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是个回帖
818剧情,对31-33集沙盘论兵说几句
这一段我个人觉得精彩至极,战略战术分析深入,是电视剧叙述方式的突破性尝试。作为电影的叙事模式,黑泽明MS是此类手法开山鼻祖,张艺谋曾在《英雄》里发扬光大。
梳理下沙盘推演一节,女流之辈不懂战术也不懂军事,有兴趣的筒子凑合看。
31-33的剧情主题是cosplay,死啦和烦啦VS虞师,死啦cos日军将领竹内联山,虞师扮演himself。攻方虞师,目的收复失地;守方竹内,目的踞险而守,耗死国军。烦死啦团队杀手锏是他们在南天门趴窝几天几夜,以烦啦中弹、死啦深入敌后排污道为代价,侦查出的三项内容:一是南天门地理及日军工事图略,二是日军三条防线实际以地道连接,地道及树堡坚不可摧并可供三道防线互相快速迂回机动,三是南天门反斜面工事;而虞师上下作战方式仍是常规模式,即先强渡后冲击配合远程炮击及美国盟军的空中打击。
虞啸卿之前的剧情中曾向死啦死啦提到过自己的作息时间,其实他殚精竭虑闻鸡起舞精心钻研的南天门攻坚战,无非就是其一研究怒江水文并模拟美国跳岛战术实施强渡作业,因为此时怒江涨水,水势凶猛湍急,解决千余人短时间内渡江是重大难题;其二是争取美国盟友的物资和火力支持,尤其要争取的是对南天门的空中打击。其实虞啸卿这两条的大致方向都正确:强渡是必然的,既为攻方,敌人毛都摸不到,还攻个P呀?而南天门地势复杂,敌军居高临下、踞险而守,伏击国军轻而易举,因此空中打击+远程炮击也实属必需。但正是因为太常规了,就必然很难奏效,战略战术不是解数学题,各难题求出答案就成竹在胸,你想得到的别人会想不到吗?美军在太平洋战争的空中优势竹内会不知道?打仗讲的是兵出左道剑走偏锋。我对虞啸卿印象不好,原因之一就是他有表无里,并无领兵打仗的过人才华。果然,竹内早知道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制定坚守战略,实施地道战术,为虞师准备了必杀技。(这里插播一段废话,两军是隔江对峙,各踞天险,谁是守方谁占便宜。这也是为何对峙一年,偶尔互相鸣炮却始终没有交战的原因。日军一度企图挺进东岸,奈何不熟悉怒江水文,赶上怒江突然涨水,过来的先头部队回不去,主力军也过不来。)
第一回合 何书光率领突击部队VS烦啦第一防线
何书光作战方针:实践跳岛战术,实行强渡,目标突破竹内第一防线。因日军居高临下,可以隐蔽射击,因而盟军飞机轰炸+远程炮击日军第一防线掩护渡江。日军则早已料到此招,因而烦啦避其锋芒,龟缩地道,放弃射击,待何书光渡江完毕之后再露獠牙。根据死啦和烦啦的侦查,半环形一防有“九二枪巢六个,三人和二人阵地数不过来了,轻机枪和掷弹筒可机动。” 这还只是日常防御,真正交战时日军通过可以支持快速机动的地道,让二三防线快速增援一防,在江边高地支起更为强大火力网:此时何书光先头部队渡江完毕,全部集结在光秃秃的滩涂,因两军距离过近为免误伤,空袭及炮击暂时失效。日军居制高点,几十米的射程,常规情况下都配有六挺重机枪,因此日军一打一个准,一扫扫一片,此回合先头部队未能完成突击目标且损失惨重。
第二回合 海正冲率领第一主力团VS烦啦第二防线
先头部队虽未能突破第一防线,但是也用命填出了一条通道。这正是“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时间”。第一主力团增援,海正冲显示了一下临场指挥的能力(虽然无法左右战局),即:一将渡河器材应急改装成避弹板继续冲击,二是呼唤远程火力对日军第二道防线投放烟雾弹掩护渡河。总之海正冲率第一主力团顺利渡江,有避弹板+远程火力掩护,及人数优势,致使一防退守,攻方与日军二防正面交火。这时日军的地道优势得以体现,二防分出人手通过地道快速机动重新布置第一道防线,甚至与二防一起对国军形成包围之势。这样二防据险要地在制高点伏击国军,同时重新布置的一防对攻方进行包抄,攻方腹背受敌。由于何书光先头部队未能完成目标,第一主力团就临时承担了突击任务,短时间内跋山涉水无法携带大型武器和强大火力,两军绞结空袭失效,第一主力团因火力劣势和地形劣势在第二回合完败。
