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话吧 关注:32,872贴子:464,209
  • 39回复贴,共1
拔犟眼子
东北方言,意思是脾气执拗,固执,说极端的话,死犟,硬抬杠,不变通的意思。
因为有“犟jiang4”字儿,意思和“犟”也接近,语言实践中“拔犟眼子”已经成为认可的写法。而“犟眼子”成为形容性格固执,说话极端,死犟的人的词儿,变种有“死犟眼子”,“老犟眼子”等。
但“犟眼子”,是来自,出自“拔犟眼子”吗?或者“拔犟眼子”出自“犟眼子”?
问题来了,“拔犟眼子”到底啥意思呢?本字就是“犟”吗?就是“眼子”吗?就是“拔”吗??
网上关于解释“拔犟眼子”资料不多,我想既然是东北方言,也许极大的可能和做“大酱”有关系吧。做大酱很生活,很东北,极有可能与此有关。
我仔细研读了北方大酱的制造过程,也回忆了小时候家里人做大酱的情景,我感觉,本字儿,应该是“拔酱眼儿(子)”。
东北大酱制作方法是,大豆煮熟做成醅块儿,干燥发酵后,掰碎放入酱缸加盐水,然后的工作就是搅拌,叫“打耙”,打耙的工具叫“酱耙ba4(子)”,也有叫“酱杵子”“酱搋子”的。据说需一个月时间,每天2次,每次至少200下。方法是把酱耙子插入酱缸,再拔出来,酱液粘稠,泥水状混合物拔出需要费很大的力气,除此而外不能省力慢慢轻拔出来,那样达不到搅拌的目的,影响质量味道和口感。而拔酱耙子的工序的标准,就是使劲快速拔出,能看到酱液表面形成的气穴,就是气眼儿,也就是“酱眼儿”。轻拔慢拔不使劲儿,排气干净,是不出气眼儿的。
这样每次200下费劲巴力的拔酱耙子,每天要400下,还得拔出“酱眼儿子”,要求力道速度,这种反复动作的过程和模样,本来属于优质的食品工艺标准规范,这种执拗后来竟然发展为了贬义,意义为:性情偏执,讲话极端没有退路,抬杠,做事钻进去出不来,杠上怎么着都过不去,僵持那里不改变现状,一根筋无法变通等。
因而,“拔犟眼子”的本字,就是“拔酱眼子”,变化有“拔酱眼儿”,“酱眼子”等。


IP属地:黑龙江1楼2018-05-30 22:16回复
    (转张港博客)东北大酱
    那位先生说了,一个大酱,也值得动用笔墨?咦!不可这等说话。先生您是没吃过正宗东北大酱,没吃过我奶奶做的酱,要是吃了,说话的就不是我了,您嘴就闲不住了。
    知青点是五方杂处之地,文化冲突的焦点。越是这路地方,人们越是珍视自己的地方特色,越是极力捍卫地方风格。南方人看不起东北人,常拿吃大酱做为谈资;东北人也以连大酱都吃不来鸟屁南方人。学毛著的座谈会上,一个上海丫头,忽的扭头就跑,出门哇的就吐。大家急送她卫生所,她说:不用,换个座位就好。原来是让吃大葱的东北人熏着了。大葱与大酱,就是马与车的关系,是不可分开的。南方人吃不消大葱蘸酱的味道,真是让人可怜。听温州人说话等于外语,分不出个数。两个人温州人挤眉弄眼,笑得前仰后合,哇啦啊呀,啊呜大酱,咿屋吁大酱。“大酱”是他们的外来语,没有对应单词。定是又拿我们的大酱耍戏。不敬于大酱,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我伸出拳头,让他们说清楚。他们笑得更厉害了。原来,人家在说,一个姑娘手让炉盖子烫起了大泡,到卫生所开药,卫生员啥药不给,抹她一手大酱,没几天就好了。疗效神奇,但处方可笑。
