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吧 关注:91,382贴子:207,644

《道德经》——实用解全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版《道德经》的解读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力争将《道德经》与生活完美结合,使之成为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治国、乃至如何治天下的指导丛书。


IP属地:黑龙江1楼2018-06-13 09:33回复
    《编者前话》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由春秋末年道学创始人老子所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后世美誉为“万经之王”。也就是说,任何思想学说都能从中汲取智慧营养。事实告诉大家,《道德经》实际上是一部完整的法则式的思想,它就相当于数学中的定义、公式、法则的作用一样,它完全不同于那些写成万道习题总和的思想。像这样能称得起法则式的巨著还有《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少数。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地区)人,约生活于前571年—— 前471年之间。老子是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曾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员,在这样便利于学习的环境下,老子潜心于书籍之中,学习鉴往知来的历史,使他对宇宙、对人世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
    心系天下,勤于思考的老子,身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是周朝衰落,诸侯割据,百家争鸣,思想兴起的一个特别时期。然而产生的种种学说主张大多都是片面的道理,对社会只能起到一时的镇痛作用,这便唤醒了老子苦求回天之术的想法。老子回望夏商周三朝的兴衰史,回望上古时代那些自然无为而治的文明,老子渴望春秋社会能够回到那个拥有大道的淳朴时代。然而人类的虚伪、巧智、贪欲等一旦显现并快速增长起来,想要再次回到原始的淳朴状态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所以老子用有道来抵制无道。可见,老子对道的探索与总结对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无比的贡献。《道德经》就是老子留给人类社会永恒的智慧财富。
    《 道德经》一部分内容被解释成玄学应是不切实际的误解曲解。事实上老子的《道德经》朴实无华,思想缜密,逻辑思维清晰,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对“道”这个观点阐述的有条不紊且无微不至,道理更是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能将思想哲学写成一部长诗,更彰显了一位大学问家的圣者智慧和豪放手笔。
    老子是中华思想起源的圣者巨匠;是洗涤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社会的指导师;是探索天地万物规律的先行者 。


    IP属地:黑龙江3楼2018-06-13 09:37
    回复
      2025-07-29 15:31: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道千年难解的原因》
      老子的道从古到今就是个备受争议晦涩难懂的话题,以致出现了后人的千人千解现象,我认为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与老子所处的时代有关。(时代落后,思维超前)
      老子处在奴隶社会末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这是个科学相当落后、语言词汇非常匮乏的时期,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描述还处在只能用语言形象比喻的阶段,这就导致了后人理解上的偏差,那么一代代人的偏差层层叠加起来就使得道的含义越偏越远,以致无情的掩盖了老子的睿智和穿越时空的《道德经》的光芒。
      二. 老子在思考什么?
      如果大家知道老子在思考什么,道的解读只能有一种或相近的几种,而并不是那种黑白颠倒的各自冲突的千人千解。详解见另外一篇《道的论证》。
      三. 老子独特的五大写作文法。(翻译《道德经》的五把钥匙)
      ①半截话——老子常常用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字等来表达一个意思,这样的句子里有很多都是半截话,半截话就是一个句子省略去了主语或谓语或宾语等,这就需要翻译时能够准确补充句子,然后才能翻译正确。
      ②诗体韵文——整部《道德经》都是用诗体韵文的格式完成的,也就是说《道德经》是诗体哲学,诗体哲学翻译起来相对较难。
      ③夸张离谱的修辞——《道德经》运用了大量的比拟、比喻、互辞等修辞手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的句子看上去都很夸张离谱。比拟比喻的句子需要准确还原老子想要表达的原义,互辞的句子需要前后句(或前后文)密切联系,绝不能孤立解读。
      ④组词法——《道德经》里经常出现一字一义(或几义)的现象,这就需要能够准确组词(或贴切翻译)。如:(将欲弱之:想要削弱它。弱:削弱,减弱。)(必固强之:一定要暂时让它强大。强:强大。)
      ⑤正词(褒义词)贬用——如“为”字,正用指“好的作为”(无不为:无所不为);贬用指“胡作非为”(无为: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再如“智”字,正用指“智慧”,贬用指“巧智”。
      四. 乱造字义。
      所有《道德经》的译作,都存在着严重的乱造字义现象,同一个字被胡编乱造出许多根本不存在的字义,这样翻译出来的译句肯定是错误的,甚至是南辕北辙的。事实证明,用新华字典和新华词典做工具书来翻译《道德经》,没有行不通的地方。
      五. 臆解现象。
      所有《道德经》的译作臆解现象非常普遍,准确的说这种情况不属于翻译,只有一句对应一句的翻译才叫翻译。
      六. 其它原因。
      ①出现几处标点断句错误。
      ②出现几处篇章分割错误。
      ③出现几处错别字现象——抄写错误或后人改动。如:六章“用之不勤”改回“用之不堇”;十九章“绝圣弃智”改回“绝声弃智”;四十二章“冲气以为和”改回“中气以为和”。
      ④同一篇章翻译得前言不搭后语。可见,很多译者只知道关注某个字、某个词、某句话的具体翻译,往往忽略了全段乃至全文的连贯与统一。应该用同一个主题线索重新翻译每一章。
      ⑤对老子的阴阳辩证写作手法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子常常对事物采取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论述,目的是让人们找到好与坏、兴与衰等规律。
      ⑥词(词组)的概念不统一,《道德经》里有很多词汇的解释众说纷纭。可见,统一词(词组)的概念很有必要。


