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吧 关注:77,292贴子:6,706,588

风雪定陵 —— 明定陵发掘始末,皇帝一口棺材害死七条人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定陵地宫后殿现状,棺床上摆放的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棺椁的复制品,原棺已毁,尸骨无存

1958年9月6日,新华通讯社向世界播发了这样一条消息: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打开。陵墓是一座地下宫殿,全部用大块青白石砌成的拱券,有两层楼高、八十多公尺长。在后殿里放着三口一人多高的朱红色棺材,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都躺在里面。尸体已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这些锦缎时经三百余年,有的还金光闪闪。织锦品的发现,对了解和研究久已失传的明代特有的丝织技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条被封锁了两年多的消息一经播出,使各国考古界为之哗然,并把惊愕的目光骤然投向东方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之后,万历帝后的殉葬品走出地下宫殿,登上故宫神武门城楼,向群众展出。1959年9月30日,定陵博物馆正式宣告成立,并正式对外开放,国内外的观众这才得以一睹定陵地下玄宫的风姿。
50年过去了,当年开掘的种种神秘和不安,都湮没于如织的参观者喧嚣的人流中了……


1楼2018-01-01 19:25回复
    定陵地貌,圆型围墙为陵墓宝城,地宫即位于宝顶之下
    宝城墙上打开的隧道门,内部为第一道探沟
    按照工作队用绳子做出的标志,民工们一锹锹地铲出黄土,再把翻起的土小心地装入筐中运往远处。考古发掘不像筑堤、种田,每一锹土都要过目,说不定就在这土里能发现什么。两小时后,宝城内侧砌的石条暴露出来,在一块石条前,有个民工忽然惊异地大喊一声:“石条上有字!”大家循声而至,围住石条,只见石条上露出了雕刻粗浅的字迹:“隧道门”。吴晗和夏鼐闻讯后驱车赶到工地,一致作出“这里就是地下玄宫隧道入口”的结论。果然未出他们所料,10多天后,在探沟挖到离地面4.2米的深处时,发现了两侧用城砖整齐平铺的砖墙。两墙之间距离8米,如同一个弧形的胡同由南向北弯曲伸张。这由砖墙构成的通道便是史书记载的通向皇陵的第一条隧道——“砖隧道”。这条隧道的出现,证实了当年皇帝的棺椁从这里入葬的推断,因“隧道门”三个字正对着这条隧道的中心部位。不久,在“隧道门”刻石下面,果然露出了一个用城砖起券的大门,遗憾的是门外是荒郊野地,如果挖开将无法保证陵内的安全。因而发掘人员没有将此门拆通,竟使埋藏在城墙券门之内的那块对发掘具有指路意义的小石碑,从工作队的眼皮底下逃脱了。这块指路石清楚地刻着:“宝城券门内石碣一座城土衬往里一丈就是隧道棕绳绳长三十四丈二尺是金墙前皮。”这段文字告诉人们除石碣本身所处的位置,向里掘进一丈的距离就是通入地下玄宫的第二条隧道,也是最后一条隧道——“石隧道”,此处至玄宫前面金刚墙前皮的准确距离。然而这个天赐的良机却没有被及时抓住,致使在以后的发掘中走了一些弯路。

    就在考古人员发掘了一年而找不到地宫大门的关键时刻,在深达二十余米的地下探沟内一角,挖出了明代修陵工匠当年偷偷埋藏的小石碑,又称“指路石”。碑文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等语。此乃被考古人员戏称“天之杰作”“上帝的指示”。

