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至清代作者:范绍泳 点击数: 292 字体:[增加 减小]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遣大将王翦进军百越。二十六年尉屠睢率军深入岭南,置南海郡,漠阳江流域属之。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岭南各族反抗队伍在丛林中夜出攻秦军,秦军兵败,秦军士真定人沈汭为越人女首领招为夫婿,创立男系氏族冼姓,世居高凉。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遣任嚣、赵佗率军定百越,分置南海、象、桂林三郡。阳春地属桂林郡。 汉元鼎六年(111年),汉平定南越,分原桂林、象郡部分地置合浦郡。下置高凉县,漠阳江流域地属高凉县。桓帝年间(147 -166年),高凉升为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吴主孙权命谋士步骘为“持节征南中郎将”,进兵占领苍梧。十六年顺西江东下,大败衡毅于高要峡口。时高凉渠帅钱镈在衡毅军中兵败退回高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吴主孙权命吕岱为交州刺史,领兵南下漠阳江,与钱镈大战于今轮水、大八之间,攻入高凉郡(郡治遗址在今阳江县北)。钱镈投降,任为高凉西部都尉。 三国吴赤乌元年(238年),吴大帝孙权以高凉西部都尉辖地置高兴郡,领县五(郡治在今阳江西部)。在漠阳江中游西岸置莫阳县(治所在今阳春岗美镇河西),属高兴郡。 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把高兴郡并入高凉郡,莫阳县属之。郡内各部落首领长期攻战不休,互相俘虏别部落人为“生口”,一部分运到广州出卖为奴,一部分留给首领作奴隶。元兴三年(404年),卢循率军攻广州,高凉冼氏首领冼劲为广州刺史吴隐之部将中兵参军,兵败为卢循所俘,不屈而死。晋末以后,循族人居新宁郡;冼氏族人居高凉郡,两郡之界在界石津(今阳春长尾河)。 南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年),置甘东县(南朝齐改为甘泉县)于甘婪水之东(今河 镇境),并置龙潭县,均属新宁郡。梁普通四年(523年),析高凉郡地置阳春郡,并置阳春县。阳春郡辖阳春、甘泉二县(后相继增加属县)。大同元年(535年),析广州辖境置高州(治所在漠阳江下游),阳春郡属之。高州刺史孙 奉命以西江督护之兵征剿高凉俚族部落。同年,高凉俚族首领南梁州刺史冼挺之妹冼英与罗州刺史冯融之子冯宝联婚,冯宝领高凉太守职,控制阳春境土。大同八年(542年),交州土人李贲起兵反,朝廷命广州刺史萧暎为持节征南将军,督高州刺史孙闷、新州刺史卢子雄领兵征讨李贲。至钦州,因部兵疠疾逗留不进,退还本州。萧暎召孙、卢至广州处死。卢子雄之弟子略据新州反,西江督护、高要太守陈霸先督兵讨平新州;高凉冯宝、冼英夫妇以兵助陈霸先。太清二年(548年),侯景兴兵作乱,进攻梁京城建康(今南京)。太清三年,广州刺史元景仲阴谋接应侯景,都督陈霸先起西江兵攻入广州,整顿兵马北上救援京城,新任广州刺史萧勃与高州刺史李迁仕合谋阻止陈军北上。阳春郡冯、冼夫妇结纳霸先。大宝元年(550年),高州刺史李迁仕派人召冯宝至高州刺史治所商议军事。冯宝用冼夫人计,称病不行。六月,冼夫人率众肩挑礼物,声言“输赕”(进贡品),叫开高州栅门,发起进攻。李迁仕败走,投奔其驻南康郡的部将杜平虏。冼夫人领高凉兵追至赣石,与陈霸先会师。陈军大败李迁仕军。阵斩杜平虏,生擒李迁仕。陈霸先挑选精兵三万北上援救京城,命冼夫人回守本郡。陈永定元年(557年),陈霸先即皇帝位,叙功封冯宝为护国侯。十二月,冯宝死,冼夫人抚子执郡政,安抚部落,使数州安定。永定二年(558年),冼夫人派各洞主护送九岁儿子冯仆到丹阳朝见陈霸先,贡方物。陈封冯仆为阳春郡太守,冼夫人于晾伞岗下筑阳春郡土城(遗址在今阳春轴承厂)。 