    我奶奶大个,大脚,能吵吵。奶奶只会写大酱的“大”,先点一点,然后引出五条直线。这样的奶奶决无功名事业之想,如若问她一辈子的得意事,她定会说“下酱”。因奶奶酱做得好,每年做酱时节,就成了屯子里的总指挥,年年导演着“长发屯大酱传奇”。屯里人对奶奶评语极多,其中一个是:吃她的酱,扇嘴巴子都不撒口。
    有个电视剧,说的是张大帅张作霖赴宴,让一帮刺客黑上了。刺客全是武林高手,乓乒乓乒一顿扫射,没伤大帅一根毫毛。弄了一六十三招,人家大帅根本就没在席上。张大帅那是正宗东北人,看不上桌上的海参鲍翅,一个人溜到后厨,享受上了大葱蘸酱。这出戏别的全不行,所以我记不得戏名,但只这一节,写的真是生活。有人说这是糟尽大帅,说大帅老土。我不这样认为,说大帅老土的人是不理解东北大葱蘸酱的真正魅力。
    正宗东北大酱,用的是“笨豆子”,什么中作983啦,什么合丰41啦,这路豆子全不中用。豆子一下场院,奶奶就开始工作了——挑豆子,而且要拉上我。小子家家的,跟老太太挑豆子,这不是折磨人么?可我愿意。奶奶挑豆子跟变戏法的差不多,一把豆子,个个溜圆,个个光亮,奶奶捏出一个,扔了,嘴上说“铁豆”。铁豆是不能发芽的,泡不起来。我就认不得铁豆,翻过来掉过去看,也看不明白,咬成两半,也是一样的。可奶奶她怎么就知道是铁豆子?我到现在也没会这招。
    我记不得时间了,反正是到了那时候,妇女们一个一个串到我家,问奶奶:“豆子烀得了吧?”奶奶站院里望天,“再挺挺,待这帮雁过完了,赶趟。”
    奶奶从不背后讲人,但讲了一回我娘,让我听着了。她跟王奶说:“光看有文化了,那承想,酱也下不了。”我一听,心一激,真是好险,若是当初知道了我娘不会下酱,我娘不就不是我娘了么!从此,我对奶奶有了不满,也暗恨娘不会下酱。大酱离间了我奶奶与我娘,离间了奶奶与我。
    这事让我认真了,数了数,一屯子人真没有哪个当娘且不会下酱的。我妈也真是。那时,农村有啥大事?种地、过年、娶媳妇,再就是下酱了。你队长也好,你书记也好,家里端不出好酱来,就不算是正经过日子人,就是抬不起头。东北谚语:大葱蘸酱,越吃越胖。那时候不讲补锌补钙补维生素,个个虎实,个个有劲,全是大酱养的。
    豆子烀得后,要捣碎,倒进装两筲水的大锅,这是最要力气的活。可奶奶不让别人上手,谁也不行。这活讲究太大,豆子太碎不中,太整不中,还要留一部分豆瓣。豆子弄得了,才让有劲的人上,我也跟着凑热闹。大面板上,将烀好的豆子用力摔成小块,再把小块合成大块。摔实了,酱块缺气能闷死;摔松了,酱块进风能臭了。奶奶边上守着,检查质量,连爷爷都得听她的。
    念过大学后,我对“大酱”的“大”没少琢磨:要说,全国各地都有酱,可独东北这疙瘩的酱非要加上个“大”字。“大葱”这行,因为有“小葱”跟着;“大马车”也行,因为还有“二马车”。只有“大酱”并无“二酱”“三酱”“小酱”“末酱”,这个“大”真没来由。想来想去,只剩一条:来自东北。东北,人大,地大,锄头大,什么都大。这个“大”正是东北风情的无意流露,这也合乎,大酱与东北的确是一种不解之缘。
    对于农村,酱块下缸,是个盛典。事前不少人已经围上奶奶,问时机是否已到。***上少有的冷峻。这我明白,要是她发一句错话,一屯子的酱就有做瞎的可能,那样的话,俺长发屯的人,上镇赶集的脸可都没了。
