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以后,江淮地区农业日渐兴盛,居于全国之首。直至隋唐,此种情势有加无已。到唐代,仍属海陵县的海安、如皋一带的开发,已达可观的程度,盐业、农业都相当发达。据宋初乐史著《太平寰宇记》(卷130)记载,唐末海陵监“岁煮盐六十万石”。已有了海外交通。虽然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少有记载,但在日本和尚圆仁(794--864年)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中,却有很好的反映。
圆仁和尚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随遣唐使藤原常嗣一行入唐求法。他在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归国后,写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据《行记》记载:他们是在长江口进入中国大陆的。位于江口的是海陵县淮南镇。他们经淮南镇,到白蒲镇桑田乡东梁丰村。《行记》还提到掘港,在淮南镇附近。遣唐使一行住宿于距东梁丰村十八里的延海村国清寺。这国清寺初建于唐,在今掘港镇东北郊。淮南镇虽已于后世湮没,但可推测其位置当在今掘港附近,当时位于长江口北岸。
《行记》反映了当时盐业生产之丰盛。遣唐使一行登陆后,有盐官来接待。当他们离开淮南镇,转河道(当为运盐河)经如皋北上去扬州时,一路看到很多运盐的船,“或三四船,或四五船……数十里相随而行,乍见难记,甚为大奇。”
《行记》描写舟行经如皋到海陵的沿岸景物,有“店家相连”,“富贵家相连”等语;这反映在运盐河沿岸已有集镇。描写农村,有“杨柳相连”,“竹林无处不有”,“白鹅白鸭,往往多有”,“有人养水鸟(指鹅、鸭),一处所养二千余”等;这反映了农副业生产的发达。
《行记》反映了当时位于江口的掘港一带,已与日本有交往。当地官员接待日本客人,有一定的法度,有迎接、慰问,有巡检(检验),还“赠酒饼,兼设音声(奏乐或歌唱)。”当地僧人也与日本客人交谈、慰问并赠送礼物。官民都无忙乱、惊奇的表现,可见这种交往已不是偶而发生的了
圆仁和尚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随遣唐使藤原常嗣一行入唐求法。他在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归国后,写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据《行记》记载:他们是在长江口进入中国大陆的。位于江口的是海陵县淮南镇。他们经淮南镇,到白蒲镇桑田乡东梁丰村。《行记》还提到掘港,在淮南镇附近。遣唐使一行住宿于距东梁丰村十八里的延海村国清寺。这国清寺初建于唐,在今掘港镇东北郊。淮南镇虽已于后世湮没,但可推测其位置当在今掘港附近,当时位于长江口北岸。
《行记》反映了当时盐业生产之丰盛。遣唐使一行登陆后,有盐官来接待。当他们离开淮南镇,转河道(当为运盐河)经如皋北上去扬州时,一路看到很多运盐的船,“或三四船,或四五船……数十里相随而行,乍见难记,甚为大奇。”
《行记》描写舟行经如皋到海陵的沿岸景物,有“店家相连”,“富贵家相连”等语;这反映在运盐河沿岸已有集镇。描写农村,有“杨柳相连”,“竹林无处不有”,“白鹅白鸭,往往多有”,“有人养水鸟(指鹅、鸭),一处所养二千余”等;这反映了农副业生产的发达。
《行记》反映了当时位于江口的掘港一带,已与日本有交往。当地官员接待日本客人,有一定的法度,有迎接、慰问,有巡检(检验),还“赠酒饼,兼设音声(奏乐或歌唱)。”当地僧人也与日本客人交谈、慰问并赠送礼物。官民都无忙乱、惊奇的表现,可见这种交往已不是偶而发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