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吧 关注:1,030贴子:5,128
  • 12回复贴,共1

简单对比:中国的阴阳五行说与西方四元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再来,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内容,元朝时候,维吾尔医药学与汉族等民族的医药学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如维吾尔族著名翻译家安藏曾将《难经》、《本草纲目》等汉文医学著作,翻译成维吾尔文,这种交流学习,使维吾尔族医药学无论在理论建构还是在具体临床诊治方面,均有很大发展,形成独特体系。
如其理论方面坚持以“土、水、火、空气”为代表的“四大物质学说”,及其“血津、痰津、胆津、黑胆津”的“四津体液学说”,在人与自然,人体内部也有系统的辩证理论。
维吾尔:水、土、火、空气 【四大物质学说】
佛教:水、地、火、风 【四大物质】
西方:水、土、火、气 【“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四元素】
中国:水、火、金、木、土 【五行】
西方的四元素学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四种两两互相对立的原始性质才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冷-热、干-湿。不同的元素是由这些性质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火是热加干,气是湿加热,水是冷加湿,土是干加冷。因此元素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把水加热,水中的冷被热取代,水就变成了气。】
中国的阴阳五行说:
【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五行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阴阳与五行两大学说的合流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框架。
相生相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
维吾尔:“血津、痰津、胆津、黑胆津”的“四津体液学说”
西方: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370)提出的四体液学说认为人体有四种体液分别与四种元素相对应:由肝制造的血液(气),肺制造的粘液(水),胆囊制造的黄胆汁(火)和脾制造的黑胆汁(土)。人之所以会生病,是由于四种体液失去了平衡所致,治病就是要让体液恢复平衡,因此衍生出了放血、发汗、催吐、排泄等疗法。其中处方配制方法与中医相似,主要用草药入药,认为不同的草药有不同的冷-热、干-湿属性,可以借助它们让体液恢复平衡,处方往往同时用很多味草药,讲究不同草药之间的相互搭配。
【西方可没有类似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只会放血,烧女巫啊,要不然也不会有“黑死病”,导致大量人口丧失的事情!到底抄袭了多少东西哦!(仅供参考)】


IP属地:河北1楼2018-06-14 11:37回复
    简单对比:中国的阴阳五行说与西方四元素(修正版)
    元朝时候,维吾尔医药学与汉族等民族的医药学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如维吾尔族著名翻译家安藏曾将《难经》、《本草纲目》等汉文医学著作,翻译成维吾尔文,这种交流学习,使维吾尔族医药学无论在理论建构还是在具体临床诊治方面,均有很大发展,形成独特体系。
    如其理论方面坚持以“土、水、火、空气”为代表的“四大物质学说”,及其“血津、痰津、胆津、黑胆津”的“四津体液学说”,在人与自然,人体内部也有系统的辩证理论。
    维吾尔:水、土、火、空气 【四大物质学说】
    佛教:水、地、火、风 【四大物质】
    西方:水、土、火、气 【“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四元素】
    中国:水、火、金、木、土 【五行】
    【佛教四大物质、维吾尔的四物质和西方的四元素作一比较是很有意思的。维吾尔、佛教、西方的四元素都差不多,基本都相对应的,只是在表述“气”方面略有不同,分为“空气”、“风”和“气”,但是还是能够对应的起来的。中国的五行中没有气,事实上,“气”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精神性的范畴,如元气、正气、浩然之气等等。
    不过,后期,“亚里斯多德”在《论天》等著作中构想出五元素说,在柏拉图的四种元素中再加上以太(精质,永恒)。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和物质分离的虚空”、“没有物体里的虚空”。这里就和中国的“气”有些相似的呢,以太后来成为西方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科学发展而演变。