    一天,奶奶问我:“今儿几了?”我答出农历日子——奶奶不要阳历。奶奶牵我走上岗子,中指嘴里含湿,迎风伸出,又中指嘴里含湿,迎风伸出。才叫我大号:“张港,看这天行不?”若不是分救济,不是报名上学,农村孩子是没大号的,全“狗子”“蛋子”地叫着。奶奶叫我大号,我就知道事情重大了。我不敢说,我也不明白。我让奶奶问得没招,就乱说个“行”,想让奶奶省心,再说,我也等久了下酱的场面。
    奶奶回去喊爹翻缸。爹扔了褂子,一搬一掀,比我高的大缸就大嘴朝天了。这一刻,家家女人扎起了围裙,家家汉子露出臂膀,井台前排起了长队。
    先是热的碱水,再是凉的井水,刷得院子成河,才算拉倒。掰成大人拳头块大小的酱块,放下缸里。下一步就是使水了。使水没有定规,一是看酱块干的程度,二是看天气晴阴,三是看各家的口味。使水,放盐,这是做酱的关键,一家酱一个风味,一家酱一种情调,多是从这儿来的,全在手上的准头。下酱就如文章,天下文章绝无一篇相同,同是佳作,有的激昂,有的哀婉,有的清新,有的缠绵,有的直抒胸臆,有的绕梁不绝,千百世界,尽在横竖撇捺之中,但却都是字典时那些字。
    酱已下得,缸上盖只铁皮“帽子”。奶奶递我条鲜红布条,说:“等日子好了,咱放鞭放炮。今年,不放了。”这话奶奶年年说。奶奶说,过去大户人家,全要放鞭的,二踢脚一震,老孬就不敢来了。老孬,传说是在酱中闹事的怪物,具体是什么,没考证出来。据老年人说,是萝卜精,酱好了人就冷落了咸萝卜,于是它就闹事。虽无鞭炮,但有红布条也中。这是我的事,将红布条一圈拴在缸腰上,别人是不给干的。奶奶说,半大小子手干净,别人不行。
    做酱的最后工序是打耙。打耙是农家妇道日日的必修功课,酱耙子是农家必备的家什。酱耙子是个有意思的物件,一块普通台历大小一指薄厚的长方形木块,垂直装根将近一米来的木柄就是它的大概。那长方木块的长边是收缩的双曲线,样子很难描述,反正一看到酒店服务员的领结,电脑屏幕上的“沙漏”,我就想起它。别看这小玩意儿,讲究可不少。只能用杨木、椴木制做,松木不行,有油子味;桦木不中,用不多长时间就裂了。酱不能见铁,见铁就有腥味,要紧的是木片与柄的连接,只能是榫上的,却要有极强的承受力。东北人有词:拔酱眼子。缸中的酱,粘乎乎,滞扭扭,硬与酱耙较着劲儿,拔出耙子,它还留个眼,老半天才没。打耙最考验人的勤快,经常打耙,酱才香;懒蛋子下酱没个吃。
    做酱其实是个发酵过程,人们尽量为有益微生物提供最佳的生存条件,并且抑制其他微生物,这就要求掌握好温度、湿度、酸碱度、培养基,等等等等。虽然只是农村妇女的手艺,但做出好酱,其难度与可口可乐、茅台、镇江米醋是可同日而语的。
    下乡后第一次回家,妈妈就问:“吃得好么?有酱么?”下乡那山区本无居民,全是外来的,各省都有,只有几家会做酱的,全做得不好,但在几乎无夏天的山里,也成了珍宝,可以当礼物端给干部。馋了时,我就帮人家砍柴、割地,吃人家酱时,每每想起奶奶。妈妈听我说出这些,叹声连连:“唉,奶奶在就好了。”下一次回来,妈妈说:“唉,我还真的下了一缸酱,唉,全黑了。”我知道,她在后悔:守着高人那么老多年,竟没学会下酱。
    奶奶不在,广陵息声,东北大酱绝矣。
    说到这儿,想起了赵本山。人家可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可这老赵,住着星级宾馆,给别人叫上各系美味,自己却和高秀敏等,大葱蘸酱。赵本山是真的东北人,真的知味者。如果下个文件:不许吃大葱蘸酱。赵本山就不是赵本山了。可惜,赵本山生不逢时,没有捞着我奶奶的大酱,要是尝了,小品定能说得更好。
