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久远,本人曾经使用过Eboostr、SSHD、SSD以及Primocache,多少有点点体会,这里跟大家随便聊聊使用的体会,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点帮助。
关于用闪存或者内存给硬盘加速的问题,网上有很多争执,我觉得有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其实加速的原理很简单,下面四张图片分别是希捷500G企业级SATA机械硬盘和闪迪的一款中低端usb3.0的U盘在HDTUNE下测试的结果。很明显,在读取小文件时,U盘的速度大约是机械硬盘速度是十倍左右,而ATTO测试的磁盘性能基本上是连续传输速度,并不能完全代表实际使用的情况。
Primocache以及Eboostr等软件加速磁盘的原理大致是使用内存或者闪存充当硬盘的缓存,将常用的小文件放在随机寻道时间很短的内存以及闪存当中,当处理器需要读取小文件时,不再去随机寻址时间很长机械硬盘当中找,而是从缓存当中获得,通过这样的技术以提高磁盘的性能。而当磁盘驱动器是性能优异的SSD时,使用效果的提升就远小于机械硬盘了(由于Primocache具有把系统内存充当写入缓存的功能,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磁盘写入造成的磨损,Plexturbo以及Samsung SSD Magician的机制也是这样)。Intel最新的傲腾以及以前的SRT技术乃至希捷的SSHD原理大致也是如此,区别在于它们不能使用内存充当高速缓存以及需要芯片组的支持。


第一次接触磁盘加速是因为上一台笔记本,配置是Intel 酷睿2双核 U7600(不是现在的I7 7600U)/2G/80G 4200转的高速海量硬盘(这里要严重吐槽一下),在xp下开机时间都需要1分30秒上下,在同价位的机器里面开机速度之慢,绝对是王者。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Eboostr这款软件,于是开始折腾。原笔记本上带了一个MS和一个SD插槽,由于经常需要用笔记本读相机的SD卡,加上当时没有酷豆那么小的U盘,于是我购买了一块4g的MS卡,从此开始体会了磁盘加速。
(图片是网上随意找的,并非我当时的实际情况)
Eboostr在安装完以后,机器会重启,首次运行软件会测试电脑的驱动器,然后推荐用来可以加速的磁盘,选择完以后,还可以选择那些程序可以被加速,排除列表里面可以排除那些类型的文件不要加速等等。设置完成以后,我把自己常用的软件都打开一遍,让Eboostr知道那些小文件需要使用,然后点击马上建立快取,软件就会把它认为经常使用的小文件复制到我的MS卡内,等“System status”的状态显示为“Active”时,就表示磁盘缓存建立完毕,可以体验ReadyBoost带来的性能提升了,具体操作细节网上有介绍,加上貌似Eboostr已经停止更新,我这里就不再多说。
由于我的那台笔记本内存也不够大(其实在当时不算小了),我并没有使用部分内存充当缓存,而是仅仅用了一块4G的MS卡。Eboostr跟很多地方说的不一样,其实它并不能把U盘当内存,它起的作用是把多余的内存或者电脑上的基于闪存的存储设备(例如U盘,SD卡等等)来作为磁盘的缓存,充分利用他们远超机械硬盘的随机读取性能以提高开机和程序加载速度。由于年代久远,具体情况我已经记不太清楚,大致开机速度以及程序载入时间减少了三分之一,而做到这些只需要一块4G的存储卡就可以达到(当时的价格大致是1xx),在我看来可谓神器了。随后我在家里的台式电脑上面也安装了Eboostr,并插了一块kingmax的8GU盘来加速,效果同样明显。
几年以后,SSD开始普及,我将笔记本上的80G4200转的高速海量硬盘更换成120G的ssd,受制于主频高达1.2G的处理器,开机速度在30秒上下。那款笔记本的硬盘的接口为ZIF,所以还是折腾了一段时间才买到合适的产品,当时那块SSD的价格高达13xx。到后来家里的台式机操作系统换成WIN10,我也就告别了Eboostr(不确定它不支持WIN10,实在是因为忙,不想折腾。
15年的时候,即使有ZIF接口的SSD加持,1.2G主频的双核处理器以及2G内存让我难以忍受了,于是购买了新笔记本,升级以后配置如下:I5 5200U/12G/256G SSD+1T HD,笔记本原来带的一块希捷的500G混合硬盘被我装在了家里的台式机里面,台式机经过升级,配置是Q8400/6G/3个500G+一个2T硬盘,操作系统安装在希捷的混合硬盘内。
未完待续。。。
关于用闪存或者内存给硬盘加速的问题,网上有很多争执,我觉得有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其实加速的原理很简单,下面四张图片分别是希捷500G企业级SATA机械硬盘和闪迪的一款中低端usb3.0的U盘在HDTUNE下测试的结果。很明显,在读取小文件时,U盘的速度大约是机械硬盘速度是十倍左右,而ATTO测试的磁盘性能基本上是连续传输速度,并不能完全代表实际使用的情况。
Primocache以及Eboostr等软件加速磁盘的原理大致是使用内存或者闪存充当硬盘的缓存,将常用的小文件放在随机寻道时间很短的内存以及闪存当中,当处理器需要读取小文件时,不再去随机寻址时间很长机械硬盘当中找,而是从缓存当中获得,通过这样的技术以提高磁盘的性能。而当磁盘驱动器是性能优异的SSD时,使用效果的提升就远小于机械硬盘了(由于Primocache具有把系统内存充当写入缓存的功能,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磁盘写入造成的磨损,Plexturbo以及Samsung SSD Magician的机制也是这样)。Intel最新的傲腾以及以前的SRT技术乃至希捷的SSHD原理大致也是如此,区别在于它们不能使用内存充当高速缓存以及需要芯片组的支持。


