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吧 关注:1,738贴子:16,031
  • 12回复贴,共1

丰顺八景以一些古代文化遗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丰顺八景
乾隆《丰顺县志》中载有丰顺八景。大部分胜景已面目全非。现简述如下:
丰溪春涨
在丰良镇矮桥上端,为西、南两溪汇合处,合称丰溪。丰城在万山中,清溪蟠绕如带,城北有普济桥,石梁数十丈,桥其上,石阑缭绕,竹树环川。每当春水方生,一溪涨碧,桃花浪涌,没岸平堤,城廓人家掩映绿树间,真如潇湘春水,如今西溪已由人工裁直,扩为良田,春潮来临,洪水滔滔,注入韩江。
古榕夕照
在丰良镇西厢太阳宫背。昔日有元代古榕一株,高二三丈,树干盘曲数围,绿荫覆盖数亩。树下有阳宫一座,因树为屋,堂奥毕具。每当旭日初升,众鸟聚鸣,红日西斜,栖鸦噪晚,一派胜景。如今霜推风折,古榕不见,宫墙残存,当年秀色,全然不在。
龙山秋月
在丰良镇东厢大岌岽。昔日山有古松一株,婆娑耸翠,明月东上,直挂松梢,清风素影,辉媚寥天。山阴有龙祖寺,林壑幽美,泉石清奇,月出正照寺门。每值秋高月圆,游人至此玩赏,心畅神怡。如今虽仍月明风清,但古松无存,寺陋草荒,甚为逊色。
古寺溪桃
在丰良镇南厢坡岭山对面,俗称“百花庵”。青山一角,清溪倒流,怪石嵯峨,桃花夹岸。山有佛泉古寺、归来亭,互映澄潭,游鱼群聚。如今空留溪山一派,亭经水毁,寺亦荒圮,胜景已无。
韩岽笼云
在丰良、建桥、北斗三镇交界的韩山。传说唐朝韩愈被贬潮州时,曾途宿此地,后人称之为韩山。山高海拔千余米,抗风铜鼓。朝云夕露,缭绕岩间。时而喷云半腹,时而独露峰头,变幻无端,而青崖翠发,望同螺黛。山巅有湖,方塘如镜,湖水下流,潺湲涧谷,琴筑可闻。山半一石,大数十围,高十余丈,其上连缀一石,端方平正,相传仙人下棋处,棋局犹存。今韩山林木葱笼,登临峰巅,俯瞰城廓,遇上云开日朗,一览无遗。
银瓶霁雪
在丰良镇以北30华里的银瓶峰。单椒秀泽,翼附群山,孤峰遐举,挺拔刺天。每至晴初霜旦,雪霁云开,直如银瓶卓立。若秋高天净,红日照耀,则山峦风光翠发,并概青云,遐瞩慰望,气象万千。如今瓶峰不老,风光仍美,然已无雪霁。
揭岭飞泉
在汤西镇南漈村,离县城20华里。悬岩百尺,飞瀑十丈,如素练垂空,银河倒泻,崩奔澎湃,敬川聒谷。岩侧原有揽胜亭与蓝田书庄,朱熹曾书“落汉鸣泉”四字镌于岩壁。另有诗云:“梯云石漈羊肠绕,转壑飞泉碧玉斜;一路风烟春淡薄,数声鸡犬野人家”。
净水远钟
在大龙华镇松坑村(原名仲坑)。山中有仲坑寺(又名净水寺),建在深谷中,群山环抱,溪水澄清。因矿泉寒冽,不生鱼虾,故名净水。惟笋蕨是丰,风景清幽,夜半钟声,远闻数十里。如今只存寺迹,钟声无闻。


1楼2018-04-25 17:21回复
    一 摩崖石刻
    揭岭“落汉鸣泉”
    在汤西镇南漈村。南宋进士、兵部郎中、揭阳蓝田都六图郑国瀚,辞官归里后,在蓝田都十图揭岭(今丰顺南漈村)筑“蓝田书庄”招徒讲学;又在南漈瀑布岩侧建揽胜亭,以观飞泉胜景。与郑国瀚交往密切的同榜进士朱熹,曾寄寓蓝田书庄,为此漈手书“落汉鸣泉”四字,片旁诸“揽胜亭”,并镌刻于飞泉岭石壁上;又赋七绝诗一首,吟咏飞泉岭。现诗文尚流传,飞泉鸣声依然,而书庄、石刻则已湮没。
    官溪“廓然”
    在潭江镇潭山官溪村尖山坳,有一天然石,上刻“廓然”两字,字高0.4米,宽0.14米,“然”字已磨损,仍可看出痕迹。据传,清朝武官吴六奇路过此处,与侍从在山坳歇息,远眺奇景,赞叹不已,便用雨伞在石壁上凿此两字。
    茶背“海丰分界”
    位于留隍镇茶背黄砂田村伯公坳,在朝向潮州的天然石面上刻有“海丰分界”四个大字。“海丰”两字横刻,“分界”两字竖刻,右边竖刻小字“乾隆四年立”。当为建县勘界时所刻。“海”指海阳县,“丰”指丰顺县。
    二 碑刻
    吴六奇居道碑
    碑长3.6米,厚0.15米,白麻石镌刻,阴文正楷竖书。全文如下“钦命驻镇广东饶平等处地方、援剿无分疆界、两赐蟒玉、少傅兼太子太傅、挂印总兵官、左都督,诰赠特进荣禄大夫、少师兼太子太师,钦赐祭葬、御制碑文,谥顺恪,崇祀名宦乡贤吴六奇”。(标点为编者所加)此碑原嵌在丰良镇东厢境内牌楼,即在丰留公路右侧吴六奇旧居通道前。新中国成立后牌楼被毁,石碑遗失。1982年文物普查时,从丰良温泉浴室掘出,运至县博物馆收藏。
    丰顺县学记碑
    在丰良初级中学内发现。碑长2.05米,宽0.91米,厚0.12米,刻于乾隆十年(1745),是为建学宫而立。全文800余字,说明设县原由,以及知县葛曙创建学宫之旨。此碑现藏县博物馆。
    严谕示禁碑
    此碑放置在汤西镇白头村定江坡头圳坎上。石碑高1.2米,宽0.62米,厚0.38米,知县严晖吉立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碑文摘录如下:
    示谕该处乡民及地保人等知悉:汝等当知田以输粮,耕种为重,坡以蓄水,灌溉攸资,岂有贪一时之利,害通乡之生计。嗣后附近人等务宜各安本分,共激天良,毋得在于白头山乡定江坡地面穿坡药鱼,害人利已。如有烂崽匪徒再蹈前辙,致害耕种,许地保甲长人等立即扭禀,丰顺县以凭法究,决不姑宽。该保甲等各宜凛遵毋违。
    奉宪勒石禁碑
    此为丰顺县委大院内发现的白麻石碑。碑长1.86米,宽0.71米,厚0.17米,知县丁日生立于道光十三年(1833)。全文录下(标点为编者所加):
    奉宪勒石示禁碑
    代理丰顺县正堂加十级纪录五次丁□为严禁服毒自戕,以全性命,以杜扰害事。照得□□山产断肠毒草,愚民往往采服轻生,最为恶习,而丰邑尤甚。□前龙川□令尹公,□良任者,凡愚服毒自戮之案,一概不许报验,令暴其尸,不许收埋。泛然思之,似乎□□□□此法最善:盖不许报验,即不能倾陷他人;不许收埋,并且罚及其尸,愚民知服毒而死,不能害人,反以害已,服毒之风自然衰息。至今龙川祠祭尹公,民不能忘。本县到任,即闻县属有此恶习,并非威逼无奈及受屈无伸,不过些小争端,或所求不遂,忽萌恶念。始犹持草恐吓,后因拂诈成仇,捐生陷害,甚至绝无嫌恨,因贫苦□尸属遂居为奇货,土棍设计,扛尸骗诈,无所不至。稍不满欲,捏情□噬,差保协同案验,以为生财之道。殷实富户,守分良民,安坐在家,忽被拖累。即使官为昭雪,已经破产倾家,种种扰害,殊堪发指。前经出示道谕,城乡间有报案,当将尸属地保痛责,押令自行收埋。而此风终不衰息。近日四乡尚有自行服毒者,为再剴切严禁。夫人身难得,蝼蚁尚且贪生,尔等下愚,竟视生命不如蝼蚁?身无疾病,此草下喉,顷刻即登鬼箓,无可救药。不顾父母,丢弃妻儿,推其意,以为拼此一死,亲属可藉讹钱,可以泄怨。则死者之居心已不可问,不知服毒轻生,律文无抵命之条,藉死图讹,尸属有反坐之罪。本县心殷保赤,不惜苦口劝谕。自示之后,务必互相告诫。贫苦各寻生计,小忿尽可鸣官。实有威逼不过,受屈无伸,自有官为判断,屈直立分,不可辄自戮生。既死不可复活,图害益增冥报。天理王法,昭著森严,急宜猛省。除一切求借不遂,因贫怨命,欠债无偿等情,自己理短,与人无尤,已死不问外,即有田土增找小故,口角打架微嫌,归入另案审理。总之,自行服毒,并非他人谋害者,不得作命案呈报。倘或颟顸捏报,一经验出,定将尸属、地保从重治罪,并究主唆,决不姑宽。本县言出法随,虽不必不许收埋,以罚及已死者之身,亦断不许报验,以遂倾陷他人之意。凡尔愚民亦何苦无谓轻生耶。各宜凛遵毋违!特示。道光癸巳十三年三月□日示
