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雨楼随笔》看杜甫在清代的影响
[摘要] 王培荀《听雨楼随笔》不仅收录了蜀人及游宦于蜀地的文人与杜甫相关的诗作,还有意识地记录了时人的相关评述,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料价值。对《听雨楼随笔》保存的史料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杜甫对清代文化与文学的重大影响,对研究清代杜诗学史亦不无裨益。
[关键词] 王培荀 《听雨楼随笔》 杜甫 清代 巴蜀 影响
王培苟(1783 - 1859),字景淑,号雪峤,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道光十五年(1835)入川,历任丰都、新津、兴文、荣县知县。《听雨楼随笔》是王培苟撰写的一部笔记性的见闻录,因写成于荣县官署之听雨楼而得名。王培荀“意在存风土,故于异物、殊俗多有采访”,其《听雨楼随笔》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保存了清代巴蜀地区不少珍贵的文学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以《听雨楼随笔》收录的与杜甫相关的诗作及时人的相关评述为重点,对杜甫在清代的影响进行探讨。
长期以来,杜甫在巴蜀地区拥有较大的影响,不少蜀人及寓居蜀地的文人对其怀有特殊的感情。 《听雨楼随笔》卷二《盖方泌》条收录成都太守盖方泌《郡斋秋兴》八首,其一云:
鱼凫开国接蚕丛,五马西来问俗同。
一代诗名传杜曲,百年儒化起文翁。
秦关树绕青门道,巫峡滩高白帝宫。
人事重教回首忆,寥天萧飒正秋风。
据《清史稿》卷四七八《盖方泌传》,盖方泌为山东蒲台(今山东滨州市)人,嘉庆年间,任四川顺庆知府,后调成都。此诗当作于成都任上,带有浓烈的地域色彩。“杜曲”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樊川、御宿川流经其间,因杜氏世居于此而得名。此处指杜甫。据此诗可知,杜甫与古蜀神话传说中的先王鱼凫、蚕丛及汉代蜀郡太守文翁等人已成为成都标志性的人物。
《听雨楼随笔》卷一《小白华山人》条收录合州(今重庆合川市)人张乃孚《咏吴梅村》一诗,诗云:
江南不放白衣还,诗史居然老杜篇。
一曲琵琶掩客泪,开元如话李龟年。
此诗充满了强烈的兴亡之感,具有浓烈的情感倾向,内涵亦较为丰富。吴伟业以诗为史,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明清易代之际的社会风貌,“诗史居然老杜篇”之语,即是张乃孚对吴伟业这类诗作的高度评价。王培荀在收录张乃孚此诗后称:“何等风神!”可见,对于张乃孚的诗作及其说法,王培苟是充分肯定的。
《听雨楼随笔》卷四《茂州刺史》条记载茂州刺史杨迦怿“与王西躔交好”,并为其集题诗云:
手挽银河溉八荒,此才斗石正难量。
赏心不厌千回读,绕指真成百炼钢。
太史文章游益壮,杜陵风骨老逾苍。
玉壶一片冰心似,那许纤尘扰笔芒。
兰契同心纪昔游,卅年官辙遍梁州。
名场困我谁青眼,年少如今也白头。
胜事独能追李杜,同袍何处觅曹刘。
等身著作从吾好,得此应轻万户侯。
杨迦怿在诗中盛赞王西躔的才华。其中,“杜陵风骨老逾苍”、“胜事独能追李杜”等句,是他对王西躔及其诗作的高度评价。
[摘要] 王培荀《听雨楼随笔》不仅收录了蜀人及游宦于蜀地的文人与杜甫相关的诗作,还有意识地记录了时人的相关评述,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料价值。对《听雨楼随笔》保存的史料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杜甫对清代文化与文学的重大影响,对研究清代杜诗学史亦不无裨益。
[关键词] 王培荀 《听雨楼随笔》 杜甫 清代 巴蜀 影响
王培苟(1783 - 1859),字景淑,号雪峤,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道光十五年(1835)入川,历任丰都、新津、兴文、荣县知县。《听雨楼随笔》是王培苟撰写的一部笔记性的见闻录,因写成于荣县官署之听雨楼而得名。王培荀“意在存风土,故于异物、殊俗多有采访”,其《听雨楼随笔》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保存了清代巴蜀地区不少珍贵的文学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以《听雨楼随笔》收录的与杜甫相关的诗作及时人的相关评述为重点,对杜甫在清代的影响进行探讨。
长期以来,杜甫在巴蜀地区拥有较大的影响,不少蜀人及寓居蜀地的文人对其怀有特殊的感情。 《听雨楼随笔》卷二《盖方泌》条收录成都太守盖方泌《郡斋秋兴》八首,其一云:
鱼凫开国接蚕丛,五马西来问俗同。
一代诗名传杜曲,百年儒化起文翁。
秦关树绕青门道,巫峡滩高白帝宫。
人事重教回首忆,寥天萧飒正秋风。
据《清史稿》卷四七八《盖方泌传》,盖方泌为山东蒲台(今山东滨州市)人,嘉庆年间,任四川顺庆知府,后调成都。此诗当作于成都任上,带有浓烈的地域色彩。“杜曲”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樊川、御宿川流经其间,因杜氏世居于此而得名。此处指杜甫。据此诗可知,杜甫与古蜀神话传说中的先王鱼凫、蚕丛及汉代蜀郡太守文翁等人已成为成都标志性的人物。
《听雨楼随笔》卷一《小白华山人》条收录合州(今重庆合川市)人张乃孚《咏吴梅村》一诗,诗云:
江南不放白衣还,诗史居然老杜篇。
一曲琵琶掩客泪,开元如话李龟年。
此诗充满了强烈的兴亡之感,具有浓烈的情感倾向,内涵亦较为丰富。吴伟业以诗为史,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明清易代之际的社会风貌,“诗史居然老杜篇”之语,即是张乃孚对吴伟业这类诗作的高度评价。王培荀在收录张乃孚此诗后称:“何等风神!”可见,对于张乃孚的诗作及其说法,王培苟是充分肯定的。
《听雨楼随笔》卷四《茂州刺史》条记载茂州刺史杨迦怿“与王西躔交好”,并为其集题诗云:
手挽银河溉八荒,此才斗石正难量。
赏心不厌千回读,绕指真成百炼钢。
太史文章游益壮,杜陵风骨老逾苍。
玉壶一片冰心似,那许纤尘扰笔芒。
兰契同心纪昔游,卅年官辙遍梁州。
名场困我谁青眼,年少如今也白头。
胜事独能追李杜,同袍何处觅曹刘。
等身著作从吾好,得此应轻万户侯。
杨迦怿在诗中盛赞王西躔的才华。其中,“杜陵风骨老逾苍”、“胜事独能追李杜”等句,是他对王西躔及其诗作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