      IP属地:黑龙江4楼2018-06-13 09:39
      回复(2)
        【老子为什么把他的理论起名为“道”? 】
        其实,老子的“道”的主要内容就是大自然、万物、人生以及社会体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现象或运行轨迹,不同的现象或运行轨迹决定着万事万物的兴与衰。打个比方:道就像是错综复杂的道路一样,形成一个密密麻麻的道路网络附着在地球的表面,四通八达,每条道路都有它的起点和终点,有它通向的地方或者说交通用途。善于观察的老子发现,天地人事物的内部也有着无数的像道路一样的东西,在左右着天地人事物的运行发展变化,兴有兴时的运行方法,衰有衰时的运行方法,这种现象与道路的功能异曲同工。就今天而言这种现象指的就是“规律”,但在春秋末期那个对天地万物认识绝对落后,语言相对匮乏的年代,老子巧妙的采用了相对接近于“规律”一词含义的“道”,来完成了“道”这一伟大的哲学理论,为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万事万物都要依道而行。


        IP属地:黑龙江5楼2018-06-13 09:39
        回复
          《道的论证》
          ……………(以下道的阐述方法:由简单层层深入,由繁复层层入简。)……………
          道不是天地万物,而是天地万物的规律。天地万物是看得见的,而道是看不见或若有若无的。
          道是个综合概念,它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很难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来表达清楚。也就是说,不论从道的哪个方向进入来阐述道都会遗失一些内容。所以本人选用了五条线索来分别阐述道,目的是用互相补充的方法来将笼统抽象的道表达得更加整全些。
          我们在阐述道之前,首先要确立一个主方向,所以我只选用道就是规律来具体加以论述,并通过《道德经》全文的翻译来验证,完全可以做到一以贯通,条理更加清晰。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道更广泛的走入生活,走入实际应用。
          道的线索一:(从无限时间上论证)
          从《道德经》开篇的经典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段话里,我们很容易看得出老子心中的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道;第二个阶段——天地万物存在之后的道。对于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道,即是什么样的规律促使天地万物产生的呢?老子认为是永远讲不清楚的,纵观《道德经》全文,老子也只是在几章里有那么十几个疑问句而已,根本没有给出任何答案,这彰显了老子思考问题的严谨。相反,天地万物存在之后的道,老子则在另外七十几章中阐述的清清楚楚。因此,我把老子心中的道总结为两层含义:①促使天地万物产生的客观规律(这些道说不清楚);②天地人及万事万物运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这些道能说清楚)。
          道的线索二:(从实际应用上论证)
          整部《道德经》对道的阐述绝大多数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说老子的道实际上就是在总结天地人事物的普遍规律。它主要包括两大类内容:①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即自然现象)——如天的刮风下雨,人的生老病死等;②人事物的道理——如人生哲理、事理、伦理、社会规则、治国方略、军事谋略等。如果将道更加详细的描述一下,道就是天地人事物自然形成的或通过长期引导形成的各种各样的规律。
          道的线索三:(从道的属性上论证)
          从道的表现形式上看,道具有阴阳两种状态。也就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具有着既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两个面,经常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即它们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或相生相克的关系。所谓的阴阳就是:天地、日月、男女、生死、善恶、美丑、荣辱、胜败、刚柔、进退、前后、上下等等 ,不计其数,皆为一阴一阳,两两对应。这就是道极其重要的属性。
          道的线索四:(从规律包含的内容上论证)
          一切道都是规律,一切规律不都是道。那么,那些规律的内容才应该算是道的内容呢?只有自然规律、循环规律、兴衰规律、为人处世规律(即为人处世规则或道理)、社会运行发展规律(即社会运行发展规则)等才应该是道的内容(并不绝对);而数学规律、物理规律、科学规律、经济规律、游戏规律(即游戏规则或游戏方法)等则不属于道的内容,理由根据——或已发展成了独立体系,或不在思想范畴内,或根本与道无关(如游戏规则)。
          道的线索五:(综合论证)
          道的内容极其广泛而又极其复杂,自2500多年前老子提出道的理论,又历经了一代代人的探索研究,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去厘清道的内容呢?如果我们用道的理论去联系任何学科知识都没有什么冲突,或更准确的说在所有的学科里都有道的影踪。因此说道是百科之母,道是万经之王。那么所有的知识都是道吗?非也。我想只有符合前文四条线索的条件,又必须是思想哲学范畴内的规律才应属于道的内容,所以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才是道的内容,人与事的道理才是道的内容。天地万物即是宇宙的主要内容,人与事即是人生的主要内容,因此道更应该称之为宇宙人生的规律。
          ————————————————————————————————————
          【“道”的几种释义】
          ①道就是天地万物的普遍规律。
          ②道的主要内容就是大自然、万物、人生以及社会体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现象或运行轨迹,
          ③道就是天地人及万事万物运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④道就是天地人事物的普遍规律。
          ⑤道就是天地人事物自然形成的或通过长期引导形成的各种各样的规律。
          ⑥道就是宇宙人生的规律 。
          就以上几条“道”的释义基本相近,只是总结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而已,也可理解为中华语言表达上的丰富。综合这六种解释有助于加深对道的理解。
          ————————————————————————————————————
          加注:
          1.规则、法则、道理、方法等都是规律的别称或其中一部分内容的别称。
          2.道理——人事物的规律。道理包括人生哲理、事理、伦理、社会规则、治国方略、军事谋略等。
          3.自然规律和道理的区别——自然规律是天地万物体现出来的自然现象,很难因人的意志而改变;道理是通过长期引导形成的,不同时期的道理会有一定区别。由此可见:自然规律和道理是“自然形成”和“人为形成”的区别。


