却认为是我的罪过,我感到非常恐惧。张魁被杀,我王以此为辱。襄安君被扣留,不能归国奔丧,我王为此很苦恼。齐国改葬王后,要召见我,我打算不去,让齐国遗弃我。我王说:‘齐王不正直,杀妻、驱逐儿子,都不当成罪过,你有什么好抱怨的。’所以我王强迫我去齐国。两者都是大事,我王若因此赦免我,我将接受去齐国,我这次离开燕国,知道定会有人在背后诽谤我,所以在行前曾给我王上书说:‘我如果在齐国成为显贵,燕国大夫们将不相信我;我如果不受中用,他们将轻视我;我如果被任用,将对我提出很多要求;齐国如与燕国关系不好,将归罪于我;各国不攻打齐国,将指责我善于为齐国谋划;各国如果攻打齐国,将与齐国一道抛弃我。我的处境就像叠置的鸟卵一样,非常危险,动辄得咎。’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9-02 23:44
          回复
            接上:我王告诉我:‘我决不听众人的谗言,我对你的信任坚定不移。最理想的,是你在齐国受到重用;其次,是取得齐王的信任;往最坏处想,只要不死,你怎么办都行。你把家属接到齐国,使齐王相信你,可以;和齐王说你要背弃燕国投奔齐国,可以;你甚至可以和齐王商量如何对付燕国。总之,目的在于把我们的事办成功。’我依仗我王说的话,因此没有不用言辞得到齐王重用。而今我王因为众人的诽谤和谣言怪罪我,我非常恐惧。我王对于我,是在我贫贱的时候使我富贵,在我被辱没的时候使我显达,我无以回报我王的恩情。求得官位和封地,并非我内心之意,我王使我得到了官位和封地,我列举全天下拥有这两者的使臣与我相比,我认为我受之无愧。我被扣留在赵国时,我王派人转告韩徐为说:‘扣留苏秦是不道义的,这就等同于对我的侮辱。’来救我免于一死。我对我王的感激之情深入骨髓。我甘愿身死、受辱,只要可以报答我王,我愿意这么做。现在我王派盛庆命令我:‘我想任用我信任的人。’我王如果有信任的合适人选并且打算任用他,那么我请求为我王辅助他。我王如果想要遗弃我而专任用喜欢的人,请允许我从齐国回来辞去一切职务。假如我能够见到我王,那将是我最大的愿望。”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9-02 23:44
            回复
              苏秦谓燕王章
              谓燕王曰:“今日愿耤于王前。(假)臣孝如增参,信如尾星,廉如相夷,节有恶臣者,可毋(惭)乎?”王曰:“可矣。”“臣有三资者以事王,足乎?”王曰:“足矣。”“王足之,臣不事王矣。孝如增参,乃不离亲,不足而益国。信如尾星,乃不延,不足而益国。廉如相夷,乃不窃,不足以益国。臣以信不与仁俱彻,义不与王皆立。”王曰:“然则仁义不可为与?”对曰:“胡为不可。人无信则不彻,国无义则不王。仁义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自复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三王代立,五相蛇政,皆以不复其掌。若以复其掌为可王,治官之主,自复之术也,非进取之路也。臣进取之臣也,不事无为之主。臣愿辞而之周负笼操臿,毋辱大王之廷。”王曰:“自复不足乎?”对曰:“自复而足,楚将不出雎、章,秦将不出商阉,齐不出吕(隧),燕将不出屋、注,晋将不(逾)泰行,此皆以不复其常为进者。
              译文: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9-02 23:50
              回复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一)