    中央新影拍摄的发掘金刚墙纪录片镜头
    发现指路石、金刚墙
      针对前段的发掘情况,夏鼐等研究后,决定加深探沟。一天刚开工不久,民工栾世海一镐刨下去,传出钝器的撞击声。他用镐头轻轻刨开积土,一块石头露出来了。此石长一尺许,宽约半尺,上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这块小石碑就是后来被称为“打开定陵地下玄宫的钥匙”的那个宝贝,被珍藏起来。找到了地宫的坐标,工作队员和民工们顿时欢腾起来,数月来积压在人们胸中的郁闷、谜团终于散开。第二天,民工们主动做了个木套,把这块关键时刻给他们希望的小石碑罩上,小心地原地保护起来。40多年后的今天,这块为定陵的发掘立下奇功的“指路石”,仍安然无恙的躺在定陵博物馆的橱窗里。这是定陵自发掘以来出土的第一件珍贵的文物。
      为庆祝发掘“战绩”,发掘队决定给老民工每人一条毛巾,新民工每人一条肥皂的奖励,这在当时已是十分珍贵的了。人们为何如此看重这块石碑?因为它上面清楚地写着石碑距金刚墙的距离,如同先前错过的隐藏在砖隧道券门内的小石碣一样。金刚墙是地宫的防护墙,墙后便是地下玄宫,可以说找到了金刚墙,就是找到了地宫。如果小石碑记载准确,说明再往前挖16丈,深3丈5尺,就是金刚墙了。小石碑的发现,增添了发掘人员的工作劲头,探沟进度加快。为了使发掘后出土的地宫文物能抢在一个不冷不热,气候又比较湿润的季节完成整理、修复、保护等工作,发掘委员会决定增加机械化作业,从京城租用了一台卷扬机,又用了几个小矿车,安上小铁轨,这样出土的进度就快多了。与此同时,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主任朱欣陶也来到工地,协助工作队工作并着手筹备建立定陵博物馆。


    2楼2018-01-01 19:26
    收起回复
      2025-08-25 10:53: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正当发掘人员按小石碑所指方向劲头十足地挖掘时,一道难题又摆在他们面前:从隧道门一直探寻的砖隧道中断了。按理说顺着砖隧道应能找到入口,但隧道为什么到此中断了呢?要想解开这个疑团,还必须向里探寻。于是工作队决定按小石碑指的方位再开一条探沟。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向西开的第三条探沟开挖不久便发现两道东西走向的石墙,两墙南北相隔8米,用花斑石条砌成,由1层至17层向西斜下,全长40米,这便是较砖隧道更高一档次的“石隧道”。找到了石隧道,说明地宫不远了。果然,到了石隧道尽头,出现了一道横贯南北由明砖砌起的大墙,墙高8.8米,厚1.6米,厚厚的墙基由4层石条铺就,石基上方用56层城砖和灰浆砌成,顶端有黄色琉璃瓦檐,这就是小石碣、小石碑所记载的“金刚墙”,确像是一个魁梧剽悍的金刚大力士把守着地下玄宫的大门。通过工作队员的仔细观察,发现金刚墙的中央是一个圭形的砖砌门券,上窄下宽,由于陵道填土多年的侧压力,它向里凹进去约两厘米多。圭形门券上的砌砖没有用灰浆,是干垒起的,这为发掘人员拆墙提供了便利。至此工作人员都松了一大口气,因为进入地宫已为时不远了。可以断定,进入圭形门券,里面就是埋葬帝后的地下玄宫了。这一天是1957年5月19日。
        从1956年5月17日工作队在定陵挖下第一锹土,到1957年5月19日找到金刚墙的封口,正好是一周年,这是个巧合。金刚墙的发现及简报的介绍,立即在文化界引起轰动,大批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学者及政界要人纷纷赶到定陵一睹金刚墙的雄姿。敏感的新闻界立即做出反应,记者们手持采访本、照相机也随之拥来。面对此情,长陵发掘委员会作出决定:“除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定陵现场拍摄外,其他新闻单位的采访一律谢绝。尤其是禁止外国人入定陵现场……做好一切保密工作,防止阶级敌人搞破坏活动。”由于这个决定和当时中国的政治状况,定陵发掘的消息直到1958年9月6日,才由新华社首次向国外公布。受到特别关照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不失时机地派员前来拍摄地下玄宫洞开前后的珍贵镜头。


