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吧 关注:20,967贴子:177,359

聊斋之莲香:超越世俗窠臼的女性知己情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莲香》是《聊斋志异》中少有的表现女性知己情结的篇章,表面看来它似乎还笼罩在男权意识之中,但实际上已与一般的“双美图”有本质的不同。女性人物关系已经占据了小说的中心地位,女性自身的人生追求已经具有了独立品格。作者描写的重心不再是对落魄书生孤寂情怀的自慰,甚至也不是对爱情的赞美,而是对一种人生态度的称颂和对知己之情的讴歌,这种知己之情因其属于女性而具有特殊的意义。
  《聊斋志异》中的知己情结论者早有阐发,其中渗透的男权意识也早有揭示,《莲香》一篇恰与这两种学术观点都有关联。知己情结可分为异性知己和同性知己,异性知己情结是爱情主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且多为男权意识所影响控制;同性知己中男性之间的知己虽然慷慨感人,但表现的都是常见的观念和情愫;惟有女性间的知己情结暗含新意,耐人寻味,且表现篇目少,实属难得。《莲香》篇清新超拔,在某些方面超脱了当时的封建文化背景,正是此类佳作,人们对此鲜有论及。
  《莲香》讲述的是狐女莲香、鬼女李氏和桑生之间的感情纠葛。桑生独处,狐女莲香冒名妓女夜间投奔,两相欢爱,自此三五夕一至。鬼女李氏的到来引起了矛盾冲突。李女揭发莲香实为狐身,莲香指出李女实为女鬼,且纵欲无度,终究会害了桑生性命。桑生不听劝告,莲香怫然径去,百日不至。两月后桑生果然病得奄奄一息,莲香再次到来救了桑生,并招来李女力斥其非,李女追悔莫及并对莲香补救了自己的过失深为感谢,她痛改前非的表现反而引起了莲香的怜惜。后来李女借尸还魂,莲香劝说桑生迎娶了她。莲香羡慕李女,也想获得人身,在产下一子之后暴病而死。临终将孩子托付李女,相约十年后重逢。李女将孩子视为己出,每到清明必抱儿哭坟。十年后,一个老妪携带一个少女上门求售,这就是复生的莲香。为了纪念莲香与李女的两世情好,他们将鬼女的骨骸与狐女的骨骸合葬一处。