    奉县宪示禁碑 此为留隍镇水上联社左侧发现的白麻石碑。碑长1.1米,宽0.58米,厚0.1米。知县李洪毓立于同治十三年(1874)。全文录下(标点为编者所加)。
    奉县宪法示禁碑
    补用军民府署
    丰顺县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李 为 出示禁事。现据嘉应州及镇平县船户梁安郎、李阿四、郭松合、温阿凤、钟澄观、钟德观、钟阿六、邓友郎、钟兴合、麦阿二、林喜郎、曾元郎、陈贤妹等呈称:踏马高头,船舱面无板,上水只载饷盐,下水只载煤炭,不载他货,亦不能搭客,只来往载不及之船。不料有陈阿海、陈阿四等拦河私抽,串通水保詹发、詹成等,借载差为名,每船勒收钱四百文,辄敢私刻正堂执照,公然私抽,如有不愿勒,则招集疯民滋扰,叩乞拘究严禁等情到县。据此词批□呈该水保詹成、詹发等,敢私设伪照,肆行勒索,如果非虚,殊属藐法,实堪痛恨。候饬差速拘到案,研讯按办。一面出示严禁,吊销木戳,着该船户等,即投案备质可也。缴照附揭示,并饬差拘外,合行出示严禁。为此,示谕各船户知悉:自示之后,仍有私刻执照,拦河私抽,许即按名具控,本县定即从严惩治,决不姑宽,各宜凛遵毋违!特示。同治十三年四月十六日示
    皇封丁日昌祖母碑
    在汤西镇双鹿村发现。石碑长1.2米,宽0.48米,厚0.13米,碑文142字,同治六年(1867)立。为研究丁日昌仕宦生涯,提供了可贵实物资料。今为县博物馆收藏。
    崇德善堂碑
    在汤南镇隆烟村。此为麻石碑2块,一块为69cm正方形,一块碑高1.25米,宽1.45米,厚0.1米,民国25年(1936)1月立。碑文约500字,列记崇德善堂历年善举,内有“丁卯收埋贺叶阵亡官兵1250名”一项,具有研究革命历史的价值。全文由县博物馆拓片收藏。
    中山纪念亭记碑
    位于丰良镇安墩岭。碑高2米,宽0.75米,厚0.11米。亭为民国26年(1937)旅泰华侨、辛亥革命参加者、孙中山的护卫张鉴初捐资独建。亭记为当时县长张际清(五华县人)撰写,内容记述丰城胜概及中山纪念亭于公园之意义,并赞张鉴初致力革命,热心社会事业之德范。


    2楼2018-04-25 17:25
    回复
      2025-07-31 11:51: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 墓志铭
      吴六奇墓志铭
      吴六奇死后原葬丰良东关坳下(今称移棺地),后奉旨迁葬大埔县湖寮虎山。墓志铭长1.35米,宽0.65米,上弧下方,石灰岩石铭刻,碑文5000多字。碑刻分为四段:首段两边阴刻双龙,正中篆刻“谕祭”两字;二段为楷刻康熙帝谕祭全文;三、四段为墓志铭全文。此碑现藏大埔县博物馆。
      罗万杰墓志铭
      刻在一块灰色花岗岩石上,长0.58米,宽0.35米,厚0.22米,共319字,详述墓主生平事迹、籍贯及生卒年月日。进士、候选知县梁日映书,赐进士文林郎、知湖广新田县事翁如麟撰。该铭为研究明清历史及罗万杰之生平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现藏揭阳县博物馆。
      丁源东墓志铭
      在汤西镇双鹿村发现,丁为清末民初致力桑梓教育之先驱。碑长1.66米,宽0.62米,厚0.17米,铭文700多字,述墓主生平兴学事迹,为民族英雄徐名鸿撰书。
      丰顺县烈士纪念碑
      位于汤坑镇大山背山顶。碑高13.5米,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中共丰顺县委、丰顺县人委建于1958年。碑文正面镌刻“为国牺牲,永垂不朽”,背面刻有丰顺县委、县人委撰写的铭文和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各时期先后殉难的916位烈士的芳名。
      二、匾额
      “龙门百尺”匾
      木匾,长1.89米,宽0.77米。在汤南镇龙上埔罗氏宗祠发现。匾文右为:“雍正四年五月吉日,为长翁罗夫子立。”左为“受业癸卯科举人宋涛、郑秉青、罗霄鹏、杨凤才,甲辰科举人廖达祚、颜振武、李勇织同拜赠”。匾额现藏县博物馆。
      “映梅”匾
      原为丰良镇棠荆村和兴楼何庆忠家收藏,木匾长0.93米,宽0.36米,黑漆底,金黄字。该匾右为“映梅”两大字,左为小字跋语,全文如下:“杜诗云:‘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昔人韵事,后世传为佳话矣。俞庵年台,工诗善书,构精舍数楹,为藏修之所,自颜其门曰:‘绿蕉’。盖取怀素种纸之意,欲以结翰墨缘也。挥洒之余,时而吟咏。蕉之与梅,其亦有后先辉映者乎!爰为之额曰:‘映梅’,而跋数语于后。郑家兰□□(印章)。”大小字均为行书体,是清嘉庆戊辰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郑家兰撰写。现藏县博物馆。
      “金汤巩固”匾
      在丰良镇东面10华里处有东关坳,四面高山环绕,只通一径。吴六奇建关山顶,并横刻“金汤巩固”石匾嵌于关门。匾为白麻石,全长1.75米,宽0.65米,厚0.18米,每字横直0.35米,右侧竖刻“壬辰季秋之吉”(顺治九年),左侧竖刻“里人吴六奇立”,下端两个方形石印,其一为“丰顺吴府”。此匾现藏县博物馆。
      “望重乡宾”匾
      此匾为建桥镇岗下围村刘洪林所献。木匾匾长1.85米,宽0.64米,金字黑漆底。中为“望重乡宾”四大字,两旁小字为“钦命广东分巡惠潮嘉兵备道、连升按察使司、布政使李璋煜,为奖丰顺环清刘景淳立。道光二十七年丁未正月吉日”今藏县博物馆。
      “百兰山馆”匾
      是清末著名诗人、书法家何绍基为丁日昌书斋题写的木刻牌匾。1986年秋,埔寨镇张抉汉献给县博物馆。匾长1.51米,宽0.53米。右为“百兰山馆”四大字,左侧刻有两行小字:“雨生仁兄属题,弟何绍基(印章)”,行书字体。
      “崇德居”匾
