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前,郭在考古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在当时是无出其右的。凭借这些研究成果,他当选为国民政府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正因如此,郭沫若才会热衷于考古发掘,因为这是他的专业之一。

首先进入著名明史专家吴晗和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视野的正是明长陵。在世时促就郑和下西洋、迁都北京、修建大运河、编纂《永乐大典》的永乐帝朱棣的寝陵明长陵,是“明陵中规模最大、地面建筑最完整”的“地下宫殿”,应该让其“重见天日,开放为地下博物馆”,“不但可以丰富历史知识,也将使明长陵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名胜。”这份由吴晗起草、郭沫若修改的报告获得了上级部门和领导的审批通过。

挖长陵前,大家一致认为最好是先试掘一个别的帝陵,比如,永陵。然而上头的人们犹豫来去,最终做出了挖掘定陵的决定。
此次发掘,考古队发现了一些古代的皇家丧葬礼仪。但同时也因为当时的技术手段不足,对皇陵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破坏,许多历史文物被损毁,连万历皇帝的棺椁和尸体都没有保存下来。因此,皇陵考古发掘工作被喊停。

定陵挖开后,大量文物立即被氧化、破坏,各种珍贵字画、丝织品顷刻间灰飞烟灭,令人痛心不已。按理来说,作为这次挖掘皇陵主要的责任人,郭沫若应该痛定思痛,深刻反思,可是事实打了一个响亮的耳光,让人们对于他的动机深深的表示怀疑。

挖皇陵对郭来说,有三个好处。
第一,陵墓内有很多文物典籍,能满足他作为考古学家的好奇欲。
第二,强化自己在中国考古届第一人的地位,连皇陵都敢挖,同行谁还敢不服他?

第三,博出位,让领到的目光转到他身上。事实也证明,他成功了。
实际上,对郭沫若来说,他最感兴趣的其实并非北京的明十三陵,而是远在陕西的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之墓,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两位皇帝合葬,且未被盗墓贼染指的皇陵,因此考古价值十分重大。而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极有可能就在这乾陵之中。

郭沫若是极爱文物之人,非常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有幸目睹兰亭序真迹。为此,郭沫若还提出过兰亭序是由隶书写成,而非行书的观点,希望能发掘乾陵一探究竟。

首先进入著名明史专家吴晗和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视野的正是明长陵。在世时促就郑和下西洋、迁都北京、修建大运河、编纂《永乐大典》的永乐帝朱棣的寝陵明长陵,是“明陵中规模最大、地面建筑最完整”的“地下宫殿”,应该让其“重见天日,开放为地下博物馆”,“不但可以丰富历史知识,也将使明长陵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名胜。”这份由吴晗起草、郭沫若修改的报告获得了上级部门和领导的审批通过。

挖长陵前,大家一致认为最好是先试掘一个别的帝陵,比如,永陵。然而上头的人们犹豫来去,最终做出了挖掘定陵的决定。
此次发掘,考古队发现了一些古代的皇家丧葬礼仪。但同时也因为当时的技术手段不足,对皇陵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破坏,许多历史文物被损毁,连万历皇帝的棺椁和尸体都没有保存下来。因此,皇陵考古发掘工作被喊停。

定陵挖开后,大量文物立即被氧化、破坏,各种珍贵字画、丝织品顷刻间灰飞烟灭,令人痛心不已。按理来说,作为这次挖掘皇陵主要的责任人,郭沫若应该痛定思痛,深刻反思,可是事实打了一个响亮的耳光,让人们对于他的动机深深的表示怀疑。

挖皇陵对郭来说,有三个好处。
第一,陵墓内有很多文物典籍,能满足他作为考古学家的好奇欲。
第二,强化自己在中国考古届第一人的地位,连皇陵都敢挖,同行谁还敢不服他?

第三,博出位,让领到的目光转到他身上。事实也证明,他成功了。
实际上,对郭沫若来说,他最感兴趣的其实并非北京的明十三陵,而是远在陕西的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之墓,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两位皇帝合葬,且未被盗墓贼染指的皇陵,因此考古价值十分重大。而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极有可能就在这乾陵之中。

郭沫若是极爱文物之人,非常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有幸目睹兰亭序真迹。为此,郭沫若还提出过兰亭序是由隶书写成,而非行书的观点,希望能发掘乾陵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