                自梁献书于燕王曰:齐使宋窍、侯?谓臣曰:“寡人与子谋功宋,寡人恃燕勺也。今燕王与?臣谋破齐于宋而功齐,甚急,兵(率)有子循而不知寡人得地于宋,亦以八月归兵,不得地,亦以八月归兵。”今有告薛公之使者田林,薛公以告臣,而不欲其从己闻也。愿王之阴知之而毋有告也。王告人,天下之欲伤燕者与?臣之欲害臣者将成之。臣请疾之齐观之而以报。王毋忧,齐虽欲功燕,未能,未敢。燕南方之交完,臣将令陈臣、许翦以韩、梁问之齐。足下虽怒于齐,请养之以便事。不然,臣之苦齐王也,不乐生矣。
                译文:苏秦在大梁上书燕王说:“齐王派使臣宋窍、侯瓗转告我说:‘寡人与你谋划攻取宋国,依靠燕国和赵国的协助。现在燕王和群臣密谋等待齐兵在攻宋前线被破后,进而攻齐,形势很紧急,燕王派兵众多却不知道如果寡人得到宋国土地,我就八月撤兵;如果我得不到土地证我也在八月撤兵。’现在齐王又把这些告诉身在魏国的薛公派去齐国的使者田林,薛公又将这一情况告诉我,却不希望他的属下知晓。希望我王私下里知道这些而不要在明处说。我王如果告诉了其他人,那么便顺遂了天下想要对燕国不利的人和群臣中想要害我的人的意图。我请求即刻赶往齐国观望形势并且告知我王。我王不用担心,虽然齐国想攻下燕国,但齐国没有这个能力也不敢如此。燕国和赵国关系好,我将派陈臣、许翦分别以韩国、魏国使臣的身份拜访齐国。我王虽然对齐国有怨愤,还请保持和齐国的邦交以便于行事。不然我和齐王难以相处,日子就不好过了。”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9-02 23:52
                回复
                  2025-08-31 00:36: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二)
                  自梁献书于燕王曰:“薛公未得所欲于晋国,欲齐之先变以谋晋国也。臣故令遂恐齐王曰:‘天下不能功秦,□道齐以取秦。’齐王甚惧而欲先天下,虑从楚取秦,虑反干?,有虑从勺取秦。今梁、勺、韩、□□□□□□□薛公、徐为有辞,言劝晋国变矣。齐先鬻勺以取秦,后卖秦以取勺而功宋,今有鬻天下以取秦,如是而薛公、徐为不能以天下为其所欲,则天下故不能谋齐矣。愿王之使勺弘急守徐为,令田贤急守薛公,非是毋有使于薛公、徐之所,它人将非之以败臣。毋与奉阳君言事,非于齐,一言毋舍也。事必□□南方强,燕毋首。有慎毋非令?臣众义功齐。”齐王以燕为必侍其(弊)而功齐,未可解也。言者以臣□贱而邈于王矣。
                  译文:苏秦从大梁上书给燕王说:“薛公没有在魏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他希望齐国先发动事变攻打魏国。我因此派遂恐吓齐王说:‘各国合纵而不攻秦,是因为齐国不收约定暗中拉拢秦国。’齐王很害怕,想先于天下的国家拉拢秦国,考虑联合楚国拉拢秦国,打算召回韩珉,借此香秦国示好,又打算联合赵国拉拢秦国。现在魏国、赵国、韩国……薛公、韩徐有充分理由,劝三晋做出改变。齐国先出卖赵国去拉拢秦国,之后出卖秦国拉拢赵国并且攻打宋国,现在又出卖天下拉拢秦国――齐国摇摆不定,因此各国都在等待机会,薛公和韩徐为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首先发动战争。那么天下便不会攻齐了。希望我王派使者赵弘严密关注韩徐为身边的动向,让田贤关注薛公,保持薛公和韩徐为伐齐的想法。如果不能做到这样就不要派使者到薛公和韩徐为的住处,否则其他人将有非议来败坏我。不要和奉阳君说任何事,关于齐国的是非一句话都不要讲。……我王不要首先表明态度或首先发动战争,不要让群臣在没有命令时聚众议论攻齐之事。齐王认为燕国必定在等待齐国**大意的来趁机攻打齐国,我王千万不能松懈。大臣在言论中认为我身份低贱、与我王关系疏远。”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9-02 23:54