      崇德居在潘田镇潭角村,是旅印度归侨陈霖初的故居。“崇德居”三字为中华民国主席林森于1943年所题。陈镌石嵌于门首,匾高0.70米,宽2.1米,厚0.15米,背刻陈霖初前半生史略。
      “武魁”匾
      汤南镇龙上罗再谦献给县博物馆。匾长1.37米,宽0.64米,上写“武魁”二字,红底金字。两边小金字为“监临主试、头品顶戴、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为咸丰十一年辛酉科并补行乙卯武科中式第六十八名举人罗国材立”。


      3楼2018-04-25 17:27
      回复
         三、革命文物一
        革命旧址
        丰顺是革命老区之一。老一辈革命家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中,留下了一批旧址、遗物和文献。兹择其要者列记如下。
        中共丰顺县革命委员会旧址
        位于大龙华镇叶华村宝田庐。1928年10月15日,中共丰顺县委在此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丰顺县革命委员会。黎果任委员长,李坚真、朱仕庵任副委员长。领导农民开展革命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原址早年已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1981年县人民政府拨款在原址旁按原样重建。现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红四军军部旧址
        位于龙岗镇马图村见龙居。1929年10月29日,朱德率红军一、二、三纵队6000余人,从梅县进入马图村,军部设在见龙居。红军在此驻扎二天三夜。离开马图村时留下战士110多名,由东江军委编成一个特务连,归红四军四十六团领导。该址为砖木建筑,仍保留有红军当年写下的墙头标语;其会场、练兵场仍在。现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遗址
        位于八乡山镇滩下庄屋坪村。1930年5月1日至12日,东江特委在此召开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参加代表184名,选举产生了东江苏维埃政府,并宣布成立红十一军。大会旧址为竹木茅草建筑,今已无存,仅留遗址。1985年由省文化厅拨款在遗址旁兴建一座二层钢筋水泥楼房,面积450平方米,作为东江苏维埃政府暨红十一军纪念馆。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一支队司令部旧址
        位于砂田镇岳坑村青沟完,有三间上下层土木楼。1948年刘永生率领一支队在此开展革命斗争。1981年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旧址内还保存着当年的办公桌和两张太师椅。现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二 革命遗物
        县博物馆藏革命遗物有:
        赤卫队使用武器——海螺号角、三叉头、长戈、火药枪、子弹袋、铅团、关刀、土地雷、瓷地雷、土炸药罐等。
        赤卫队员标志——红袖圈、红肩章、代表会红布证章、部队襟章、湖山赤卫队布标等。
        苏维埃政府办公用物——农会旗、农会战旗、印章、文件盒、通信袋、挂钟、留声机、茶罐、茶壶、豆油灯、避风灯、船灯、墨砚等。
        纪念章——广东省丰顺县农民协会会员证章、青年抗敌同志会纪念章、“八一”解放华中南纪念章等。
        烈士遗物——卢济堂遗衣、文件布袋;徐名鸿遗像、遗书;彭在璇搪瓷口盅、钢叉;陈维扬遗像;陈轩子弹袋、印刷工具;刘锦标棉袄;陈淑芝的烈属光荣纪念证等。


        4楼2018-04-25 17:29
        回复
          三 革命标语与文献
          红军在丰顺开展革命活动,用墨笔书写了不少墙壁标语,但大部会已剥落不全,现仍存留并能辨认的有:
          马图村“得震楼”右边墙壁上的“东江革命民众团结起来”;潭江镇大胜下村罗大钱横屋背墙上的“拥护全东江政权”;潭江镇官下村咸德楼墙上的“杀绝反动”;留隍镇岽下村红军四十六团所写的“工农兵联合起来,完成东江大暴动”、“杀绝豪绅地主”;留隍镇茅坪村墙上的“实行新县制,人人有权利”、“士兵不打士兵,天下就太平!广东省政工队”;留隍镇三桥坑村墙上的“保护各阶层人民土地财产私有权利”、“打倒土豪分田地”等。
          “革命文献”保存下来的有:
          《互助协约书》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团政委何才干(又名陈维扬)与留隍镇当地代表高友三等签订互助协约书。约文是:“解放军所到地区,必与人民精诚合作,对地方开明绅士名流,要求其认识现阶段之政治形势,了解人民世纪之历史道路,协助解放军摧毁蒋政府,献身革命事业,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前提,解放军有保证其性命财产安全之义务,并保证新政府建立前后之地位及名誉,民方如有虚诈刁顽,口是心非,致于触条例,必予严惩。兹协议条例如下,以为双方存执”。
          协议条例共五项:(一)互相保证安全,(二)互相尊重利益,(三)互相保守秘密,(四)互相供给情报,(五)互相解决困难。
          《丰华兴人民行政委员会训令》 此训令1949年4月6日由丰华兴人民行政委员会主任委员丘峰署名发布。兹将训令全文录下:
          各级政权、农会、民兵、政工队诸负责同志!兹为简化诉讼程序及使民刑案件容易调查了解,便于合理解决起见,规定办理程序如下:
          (一)凡政权、农会、民兵等群众团体,经已组织起来的乡村,属于乡民本身的民刑案件,各部队或政工同志不再包办代替,只能从旁协助之。
          (二)凡属产业租息等民事纠纷案件,由乡村政府协同乡村农会处理之。
          (三)凡属盗窃、殴斗等刑事纠纷案,由乡村政府协同民兵队部处理之。
          (四)1、凡属本村民刑案件,须经村政府协同村级民众团体调处之。如有不服,准予上诉。
          2、凡属村与村间的民刑案件,须由双方村政府协同村级民众团体处理之,如有不服,准予上诉。
          3、凡属本乡民刑案件,经村级调处不服上诉者,由乡政府协同乡级民众团体调处之,如有不服,准予上诉。