    在科学史上,它起初带有一种神秘色彩。后来人们逐渐增加其内涵,使它成为某些历史时期物理学家赖以思考的假想物质。在宇宙学中,有时又用以太来表示占据天体空间的物质。17世纪的R.笛卡尔是一个对科学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他最先将以太引入科学,并赋予它某种力学性质。在笛卡儿看来,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须通过某种中间媒介物质来传递,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空间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它被以太这种媒介物质所充满。以太虽然不能为人的感官所感觉,但却能传递力的作用,如磁力和月球对潮汐的作用力。
    后来,以太又在很大程度上作为光波的荷载物同光的波动学说相联系。光的波动说是由R.胡克首先提出的,并为C.惠更斯所进一步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直到20世纪初),人们对波的理解只局限于某种媒介物质的力学振动。这种媒介物质就称为波的荷载物,如空气就是声波的荷载物。由于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因此惠更斯提出,荷载光波的媒介物质(以太)应该充满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通常的物质之中。除了作为光波的荷载物以外,惠更斯也用以太来说明引力的现象 。
    17世纪时,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建立了以太旋涡说。他以此解释太阳系内各行星的运动。笛卡尔的以太观念,既有助于推翻亚里士多德体系,又为后来物理学发展提供了一幅可供想象的空间媒介物。荷兰C.惠更斯和英国R.胡克提倡光的波动说,他们都假定空间具有无所不在的以太,以此作为波动媒介。这时期的以太便称为“发光以太”或“光以太”。牛顿虽然在光学上提倡射流说(微粒说),但他也借助以太的稀疏和压缩来解释光反射和折射,甚至假想以太是造成引力作用的可能原因。整个17世纪是发光以太的重要历史时期。
    18世纪,波动说被放弃,微粒说占据上风。同时,万有引力被认为是超距作用的。整个18世纪,人们以为空间是空虚的。以太观念处于沉寂时期 。
    19世纪,科学家逐步发现光是一种波,而生活中的波大多需要传播介质(如声波的传递需要借助于空气,水波的传播借助于水等)。受经典力学思想影响,于是他们便假想宇宙到处都存在着一种称之为以太的物质,而正是这种物质在光的传播中起到了介质的作用。
    19世纪,以太论获得复兴和发展,首先是从光学开始的,这主要是T.杨和A.菲涅耳工作的结果。杨用光波的干涉解释了牛顿环,并在实验的启示下于1817年提出光波为横波的新观点(当时对弹性体中的横波还没有进行过研究),解决了波动说长期不能解释光的偏振现象的困难 。
    以太首先是个哲学概念,而物理学家总是期望将之变成物理学概念。当一切寻找以太粒子的努力失败后,人们抛弃了以太说。但是事实上,抛弃的仅是发现以太粒子的希望,以太这个哲学概念更加根深蒂固,大多数人认可了微观结构存在的可能性。
    19世纪的物理学家,认为它是一种曾被假想的电磁波的传播媒质。但后来的实验和理论表明,如果不假定“以太”的存在,很多物理现象可以有更为简单的解释。也就是说,没有任何观测证据表明“以太”存在,因此“以太”理论被科学界抛弃。
    然而人们的认识仍在继续发展。到20世纪中期以后,人们又逐渐认识到真空并非是绝对的空,那里存在着不断的涨落过程(虚粒子的产生以及随后的湮没)。这种真空涨落是相互作用着的场的一种量子效应。今天,理论物理学家进一步发现,真空具有更复杂的性质。真空态代表场的基态,它是简并的,实际的真空是这些简并态中的某一特定状态。今天粒子物理中所观察到的许多对称性的破坏是真空的这种特殊“取向”所引起的(见对称性和守恒律、电弱统一理论)。在这种观点上建立的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电弱统一理论已获得很大的成功 。
    这样看来,机械以太虽然死亡了,但以太的某些精神(不存在超距作用,不存在绝对空虚意义上的真空)仍然活着,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
    西方用“以太”指导各学科发展就是“科学”,中医用“阴阳五行说”为基础,辨证治疗方法治病就是迷信,真是好笑!国人还经常辱骂中医,不得不怀疑到底有何目的!而且,根据对比,西方的四元素说也是抄袭的,后期引入的“以太”概念与中国的“气”较为接近,并且以此来指导科学发展,我们能否重新审视历史,重新审视所谓的科学呢?!】


    IP属地:河北2楼2018-07-24 12:29
    回复
      2025-07-28 16:30:2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佛教的四大物质:
      【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佛教把一切物质现象归纳为四种基本要素,即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谓之“四大”。四大也叫“四界”。
      佛教中的“四大”主要指地、水、火、风为四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谓地、水、火、风四种物体均能保持各自的形态,不相紊乱。
      (一)地大:本质为坚性,而有保持作用者。
      (二)水大:本质为湿性,而有摄集作用者。
