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来自在其中
——简说《悟空传》
王小王
若放在古时,网络就是一个神话,可现在我们已经置身在“神话”中,所以大概本没有神话,一切都是“真”。存在即“有”,存在于心里难道不也是一种“存在”吗?从这个角度一想,我霎时就觉出《悟空传》的“现实主义”了。比起很多牵强附会、遮遮掩掩、拿腔作势、大而无当的所谓“正统”路子跑出来的大作,《悟空传》反倒离人心更近,也更能替现实说话。时下“中国式的现实主义”疯长,大量作品有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偶,齐刷刷摆上厅堂,当真有鼻子有眼儿如真人一般,却没温度也没呼吸,怎么看都是一个“假”,毫无生机,多是垃圾。《悟空传》讲的是你我碰不到的事,可不知为何却让人在心里觉得“有”和“真”。谁也没遇过仙、妖,没见过玉帝,这是一个我们人人懂科学的时代,在这样一个“讲证据、讲政治、讲科学、讲现实”的时代,这样一部“胡编乱造”的东西为什么反而更有意义?我想,这就是写作目的不同的缘由,一个是出于“与时俱进”的歌颂或跟风似的“伪批判”,一个是出于表达的自我需要和内心思索。文学的意义本就因它缘自心灵去往心灵,所以《悟空传》这部网络小说,在某种角度来说,超越了时下许多所谓“传统文学”,应该首先得到坚定的认可。在众多网络文学作品中,它也应因其独特的思考和相对精致的文本,而有一定的转承甚或开创的意义。
《悟空传》是个“无界”的作品,上写到天庭,甚至天外之所在,下写到人间,乃至地府。写了仙也写了人,写了妖也写了自然之物,就连主人公也模模糊糊,一会儿悟空,一会儿唐僧,一会儿天篷,一会儿金蝉子,一会儿紫霞。时间上也前五百年,又后五百年,前五百年再之前事,后五百年又向后延伸。这种洒脱是有超级感染力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超脱无缚的愿望,都有上天入地生死自如的梦想,于是这部“无界”的作品让人读来好不畅快,仿佛枷锁尽除,已跟着里面的神神怪怪飞来飞去广阔无边。这个“想象力”,不是瞎想乱想,是一种飞扬而又严谨的“想象力”,故而能暗合人们的普遍梦想,使之产生阅读快感。我想起某个国产大片,里面也是天国雪国无极有极能跑能飞,却只能引得一片哄笑,就因为它自以为是,不负责任地随心所欲,把个观众全当傻子哄。
今何在后来又写了一个《若星汉天空》,被当做《悟空传》续篇来宣传。我也看了一些,觉得已全没有《悟空传》的神采,所谓“续篇”也果真仅是宣传之道。《悟空传》的这个“神采”何指,便是其中不时闪现的哲学思考。我随便引用一处:“也许,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天宫,有一片黑暗,在那边黑暗的深处,会有一片水面,里面映出他心的影子,灵魂就居住在那里,可是当一个人决定变成一个神,他就必须抛弃这些,他要让那水面里什么也没有,什么也看不见,一片空寂之时,他就成仙了,可是心里是空空的,那是什么滋味?……”这是紫霞仙子的话,她是仙,无忧无虑,超越生死,可心里是空的。成仙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愿望,这愿望实际缘于人对世间俗事苦情的厌倦无奈和对死亡的恐惧。可永生是不是就不会厌倦?是不是就不再恐惧?是不是不再会有痛苦?就算真的没有了痛苦,是不是就真的心里很舒坦?就算全都是快乐,那是不是就更有意义?心里空了才能成仙?空难道就不是一种苦?这当然是人类永远搞不懂的事情。等等类似这些人生的疑问其实藏在每个人心底,有人说不出来,今何在用故事写出来,就像把个小鬼儿送到人心里去敲了一下久没声响的那口锈钟。但是,所有终极困惑作者也自是理不清说不明,难免左弯右绕。可问题并不在这里,谁又能说得明白呢?谁又能解决得了呢?况且“解决”从来不应是小说的责任。问题在于尚有叙述之败,下笔浅尝辄止,即触而终,没有纵深的历史观和厚重的哲学典识做基础,这些思考也只能化作眨眼的星星点缀其中,时明时暗,若有若无,而且也只能通过陈述来表现,没有更贴合完美地融入到故事中。即如此,已属难得。