          4、凡属乡与乡间的民刑案件,须由双方乡政府协同乡级民众团体调处之。如有不服,准予上诉。
          (五)越级投诉,可酌量璧回,不予处理。
          (六)凡来本会投诉民刑案件,必须带具各级乡政府签发的上诉书及必要的人证、物证,本会才予处理
          此令
          主任委员 丘 峰
          1949年4月6日
          四、馆藏其他文物
          丰顺县的馆藏文物,原由县文化馆管理。撤销丰顺县建置期间,收藏的文物,由于管理不善,流失了一部分。“文化大革命”期间,“横扫四旧”过程中,又被破坏一部分。直至1978年12月正式成立县博物馆,文物管理才上轨道。至2005年,县博物馆收藏的文物主要有:新石器时期石刀45件,石斧14件,陶罐16个,陶片242片;秦汉时期至今铜器311件,东汉至今瓷器有485件;丝织品有39件;金银器、玉器有38件;竹木牙角有153件;古藉有13本;书画有153件;其他历史文物263件;革命文物183件。
          丰顺境内发现窑藏和墓葬出土的钱币相当丰富,种类也多。除调拨上省文物部门100多个古稀钱币外,县博物馆现仍保存的有779种3000多枚。最早的钱币有秦半两、汉五铢以及楚国蚁鼻钱、货泉、布刀币等;唐代钱币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大中通宝”等年号33种;北宋钱币有:“崇宁重宝”、“天圣元宝”、“宣和通宝”、“绍圣元宝”等年号148种;南宋钱币有“咸淳元宝”、“淳熙元宝”、“建炎通宝”等年号150种;还有元代“至大通宝”,金代“正隆通宝”,明代“洪武通宝”、“正德通宝”、“天启通宝”以及清代“顺治通宝”、“乾隆通宝”、“咸丰重宝”、“光绪元宝”等105种;民国时期有大龙洋银毫、铜元,按年号有163种,纸币式样有法币、关金、金元券共114种。此外还存有多种外国钱币。
          丰顺籍台湾著名书法家陈其铨教授,在县博物馆设立了“陈其铨书道室”,并捐赠给县博物馆31件书法作品,其书体有行书、草书、隶书、金文、甲骨文等。供丰顺各界人士参观展览。


          5楼2018-04-25 17:30
          回复
            续上表
            序号 单位名称 年代 文保单位公布时间 地点 历史简介 级别批次
            16 丁贤拨墓园
            同治辛未年 一九九二年五月十二日 汤坑镇黎丰山麓 清同治辛未年爱国、革新政治家丁日昌之生父御封光禄大夫暨其一品诰命夫人袁氏、黄氏墓园,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系丰顺县境内现存不可多见的历史文物遗产。是县级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面积580平方米) 县级第三批
            17 万江古榕庙
            宋末 一九九三年四月十日 留隍镇宫汶头 “万江古榕庙”地处留隍镇宫汶头,是丰顺县重点乡镇,古称“万江市”,有悠久历史,宋初曾设揭阳县城于留隍。传说宋末皇帝南逃时曾在境内万江古榕边的古庙避雨夜宿,后取“万江古庙可留皇”意得名。古榕两棵,已有千年树龄,系珍贵的“赏树木”,曾列为留隍八景之首。查丰顺县志载:“同治十三年六月潮州镇方耀捐资修筑留隍宫汶头矶”,说明留隍是潮梅地区水陆交通枢纽,是历代政府官员重视保护的风景区。1989年,旅港同胞魏茂鑫先生出资180万元对万江古榕庙进行修缮,并建成了关帝庙、玄天大帝庙、凉亭、长廊、牌坊等附属建筑,使万江古榕庙成为丰顺一处亮丽的风景区。(面积800平方米) 县级第四批
            18 红四军进驻马图纪念亭
            近代 一九九三年四月十日 龙岗镇马图小学边 一九二九年十月二十八日,朱德军长率红四军二十一军部及二三纵队,六千余指战员进驻马图。军部设在“见龙居”,政治部设在“德震楼”,还有练兵场、医务所等遗址和大批墙标等。老区人民为纪念红四军进驻马图的光荣历史,集资兴建了“红四军进驻马图纪念亭”,以教育后人的纪念地。(面积30平方米 ) 县级第四批
            续上表
            序号 单位名称 年代 文保单位公布时间 地点 历史简介 级别批次
            19 西岩寺
            乾隆年间 一九九三年四月十日 汤西镇马山寨 西岩寺为二进一横院落四合式布局,硬山顶建筑,占地面积5762.4平方米。寺内分前后两堂,还有观音阁,地藏阁均置佛像,有僧人居室,上堂走廊壁上立有乾隆、道光年间石碑四块,记叙汤坑等地善男信女捐款重修事宜。1925~1942年间,西岩寺曾是太平寺农民协会分会会址,是开展革命斗争的地下联络点,寺已按原貌维修,为社会各界人士瞻仰革命胜地,提供新的旅游点。 县级第四批
            20 七娘庵
            明、隆庆公元1569年 一九九三年四月十日 汤坑镇邓屋寨 七娘庵系西蜀人郭成总兵为纪念七娘助剿匪而献身,筑建“七娘圣庙”,即现在“七娘庙”,曾列为汤坑八景之一。庵内有碑记五块,匾额一块等文物遗存。现已由海外侨胞捐款按原貌修复,作为名胜之纪念,发展旅游事业。(面积4500平方米) 县级第四批
            21 志扬革命烈士纪念碑
            1979年 一九九五年六月十九日 留隍镇志扬村 为纪念解放战争时期,闽粤赣边纵支队在留隍镇草洋村牺牲的革命先烈计有:陈维扬、陈鹏志、詹才琴、林江、许池、林国、邱标、邱迎群、谢泰、张建梅、邱千得、阿本、魏铁梅等十三位烈士,1979年丰顺县人民政府拨建成志扬革命烈士纪念碑。(面积750平方米) 县级第五批
            22 梅埔丰革命烈士纪念碑
            1959年 一九九五年六月十九日 砂田镇政府背山顶 梅埔丰革命烈士纪念碑一九九O年重修,李国荣题碑名,面积110平方米,此碑是纪念梅埔丰革命烈士,有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陈永年等十八位同志,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柳燕、陈云等三十九位同志,他们忠诚革命事业,光荣牺牲,为了追怀先烈,激励后人,励精图治,振兴中华。 县级第五批
            续上表
            序号 单位名称 年代 文保单位公布时间 地点 历史简介 级别批次
            23 雁州塔