                  回复
                    苏秦谓齐王章(一)
                    谓齐王曰:“薛公相脊也,伐楚九岁,功秦三年。欲以残宋,取进北,宋不残,进北不得。以齐封奉阳君,使梁、干皆效地,欲以取勺,勺是不得。身(率)梁王与成阳君北面而朝奉阳君于邯郸,而勺氏不得。王弃薛公,身断事。立帝,帝立。伐秦,秦伐。谋取勺,得。功宋,宋残。是则王之明也。虽然,愿王之察之也。是?它故,臣之以燕事王循也。?谓臣曰:‘伤齐者,必勺也。秦虽强,终不敢出塞流河,绝中国而功齐。楚、越远,宋、鲁弱,燕人承,干、梁有秦患,伤齐者必勺。勺氏终不可得已,为之若何?”臣谓?曰:“请劫之。子以齐大重秦,秦将以燕事齐。齐燕为一,干、梁必从。勺悍则伐之,愿则挚而功宋。’?以为善。臣以车百五十乘入齐,?逆于高闾,身御臣以入。事曲当臣之言,是则王之教也。然臣亦见其必可也。犹?不知变事以功宋也,不然,?之所与臣前约者善矣。今三晋之敢据薛公与不敢据,臣未之识。虽使据之,臣保燕而事王,三晋必不敢变。齐燕为一,三晋有变,事乃时为也。是故当今之时,臣之为王守燕,百它日之节。虽然,成臣之事者,在王之循甘燕也。王虽疑燕,亦甘之;不疑,亦甘之。王明视天下以有燕,而臣不能使王得志于三晋,臣亦不足事也。”
                    译文:苏秦对齐王说:“薛公在齐国当丞相,攻打楚国九年,攻打秦国三年。打算灭掉宋国,以取得淮北的土地,宋国不灭,便不能得到淮北的土地。薛公为讨好奉阳君,由齐国给他封邑,还让魏国忽和韩国都献地给他,意图以此拉拢赵国,却没有成功。薛公又亲自带魏王和成阳君去邯郸北面朝见奉阳君,仍然没有得以拉拢赵国。后来王上放弃薛公(薛公因田甲劫持齐王,怕连累自己而逃回封地薛邑),亲自执政,应秦王之约称帝,讨伐秦国,秦国战败,拉拢赵国也成功了。这些都是王上的英明。虽然这样,有事需要王上明察。这件事不是其他的,我可以让燕国顺从地侍奉王上。韩珉对我说:‘对齐国不利的,必定是赵国。秦国虽然强大,终究不敢迈出函谷关、沿着黄河渡过中部地区而攻打齐国。楚国和越国离齐国远,宋国和鲁国弱小,燕国依附齐国,韩国和魏国有被秦国攻打的祸患,所以能够对齐国不利的必然只有赵国。赵国又始终拉拢不过来,该拿它怎么办呢?’我告诉韩珉说:‘请允许我用武力强迫赵国。请你使齐国重用我,提高我的身份,我将使燕国侍奉齐国为报。齐国和燕国联合之后,韩国、魏国必定跟随,如果赵国不顺从就攻打赵国,如果赵国顺从就掌控赵国进而攻打宋国。’韩珉认为这个办法很好。我率领车骑一百五十乘入齐,韩珉在齐国临淄的城门迎接我,亲自为我驾车入城。事情的发展变化应当与我的谋划一致。这些都是我为王上的谋划,我认为这样一定行得通。韩珉还不知道我们已经打算变更计划去攻打宋国,不然按照韩珉和我之前的约定就很好了。现在三晋敢不敢支持薛公,我不清楚。即使三晋支持薛公,我确保燕国侍奉王上,三晋一定不敢发动事变。如果齐燕联合了,三晋还是发动事变,这样的事情是时势造成的。因此现在这样的时刻,我会为了王上付出比平时百倍的努力让燕国依附齐国。虽然如此,王上满足燕国的要求才能使我此事成功。即使王上怀疑燕国,也要满足它;不怀疑,也要满足它。王上明示天下已经与燕国联合,我如果还不能使王上权倾三晋,王上也就不值得留着我任事了。”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9-02 23:55
                    回复
                      苏秦谓齐王章(二)
