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者盔甲的发展简史:
星际战士动力盔甲拥有悠久而光荣的历史,这种装备的起源已不可考,但可确信的是,在第三十个千年,在帝皇指挥着基因强化的雷霆战士们在地球上发动统一战争之前,这种装备就已经在当时的技术蛮族中出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盔甲最终得到了完善,并出现了全封闭的型号。
在第三十个千年的末期,星际战士们的第一种制式动力甲面世。该型盔甲伴随着星际战士们统一了整个太阳系,并随后向着星空的深处进军——在统一战争之前,帝皇就对此早有规划:为其麾下的星际战士军团提供更强大更复杂的战斗盔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这种盔甲被后世称为MKII“远征型”动力盔甲。而一型防护能力全面超越普通动力盔甲的盔甲型号也正是在此时开始了研发。
而根据一些其它的文献,在人类历史上的黑暗时期中,就有外骨骼装甲技术的开发记录,这种装备是为了确保在航天员能够在极端危险的环境中(如真空环境)执行任务。除此之外,它还应当能够承受微型的高速轨道碎片撞击,因此厚重的塑钢外壳也必不可少。在等离子反应堆的安全壳内或是在强腐蚀性的化学物质容器中,这种防护服也能活动自如——所有这些特性都被后来的战术型无畏动力盔甲所继承。这种后来以终结者盔甲之名广为人知的动力盔甲最初是预备用于取代大远征军团中的动力盔甲,但因为灵活性有所不足的缘故,最终只是作为其补充而加入到各个军团当中。
在大远征时期,自被帝国收复的世界中回收的珍贵技术源源不断地被送回机械神教本部,并立刻被用在了研发一种“终极”型号的动力盔甲上——大远征虽然战果丰厚,但军团战士的伤亡数字也同样地触目惊心,而若是新式盔甲可以达到字面意义上“刀枪不入”的程度,则帝国的损失将被极大地缓和。初步研究目标是将普通动力盔甲、无畏机甲的生体链接舱和泰拉工程师在危险工况(轨道碎片、强放射性等)下穿着的装甲防护服融为一体,这样一来,身着这种“战术型”无畏盔甲的战士将毫无疑问地成为不可阻挡的人形坦克。

不过,这个愿景只获得了部分的成功:终结者盔甲的首个原型的确为其穿戴者提供了无以伦比的防护能力,而且其强化的电子肌肉束也足以驱动沉重的盔甲实时响应使用者的动作。但它的笨重还是影响到了其它的方面:庞大的盔甲使得其穿戴者只能选择携带寥寥数种有限的武器(因为太小的武器在终结者盔甲手里根本无法使用);即使已经内置了自动平衡装置,想要身穿终结者盔甲奔跑也是十分不易的;而其自重和高出力也使得盔甲对于能源的需求只能用贪婪一词来形容——这又使得该型盔甲生产所需的成本水涨船高。对于已经因为大远征的不断进行而越发显得纤细单薄的帝国军补给线而言,这一点尤为致命。故用终结者动力盔甲对全军团换装实际上并不具备可行性。
此时期在机械神教的铸造世界的生产线和星际战士军团的军火库中同时存在着数种型号的终结者动力盔甲,而机械神教也对研发的思路进行了一定的修正,开始生产专门适配终结者动力盔甲的武器(如复合物器和收割者自动炮等)。最初送至各军团的终结者盔甲数量有限,但军团很快就为它们找到了合适的用途:在配备重型远距离武器或是近战武器的情况下,这种可以抵挡几乎任何攻击的重防护型盔甲很快就在巣都和地方战舰的狭小走廊(在这样的地区里,传统的装甲载具和无畏机甲是无法通行的)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据传闻称,荷鲁斯本人就极为支持终结者盔甲项目,而他指挥的影月苍狼军团也成为了装备终结者盔甲最早也最多的军团——当然,在标志着荷鲁斯大反乱开端的伊斯塔万III战役爆发的时候,在其它军团中终结者盔甲的配备数量也已然不少了。
可惜的是,随着荷鲁斯大反乱,巨量帝国的人力和物力被内战吞噬的一干二净,机械神教也因这场叛乱而四分五裂。早期型号终结者盔甲的资料亦在战乱中几近全数遗失,结果终结者盔甲因其难以生产和维护的缘故数量变得越来越少,尚可使用的盔甲无一不被当做星际战士战团中不可替代的宝贵遗产。等到了地四十一个千年的时候,“全新”的整套终结者盔甲已经近乎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由不同时期不同型号的终结者盔甲部件拼凑到一起组成的套装。对机械神教而言,重拾乃至改进终结者盔甲的生产技术已经成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景——毕竟,他们自己也已经在持续的退化中度过了整整十个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