IP属地:陕西1楼2018-02-25 22:21回复
    莲香与李氏的女性知己情结的建立和发展的过程,是女性人物活出自我、活出独立品格的过程。她们不再仅仅为男子而存在,不是男子的附属品,女性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且看她们关系的发展,莲香救活桑生养病期间和康复之后,李女的感激之情和祈请谅解的态度至殷至诚
      ……日夜守护之。李亦每夕必至,给奉殷勤,事莲犹姊,莲亦深怜爱之。居三月,生健如初。李遂数夕不至;偶至,一望即去。相对时亦悒悒不乐。莲常留与共寝,必不肯。生追出提包以归,身轻若刍灵。女不得遁,遂着衣偃卧,\xDBm其体不盈二尺。莲益怜之,阴使生狎抱之,而撼摇亦不得醒。生睡去,觉而索之已杳。后十余日更不复至。……莲叹曰:“窈娜如此,妾见犹怜,何况男子。”
    燕谓生曰:“妾与莲姊两世情好,不忍相离,宜令白骨同穴。”生从其言,启李冢得骸,归而合葬之,亲朋闻其异,吉服临穴,不期而会者数百人
      这样隆重盛大的场面准确地说不是献给桑生的,也不是献给爱情的,而是献给二女离奇感人的知己之情的。行文至此,《莲香》不但脱离了男权意识的轨道,而且脱离了爱情的轨道,成为一曲女性知己情结的颂歌。
      《莲香》对男权意识的背离是蜕化式的,是破茧而出的升华,所以它有一个带着男权意识色彩的外壳,它对封建世俗观念的突破更内在和隐含,也正因此才没有被人们广泛觉察。
      接下来的问题是蒲松龄为什么要表现女性知己情结呢?《莲香》中的知己情结是否折射了蒲松龄对一夫多妻制度下家庭和睦的期望,是不是劝化人们安于一夫多妻制度的麻醉剂呢?篇末“异史氏曰”可以透露一些信息
      嗟乎!死者而求其生,生者又求其死,天下所难得者非人身哉?奈何具此身者,往往而置之,遂至典见然而生不如狐,泯然而死不如鬼
      作者赞叹的是莲香与李氏的生活态度,是她们在求生求死之中表现出的执著、热烈和纯粹。李氏要的是一份纯粹的感情,不掺杂一点渣滓。铸成大错之后她决不二过,即使在他人的允可乃至强迫之下也信守坚持。她的爱情破灭了,而心中追求之火不熄,于是“愤不归墓”。她“随风漾泊”,“昼凭草木,夜则信足浮沉”的形象不仅仅是楚楚可怜,更隐隐可敬。借尸复生之后,她并不满足,“蒙衾僵卧”,“七日不食”,忍受了肤肿皮脱的痛苦,赢得了昔日美丽。莲香本已可过上相夫教子的生活,但为了获得一个真正的人身,不以幻象存在着,她主动求死。熬过漫漫十年,争得了存在的真实。她们的坚持和追求的确能令“典见然而生”和“泯然而死”者愧疚不已。称颂这样一种人生态度,不带性别的偏见,或者说忽略和忘却了性别概念,这表示蒲松龄对女性的庄重正视。
      身处那样一个落后时代的蒲松龄,在他文学天地的某些领域里果真曾经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女性,为女性的知己深情而醉心,而倾倒,并受其牵引远离了男权意识的轨道吗?无独有偶,《封三娘》一篇可作《莲香》的旁证。《封三娘》写狐女封三娘与人间女子范十一娘互为美貌惊叹,产生爱慕之心,最终封三娘帮范十一娘觅得佳偶孟生。范十一娘为图与封长聚,提出建议:“吾姊妹,骨肉不啻也,然终无百年聚。计不如效英、皇。”三娘表示要修炼长生,不愿嫁,十一娘强劝以酒,三娘醉后,“生潜入污之”,造成既成事实。即便如此,封三娘最终还是离去了。封三娘的到来是因为她与十一娘的知己情结,封三娘的离去也表明除了知己之情外她别无留恋。
      


    IP属地:陕西2楼2018-02-25 22:22
    回复
      2025-07-29 15:16: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蒲松龄的创作之魂在雅与俗、保守与创新、传统观念与新思想之间飘荡,女性知己情结是他在超越世俗的空间里一段美丽的灵魂之舞。它表明了蒲松龄创作思想的矛盾参差,也体现某种新生观念的萌芽。正如有的论者所指出:“《聊斋》情爱故事的性别基调是男性的雌化和女性的雄化。蒲松龄对女性生存状态充满了关注和焦虑,源自他个人的情爱生活,更源于他得时代风气之先。”“在《聊斋》中噪动着的女权意识”“引领了清代小说对女性的关切同情”。《莲香》对女性知己情结的表现的确是可以提到一个具有突破意义的高度来看待的。
      出于对鬼女善良本性的体察,对其爱情遭遇的同情,对其至诚态度的感动,莲香作为原谅的一方已经和被原谅的一方达成了心灵的共鸣,这是知己情结的最初建立。不是单纯迎合男子的需要而克己,不是为了做贤妇而虚伪,这种知己之情从起点上就是真实自然的。
        当鬼女李氏借尸复生,双美图业已构成之时,狐女莲香却主动求死。莲香的求死是受李氏的启发,是出于对李氏人生态度的欣赏和羡慕,也是出于对自我人生状态的完美化要求,但却不是为了桑生。莲香已经获得了爱情,又即将产下子嗣,如果仅仅为了桑生,她本来不必走托生之路,她可以像《聊斋志异》中众多的异类女性一样过着无异于常人的完整的家庭生活。可是她看到了李氏追求理想的执著,李氏借尸还魂嫁给桑生后回顾往事说:“尔日抑郁无聊,徒以身为异物,自觉形秽。别后愤不归墓,随风漾泊,每见生人则羡之。昼凭草木,夜则信足浮沉。偶至张家,见少女卧床上,近附之,未知遂能活也。”莲香听后,默默若有所思,主动求死以便再世为人的决心此时应该已经下定了。由此可见,她们是互相欣赏、肯定对方的作为、相处不久即可相知甚深的那一类人,所以作为母亲的莲香才敢于托出幼子而一别十载,去实现自己的更高追求。后来的临终托孤和善待幼子、清明哭坟是她们友谊的深化阶段。
        相知、相怜、相互欣赏、相互信任,这就是知己之情。有了这份情感,十年之后的重逢才显得那样喜出望外,那样感慨良深。李女握着后世莲香的手进入密室,“撮其颔而笑曰:‘汝识我否?’答言:‘不识。’……乃拍其顶而呼曰:‘莲姊,莲姊!十年相见之约,当不欺吾。’”后世莲香忽如梦醒,“豁然曰:‘咦!’”两女共话前生,悲喜交集。这样的场面直如完成了人生一大心愿,而这一心愿不是为了一个男子,也不是为了爱情,是为了她们自己。最后的合葬更是将她们的知己之情推向高潮。
        由此得知,女性知己情结是正视女性自我,忽略男子的核心地位,背离男权意识的。
        