      3楼2018-01-01 19:26
      收起回复
          金刚墙的拆除工作开始了。发掘人员都戴上防毒面具,两名工作队员提着马灯顺梯子爬到圭形券门顶端,开始往外抽第一块重达24公斤的墙砖,由于砖没有用灰浆砌筑,故抽动并不费太大劲。当时在场的人都屏住呼吸,眼睛死死盯着圭形门券最上面那块砖。砖抽出来了,里面并没有暗箭、乱石之类射出,只有一股难闻的气味从洞口“哧哧”的窜出,一直持续了好久。待洞里的气味排完后,大家又继续拆门券,拆到第15层时,洞口已有两米多高,夏鼐宣布停止抽拆。
        为让洞里的有害气体彻底排出,发掘人员并没有立即进洞,晾了一天。为慎重起见,进洞之前,队长白万玉让一民工到昭陵村买来一条狗,想把它放进去试试,看有没有暗箭、陷阱、毒气之类。那个民工牵狗时狗咬人,民工不敢牵。赵其昌劝白万玉算了,说狗进去了反而会把里面的东西刨坏。狗没试成,白万玉又让队员去买来一只大公鸡。白万玉叫队员将鸡扔进洞里去试一试,那个队员抱着鸡爬上竹梯从洞口把它扔下去,结果,里面黑,洞口处亮,它又从洞口飞了出来。两次试验都失败了。无奈,赵其昌、白万玉两位队长决定让队员庞中威进洞。当时庞有些害怕,面有难色。白万玉说:“我给你准备好了,危险是有但不会太大。”于是庞中威戴好防毒面具、提着马灯,就从拆开的洞口下去了。为防万一,白万玉将一根长绳的一头系在庞的腰上,另一头由洞口的人攥着。庞下去后,用马灯照路。马灯在洞里暗如豆火,他只好用手电筒照。脚落之处,有“嗦嗦”的声响,他顺电光一看,原来是石条墁地的地上散落着腐木板、绳索之类。往前走了几步,既无飞刀暗箭,也无陷阱之类,于是他向洞**出一道电光,这是事先定好的信号,若回射电光就表示洞内无事。见信号后,夏鼐叫队员们都戴上防毒面具下到洞里,他也戴上面具下去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不失时机地跟着拍摄。


        4楼2018-01-01 19:26
        收起回复
          这是一个呈长方形的墓道券,队员们在偌大个墓道里摸索前行,脚下的“嗦嗦”声更响。蓦地,队员刘精义和冼自强几乎是同时喊道:“地宫门!”顺着电光,只见两扇洁白如玉的巨大石门突兀而现,高高地矗立在人们面前。这是用整块汉白玉做成的两扇石门,门高3.3米、宽1.7米,历经300多年仍晶莹似玉,洁白如雪。每扇门上有乳状门钉,纵横各9排共81枚,两门相对处的门面上,雕有口衔圆环的兽头,称为“辅首”,使石门显得格外庄严和威武。一个队员推了推门,门巍然不动。大家一起用劲推,门仍巍然不动。夏鼐用手电沿两厘米宽的门缝照去,只见一块石条将大门死死顶住,难怪大家无论使多大劲都奈何不了它。为了不损坏文物,夏鼐叫大家暂停,再商量开门的对策。

           在大家想办法如何开石门的同时,由23层城砖叠垒的圭形门券全部拆除了,金刚墙后的秘密这才全部暴露出来,这是一间面积为60多平方米的长方形隧道。在研究开石门方法上,大家颇动了些脑筋,作为考古人员,既要把石门推开,又不能损坏建筑物,就连顶门石条也要把它完整的保存下来才行。要设法从外边将门内石条取开,首先要细心研究它当初是怎样关闭的。石条顶住石门,不会是忠于皇帝的奴仆从里面所为,因为地宫是葬帝、后的处所,其他人是不能与帝、后同穴的。从两扇石门间的缝隙分析,说明顶住石门是从外边干的,应该有一种可以从外边拉住顶门石的工具,“拐钉钥匙”就是这类工具。据《肃松录》载,1644年,昌平州吏赵一桂,为埋葬吊死的崇祯皇帝和周皇后,就是用拐钉钥匙推开裕陵头层石门入内的。这段记载对打开定陵石门很有启发,拐钉钥匙无疑是开关石门用的一种金属工具。但上哪儿去找拐钉钥匙呢?大家又犯难了。姜还是老的辣,白万玉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8号铁丝,在铁丝一端拴了一根绳子,又叫木工师傅准备了五六根长约一米、宽约五六厘米的竹板。白万玉将那根铁丝弯成半圆形,立着从石门缝里送进去,再转过来,套住顶门石的腰部,然后把门外多余的铁丝用手弯,边弯边送。这样慢慢地铁丝圈的那个头就转回来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铁丝圈,然后木工师傅用小钳子将它拧死,做成了套住顶门石腰部的一个牢固的“拐钉钥匙”。


