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的膘情是他消化吸收系统状况的直观反应,不能说马肥就是消化吸收系统好,最好的方法是经常给马称重(最好维持在一个衡定水平,不超过标准体重25kg左右)或请兽医来检查。古人称“肥而见骨,瘦可见肉“可以说是最理想状态。
半开放的马房一般不会在冬季给马用,冬天温度太低对于马而言是需要比其它季节增加马匹草、饲料的质量和喂给量,你的马如果不是原始品种,最好晚上不在露天饲养。即便是蒙古马,冬季的低温对他来讲也需要一个足够暖和的环境,
极少数情况喂马体重的3%。其实这样每天会浪费0.5%的饲料,经济效益算没有必要。
其次,按马的体重喂,其体重的2.5%对大部份马是合适的,极少数的情况(真把马儿累着了)喂他体重的3%
最后,注意:马儿每天的采食量不能算沾湿草和拌精料的水的重量。
除了以上讲的根据马的体重喂养外,还要根据马匹的血统、运动量、骑手来饲养。
举例说明:大运动量马匹(每周工作12小时以上,学校教学马\越野赛马\跳栏马\一星期打猎2次的马\短距离赛马\长距离骑乘\剧烈工作的马匹)。
如果这匹马500公斤,一天的喂料是:7.5公斤能量饲料+5公斤纤维素草料.
记住:喂多了是浪费\要少食多餐!
(换算公式引自Glushanok Rochlitz和Skay等人在1981年的研究成果.)
转印自协会的学习参考书<马和小型马的喂养>,作者是英国的苏珊-麦克白.
国内的俱乐部大多数的马匹日粮是喂不够量的,
如果过于看经济成本,喂多了比喂少了还应该划算一些.喂多一些马不会浪费(看草料的质量了),喂少了马饿不说,影响马的身体健康(消化吸收系统).
给马喂不洁或发霉的饲料易引起肝脏的实质性炎症病变或急性胃肠卡他症等!!
另外,纤维粗硬的粗饲料或质量较差的粗饲料不适于喂马。而用过分细碎及易于粘结的饲料喂马时,应拌以部分粗饲料,防止马小肠便秘。
《吴子》一书中对战马如何喂养有所论述:“夫马,必安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冬则温厩,夏则凉庑。刻剔毛鬣,谨落四下,戢其耳目,无令惊骇。习其弛逐,闲其进止,人马相亲,然后可使。车骑之具,鞍、勒、衔、辔、必令完坚….”。这是兵书中,关于战马喂养的原则。
关于马的饲料,古代以粟、豆为精饲料,古时称为“秣”,以禾藁及苜蓿为粗饲料,称为“刍”,也即“刍秣”。
不过当时中原还没有苜蓿,苜蓿是西汉以后引进的。
粟、豆通过国家征集土地税而得,也即田租。农民所受田地,不管耕种与否,都要按顷缴纳刍藁。可见刍藁税也是土地税的一种,他们都是战争中战马的口粮。
骑兵至胜论非常多,通常这一论调会达到超出实际的程度,我们可以看到特别是关于汉匈战争和蒙古人西征、骑射和重甲骑兵等方面总会出现一些非常狭隘的看法,源头已无可考,然而流毒甚广。
本贴先聊聊战马。
战马,是马中的佼佼者,然而成为一匹战马的过程远比我们想像的复杂。
马的习性较温和,视力差(立体视觉弱),听觉、嗅觉和触觉灵敏。这样的特质使马容易被人类所驯养;不佳的视力导致马匹容易对模糊物体的移动及远近判断的失误而紧张和害怕;听觉和嗅觉灵敏使其害怕噪音和对环境气味的敏感(也远比人类更容易水土不服);敏锐的触角则能使其对骑乘者的姿态做出反应。此外动物的天性使其天生畏惧火光。
对于人类来说马的这些本能有好有坏,因为战场却远非马匹自然生活环境,众所周知,战场上到处充斥违背马匹天性的东西,:人声鼎沸、刀剑撞击、钟鼓鸣响直到能发出巨大声响和火光的热兵器以及刺鼻的硝烟。而在发情期内,未被阉割的马匹对异性的气息几乎是无法抗拒的,因此对马匹天性的改造势在必行。