          IP属地:黑龙江6楼2018-06-13 09:41
          收起回复
            《道的作用》
            老子的道涉及了天地人事物方方面面的内容,具体归纳起来有两大类:①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②人事物的道理。道理是教导人们怎样去做人的、怎样去做事的;自然规律则是需要人们去熟练了解掌握的,而效法、遵循自然规律去工作生活是老子得出的科学结论。最后,老子的心愿是渴望人类社会从老百姓到统治者,都应遵守“清静无为而无不为”这一理念治人治事治家治国,由此可见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切领域的尺度把握上。也就是说,一切人事物都要趋向于公的、善的、好的方向去发展,能做到的就是有道;反之,趋向于私的、恶的、坏的方向去发展就是无道,无道失德,害人害己,危害社会,终将受到法律和佛法的双重惩罚。如一个党员能自觉遵守党章、法律、各种规章制度等做人行事,全心全意的做好为人民、为党、为国家服务的就是有道;反之,无视党章、法律、规章制度等的约束,而胡作非为、贪污受贿、吃喝嫖赌等的就是无道。从事其它各个领域工作的与此大体相同,不去一 一列举。另外,有道和无道参考古代的有道国君和无道昏君的所作所为会有更好地体会。由此可见,道虽然难以理解,但把它引入“有道”和“无道”两种现象中,就好理解多了。
            如果人们的工作生活都能自觉遵守人事物的道理及规章制度去做,都能遵循各种各样的自然规律去做 ,就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可能健康良性的发展 。换而言之,道的弘扬能促使人们的道德素养得到普遍提高,进而逐渐促使一个社会整体形成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社会形成良好的环境与秩序,然后科技、经济、人伦等各个方面才会出现健康良性的发展。由此可见,人类社会不论进步到什么程度,对科学、对大自然等的开发利用都要遵循规律 “道”, 才能避其弊,而利其利。“自然和谐,阴阳平衡”就是天地万物运行发展变化的总规律,是人类社会必然遵循的永恒法则。
            加注:
            ①规章制度是依据道理归纳整理形成的条文,应是道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②法律则是人们违背道理(及规章制度)后的惩罚条例。
            ③道理与法律可以视为正反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IP属地:黑龙江7楼2018-06-13 09:42
            回复
              《编者后话》
              《道德经》是一部伟大的思想著作,是一部五千言的哲学长诗, 是半截话 。它类似于语言游戏而非游戏 ,它类似于数术而非数术 ,深入其中其乐无穷 ,它实际上论述的是宇宙人生的规律 。它的内容涵盖了思想、 哲学、 自然科学 、军事 、政治 、社会、 伦理等诸多方面 。学习 《道德经 》可以丰富学识, 广开心智, 不论是从事任何工作的人员都能从中汲取智慧营养。由此可见,深研《道德经》 能提升一个人的智慧, 唤醒一个人的思考想象空间,提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净化一个人的心灵 。但不可忘记任何一本光辉灿烂的著作,都有它们各自成书的时代背景, 以及各自不同的取向 ,只能活学活用 。所以《道德经》 里有关当时社会现状等方面的内容 ,除了便于了解春秋末年的社会动态及历史,便于了解老子的人格特征及思想境界等作用外,对于今天的我们意义不会太大 。