太建元年(569年),广州刺史、都督十九州诸军事欧阳纥反,冼夫人在阳春传檄岭南各族首领,起兵迎接陈朝车骑将军章昭达,夹攻欧阳纥军于浛洸,生擒欧阳纥,平定广州。东汉至南朝间,在阳春石菉开矿炼铜(遗址在今马水乡蟹地)。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兵至五岭。开皇十一年,冼夫人迎接隋军入粤。因安抚岭南有功,封为谯国夫人,置幕府官属,发落六州兵马,以冼夫人第三孙宋康县令冯盎为高州刺史。开皇十年(590年),原龙潭县迁县治于铜陵洞(今石望乡平地村),改称铜陵县。大业十三年(617年),群雄反隋,左武卫大将军冯盎从出征高丽国之隋军中驰归岭表,起兵击杀高凉通守冼宝彻,进兵控制苍梧、高凉、珠崖、番禺之地。 唐武德四年(621年),唐李靖大军平萧铣,下岭南,攻高凉郡,以阳春县地置春州,并置流南县。在阳春郡土城之西卧虎岗新筑春州城。秋,析春州北部置勤州,州治在铜陵县城,从铜陵县分置富林县。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原隋左武卫大将军冯盎承李靖檄,帅所部降唐。以其辖地为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州。撤销勤州,以属县铜陵、富林隶春州,任冯盎长子智戴为春州刺史。贞观二年(628年),高州总管冯盎与唐朝廷生疑隙,冯盎自阳春出兵越云雾山攻新州。唐使者持敕文宣谕,冯盎派儿子春州刺史冯智戴入朝,受赏赐遣还。贞观五年,嫌隙再起,朝廷派将军蔺暮领江淮兵南进,欲讨冯盎,因魏征谏,唐太宗再遣使宣敕,冯盎入朝,战祸得免。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越国公、高州总管冯盎死,次年(永徽元年),析高州境为恩、高、潘三州,以冯智 为恩州刺史,冯智戴为高州刺史,冯子猷为潘州刺史。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冯智戴死,子冯君衡欲承袭爵位,武则天不许,命讨击使李千里南征,分春州复置勤州,领铜陵、富林县。至圣历年间(698-699年),冯君衡兵败身死。长安二年(702年)撤销勤州,以其属县还隶春州。开元十六年(728年),陈行范、冯璘、何游鲁据春、泷等州反唐,行范称帝,陷四十余城。开元十八年,骠骑大将军杨思勖发桂州及岭北近道兵讨伐,破铜陵县,夷为“平地”(遗址在今石望乡平地村)。阵斩冯璘,生擒何游鲁,陈行范逃于铜陵北山云际、盘獠二洞。复置勤州于富林洞。天宝元年(742年),析阳春县分置罗水县(遗址在今八甲镇罗城村),属春州。乾元元年(758年),徙勤州州治于云霖河曲铜陵县治所(遗址在今春湾镇山角村),仍辖铜陵、富林二县。唐代,春州为广东产蕉布七州之一,取蕉茎捣烂成丝,用石灰水浸煮后织布。春、勤、韶三州出产鸡毛笔。 五代南汉乾亨年间(917-924年),在勤州铁屎迳铸“乾亨重宝”铅钱(遗址在今石望乡铁屎迳)。 宋晚唐至宋初,春州疠疾流行,人口耗减过半。开宝五年(972年),废春州,以阳春县属恩州;六年复春州,撤销勤州,原所属富林县并入铜陵县,属春州辖。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废春州,阳春县改称新春县,改属新州。天禧四年(1020年)复春州,新春县复称阳春县,春州领阳春、铜陵二县。咸平二年(999年),宋真宗赐太宗御书为铜石岩刘三姐遗迹“通真”二字,藏于该岩石室。天圣四年(1026年),在今岗美缸瓮埇的珓杯岭、瓦窑岭一带有瓷窑二十余座,生产陶瓷器,产品从漠阳江运销海外。庆历四年(1044年),县始设儒学,建县学(又称文庙)于县城南郊梅花村。皇祐二年(1050年),知州薛利和在县城南门外建招商院,以延商贾。十一月,广东转运判官祖无择按部至春州,在通真岩题字。熙宁初,朝官王孝叔自愿请往春州任职,宰相王安石制敕褒奖,任为春州军事推官兼知本州,优以禄赐。熙宁六年(1073年),撤销春州,铜陵县并入阳春县,属南恩州。元丰元年(1078年),阳春炼铁,为广东十一所炼铁场之一。