      (三)火大:本质为暖性,而有成熟作用者。
      (四)风大:本质为动性,而有生长作用者。
      又名四界。界,是种类的意思,亦名四大种。种,有能生的作用,如种子。佛教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四大所生。】


      IP属地:河北3楼2018-07-24 12:29
      回复
        西方的四元素学说:
        【四元素说是“古希腊”关于世界的物质组成的学说。这四种元素是土、气、水、火。
        巴比伦人和埃及人曾经把水,后来又把空气和土,看成是世界的主要组成元素。米利都派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又加上第四元素火,并且设想在元素形成之前还有一种原始物质。四大元素由这种原始物质形成之后,就以土、水、气、火的次序分为四层。火使水蒸发,产生陆地,水气上升把火围在云雾的圆管里。人们眼中看见象是天体的东西,就是这些管子的洞眼,使我们能从洞眼中望见里面的火。
        米利都派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则认为万物都出于一种简单的原始物质,但是那并不是泰勒斯所提出的水,或者是我们所知道的任何其他的实质。后来,另一个米利都派哲学家,也是泰利斯教育出的一位勇于批评的学生——阿纳西米尼Anaximenes认为空气是构成宇宙的原质。他延续了毕达哥拉斯的四元素说法,并认为这四种元素在整个宇宙中,受到两个对立的神力的影响,以各种不同的比例结合起来;所谓两个对立的神力,一是相引力,一是相斥力,即「爱」和「恨」的作用而使得元素相互混合和分离。(颇似中国的“阴与阳”观念哦,所谓的“古希腊”的学说是从何而来呢?!)
        亚里士多德认为,四种两两互相对立的原始性质才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冷-热、干-湿。进而推论世界上的万物的本原乃是四种原始性质:冷、热、干、湿。不同的元素是由这些性质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火是热加干,气是湿加热,水是冷加湿,土是干加冷。因此元素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把水加热,水中的冷被热取代,水就变成了气。
        亚里斯多德在《论天》等著作中构想出五元素说,在柏拉图的四种元素中再加上以太(精质,永恒)。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和物质分离的虚空”、“没有物体里的虚空”。
        亚里士多德在《论天》一书里阐述了他对天体的认识。他认为日月星辰围绕着地球运转,但其组成却不同与地上的四大元素水火气土。天上的事物应该是完美无缺的,它们只能由一种更为纯洁的元素所构成,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第五元素”--以太(希腊文的αηθηρ)。简单的说就是:“地在水里,水在空气里,空气在以太里,以太在宇宙里。”
        在中世纪,四元素说曾经作为了炼金术的理论依据。炼金术士们认为只要改变物质中这四种原始性质的比例,即可使普通金属变为黄金。
        四元素说也是西方神秘学理论的基础。因此,对於四元素说的来源与论证说法,也是神秘学人所必须要了解的知识之一。
        特点是凡世界者必由四元素组成
        火为生命
        水为神祗
        土为地面
        风为智慧
        就占星来说
        火像代表力量
        土像代表坚定、稳定
        风像代表社会、智慧
        水像代表情绪、感情


        IP属地:河北4楼2018-07-24 12:29
        回复
          中国的阴阳五行说:
          【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五行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阴阳与五行两大学说的合流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框架。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行,是指五种运行状态,而非五种元素。物质构成为阴阳,运行有五种状态。日月五星,即阴阳五行。最初五星的规律代表四季。四季最后一个月为土。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也是最先被用于国家治理,朝代更替等政治生活的解读。 水、火、金、木、土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大禹漠》,原文是:“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充治。”
          在《左传》中,晋隙缺谏赵简子修德,曾引用了这段话,有:“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足见到春秋时代,对水、火、金、木、上、谷。仍是与政事相提并论的。
