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看文,之前有朋友推荐过这篇,正好周末无事便翻出来看了看。一个晚上加一个上午看完了这部三十九万字的小说。
小说开篇很是有趣,已逝三年的江家小公子连着三天来九味居买吃食,吓得堂倌脚软,求助了经过的僧人玄悯。僧人来到江家医堂一眼识破了化作纸片的薛闲,从院子里翻出块铜皮,将隐藏于青苔的纸片从地上铲了起来。自此“秃驴”遇上“孽障”。神神叨叨的开头和有趣的纸皮人设定,配上一个冷淡清高的白衣僧人,作者无疑是个讲故事的好手。
只是酣畅淋漓地一路读下来,读至结尾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回想一下,文章的布局没什么问题,通过薛闲寻找埋龙骨的线索引出一个个故事最后串联至国师祖弘布下的山河大阵。或许问题就在于最后的这个山河大阵,所有故事引出的这个答案有些无力,读起来叫人产生些许落空之感。一来,所谓的山河大阵,作者似乎最后并未点出与先前主人公走过的那些山河有何特殊牵连。先前那些埋下龙骨的山河倒像是随机挑的一般,如此,呼之而出的答案也就没有办法很好地将先前串联进来,得到的结果有些难以支撑前因。二来就是,作为谜底的反派国师祖弘,人物形象没能够完全撑起故事的反面。
每部小说都需要有矛盾来制造冲突与对立,而在本篇小说中充当整个故事背后最大的恶人的就是国师祖弘。通篇下来这个大恶人主要做了一件事,兴师动众地摆了个以换命之法谋取福禄功德的山河大阵。作者最后似乎是想用“贪念”二字来归结恶人的恶:“他只是想在平灾救人的同时,顺带求得一些于己有利的东西。只是不知从何时,贪念之下,路越走越歪……”但是我读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了故事开头的那个刘师爷,两个故事读有种相似感。
宁阳县的那个刘师爷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官运可以无所不尽其极的人。不仅通过房间的布阵“抽河入海”,将痴傻的大儿子刘冲的所有福报化入自己及小儿子身上。更有甚者,这个病榻前的孝子听了术士的话,决定偷偷换药提前让老母死去,并将逝去的老母镇在宅中庇荫子孙。玄悯从石板地下撬出被困于石磨当中的刘门许氏,那个叹息着的老太太已在地下推磨三年。为了掩盖这一罪行,刘师爷还对外称是江家庸医导致其母过世,一把火烧了江家医堂。
刘师爷上述的每一个恶行都叫人乍舌,特别是将老母的鬼魂困于石磨之中为刘家推磨,读来十分触目。做出这样恶行的人,用作者的话来说是源于“利己之心”。但是利己只是一种很表象的东西,若背后没有更深层的原因促使这些行为产生,我觉得是很难理解这个人物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不符世俗常理的举动。同样,国师祖弘也使我产生了类似的困惑,仅“贪念”二字实在难以撑起整部小说的反面。这些作为反派的人物形象恶得太单调,心生恶念的原因太过单一,实际上无法合理解释恶行的产生。甚至,作为反派的辅角,刘师爷的妻子和小儿子对刘师爷此举的态度是怎样的,松云术士又是为何要帮助国师祖弘摆下仅对祖弘自己有利的阵法,这些都没有交代,导致人物真的就像是纸片一样,读不出丰满。
不过总的来说,作者是个讲故事的好手,小说读来是有趣的,如同美酒一般叫人忍不住一饮而尽。只不过醉梦之后回过头,似乎还是忍不住有些怅然若失。
时二零一八年七月七日
眠食俱废
小说开篇很是有趣,已逝三年的江家小公子连着三天来九味居买吃食,吓得堂倌脚软,求助了经过的僧人玄悯。僧人来到江家医堂一眼识破了化作纸片的薛闲,从院子里翻出块铜皮,将隐藏于青苔的纸片从地上铲了起来。自此“秃驴”遇上“孽障”。神神叨叨的开头和有趣的纸皮人设定,配上一个冷淡清高的白衣僧人,作者无疑是个讲故事的好手。
只是酣畅淋漓地一路读下来,读至结尾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回想一下,文章的布局没什么问题,通过薛闲寻找埋龙骨的线索引出一个个故事最后串联至国师祖弘布下的山河大阵。或许问题就在于最后的这个山河大阵,所有故事引出的这个答案有些无力,读起来叫人产生些许落空之感。一来,所谓的山河大阵,作者似乎最后并未点出与先前主人公走过的那些山河有何特殊牵连。先前那些埋下龙骨的山河倒像是随机挑的一般,如此,呼之而出的答案也就没有办法很好地将先前串联进来,得到的结果有些难以支撑前因。二来就是,作为谜底的反派国师祖弘,人物形象没能够完全撑起故事的反面。
每部小说都需要有矛盾来制造冲突与对立,而在本篇小说中充当整个故事背后最大的恶人的就是国师祖弘。通篇下来这个大恶人主要做了一件事,兴师动众地摆了个以换命之法谋取福禄功德的山河大阵。作者最后似乎是想用“贪念”二字来归结恶人的恶:“他只是想在平灾救人的同时,顺带求得一些于己有利的东西。只是不知从何时,贪念之下,路越走越歪……”但是我读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了故事开头的那个刘师爷,两个故事读有种相似感。
宁阳县的那个刘师爷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官运可以无所不尽其极的人。不仅通过房间的布阵“抽河入海”,将痴傻的大儿子刘冲的所有福报化入自己及小儿子身上。更有甚者,这个病榻前的孝子听了术士的话,决定偷偷换药提前让老母死去,并将逝去的老母镇在宅中庇荫子孙。玄悯从石板地下撬出被困于石磨当中的刘门许氏,那个叹息着的老太太已在地下推磨三年。为了掩盖这一罪行,刘师爷还对外称是江家庸医导致其母过世,一把火烧了江家医堂。
刘师爷上述的每一个恶行都叫人乍舌,特别是将老母的鬼魂困于石磨之中为刘家推磨,读来十分触目。做出这样恶行的人,用作者的话来说是源于“利己之心”。但是利己只是一种很表象的东西,若背后没有更深层的原因促使这些行为产生,我觉得是很难理解这个人物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不符世俗常理的举动。同样,国师祖弘也使我产生了类似的困惑,仅“贪念”二字实在难以撑起整部小说的反面。这些作为反派的人物形象恶得太单调,心生恶念的原因太过单一,实际上无法合理解释恶行的产生。甚至,作为反派的辅角,刘师爷的妻子和小儿子对刘师爷此举的态度是怎样的,松云术士又是为何要帮助国师祖弘摆下仅对祖弘自己有利的阵法,这些都没有交代,导致人物真的就像是纸片一样,读不出丰满。
不过总的来说,作者是个讲故事的好手,小说读来是有趣的,如同美酒一般叫人忍不住一饮而尽。只不过醉梦之后回过头,似乎还是忍不住有些怅然若失。
时二零一八年七月七日
眠食俱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