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吧 关注:520,448贴子:4,212,218

末日硝烟——明郑军大型火炮小考(修改重发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代《军器图说》曾言:“夷虏所最畏于中国者,火器也。”这句话常被人引用以证明明朝火器先进远超其他国家。然而现实确实无比的残酷,明朝著名军事家戚继光把明朝所有本土火器都在著作中黑了个遍,况且被视为利器的鸟铳,佛郎机,发熕,红夷炮无一例外都是舶来品,何来大明火器先进一说?
进入17世纪,曾经辉煌过大明王朝变得内外交困,在见识过洋人的新装备——红夷大炮之后,明朝政府设法购买了许多这种所谓的新式火炮
根据现有的宁远红夷炮来看,其上铭文表示了他们属于英国东印度公司,从规格(长3m,口径125mm)来看应该是英国的非制式12磅长炮,或许当时还有一些18磅炮,但就是这些火炮就一炮一个“威震十里,无不立碎”“糜烂十数里”,英国人看了估计也会被威力这么强的12磅炮震惊,要知道12磅长炮在欧洲海军火炮中不过是较轻的类型。
在传教士和大明官员的共同努力下,明朝最终有能力自行生产红夷大炮,并组建了由葡萄牙人一手调教出来的新军,但组建这支部队最大的受益者却是关外的后金。
这支新军在作战中发射的炮弹“大如升,小如拳,重七八斤不等,有重十余斤者”“炮弹重十二斤者珠连不绝”,炮法也是“准如射的”。但最终,叛军手中近20门西式大炮尽归后金所有,熟练的炮手和铸炮师也剃发从清。
之后,清军大炮开路,一路攻城掠地,大明国土尽丧。
但在南进途中,强悍的八旗军却遇到了一个劲敌——明郑军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5-13 18:58回复
    明郑军前身为海寇,与西方势力接触较多。崇祯元年,明朝官员描述郑军装备“其船器则皆制自外藩,艨艟高大坚致,入水不末,遇礁不破,器械犀利,铳炮一发,数十里当之立碎,此皆贼之所长者”。崇祯五年,郑芝龙在福建闽江口大bai海寇刘香时,装备“大铳五百門”。六年,郑芝龙在料罗湾海战中,缴获大、小铳共八门。梅氏日记中记载,郑芝龙曾在1644年叫人在澳门铸造了150门大型铁炮。而且在厦门等地,郑家也建立了完备的军火生产线,聘请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技师指导生产,并“择沿海良家子弟,礼聘红夷为师,习火器制造之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5-13 19:01
    回复
      2025-05-15 11:33:52
      广告
      郑军不仅有从西方殖民者手中缴获,购买的火炮,还有一门从海中捞上来的威力强大的“龙熕”
      杨英《从征实录》十二年戊戍(一六五八)八月十四日条:
      戊子年杪,定国府入揭阳港,夜半发芒光,定国见而疑之,至次夜又见,定国随令善没者入捞之,出云:一条光物,约丈余,有两耳,其大难量。定国再令善没者详视,出回云:系熕铳,两耳二龙。随传令船中用系索中绞起,顷刻即进船上。此灵熕重万斤,红铜所铸,系外国夷字。定国即造熕船,载运教放。容弹子二十四斤,击至四、五里远。祭发无不击中,揭中顽寨并门辟虏炮城俱被击碎,远近闻风,俱云神物,后送归藩,多助效灵。
      阮旻锡《海上见闻录》顺治七年四月条:
      先是,海中放光,定国令人没水求之,得大炮夹两龙为耳,用船车出之,号龙熕。所击无不催破。后国轩用以攻泉城,火引不发,鞭之,口遂裂,城竟不破。
      同书顺治十七年五月条:
      龙熕受大弹子一丸(重十余斤)、小弹子一斗;副龙熕照样新铸者,各
      以一船专载之。龙熕所及,船中之人顷刻不见形骸。
      郁永河《裨海纪游》郑事逸事:
      龙熕者,大铜炮也。成功泊舟粤海中,见水底有光上腾,数日不灭,意必异宝,使善泅者入海试探,见两铜炮浮游往来,以报,命多人持巨絙牵出之,一化龙去,一就缚。既出,斑驳陆离,若古彝鼎,光艳炫日,不似沈埋泥沙中物,较红衣炮不加大而受药弹独多。先投小铁丸斗许,乃入大弹;及发,大弹先出,铁丸随之,所至一方糜烂。成功出兵,必载与俱,名曰龙熕。然龙熕有前知,所往利,即数人牵之不知重;否则百人挽之不动,以卜战胜,莫不验。康熙十八年,刘国轩将攻泉郡,龙熕不肯行,强舁之往,及发,又不燃;国轩怒,杖之八十,一发而炸裂如粉,伤者甚众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5-13 19:06
      收起回复