          5楼2018-01-01 19:27
          回复
            一切准备就绪后,大家便合力开门。由一名队员拽着拴在铁丝圈一头的绳子,其他队员用竹板从门缝里伸进顶门石的上端,一边顶一边推石门,顶顶推推,这样门缝越推越宽。将近一尺来宽时,一名队员侧着身子从下部钻了进去。里面也无暗箭、陷阱之类,只有门上端墙上一列尖状石雕怪吓人的,咋一看酷似飞刀。这个队员进去后,就用双手抱住了顶门石,并把它扶直了。当门缝推开有两尺多宽时,又进去了几名队员,进去后就把顶门石抬开。此时,石门不费多大劲就推开了,发出沉重的“嗡嗡”声。事后大家分析石门的结构,都为我们祖先在300多年前就有如此先进的技术而赞叹不已。大石门的横面成梯形,前面薄,后面(也就是关扇部)厚,比例将近2∶
            1,这样石门的重量就集中在门轴处。石门上下门轴均为球状,这样减少了门轴的摩擦力和门的重量,推拉省力。这种设计非常科学,不仅关门时举重若轻,而且因重量的合理分布,使大石门更加牢固,难怪这个重达14吨的石门能不费多大力气就能打开。


            6楼2018-01-01 19:27
            回复
                进入此门,才算真正进入了地宫。传说中的机关、暗器这里都没有,但难闻的气体却很浓,好在大家都戴着防毒面具。这是地宫的第一道石门,石门内是地宫的前殿,这是个长方形券顶石室,东西长26米,南北宽6米,高7.2米。地面铺砌当时江苏烧制的方形澄浆砖(当时的名砖,被称为“金砖”),地上有一层腐朽的黄松木板,与隧道地面一样,板上有车轮痕迹,后分析是下葬时为保护砖面而设。两壁以青石砌垒,顶部以石条起券。殿中没有陈设品。前殿后部(西端)有门,门也为石制,大小与第一道门相似。工作队员们又用“拐钉钥匙”打开此门。进入此门后是地宫的中殿,此殿与前殿高、宽相同,只是长了6米,也为石构。殿前部仍铺有一层木板,后部陈设有三套汉白玉石宝座,分属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宝座前有黄色琉璃五供,即一个香炉,两个烛台,两个花瓶;五供前各有一口青花云龙大瓷缸,缸里装有香油、铜瓢、灯芯,这就是当时所称的“长明灯”,亦称“万年灯”。长明灯是封建统治者的一种幻想,尽管把这高和直径均为70厘米的大瓷缸装满了灯油,但陵墓一封闭,没有氧气,灯自然熄灭,怎么能长明?发掘人员当时看到缸里还有很多灯油,因时间长久油已凝固。
                中殿南北两壁各有一条甬道可通往左右配殿,发掘人员又分别循着甬道进入配殿。配殿的石门比前、中殿门要小,且没有关闭;两配殿对称,东西长2.6米,南北宽6米,顶高7.1米;两配殿西部各设有一门,门向里开。令人不解的是这两个配殿陈设有棺床,而无棺椁。大家的心不由一下凉到底。“是不是地宫被盗过?为什么有棺床无棺椁……”“难道这地宫是假的,万历皇帝和皇后没有葬在这里,另葬别处?……”“你说是被盗过吧,又没有丝毫被盗的痕迹……”一个个疑团在大家心中滚动。偌大个地宫空空如也,意味着什么?辛苦劳碌一年多时间岂不白费!好在这地宫的最后一个殿——后殿尚未打开,大家都把希望放在它身上。后殿的门设在中殿后端,与前、中殿大小一样,工作队员入门的方法也如前技。门开后,大家顾不得什么机关暗箭毒气了,急不可耐地涌入门内,其实此殿的气味比先前的几个殿还要难闻,还要浓。奇迹出现了!蒙蒙雾气中,殿中部偏西处三个棺床上赫然并排立着三口朱漆的棺椁!“找到了!终于找到了!”考古队员们兴奋得互相拥抱起来,眼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一年多的艰苦发掘总算有了圆满的结果,大家此时的心情不难理解。


