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吧 关注:7,559贴子:38,992

释德建“慎言以养其德,节食以养其体”、“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视频来自:百度贴吧


1楼2018-07-02 01:58回复
    慎独,是面对美色的坐怀不乱,
    是面对金钱以不贪为宝,
    是面对不义之财以不占为本。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7-02 01:58
    收起回复
      “慎言以养其德,节食以养其体”、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祸从口出,患从口入”……
      无不体现“慎言”的智慧和“口无遮拦”的后果。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7-02 01:59
      收起回复
        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
        在追求个人欲望的过程中,应该时常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不做欲望的奴隶。正如老子所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7-02 02:04
        收起回复
          1 佛当年在世,众生看到佛这么快乐、这么自在,在人生之中他所表现的,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德能,都想知道佛是怎样修学成就的,何况更殊胜、更不思议的成就是了生死、脱轮回。
          2 佛没有生死,他也没有轮回;不但轮回他突破了,十法界他也突破了,这是大家非常想明了、想知道、想学习的。所以有人想到启请释迦牟尼佛来教导,为大家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和出轮回的方法。
          3 佛的智慧德能,一般众生不知道,也不会启请!知道的人,有这个机缘的人,应当要代一切众生请佛说法。唯有佛法能觉悟一切众生,所以凡是能够叫众生有闻法的机缘,我们都应当尽心尽力协助。
          4 让众生有缘,能够见到真正修行的榜样、能够听到无比殊胜的正法,这个功德大!真正有修持的人,真正讲经的人,众生不知道启请,要代众生启请。这桩事情,只有真正觉悟的人知道启请。众生祈求善知识能在这地方长久教化众生,用什么方法求?依教奉行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7-02 02:04
          回复(3)
            梅子湖边,德建禅师一袭青衫,湖水影映,山绕绿荫。
            山水之间,德建禅师展示了一段少林“炮捶”拳法,打得畅快惬意。
            德建禅师为大家开示“生命管理”的智慧。人无论拥有多少,无论追寻多少,最终要活得喜悦自在,就要学会管理自己的生命。
            如何管理呢?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一番平实幽默的话语,蕴含无上的智慧,令所有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状态。禅师接着指导大家将双手叠放在小腹上,把心放回肚子里,安住当下,静心感受呼吸。
            德建禅师说,练功就是参禅,生命的管理是需要实践的,不要只是听一听,要在实践实修中把功夫练到身上。
            禅师亲自演练,带领大家现场练习“嵩山内养功”。“丹田呼吸法”“风摆柳”“松肩式”“单手托天”“双手托天”“吊尾”……每一个动作慢起慢落,用意不用力,看似简单的几个招式,却是以武入禅的基础。
            正念生活,行站坐卧皆是禅。德建禅师教大家时刻保持正念,从如何走路、如何站起坐下、如何拿东西这样的小事入手,练心之专一,在生活中也能不断练习功夫。
            修行路上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7-02 02:06
            收起回复
              1 佛当年在世,众生看到佛这么快乐、这么自在,在人生之中他所表现的,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德能,都想知道佛是怎样修学成就的,何况更殊胜、更不思议的成就是了生死、脱轮回。
              2 佛没有生死,他也没有轮回;不但轮回他突破了,十法界他也突破了,这是大家非常想明了、想知道、想学习的。所以有人想到启请释迦牟尼佛来教导,为大家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和出轮回的方法。
              3 佛的智慧德能,一般众生不知道,也不会启请!知道的人,有这个机缘的人,应当要代一切众生请佛说法。唯有佛法能觉悟一切众生,所以凡是能够叫众生有闻法的机缘,我们都应当尽心尽力协助。