        这门容子24斤的龙熕,算是32磅铜炮,这在当时12磅炮就一炮一个糜烂的中国可以称得上是恐怖的存在。杨、阮二书均指郑鸿逵曾从海中捞出来一门“两耳二龙炮”, 其地点很可能在广东榕江出海口外,因这个出海口属于揭阳县,故称为揭阳港。两文所述此事最大的不同是该炮的打捞年月。永历二年,郑鸿逵驻守安平之白沙,不曾到过广东揭阳;永历四年四月,郑成功与郑鸿逵合兵攻打揭陽附近的新墟寨,並用龙熕攻城。由于此前不曾见到任何郑军使用龙熕的记录,因此龙熕应该在永历四年(顺治七年)被打捞上来(为了塑造郑成功的影响,裨海纪游写的是郑成功捞出来的这炮,而且一共两门,其中一门龙熕变成龙飞走了……)。根据《先王实录》,此砲重约六千公斤,长达三百二十公分,可发射差不多32磅的炮弹,包括一枚10余斤的大弹丸和若干小弹丸;但当时口径和长度相近的西方火炮,重量仅在三千公斤左右。该龙熕被安放在特制的熕船上,还仿造了规格相同的副龙熕用来加强火力,有时也被搬下来用于攻城,威力强大,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永历十二年,郑成功攻打浙江磐石衛時,曾以“铜龙火炮”打塌西城。永历二十九年,郑经曾出动龙熕攻打漳州,“發三炮,城垣崩百余丈”。永历三十二年,郑军攻南安,亦使用了龙熕等大炮数十门。永历三十三年,这门炮被刘国轩用炸膛了,还炸死炸伤不少人。
        各种书籍的描写都很有意思,无论是祭发无不击中,还是有前知,都显露出当时郑军对龙熕的崇拜,要先祭拜再开炮,而且这炮还有灵性,它想参战几个人就能拉动,否则无论用多大的劲都搬不动(还是放在船上吧),刘国轩就为了能让战事更加顺利就用了龙熕,但龙熕不愿意去,强行让它去,但点不着火,刘国轩就打了龙熕80杖,龙熕生气了,再发射就炸膛了……
        在当时荷兰人的描述中,也有类似的郑军祭拜龙熕的记载,例如在热兰遮城日志中:
        国姓爷有两艘特别的戎克船,在这两艘戎克船上有四门大炮,这些大炮被他们当做神明那样供奉,这两艘船每次都一起上阵对我方船只作战,但那些大炮都不准发射,使他们非常伤心,因为每次他们掷签求问可否发炮时,掉落下来的都是禁止并且劝阻他们发射大炮
        把战争之神火炮真的像神明一样供奉起来,发射之前求神问卜,火炮哑火,就对火炮施以杖邢,其迷信程度丝毫不亚于一鸦时的清军,很难想象这是明粉口中积极引进西方技术文明开化的明朝的军队所干的事
        16世纪初的法国海军30磅(33英镑)长炮,长达540cm,铁质,重量仅有3343kg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5-13 19:13
        收起回复
          1661年正月,郑成功在厦门进行军事会议,二月一日祭江,三月二十三日正午舰队自料罗湾启航,二十四日到达澎湖,二十七日遇逆风返回澎湖,三十日再次启航,四月一日到达台湾鹿耳门外。此次出征,国姓爷率领12600名士兵和300艘船只,其他兵力都部署在福建沿海附近防范清军,仅仅是厦门就有40000多兵力,大部分重型火炮和大部分战舰都留下来保护根据地。那参与收台的300艘船大部分都是征调的商船,仅舰首和舰尾有一门还算大的火炮,根据荷方史料这些舰船的火炮不过4磅上下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5-13 19:14
          回复
            根据荷方史料,在攻打热兰遮城和赤嵌城的过程中郑军动用了几十门大炮
            “由代表口中得之其郑方围城部队约10000~11000人,已建好云梯、竹编的堡篮,架上七门大大炮(两门18磅炮)于公司庭园,做好攻城准备”
            “水手们把木栓钉入,确定大大炮不能再使用,在步枪火力的掩护下,奴隶拖回了一门6磅铁炮,还带回了一些盔甲兵器。”
            在一些炮战之后,荷兰人在城中捡到许多18磅,24磅的炮弹
            在最后攻取乌勒特支堡的作战中更是动用了43门大炮,这些炮皆为郑芝龙叫人在澳门所铸;大者有弹重达23斤(三十磅)的法国加农炮。近2500颗炮弹最终砸碎了荷兰人最后的抵抗意志
            随后占领乌特勒支堡的郑军居高临下,在乌特勒支堡部署了几门能发射36磅炮弹的大炮。这可能是外国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当时中国人手中最大的火炮了
            同时那门容子23斤的法国加农炮很有意思,貌似和之前容子24斤,有夷文的龙熕有些相似,但可以肯定二者不是一门火炮,若是龙熕,以郑军的崇拜龙熕的水平来看,必会特别标注出来是以龙熕之力摧毁了城堡。根据荷兰人记载,这门炮应该属于当年郑芝龙在澳门购买的150门炮中较大的一门,只不过从葡萄牙人手里买来的法国火炮,着实有些怪异,毕竟当时法国在东亚的影响力实在小的可怜,估计这炮也是作为法国的一般军火搭载在商船上,几经转手才到了郑军手里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5-13 19:18
            回复
