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于不败之地就一定能获得胜利吗?并非如此,很多时候被动防守只适用于阵容构筑优势的一方,但你不可能次次出拳都是优势(而且最终你的这一优势还极有可能被对手化解成均势),多局下来你是永远都不会得分的——所谓不败之地与不胜之地仅一线之隔。
你出拳石头和布,对手出拳石头和剪刀,收回布是你的求稳心理,对手收回剪刀是他的理性判断——而利用对手对你的计算来进行针对性的收拳,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第二种情况:你收回石头。
肯定有人觉得这看起来不仅玄乎,而且荒谬:你放着不败之地不走,反而去做有几率亏本的事?但事实上,这种做法不仅存在于回合制游戏中,即使在生活中,我们若是不冒一些风险,也常常无法取得显著的成果。(请务必不要将这种观念用在炒股上)
进行预判时不能死抓对手的一两个操作不放,因为那样你只会认为这些操作都是等可能发生的,但它们却并非等可能。要知道,你的对手不傻,而且他也会认为你不会做出傻子才会做的选择。因此在赛2中,我们先读的时候不能只看片面局势,而要记住对手的所有精灵,分析对手的联防,为对手出谋划策,分析得越透彻,越是能发现【一些选择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从而将其排除。由此可见,不论一个阵容的联动防守稳定性如何,一个联防节点上可供选择的分支数越少,就越容易将自身的【唯一选择】暴露给对方,就像密码泄露一样。因而我们才会将一个阵容【在各种联防节点上可供选择的有效操作的数量】作为评判其强弱的标准之一,并且得出结论:队伍强度是争取先读主动权的捷径。
PM里的预判,其实跟猜拳是有一定区别的,因为PM每个回合的时间几乎可以说是无限的,玩家可以足够深入地思考各种可能性,而猜拳游戏中你不管有没有思考完毕,喊完口号就必须得出拳——从这一点上看,赛2有每个回合十秒的操作时间限制,其预判规律与猜拳更为相似——这也是为什么很多PM玩家认为先读需要细心分析,而猜拳只需要凭感觉、凭运气就行了。每个回合有时间限制意味着什么?人的思考实际上分为【计算】和【总结】两部分(可能用词不是很准确,但意思应该到位了),假如一个人遇上十分复杂的局面,因计算太过复杂以至于十秒内无法做出总结,那么他极有可能算到哪一步就进行哪一步的操作,而不会去考虑之前或之后思考的内容:让你在一秒内回答“20*5+15*15-12*75/4等于多少”,你只算到了“20*5”这一步,于是回答“大约是100”,而如果去掉时间限制让你慢慢算好之后再进行回答,你就会回答“一定是100”,这就是时间限制对人计算能力的影响——准确的说是将人与人之间计算速度的差距扩大了。所以,猜拳结果才常常受到潜意识的影响。
人总是自私而贪婪的,人们常常认为自己获取优势理所当然,而在面对即将到来的劣势时才会变得小心翼翼。上文提到“飞伊方预判水龙的出场是容易的”,之后又补充“水龙方在飞伊方换上飞伊的回合进行先读是很有效率的,因为这是一个联防攻破口”,那么飞伊方要如何才能抹消水龙方先读的念头呢?答案很简单:利用水龙方的贪欲。假设飞伊是为了防沙皇鸟而出场的,那么你就可以不必等到沙皇出场之后再换上飞伊,而是直接读着沙皇出场,首先你的对手看到沙皇被飞伊读中会愣一下,然后发现换上水龙稳赚不赔,于是不加思考便换上水龙——联防关系明显的情况下,不必等到该先读的回合才先读,可以在提前几个联防节点上就开始进行连续先读,这样可以避免对手比你早一步先读而使你失去先读机会。

为了方便引入先读层级的概念,这里先举出一些定义:一读是预测对手的被动联防操作;二读就是预判对手的一读内容,三读就是预判对手的二读内容……依此类推,N读就是预判对手的(N-1)读的内容,这个N我们就把它称作“先读层级”。当然最终我们都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先读是预判对手的行动内容”(也就是说一读、二读、...、N读都可以算是先读的特化情况),此处注意先读并不是读取对手的先读层级,因为实战中“零读”(被动联防)与一读往往没什么差别,所以我们只能确定“自己的先读层级比对手的先读层级高一层”之类的递推信息,而无法计算这些操作对应的先读层级的具体数字,纠结于先读层级只会让你在计算过程中走弯路。
显然,我们的预判与对方的计算速度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我们的先读层级受对手先读层级的影响,而对手的先读层级又由对手十秒内的计算量决定,因此【计算出对手的计算量】正是我们进行先读前需要事先做的工作。这一工作并不可怕,也并不困难,因为实战中简化计算的方法数不胜数,文章一开始提到的“对局经验”就是一种可以高效简化计算量的因素。在网络流畅、阵容强势的情况下,我们甚至可以先凭借经验随意地做出选择,快速结束回合,然后观察对手的思考时间,结合对手本回合最终作出的选择,从而确定其计算能力,为今后的预判做好铺垫。
即使对方的计算速度实在太快(这往往是经验造成的),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测量上限,我们也并不是没有办法应对——先读是相互的,我们要预判对方的行动,对方也需要预判我们的行动,因此,我们的每一个操作都在给对手暗示我们的操作习惯,自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利用这点——这就是心理暗示,也可以说是误导,猜拳也是一样,当我们连续出两次石头的时候,对方就会以为我们第三次也会出石头。如此便不再需要测量出对手的计算量,只需“创造”出对手的计算量即可。
在高维空间中以某种规律取点:已知一点,万事皆有可能;已知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已知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若是三点共线,基本可以猜测第四个点也在这条直线上。俗话说“事不过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句话已经是耳熟能详了,多多少少也在潜意识上根深蒂固并构筑出一种先入为主的思维了——因此人们常常在“已知两点”这一阶段就开始猜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进一步可以认为:当你对手不了解你的实力时,往往会遵循“人在吃过两次亏后会有所改变”这一本能。更进一步,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战术——胁迫反读:指多次运用同一先读手段拉取回合差,迫使对手进行防范你先读的操作(反读)——而这种操作经常是远离联防理论的荒诞之举。综上,没有不可撕裂的联防,只有预判不到的反读。
相反,为了防止对方连吃两次亏而对我们有所防范,我们面对陌生的对手时,先读的顺序应该是:先读→不读→先读→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