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厂的嬗变
10月29日,对于河南平原光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原光电”)研究室主任齐晓声来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天。
这天上午,他参加了平原光电举行的纪念建厂50周年庆祝活动。
今年适逢“三线”建设50周年,齐晓声在梳理平原光电的发展脉络时发现,平原光电的发展轨迹与我国“三线”建设同频共振。
1964年,国家第五机械工业部决定在位于焦作市南郊的原焦南钢铁厂和焦作农机厂的废墟上建立一家兵工厂,代号“258厂”,第一厂名是“焦作炮兵光学仪器厂”,第二厂名是“国营平原光学仪器厂”。
职工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一部分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从西安248厂调过来的,248厂是苏联1953年援建的一个规模较大的生产光学仪器的兵工厂。1970年12月,258厂与同在焦作的568厂(豫光机械厂)合并,仍称258厂。
转眼间,50年过去了。当初的“三线”建设者,如今已是满头白发。回望平原光电的发展历程,多少往事又涌上了他们的心头。
建厂初期,他们拆掉废弃物,盖起新厂房,其他配套设施也相继建成,学校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职工大学,一应俱全。
当地老百姓开玩笑说,里面除了没火葬场,啥都有。
第二年,258厂便生产出了大炮瞄准镜。后来,又生产出了红外光学镜、激光测距仪、微光夜视仪和光学制导武器等产品。
再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258厂的高中、技校等停办。而这里的职工,也从1980年时的6000人,逐步减少到现在的不足1500人。
◎地瞄生产基地
“三线”建设时期,我国的兵器工业除了重点布局重庆地区外,还向“三西”(湘西、豫西、鄂西)地区转移,大小“三线”建设齐头并进,全面铺开。
豫西兵工生产基地的军工企业,主要分布在偏僻的伏牛山区的交通干线上,厂区布置相对集中,
重职工生活福利设施建设。
当时,国家第五机械工业部除了在焦作等地建设258厂外,还在镇平、南召两县境内部署了358、378、508、548四个光学企业,各厂相距10至20公里,形成了军工地瞄生产基地。
其中,358厂是总装厂,第一厂名为“镇平高炮指挥镜厂”,第二厂名为“国营云光仪器厂”,这是国家在此建成的第一个军用精密光学仪器厂,生产过著名的华夏照相机以及珠江H801、百灵821、华夏821等光学照相机。
378厂又称“国营川光仪器厂”,主要从事金工件加工,在当时是四个厂中效益最好的一个。508厂是国营星火仪器厂,主要生产有高炮指挥镜、高炮瞄准镜和其他光学零件。
如今,358厂、508厂等一些老工厂已是人去楼空,有的成为一片废墟。当年红火的生产场景,已经成为老职工们的一段珍贵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