              4 让众生有缘,能够见到真正修行的榜样、能够听到无比殊胜的正法,这个功德大!真正有修持的人,真正讲经的人,众生不知道启请,要代众生启请。这桩事情,只有真正觉悟的人知道启请。众生祈求善知识能在这地方长久教化众生,用什么方法求?依教奉行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7-02 02:08
              收起回复
                《法华经》里说的。因为众生很骄慢,很懈怠,如果见佛常住于世,对佛法就不起尊重心,反而吊儿郎当地不学习了。就像现在讲的“灯下黑”,天天守着师父,根本没有学习的热情;师父一死,“哎哟,师父啊,你怎么死了?我还没学你就死啦?”众生的内心很卑劣佛陀是彻证无我,“人无我,法无我”,他看到众生很骄慢,所谓“薪尽火灭”。如果有相应的求法、乐法的众生,当然佛陀就为他住世,现在众生的根机都懈怠了,佛陀如果再住世,就成了一个让人讨嫌的老头儿。学佛不从戒律上扎根是假的,不是真的。释迦牟尼佛反对躐等,赞成循序渐进。好像念书一样,一定小学、中学、大学要循序,这是对的。躐等,佛不赞成,经典里面有文,世尊说「佛子」,叫着大家,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是经文。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佛不承认你,不承认你是他的学生。佛法的基础是戒律,不从戒律上下手,佛不承认你是他的弟子。受戒那是形式,形式不重要。我在初学佛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换句话说,仪式有没有没关系。譬如持戒,老师告诉我,不杀生这条戒你真正做到,对于再小的动物,你都不会去伤害牠,这条戒你没有受,但是你已经受了,佛那个地方承认你受了。你并没有在出家人面前受戒,佛承认你受了,你在出家人边上受了戒,没做到,佛不承认,这就是佛重实质不重形式。你一定要懂得佛法条条戒律里有开缘,这种妄语是开戒不是破戒、不是犯戒,经典里头有很多例子。我们过去初学的时候,老师常常跟我们说“不妄语戒”。有一个持戒的人,受了五戒的人,路上遇到一个猎人追一个兔子。在三叉路口他看到了,看到那个兔子从这边跑掉了。猎人就问他:“你刚才看到那个兔子没有?”“看到了。”“从哪里走的?”“从那边走。”这是妄语,骗猎人。这是开缘,救了兔子,也救了猎人,猎人杀生他造业;两面都救了,这个妄语叫开缘,这叫开戒,他没有犯戒,他没有破戒。从这个地方,你细细的去推想,凡是利益众生的,可以开;凡是利益自己的,决定不能开。利益自己的,你要是开戒的话,那就要犯戒;利益众生的,可以开。 对于善根深厚的人来说,本身已经比较清净了,那就可以鼓励他朝更高的标准去努力,希望可以早日做到严持戒律,秋毫无犯,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劝他早日做到持戒清净,然后再去受戒,一旦受戒,那就尽最大努力终身持戒,避免破戒。
                如果你让恶习深重的人做到很好再去受戒,那估计他就直接放弃了,他觉得太难了,这辈子都做不到,直接无视。
                如果你让善根深厚的人泛泛悠悠持戒,那就糟蹋了善根…如果你让恶习深重的人做到很好再去受戒,那估计他就直接放弃了,他觉得太难了,这辈子都做不到,直接无视。
                如果你让善根深厚的人泛泛悠悠持戒,那就糟蹋了善根…在社会盛世,正法住世的时候行,我死了还有别人。现在怎么样?现在我死了没有人,在这个世间真正发心为正法久住而行的人找不到了,这一个发心的人能这样做吗?所以这些道理你要懂。世出世间法的成就都要有个健康的身体,没有健康的身体,你怎么能帮助众生?健康的身体确实是要清净心成就的。现在清净心没有现前,我们就需要饮食,需要药物来调养,可是决定不能忘记,要向清净心这个方向去迈进。现在要这些东西,到我成就的时候就大量减少,甚至于可以不用,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底下「彭际清居士曰:故知净土资粮,全凭功德。功德之基,莫先持戒。以戒净则心净,心净则土净故」。这个道理讲得好,这几句话是真理。确确实实戒净,戒清净,心净了,心净则佛土净,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备的条件。心清净,戒就清净,这叫什么?心清净是 定,定共戒。开悟了一定清净,开悟是什么?叫道共戒,你的戒行就圆满。所以你念佛真正得念佛三昧,戒就清净,戒是什么?你的行就清净了。戒是指行为的,行为是发自于内心,清净心,口业、身业自然清净。心是主,心要是觉悟了,你说话也是觉悟,你所有一切动作都是觉悟的,觉而不迷,那是开悟了。没有开悟、没有得定,着重在律仪戒,那就一条一条去做,不可以违犯,用这个来规范自己。我们今天学戒,你真正严格去持戒,只有你一个人成就,甚至于你还障碍很多人学佛。为什么?一看到生活这么严谨:这个东西我做不到,算了,我不学佛,佛太难了,我做不到。把别人吓到了,真有,而且很多!如果该开缘的时候你就开,人家看到这样持戒:我也能做得到。你就可以激发很多人向往佛法,真就接引他来了。所以这个戒律开遮持犯一定要很熟,什么因缘底下可以开放,什么因缘之下一定要很严谨的执持,活的,不是死的,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所以戒律不是死的,佛这一点高明到极处。总的原则就是戒帮助你得定,定帮助你开慧,所以戒是手段。其实定是枢纽,戒是手段的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你要懂这个道理。开慧是什么?得定是什么?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放下起心动念,大彻大悟,就成佛了。不起心、不动念,成佛了;放下分别执着,你是菩萨,你不是凡夫。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7-02 02:10