第一次接触磁盘加速是因为上一台笔记本,配置是Intel 酷睿2双核 U7600(不是现在的I7 7600U)/2G/80G 4200转的高速海量硬盘(这里要严重吐槽一下),在xp下开机时间都需要1分30秒上下,在同价位的机器里面开机速度之慢,绝对是王者。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Eboostr这款软件,于是开始折腾。原笔记本上带了一个MS和一个SD插槽,由于经常需要用笔记本读相机的SD卡,加上当时没有酷豆那么小的U盘,于是我购买了一块4g的MS卡,从此开始体会了磁盘加速。

(图片是网上随意找的,并非我当时的实际情况)
Eboostr在安装完以后,机器会重启,首次运行软件会测试电脑的驱动器,然后推荐用来可以加速的磁盘,选择完以后,还可以选择那些程序可以被加速,排除列表里面可以排除那些类型的文件不要加速等等。设置完成以后,我把自己常用的软件都打开一遍,让Eboostr知道那些小文件需要使用,然后点击马上建立快取,软件就会把它认为经常使用的小文件复制到我的MS卡内,等“System status”的状态显示为“Active”时,就表示磁盘缓存建立完毕,可以体验ReadyBoost带来的性能提升了,具体操作细节网上有介绍,加上貌似Eboostr已经停止更新,我这里就不再多说。
由于我的那台笔记本内存也不够大(其实在当时不算小了),我并没有使用部分内存充当缓存,而是仅仅用了一块4G的MS卡。Eboostr跟很多地方说的不一样,其实它并不能把U盘当内存,它起的作用是把多余的内存或者电脑上的基于闪存的存储设备(例如U盘,SD卡等等)来作为磁盘的缓存,充分利用他们远超机械硬盘的随机读取性能以提高开机和程序加载速度。由于年代久远,具体情况我已经记不太清楚,大致开机速度以及程序载入时间减少了三分之一,而做到这些只需要一块4G的存储卡就可以达到(当时的价格大致是1xx),在我看来可谓神器了。随后我在家里的台式电脑上面也安装了Eboostr,并插了一块kingmax的8GU盘来加速,效果同样明显。
几年以后,SSD开始普及,我将笔记本上的80G4200转的高速海量硬盘更换成120G的ssd,受制于主频高达1.2G的处理器,开机速度在30秒上下。那款笔记本的硬盘的接口为ZIF,所以还是折腾了一段时间才买到合适的产品,当时那块SSD的价格高达13xx。到后来家里的台式机操作系统换成WIN10,我也就告别了Eboostr(不确定它不支持WIN10,实在是因为忙,不想折腾。
15年的时候,即使有ZIF接口的SSD加持,1.2G主频的双核处理器以及2G内存让我难以忍受了,于是购买了新笔记本,升级以后配置如下:I5 5200U/12G/256G SSD+1T HD,笔记本原来带的一块希捷的500G混合硬盘被我装在了家里的台式机里面,台式机经过升级,配置是Q8400/6G/3个500G+一个2T硬盘,操作系统安装在希捷的混合硬盘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