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华洋学校在一片平地上拔地而起,时任洛阳外国语学校校长的裴素青成为这所学校的首任校长。在35年的教育生涯中,裴素青走出了一条明晰的发展曲线——做教师,她从初为人师的懵懂,到全国生物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特级教师。做校长,她让两所有着不同校情的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2007年,她“临危受命”,调到濒临撤并、刚刚从厂矿学校移交过来的洛阳市第49中做校长。短短三年多时间,她让学校起死回生,软件、硬件建设均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从600多名学生发展到2000多名学生。2010年,在洛阳外国语学校处于最低谷的时候,她又受命担任校长,在一本人数为零的基础上,她用四年的时间,让学校获得洛阳市“高考优胜单位”“高中管理优秀单位”,从谷底重整旗鼓,再创辉煌。
她将自己多年的办学经验总结为“3421工程”,即搭建3个平台(学生成才的平台、教师成功的平台、学校发展的平台),打造4支团队(管理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家长团队),实现2个目标(创办规范加特色的品牌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优秀学生),突出1个中心(培养文理兼长、外语突出、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优秀学生)。而这个工程的主线和旨归,就是学校文化的引领和积淀。
“学校文化是校长或学校领导层所倡导,学校员工共同建立并遵守的心理契约。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品位和气质,是学校的核心发展力。”裴素青说。
她多次在洛阳市的校长培训上做报告,在报告中,她反复强调文化要“接地气”,要培育“有根的文化”:一方面,文化的形成要突出参与性,让师生参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过程,这样的文化才有生命力;另一方面,文化的形成要从每个人自身开始,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家乡做起,再到爱国家,最终能够放眼世界。比如,初中部教学楼楼道的布置,就是循着这种思路进行的:一楼是《孝亲颂》,二楼是《尊师颂》,三楼是《劝学篇》,四楼是《方法篇》,五楼是《励志篇》。
“环境文化是一种‘硬文化’,而文化更多的不是表现在外化的物质层面,而是表现在学生的行为方式,外化为学生的行动。”裴素青说,“所以,文化建设就要有载体和支点。载体可以让文化落地生根、沉淀出学校独有的精神气质;支点可以让文化充满活力、撬动师生的创新动力。”
她将自己多年的办学经验总结为“3421工程”,即搭建3个平台(学生成才的平台、教师成功的平台、学校发展的平台),打造4支团队(管理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家长团队),实现2个目标(创办规范加特色的品牌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优秀学生),突出1个中心(培养文理兼长、外语突出、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优秀学生)。而这个工程的主线和旨归,就是学校文化的引领和积淀。
“学校文化是校长或学校领导层所倡导,学校员工共同建立并遵守的心理契约。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品位和气质,是学校的核心发展力。”裴素青说。
她多次在洛阳市的校长培训上做报告,在报告中,她反复强调文化要“接地气”,要培育“有根的文化”:一方面,文化的形成要突出参与性,让师生参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过程,这样的文化才有生命力;另一方面,文化的形成要从每个人自身开始,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家乡做起,再到爱国家,最终能够放眼世界。比如,初中部教学楼楼道的布置,就是循着这种思路进行的:一楼是《孝亲颂》,二楼是《尊师颂》,三楼是《劝学篇》,四楼是《方法篇》,五楼是《励志篇》。
“环境文化是一种‘硬文化’,而文化更多的不是表现在外化的物质层面,而是表现在学生的行为方式,外化为学生的行动。”裴素青说,“所以,文化建设就要有载体和支点。载体可以让文化落地生根、沉淀出学校独有的精神气质;支点可以让文化充满活力、撬动师生的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