从种群中挑选出天赋最佳者进行训练,这是第一步。
马的正常寿命在二十至三十岁左右,其中最适合作战的黄金年龄为七八岁至十四五岁这不超过十年的时间。
一般在幼马阶段只能进行一些前期训练,长到足够大便应该使其适应人类社会的生活,比如一定程度的噪声,火光,丰富多样的气味等等。
大约到了三周岁,被挑选出来的马匹开始进行上鞍做骑乘训练,此后四五年时间是被挑选者在成为战马前最残酷的时光。
传统骑兵/骑士的战马要求智力为同类的中上,对触觉的反应应该为同类的中上(分为上、中上、中、平、下),这样的马会在反复练习中掌握各种作战时的动作,对主人肢体动作和命令形成条件反射。
在调教过程中,被挑选者们的差距会逐渐拉开,训练中受伤对于即将成为战马的被挑选者是致命的。
反复训练形成的习惯伤、关节伤病、腿部的骨折等等,这些伤病会令主人或训练者毫不犹豫地将其淘汰,最后剩下的最优者才能成为骑兵/骑士在战场上得以依靠的同伴。
通常从挑选到最终成为战马,被淘汰率(大部份为伤病损耗)一般为60%~75%(不包括奇缺战马的两宋,并且本国历史上许多时候战马的素质会显得非常不尽人意,比如辽国末期),这就是说通常损失两到三匹马才能训练出一匹合格的战马。
合格或优良的战马(或者部份淘汰马)会形成一个族群,经过数代地优育优选,从西欧(十字军东征后)到北非,从中东到中亚,北至高加索,南到次大陆都有许多民族培育出血统非常纯正优良的战马族群(中国某些历史阶段或部份地区也有)。
这些战马族群因为选优、天赋、饲育、训练等各方面的系统化,使其在智力、健康状况、耐力、爆发力等各方面远远优于其他同类,不客气地说,战马(血统)族群与普通马种群已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
这样的培育方式使战马成为骑兵/骑士职业高昂成本中的一部份。
虽然成功晋位为战马,但是战马终究还是马,其同样具有马匹的生理极限。
比如每匹战马每天因食物摄入、运动量、气温气候至少应该提供20~40升的饮水,同时必须保证战马拥有营养充足的食物,粗饲料也许能大大降低饲养成本,但同样也会消耗掉战马原本的战争潜力。
都知道骑兵擅于机动,但是这是在战术层面上的,实际上骑兵的远距离急行军能力远逊于步兵(中短途则是骑兵的强项,但如果给养充份、一人多马就可能会改善长途行军的能力),娇贵的战马比人类更易患病,水土不服、气候温差、过劳等都能轻易废掉一匹千挑万选出来的战马(上吐下泻过的战马须要休息很长的时候,严重的便会被淘汰)。
战马的日行军路程以40~50公里以下、每日连续行军不超过六小时为佳,其实战马在行军过程中多数以踱步+慢跑形式,品质优良的种群在短期内则达到60公里的日行军量。超量的行进会耗尽马力,连续超量的行进轻则消耗掉马匹积存下来的体能,重则健康状况再也无法恢复从而退役。
以上各条包括蒙古马系中的战马。
一些人认为蒙古马强在饲育成本低,这是正确的,有些人认为蒙古战马强在饲育成本低就错了,优质饲料能令战马积存丰厚的体能储备,没有大量富营养的饲料,无论何种品系的战马都无法凭空得来大量的体能储备。
一般情况下,骑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拥有“作战半径”的,这同样出于马匹体力的原因。在战场上,备马很少伴随骑兵机动,这样会使马匹得不到很好的休息,于是轻骑兵(或斥候部队)在奔袭或激烈作战后最好能保留足够的马力以确保能回到休整基地更换备马。
如果要让马儿有体力,那就得吃得好,我们看看战马的食谱里都有哪些内容呢?