              然而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就英年早逝,郑氏家族再一次陷入内斗之中。郑氏集团最开始就是靠郑芝龙的威望而凝聚一体,郑芝龙降清后就分崩离析,而郑成功也从未真正意义上的将郑氏集团重新凝聚。郑成功死后,不少郑军将领因为政治斗争投清,甚至一度把厦门的火炮搬空
              但即便如此,郑经时代的郑军火炮依然有相当规模
              根据施琅的《飞报大捷疏》,“每贼炮船安红夷大铜炮一位,重三四千斤,在船头两边安发熕二十余门不等,鹿铳一二百门”
              也就是说,这种炮船船头有一门3-4000斤的红夷大炮,两边有20多门5-9磅门的发熕,这里的发熕也是一种从西方引进的前装火炮
              但这3-4000斤的火炮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5-13 19:19
              回复
                先看一看现存的明朝的火炮,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一门1639年铸造红夷大炮,口径11厘米,炮身断裂,残长80厘米,炮身铭文:
                "明崇禎十二年仲冬吉日鑄造 重伍千四百斤 欽命總督軍門洪承疇 欽命總督軍門高起潛 欽差山永軍門朱國棟 欽差總監中府太監劉國玉 欽差永平監軍道石聲和 欽差總理鎮總兵馬科 欽差協鎮副總兵黃斐"
                这差不多是一门9-10磅左右的火炮,相当于半蛇铳,重量是5400斤,大致等于7000磅。
                山海关长城陈列一门自制红夷大炮,口径10厘米,长度266厘米,铭文:
                "大明崇禎十六年仲春吉旦鑄 威大將軍一位 重五千斤"
                吴三桂捐铸的“定辽大将军”,口径10厘米,长度381厘米,重量,根据新闻中的数据是2500公斤,相当于4200斤,也就是5500磅
                所以貌似这门3-4千斤的红衣大铜炮不过是8-10磅
                然而1639年英国的小蛇铳口径10.7厘米,长度305厘米,重量紧紧2300磅,合1770斤。也就是说英国的铸铁炮口径稍大,长度更长,重量却更小。
                相近的口径,更短的长度,却有着更重的重量,这也确实是明末中国的火炮铸造水平。但郑军铸炮有大量外国人指导,而且还从国外购买大量火炮,郑芝龙甚至还仿造过荷兰战舰,能搭载24-36门大炮。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5-13 19:21
                回复
                  2025-05-15 11:27:52
                  广告
                  施琅还在《飞报大捷疏》中罗列澎湖大战胜利后清军的缴获:
                  其投诚伪镇营徼到伪关防、牌劄,与夫得获船只、大炮、甲器、旗帜等项。查所获红衣大铜炮十二位,每位重有四、五千斤,炮子大者二十二、三斤,中者十七、八斤,次者十四、五斤。鉎铁大炮二位,每位重七千余斤,用炮子三十余斤。尚焚毁炮船所配之炮,俱已沉落在海,现在寻捞。
                  可以看出在4000-5000斤这个重量级别的火炮里,从18磅炮到30磅炮都有,磅数绝对不低,而且还有两门7000斤级的,用炮子30多斤的火炮,最少也要算40磅炮,足以看出当时郑军火力的恐怖
                  在施琅收复台湾后,清廷记录下了缴获的“台湾炮”的相关数据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5-13 19:23
                  回复
                    根据这些台湾炮的数据来看,3-4000斤的红衣大炮有23.4磅炮和26磅炮两种规格(请忽略3600斤的5.2磅炮#(捂脸)),大炮船的红夷大铜炮最少估计也在20磅以上,26磅可能是常态。而4-5000斤的火炮,用15斤(19.5磅),18斤(23.4磅),20斤(26磅)的炮弹都有,与施琅奏折内容高度吻合。
