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陶喆是我很喜欢的歌手,最早听他歌的时候还没有开始学习声乐、钢琴水平也只停留在只会跟谱不通乐理不懂即兴的程度。那个时候觉得他唱得好牛,而且他的歌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一种“在合理的范围内随心所欲”的感觉。就因为这种感觉就喜欢上了他的歌。
那个时候也傻,啥也不懂,只是觉得他很厉害,直到开始接触各种调式音阶、开始学习现代音乐以后,才明白陶喆的音乐对于华语现代流行音乐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陶喆是打开华语现代流行音乐大门的先驱之一,因为陶喆的出现,让当时单一而乏味的传统歌曲风格出现了更多的可能性,人们开始慢慢发现,原来R&B这类的音乐风格律动感是那么强,是那么有意思。
喜欢玩即兴演奏的人可能会有一种感触:大调音阶或者三五和弦之类的玩着玩着就无聊了,慢慢没东西可以玩了,但是布鲁斯就有太多可以玩的东西了,仅仅从律动方面就有好多种不同的玩法。
陶喆作为最早一批接触并推广R&B音乐的华语歌手,启迪了很多音乐人对于音乐“玩”的概念,市场上慢慢开始出现了一些风格迥异又灵活不羁的音乐类型,同样影响着一批听众的音乐审美,让整个流行音乐市场朝着正面积极的方向去发展。
说了以上那么多,和陶喆现场唱功一点关系都没有,偏题严重,但是我还是要说,因为,陶喆现场唱功不管是按照当时的技术标准还是按照现在的技术标准来说,都有很重大的缺陷!我先说陶喆音乐的影响力的目的,是为了不想让看到我的回答的人因为陶喆唱功的缺陷而看低陶喆的音乐。
好的,现在开始正式的回答题主的问题:
现场唱功有两方面:唱商方面和发声技术方面
从唱商方面陶喆早期的唱商完全被大众低估了
从发声技术方面看,陶喆嗓子状态下滑不仅仅只有烟酒的关系
唱商方面上面已经提过一部分了,在其他答主那里也可以看到相应的答案,这里就不再啰嗦了,对于唱商一句话概括:陶喆的拥有无与伦比的唱商,是律动方面的天才。
但是从发声技术层面上看,可以明显的听出来,陶喆早期的声带机能非常不错,但是声音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有优秀的技术,但是大多是基于先天发声习惯,也就是说,陶喆的发声上的不规范挺多的。
陶喆发声层面有两个重大的问题:憋气和声区不统一(换声技术落后)。
这两个问题无论放在哪一种唱法、哪一个时代的技术指标里看都是最严重也最需要克服的问题。因为,无论哪种唱法、落后与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声带能够健康长久的工作,而憋气和声区不统一都是一种极为损耗声带健康的问题。(尤其是声区不统一)
憋气,也就是气息比较浅,过浅的气息会给胸腔造成很大的压力,胸腔的压力同样会带动脖子紧张起来,紧张的肌肉群在声带工作的时候会挤压到声带,造成声带的磨损,同时,在唱歌的时候,因为脖子周围肌肉的紧张,所以控制音准、强弱等都要困难得多,往往会更加的吃力,虽然很多歌手在高音的时候都会有一丢丢的憋气,但是陶喆的憋气是非常严重的,甚至在低音区就开始出现憋气的情况。如果说不憋气的人唱一句需要花1分的力气,陶喆可能就需要花4、5分的力气,过多的加力会给声带造成很大的负担,容易劳损。
而声区不统一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很多没有系统学习过声乐的人可能不太清楚声区不统一是什么东西,它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里稍稍做一个科普,当人在舒适音域肌肉就开始紧张的时候,随着他演唱时音高的升高,紧张开始越来越严重,到达某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换声点,bridge)的时候,紧张的肌肉群和声带会演变出三种结果:
1、声带在工作;肌肉群过度紧张(憋气挤卡)
2、声带放弃工作或消极工作;前端肌肉群骤然紧张(强假声)
3、声带放弃工作或消极工作;肌肉群放松一部分、紧张一部分(漏气的假声)
而陶喆往往有1和2两种症状出现,要么就是硬刚上去,声带被挤压得体无完肤,要么就是音色突然变薄、变尖锐,形成强假声。
强假声和健康的假声(头声head voice)在听感上很像,要非常明白两者的区别才能分辨得出来,二者从学术上的区别就是:
强假声,是由周围肌肉过度用力、前段肌肉紧张、声带不工作(漏气)所形成的假声,和假声(非头声)的区别是,强假声因为有很多肌肉的参与,所以在听感上会更加的“实”。不管是强假声还是假声,在与真声连接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巨大的槛,音色断层较大,入麦度低。
头声,周围肌肉放松,声带在进行良好的工作与闭合,不漏气也不憋气,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发声状态。头声能够顺畅的与真声连接,音色会呈现无断层式的变柔,入麦度高。
强假声和头声听感上的区别就是:强假声尖锐、单薄而缺乏质感、缺乏泛音、声音紧张、声音质量差;头声立体、柔而不失厚重感、泛音丰富、声音放松、声音质量高。
放一个对比吧,头声示范:
htt
ps://ww
w.bili
bili.com/video/a
