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尊重越剧百年史实
近日从黄慧博客上得知,嵊州越剧博物馆的馆展中,在介绍越剧发展史时,居然把陆锦花老师“遗忘”了。令人寒心!
众所周知,在越剧发展史上,建国前的“三花一娟”与“十姐妹”,都是推动越剧发展的重要人物。再到解放初的“十二姐妹”中的王文娟、陆锦花、戚雅仙三名后起之秀,她们的艺术影响力,对剧种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2006年为纪念越剧百年,上海市委领导还向为越剧艺术作出杰出贡献的上海越剧艺术家颁发了荣誉牌。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陆锦花、张桂凤、徐天红、吕瑞英、金采风、周宝奎、毕春芳、(以下是编导)等获此殊荣。(节录于2006年5月14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而在嵊州越剧博物馆的馆展中,解放初只提到王文娟、吕瑞英、金采风、戚雅仙、毕春芳等,是否大相径庭!
我没去过嵊州越剧博物馆,但它的名声还是很响的,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越剧博物馆,居然将已载入越剧百年史册上的越剧四大名小生之一、继越剧十姐妹之后的十二姐妹之一的陆锦花“遗漏”了。但也见怪不怪,陆派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难怪浙江陆派后继乏人。从早先的吴凤花学了陆派又改范派,很有潜力的夏赛丽对陆派满怀深情,却不得已下海经商。
近日在金采风撰写的《越剧黄金》中看到: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指1954年)演《盘夫索夫》,饰演生角曾荣的是陆锦花老师,这也是领导和老师们特地安排的,增加了演出的号召力。陆锦花老师年纪不比我大多少,但出道很早,我刚进“雪声”时,她已经和袁雪芬老师搭挡演出了。后来她自组少壮越剧团,是当家头牌小生。她的唱,在柔婉中显刚劲,自有风格,人称“陆派”,不但在当时,就是到现在还有不少人迷她,学她。论资格,她要比我高出好多,但会演只给了她二等奖。我大感不解,又不好说。相信陆老师大概也有点想不通,不愉快。又是伊兵同志做了她的思想工作,说:“我们现在培养青年,你们资格比较老,已经很有名望了,所以要请你们让让路,支持我们对青年的培养”。
金采风如实地谈到当年“上越”领导为了培养吕、金,要陆老让两位青年演员得一等奖。这又使我想起中国乒乓球队的“让球风波”,可悲啊!从此“少壮”时代一去不复返,陆老在上越除《珍珠塔》一剧,其他都是“绿叶”,永远的“老二”。这次的专场又重演了当年的“历史”,“百度越剧吧”的网友们对陆派艺术情痴、意深、心诚、志坚,感动了“上越”领导,终于如愿以偿。。
陆派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又是一个比较冷清的艺术流派。平淡中见真“奇”,高雅脱俗,潇洒飘逸,戏如其人,学戏首先要学做人,她的为人、她的气质、她的神韵令人过目难忘,有口皆碑,在老一辈越剧艺术家中也是不可多得的。
越剧流派创始人靠自己的艺术天赋,同时也汲取了前辈的艺术成就,加之辛勤耕耘而成名成家,多年来得到了广大越剧爱好者的公认、喜爱,都是越剧艺术的财富。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进“上越”后,陆老的才华未得到充分施展。陆派传人为数不多,但都各有特色,主要靠自身的勤奋,能够坚守至今,在争相吐艳的越剧舞台上绽放光彩,实属不易。期盼着陆派艺术能流芳百世。
历史记录要尊重事实,要公正,陆老对越剧艺术的贡献不容抹杀。只有流派纷呈,百花齐放,越剧事业才能欣欣向荣!盼热爱越剧尤其是热爱陆派的有识之士团结起来,为还真实的历史面貌而努力。
近日从黄慧博客上得知,嵊州越剧博物馆的馆展中,在介绍越剧发展史时,居然把陆锦花老师“遗忘”了。令人寒心!
众所周知,在越剧发展史上,建国前的“三花一娟”与“十姐妹”,都是推动越剧发展的重要人物。再到解放初的“十二姐妹”中的王文娟、陆锦花、戚雅仙三名后起之秀,她们的艺术影响力,对剧种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2006年为纪念越剧百年,上海市委领导还向为越剧艺术作出杰出贡献的上海越剧艺术家颁发了荣誉牌。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陆锦花、张桂凤、徐天红、吕瑞英、金采风、周宝奎、毕春芳、(以下是编导)等获此殊荣。(节录于2006年5月14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而在嵊州越剧博物馆的馆展中,解放初只提到王文娟、吕瑞英、金采风、戚雅仙、毕春芳等,是否大相径庭!
我没去过嵊州越剧博物馆,但它的名声还是很响的,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越剧博物馆,居然将已载入越剧百年史册上的越剧四大名小生之一、继越剧十姐妹之后的十二姐妹之一的陆锦花“遗漏”了。但也见怪不怪,陆派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难怪浙江陆派后继乏人。从早先的吴凤花学了陆派又改范派,很有潜力的夏赛丽对陆派满怀深情,却不得已下海经商。
近日在金采风撰写的《越剧黄金》中看到: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指1954年)演《盘夫索夫》,饰演生角曾荣的是陆锦花老师,这也是领导和老师们特地安排的,增加了演出的号召力。陆锦花老师年纪不比我大多少,但出道很早,我刚进“雪声”时,她已经和袁雪芬老师搭挡演出了。后来她自组少壮越剧团,是当家头牌小生。她的唱,在柔婉中显刚劲,自有风格,人称“陆派”,不但在当时,就是到现在还有不少人迷她,学她。论资格,她要比我高出好多,但会演只给了她二等奖。我大感不解,又不好说。相信陆老师大概也有点想不通,不愉快。又是伊兵同志做了她的思想工作,说:“我们现在培养青年,你们资格比较老,已经很有名望了,所以要请你们让让路,支持我们对青年的培养”。
金采风如实地谈到当年“上越”领导为了培养吕、金,要陆老让两位青年演员得一等奖。这又使我想起中国乒乓球队的“让球风波”,可悲啊!从此“少壮”时代一去不复返,陆老在上越除《珍珠塔》一剧,其他都是“绿叶”,永远的“老二”。这次的专场又重演了当年的“历史”,“百度越剧吧”的网友们对陆派艺术情痴、意深、心诚、志坚,感动了“上越”领导,终于如愿以偿。。
陆派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又是一个比较冷清的艺术流派。平淡中见真“奇”,高雅脱俗,潇洒飘逸,戏如其人,学戏首先要学做人,她的为人、她的气质、她的神韵令人过目难忘,有口皆碑,在老一辈越剧艺术家中也是不可多得的。
越剧流派创始人靠自己的艺术天赋,同时也汲取了前辈的艺术成就,加之辛勤耕耘而成名成家,多年来得到了广大越剧爱好者的公认、喜爱,都是越剧艺术的财富。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进“上越”后,陆老的才华未得到充分施展。陆派传人为数不多,但都各有特色,主要靠自身的勤奋,能够坚守至今,在争相吐艳的越剧舞台上绽放光彩,实属不易。期盼着陆派艺术能流芳百世。
历史记录要尊重事实,要公正,陆老对越剧艺术的贡献不容抹杀。只有流派纷呈,百花齐放,越剧事业才能欣欣向荣!盼热爱越剧尤其是热爱陆派的有识之士团结起来,为还真实的历史面貌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