            清·嘉庆 一九九五年六月十九日 砂田镇占头中村尖峰岽山顶 雁州塔(又名笔峰塔、文塔)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7),塔高五层,约15米,为空心塔,呈八角形,占地面积450平方米,一九九四年三月由占头公学校黄会日占头“益寿康”老年联谊会筹资维修。 县级第五批
            24 汤南崇德善堂
            民国癸亥年公元1923 一九九五年六月十九日 汤南镇隆烟村 崇德善堂座落在汤南隆烟村,建于民国癸亥年(公元1923年),建筑座西南向东北,采用二进两横布局,为硬山顶,穿斗式梁架构筑,厢房后加水泥结构,此堂一贯以慈善为本,大办公益事业,1927年“汤坑战役”收埋叶贺部阵亡官兵1250名,用古大洋750元,建桥、修路、风雨亭、庵、放棺收尸,以其风范策励乡人,疾恶崇善,更受各界人士称赞。(面积1200平方米) 县级第五批
            25 南漈永福寺
            明朝中叶 一九九五年六月十九日 汤西镇南漈村 永福寺历史悠久,蓝田十图佛教胜地传播中外影响深广,寺建筑为二进二横布局,面积650平方米,文物碑记有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年间维修,重建石碑。遗址有“落汉鸣泉”瀑布,揽胜亭,秦戍兵站,天然犀牛望月等,是旅游观光的胜地。 县五批
            26 丰良和平纪念亭 公元1932年 一九九五年六月十九日 丰良镇普济桥头北端 丰良和平纪念亭于1932年由张鉴初先生倡建,系钢筋水泥结构的六角六柱亭。当时为解除吴良一水之隔,填平鸿沟,县长张我东极力调解主和,终使百年宿怨付之东流,以建亭纪念,警醒邑人,促永久之和平,也具有时代意义。(面积40平方米) 县级第五批
            续上表
            序号 单位名称 年代 文保单位公布时间 地点 历史简介 级别批次
            27 李坚真故居
            当代 一九九七年四月 小胜镇大南东叶畲村塘排 李坚真是丰顺籍当代老红军女战士,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优秀的组织者,她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在全国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故居座北向南,建筑为三横二厅二大门的单列布局,大门屋额“耕读草庐”、“良缘新第”,上屋右侧筑有硅瓦茶房,门坪有块菜园,菜园前有一小口月形塘。(面积500平方米) 县级第六批
            28 丁日昌故居
            清 代 一九九七年四月 汤坑镇金屋围 丁日昌是丰顺历史名士,都转第系丁日昌故居,此房是丁日昌之父丁贤拔受皇所赐“光禄大夫”时所建的。二进二横,后续建围墙成四合院落式布局。硬山顶,占地面积792平方米,院大门帖上“丁氏家第”联对,“光禄家风”、“南书门第”,门前有禾坪,置有两尊石狮,右侧保存丁日昌“承德书屋”、“铁树”,故居。现已残破不堪,有待修复。(面积792平方米) 县级第六批
            29 柯化鹏故居
            清代 一九九七年四月 汤坑镇柯屋寨 柯化鹏是明代万历进士,授浙江温州府推官,后归故里,与乡人共筑金汤寨,以防祸乱,以金汤、金鼎、金瓯,以为犄角之势,地方可安,共创汤坑繁荣。故居建筑为二进二横的四合院布局,硬山顶,有后楼建筑装饰保留客家文化特色,占地面积774平方米,正座系柯氏祖祠,祖祠内悬挂奎章堂对联“奎照中外乔木茂思源远”,“章立宇内硕果累累庆流长”,“重修柯化鹏旧居牌坊”,保存很多明清文物。(面积774平方米) 县级第六批
            续上表
            序号 单位名称 年代 文保单位公布时间 地点 历史简介 级别批次
            30 留隍天后圣母宫
            清代 一九九七年四月 留隍镇妈宫渡口 建于乾隆乙酉五十四年(1789年),系福建汕头转入,妈祖的民间信仰及海内外颇有影响,1987年,得留隍侨贤捐资,修天后宫阁,建凉亭、整古榕、砌渡口,恢复清雅的留隍八景的原貌,也是留隍旅游开发区,天后宫、圣母宫内外还保存许多有价值的文物。(面积1200平方米) 县级第六批
            31 蓝田书庄遗址
            宋代 一九九七年四月 汤西镇南漈村飞泉小学右侧 位于南漈村飞泉小学右侧,原建单列三间12平方米座西向东渭蓝田书庄,招徒讲学,朱熹等名士常游书庄,书庄周围有碑记,文昌庙和半圆形鱼塘。(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现亭荒庄圯,遗址难觅。 县级第六批
            32 揭岭飞泉(摩崖石刻、落汉鸣泉)
            宋代 二00一年十二月七日 汤西镇南漈村 悬岩百尺,飞瀑十丈,如素练垂空,银河倒泻,崩奔澎湃,敬川聒谷。岩侧原有揽胜亭,朱熹曾书“落汉鸣泉”四字镌于岩壁。风景此独美,系旅游胜点。 县级第七批


            7楼2018-04-25 17:32
            回复
              二、汤坑八景
              榕江上游,八乡山下的汤坑平原,四季如春,温泉遍布,风景秀丽。民国时期,文化名人余孟彬等,根据汤坑胜地特色,曾提出“汤坑八景”,供民众鉴赏。
              龙潭夕照
              在汤坑镇西南面,环绕虎头山下。两岸松竹郁郁葱葱,水面如镜,风景清幽。夕阳之际,清风轻拂,归鸟啁啾,渔歌互应,俨然一幅桃花源图景。如今原貌已变,潭流已浅,渔舟亦不见。
              金瓯古城
              在汤坑镇金瓯寨。有宋明遗风的金瓯寨,四周城墙回环,左襟汶水,右抱市区,背倚矮山,庙筑其中,绿树成荫,蝶恋芳菲,登眺汤城,一览无遗。如今虽城垣依稀,美景仍存;新建学校,书声朗朗,果木茂盛,生机盎然。为人们晨操暮步好去处。
              古寺钟声
              汤坑镇三门坳下的太平寺。创建于明代中叶(15世纪),已有五百余年历史,先后五次修缮,庙宇壮观。东有金钟高悬,西有飞泉溅珠,南有虎山飞跃,北有双峰插云。寺内佛像多尊,装镀金身。僧家习课,钟声阵阵。昼夜香焚,烟雾缭绕。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如今经华侨捐资重修,焕然一新,成为丰顺县一旅游胜地。
