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重点是儒家思想的文明。儒家仁爱庸和、济世济民的思想,慷慨激昂,中正淳厚,已积淀成中华民族的主要道德人格,成为民族精神里最宝贵最深层东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态度,都表达出儒家渴望建功立业、救国救民的理想主义英雄情怀。
济世思想一直是儒家文化理想。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第一就是为民谋福祉,再是为社稷谋利益,君王则排在最末。在南宋“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历史烟云中,金庸借小说《射雕英雄传》,以无比的激情,塑造郭靖这一刚毅木讷、忠毅赤诚、宅心仁厚的侠客形象,铸造出史诗般的英雄品质和人格理想,充溢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韧和铁骨铮铮的担当,大气磅礴,悲壮沉郁,正是千古文人的英雄情怀与儒家理想的及至反映。
想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郭靖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不正是孟子民本思想的继承么?当然郭靖不是读书人,更不是圣人,他所能做的,就是凭自己所有的努力,于家国社稷危亡之秋,保境安民,捍卫国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早已刻进郭靖的骨髓信念,且勤勉自觉奔赴国难,抵御外敌,才使得他更具有非行而上的儒家人格实践。
《射雕》中《五湖废人》一回里,郭靖与黄蓉共游太湖,徜徉着湖上涛生云灭,烟波浩渺,黄蓉兴之所至,遥想吴越春秋事,不由叹道:“从前范大夫载西施泛于五湖,真是聪明,老死在这里,岂不强于做那劳什子的官么?”郭靖压根不知其典出,便要黄蓉讲故事给他听。黄蓉于是将范蠡怎么助越王勾践报仇复国,怎样功成身退而与西施归隐于太湖的故事说了,又补充说伍子胥与文仲却如何分别为吴王、越王所杀,潺潺道来,绘形绘色。郭靖听得发呆,却不同意黄蓉的观点,说:“范蠡当然聪明,但像伍子胥与文仲那样,到死还是为国尽忠,那是更加不易了。”黄蓉微笑道:“不错,这叫做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郭靖又不懂,黄蓉又给他细细解释:“国家政局清明,你做了大官,但不变从前的操守;国家朝政腐败,你守可杀身成仁,也不肯丢气节,这才是响当当的好男儿大丈夫。”
这段描写,完全是两个少年人的游湖情趣,然以黄蓉之聪明雅慧比之郭靖的鲁钝朴质,黄蓉似乎见解精到,颇具雅量高致,郭靖则不知所云,呆头呆脑。实则正是郭靖心中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的忠厚纯朴,黄蓉的见解变得不过是文人墨客的清谈罢了,纵然黄蓉能把《水龙吟》唱得充满家国之悲,却远不如郭靖对家国天下的真正关切。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为赤子之心也。”当蒙古大军压境之时,黄蓉想到的是:“蒙古兵不来便罢,若是来了,咱们杀一得一个是一个,当真危急之际,咱们还有小红马可依赖。天下事原也忧不得这许多。”郭靖却正色道:“这话就不对了,咱们既学了武穆遗书中的兵法,又岂能不受岳武穆‘尽忠报国’四字之教?咱俩虽人微力薄,却也要尽心竭力,为国御侮。纵然捐躯沙场,也不枉了父母师长教养一场。”而后郭靖也终以一生的恪守与努力,实现了“但像伍子胥与文仲那样,到死还是为国尽忠,那是更加不易”的人格理想。
个人幸福与家国天下出现裂痕之时,民族大义当前,郭靖没有选择与黄蓉那样逃之夭夭,而是自觉留下来抵御外辱。同时,这一自我牺牲的精神人格,也感召着蓉儿坚毅的爱情。孟子曰:“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郭靖对自我价值和使命的感知,就算没有蓉儿在身边,他也会这样去想去做。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郭靖是金庸笔下最幸福而幸运的人,因为他自始至终能保持自我,依着自己的内心意愿生活,不管世事如何,郭靖都活得“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虽万千人吾往也。
济世思想一直是儒家文化理想。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第一就是为民谋福祉,再是为社稷谋利益,君王则排在最末。在南宋“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历史烟云中,金庸借小说《射雕英雄传》,以无比的激情,塑造郭靖这一刚毅木讷、忠毅赤诚、宅心仁厚的侠客形象,铸造出史诗般的英雄品质和人格理想,充溢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韧和铁骨铮铮的担当,大气磅礴,悲壮沉郁,正是千古文人的英雄情怀与儒家理想的及至反映。
想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郭靖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不正是孟子民本思想的继承么?当然郭靖不是读书人,更不是圣人,他所能做的,就是凭自己所有的努力,于家国社稷危亡之秋,保境安民,捍卫国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早已刻进郭靖的骨髓信念,且勤勉自觉奔赴国难,抵御外敌,才使得他更具有非行而上的儒家人格实践。
《射雕》中《五湖废人》一回里,郭靖与黄蓉共游太湖,徜徉着湖上涛生云灭,烟波浩渺,黄蓉兴之所至,遥想吴越春秋事,不由叹道:“从前范大夫载西施泛于五湖,真是聪明,老死在这里,岂不强于做那劳什子的官么?”郭靖压根不知其典出,便要黄蓉讲故事给他听。黄蓉于是将范蠡怎么助越王勾践报仇复国,怎样功成身退而与西施归隐于太湖的故事说了,又补充说伍子胥与文仲却如何分别为吴王、越王所杀,潺潺道来,绘形绘色。郭靖听得发呆,却不同意黄蓉的观点,说:“范蠡当然聪明,但像伍子胥与文仲那样,到死还是为国尽忠,那是更加不易了。”黄蓉微笑道:“不错,这叫做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郭靖又不懂,黄蓉又给他细细解释:“国家政局清明,你做了大官,但不变从前的操守;国家朝政腐败,你守可杀身成仁,也不肯丢气节,这才是响当当的好男儿大丈夫。”
这段描写,完全是两个少年人的游湖情趣,然以黄蓉之聪明雅慧比之郭靖的鲁钝朴质,黄蓉似乎见解精到,颇具雅量高致,郭靖则不知所云,呆头呆脑。实则正是郭靖心中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的忠厚纯朴,黄蓉的见解变得不过是文人墨客的清谈罢了,纵然黄蓉能把《水龙吟》唱得充满家国之悲,却远不如郭靖对家国天下的真正关切。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为赤子之心也。”当蒙古大军压境之时,黄蓉想到的是:“蒙古兵不来便罢,若是来了,咱们杀一得一个是一个,当真危急之际,咱们还有小红马可依赖。天下事原也忧不得这许多。”郭靖却正色道:“这话就不对了,咱们既学了武穆遗书中的兵法,又岂能不受岳武穆‘尽忠报国’四字之教?咱俩虽人微力薄,却也要尽心竭力,为国御侮。纵然捐躯沙场,也不枉了父母师长教养一场。”而后郭靖也终以一生的恪守与努力,实现了“但像伍子胥与文仲那样,到死还是为国尽忠,那是更加不易”的人格理想。
个人幸福与家国天下出现裂痕之时,民族大义当前,郭靖没有选择与黄蓉那样逃之夭夭,而是自觉留下来抵御外辱。同时,这一自我牺牲的精神人格,也感召着蓉儿坚毅的爱情。孟子曰:“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郭靖对自我价值和使命的感知,就算没有蓉儿在身边,他也会这样去想去做。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郭靖是金庸笔下最幸福而幸运的人,因为他自始至终能保持自我,依着自己的内心意愿生活,不管世事如何,郭靖都活得“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虽万千人吾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