      IP属地:陕西3楼2018-02-25 22:23
      回复
        男权意识是《聊斋志异》的一处时代烙印和缺憾,虽然《聊斋志异》勾勒出一大批花妖狐魅、鬼女仙姝的形象,她们温柔美丽、娴雅大方、精明干练,而且对封建礼教发起大胆的冲击,她们发出的耀眼光彩照亮了“聊斋”,但这些女性对封建礼教的突破从另一面看则是出于作者对落魄书生孤寂情怀的自慰。作者臆造出种种丽人幻象,其主导观念是“天生佳丽,固将以报名贤”,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现实无力状况下曲折的主观企盼,是疲惫生活里的美妙梦想。这些花妖狐仙在大胆的爱情追求之后往往落入封建礼教打造的“贤妇”典范德行,首先要懂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成为男性传宗接代的工具,为此不惜牺牲自尊和对爱情的拥有;其次要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训诫,即使才智不让须眉,也必须坚守相夫教子的本分,即使已经雄飞,最终也必须雌伏。再次是不得悍妒,男子可以放荡,娶妾纳婢,寻花问柳,而妻子的妒、悍就有失妇德,作者对悍妇形象表现了极大的厌恶和谴责。
        燕谓生曰:“妾与莲姊两世情好,不忍相离,宜令白骨同穴。”生从其言,启李冢得骸,归而合葬之,亲朋闻其异,吉服临穴,不期而会者数百人。
        这样隆重盛大的场面准确地说不是献给桑生的,也不是献给爱情的,而是献给二女离奇感人的知己之情的。行文至此,《莲香》不但脱离了男权意识的轨道,而且脱离了爱情的轨道,成为一曲女性知己情结的颂歌。
          《莲香》对男权意识的背离是蜕化式的,是破茧而出的升华,所以它有一个带着男权意识色彩的外壳,它对封建世俗观念的突破更内在和隐含,也正因此才没有被人们广泛觉察。
          接下来的问题是蒲松龄为什么要表现女性知己情结呢?《莲香》中的知己情结是否折射了蒲松龄对一夫多妻制度下家庭和睦的期望,是不是劝化人们安于一夫多妻制度的麻醉剂呢?篇末“异史氏曰”可以透露一些信息
          嗟乎!死者而求其生,生者又求其死,天下所难得者非人身哉?奈何具此身者,往往而置之,遂至典见然而生不如狐,泯然而死不如鬼
          作者赞叹的是莲香与李氏的生活态度,是她们在求生求死之中表现出的执著、热烈和纯粹。李氏要的是一份纯粹的感情,不掺杂一点渣滓。铸成大错之后她决不二过,即使在他人的允可乃至强迫之下也信守坚持。她的爱情破灭了,而心中追求之火不熄,于是“愤不归墓”。她“随风漾泊”,“昼凭草木,夜则信足浮沉”的形象不仅仅是楚楚可怜,更隐隐可敬。借尸复生之后,她并不满足,“蒙衾僵卧”,“七日不食”,忍受了肤肿皮脱的痛苦,赢得了昔日美丽。莲香本已可过上相夫教子的生活,但为了获得一个真正的人身,不以幻象存在着,她主动求死。熬过漫漫十年,争得了存在的真实。她们的坚持和追求的确能令“典见然而生”和“泯然而死”者愧疚不已。称颂这样一种人生态度,不带性别的偏见,或者说忽略和忘却了性别概念,这表示蒲松龄对女性的庄重正视。
          身处那样一个落后时代的蒲松龄,在他文学天地的某些领域里果真曾经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女性,为女性的知己深情而醉心,而倾倒,并受其牵引远离了男权意识的轨道吗?无独有偶,《封三娘》一篇可作《莲香》的旁证。《封三娘》写狐女封三娘与人间女子范十一娘互为美貌惊叹,产生爱慕之心,最终封三娘帮范十一娘觅得佳偶孟生。范十一娘为图与封长聚,提出建议:“吾姊妹,骨肉不啻也,然终无百年聚。计不如效英、皇。”三娘表示要修炼长生,不愿嫁,十一娘强劝以酒,三娘醉后,“生潜入污之”,造成既成事实。即便如此,封三娘最终还是离去了。封三娘的到来是因为她与十一娘的知己情结,封三娘的离去也表明除了知己之情外她别无留恋。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蒲松龄的创作之魂在雅与俗、保守与创新、传统观念与新思想之间飘荡,女性知己情结是他在超越世俗的空间里一段美丽的灵魂之舞。它表明了蒲松龄创作思想的矛盾参差,也体现某种新生观念的萌芽。正如有的论者所指出:“《聊斋》情爱故事的性别基调是男性的雌化和女性的雄化。蒲松龄对女性生存状态充满了关注和焦虑,源自他个人的情爱生活,更源于他得时代风气之先。”“在《聊斋》中噪动着的女权意识”“引领了清代小说对女性的关切同情”。《莲香》对女性知己情结的表现的确是可以提到一个具有突破意义的高度来看待的。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朱\xB5t,山东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徐大军.男权意识视野中的女性——《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扫描[J].蒲松龄研究
          [2]何天杰.《聊斋志异》情爱故事与女权意识[J].
          [3]敖运梅.《聊斋志异》同性知己情结[J].
          [4]田劲松.《聊斋志异》情爱故事中的知己情结[J].