              7楼2018-01-01 19:27
              回复
                后殿是地宫的主体部分,它比前中殿都要高大,南北长30.1米,东西宽9.1米,地面至券顶高9.5米。地面铺砌花斑石,细腻光滑,胜过今天的水磨石。整个地宫,连隧道券通长87.34米,左右横跨47.28米,总面积达1195平方米,和同时期的墓葬相比,除了规模巨大及建筑用料精良外,在结构上,定陵地宫并没有什么十分特殊的地方。由前、中、后殿和左右配殿五殿构成的体例与宫殿形制相似,前、中、后三殿相当于地面建筑的三进房舍,左右配殿相当于左右厢房。值得注意的是配殿西部设有一门,门向里开,这是一般墓葬所没有的。
                万历皇帝定陵地宫内的棺椁,由珍贵的金丝楠木做成,文物价值极高,被工人扔到陵外山沟丢弃,后被山民捡走。(石膏仿制品)
                打开万历的棺椁清理后的照片,可以看出万历皇帝的姿势有点奇怪,除靴子没有完全腐烂外,还有他头上还戴着的金冠。


                8楼2018-01-01 19:28
                收起回复
                  2025-08-25 10:47: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清理棺椁
                    经夏鼐等专家鉴定,三口棺椁中,中间的那一口是神宗朱翊钧的,左边的那口是孝端皇后的,右边的是孝靖皇后的。帝后的棺椁均施朱漆,椁用松木制成,棺由楠木制成。椁大都腐朽倒塌,万历帝和孝端后的棺木保存尚好,孝靖后的棺木可能由于迁葬的缘故,已腐朽得难以复原。面对这腐朽程度不一的三口棺椁,夏鼐决定先清理孝靖皇后的那口。
                    孝靖皇后王氏,宣府都司左卫人,锦衣卫指挥佥事王朝窭之女,原是皇太后慈宁宫中的宫女,万历十年(1582年)以身孕封为“恭妃”,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进封皇贵妃,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九月去世。因明制非皇后不得入陵,故未葬定陵,而葬天寿山东井左侧的平岗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7月,神宗朱翊钧卒,38岁的长子朱常洛继位,是为光宗,母以子贵,朱常洛追谥母亲王氏为皇太后,但仪礼未成,自己先崩,由此还闹出一场沸沸扬扬的“红丸案”。是年9月,朱常洛之子朱由校继位,是为熹宗,尊谥祖母王氏为“孝靖温懿敬让参天胤圣皇太后”。10月神宗朱翊钧和孝端皇后葬入定陵,孝靖皇后也从东井平岗地迁葬定陵。


                  9楼2018-01-01 19:28
                  回复
                    孝靖皇后的棺内不仅随葬有成匹成匹的锦缎、衣服、金银器,而且头部位置放有两副首饰。据分析,其中一副是死时陪葬的,另一副是迁葬时陪葬的。她的棺椁周围放有玉石、香料、青花梅瓶,棺椁上还放有木制的仪仗和旗幡。
                      接着清理的是孝端皇后的棺椁。孝端皇后王氏,系神宗皇帝的原配,浙江余姚人,永年伯王伟之女,生于京师。万历六年(1578年)二月册立为皇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四月病故。按明朝制度,帝后死,出百日才能葬,可还不到三个月,到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钧也死了,故与神宗一同于是年十月葬于定陵。孝端皇后上盖缎被,被下放置衣服和金、银器,尸体下是一床织金缎被,下有四层褥垫,其中一件上缀有“消灾延寿”金钱100枚。皇后头戴黑纱尖形棕帽,上插金簪、金钗,上身着绣龙方补黄绸夹衣,下穿黄色缠枝莲花缎夹裤,腰系绣云龙纹长裙,足蹬黄缎鞋。孝端皇后也仅存骨骼。
                      最后清理的是神宗朱翊钧的棺椁。朱翊钧的棺椁最大,长3.3米,高1.8米,棺内除他的尸体外,塞满了各种陪葬品。他最上层盖的是织锦被,被下放着袍服和织饰匹料,尸体下垫着一条锦被,被下还垫着9层被褥,其中一件褥上缝缀“吉祥如意”金钱17枚。万历帝身着刺绣衮服,腰系玉带,头戴乌纱翼善冠,下身穿黄素绫裤,足蹬红素缎高绣靴。万历帝尸体亦腐烂,仅存骨骼。