818剧情,对31-33集沙盘论兵说几句
这一段我个人觉得精彩至极,战略战术分析深入,是电视剧叙述方式的突破性尝试。作为电影的叙事模式,黑泽明MS是此类手法开山鼻祖,张艺谋曾在《英雄》里发扬光大。
梳理下沙盘推演一节,女流之辈不懂战术也不懂军事,有兴趣的筒子凑合看。
31-33的剧情主题是cosplay,死啦和烦啦VS虞师,死啦cos日军将领竹内联山,虞师扮演himself。攻方虞师,目的收复失地;守方竹内,目的踞险而守,耗死国军。烦死啦团队杀手锏是他们在南天门趴窝几天几夜,以烦啦中弹、死啦深入敌后排污道为代价,侦查出的三项内容:一是南天门地理及日军工事图略,二是日军三条防线实际以地道连接,地道及树堡坚不可摧并可供三道防线互相快速迂回机动,三是南天门反斜面工事;而虞师上下作战方式仍是常规模式,即先强渡后冲击配合远程炮击及美国盟军的空中打击。
虞啸卿之前的剧情中曾向死啦死啦提到过自己的作息时间,其实他殚精竭虑闻鸡起舞精心钻研的南天门攻坚战,无非就是其一研究怒江水文并模拟美国跳岛战术实施强渡作业,因为此时怒江涨水,水势凶猛湍急,解决千余人短时间内渡江是重大难题;其二是争取美国盟友的物资和火力支持,尤其要争取的是对南天门的空中打击。其实虞啸卿这两条的大致方向都正确:强渡是必然的,既为攻方,敌人毛都摸不到,还攻个P呀?而南天门地势复杂,敌军居高临下、踞险而守,伏击国军轻而易举,因此空中打击+远程炮击也实属必需。但正是因为太常规了,就必然很难奏效,战略战术不是解数学题,各难题求出答案就成竹在胸,你想得到的别人会想不到吗?美军在太平洋战争的空中优势竹内会不知道?打仗讲的是兵出左道剑走偏锋。我对虞啸卿印象不好,原因之一就是他有表无里,并无领兵打仗的过人才华。果然,竹内早知道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制定坚守战略,实施地道战术,为虞师准备了必杀技。(这里插播一段废话,两军是隔江对峙,各踞天险,谁是守方谁占便宜。这也是为何对峙一年,偶尔互相鸣炮却始终没有交战的原因。日军一度企图挺进东岸,奈何不熟悉怒江水文,赶上怒江突然涨水,过来的先头部队回不去,主力军也过不来。)
第一回合 何书光率领突击部队VS烦啦第一防线
何书光作战方针:实践跳岛战术,实行强渡,目标突破竹内第一防线。因日军居高临下,可以隐蔽射击,因而盟军飞机轰炸+远程炮击日军第一防线掩护渡江。日军则早已料到此招,因而烦啦避其锋芒,龟缩地道,放弃射击,待何书光渡江完毕之后再露獠牙。根据死啦和烦啦的侦查,半环形一防有“九二枪巢六个,三人和二人阵地数不过来了,轻机枪和掷弹筒可机动。” 这还只是日常防御,真正交战时日军通过可以支持快速机动的地道,让二三防线快速增援一防,在江边高地支起更为强大火力网:此时何书光先头部队渡江完毕,全部集结在光秃秃的滩涂,因两军距离过近为免误伤,空袭及炮击暂时失效。日军居制高点,几十米的射程,常规情况下都配有六挺重机枪,因此日军一打一个准,一扫扫一片,此回合先头部队未能完成突击目标且损失惨重。
第二回合 海正冲率领第一主力团VS烦啦第二防线
先头部队虽未能突破第一防线,但是也用命填出了一条通道。这正是“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时间”。第一主力团增援,海正冲显示了一下临场指挥的能力(虽然无法左右战局),即:一将渡河器材应急改装成避弹板继续冲击,二是呼唤远程火力对日军第二道防线投放烟雾弹掩护渡河。总之海正冲率第一主力团顺利渡江,有避弹板+远程火力掩护,及人数优势,致使一防退守,攻方与日军二防正面交火。这时日军的地道优势得以体现,二防分出人手通过地道快速机动重新布置第一道防线,甚至与二防一起对国军形成包围之势。这样二防据险要地在制高点伏击国军,同时重新布置的一防对攻方进行包抄,攻方腹背受敌。由于何书光先头部队未能完成目标,第一主力团就临时承担了突击任务,短时间内跋山涉水无法携带大型武器和强大火力,两军绞结空袭失效,第一主力团因火力劣势和地形劣势在第二回合完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