        IP属地:陕西4楼2018-02-25 22:27
        回复
          《莲香》不同于香玉、小谢,为了说明这种不同,先要承认它们的相似。的确,《莲香》与《小谢》等篇一样,女性人物的夜间私奔也是出于对男性莫名其妙的爱慕,男性的可爱之处也是“莫须有”;狐女和鬼女最终也描绘了一幅双美图,甘心共事一夫;鬼女复生成为家庭主妇之后还因不能生育而主动谋划为丈夫纳妾。但这些闪现着男权意识色彩的地方都被淡化了,它们逐渐地退向后台,而把广大的表现空间留给了女性知己情结。按照男权意识划定的轨道,桑生本该是叙事的核心和枢纽,桑生与两女的关系本该是中心内容,小说的叙事初期也的确如此,那时狐女与鬼女往往返返出入于桑生的视野之中,在桑生视线之外的情节都由转述得知。照这样的套路发展下去,《莲香》本来会是一篇纯粹的爱情赞歌。然而在两女的知己情结建立之后,桑生逐渐退向配角,甚至在新婚之日对桑生的春风得意也只字不提,重点写李氏的自述经历和莲香的反应。此后,托孤在两女之间进行,哭坟是李女为主。十年后的相会桑生也只是陪着惊讶、陪着插一句:“此‘似曾相识燕归来’也。”两女的前世之身合葬,这是个少有的创意,桑生也仅是个不俗创意的执行者。故事的高潮不是桑生与二女终成人间眷属,而是二女情缘丰碑的落成。


          IP属地:陕西5楼2018-02-25 22:27
          回复
            这篇故事看的挺气人的,但有一点,我还是比较认同的,就是蒲爷爷写人物,“男性的雌化,女性的雄化”,聊斋故事中有好多是这样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2-25 23:26
            收起回复
              好文章,等我再看看,有点意思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2-26 00:00
              回复
                很喜欢这一篇,一鬼一狐对桑生的情意令我十分感动。就是男主桑生有点渣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2-26 08:43
                收起回复
                  2025-07-29 15:10: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司文郎》这篇故事让人特别感伤,尤其是故事中作者借鬼书生劝慰王生的那段话,“凡吾辈读书人,不当尤人,但当克已。不尤人则德益弘,能克己则学益进。当前踧落,固是数之不偶,平心而论,文亦未便登峰,其由此砥砺,天下自有不盲之人”。