但这不代表《道德经》 里大部分内容永恒的巨大价值, 并且道的作用一定会随着世人的不断破译和发掘而变得越来越大 。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谁都不能阻止历史的车轮在向前滚动 ,进步与衰亡并生 ,利与弊并行。 如何弘扬万事万物良性的一面, 而避免害性的一面, 是需要全人类共同思考的大问题 。每一位走在时代前列的精英们都要起到良性的引领作用 ,这是领头羊们应该担起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而太多的时代领头羊们恰恰忘记了神圣的使命 ,而蜕变成了金钱的奴隶和欲望的牺牲品。
              一个民族、 一个社会要想真正的崛起而走在世界的前列, 并进入到一个相对的良性循环之中 ,就要把东西方的不用文明 、古今的不同思想充分合理的融合,并不舍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独特的风俗习性, 既要不断的取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 留己精华而去己糟粕 。从而形成不同民族, 不同文化各自独有的新的精神面貌 ,形成不同的良性土壤, 让不同肤色的人们共建世界美好家园 ,让万事万物在大自然中和谐的繁衍并存、 生生不息 ,让人类成为大自然最忠诚的利用者和守护者。


              IP属地:黑龙江8楼2018-06-13 09:45
              回复
                道的种类及数量都是无穷无尽的,这就是《道德经》81章各自不同的原因,但这81章的特点则是高度独立而又高度统一的。道用几百章篇幅也写不完,所以老子只是把精髓的写了出来。道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会有一定变化,但变化不会太大,这就产生了“千人千用”各有不同的现象,这与各自的语境不同及中华语言表达丰富有直接关系。但“千人千用”与“千人千解”的乱象不能混为一谈。打个比喻:道和《道德经》就像数学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固定不变,但它们演化出来的乘法运算题则各式各样,乘法运算题就相当于千人千用的现象,而道或《道德经》则与乘法口诀类似,所以我坚持“道”或《道德经》只能有一种解读,或几种相近的解读。


                IP属地:黑龙江10楼2018-06-13 09:50
                回复
                  2025-07-29 15:25: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道”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它包括两个时间段:①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道;②天地万物形成之后的道。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道,既天地万物是怎样形成的永远是个谜,没有实际探讨意义。因此当下的天地万物的道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而当下的天地万物的道也同样包括两大部分:①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②人事物的道理。就这些划分搞得古今中外所有解老的学者们晕头转向。自然规律和道理都多到数不胜数,“道”就是自然规律和道理的总称。而西哲的“理”只研究道理很少研究自然规律,这就是老子的哲学“道”和西哲的“理”的本质区别。


