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吧 关注:595贴子:4,257
  • 3回复贴,共1

三恋之后读王安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衬衫大了一些,前后飘舞得像一面旗帜,他的身体前后不着地处在宽大的衬衫里,有一股凄凉的孤独。这孤独有一种奇怪的魅力,好像在一个喧嚷嘈杂的世界里划出一个清静的圈子,分离了他与人群,温和地陪伴他向前去。”“女人爱男人,并不为那男人本身的价值,而往往只是为实现自己爱情的理想”。我理解,她是要说,所谓爱情,只是一种男女本性需要维系的形式而已,撕破了这形式,就只能毁灭了。




1楼2018-06-04 12:37回复

    王安忆最初以中短篇小说名世,“王安忆大部分小说的角度都是来之于人物的主观镜头,来自女主人公的情绪延伸……这样,作品既具有抒情的特征,又有艺术的吸引力。”《六九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伤心太平洋》和《纪实与虚构》仔细读过去,一种感伤与怀想会在文字里慢慢地氤氲开来,蚌埠虽然占据了小说的大部分篇幅,但它却渐渐退却为一个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的背景,人,七十年代与蚌埠有着生活关联的人却从那物的缝隙里钻了出来,他们,才是作品真正的主体。“不管它们是一些个人成长史也好,还是一些家族兴衰史也罢,总有一种摆脱不了的宿命的意味”。1990年代后,长篇小说《长恨歌》“清末的上海,成就了《海上花列传》这样的狎邪小说。民国的上海,既是鸳鸯蝴蝶派的舞台,也是革命文学的焦点;既是新感觉派作家的灵感源泉,也是遗老遗少的述写对象。更不提张爱玲、徐訏等作家对她的热切拥抱。上海的文学,形成海派传统……在这样一个传统下写《长恨歌》,王安忆的抱负可想而知。”“然而王安忆的努力,注定要向前辈如张爱玲者的挑战。”将《长恨歌》与《金锁记》比较分析,并不掩饰“王学张”的用心,同时,让人领略到两人的差异和时代的惘然。“张爱玲小说的贵族气至此悉由市井风格所取代……在处理情欲与物欲的纠缠上,王安忆的路数与张爱玲起点相近,但结论颇有不同。”王德威1996
    《富萍》“《富萍》的篇幅不长,十七万字,讲述一个农家姑娘到上海谋生的故事……在王安忆的小说世界里,这样的人物已经有不少,富萍并不是新面孔。”“王安忆曾经在淮北‘插队落户’过三年,青年时代的记忆太深刻了,她虽然回到了上海,二十年来,还是不断往小说里引入淮北的农民,或者是类似这农民的人物”。《遍地枭雄》《启蒙时代》《天香》和《匿名》“对一个多变的作家进行整体研究,往往是困难的”,不过,“这多变又恰恰给阶段性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论题。”



    2楼2018-09-27 12:57
    回复
      张怡微谈王安忆:
      王老师对我们最大的影响,还不是写作上的,实际上是一种写作之外的鼓励,就是“教育改变命运”的志向。文学真正改变我们命运的,不是稿费,也不是知名度,真正改变命运的是赋予我们以文学生活,让我们相信在世俗世界之外还有超越性的庄严,我们能够经由文学成为更好的人,更好的父母、学生、邻居、同事。我们也能不断克服自己,超越自己,从尖锐和痛苦中淬炼出真正有质量的生命感悟、智慧和爱。



      3楼2019-07-11 18:26
      回复
        “为人物找环境”始终是王安忆文学写作教学实践的核心内容。在复旦上课时,每一年,王安忆的“小说写作实践”课程都会设置“上海地标”的考察主题,例如由六家弄堂工厂的厂房改造成的“田子坊”、曾为“远东第一屠宰场”的“1933老场坊”,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改建的杨树浦“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等,选课学生需要去实地探访,然后以当地为背景,虚构故事开头,作为课堂讨论的素材。这些地标的物理结构和文化结构,是人物登场和“故事”展演的舞台。


        4楼2021-05-05 07: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