          在《尚书·洪范》中周武王问政于箕子时,箕子谈到大禹制天下的九畴中第一项就是五行,“初一曰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其中水是排在首位的,可能与当时水生万物的思想有关。而后世或以木为首,或以金为首。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关系: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IP属地:河北5楼2018-07-24 12:31
          回复
            维吾尔:“血津、痰津、胆津、黑胆津”的“四津体液学说”
            【体液学说(Hilit talimati)是维吾尔医学最基本而最重要的学说之一。
            体液学说是指认识人体所有的四种体液并运用于生理病理现象的学说。维吾尔医认为,体液是在火、气、水、土等自然界四大物质和人体气质的影响下,以摄取的各种饮食为基础,通过肝脏的正常功能所产生的胆液质、血液质、黏液质、黑胆质等四种体液。】
            西方: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370)提出的四体液学说,认为人体有四种体液分别与四种元素相对应:由肝制造的血液(气),肺制造的粘液(水),胆囊制造的黄胆汁(火)和脾制造的黑胆汁(土)。
            【人之所以会生病,是由于四种体液失去了平衡所致,治病就是要让体液恢复平衡,因此衍生出了放血、发汗、催吐、排泄等疗法。其中处方配制方法与中医相似,主要用草药入药,认为不同的草药有不同的冷-热、干-湿属性,可以借助它们让体液恢复平衡,处方往往同时用很多味草药,讲究不同草药之间的相互搭配。
            简单的来说,就是所有物质由四种元素组成:火、风、土和水,这四种元素也和热、燥、寒、湿四种自然特性对应(就如同中国的五行)。血液来自心脏,既潮且湿;黄胆源自肝脏,既燥且热;黑胆来自脾脏和胃,既燥且寒;黏液来自大脑,既潮且寒。不只如此,对照人类行为和健康,血液提振精神、黄胆给人胆量、黑胆让人消沉忧郁、黏液则造成迟钝或冷静。
            四体液学说宏观框架体系
            四行  风   火   土   水
            四性 热与湿 热与燥 寒与燥  寒与湿
            体液 血液 黄胆汁 黑胆汁 粘液
            情性 乐天 易怒 忧郁 冷漠
            多血质 急躁质 忧郁质 粘液质
            脏器 心 肝 脾 脑
            颜色 红 黄 黑 白
            年龄 少 壮 老 婴
            季节 春 夏 秋 冬
            星辰 木星 火星 土星 月亮


            IP属地:河北6楼2018-07-24 12:32
            回复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五行可以算为中医学的两大支柱,它们在渗透到祖国医学的领域里以后,便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之中。阴阳五行理论并非为中医学特设的理论,他和气理论一样也是从古代哲学体系中借用到中医学中来的。
              五行学说框架体系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窍 目 舌 口 鼻 耳与前后阴
              五体 筋 脉 肌肉 皮毛 骨
              五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音 角 徵 宫 商 羽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季节 春 夏 长夏 秋 冬
              方位 东 南 中 西 北
              五化 生 长 化 收 藏
              五气 风 热 湿 燥 寒
              气,阴阳,五行相互紧密联系,成为一个严密的系统,气是核心,阴阳五行是支柱。从气的角度看,阴阳是二气;从阴阳角度看,气是阴阳的未分状态,气生阴阳。气分阴阳,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物。
              如宋·张载在《易传》太极阴阳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气有阴阳”,“一物两体”之说,认为“一物两体,气也”(《正蒙·参考》)。阴阳是对气的划分,五行则是对阴阳更进一步的划分。
              张景岳在《经图翼·五行统论》中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五行是在阴阳的基础上产生的,由阴阳二气的不断运动才产生了在天的五气和在地的五行。“天降阳、地出阴、阴阳合而生五行”(《删定易图序论》)。
              因此,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生变化,而产生五行,五行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产物,阴阳二气是五行产生和发展变化的原动力。
              不知道现在的国人经常骂“阴阳五行说”、“风水”、“二十八星宿”、“十二生肖”、算命等是迷信,西方的星座、占星就不是迷信了吗?!西方信教就是尊重信仰,中国道教就是迷信,双重标准玩的真好!