淳熙年间(1174-1189年),阳春始编县志(今已失传)。 元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安置元帅伯颜于阳春县。至正十六年(1356年)中秋节,本县新围村土人首领莫益兰,响应江淮各地反元,杀牛誓众起义,杀元朝地方官,据县城自立,树“保境安民”大旗,人称“莫安民”。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南恩州水上居民何均受杀起义军元帅吴元良,袭其位自称元帅,据南恩州城及阳春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征南将军廖永忠擒何均受于白石港杀之,莫安民降
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阳春县改属肇庆府。同年,迁县儒学入县城,于县署之右侧建黉宫(遗址今已改建县公安局)。洪武初年,诏令:人不种桑、麻、木棉者,罚之布帛。阳春所产麻布称为葛布。自此,至清、民国,县民妇女多纺棉麻,用木制织布机手工织棉布、夏布家用。洪武十三年(1380年),广东提督南雄侯赵庸命指挥使花茂征讨阳春土著民族。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冲垌村民严英父子因于洪武元年至二十五年间在西山铸银顶开银矿,被人告发,全家被抄没。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指挥使王浚等讨平西山瑶族盘穷肠之众。天顺二年(1458年),新兴、阳春两县瑶民反明,首领潘宗德率众攻克阳春县城,肇庆知府黄瑜请调广西狼兵三千进剿。黄瑜威望素著。传檄潘宗德,谕以祸福,招抚潘率部归顺,以兵征剿罗宋岭(今神仙岭)、黄稿水(今山坪河)之瑶。事平,安置有功狼兵吏目九十三家于罗宋岭北屯种,把守三县交界隘口;又安置狼兵于黄稿水之龙头山、石桥、那井垦种。成化二年(1466年),旱。簕竹结实后枯死。次年,大饥荒。成化五年(1469年),西山瑶民攻陷阳春城,兵备佥事陶鲁领兵来援,瑶民遁去。十五年,瑶民攻阳春城,陶鲁击走之。弘治八年(1495年)六月,地震。正德七年(1512年),兵备佥事汪鋐 讨阳春境内瑶民,以石菉僮族人为向导,督兵自信蓬山入。僮(壮)人与瑶人通谋,在山间伏击,汪鋐大败,领兵官战死。自此之后,不敢再言用兵。正德十年(1515年)秋,地震,举邑皆惊。嘉靖元年(1522年),卢杰魁在石望铁屎迳开采银矿(含铅锌)炼银,被官府查抄。嘉靖二年(1523年)十一月,西山部分瑶民出山抢掠,省兵备副使王大用、参政罗侨先后进剿,擒斩甚众。嘉靖六年(1527年)六月朔,飓风大作,山洪暴发,西山瑶寨铜窝、铁垌、蒙村、合水、夹头、中寮、吊涧等村百山一时崩摧,瑶村30余处尽遭淹溺,死者300余人。民田沙石淤积,大木漂浮于江。嘉靖十年(1531年),阳春西山瑶民首领赵林花、黎广雄、唐观政、唐朝用等率众1700余人攻陷高州。十二年,提督都御使陶谐、总兵官咸宁侯仇鸾调兵6万3千,于正月十五日誓师,兵分三路,分别从九处进兵西山,攻捣村寨125处,擒斩3799名。俘虏家属3720口。四月十五日收兵,移师进剿南乡都瑶村。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知县俞文英主修<阳春县志>。隆庆三年(1569年)六月,地震。隆庆六年(1572年),九月初六日,大风拔木扬沙,晚造粮食失收,造成次年大饥荒,斗米八十钱,死者无算。万历四年(1576年)十二月,两广总督凌云翼调兵20万,分十路征剿罗旁瑶、僮族,斩36000人,俘23000人。阳春东、西山瑶、僮民多被擒杀。次年十一月,割西山瑶田自云廉至榕木,凑立东安县。云廉盘姓瑶民归顺,立瑶目管理。万历八年(1580年),知县黄宪清承府檄文,以收绝户田始置阳春学田(后明、清各朝续有增拨,至民国时期统称宾兴尝产,充办学经费)。万历九年(1581年)五月,大雨,太平都流陷田地无数,鹦鹉山裂,山下突成一潭。