                    10楼2018-01-01 19:28
                    回复
                      价值连城的出土文物
                        除棺椁内的随葬品外,棺椁外的随葬品也十分丰富,帝后的棺椁附近有29个朱漆木箱,箱内装满了金银器、冠、带、佩、饰、铜锡明器、武器、谥册、谥宝和木俑等物,共计2648件,其中不少珍品均属首见。金器有数百件,其中以帝后的金冠、金酒注、金爵杯尤为精美。朱翊钧的金丝翼善冠,全用极细的金丝,采用多种工艺编织而成,且堆垒出二龙戏珠图案,孔眼匀称,外表不露任何接头痕迹,尤其是龙的造型生动有力,气势雄浑。出土的皇后凤冠有四顶,孝端皇后的一顶上有三龙两凤,龙是金制,龙口衔珠宝,左右两龙各衔长串珠结,凤口衔珠滴,凤上满饰翠云,这翠云是将翠鸟的缘羽攒点在硬纸上,此点翠的方法没有流传下来。冠的里面是用漆竹丝做的圆锥,边缘上镶着金制口圈。另三顶是十二龙九凤冠、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这六龙三凤冠最为精美,六条用金丝编织的龙雄踞居于凤冠上,昂首欲腾;三只用翠鸟羽毛粘贴的凤屈居于下,展翅若飞。龙、凤均口衔珠宝串饰,在满饰大小不同的用珍珠宝石缀编的牡丹花及点翠的如意云及花树之间穿行嬉戏。冠后的六扇博鬓,左右分开,如五彩缤纷展开的凤尾。此凤冠珠光宝气,富丽堂皇,共有红、蓝宝石128块,珍珠5400多颗,重2905克。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明永乐三年定制,皇后礼服,其冠九龙四凤,而定陵出土的凤冠龙凤数量与史料记载不同,这对研究明代典章制度很有价值。
                      金器中还有金酒注、金爵杯十分引人注目。金酒注的注体上遍刻云龙花卉纹,注腹两侧各镶以白玉雕成的盘龙,龙的眼睛嵌以鲜艳的红宝石,具有“画龙点睛”之意。金爵杯的爵腹外壁压刻半浮雕式的二龙戏珠及海水江芽流水纹饰,三足及二柱各刻龙首纹。金托盘口沿及腹内壁刻勾连云纹,底内壁压刻龙赶珠图案及云纹。爵底外壁还刻有铭文“万历年造足色金重五两一钱七分”。
                        明代的瓷器是很有名的,地宫出土的一件瓷炉,釉色为黄、绿、紫三色,也叫“明三彩”,是瓷器中的珍品。丝织品在定陵出土的文物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各种袍料、匹料和服饰用品达600多件,其中多为各种质地的提花织物。这些都是明代丝织工艺的重大成就。


                      11楼2018-01-01 19:28
                      收起回复
                        定陵地宫被打开后,消息不胫而走,北京城一下子轰动了。一时间,荒凉的天寿山热闹非凡,定陵门口车水马龙,各种小轿车来来往往。直至1959年9月30日,定陵博物馆正式宣告成立,并正式对外开放,国内外的观众这才得以一睹定陵地下玄宫的风姿。


