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吧 关注:35,663贴子:911,229

【科普】现存的过渡态---半蛞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


IP属地:马来西亚1楼2018-08-25 18:54回复
    如果你跟任何一位正儿八经的古生物学家说“没有过渡态化石”,恐怕他会不屑的嗤之以鼻(真当我们古生物学家吃白饭的啊?)。
    然而,即使不考虑化石,当你跟动物学家或者分类学家说“没有过渡态”时,恐怕他们也会同样不屑的嗤之以鼻,因为一些过渡态物种如今仍然存在,这就是我们帖子里的主角---半蛞蝓。


    IP属地:马来西亚2楼2018-08-25 18:54
    收起回复
      2025-08-31 11:08: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在介绍今天的主角前,先不得不提及两个打酱油的配角,蜗牛和蛞蝓(鼻涕虫)。蜗牛和蛞蝓这两个名称并不是分类学上的称呼,这两个名称也不是指代某单一物种,而是包含了巨量的物种。在英语里,蜗牛(snail)这个词的含义也很不明确,有时指代整个带壳的腹足纲,而有时又狭义的指代陆地上带壳的腹足纲。所以蜗牛和蛞蝓很多时候都是依据习惯而叫的,它们并没有严谨的规定和界限。


      IP属地:马来西亚3楼2018-08-25 18:54
      回复
        这里先不多扯这些无聊的定义问题。我们先选出蜗牛的一个常见物种----灰巴蜗牛,如下图。是的,不论从命名还是外表,这都是一只土气到家的蜗牛。它比起那些高贵冷艳、又娇气的宠物蜗牛和其他稀有蜗牛不知道土气到哪里去了。但是选择它有一个很好的理由:它在天朝是一种最普遍最常见的蜗牛之一了,而且生存能力很强。
        灰巴蜗牛感言:说我土气和low的,把那些花花公子宠物蜗牛拉出来溜溜,跟我比试一下啊野外生存能力如何?分分钟钟秒杀那些小可爱哇。


        IP属地:马来西亚4楼2018-08-25 18:55
        收起回复
          我们都知道蜗牛有个壳。然而制造壳不但需要消耗很多能量,还要适当的补充钙质(所以一些蜗牛会挑石头啃,或者吃蛋壳粉)。另外,笨重的壳令穿行狭窄地区很不方便。或许,当壳对于某些蜗牛类群变得不再重要甚至有些碍事,又或者因为各种意外,壳终于在某些蜗牛类群上开始退缩、甚至消失。而这些蜗牛的内脏开始由壳中转向身体内部,导致身体拉长。这些变化终于造就了我们的第二位配角---蛞蝓。从此以后,蛞蝓开始和蜗牛分道扬镳。注意,蛞蝓从不同的蜗牛类群中独立演化出多次。


          IP属地:马来西亚5楼2018-08-25 18:55
          回复
            下图是双线嗜粘液蛞蝓。选择它作为蛞蝓代表,同样是因为这货在天朝也是非常普遍和常见,甚至说--烂大街。
            双线嗜粘液蛞蝓感言:我就搞不懂了!隔壁的蜗牛不就比我多了一套房子么?为什么那家伙就深受人们喜爱,甚至有诸多宠物蜗牛。而我总是处处遭人厌恶和唾弃呢?这不公平啊!


            IP属地:马来西亚6楼2018-08-25 18:55
            收起回复
              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哦哦哦,这太容易了。有壳的是蜗牛,没有壳的是蛞蝓!句号!故事结束!
              然而事情远不止这么简单。我们知道,进化是平面树状,而不是简单的直线。因此,当一些蜗牛类群在走向蛞蝓的途中,其中的某些家伙们开始不断走上分支道路开小差,其最终结果是它们的壳没有向蛞蝓那样消退得严重,而作为进化的残余部件被保留下来。它们的壳相比蜗牛已经变得更薄更脆或明显缩小,或者通常无法像蜗牛那样完全缩进壳里。对于这部分家伙们,有一个形象的称呼----半蛞蝓(终于轮到我主角出场!


              IP属地:马来西亚7楼2018-08-25 18:55
              回复
                半蛞蝓种类很多,它门有些既像蜗牛又像蛞蝓,作为蜗牛和蛞蝓的过渡态来说当之无愧。当我们把带有不同消退程度壳的半蛞蝓整理一下时,会发现它们会给我们一个非常好的线索----即那些蜗牛类群是怎么一步步演化成蛞蝓的。半蛞蝓就好比演化过程中定格的幻灯片,它们将这种过渡形态很好的保存了下来。


                IP属地:马来西亚8楼2018-08-25 18:56
                回复
                  2025-08-31 11:02: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下面是一些半蛞蝓的例子
                  学名Amphibulima patula dominicensis

                  看到这里,你可能一脸懵逼。这货难道不是蜗牛吗?然而,它们确实被归属到了半蛞蝓里。这样做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Amphibulima属中,一些家伙们的壳已经开始明显体现出了缩小的趋势。
                  Amphibulima patula

                  尤其是这货,Amphibulima pardalina


                  IP属地:马来西亚9楼2018-08-25 18:56
                  回复
                    这个朋友学名叫Vitrinizonites latissimus,仍然,它看起来蜗牛味十足。但是,它却也是一种半蛞蝓。原因似乎简单粗暴----它的壳相比正儿八经的蜗牛已经开始变薄和变脆,并且其身体无法完全缩进壳内。


                    IP属地:马来西亚10楼2018-08-25 18:56
                    回复
                      这货的学名叫Macrochlamys amboinensis。

                      你可能会认为这货完全和蛞蝓搭不上边。但是如果你手贱的话,查一下Macrochlamys中文翻译,会有个诡异的发现:Macrochlamys=巨楯蛞蝓。
                      而这个属所在的科Ariophantidae既包含蜗牛也包含半蛞蝓。
                      分类学家在耍我吗?

                      别急,你再仔细观察一下Macrochlamys这货!看到没有?它的外套膜已经明显外露了!而像典型的蜗牛,诸如灰巴蜗牛,是没有这个特征的。外套膜明显外露是个挺重要的区别,至于为什么请继续看下去。


                      灰巴蜗牛的外套膜没有明显外露。


                      IP属地:马来西亚11楼2018-08-25 18:57
                      收起回复
                        这个犹如火焰般的美丽角色,学名叫Platymma tweediei,产于东南亚,如马来西亚。它的外套膜开始外露的更明显且更大。




                        IP属地:马来西亚12楼2018-08-25 18:57
                        回复
                          这个叫Coloniconcha prima的小朋友更有意思。它的壳不但开始变脆变薄,另一个更重要的特征是外套膜开始变得更发达更大,甚至开始上翻,将壳的边缘包裹住!




                          IP属地:马来西亚13楼2018-08-25 18:57
                          回复
                            一些半蛞蝓的外套膜开始越来越发达,从而将壳包裹得越来越多。
                            如下
                            没有查到学名

                            Helicarion未定种



                            IP属地:马来西亚14楼2018-08-25 18:58
                            回复
                              2025-08-31 10:56: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没有查到学名



                              IP属地:马来西亚15楼2018-08-25 18:5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