    躺在床上,我竟傻想:要是让我说了算,应该有个大酱研究所,大学应该开设大酱专业,以破解奶奶的秘诀。真能那样,这世界更有味道。


    IP属地:黑龙江2楼2018-05-30 22:19
    回复
      2025-08-29 22:30: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转张港博客)东北大酱
      那位先生说了,一个大酱,也值得动用笔墨?咦!不可这等说话。先生您是没吃过正宗东北大酱,没吃过我奶奶做的酱,要是吃了,说话的就不是我了,您嘴就闲不住了。
      知青点是五方杂处之地,文化冲突的焦点。越是这路地方,人们越是珍视自己的地方特色,越是极力捍卫地方风格。南方人看不起东北人,常拿吃大酱做为谈资;东北人也以连大酱都吃不来鸟屁南方人。学毛著的座谈会上,一个上海丫头,忽的扭头就跑,出门哇的就吐。大家急送她卫生所,她说:不用,换个座位就好。原来是让吃大葱的东北人熏着了。大葱与大酱,就是马与车的关系,是不可分开的。南方人吃不消大葱蘸酱的味道,真是让人可怜。听温州人说话等于外语,分不出个数。两个人温州人挤眉弄眼,笑得前仰后合,哇啦啊呀,啊呜大酱,咿屋吁大酱。“大酱”是他们的外来语,没有对应单词。定是又拿我们的大酱耍戏。不敬于大酱,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我伸出拳头,让他们说清楚。他们笑得更厉害了。原来,人家在说,一个姑娘手让炉盖子烫起了大泡,到卫生所开药,卫生员啥药不给,抹她一手大酱,没几天就好了。疗效神奇,但处方可笑。
      我奶奶大个,大脚,能吵吵。奶奶只会写大酱的“大”,先点一点,然后引出五条直线。这样的奶奶决无功名事业之想,如若问她一辈子的得意事,她定会说“下酱”。因奶奶酱做得好,每年做酱时节,就成了屯子里的总指挥,年年导演着“长发屯大酱传奇”。屯里人对奶奶评语极多,其中一个是:吃她的酱,扇嘴巴子都不撒口。
      有个电视剧,说的是张大帅张作霖赴宴,让一帮刺客黑上了。刺客全是武林高手,乓乒乓乒一顿扫射,没伤大帅一根毫毛。弄了一六十三招,人家大帅根本就没在席上。张大帅那是正宗东北人,看不上桌上的海参鲍翅,一个人溜到后厨,享受上了大葱蘸酱。这出戏别的全不行,所以我记不得戏名,但只这一节,写的真是生活。有人说这是糟尽大帅,说大帅老土。我不这样认为,说大帅老土的人是不理解东北大葱蘸酱的真正魅力。
      正宗东北大酱,用的是“笨豆子”,什么中作983啦,什么合丰41啦,这路豆子全不中用。豆子一下场院,奶奶就开始工作了——挑豆子,而且要拉上我。小子家家的,跟老太太挑豆子,这不是折磨人么?可我愿意。奶奶挑豆子跟变戏法的差不多,一把豆子,个个溜圆,个个光亮,奶奶捏出一个,扔了,嘴上说“铁豆”。铁豆是不能发芽的,泡不起来。我就认不得铁豆,翻过来掉过去看,也看不明白,咬成两半,也是一样的。可奶奶她怎么就知道是铁豆子?我到现在也没会这招。
      我记不得时间了,反正是到了那时候,妇女们一个一个串到我家,问奶奶:“豆子烀得了吧?”奶奶站院里望天,“再挺挺,待这帮雁过完了,赶趟。”
      奶奶从不背后讲人,但讲了一回我娘,让我听着了。她跟王奶说:“光看有文化了,那承想,酱也下不了。”我一听,心一激,真是好险,若是当初知道了我娘不会下酱,我娘不就不是我娘了么!从此,我对奶奶有了不满,也暗恨娘不会下酱。大酱离间了我奶奶与我娘,离间了奶奶与我。