              况且,西方可没有类似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只会放血,烧女巫啊,要不然也不会有“黑死病”,导致大量人口丧失的事情!真想问问,西方到底抄袭了多少东西哦!】


              IP属地:河北7楼2018-07-24 12:32
              回复
                中国“太一”与西方“以太”的关系(一)
                【再补充下: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始人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582?-500? B.C.)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的理论对柏拉图具有很深的影响,他认为“数”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的本原是一,从一产生二,从完满的一与不定的二中产生出各种数目;从数出发产生点,从点出发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面,从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一切感觉所及的各种形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冯国瑞,1991)。他认为“数”就是宇宙中各种协调性、比例性、等级性的最高准则。他根据“数”的准则创建的天文学是一个重要的科学思想,他解释天体按照数的和谐比例相互分离,并且围绕着一个火球中心运动(MS Encarta 2003)。
                如上所述,“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世界的本原。提到:“万物的本原是一,从一产生二,从完满的一与不定的二中产生出各种数目;从数出发产生点,从点出发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面,从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一切感觉所及的各种形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气。”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自名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觐殷死,议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学父。”
                《易传·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以虚无本体为太极,如王弼解释“大衍之数,其一不用”说“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以“一”为太极,认为此“一”不是数,而是“无”,“无”为四十九之策数形成的根据。韩康伯注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
                所谓的“毕达哥拉斯”提出的:“万物的本原是一,从一产生二,从完满的一与不定的二中产生出各种数目;”是抄袭自《道德经》四十二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毕达哥拉斯”的“从数出发产生点,从点出发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面,从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一切感觉所及的各种形体......”抄袭自《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毕达哥拉斯”认为的“数是世界的本原”,是来自于易经太极的概念,“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


                IP属地:河北8楼2018-07-24 12:33
                回复
                  2025-07-28 16:24:2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中国“太一”与西方“以太”的关系(二)
                  亚里斯多德在《论天》等著作中构想出五元素说,在柏拉图的四种元素中再加上以太(精质,永恒)。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和物质分离的虚空”、“没有物体里的虚空”。
                  亚里士多德在《论天》一书里阐述了他对天体的认识。他认为日月星辰围绕着地球运转,但其组成却不同与地上的四大元素水火气土。天上的事物应该是完美无缺的,它们只能由一种更为纯洁的元素所构成,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第五元素”--以太(希腊文的αηθηρ)。简单的说就是:“地在水里,水在空气里,空气在以太里,以太在宇宙里。”
                  道家典籍《太一生水》:“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
                  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地在水里,水在空气里,空气在以太里,以太在宇宙里。”抄袭自道家典籍《太一生水》。
                  又如《五运行大论篇》载:黄帝问:地是最下的吗?岐伯说:地只是在人的下面,在太虚的中间。黄帝又问:太虚是空的,地是怎么停在中间的呢?岐伯说:‘“大气举之也。”〔‘太虚充满大气甲大地浮在其中,可想而知,日月星也只能飘浮在其中。这种观点与宣夜说观点相一致。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以太”,应该是《易经》所说的“太极”,即:“太初”、“太一”。同时,也成为“毕达哥拉斯”里的“万物的本原是一”。中国的“太极”、“太初”、“太一”的概念,在翻译为表音文字后,只能表达其本义中的一义,每次使用的词都不同,理解也就不同了。
                  杨泉在《物理论》中进一步指出:“夫天,元气也,皓然而已,无他物焉。”还认为银河也是气,并从中生出恒星来,“气发而升,精华上浮,宛转随流,名之曰天河,一曰云汉,众星出焉。”
                  这和西方所说的银河系,星系产生恒星的意思有些像,当然,现在天文学又发展了,不过,中国古代天文学还是应该多多了解的,至少基本的中国天文学常识应该知道啊!