万历十四年(1586年),知县张文诰始实行赋役一条鞭法、均平法。万历十五年(1587年),知县张文诰始建育英堂(清雍正五年改称瑞云书院),为士人读书以应科举之书院。万历十六年(1588年),知县张文诰主修《阳春县志》。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大饥,斗米银二钱,饿殍满道。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十二月六日至八日,大雪,日间下如珠,次日下如鹅毛。 崇祯九年(1636年),禁民开采鹦鹉山铁矿。吏部员外郎梁应材写碑记。 清顺治四年(1647年),清兵初入阳春,南明遗民据东西二山,聚众万余。三月初八日围阳春城,攻城半月不破。清兵从高州回巡,遗民大败逃散。顺治八年(1651年),本县诸生始应考乡试。顺治十一年(1654年)二月,南明安西将军李定国,统兵数万,有象二十余头,由雷州、廉州至高州。三月十七日攻破阳春城,进攻新会县。十二月,因清兵从京师开至,会合平南王、靖南王两藩兵合击而败之,李定国由阳春撤回广西。顺治十五年(1658年),阳春甘蔗与水稻种植面积各半,令免除糖行寮饷,使民安其业。康熙初,以糖顶粮交田赋。康熙十四年(1675年)夏,高州总兵官祖泽清背叛清朝,联结广西伯马雄,十一月破阳春城,大肆劫掠。十七年闰三月,清大兵至高州,泽清败走广西,其溃兵有窜至阳春县七甲(今大陈),勾引土恶劫掠潭水圩,为首者五人被清兵擒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知县康善述主修《阳春县志》。康熙五十年、五十二年(1711年、1713年),两次颁诏免地丁钱粮并历年旧欠,编造盛世滋生人丁册,自五十年编审丁数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诏垦田。各地可垦的田地,任民自垦自报,起科田赋期限为水田六年、旱田十年。自此,阳春民众踊跃开荒。雍正八年(1730年),知县王博厚主修《阳春县志》。乾隆十一年(1746年),诏免地丁钱粮,粮食大丰收。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知县姜山主修《阳春县志》。是年,顺阳都清湖岭开煤矿,由私商刘启炵承包开采,年交饷税银50两。乾隆四十五年、五十五年诏免钱粮,六十年诏免五十六、五十七年所欠田赋。嘉庆八年(1803年),旱,簕竹结实,大饥荒,四月斗米560文。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知县陆向荣主修《阳春县志》。道光元年(1821年),广州商人始在本县办大岗坪、十八坑煤矿。道光十三年(1833年)七月,大水浸没田禾、庐舍无算,邑中水患历史上以本年为最大。道光十五年(1835年),蝗害。咸丰四年(1854年)七月,新兴县天地会首领江阿戊起事反清,平坦堡富户黎四贵响应起义。江阿戊、黎四贵起义军两次攻入县城。八月,天地会军败退思良都、顺阳都,败没。咸丰五年(1855年),大战后县城残破,拆平城基再建,一年完工,用银三万六千两。咸丰七年(1857年)春,大旱,饥荒,斗米千钱。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客家军首领韩端、戴子桂率众自恩平县境入据阳春思良都之岑垌,攻陷上三都(思良、顺阳、南厢都),顺阳都治地清水山圩在战火中毁为平地。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客家军大举攻县城,知县吴璇率兵守城击退之。同治二年十一月,客家军攻占三甲堡,平民死者二千余人。同治三年正月,清副总兵卓兴率兵从阳江北进阳春县境,与都司侯勉忠会合围剿客家军,客家军老幼家眷多被歼灭。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响应太平天国军的天地会陈金缸部,在信宜县遣李四、杨双四分多队由山坪、庞洞、双滘攻占太平都各堡。