      这事让我认真了,数了数,一屯子人真没有哪个当娘且不会下酱的。我妈也真是。那时,农村有啥大事?种地、过年、娶媳妇,再就是下酱了。你队长也好,你书记也好,家里端不出好酱来,就不算是正经过日子人,就是抬不起头。东北谚语:大葱蘸酱,越吃越胖。那时候不讲补锌补钙补维生素,个个虎实,个个有劲,全是大酱养的。
      豆子烀得后,要捣碎,倒进装两筲水的大锅,这是最要力气的活。可奶奶不让别人上手,谁也不行。这活讲究太大,豆子太碎不中,太整不中,还要留一部分豆瓣。豆子弄得了,才让有劲的人上,我也跟着凑热闹。大面板上,将烀好的豆子用力摔成小块,再把小块合成大块。摔实了,酱块缺气能闷死;摔松了,酱块进风能臭了。奶奶边上守着,检查质量,连爷爷都得听她的。
      念过大学后,我对“大酱”的“大”没少琢磨:要说,全国各地都有酱,可独东北这疙瘩的酱非要加上个“大”字。“大葱”这行,因为有“小葱”跟着;“大马车”也行,因为还有“二马车”。只有“大酱”并无“二酱”“三酱”“小酱”“末酱”,这个“大”真没来由。想来想去,只剩一条:来自东北。东北,人大,地大,锄头大,什么都大。这个“大”正是东北风情的无意流露,这也合乎,大酱与东北的确是一种不解之缘。
      对于农村,酱块下缸,是个盛典。事前不少人已经围上奶奶,问时机是否已到。***上少有的冷峻。这我明白,要是她发一句错话,一屯子的酱就有做瞎的可能,那样的话,俺长发屯的人,上镇赶集的脸可都没了。
      一天,奶奶问我:“今儿几了?”我答出农历日子——奶奶不要阳历。奶奶牵我走上岗子,中指嘴里含湿,迎风伸出,又中指嘴里含湿,迎风伸出。才叫我大号:“张港,看这天行不?”若不是分救济,不是报名上学,农村孩子是没大号的,全“狗子”“蛋子”地叫着。奶奶叫我大号,我就知道事情重大了。我不敢说,我也不明白。我让奶奶问得没招,就乱说个“行”,想让奶奶省心,再说,我也等久了下酱的场面。
      奶奶回去喊爹翻缸。爹扔了褂子,一搬一掀,比我高的大缸就大嘴朝天了。这一刻,家家女人扎起了围裙,家家汉子露出臂膀,井台前排起了长队。
      先是热的碱水,再是凉的井水,刷得院子成河,才算拉倒。掰成大人拳头块大小的酱块,放下缸里。下一步就是使水了。使水没有定规,一是看酱块干的程度,二是看天气晴阴,三是看各家的口味。使水,放盐,这是做酱的关键,一家酱一个风味,一家酱一种情调,多是从这儿来的,全在手上的准头。下酱就如文章,天下文章绝无一篇相同,同是佳作,有的激昂,有的哀婉,有的清新,有的缠绵,有的直抒胸臆,有的绕梁不绝,千百世界,尽在横竖撇捺之中,但却都是字典时那些字。
      酱已下得,缸上盖只铁皮“帽子”。奶奶递我条鲜红布条,说:“等日子好了,咱放鞭放炮。今年,不放了。”这话奶奶年年说。奶奶说,过去大户人家,全要放鞭的,二踢脚一震,老孬就不敢来了。老孬,传说是在酱中闹事的怪物,具体是什么,没考证出来。据老年人说,是萝卜精,酱好了人就冷落了咸萝卜,于是它就闹事。虽无鞭炮,但有红布条也中。这是我的事,将红布条一圈拴在缸腰上,别人是不给干的。奶奶说,半大小子手干净,别人不行。