战马饲料分为精饲料、粗饲料及其他。精饲料又称“料”,其中包括黄豆、豌豆、大麦、燕麦、高梁、胡萝卜、鸡蛋、面糊等等,粗饲料包括许多种草,比如谷草、干草、苜蓿等等,精饲料和粗饲料应该搭配。
马的消化系统不太发达,因此要搭配营养丰富且高热量的精饲料和富含纤维素的粗饲料,此外还要喂定量的食盐及骨粉以补充战马体内的盐份和钙质。
基本上在中古时代,战马吃得比普通人好是常态,但是如此优待战马原因无非是能令其更有效地成为骑兵/骑士强大武力的一部份。
中国这边的资料就比较多了,先从汉朝的说起:
天子下其书充国,令与校尉以下吏士知羌事者博议。充国及长史董通年以为:
“武贤欲轻引万骑,分为两道出张掖,回远千里。以一马自佗负三十日食,
为米二斛四斗,麦八斛,又有衣装兵器,难以追逐。勤劳而至,虏必商军进退,
稍引去,逐水草,入山林。随而深入,虏即据前险,守后厄,以绝粮道,必有伤危之忧
,为夷狄笑,千载不可复。
这是<汉书,赵充国传>的记载,记录了赵充国,也就是汉朝在漠北之战后,马种改良
刚刚开始时的汉朝骑兵战马的情况.赵充国提到一匹战马30天需要8汉石的小麦,
8汉石=800汉升=160公升=120KG,则每天4KG.而当时苜蓿刚刚引进不久,尚未全面
推广,而且在讨伐羌人的路上也不可能有种植的苜蓿可供食用,所以当时的马料
应该是:4KG的小麦+数量不明的野草.
唐朝的<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记载:
一马日支粟一斗,一月三百,六个月一十八石。计一军马一日支粟一千二百五
十石,一月三万七千五百石,六个月二十二万五千石。
马盐,一马日支盐三合,一月九升,六个月五斗四升。一军马支盐三十七石五
斗,一月一千一百二十五石,六个月六千七百五十石。
茭草,一马一日支茭草二围,一月六十围,六个月三百六十围。计一军马六个
月九十围。
一支1万2千5百人的唐军,有马2万5千匹的情况下,平均一马需马料粟一斗加
茭草二围,一年喂六个月(十月到四月),还有六个月(四月到十月)直接喂牧草.
粟一斗是可以确定的:是4KG,但茭草二围就不知道是多少了.也就是说,唐军
在一人两马的情况下,战马加驮马(或者单单是驮马)是4KG粟+数量不明的干牧草.
也就是说,到了唐朝,中国军马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其驮马的水平应该已不亚于
汉代时战马了.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说唐代喂的是牧草而不是普通的草呢?这点是从明朝的
资料中推出来的.
朝鲜的史料中记载了当时明军入朝部队的马的定量是一天10升黄豆,是人粮的十倍,
而10升黄豆原粮的重量是7KG.这就是一个很高的标准了,不单大大高于汉代的战马定量,
也大大高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战马的水平,因为不仅仅是7KG和5.625KG以上之间的重
量差距,也是黄豆和谷物之间的差距.那会不会是因为这是战时,额外的进行了过剩配给呢?
朝鲜的后勤供给不上,明军曾一度将定量砍了一半,砍到了5升(3.5KG)结果
马就不够吃了,还是又增加到了7升(4.9KG),也就是说,就算明军不与本子开战,战马也需要4.9
KG的黄豆才够吃.
而相比于入朝明军战马1天十升黄豆的定量来说,另一个标准则更加常见,
那就是"料三升,草一束".这个标准在明代史料中反复出现,特别是<熊经略集>里还少有的说全了:
臣请以此责成兵部、每兵一名、岁计饷银一十八两、兵十八万、今之饷额有
过此者而当日难之何也该饷三百二十四万两、内每军月给本色五斗、该粮一百八万石、
又每马日给豆三升、九万匹该豆九十七万二千石、草重十五斤者、日给一束、岁除四个月
青草不计外、计八个月该二千一百六十万束、小束倍之、
也就是说,是料三升(2.1KG黄豆)+草重十五斤者、日给一束(9KG).这就是明军
一般马匹的定量:2.1KG黄豆+9KG的干牧草.也就是共11.1KG的定量,比起欧洲战马
11.25KG以上的定量,要稍微少些.
那么现在来看一下汉,唐,明三代的战马马料问题:
汉代前期:只知道一天喂4KG小麦,多少草则不得而知;
唐代:只知道一般的马一天喂4KG的粟,多少牧草则不得而知,
而更重要的是,战马的喂养标准是多少?不得而知;
明代:一般的马一天2.1KG黄豆+9KG的干牧草,
战马一天喂7KG黄豆,多少牧草则不得而知,
那么无论是根据明朝的市价,还是屯田军的标准,一石豆都是
相当于2石粟的.而根据营养学来看,黄豆也比粟高出很多.那么大体
上看,唐代和明代,马种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汉代和唐代比,最少在前期
和唐代比差距是不小的.
优质牧草是苜蓿,通西域后传来的,之前喂马的精饲料是粟米----小米,比人吃得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