                回复
                  要能将一句六字洪名,
                  念得清清楚楚,
                  听得明明白白,
                  不要有一丝疑念,
                  其他杂念自然消除,
                  决定会证到一心不乱。
                  如果你们相信我的话,
                  老实念佛,
                  行住坐卧不离佛号,
                  甚至梦中都能把持得住,
                  把一句佛号谨记在心,
                  到了这个时候,
                  自然心不贪念,意不颠倒,
                  西方极乐世界自然现前。
                  这是关系生死大事,
                  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7-02 02:12
                  回复
                     我有一次在北京,那个时候我常到美国去,遇到美国一个华侨,跟我同姓,徐先生。他在旅馆里办喜事,刚好我也住在那个旅馆,下楼梯的时候碰到了,他说他儿子娶媳妇,请程思远做证婚人,他临时看到我,把我拉去也做个证婚人。媳妇是日本人,所以来的宾客都是日本政界的、商界的,政府官员很多都参加。程思远那时候是政协副主席,给他们做证婚,也把我拖去证婚,两个证婚人。证婚人可以说话,要致词十分钟。我说好,我去,趁这个机会把佛法给大家介绍一下。程思远的女儿是电影明星林黛,他是林黛的爸爸,林黛长得很像她爸爸。所以我就给大家讲了十分钟,大家听得很欢喜,这是机会教育。临时拉的,也没有给我做素菜,把我拉上桌,我也陪大家喝一杯酒。旁边有一位叫廖承志,廖仲恺的儿子,他们大概都是部长阶级的,跟我坐在一起:出家人可以喝酒?我说可以。那这个我们也都可以学,他马上就不一样了。我只盛一杯,你不要给我添。所以大家欢欢喜喜。我吃肉边菜。他说学佛这么自在,这么潇洒!我说是!他说那这不难。他们以为很难,以为戒律是吃人的礼教。我说活活泼泼,给他讲开遮持犯。临时遇到的这种场合。所以皆大欢喜。
                      念念帮助众生,帮助他们认识佛法,帮助他们了解佛法,帮助他欢喜佛法,然后再帮助他们学习佛法,这就对了。你说我犯戒堕地狱,我愿意堕地狱,我要救这些人,我要成就这些人,这是菩萨道!这戒决定不能破,破了我要下地狱,我不破戒我会上天堂,自私自利。所以这个里头中国古人讲的情理法面面都顾到,大乘菩萨,活的,它不是死的。所以一定要明白这些道理,菩萨生活得才快乐、才自在、才幸福。一般人为什么不敢学佛?看到戒律定得那么严,我要一学佛,我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他怕这个。给他讲清楚、讲明白,酒决定不能喝醉,喝醉乱性,这就有罪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7-02 02:12
                    回复
                      学戒一定要懂得每一条戒里头的开遮持犯,什么状况之下可以开,什么状况之下不能开。当开的一定要开,不当开的决定不能开,你要明了。不明了,那 你受的戒可受得很苦!你不知道怎么做好。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哪一种状况之下,要用什么方法来做,都是如法的。佛制定这些戒律,我们读了,深深感激他,合 情、合法、合理,带给我们美好的生活,一丝毫都不拘束。一般人感觉得佛这个戒律拘束人,他不懂得开遮持犯,死在戒条之下,这就麻烦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 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7-02 02:13
                      回复
                        开遮持犯佛陀的法律;不是一味专制呆板的,乃是最适应社会环境的,终利济群众为前题。在大乘菩萨戒中,就有开遮持犯的不同:如杀盗淫妄酒等,都有开遮持犯的道理,比况现在国家提倡大家要劳动生产,由是一班僧尼也可自力更生,苦种田开厂织业等,这就是开缘的道理。或有生病,医师说是要用酒配药,这亦可开。至于方便妄语等,凡有利益大众的皆有开缘的必要,否则就犯,遮则便持。
