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说我堆彻文字,那我就来解说一番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机甲。
先说前线型,也就是要和步兵直接正面作战的蜘蛛机甲。
先说敌人:
在山地战中,地面进攻部队的主要敌人就是步兵、轻型山地车辆、碉堡、无人机和直升机。

坦克等重型车辆极为少见且多集中在地势平缓的道路上,而且速度迟缓路线固定,很容易避开或设伏,威胁有限。
轻型山地车辆会出现在大部分地区,步兵能走的坡一般都能走,但是对道路存在依赖性,所以在山上依然很少见。装甲很差,火力也普遍较差,最强的也就30机炮、35榴弹枪和各种火箭炮和导弹。攻防和机甲比半斤八两。
直升机不会出现在恶劣天气(大雨、大雪、大雾、风沙、9级大风、打雷),高寒和6-8级大风环境也较为少见而战斗力很受影响。
无人机的出勤要求比直升机还要高。因为无人机质量小,更容易受到风力影响。恶劣天气也会导致对无人机的联络受到严重干扰甚至中断,作战范围变得十分低下。
然后是环境:
由于蜘蛛机甲底盘宽大,所以不适合在较为狭窄的地方行动,尤其是对于大型载具类的蜘蛛机甲而言。所以丛林地形和巷战地形对于大型蜘蛛机甲而言极不友好,会使它难以活动。所以大型蜘蛛机甲适合的作战地形是宽广的缺少大量丛林的平原和山地。
但是蜘蛛机甲的机械腿在载具的重量中占据的比例实在是太大了,同等吨位下战斗力远不如轮履式车辆,平原地形pass。
于是就只剩缺少植被的山地了。我国符合条件的山地战高发地带就只有青藏高原了。
青藏高原战斗环境特点是:交战距离远(普遍1km),障碍和阴影多便于隐蔽,低温缺氧,天气恶劣多变,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补给非常非常非常困难,适合布置炮兵阵地的土地少。
武器选择方面,无数现代步兵战车已经提供了最实用的武器搭配方案。
为了降低机甲的负担,就选择“30炮+7.62并列机枪+12.7高射机枪+红箭73c”的国产方案吧。

该方案兼顾了反步兵、反工事、近程防空、反装甲等多项一线战斗部队常见的战斗任务,重量和后坐力也较低。
防御方面,分为主动防御系统、附加装甲、基础装甲3大部分。
主动防御系统:
分为硬拦截和软拦截2种。
硬拦截选择国产GL5或六芒星鹰酱的战利品。
体积小,可以直接安装在蜘蛛机甲上,据传(百度百科)GL5已经研发出了能对付攻顶导弹的类型,但是对拦截自锻破片战斗部导弹的效果未知。而且由于机械腿的阻挡,主动防御系统对来自侧面的袭击显得力不从心,恐怕只能防御正前方90度来袭的导弹,或者侧面的位置高于机械腿的导弹。但无所谓,谁家被打了侧面不是瞬间躺下的?
软拦截包括烟雾弹和激光干扰等。
现代的新型烟幕弹为红外/毫米波烟幕,可以有效拦截和干扰可见光、激光制导、红外光和毫米波制导,在烟幕消散前光学制导类的导弹全都无法准确命中烟幕覆盖区域内的机甲,是必备品,带上。由于烟幕弹普遍是朝前上方发射的,对水平方向来袭的攻击不做干扰,虽然敌人的导弹可以攻击其正面,但主动防御系统也能正常运作。
激光干扰则是用于干扰激光测距仪和光学制导头的使用,使其无法制导或追踪目标,相当于用手电筒照人的眼睛,可带可不带,但考虑到山地战里导弹的出现频率太高,而机甲本身的成本略高,有钱的话最好还是带上。
附加装甲:
参照最新的08步战,正面披挂模组反应装甲。既然是04的改进型,说明这数据还是很实用的。
基础装甲:(正篇来了)
依然参照最新的08步战,正面防护装甲可抵御1000米距离外30毫米穿甲弹的攻击,车身可承受200米外14.5毫米穿甲弹的射击。显然这个数据是为了对付老美的直升机和苏联的14.5。那么这装甲究竟有多厚多重呢?这就要看看现代复合装甲的技术了。
湾湾媒体(
)爆料,中国新型主战坦克的车体首上装甲板为多层复合装甲,具体结构为钢-玻璃纤维板-超硬钢-玻璃纤维板-钢,总厚度为220毫米,倾角22度,其防护能力相当于500~60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
而现在99A2装甲据传(百度)无附加装甲防穿700mm,防破1000mm。也就是说3倍防穿、4倍防破。
再看弹药:
老美30*165mmAPDS弹(脱壳)穿深:25mm RHA/60度 1500米。有案例显示能击穿80mm垂直RHA,国产货打120mm装甲时数据相同,就计作100mm穿深吧。
天朝14.5mm脱壳穿甲燃烧曳光弹穿深:20mm RHA/50° 1000m。
毛子钨芯,25毫米 RHA/60度 500米
所以不负责任地估计08步战的正面厚度在35mm左右,等效105mm。侧面和顶部则是15-25mm(等效45-75mm)。但由于机械腿的存在,蜘蛛机甲的侧面装甲都是25mm会受不了的,只在局部使用25mm复合装甲好了,不重要部分就选择15mm的装甲车常见厚度。
问题来了,那就是要安装多少装甲,也就是机甲是怎么设计的。
下面看图:
车体装甲:

车体大小同92式,确保未来的改装空间。

但造型却是09式的,以保证防御力。从顶盖和附加装甲可以看出,主装甲实际厚度确实在35-45mm之间。
92:长6.63宽2.8高2.8
09:长8宽3高2.1
则机甲车体:长6.6宽3高2.1。
装甲面积:
35mm:首上3*4=12首中3*0.5=1.5
20mm:首下3*2=6车顶后部3*2.6-3.14=4.66侧面6.6*2-3.14*1.5(车窟窿)=13.2-4.71=8.49
根据数据每平方米10mm匀质钢重78.5kg,即每平方米10mm复合装甲重78.5kg
得:
35mm:3709.125kg;
20mm:3006.55kg。
然后是机械腿的装甲:
机械腿样式照旧,如图:

六足蜘蛛机甲,由12根100kw的100吨液压油缸驱动,总功率1200kw,当然油缸的速度就别想了,100吨出力下只有0.1m/s(当然了,如果是10吨出力那就是1m/s了)。先弄个样子货出来先。
显然只有大腿需要安装装甲。
油缸大小参考下图:

设定油缸粗200mm长650mm。
为了保证活动空间,设大腿正面后面装甲面积为长2100mm宽400mm,顶部装甲面积为长2100mm宽280mm。
底部不需要装甲,由承重骨架担任。
设定前后顶部装甲20mm,前腿前装甲加装15mm装甲。
得单腿装甲面积2.268
基础装甲总重量:2136.456kg,
附加装甲重量:197.82kg
即装甲总重量为:9049.951kg
也就是9吨!!!!!!!!!!!!!!!!!!
盾牌星座的十几吨的说法是错误的。
每个机械腿算上液压油缸计作3吨,算上装甲,共计20.2吨。不管搭配什么车体,都是这个数据了。
则机甲不算武器和内部电子设备的白板机,总共38吨。
使用30炮台的机甲,预计40-41吨。
现在可以算该机甲的速度了。
设该机甲吨位上限46吨,则单腿负重上限15.2吨,即机甲是6.5倍费力杠杆小腿,移动速度是0.65m/s=2.34km/h。
个人思考:
如果单个屁股水平关节只需要10吨的力就能推动机甲水平位移,那速度将会是23.4km/h,反正阻力主要来自于内部零件的摩擦和脚尖旋转的摩擦力不是吗?
如果5吨就可以(想了想盾牌星座的机械腿行走效率是30%的论点),那速度将会是46.8km/h。正好和500马力驱动59跑出50km/h差不多呢。
先说前线型,也就是要和步兵直接正面作战的蜘蛛机甲。
先说敌人:
在山地战中,地面进攻部队的主要敌人就是步兵、轻型山地车辆、碉堡、无人机和直升机。