                      谓齐王曰:“始也,燕累臣以求挚,臣为是未欲来,亦未□为王为也。今南方之事齐者多故矣,是王有忧也,臣何可以不亟来。南方之事齐者,欲得燕与天下之师,而入之秦与宋以谋齐,臣诤之于燕王,燕王必弗听矣。臣有来,则大夫之谋齐者大解矣。臣为是,虽?燕,必将来。?子之请贵,循也,非以自为也。故桓公听之。臣贤王于桓公,臣不敢忘请王诚重御臣,则天下必曰:燕不应天下以师,有使苏秦大贵齐?之之车也。王请以百五十乘,王以诸侯御臣。若不欲请以五十乘来。请贵重之高贤足下,故敢以闻也。”
                      译文:苏秦对齐王说:“开始的时候,燕国牵制我想要齐国的质子,我因此没有打算前来,也没能为王上效力。但现在南面奉齐的三晋多有变故,这样王上便有忧患,我怎么能不快快赶来呢?南面的三晋,想联合燕国和天下的军队,然后投靠秦国并和宋国共同攻打齐国。我竭力劝谏燕王联合齐国,他必然不听。我此行再次来到齐国,那么那些打齐国主意的燕国大夫们一定会疏远我。我这么做,即使会被燕国抛弃,却必须要过来。管仲齐桓公予以高位,我是想效仿管仲,不是为了自己。齐恒公信任管仲,听从管仲的谏言。我认为王上比齐桓公贤明,我不敢狂妄地请大王用隆重的礼仪迎接我,如果王上这么做,那么天下人会说:燕国不响应天下一同出兵攻齐,还派苏秦…………王上如果以诸侯之礼节迎接我,我就带一百五十乘车来齐国,王上如果像对待一般使臣一样迎接我,我就带五十乘车过来。希望王上能够重视我的诚意,因为我知道王上高尚贤良,所以我敢于把这些话告诉王上。”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9-02 23:59
                      回复
                        苏秦谓齐王章(三)
                        谓齐王:“燕王难于王之不信已也则有之,若虑大恶则?之。燕大恶,臣必以死诤之,不能,必令王先知之。必毋听天下之恶燕交者。以臣所鲁甚焉。臣大息士民,毋庸发怒于宋鲁也。为王不能,则完天下之交,复与梁王遇,□功宋之事,士民句可复用,臣必王之?外患也。若燕,臣必以死必之。臣以燕重事齐,天下必?敢东视□□,兄臣能以天下功秦,疾与秦相萃也而不解,王欲复功宋而复之,不而舍之,王为制矣。”
                        译文:苏秦在燕国派人对齐王说:“燕王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为王上不信任他而感到为难。如果王上担心燕国背叛齐国,那么王上大可不必如此。如果燕国打算背叛齐国,我一定以死劝谏燕王回心转意,如果我没有成功劝服燕王,我一定让王上事先知道。王上一定不要听信天下那些企图恶化齐燕邦交的人的言辞。王上第二次攻宋,楚魏都来争地,燕国也打算攻齐,鲁国也有所行动。我认为王上不必为宋国和鲁国发怒,应该以修养生息为重。如果王上不能这么做,那么我建议王上完善邦交,与魏王会晤,谋划攻宋的事宜。如果士兵和百姓可以再次用于争战,我可以保证王上将没有外患。至于燕国,我必定以死保证燕国站在齐国这一边。我认为只要燕国好好侍奉齐国,天下的国家一定不敢轻视齐国或对齐国发动战争。况且我能够带领天下的军队讨伐秦国,快速与秦军交战并且长期僵持,王上如果打算再次攻宋便再次攻宋,不打算再次攻宋便放弃宋国,都凭王上做决断。”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09-03 00:01
                        回复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