                  她“随风漾泊”,“昼凭草木,夜则信足浮沉”的形象不仅仅是楚楚可怜,更隐隐可敬。借尸复生之后,她并不满足,“蒙衾僵卧”,“七日不食”,忍受了肤肿皮脱的痛苦,赢得了昔日美丽。
                  莲香本已可过上相夫教子的生活,但为了获得一个真正的人身,不以幻象存在着,她主动求死。熬过漫漫十年,争得了存在的真实。她们的坚持和追求的确能令“典见然而生”和“泯然而死”者愧疚不已。称颂这样一种人生态度,不带性别的偏见,或者说忽略和忘却了性别概念,这表示蒲松龄对女性的庄重正视。


                  11楼2018-02-26 14:44
                  回复
                    按照男权意识划定的轨道,桑生本该是叙事的核心和枢纽,桑生与两女的关系本该是中心内容,小说的叙事初期也的确如此,那时狐女与鬼女往往返返出入于桑生的视野之中,在桑生视线之外的情节都由转述得知。照这样的套路发展下去,《莲香》本来会是一篇纯粹的爱情赞歌。然而在两女的知己情结建立之后,桑生逐渐退向配角,甚至在新婚之日对桑生的春风得意也只字不提,重点写李氏的自述经历和莲香的反应。此后,托孤在两女之间进行,哭坟是李女为主。十年后的相会桑生也只是陪着惊讶、陪着插一句:“此‘似曾相识燕归来’也。”两女的前世之身合葬,这是个少有的创意,桑生也仅是个不俗创意的执行者。故事的高潮不是桑生与二女终成人间眷属,而是二女情缘丰碑的落成。 @小异史氏


                    IP属地:陕西12楼2018-02-27 23:51
                    回复(2)
                      见解独到,发人深思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3-03 16:38
                      回复
                        @相忘于江湖gg 莲香熬过漫漫十年,争得了存在的真实,而燕儿经历艰难险阻后也以人的面貌出现,她们的坚持和追求令“典见然而生”和“泯然而死”者愧疚不已。作者称颂这样一种人生态度,不带性别的偏见,或者说忽略和忘却了性别概念,表示了蒲松龄对女性的庄重正视。《莲香》对女性知己情结的表现的确是可以提到一个具有突破意义的高度来看待的,女性知己情结不仅是《莲香》作品中,也是超越世俗的空间里一段美丽的灵魂之舞。 


                        IP属地:陕西15楼2018-03-03 19:39
                        回复
                          哇 写的真好 我觉得两女有知己之情 但应该不是百合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8-03-10 09:26
                          回复(2)
                            @青衫旧念不荒废 《封三娘》和《莲香》很像,都是描写了女性同性情谊。封三娘对范十一娘一见钟情,而莲香也喜欢上了燕儿,她们的同情情谊逐渐上升为爱情。较之男性同性之间的情谊,这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同性情谊是平等的、精神上的爱慕激赏,她们心有灵犀,无微不至的互相照顾关怀,是精神和灵魂上的恋人,这在男权文化社会显得耐人寻味。


                            IP属地:陕西17楼2018-03-10 11:50
                            收起回复
                              2025-07-29 15:04: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青衫旧念不荒废 @小异史氏 通读整个莲香篇,不难发现,小说其实有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明线是儿女从争夺到共侍一夫,暗线则是莲香和李氏之间的同性情谊的建立、发展。明显是辅助线索,是暗线的掩护,暗线是主线,是蒲松龄真正的“为文之所用心”。的确,桑生身患重症,燕儿应该承担一半责任(另一半自然是桑生承担),但是莲香通情达理而且非常聪慧,她从燕儿的言行中体察到李氏的善良本性,真诚、从内心接纳李氏,“深怜爱之”,“常留与共寝”。《莲香》中,小说主题不再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女性人物之间的同性情谊。在封建传统婚俗套路的掩护下,作者描写的重心从落魄书生孤寂情怀的自慰以及对纯洁爱情的赞美,悄悄转向到了对同性知己之情的讴歌,而这种知己之情的女性的性别特征更是意味深长。


                              IP属地:陕西19楼2018-03-11 11: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