              金汤温泉 在汤坑镇老城区汤坑路旁。温泉喷口,四时鼎沸,似有神炊,终古不歇。气有药味,可除疥疾,一经沐浴,周身舒适。天下多名泉,此处尤独特。1910年在汤湖四周,高筑围墙,壁刻“澡身浴德”四大字。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先后几次拨款扩建、修缮,分男、女两池,面积达1300平方米,池底铺石板,设有风雨盖顶,分格放衣,窗楹宽敞,空气流通。入夜电灯通明,来此沐浴者,川流不息。
              双峰插云
              在汤坑镇北面,俗称黎头山。双峰高耸,白云缭绕,揽三汤而连揭岭。半山腰有福寿庵,峡谷清幽,苍松参天。如今仍为重九登高之胜地。
              金汤古树
              又名铁树,在汤坑镇石碑街八角井边。年代久远,生植时间无从稽考。该树高9米,树身围150.7厘米,色泽如铁,根似虬龙。说其生,长年不枝不叶;谓其死,刳里尚青润,溅珠如汗,数百年来老干长存,任凭风吹雨打,安然无损,蔚为奇观。今在树干旁砌砖维护,供人观赏。
              虹桥风月
              在汤坑镇南面,有通往内岭、汤南、埔寨之“卧虹桥”。每当夏秋之际,月白风清,水天一色,凭栏俯仰,心旷神怡。邑人教育名流王逸叟在桥头作联云:“卧枕波心尘耳洗,虹飞镜面铁桥横。”此桥后为洪水冲毁。1969年冬,县财政拨款在上侧新建一座三孔、石墩钢筋水泥“汤坑大桥”,车来车往,气势更呈壮观。后此桥于1995年在榕江北河内岭段改河工程结束填平老河道时拆除。
              揭岭飞泉
              与丰城八景之“揭岭飞泉”同。


              8楼2018-04-25 17:34
              回复
                一、文化遗址
                全县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共8处,宋、明、清时期的陶瓷遗址共13处,古城寨遗址共13处,均尚未进行计划的科学发掘。
                一) 新石器时期遗址
                田头岽遗址
                在潘田镇中心村田头岽,面积约2000平方米。1957年群众在此开荒,发现有磨制的石矛、石戈、以及夹沙陶片一批,外表纹饰以方格纹、网纹、双线纹为主,有少量雷纹和曲折纹。
                芋地岽遗址
                在丰良镇九龙黄花村芋地岽,面积约1000平方米。1960年后,当地人在该处陆续发现石矛、石刀一批、陶片26种,陶片饰纹以方格纹为主,有少量打印绳纹和云雷纹。
                园岽遗址
                在丰良镇北面的汤背园岽,从丰良地段医院至丰良小学一带,面积约2000平方米。1960年后,当地人在该处陆续发现有石刀、石斧以及陶片十多种。
                拱厝盘遗址
                在留隍镇乌石塘村。该地周围原是湖沼,面积约480平方米。从1958年始,先后在土层0.7米深处发现大量长方形穿孔石刀、石奔及捕鱼垂网圈,并发现纹饰单调的陶片,以方格纹为主。
                汤屋山遗址
                在汤坑镇埔河村汤屋山,面积约2500平方米。1982年建侨思学校时,清理基土,在1.5米深层发现石刀、石奔以及多种纹饰陶片,其中有一灰白陶罐,口沿呈荷叶状,高20厘米,口径16厘米。
                苏姑山遗址
                在汤坑镇苏姑山村与北斗镇瑶前村交界处,面积约2000平方米。1960年后,陆续发现不同规格的石刀、石矛以及陶罐等。
                圣公洞遗址
                在砂田镇占头村东北圣公洞,洞深未测。1983年10月,在洞外文化层0.5米处发现有石箭、石斧等遗物。
                下寨坪岽遗址
                在汤西镇石湖村下寨坪岽,面积约1000平方米。1982年2月在土层0.5米深处,发现有大少不一的梯形石、陶片及黄色软陶罐。
                 二)古窑遗址
                在留隍镇的九河、西洞、下南村、溪北村梅印山,建桥镇建安村,汤坑镇赤草村、大小铜盘村,龙岗镇马图村,潭江镇十八到、马头山,潘田镇华亭村及埔寨镇等均发现有古窑址。根据地面发现及地下挖掘的瓷片、陶罐、花瓶、碗、杯、碟、盆等,考古部门确认丰顺县陶瓷业始于宋末。
                九河窑址
                在留隍镇九河村,有上窑、窑下两处,均在山脚。1983年12月发现。窑下仍保存有较完整的窑址,窑呈馒头形,有大量瓷器碎片堆积层,器物有花瓶、碗、杯、碟、盆等,瓷质洁白,造型美观,为明代遗址。
                华亭窑址
                在潘田镇华亭村的田头岽、打鼓岭、陶口凹等地。1982年10月已发现砖砌古瓷窑8个,窑呈馒头形,周围均有丰富多样的碗、碟、盆、罐等瓷碎片,瓷质细腻,瓷釉光滑,花纹简单。为明末遗址。
                建安窑址
                在建桥镇建安村的瑶黎塘、詹塘、马棚塘等地,1983年10月已发现古窑址4个,规模颇大,周围均堆积着破缸片,同时发现骨灰罐子。在土层1米深处发现卵石铺成的门坪,相传当时有瑶、黎族人居于此地。为宋末明初遗址。
                梅印窑址
                在留隍镇溪北村梅印山。窑呈馒头形,依山傍势砌筑。1985年4月发现该处周围有瓷片堆积层,器物有杯、碟等。为宋末遗址。


                9楼2018-04-25 17:36
                回复
                  2025-07-31 11:45: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古城寨遗址
                  留隍古城遗址 留隍原名万江圩。春秋战国属百越地,汉时属南海郡揭阳县。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刻《揭阳县志》·《沿革》载:“宋徽宗宣和三年,始割海阳之永宁、延德、崇义三乡置揭阳县。宋高宗绍兴二年,废入海阳。十年,复设,卜地於留隍、玉窖二村。留隍在丰政都,属丰顺县地;玉窖,今揭阳城。”该城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现仍保留部分卵石砌成的古城墙和4个城门遗址。
                  西城遗址
                  位于汤西镇坪城村,又名马山寨。周围面积3万平方米,城墙周长约3000平方米,有主城、附城、城池等建筑设置。现仍存灰沙结构的古墙基、残墙等。新中国成立后兴修水利时,城内采有刀叉等兵器,在1.78米深土层中挖得厚火砖一批。从该村的刘氏族谱查考,该城址属宋初所建。