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陈金缸军正元帅郑金率马步军数千,由信宜出驻阳春三甲,转攻阳江县境;副元帅刘昭与杨双四率军由八甲攻电白县境,与清副总兵卓兴部队相遇于沙琅之官珠岭。天地会军大败,杨双四阵亡。八月,郑金、刘昭向清军投降,李四率残队退至双滘圩,被三甲、七甲民团围攻,溃败。同治十三年(1874年)闰六月,大水灾,沿河民房、畜产多漂没。光绪元年(1875年),广州、台山商人合股在顺阳都潭寮开采煤矿。光绪四年(1878年),知县萧丙堃及本县绅士在县衙背后建春州文社。光绪十二年(1886年),英国人在马水锡山开采钨、锡矿。光绪十四年(1888年),三合会首领陈典(舞狮班主)聚众拜会于合水之郁斗坡,乡民附会甚多。顺阳、思良、南厢三都各山村为三合会的反清武装控制。直至 光绪三十三年,三合会势力控制本县东、西、南、北山区,清朝提督柯壬贵、都司黄辅文军队撤离阳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科举,兴学堂,始办县立高等小学堂。同年四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奏请改阳江县为阳江直隶州,阳春、恩平二县拨归管辖。阳春、恩平两县绅士仍以隶于阳江直隶州不便,禀争仍隶肇庆府。至宣统三年,尚属悬而未决之案。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知县黄玉年暨邑绅苏培桂倡议将原试院、文场改建为县立中学堂。至宣统三年始招生,民军入城后停办。宣统元年(1909年)四月,大雨,河水暴涨,山多崩溃,民居淹没。是年,法国人到马水石田河表及永宁横垌塘仔角村背坡,勘探试采铁矿。宣统二年(1910年),英国人至山坪黄京埇村岭坡勘探银矿。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胜利消息传到阳春,控制四乡的三合会等反清农民队伍组成民军,推荐萧士计为首领,围集县城外扬言攻城,知县邹兆夔、千总刘朱华离城出走,清皇朝在阳春地方统治告终。萧士计民军入城纪律不良,掠夺财物,县署以下机关全被破坏。是年十月,同盟会员刘光奉省军政府命,会合庚戌起义志士、原新军营长刘铁戎,回三甲、潭水组织队伍进县城,秩序略定。十一月,广东省临时参议会成立,阳春旅省公法团选吴英华为代议员,并被推选为秘书长。
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阳春县改属肇庆府。同年,迁县儒学入县城,于县署之右侧建黉宫(遗址今已改建县公安局)。洪武初年,诏令:人不种桑、麻、木棉者,罚之布帛。阳春所产麻布称为葛布。自此,至清、民国,县民妇女多纺棉麻,用木制织布机手工织棉布、夏布家用。洪武十三年(1380年),广东提督南雄侯赵庸命指挥使花茂征讨阳春土著民族。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冲垌村民严英父子因于洪武元年至二十五年间在西山铸银顶开银矿,被人告发,全家被抄没。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指挥使王浚等讨平西山瑶族盘穷肠之众。天顺二年(1458年),新兴、阳春两县瑶民反明,首领潘宗德率众攻克阳春县城,肇庆知府黄瑜请调广西狼兵三千进剿。黄瑜威望素著。传檄潘宗德,谕以祸福,招抚潘率部归顺,以兵征剿罗宋岭(今神仙岭)、黄稿水(今山坪河)之瑶。事平,安置有功狼兵吏目九十三家于罗宋岭北屯种,把守三县交界隘口;又安置狼兵于黄稿水之龙头山、石桥、那井垦种。成化二年(1466年),旱。簕竹结实后枯死。次年,大饥荒。成化五年(1469年),西山瑶民攻陷阳春城,兵备佥事陶鲁领兵来援,瑶民遁去。十五年,瑶民攻阳春城,陶鲁击走之。弘治八年(1495年)六月,地震。正德七年(1512年),兵备佥事汪鋐 讨阳春境内瑶民,以石菉僮族人为向导,督兵自信蓬山入。僮(壮)人与瑶人通谋,在山间伏击,汪鋐大败,领兵官战死。自此之后,不敢再言用兵。正德十年(1515年)秋,地震,举邑皆惊。