                    对比一下当时铸造技术还算不错的清廷,康熙二十八年铸造的61门“武成永固大将军”中轻的重3600斤-3700斤,重的重7000斤,轻者口径三寸八分(营造尺,相当于12.2厘米);口径稍微大于1639年英国火炮型录中的半蛇铳,炮弹重量为10斤(13磅,而半蛇铳炮弹重量是11.75磅),装药5斤(约等于6.5磅,而半蛇铳的装药是9磅);长度九尺六寸(营造尺,等于307厘米,半蛇铳的长度是335厘米),3600斤合4700磅,大大重于半蛇铳的3000磅的重量。重的武成永固大将军口径15.7厘米,稍大于1639年型录的半鸠铳(口径为6英寸合15.2厘米),炮弹重量是20斤(约26磅,半鸠铳的炮弹重量是24.5磅),长度为一丈一尺一寸(营造尺,等于355厘米,半鸠铳的长度是335厘米),装药10斤(合13磅,半鸠铳状药16磅),二者威力相近,只是重型武成永固大将军的重量达到9000磅,而半鸠铳的重量只有5000磅。
                    明郑军长达一丈两尺(营造尺,相当于384cm)的26磅炮重5200磅(4000斤),从数据来说这炮已经很优秀了,几乎不输英国
                    但我们也注意到除了有4000斤的26磅炮,还有6000斤的26磅炮,所以很有可能,这些性能较为优秀的26磅炮是进口的,6000斤的才是郑氏自己铸造的,而且当时还自台湾缴获一些二千至三千斤的铜炮,但质被评价为“准头平常”
                    17世纪后期法国海军24磅(26英镑)长炮,长320cm,重2271kg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5-13 19:27
                    回复
                      陕西省博物馆馆藏一门铜炮,应该是郑经时期郑军制造的。该炮以青铜铸造,口径11厘米,口外径31厘米,口壁厚5厘米,全长2.1米。炮身前细后丰,口部壁加厚,尾有球冠,通体有5处小箍,并有纹饰,中部有炮耳。后部铸32字:“钦命招讨大将军总统使世子大明永历己未仲秋吉旦造藩武督造守备曾懋德。”之前有很多人把“己未”当成了“乙未”,错认为这是郑成功时期所铸火炮。这门炮根据长径比来看是一门8磅攻城炮,看炮身比例也比较合理,可能是仿造当时的荷兰火炮,这门炮上的隆起,装饰,花纹与英国伦敦塔收藏的1623年的荷兰火炮颇为相似。反观当时明军红夷炮,大多数都比例失调,材质差,炮壁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5-13 19:28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05-13 19:54
                        回复
                          综上来看,明郑军的大型火炮水平明显高于明军,也高于清军,有些性能不输英国的大型火炮估计就是从英国或其他国家(葡萄牙西班牙或者荷兰还有一些东南亚国家)进口的。估计至少在10磅左右的炮,明郑军自己铸造的已经不输欧洲了,但更大的炮铸造水平还与欧洲一定差距。
                          明郑军作为一支与西方接触较多的军队有着堪称东亚一流的装备,有外国人指导,有着高于一般中国军队的训练基础,但也带有一定的传统迷信色彩。这支军队武器装备先进,领导人也是叱诧风云的人物,但商人最终也没能摆脱利益的困扰,不会为气数已尽的大明朝尽全力,为了保存自己的利益,一再的错失良机,最终只能有个“海外孤忠”的名号,但能得到互为死敌的两朝皇帝的褒扬,也算是传奇了。最后我们就用郑经的诗来结束全文
                          胡虏腥尘遍九州,
                          忠臣义士怀悲愁.
                          既无博浪子房击,
                          须效中流祖逖舟.
                          故国山河尽变色,
                          旧京宫阙化成丘.
                          复仇雪耻知何日,
                          不斩楼兰誓不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5-13 20:52
                          收起回复
                            马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05-13 21:27
                            回复
                              2025-05-15 11:21:52
                              广告
                              支持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8-05-13 21: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