——简说《悟空传》
王小王
若放在古时,网络就是一个神话,可现在我们已经置身在“神话”中,所以大概本没有神话,一切都是“真”。存在即“有”,存在于心里难道不也是一种“存在”吗?从这个角度一想,我霎时就觉出《悟空传》的“现实主义”了。比起很多牵强附会、遮遮掩掩、拿腔作势、大而无当的所谓“正统”路子跑出来的大作,《悟空传》反倒离人心更近,也更能替现实说话。时下“中国式的现实主义”疯长,大量作品有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偶,齐刷刷摆上厅堂,当真有鼻子有眼儿如真人一般,却没温度也没呼吸,怎么看都是一个“假”,毫无生机,多是垃圾。《悟空传》讲的是你我碰不到的事,可不知为何却让人在心里觉得“有”和“真”。谁也没遇过仙、妖,没见过玉帝,这是一个我们人人懂科学的时代,在这样一个“讲证据、讲政治、讲科学、讲现实”的时代,这样一部“胡编乱造”的东西为什么反而更有意义?我想,这就是写作目的不同的缘由,一个是出于“与时俱进”的歌颂或跟风似的“伪批判”,一个是出于表达的自我需要和内心思索。文学的意义本就因它缘自心灵去往心灵,所以《悟空传》这部网络小说,在某种角度来说,超越了时下许多所谓“传统文学”,应该首先得到坚定的认可。在众多网络文学作品中,它也应因其独特的思考和相对精致的文本,而有一定的转承甚或开创的意义。
《悟空传》是个“无界”的作品,上写到天庭,甚至天外之所在,下写到人间,乃至地府。写了仙也写了人,写了妖也写了自然之物,就连主人公也模模糊糊,一会儿悟空,一会儿唐僧,一会儿天篷,一会儿金蝉子,一会儿紫霞。时间上也前五百年,又后五百年,前五百年再之前事,后五百年又向后延伸。这种洒脱是有超级感染力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超脱无缚的愿望,都有上天入地生死自如的梦想,于是这部“无界”的作品让人读来好不畅快,仿佛枷锁尽除,已跟着里面的神神怪怪飞来飞去广阔无边。这个“想象力”,不是瞎想乱想,是一种飞扬而又严谨的“想象力”,故而能暗合人们的普遍梦想,使之产生阅读快感。我想起某个国产大片,里面也是天国雪国无极有极能跑能飞,却只能引得一片哄笑,就因为它自以为是,不负责任地随心所欲,把个观众全当傻子哄。
今何在后来又写了一个《若星汉天空》,被当做《悟空传》续篇来宣传。我也看了一些,觉得已全没有《悟空传》的神采,所谓“续篇”也果真仅是宣传之道。《悟空传》的这个“神采”何指,便是其中不时闪现的哲学思考。我随便引用一处:“也许,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天宫,有一片黑暗,在那边黑暗的深处,会有一片水面,里面映出他心的影子,灵魂就居住在那里,可是当一个人决定变成一个神,他就必须抛弃这些,他要让那水面里什么也没有,什么也看不见,一片空寂之时,他就成仙了,可是心里是空空的,那是什么滋味?……”这是紫霞仙子的话,她是仙,无忧无虑,超越生死,可心里是空的。成仙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愿望,这愿望实际缘于人对世间俗事苦情的厌倦无奈和对死亡的恐惧。可永生是不是就不会厌倦?是不是就不再恐惧?是不是不再会有痛苦?就算真的没有了痛苦,是不是就真的心里很舒坦?就算全都是快乐,那是不是就更有意义?心里空了才能成仙?空难道就不是一种苦?这当然是人类永远搞不懂的事情。等等类似这些人生的疑问其实藏在每个人心底,有人说不出来,今何在用故事写出来,就像把个小鬼儿送到人心里去敲了一下久没声响的那口锈钟。但是,所有终极困惑作者也自是理不清说不明,难免左弯右绕。可问题并不在这里,谁又能说得明白呢?谁又能解决得了呢?况且“解决”从来不应是小说的责任。问题在于尚有叙述之败,下笔浅尝辄止,即触而终,没有纵深的历史观和厚重的哲学典识做基础,这些思考也只能化作眨眼的星星点缀其中,时明时暗,若有若无,而且也只能通过陈述来表现,没有更贴合完美地融入到故事中。即如此,已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