嘉靖元年(1522年),卢杰魁在石望铁屎迳开采银矿(含铅锌)炼银,被官府查抄。嘉靖二年(1523年)十一月,西山部分瑶民出山抢掠,省兵备副使王大用、参政罗侨先后进剿,擒斩甚众。嘉靖六年(1527年)六月朔,飓风大作,山洪暴发,西山瑶寨铜窝、铁垌、蒙村、合水、夹头、中寮、吊涧等村百山一时崩摧,瑶村30余处尽遭淹溺,死者300余人。民田沙石淤积,大木漂浮于江。嘉靖十年(1531年),阳春西山瑶民首领赵林花、黎广雄、唐观政、唐朝用等率众1700余人攻陷高州。十二年,提督都御使陶谐、总兵官咸宁侯仇鸾调兵6万3千,于正月十五日誓师,兵分三路,分别从九处进兵西山,攻捣村寨125处,擒斩3799名。俘虏家属3720口。四月十五日收兵,移师进剿南乡都瑶村。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知县俞文英主修<阳春县志>。隆庆三年(1569年)六月,地震。隆庆六年(1572年),九月初六日,大风拔木扬沙,晚造粮食失收,造成次年大饥荒,斗米八十钱,死者无算。万历四年(1576年)十二月,两广总督凌云翼调兵20万,分十路征剿罗旁瑶、僮族,斩36000人,俘23000人。阳春东、西山瑶、僮民多被擒杀。次年十一月,割西山瑶田自云廉至榕木,凑立东安县。云廉盘姓瑶民归顺,立瑶目管理。万历八年(1580年),知县黄宪清承府檄文,以收绝户田始置阳春学田(后明、清各朝续有增拨,至民国时期统称宾兴尝产,充办学经费)。万历九年(1581年)五月,大雨,太平都流陷田地无数,鹦鹉山裂,山下突成一潭。万历十四年(1586年),知县张文诰始实行赋役一条鞭法、均平法。万历十五年(1587年),知县张文诰始建育英堂(清雍正五年改称瑞云书院),为士人读书以应科举之书院。万历十六年(1588年),知县张文诰主修《阳春县志》。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大饥,斗米银二钱,饿殍满道。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十二月六日至八日,大雪,日间下如珠,次日下如鹅毛。 崇祯九年(1636年),禁民开采鹦鹉山铁矿。吏部员外郎梁应材写碑记。 清顺治四年(1647年),清兵初入阳春,南明遗民据东西二山,聚众万余。三月初八日围阳春城,攻城半月不破。清兵从高州回巡,遗民大败逃散。顺治八年(1651年),本县诸生始应考乡试。顺治十一年(1654年)二月,南明安西将军李定国,统兵数万,有象二十余头,由雷州、廉州至高州。三月十七日攻破阳春城,进攻新会县。十二月,因清兵从京师开至,会合平南王、靖南王两藩兵合击而败之,李定国由阳春撤回广西。顺治十五年(1658年),阳春甘蔗与水稻种植面积各半,令免除糖行寮饷,使民安其业。康熙初,以糖顶粮交田赋。康熙十四年(1675年)夏,高州总兵官祖泽清背叛清朝,联结广西伯马雄,十一月破阳春城,大肆劫掠。十七年闰三月,清大兵至高州,泽清败走广西,其溃兵有窜至阳春县七甲(今大陈),勾引土恶劫掠潭水圩,为首者五人被清兵擒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知县康善述主修《阳春县志》。康熙五十年、五十二年(1711年、1713年),两次颁诏免地丁钱粮并历年旧欠,编造盛世滋生人丁册,自五十年编审丁数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诏垦田。各地可垦的田地,任民自垦自报,起科田赋期限为水田六年、旱田十年。自此,阳春民众踊跃开荒。雍正八年(1730年),知县王博厚主修《阳春县志》。乾隆十一年(1746年),诏免地丁钱粮,粮食大丰收。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知县姜山主修《阳春县志》。是年,顺阳都清湖岭开煤矿,由私商刘启炵承包开采,年交饷税银50两。乾隆四十五年、五十五年诏免钱粮,六十年诏免五十六、五十七年所欠田赋。嘉庆八年(1803年),旱,簕竹结实,大饥荒,四月斗米560文。