                        这些道理,详看瑜伽菩萨戒本,并及巨赞法师写给二埋法师的‘关于戒的开绿’一文可知道的。所以世尊说法制戒;当开则开,开则名持,不开反犯!当遮则遮,遮则名持,不遮反犯!总而言之,要于功德上,自利利他!合法合理的,才许可方便有开缘的意义,不然的话切切勿得开的!  利益自己,只有在治病的时候。治病的时候,五戒里面酒开缘最多,许多药里头需要用酒做药引,这个可以开。酒的开缘很多。年岁大的,身体衰弱,血 液循环缓慢,酒可以开缘,可以在吃饭的时候喝一杯酒,这就是帮助血液循环,当药用的,行。还有在菜里面,蔬菜里面用料酒,可以。这个都不是破戒,都不是犯 戒。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07-02 02:14
                        回复
                          主讲人:行嘉居士
                          主讲人简介:河南省嵩山禅武医研究院副院长
                          十六岁上山,习武学医二十余载。师从德建禅师,河南省嵩山禅武医研究院院长,嵩山禅院住持,少林永化堂无言道公禅武医第十八代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嵩山禅武医传统功法嵩山内养功法传承人, 少林绝学心意把传人。
                          欢迎大家随缘参加,转发结缘🙏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7-03 03:50
                          回复
                            少林寺永化堂无言道公禅武医一脉相传,到今天第十八代传人德建禅师。禅师为弘扬少林禅武医,二十余年隐居嵩山深处,习武练功,施医百姓,并建起了禅宗修行道场——嵩山禅院。
                            当今社会现代人忙碌于名利场,常陷于各种不良生活习惯,而少林禅武医嵩山内养功,正是可以解决这一难题的正统功法,此文化瑰宝一直深居于嵩山,鲜为人知。
                            心上仁导师们2年前结缘德建禅师,多次上山学习内养功法,深感其益,发愿助禅院弘扬此大善功法。特邀请德建禅师大弟子行嘉居士,在心上仁学堂进行公益讲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07-03 03:51
                            回复
                              信众得知他想办学院后,
                              无不为他担忧,以他微薄的财力,
                              光是应付平时的食宿费用,
                              便已捉襟见肘了。
                              人们都跟他说:
                              “师父!你会因此没饭吃!”
                              然而想到培养僧才的迫切性,
                              他决心,即使穷苦潦倒,
                              效法武训的乞讨兴学,也心甘情愿。
                              1964年,他得到高雄市议员等支持,
                              在高雄寿山寺创办了寿山佛学院。
                              第一届,招收了20余名青年学生,
                              不料这一授课,竟也是“供不应求”,
                              很快就有了第二届、第三届,
                              学生日渐增多,寿山寺也已无法容纳。
                              他既高兴又烦恼,常常感叹:
                              “能有一座很大很大的道场就好了。”
                              不久后,他看中了澄清湖一块地,
                              心愿一透露,信徒们纷纷热心筹款,
                              签约的那一天,他在楼上,
                              突然听见楼下的弟子交谈,
                              一位徒弟说:澄清湖是观光胜地,
                              我们在这里建庙,真是沾光,
                              游客一定会顺道前来参观。
                              他听后却心里咔擦一声:
                              我希望创建的道场,
                              能吸引人专程前来礼佛参拜,
                              而不是沾光顺道。
                              他居然立刻放弃了这块宝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8-07-09 13: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