                  IP属地:河北9楼2018-07-24 12:33
                  回复
                    中国“太一”与西方“以太”的关系(三)
                    在中国,太一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àiyī。一、即道家所称的“道”,古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二、古代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三、四、神名;五、星名,即帝星,又名北极二,据《荆州占》:其妃黄龙。
                    太一,古代表示世界本原的其中一个环节的哲学概念,是形容炁的性质。
                    中国古代“太”又写作“大”或“泰”,“一”或作“乙”。“太”为最先最高,“一”是唯一无对和混一未分。《庄子·天下》称老子关尹子的学说“主之以太一”,按近代学者张岱年的理解,“太一”里的“太”是指“之前”“超越”的意思,所以“太一”即老子所谓“道”(见上面的《道的核心概念表》)。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二”、“三”都是“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反过来对应的是:三宝归两仪,两仪归太极,太极归无极。
                    太一,道首先化生的是先天之气,此气非气,是灵体之能量,即为炁。
                    于《道的核心概念表》可知,炁的性质是太一。
                    炁者水上之无相物也,即非物质肉体所需要的能量,是人的第一个灵体所需要的能量,比物质能量更为细腻,不同于气。中医中,“炁”指的是先天之气,而"气"指的是后天之气。
                    太一的意思是:最先最高、唯一无对和混一未分的。
                    那么“炁的性质是太一”这句话就是:无相物的性质就是最先最高、唯一无对和混一未分的。
                    由《道的核心概念表》亦可知,太一和道并非同等,道生万物,道是创造者,而太一是万物受创的第一环“炁”的性质。然古人时有作“道”用,也不为怪。
                    太极、太一指“道” :
                    “道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
                    《老子想尔注》一者,道也。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太上老君乃大道之主宰,无生之至精,造化自然者也。
                    在《吕氏春秋》中,“太一”指世界的物质本原。《吕氏春秋·大乐》中说:“音乐……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又说:“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
                    《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又云:“万物所出,造于太一。”注:“太一,道也。”
                    太极、太一指“元气”:
                    唐颖达《周易正义》:“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
                    《易纬·乾凿度》认为“有形生于无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阶段来解释“易有太极”。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气形质混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浑沌。浑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说的元气。以元气未分状态为太极,斌以其原始物质的含义。
                    这种观点在两汉较为普遍,如刘歆:“太极中央元气”;王充引易学家的话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郑玄则以“淳合未分之气”解释大极。
                    《庄子·天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在《礼记》中“太一”也指元气。《礼记·礼运》说:“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孔颖达认为“大一”即“太一”,“必本于大一者,谓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也”。
                    《淮南子·诠言》:“洞同天地混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
                    《悟真篇》:“道自虚无生一炁,便从一炁产阴阳,阴阳再合生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万物。”


                    IP属地:河北10楼2018-07-24 12:34
                    回复
                      中国“太一”与西方“以太”的关系(五)
                      据说,在西方古代哲学中,太一(the one)意谓单一、独一、没有界限、没有区分、自身浑然为一。古罗马帝国时期新柏拉图学派哲学家普罗提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太一产生出来的。太一是绝对超然的神,是一切存在物的源泉和最终原则。它绝对超出一切思想和存在之上,不能用任何物质的或思想的属性来说明它。太一是绝对的一,它排除杂多和区别、运动和静止;太一也不是思想、意志或活动;太一是超时空的、无限的、永恒的、不变动的,没有过去或未来,永远是自我同一的。严格地说,不能用存在物的规定性说太一是“这样”或“不是这样”,这样述说就会限制了它。太一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名状的。
                      太一创造万物不是一种有意志有意识的活动,而是一个流溢(Emanation)的过程,流溢这个词汇来源于新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认为,神是不可言说的“太一”,它是无限完满的。但是正如水满自溢,太一自身向外不断的流出。而这些流出的神性也就是“流溢”。世界上的一切存在,也都是来源太一的流溢。可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流出的是“奴斯”即纯粹的思想或心智,然后由“奴斯”流出灵魂,最后由最低等的生命流出物质世界。