v4071094
3分25秒到3分30秒的
陶喆是我很喜欢的歌手,最早听他歌的时候还没有开始学习声乐、钢琴水平也只停留在只会跟谱不通乐理不懂即兴的程度。那个时候觉得他唱得好牛,而且他的歌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一种“在合理的范围内随心所欲”的感觉。就因为这种感觉就喜欢上了他的歌。
那个时候也傻,啥也不懂,只是觉得他很厉害,直到开始接触各种调式音阶、开始学习现代音乐以后,才明白陶喆的音乐对于华语现代流行音乐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陶喆是打开华语现代流行音乐大门的先驱之一,因为陶喆的出现,让当时单一而乏味的传统歌曲风格出现了更多的可能性,人们开始慢慢发现,原来R&B这类的音乐风格律动感是那么强,是那么有意思。
喜欢玩即兴演奏的人可能会有一种感触:大调音阶或者三五和弦之类的玩着玩着就无聊了,慢慢没东西可以玩了,但是布鲁斯就有太多可以玩的东西了,仅仅从律动方面就有好多种不同的玩法。
陶喆作为最早一批接触并推广R&B音乐的华语歌手,启迪了很多音乐人对于音乐“玩”的概念,市场上慢慢开始出现了一些风格迥异又灵活不羁的音乐类型,同样影响着一批听众的音乐审美,让整个流行音乐市场朝着正面积极的方向去发展。
说了以上那么多,和陶喆现场唱功一点关系都没有,偏题严重,但是我还是要说,因为,陶喆现场唱功不管是按照当时的技术标准还是按照现在的技术标准来说,都有很重大的缺陷!我先说陶喆音乐的影响力的目的,是为了不想让看到我的回答的人因为陶喆唱功的缺陷而看低陶喆的音乐。
好的,现在开始正式的回答题主的问题:
现场唱功有两方面:唱商方面和发声技术方面
从唱商方面陶喆早期的唱商完全被大众低估了
从发声技术方面看,陶喆嗓子状态下滑不仅仅只有烟酒的关系
唱商方面上面已经提过一部分了,在其他答主那里也可以看到相应的答案,这里就不再啰嗦了,对于唱商一句话概括:陶喆的拥有无与伦比的唱商,是律动方面的天才。
但是从发声技术层面上看,可以明显的听出来,陶喆早期的声带机能非常不错,但是声音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有优秀的技术,但是大多是基于先天发声习惯,也就是说,陶喆的发声上的不规范挺多的。
陶喆发声层面有两个重大的问题:憋气和声区不统一(换声技术落后)。
这两个问题无论放在哪一种唱法、哪一个时代的技术指标里看都是最严重也最需要克服的问题。因为,无论哪种唱法、落后与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声带能够健康长久的工作,而憋气和声区不统一都是一种极为损耗声带健康的问题。(尤其是声区不统一)
憋气,也就是气息比较浅,过浅的气息会给胸腔造成很大的压力,胸腔的压力同样会带动脖子紧张起来,紧张的肌肉群在声带工作的时候会挤压到声带,造成声带的磨损,同时,在唱歌的时候,因为脖子周围肌肉的紧张,所以控制音准、强弱等都要困难得多,往往会更加的吃力,虽然很多歌手在高音的时候都会有一丢丢的憋气,但是陶喆的憋气是非常严重的,甚至在低音区就开始出现憋气的情况。如果说不憋气的人唱一句需要花1分的力气,陶喆可能就需要花4、5分的力气,过多的加力会给声带造成很大的负担,容易劳损。
而声区不统一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很多没有系统学习过声乐的人可能不太清楚声区不统一是什么东西,它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里稍稍做一个科普,当人在舒适音域肌肉就开始紧张的时候,随着他演唱时音高的升高,紧张开始越来越严重,到达某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换声点,bridge)的时候,紧张的肌肉群和声带会演变出三种结果:
1、声带在工作;肌肉群过度紧张(憋气挤卡)
2、声带放弃工作或消极工作;前端肌肉群骤然紧张(强假声)
3、声带放弃工作或消极工作;肌肉群放松一部分、紧张一部分(漏气的假声)
而陶喆往往有1和2两种症状出现,要么就是硬刚上去,声带被挤压得体无完肤,要么就是音色突然变薄、变尖锐,形成强假声。
强假声和健康的假声(头声head voice)在听感上很像,要非常明白两者的区别才能分辨得出来,二者从学术上的区别就是:
强假声,是由周围肌肉过度用力、前段肌肉紧张、声带不工作(漏气)所形成的假声,和假声(非头声)的区别是,强假声因为有很多肌肉的参与,所以在听感上会更加的“实”。不管是强假声还是假声,在与真声连接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巨大的槛,音色断层较大,入麦度低。
头声,周围肌肉放松,声带在进行良好的工作与闭合,不漏气也不憋气,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发声状态。头声能够顺畅的与真声连接,音色会呈现无断层式的变柔,入麦度高。
强假声和头声听感上的区别就是:强假声尖锐、单薄而缺乏质感、缺乏泛音、声音紧张、声音质量差;头声立体、柔而不失厚重感、泛音丰富、声音放松、声音质量高。
放一个对比吧,头声示范:
htt




3分25秒到3分30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