坦克等重型车辆极为少见且多集中在地势平缓的道路上,而且速度迟缓路线固定,很容易避开或设伏,威胁有限。
轻型山地车辆会出现在大部分地区,步兵能走的坡一般都能走,但是对道路存在依赖性,所以在山上依然很少见。装甲很差,火力也普遍较差,最强的也就30机炮、35榴弹枪和各种火箭炮和导弹。攻防和机甲比半斤八两。
直升机不会出现在恶劣天气(大雨、大雪、大雾、风沙、9级大风、打雷),高寒和6-8级大风环境也较为少见而战斗力很受影响。
无人机的出勤要求比直升机还要高。因为无人机质量小,更容易受到风力影响。恶劣天气也会导致对无人机的联络受到严重干扰甚至中断,作战范围变得十分低下。
然后是环境:
由于蜘蛛机甲底盘宽大,所以不适合在较为狭窄的地方行动,尤其是对于大型载具类的蜘蛛机甲而言。所以丛林地形和巷战地形对于大型蜘蛛机甲而言极不友好,会使它难以活动。所以大型蜘蛛机甲适合的作战地形是宽广的缺少大量丛林的平原和山地。
但是蜘蛛机甲的机械腿在载具的重量中占据的比例实在是太大了,同等吨位下战斗力远不如轮履式车辆,平原地形pass。
于是就只剩缺少植被的山地了。我国符合条件的山地战高发地带就只有青藏高原了。
青藏高原战斗环境特点是:交战距离远(普遍1km),障碍和阴影多便于隐蔽,低温缺氧,天气恶劣多变,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补给非常非常非常困难,适合布置炮兵阵地的土地少。
武器选择方面,无数现代步兵战车已经提供了最实用的武器搭配方案。
为了降低机甲的负担,就选择“30炮+7.62并列机枪+12.7高射机枪+红箭73c”的国产方案吧。

该方案兼顾了反步兵、反工事、近程防空、反装甲等多项一线战斗部队常见的战斗任务,重量和后坐力也较低。
防御方面,分为主动防御系统、附加装甲、基础装甲3大部分。
主动防御系统:
分为硬拦截和软拦截2种。
硬拦截选择国产GL5或六芒星鹰酱的战利品。
体积小,可以直接安装在蜘蛛机甲上,据传(百度百科)GL5已经研发出了能对付攻顶导弹的类型,但是对拦截自锻破片战斗部导弹的效果未知。而且由于机械腿的阻挡,主动防御系统对来自侧面的袭击显得力不从心,恐怕只能防御正前方90度来袭的导弹,或者侧面的位置高于机械腿的导弹。但无所谓,谁家被打了侧面不是瞬间躺下的?
软拦截包括烟雾弹和激光干扰等。
现代的新型烟幕弹为红外/毫米波烟幕,可以有效拦截和干扰可见光、激光制导、红外光和毫米波制导,在烟幕消散前光学制导类的导弹全都无法准确命中烟幕覆盖区域内的机甲,是必备品,带上。由于烟幕弹普遍是朝前上方发射的,对水平方向来袭的攻击不做干扰,虽然敌人的导弹可以攻击其正面,但主动防御系统也能正常运作。
激光干扰则是用于干扰激光测距仪和光学制导头的使用,使其无法制导或追踪目标,相当于用手电筒照人的眼睛,可带可不带,但考虑到山地战里导弹的出现频率太高,而机甲本身的成本略高,有钱的话最好还是带上。
附加装甲:
参照最新的08步战,正面披挂模组反应装甲。既然是04的改进型,说明这数据还是很实用的。
基础装甲:(正篇来了)
依然参照最新的08步战,正面防护装甲可抵御1000米距离外30毫米穿甲弹的攻击,车身可承受200米外14.5毫米穿甲弹的射击。显然这个数据是为了对付老美的直升机和苏联的14.5。那么这装甲究竟有多厚多重呢?这就要看看现代复合装甲的技术了。
湾湾媒体(