      做酱的最后工序是打耙。打耙是农家妇道日日的必修功课,酱耙子是农家必备的家什。酱耙子是个有意思的物件,一块普通台历大小一指薄厚的长方形木块,垂直装根将近一米来的木柄就是它的大概。那长方木块的长边是收缩的双曲线,样子很难描述,反正一看到酒店服务员的领结,电脑屏幕上的“沙漏”,我就想起它。别看这小玩意儿,讲究可不少。只能用杨木、椴木制做,松木不行,有油子味;桦木不中,用不多长时间就裂了。酱不能见铁,见铁就有腥味,要紧的是木片与柄的连接,只能是榫上的,却要有极强的承受力。东北人有词:拔酱眼子。缸中的酱,粘乎乎,滞扭扭,硬与酱耙较着劲儿,拔出耙子,它还留个眼,老半天才没。打耙最考验人的勤快,经常打耙,酱才香;懒蛋子下酱没个吃。
      做酱其实是个发酵过程,人们尽量为有益微生物提供最佳的生存条件,并且抑制其他微生物,这就要求掌握好温度、湿度、酸碱度、培养基,等等等等。虽然只是农村妇女的手艺,但做出好酱,其难度与可口可乐、茅台、镇江米醋是可同日而语的。
      下乡后第一次回家,妈妈就问:“吃得好么?有酱么?”下乡那山区本无居民,全是外来的,各省都有,只有几家会做酱的,全做得不好,但在几乎无夏天的山里,也成了珍宝,可以当礼物端给干部。馋了时,我就帮人家砍柴、割地,吃人家酱时,每每想起奶奶。妈妈听我说出这些,叹声连连:“唉,奶奶在就好了。”下一次回来,妈妈说:“唉,我还真的下了一缸酱,唉,全黑了。”我知道,她在后悔:守着高人那么老多年,竟没学会下酱。
      奶奶不在,广陵息声,东北大酱绝矣。
      说到这儿,想起了赵本山。人家可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可这老赵,住着星级宾馆,给别人叫上各系美味,自己却和高秀敏等,大葱蘸酱。赵本山是真的东北人,真的知味者。如果下个文件:不许吃大葱蘸酱。赵本山就不是赵本山了。可惜,赵本山生不逢时,没有捞着我奶奶的大酱,要是尝了,小品定能说得更好。
      躺在床上,我竟傻想:要是让我说了算,应该有个大酱研究所,大学应该开设大酱专业,以破解奶奶的秘诀。真能那样,这世界更有味道。


      IP属地:黑龙江3楼2018-05-30 22:27
      收起回复
        怎么总是抽2楼?


        IP属地:黑龙江4楼2018-05-30 22:28
        收起回复
          我们地区,使用犟眼子一词,没听过拔犟眼子。


          IP属地:河南5楼2018-05-31 08:20
          收起回复
            个人感觉是犟驴和死心眼的组合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5-31 09:15
            收起回复
              制作大酱也是我奶奶的绝活,全套过程我都见识过,从挑豆子,烀豆子,摔成酱块子,酱块子用纸包好发酵,弄成小块在缸里放盐和水,打耙。70年代的时候我给奶奶做了一个酱耙子,奶奶很喜欢。小的时候还不太喜欢吃大酱,现在老了,超级喜欢吃。家里已经不做大酱了,只能淘宝买黑龙江的农家大酱。


              7楼2018-06-01 08:15
              收起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1-15 09:0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