                        12楼2018-01-01 19:28
                        回复
                          定陵被挖掘之后
                          1966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gm’”开始了,定陵也没能逃过红卫兵小将的手掌。他们将地面的景物浏览一遍后,兴致盎然地要进地宫,砸烂这几百年封建王朝的老窝。保存在定陵文物仓库中的万历皇帝及皇后的尸骨被揪出。
                            8月24日,三具尸骨以及一箱帝后画像、资料照片等被抬到博物馆大红门前的广场上进行批斗,W为了显示这次声势浩大不同寻常的批斗大会,特意作了一番精心安排。她派人到长陵管理处、长陵供销社、林尝粮站、学校等单位联系,要求他们派人前来声援。三具尸骨整齐地摆放在一起。万历皇帝的尸骨在中,两个皇后分居两侧。周围堆放着帝后画像和照片资料等实物“罪证”。一切准备就绪,W开始带头高喊革命口号:“打倒保皇派!”……
                            口号刚一结束,W冲人群大喊一声:“革命现在开始!”话音刚落,十几个大汉便把怀中抱得太久的石块,猛力向尸骨投去。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响动,三具尸骨被击得七零八落,一片狼藉。
                            人群开始涌动,惊讶、困惑、麻木、赞叹、欢喜……各种目光一齐向W射来。W心中一热,立即吩咐身边的人员:“点火烧了他们!”
                            一声令下,烈焰腾起,广场一片火海。木柴伴着尸骨,在烈焰中“啪啪”炸响,似在呻吟,又像在反抗。烟灰四散飘落,纷纷扬扬,空气中散发着刺鼻的气味。随着一声炸雷,大雨倾盆而下。燃烧的尸骨在涌动的水流中浮荡飘摇,和翻起的泥土融为一体,重新回到了广袤的大自然之中。


                          13楼2018-01-01 19:29
                          回复(1)
                            七条人命:棺椁的诅咒
                              1990年秋,当我们来到定陵打捞历史的碎片时,听到了一个恐怖而又令人不解的消息:当年扔掉的棺椁被当地农民捡去,并有七人为它丧了命。
                              1959年,万历和两个皇后的楠木棺椁被扔进宝城外面的山沟后,当天下午就被附近的农民一抢而光。大家见到这块表面虽剥蚀、整体却完好的棺木,如获至宝。有一对年迈的夫妇,特地用这珍贵的楠木请人打做棺材,以备后事。第一具棺木制成后,老太太蹬腿归天;第二具刚刚完工,老头子也一命呜呼,前后不到半个月。
                              五个月后,一个更加神秘恐怖的故事发生了。
                              在捡棺木的公社社员中,裕陵村农民XX收获最大。棺木扔下宝城时,他正和老婆在陵墙外的山坡上劳动。他意识到这是难得的好木料,于是立即行动,和老婆一起将宽大厚实的金丝楠木板一块块连拖带拉弄到自己地里,找人做成了两个躺柜,端端正正地摆在堂屋里。村人不无忌妒地警告说:“皇帝的东西不是随便可以用的,要是没那福分,消受不起,还会搭上性命……”这些话,XX没放在心上。不久,悲剧真的发生了。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中午,XX和老婆带着满身泥水收工回家时,突然发现四个孩子不见了。当夫妻俩转了一圈重新回到屋里时,蓦然发现躺柜边放着四双小鞋。两人迅速打开柜盖,只见4个孩子相互挤压着,早已气绝身亡。孩子们的手指根部渗出了血渍,柜壁布满了抓过的痕迹。当地公安人员将4个孩子(3男1女,最大的12岁,最小的女孩仅5岁)的死因作了详细分析后,得出“系缺氧憋死”的结论。
                              4个孩子死后,夫妻俩在短短的几年中又生了4个(这次是3女1男)。令人悲叹和困惑的是,他唯一的儿子高中毕业不久,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却在一个静谧的深夜,趴在躺柜上神秘地死去。据说是因为烧煤引起一氧化碳中毒而死。
                              我们走进屋里,潮湿阴暗的堂屋中,两个朱漆躺柜依墙而卧,俨然两副棺椁,令人毛骨悚然。XX的妹妹主动上前讲述30年前那悲惨的一幕:“在柜盖和柜壁之间有一个铁挂钩,柜盖盖严后可以锁上,孩子们一定是钻进躺柜里打闹时,不料盖子自动落下,挂钩正好挂祝这样,任凭里边怎样叫喊挣扎,也只有死路一条。”。当我们问XX为什么不将躺柜扔掉时,他妹妹说:“我看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没有这个躺柜,5个孩子也不一定能保住…”转了一圈又回到命上。


                            14楼2018-01-01 19:29
                            回复
                              2025-08-25 10:41: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5楼2018-01-01 19: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