而现在99A2装甲据传(百度)无附加装甲防穿700mm,防破1000mm。也就是说3倍防穿、4倍防破。
再看弹药:
老美30*165mmAPDS弹(脱壳)穿深:25mm RHA/60度 1500米。有案例显示能击穿80mm垂直RHA,国产货打120mm装甲时数据相同,就计作100mm穿深吧。
天朝14.5mm脱壳穿甲燃烧曳光弹穿深:20mm RHA/50° 1000m。
毛子钨芯,25毫米 RHA/60度 500米
所以不负责任地估计08步战的正面厚度在35mm左右,等效105mm。侧面和顶部则是15-25mm(等效45-75mm)。但由于机械腿的存在,蜘蛛机甲的侧面装甲都是25mm会受不了的,只在局部使用25mm复合装甲好了,不重要部分就选择15mm的装甲车常见厚度。
问题来了,那就是要安装多少装甲,也就是机甲是怎么设计的。
下面看图:
车体装甲:

车体大小同92式,确保未来的改装空间。

但造型却是09式的,以保证防御力。从顶盖和附加装甲可以看出,主装甲实际厚度确实在35-45mm之间。
92:长6.63宽2.8高2.8
09:长8宽3高2.1
则机甲车体:长6.6宽3高2.1。
装甲面积:
35mm:首上3*4=12首中3*0.5=1.5
20mm:首下3*2=6车顶后部3*2.6-3.14=4.66侧面6.6*2-3.14*1.5(车窟窿)=13.2-4.71=8.49
根据数据每平方米10mm匀质钢重78.5kg,即每平方米10mm复合装甲重78.5kg
得:
35mm:3709.125kg;
20mm:3006.55kg。
然后是机械腿的装甲:
机械腿样式照旧,如图:

六足蜘蛛机甲,由12根100kw的100吨液压油缸驱动,总功率1200kw,当然油缸的速度就别想了,100吨出力下只有0.1m/s(当然了,如果是10吨出力那就是1m/s了)。先弄个样子货出来先。
显然只有大腿需要安装装甲。
油缸大小参考下图:

设定油缸粗200mm长650mm。
为了保证活动空间,设大腿正面后面装甲面积为长2100mm宽400mm,顶部装甲面积为长2100mm宽280mm。
底部不需要装甲,由承重骨架担任。
设定前后顶部装甲20mm,前腿前装甲加装15mm装甲。
得单腿装甲面积2.268
基础装甲总重量:2136.456kg,
附加装甲重量:197.82kg
即装甲总重量为:9049.951kg
也就是9吨!!!!!!!!!!!!!!!!!!
盾牌星座的十几吨的说法是错误的。
每个机械腿算上液压油缸计作3吨,算上装甲,共计20.2吨。不管搭配什么车体,都是这个数据了。
则机甲不算武器和内部电子设备的白板机,总共38吨。
使用30炮台的机甲,预计40-41吨。
现在可以算该机甲的速度了。
设该机甲吨位上限46吨,则单腿负重上限15.2吨,即机甲是6.5倍费力杠杆小腿,移动速度是0.65m/s=2.34km/h。
个人思考:
如果单个屁股水平关节只需要10吨的力就能推动机甲水平位移,那速度将会是23.4km/h,反正阻力主要来自于内部零件的摩擦和脚尖旋转的摩擦力不是吗?
如果5吨就可以(想了想盾牌星座的机械腿行走效率是30%的论点),那速度将会是46.8km/h。正好和500马力驱动59跑出50km/h差不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