                          自勺献书于齐王曰:臣暨从燕之梁矣。臣之勺,所闻于干、梁之功秦,?变志矣。以雨,未得(速)也。臣之所得于奉阳君者,干、梁合,勺氏将悉上党以功秦。奉阳君谓臣:“楚?秦事,不敢与齐遇。齐楚果遇,是王收秦已。”其不欲甚。欲王之赦梁王而复见之。勺氏之虑,以为齐秦复合,必为两啻以功勺,若出一口。若楚遇不必,虽必,不为功,愿王之以毋遇喜奉阳君也。臣以足下之所兵臣约者告燕王:“臣以好处于齐,齐王终臣之身不谋燕燕;臣得用于燕,终臣之身不谋齐。”燕王甚兑,其于齐循善。事昂曲尽从王,王坚三晋亦从王,王取秦、楚亦从王。然而燕王亦有苦。天下恶燕而王信之。以燕之事齐也为尽矣。先为王绝秦,挚子,宦二万甲自食以功宋,二万甲自食以功秦,干、梁岂能得此于燕(哉)。尽以为齐、王(犹)听恶燕者,宋再寡人之?功宋也请于梁闭关于宋而不许寡人已举宋讲矣乃来诤得三今燕勺之兵皆至矣俞疾攻菑四寡人有闻梁,燕王甚苦之。愿王之为臣甚安燕王之心也。燕齐循善,为王何患无天下。
                          译文:苏秦从赵国上书给齐王说:我已经在从燕国前往大梁。我在赵国时,听说韩、魏没有改变攻打秦国的意向。因为遇到下雨没有能够迅速进军。我从奉阳君那里打探到的情况是,韩国和魏国的军队一旦会合,赵国将发尽上党一带的兵力来攻打秦国。奉阳君对我说:“如果楚国如果不是帮齐国拉拢秦国,是不敢与齐会晤的,如果齐楚会晤,一定是齐王和秦国有了勾结。”他非常不希望王上和楚王会晤。希望王上宽恕魏国,与魏国结盟。赵国所忧虑的,是齐国和秦国再次联合,这样齐国和秦国必然如同一家地攻打赵国。如果和楚国会晤一事没有确定,即使定了,也没有好处,希望王上不要和楚国会晤,用以取悦于奉阳君。我把王上与我的约定告诉燕王:“我已经在齐国收到礼遇,齐王终我一生都不会攻打燕国。我在燕国任事,燕国终我一生不要攻打齐国。”燕王很高兴,顺从地与齐国交好,不论高低都听从王上,王上团结的三晋都听从王上,王上要攻打秦国,楚国也跟随王上。但是燕王也有苦衷。天下厌恶燕国而王上信任燕王。燕国侍奉齐国可谓尽心尽力,先是为了王上断绝了与秦国的邦交,派子嗣到齐国当质子,武装二万士兵并自备粮食攻打宋国,自己供给二万士兵的粮草来攻打秦国,韩国和魏国又怎么和燕国一样能做得到这些?燕国竭诚尽忠侍奉齐国,王上还听信说燕国坏话的人,燕王为此非常苦恼。愿王上为了我让燕王好好放心。燕国和齐国交好,王上还有什么好担心不能尽纳天下?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9-03 00:03
                          回复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
                            自勺献书于齐王曰:臣以令告奉阳君曰:“寡人之所以有讲虑者有:寡人之所为功秦者,为梁为多,梁氏留齐兵于观,数月不逆,寡人失望,一。择齐兵于荧阳、成皋,数月不从,而功宋,再。寡人之(仍)功宋也,请于梁闭关于宋而不许。寡人已举宋讲矣,乃来诤得,三。今燕勺之兵皆至矣,俞疾功菑,四。寡人有闻梁入两使阴成于秦。且君尝曰:‘吾县免于梁氏,不能辞已。’虽干亦然。寡人恐梁氏之弃与国而独取秦也,是以有沟虑。今曰不女□之,疾之,请从。功秦,寡人之上计,讲,最寡人之大下也。梁氏不恃寡人,树寡人曰:‘齐道楚取秦,苏修在齐矣。’使天下??然,曰:寡人将反?也。寡人无之。乃?固于齐,使人于齐大夫之所而俞语则有之。寡人不见使□,□大对也。寡人有反?之虑,必先与君谋之。寡人入两使阴成于秦且君尝曰吾县免于梁氏不能辞已虽干亦然寡人恐梁氏之弃与国而独取秦也是以有沟虑今曰不与韦非约曰:‘若与楚遇,将与干梁四遇,以约功秦。若楚不遇,将与梁王复遇于围地,收秦等,(遂)明功秦。大上破之,其次宾之,其下完交而□讲,与国毋相离也。’此寡人之约也。韦非以梁王之令,欲以平陵蛇薛,以〈陶〉封君。平陵虽成而已,其(鄙)尽入梁氏矣。寡人许之已。”臣以告奉阳君,奉阳君甚兑。曰:“王有使周湿、长驷重令挩,挩也敬受令。”奉阳君合臣曰:“?有私义,与国不先反而天下有功之者,虽知不利,必据之。与国有先反者,虽知不利,必怨之。”今齐、勺、燕循相善也。王不弃与国而先取秦,不弃?而反?也,王何患于不得所欲。梁氏先反,齐、勺功梁,齐必取大梁以东,勺必取河内,秦案不约而应,王何患于梁。梁、干无变,三晋与燕为王功秦,以便王之功宋也,王何不利焉。今王弃三晋而收秦、反?也,是王破三晋而复臣天下也。天下将入地与重挚于秦,而独为秦臣以怨王。臣以为不利于足不下,愿王之完三晋之交,与燕也,讲亦以是,疾以是。