                  IP属地:黑龙江11楼2018-06-13 09:51
                  回复
                    谁能用最整全、最干练、最通俗、最透明的语言,将“道”及“道德经”捋顺清晰并讲得明白,才能算是真正的解开《道德经》。


                    IP属地:黑龙江12楼2018-06-13 09:51
                    回复
                      从古到今普遍认可的观点是没有人能够准确的说清楚老子的“道” 及 “道德经” 。我想:解开道德经与学问的大小关系并不大,而与这三点关系密切——①生活经验;② 亲证践行; ③独立思考。从古到今一切解老的人们只知道在知识学问上不断攀高,或在《道德经》的语言字面上广下功夫,或把所有前人的众多观点不断切割重组,事实证明收获甚微。唯有跳出一代代前人认知的束缚,深入结合实际生活才可能正确体悟《道德经》。


                      IP属地:黑龙江13楼2018-06-13 09:52
                      回复
                        规律与本源的释义(待商榷)
                        规律的释义:
                        ①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②事物表现出来的现象;③事物的运行、发展、变化的方法;④事物的道理。这四点就是规律体现出来的主要释义。
                        本源的释义:(本源与根源、根本同义)
                        ① 指事物的根源、起源。(即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
                        ② 指事物的最重要方面。
                        补充:(以下内容有待商榷)
                        ①《道德经》讲述的都是本源性的道理,所谓的本源性即指具有极高的通用性和重要性,可以引申到许多事物的应用上。(“本源”加个“性”字,“性”即指从其性质上去看待问题。可见“本源性”的使用或许比“本源”更贴切?
                        ②世间一切普遍道理、基本道理都是本源性的道理,只有本源性的道理才能称得上真理。


                        IP属地:黑龙江14楼2018-07-31 21:29
                        回复
                          一章
                          原文:(第一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分析:
                          “道”是本章论述的中心主题,第一个“道”字是这四句话共用的主语,这是老子独特的写作文法,也是诗体哲学独有的特点,字数上写成3、3、3、3、2、4、2、4的诗的格式合辙押韵文采十足。补充完整是——“道可道,非常道;(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无名,天地之始;(道)有名,万物之母。
                          分解注释:
                          道可道:道有的可以说清楚。 道:①名词,“规律、规则、道理”等;②动词,“说”。
                          非常道:有的永远都说不清楚。 非:不。 常:永远。 道:说。
                          名可名:道的名字有的可以命名。 名:①名词,“名字”;②动词,“命名,起名”。
                          非常名:有的永远都不能命名。 名:命名,起名。
                          无名:道没有名字。
                          天地之始:那是天地初始的时候。
                          有名:道有了名字。
                          万物之母:那是有了万物产生这个基础。 母:基础,根本。
                          原文:(第二段)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分解注释:
                          故常无欲:所以常常保持欲望很少。 无欲:欲望很少。
                          以观其妙:就能观察到天地万物运行发展变化的奥妙(规律)。妙:奥妙,玄妙。
                          常有欲 :常常有过多的欲望。 有欲:欲望很多。
                          以观其徼:就只能观察到天地万物运行发展变化的表面现象。 徼:边界,引申为表面。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天地万物和道一同出现却各有其名。 两者:指“天地万物和道”。
                          同谓之玄:都是深奥玄妙的。玄:奥妙,玄妙。
                          玄之又玄:且无比深奥玄妙。(注:本句是两个“玄”字的叠加,意思是“更玄”。)
                          众妙之门:所有的奥妙都在“天地万物和道”之中。 门:代指“天地万物和道”之中。
                          本章导读:
                          1. “道”包括规律、规则、法则、道理等广泛内容,所以翻译时最好用原字。
                          2. 本章出现了几处“玄”和“妙”,实际上“玄”和“妙”可以理解为“玄妙”一词的分开使用。——这就是词组分用法。
                          3. 《道德经》通篇只讲两样东西——天地万物和道,所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里的“两者”——指的就是天地万物和道。“众妙之门”的“门”指的就是“两者”的内部——即“天地万物和道”之中,“众妙之门”是个夸张的比喻句,要结合全文准确还原。
                          4.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段话是说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天地的成因(和万物的成因)?老子认为这些永远都说不清楚——“无名”,所以整部《道德经》老子除了几句疑问外根本没有论述这些内容;第二阶段——天地万物存在后的道,老子认为这些道能说清楚——“有名”,所以整部《道德经》阐述的都是“天地万物存在后的道”。【补充:结合32章的“道常无名”可知——天地万物存在后的道也分为两种——能说清楚的和不能说清楚的,即“有名”和“无名”两种。而整部《道德经》阐述的都是天地人事物老子自己能说清楚的道。】


