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县跃进镇吧 关注:22贴子:94
  • 5回复贴,共1

三台西平古镇这些古迹现在不看就看不到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图/赵翠萍 编辑/张海春
有史料记载:距三台县城33公里的西平镇,于清康熙元年建盘龙寺,寺内供奉观音像,康熙十年(1671)兴场,名观音场,清朝初年,县设28乡,镇区内设星日乡(观音场),亢金乡(建林驿)。民国九年,观音场改为星日上乡。民国二十四年改为观音联保。民国二十九年改为观音乡、建林乡。1956年改观音乡为西平乡。1992年8月撤区并乡建置西平镇,历为县区署驻地,素有“小三台“之美称。

西平镇,古为三台赴蓉要道必经之地,历为县西物资集散中心,曾经是川北丝绸对外交流的重要口岸。
清嘉庆元年(1796),湖北暴发了波及全国的白莲教起义。嘉庆五年,起义军“蓝号元帅”冉天元等率部进入四川省潼川府(三台)境内,时任三台县令的邵良正奉年筹办三(台)中(江)两县粮草,见“观音场”面山背河交通便利”即组织当地百姓修筑城墙,城门,樵楼等防御工事以护军粮并抵抗义军的袭击。









嘉庆八年,因知县保障掉卫抗敌之功,观音场“乡人”使护其基而城之“,构筑十分壮观的石城墙。共有六道城门,大东门、小东门、南门、大西门、小西门、北门。小东门亦称”环碧门“,拱圈上嵌有行书明刻石匾一方。”环碧”二字,字大如斗,笔力苍劲。
当时四川,在祖国大西南还是一片没有得到开发的边远地区。特别是明朝末年,人烟特别稀少。清政府为了填补这个地方空白,下令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等地的人口迁入四川。随着”湖广填四川”的人口大迁徒,大量客家人来到此地或农耕或经商,陆续兴建广东馆、福建馆、湖广馆、江西馆,日渐成为三台西路重镇。至今保留完好的有广东馆和200米石城墙、清代石板街100米。






石板构成的街道,青瓦盖成的街房,被古老的石成墙围得严严实实。最雄伟的建筑是几家会馆的戏楼,钟鼓楼和城墙上的樵楼。
兴场300多年的西平古镇,历经了清朝、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的改朝换代,政治上的革故鼎新,经济上的潮起潮落,盛衰败,大自然的三灾八难,阅尽了人间沧桑。
城墙内老街,见证着西平古,镇的历史。当年街,被石城墙包围得严严实实,可以说固若金汤。城墙内有东街,新东街,南街,西街,北街。
有镇必有市。当时的观音寺为棉花交易市场,广东馆为布匹市场,福建馆为棉纱及丝市,江西馆为蚕茧和油市,“十字口“为菜市,东街为桑叶市,新东街为杂粮市,南门外河坝为竹木市,北门外为猪市,称猪市坝,半边衔为肉市,湖广馆为饮食区,称为坝坝饭。










从棉纱,土布,蚕茧,生丝的交易,足可以记明当年西平的民间手工纺织所带来的繁荣。
在西平的老街店铺,可谓琳琅满目,花样繁多,争奇斗艳,且特色各异。
因商家或店主姓氏而命名。有因绰号而代替店名的,名字不雅,但在群众中叫得响亮,生意也很红火。每个店铺的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龙门阵,这些龙门阵无不记录着西平的往事。










小吃最具特色的有左豆腐,刘福兴的面筋油糕,王冬的富油包子、春卷,何家麻辣鸡,骆家凉粉,陈胖子担担面和笑果子,钱汤元,何家椒魁,骆凉粉,陈饼子,这些名小吃让人垂涎欲滴,回味无穷。
西平已经兴赶场有300多年历史了,多少年来已经成为西平镇的商贸交易盛事。


1楼2018-01-23 12:34回复
    西平镇就是要买消防车,防直火灾发生寐?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9-03-08 10:20
    回复
      2025-08-29 17:37:4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西平的历史作为家乡人应该了解,不能忘记!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7-25 22:44
      回复
        有仙,有水,有文化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7-25 22:46
        回复
          请问现在这些古街还保留着吗


          7楼2019-09-19 15:0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