                  龙上埔寨遗址
                  位于汤南镇新埔园村龙上埔,该寨为罗安所建。罗安原籍福建莆田,任南雄府沙水镇巡检司园官,后因宋未扰乱,乃卜居蓝田都上阳乡三龙上,代代在此繁衍。寨址占地面积16373平方米,墙厚0.45米,城楼保存较好,有石刻大字嵌于大门:东门为“耸壑昂霄”,南门为“飞龙濯足”,北门为“奋阳朝滨”,仍存有沿革碑记。
                  丰良旧县城遗址
                  位于今丰良镇丰良小学、丰顺第一中学、少师第周围一带,面积约2000平方米。旧城筑于明隆庆初,城墙周长700多米,高5米,厚4.3米,开西、南、北三大门。乾隆三年(1738)建县后,旧城扩展,城墙加高0.9米,增开东门,建城楼大门4座。现楼已废,嵌于门楼的石刻:东为“迎晖”,西为“揽秀”,南为“煦和”,北为“阜成”。东、南、北三块石刻今藏于县博物馆。
                  金汤寨遗址
                  位于今汤坑镇柯屋寨,面积8000平方米。为明万历戊午科举人、温州推官、邑人柯化鹏所建。明亡,柯化鹏携带妻儿归乡隐居,与乡人共筑城池、围墙以防祸乱。寨开四门,刻石匾分嵌:东为“屹若长城”,西为“飞泉玉露”,南为“两观明月”,北为“蝴蝶双飞”。现仍有部分城墙残存,城门已毁,只存一块“屹若长城”石匾在县博物馆收藏。
                  金鼎寨遗址
                  位于汤坑镇米街、布街、北社一带,面积1万平方米。为明崇祯甲戌科进士、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邑人罗万杰所建。明亡罗万杰废尽家产筑金鼎寨。民国《丰顺县志》载:“罗万杰自燕京陷,归而夷山筑寨,列肆招商,资其租税以集兵,与郭之奇、何仕冢等结陶社谋匡复”。现尚有少许墙围残存。
                  金瓯古寨
                  位于今汤坑金瓯寨,又名公埠寨。为顺治二年(1645)丁尹奇、杨世乔所建。寨址面积2万平方米,内有水井两口,围墙以沙灰、石夯筑,墙厚42厘米,寨开四门,均有石匾分嵌门上。今西南二门及“方汉名区”、“山水攸钟”二石匾仍存,东、北两门已毁,墙围仍可辨认。
                  桐子坑古城寨
                  位于埔寨镇桐子杭。该城址为宋末帝赵昺祥兴二年(1279)在此屯兵时所筑。面积1.2万平方米,墙高4米,厚0.3米,城门四个,水井一口。现仍有部分围墙城门残存。1960年在此发现23枚南宋铜钱。
                  秋风寨遗址
                  位于留隍镇口铺村,面积约600平方米。传说同治四年(1866)太平军女将秋香,在此驻兵立寨,人们称为秋风寨。今只有遗址残存,1983年在该处发现有细尖黑米、陶瓷碎片、生锈兵器等遗物。
                  二、古墓
                  丰顺境内古墓甚多,较有价值的有如下几处:
                  下寨坪岽古墓群
                  在汤西镇石湖村,方圆约732平方米。1982年冬,全县文物普查时,从古墓中采有南北朝墓砖及3个带环双耳陶罐。罐内分别装有石刀、双面刀、 石奔、石斧等器物。罐口为橙黄色软陶,陶纹多属拍印格纹。该墓群尚未作科学发掘。
                  龟山古墓群
                  在留隍镇口铺村,面积约3万平方米。发现有元、清时期古墓十多穴。未作科学发掘。
                  新埔园宋墓
                  在汤南镇西南面白石岭,占地面积1690平方米。墓主罗安,原藉福建莆田,宋末战乱卜居蓝田都上阳乡三龙上。墓碑高1.56米,宽0.59米,碑文刻“宋始祖考沙水镇节度使罗公墓妣孺人徐氏黄氏”。该墓曾由后裔维修,保存完好。
                  洪九郎墓
                  在丰良镇九龙坳笔子垄山上,称为“夫子弹琴”,占地400平方米。墓碑高1.6米,宽0.8米,碑文刻“嘉应州石坑始祖念九郎洪公佳城”。碑右上侧有“清康熙”字样残存。两侧写有五至十七世孙名字。大石碑两侧还有两块小石碑,一块刻“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岁秋月吉旦立”;一块刻名字。据当地《洪氏族谱》载:“始祖贵生公,二世祖季孙公,葬下汤将军岃,座西向东。妣彭氏,生三男,长子元远,移居嘉应石坑;次子元达,乃住本乡,三子元通,移居揭阳汾水”。又据《洪秀全家谱》载:“始祖贵生公,由福建宁化石壁迁丰顺布心,再迁梅县石坑玉坪”。《洪秀全传》载:“高祖父洪讼三,因走头无路,无以为生,迫不得已离开原籍广东嘉应石坑堡漈下,辗移迁徙到花县官禄埠村。”嘉应石坑洪公佳城墓碑的发现,为研究洪秀全祖籍迁徙,提供了实物材料。


                  10楼2018-04-25 17:39
                  回复
                    三、古建筑
                    丰顺县境内现存古建筑甚多,一些属潮汕建筑风格,大部分为客家传统建筑。兹将较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记述如下:
                    汤坑太平寺
                    在汤坑镇三门坳下,始建于明朝中叶,明末总兵郭成松等人立碑复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冬,进士陈士珍重修;同治十一年(1872)至光绪二年(1876)又由蓝田都九、十图共捐白银2万多两,进行较大修缮。该寺占地面积1450平方米,寺院分前后两堂,前堂右厢为观音阁,左厢为祖师阁;后堂为大殿和十八罗汉佛像;正中有三尊大佛像。大殿两柱悬挂着丁日昌撰并书的长板楹联:“古佛又来参,五千里外初归客;旧题何处觅,四十年前此读书。”寺门外原有池塘、草坪和两株伞形状元红,均已毁。
                    1936年春,中国共产党曾在此组织训练农民自卫军。新中国成立后,保护完好。“文化大革命”期间,遭严重破坏。1983年冬,旅泰华侨徐思恒、冯礼焕等人捐款维修。1985年冬成立太平寺修建委员会,进行修复和扩建。
                    坪城西岩寺