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知县陆向荣主修《阳春县志》。道光元年(1821年),广州商人始在本县办大岗坪、十八坑煤矿。道光十三年(1833年)七月,大水浸没田禾、庐舍无算,邑中水患历史上以本年为最大。道光十五年(1835年),蝗害。咸丰四年(1854年)七月,新兴县天地会首领江阿戊起事反清,平坦堡富户黎四贵响应起义。江阿戊、黎四贵起义军两次攻入县城。八月,天地会军败退思良都、顺阳都,败没。咸丰五年(1855年),大战后县城残破,拆平城基再建,一年完工,用银三万六千两。咸丰七年(1857年)春,大旱,饥荒,斗米千钱。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客家军首领韩端、戴子桂率众自恩平县境入据阳春思良都之岑垌,攻陷上三都(思良、顺阳、南厢都),顺阳都治地清水山圩在战火中毁为平地。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客家军大举攻县城,知县吴璇率兵守城击退之。同治二年十一月,客家军攻占三甲堡,平民死者二千余人。同治三年正月,清副总兵卓兴率兵从阳江北进阳春县境,与都司侯勉忠会合围剿客家军,客家军老幼家眷多被歼灭。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响应太平天国军的天地会陈金缸部,在信宜县遣李四、杨双四分多队由山坪、庞洞、双滘攻占太平都各堡。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陈金缸军正元帅郑金率马步军数千,由信宜出驻阳春三甲,转攻阳江县境;副元帅刘昭与杨双四率军由八甲攻电白县境,与清副总兵卓兴部队相遇于沙琅之官珠岭。天地会军大败,杨双四阵亡。八月,郑金、刘昭向清军投降,李四率残队退至双滘圩,被三甲、七甲民团围攻,溃败。同治十三年(1874年)闰六月,大水灾,沿河民房、畜产多漂没。光绪元年(1875年),广州、台山商人合股在顺阳都潭寮开采煤矿。光绪四年(1878年),知县萧丙堃及本县绅士在县衙背后建春州文社。光绪十二年(1886年),英国人在马水锡山开采钨、锡矿。光绪十四年(1888年),三合会首领陈典(舞狮班主)聚众拜会于合水之郁斗坡,乡民附会甚多。顺阳、思良、南厢三都各山村为三合会的反清武装控制。直至 光绪三十三年,三合会势力控制本县东、西、南、北山区,清朝提督柯壬贵、都司黄辅文军队撤离阳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科举,兴学堂,始办县立高等小学堂。同年四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奏请改阳江县为阳江直隶州,阳春、恩平二县拨归管辖。阳春、恩平两县绅士仍以隶于阳江直隶州不便,禀争仍隶肇庆府。至宣统三年,尚属悬而未决之案。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知县黄玉年暨邑绅苏培桂倡议将原试院、文场改建为县立中学堂。至宣统三年始招生,民军入城后停办。宣统元年(1909年)四月,大雨,河水暴涨,山多崩溃,民居淹没。是年,法国人到马水石田河表及永宁横垌塘仔角村背坡,勘探试采铁矿。宣统二年(1910年),英国人至山坪黄京埇村岭坡勘探银矿。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胜利消息传到阳春,控制四乡的三合会等反清农民队伍组成民军,推荐萧士计为首领,围集县城外扬言攻城,知县邹兆夔、千总刘朱华离城出走,清皇朝在阳春地方统治告终。萧士计民军入城纪律不良,掠夺财物,县署以下机关全被破坏。是年十月,同盟会员刘光奉省军政府命,会合庚戌起义志士、原新军营长刘铁戎,回三甲、潭水组织队伍进县城,秩序略定。十一月,广东省临时参议会成立,阳春旅省公法团选吴英华为代议员,并被推选为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