                            译文:苏秦在赵国上书给齐王说:“我把王上的命令我转达的意思告诉奉阳君说:‘寡人考虑和秦国讲和是有这些原因的。我当初去攻打秦国,主要为的是魏国,魏人留齐兵于观地,数月没有迎接前进,我很失望,这是其一。魏人将齐兵安置在荥阳、成皋,数月不让他们和大部队会合,却两次攻打宋国。寡人再次攻打宋国时,请魏国停止与宋国的往来,魏国却没有同意。寡人后来已经与宋国讲和,魏国竟然来索要寡人得到的土地,这是其三。而今燕国与赵国的士兵都已经来到的时候,魏国更加加紧攻打宋魏交界的菑地,这是其四。寡人又听说魏国派两名使者暗中和秦国讲和。而且奉阳君你曾经说过:“我勉强魏国攻秦,已经不能再说什么了。”即便是韩国也这样。寡人担心魏国抛弃结盟的国家而单独与秦国交好,因此寡人也有和秦国讲和的考虑。现今不如加紧和魏国联盟,请魏国与我们合纵伐秦。攻打秦国,是寡人的上策;讲和,是大大的下策。魏国并不依靠寡人,给寡人制造坏名声说:“齐国通过楚国与秦国交好,苏脩(人名,主张连横)已经在齐国了。”使天下议论纷纷,他们又说寡人将召回韩聂。而寡人根本没有这样。大概是因为韩聂在齐国有一定的根基,魏国派人到齐大夫的住处偷偷传谣言无中生有出来的。寡人没有见到魏国派来的人,非常生气。寡人即使有召回韩聂的想法,必定会事先与奉阳君你谋划。寡人与楚国使者韦非约定过:“齐国如果与楚国联合,将与韩国、魏国、赵国、燕国四国联合攻打秦国。如果没能和楚国联合,将与魏王再次相遇于围地,集合苏秦等人,于是结盟攻打秦国。最好是能攻破秦国,其次是一同排斥秦国,其下是坚守合纵盟约假意与秦国讲和,盟国之间保持密切联系。”这是寡人的约定。韦非因为魏王的命令,要把平陵赐给薛公,将定陶封给奉阳君你。平陵虽然是一个城,它的郊区也都入了魏国疆土。寡人允许了。’”(注:苏秦转述到此结束)
                            臣把这些告诉奉阳君,奉阳君非常高兴。他说:“王上又派周湿、长驷两次给我下达指令,我也恭敬地受命。”奉阳君又答复臣说:“我私下里想,结盟的国家不先背弃盟约而天下有攻打它的,虽然知道不利,必定会支持它;结盟的国家里有先背弃盟约的,虽然知道不利,也一定会怨恨它。”而今齐国、赵国、燕国交好,王上不离弃友好的国家,也不单独联合秦国,不离弃奉阳君也不召回韩聂,王上何必担心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呢?如果魏国先背弃盟约,那么齐国与赵国一同攻打魏国,齐国必定攻取大梁以东的土地,赵国必定攻取河内一带,秦国也不约而同地响应,王上有什么好担心魏国?魏国、韩国没有变数,三晋和燕国为王上攻打秦国,以便王上攻打宋国,对王上有什么不利的呢?而今王上抛弃三晋而联合秦国、召回韩聂,这是王上破坏与三晋的关系而又重新要天下向王上称臣。天下将卑躬屈膝奉上丰厚的财物给秦国,唯独向秦国称臣而怨恨王上。臣以为这对王上不利,希望王上搞好与三晋及燕国的关系,打算与秦国讲和要这样做,打算赶快攻秦也要这样做。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09-03 00:05
                            回复
                              2025-08-31 00:30: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8-09-03 07: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