                          IP属地:黑龙江15楼2018-07-31 21:41
                          回复
                            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分解注释: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人都知道美的标准。美之为美:这样的美就是美的,即“美的标准”。
                            斯恶己:于是丑的就显露出来。斯:于是。恶:代指“美”的反义“丑”。已:同“矣”。
                            皆知善之为善:都知道善的标准。
                            斯不善己:于是恶的就显露出来。
                            故有无相生:因此有和无是相互比较产生的。
                            难易相成:难和易是相互比较产生的。
                            长短相形:长和短是相互比较产生的。
                            高下相倾:高和下是相互比较产生的。
                            音声相和:音和声是相互搭配产生和谐的。
                            前后相随:前和后是相互比较产生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所以圣人做的都是不妄为的事。 无为:不妄为,不胡作非为。
                            行不言之教:施行的都是顺应自然的教化。不言:不用语言去刻意改变些什么,即“顺应自然”。
                            万物作焉而不辞:促使万物自行发展而都不离开道。作:自行运作。(半截话,译句补充“道”)
                            生而不有:圣人生养了万物而又不占有它们。(半截话,译句补充“圣人”)
                            为而不恃:帮助了万物而又不依赖它们。恃:依赖,依靠。
                            功成而弗居:建立了功劳而又不居功。弗:不。(半截话,译句补充“功”)
                            夫惟弗居:由于不居功。(半截话,译句补充“功”)
                            是以不去:所以不会失去功劳 。
                            译文:(每句话的翻译合起来就是全文的译文。)
                            本章导读:
                            ①本文的“有”和“无”和今天的意思一样。有:表示存在的意思。无:没有。
                            ②【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生:产生;成:形成;形:显现;倾:依靠;和:和谐的跟着唱;随:随着。这就是它们大致的意思。为了便于理解,通用“产生”代替或补充。这是六个排比句,“生、成、形、倾、和、随”实际上意思接近,老子之所以选用了六个不同的字是为了符合诗的写作方法,而今翻译成白话文通用“产生”一词来代替则符合白话文的习惯。这种现象也就是古文和白话文的区别。


                            IP属地:黑龙江16楼2018-07-31 21:41
                            回复
                              2025-07-29 15:19: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章
                              分解注释:
                              不尚贤:不去崇尚贤能。
                              使民不争:就能使民众不去争夺名利。
                              不贵难得之货:不去贵重稀有物品。
                              使民不为盗:就能使民众不去盗窃。
                              不见可欲:不去显现引起贪欲的事物。见:同“现”,显现。(半截话,译句补充“事物”。)
                              使民心不乱:就能使百姓的心性不被迷乱。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原则是:
                              虚其心:减少百姓的想法。虚:空,引申为减少。
                              实其腹:填饱百姓的肚子。
                              弱其志:减弱百姓的追求。
                              强其骨:增强百姓的体质。
                              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百姓没有巧智贪欲。知:同“智”,巧智(贬用)。欲:贪欲(贬用)。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聪明人不敢胡作非为。智者:本处指善用巧智的人。
                              为无为:只要圣人自己的行为不妄为。 为:指圣人自己的行为、行动。 无为:不妄为,不胡作非为。
                              则无不治:就没有不能治理的国家。
                              译文:(每句话的翻译合起来就是全文的译文。)
                              本章导读:
                              【弱其志】——这句话实际上是告诉大家人的追求要符合自己,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这句话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实用的,但对千里马则不然。这句话需要辩证来看,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


                              IP属地:黑龙江17楼2018-07-31 21: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