                      太一没有任何认识活动,甚至不能认识它自己。但人的灵魂自然地对太一有一种爱,渴望回到太一。为此,灵魂必须超脱肉体,清修静观,苦思默想,沉浸于精神生活,达到出神忘我的境界,通过直观与太一融为一体。
                      太一说是在柏拉图理念论基础上糅合新毕达哥拉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阿学派哲学以及东方宗教而形成的一种神秘的唯心主义理论,后来为教父哲学所利用。
                      -------------------------------------------
                      以下简单说明中文“太一”的意义被西方翻译后,变成了什么意思,只是暂以古籍相类似的意义举一例和西方对比:
                      中文的太一的意思是:“最先最高、唯一无对和混一未分的。”
                      西方翻译为“古罗马”的“普罗提诺”认为的:“世界万物都是由太一产生出来的。太一是绝对超然的神,是一切存在物的源泉和最终原则。它绝对超出一切思想和存在之上,不能用任何物质的或思想的属性来说明它。”
                      中文太一的“道”的概念,《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
                      西方翻译为:“太一是绝对超然的神,是一切存在物的源泉和最终原则。它绝对超出一切思想和存在之上,不能用任何物质的或思想的属性来说明它。”
                      “严格地说,不能用存在物的规定性说太一是“这样”或“不是这样”,这样述说就会限制了它。太一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名状的。”
                      中文太一“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反过来对应的是:三宝归两仪,两仪归太极,太极归无极。
                      西方翻译为:“太一没有任何认识活动,甚至不能认识它自己。但人的灵魂自然地对太一有一种爱,渴望回到太一。为此,灵魂必须超脱肉体,清修静观,苦思默想,沉浸于精神生活,达到出神忘我的境界,通过直观与太一融为一体。”
                      中国的“道”:
                      道家的“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道包含天道、人道、地道等。老子所说的“道 ”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世界的本原(本体),世界由以出发、由以产生的基础;第二,世界的本质或世界之所以然,也即世界面貌(世界的具体现实性)的决定力量,第三,世界形成、产生和发展全部历史的述说,也即对道以自身为本原、以自身为本质的自我产生、自我发展、自我表现、自我完成的全部历史的述说。
                      简言之,“道”:一.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这也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二.自然规律;三.人类社会的一种规则、法则。“道”作为世界之不同于一般的“有”,也不同于一般的“无”,它既有“有”的一面,又有“无”的一面,道是“有”与“无”以及一切万事万物的统一。
                      西方的“太一”:
                      新柏拉图主义认为,神是不可言说的“太一”,它是无限完满的。但是正如水满自溢,太一自身向外不断的流出。而这些流出的神性也就是“流溢”。世界上的一切存在,也都是来源太一的流溢。可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流出的是“奴斯”即纯粹的思想或心智,然后由“奴斯”流出灵魂,最后由最低等的生命流出物质世界。
                      在这里,西方的“太一”阶段顺序和中国的“道”有些相像,也有些差别。西方“太一”,“奴斯”即思想、心智→灵魂→物质世界,中国的“道”,世界本原→自然规律→世界形成
                      根据上面所知,西方的哲学概念里和中国的有不少相似,如果一次两次是巧合,可是这么多巧合就不是巧合,而是抄袭盗窃了,这些概念产生自中国,而不可能是表音文字只有《耶经》唯一神的愚昧西方能够拥有的!伊斯兰教的苏菲神秘主义主张“万有单一论”,也只能是来自中国。
                      中国的《易经》、《道德经》,道教的哲学概念影响了西方的哲学概念,黑格尔指责“中国没有历史”、“没有哲学”,这是对中国的羡慕嫉妒恨,西方的哲学是中国哲学的盗版伪劣残缺版,它们以这样的概念为基础,构建精神世界,构建耶教的神学,也只能是残缺的,它们能走向何方?走多远?现在就面临这个难题!


                      IP属地:河北12楼2018-07-24 12:36
                      回复
                        天地元气
                        无极:道
                        太一:炁
                        两仪:阴、阳
                        三宝:精、气、神
                        四象:太阴、太阳、少阴、少阳
                        五行:金、水、木、火、土
                        六合:上、下、东、南、西、北
                        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
                        八卦:乾、坤、艮、兑、震、巽、坎、离
                        九宫: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道家典籍《太一生水》:“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


                        IP属地:河北13楼2018-07-24 12:37
                        回复
                          谢谢 很专业的分享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12-16 01: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