                    位于汤西镇西城村马山寨东面的山下。创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寺内分前后两堂,左右厢置放有佛像,内有僧人宿舍。原已破烂。现由善男信女捐款重修。西岩寺既是佛教寺院,又是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地点。1927年4月下旬大革命低潮时,丰顺县三区(汤坑)农会和农军被迫从太平寺转移到西岩寺驻扎。现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龙上古祠
                    在汤南镇新埔园村龙上,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面积1479平方米,古祠分上中下厅,中厅檐以斗拱承重,屋顶是悬山式,两屋顶斜坡汇合处用龟型建筑。墙厚0.4米,用青砖砌成;地面铺红砖,厅内梁柱均雕龙凤。拜亭左右天井旁有清乾隆、同治年间重修碑记。古祠保留尚好。
                    埔河文庙
                    在汤坑镇双河村,又名文昌庙、文昌阁。建于道光年间,面积600平方米。阁呈六角形,三层建筑,高20多米,六条朱红色柱梁支撑着琉璃瓦顶,壁绘彩凤,檐缀垂莲。原庙顶端有个红色大葫芦。三层朝东门楣上,挂着“文庙”两字匾额,两边精雕楹联:“东山化雨,海表雄风。”坛台上有一尊端坐魁星神塑像,右手高擎彩笔,眼睛炯炯有神。“文庙”原是文人荟萃之所,光绪三十二年(1906)“废科举,兴学堂”后,乡人徐简庵等在华侨中募集经费,在此创办了东海学堂。现此庙已残。
                    蓝田书院
                    在汤坑镇米街尾。道光二十七年(1847)邑绅丁日昌等倡建德政祠和旌善祠于此,后为蓝田书院。书院正中厅为文昌帝君庙,左为德政祠,右为旌善祠,民国17年筹建中学,将二祠分别改为“崇德堂”和“崇善堂”。厅左右各4间厢房。该院建筑红墙绿瓦,雕梁画栋,门前石狮石鼓,很为精美。光绪三十一年(1905)曾在此开办蓝田两等小学堂。民国时期,曾作钟秀小学(后改为第三区联立中心小学)校址。民主革命时期成为革命活动据点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为文化部门活动场所。现因年久失修,残破不全。
                    笃庆堂
                    在留隍镇口铺村。咸丰元年(1851)朱氏宗族所建。此堂是有特色的围龙屋,占地面积5472平方米,建筑采用三进四横屋、两围包格式。内有11厅、16个天井、65个房间,屋内外檐采用斗拱,外檐彩绘有人物、花鸟图案。堂内三大厅均用五层大式瓦盖顶,琉璃剪边。屋的正脊、垂脊、围脊、角脊都镶有琉璃彩龙艳凤。大门前两旁立有黑色扁体石鼓,正面墙壁两边嵌有完整的“麻雀戏梅”石雕,门坪外有一半圆形水池。该堂仍保存完好。
                    将军第
                    又名魁龙围,在汤西镇双鹿下曾村揭坷山下。光绪十年(1884)为丁日昌胞弟、肇庆营参将、副军衔丁顺之子丁平皆所建。整座建筑由三幢大屋构成,连成一体,中幢较大,左右两幢略小。中大门高3.2米,宽2米,门上书“将军第”三字,门两侧竖有高1.34米,直径0.7米的石鼓。内有9个厅,18个天井。门坪长70.1米,宽14.6米,两侧立着大石狮。原门前有一池塘,南北西有溪流,东是通道,门楼书“魁龙围”三字,有玉带绕腰之称。1946年填平门前池塘,加建后幢平房,全座共有74间房,今部分已毁。
                    建桥古围
                    位于建桥镇西北面,原属嘉应州建桥堡。明隆庆年间(1567~1579)都乡佥军事张乾福所建。围内占地面积15780平方米。围屋以麻石作墙基,以沙灰夯墙,厚30厘米。有东西南北门,楼门高宽不一,均嵌石刻门匾:东门“东关巩固”,嘉庆癸亥年(1803)刻;西门“西铭是式”,民国29年(1940)重修,中华民国政府主席林森题;南门“薰风自南”;北门“众星拱北”。整座围的建筑,外圆内方,围外有回还池塘。民房绕墙而建,共有3街12巷21幢。有祠堂3座:“保人堂”、“光大堂”、“钦大堂”,祠堂门前竖有嘉庆、道光年间所建桅杆5条。右围仍保存完好。
                    少师第
                    清初武官吴六奇(1607~1665)旧居,座落于丰良镇南厢,占地面积2726平方米。座东南向西北,是传统四合院的建筑结构。墙用青砖砌成,屋顶是硬山顶构筑,地上铺大红砖。分上、中、下三厅,均用圆形白色油石作柱。正堂悬挂“忠孝堂”金漆匾额,堂厅梁柱多有龙凤雕刻。共有正房4间,厢房16间。门前有两尊石狮。该第民国27年(1938)秋遭日本飞机轰炸,破坏严重。现仍保存。
                    丰良文塔
                    在丰良镇棠荆村丰溪河畔牛古岭上。嘉庆二十五年(1820)知县王奇云(江西安福人)倡建。塔7层,高32.3米,周长20.4米,内直径3.2米,墙厚1.5米,以火砖砌成,底铺白麻石,呈八角形。由于地层变化,塔已倾斜10度,但仍稳固挺拔,故又称为斜塔。
                    普济桥
                    在丰良镇东北端,俗称高桥。道光十四年(1834)知县许炳(浙江萧山人)倡建。桥以麻石拱造,横跨于丰溪河上,全长96.6米,宽3.8米,高12米,七眼六墩。逆水墩面呈船头尖状,具有极高分洪削物能力。此桥结构独待,桥貌壮观,属省内罕见古桥。1986年在保护该桥原貌基础上,扩宽桥面,以利汽车通行。


                    11楼2018-04-25 17:41
                    回复
                      古寺桃溪在南厢儒林第旁,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9-09-30 12:21
                      回复
                        看了才知道家乡原来那么多美景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20-07-13 21:35
                        回复
                          丰良占了很多,毕竟是老县城


                          IP属地:广东15楼2021-05-21 14: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