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地貌,圆型围墙为陵墓宝城,地宫即位于宝顶之下

宝城墙上打开的隧道门,内部为第一道探沟
按照工作队用绳子做出的标志,民工们一锹锹地铲出黄土,再把翻起的土小心地装入筐中运往远处。考古发掘不像筑堤、种田,每一锹土都要过目,说不定就在这土里能发现什么。两小时后,宝城内侧砌的石条暴露出来,在一块石条前,有个民工忽然惊异地大喊一声:“石条上有字!”大家循声而至,围住石条,只见石条上露出了雕刻粗浅的字迹:“隧道门”。吴晗和夏鼐闻讯后驱车赶到工地,一致作出“这里就是地下玄宫隧道入口”的结论。果然未出他们所料,10多天后,在探沟挖到离地面4.2米的深处时,发现了两侧用城砖整齐平铺的砖墙。两墙之间距离8米,如同一个弧形的胡同由南向北弯曲伸张。这由砖墙构成的通道便是史书记载的通向皇陵的第一条隧道——“砖隧道”。这条隧道的出现,证实了当年皇帝的棺椁从这里入葬的推断,因“隧道门”三个字正对着这条隧道的中心部位。不久,在“隧道门”刻石下面,果然露出了一个用城砖起券的大门,遗憾的是门外是荒郊野地,如果挖开将无法保证陵内的安全。因而发掘人员没有将此门拆通,竟使埋藏在城墙券门之内的那块对发掘具有指路意义的小石碑,从工作队的眼皮底下逃脱了。这块指路石清楚地刻着:“宝城券门内石碣一座城土衬往里一丈就是隧道棕绳绳长三十四丈二尺是金墙前皮。”这段文字告诉人们除石碣本身所处的位置,向里掘进一丈的距离就是通入地下玄宫的第二条隧道,也是最后一条隧道——“石隧道”,此处至玄宫前面金刚墙前皮的准确距离。然而这个天赐的良机却没有被及时抓住,致使在以后的发掘中走了一些弯路。

就在考古人员发掘了一年而找不到地宫大门的关键时刻,在深达二十余米的地下探沟内一角,挖出了明代修陵工匠当年偷偷埋藏的小石碑,又称“指路石”。碑文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等语。此乃被考古人员戏称“天之杰作”“上帝的指示”。

中央新影拍摄的发掘金刚墙纪录片镜头
发现指路石、金刚墙
针对前段的发掘情况,夏鼐等研究后,决定加深探沟。一天刚开工不久,民工栾世海一镐刨下去,传出钝器的撞击声。他用镐头轻轻刨开积土,一块石头露出来了。此石长一尺许,宽约半尺,上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这块小石碑就是后来被称为“打开定陵地下玄宫的钥匙”的那个宝贝,被珍藏起来。找到了地宫的坐标,工作队员和民工们顿时欢腾起来,数月来积压在人们胸中的郁闷、谜团终于散开。第二天,民工们主动做了个木套,把这块关键时刻给他们希望的小石碑罩上,小心地原地保护起来。40多年后的今天,这块为定陵的发掘立下奇功的“指路石”,仍安然无恙的躺在定陵博物馆的橱窗里。这是定陵自发掘以来出土的第一件珍贵的文物。
为庆祝发掘“战绩”,发掘队决定给老民工每人一条毛巾,新民工每人一条肥皂的奖励,这在当时已是十分珍贵的了。人们为何如此看重这块石碑?因为它上面清楚地写着石碑距金刚墙的距离,如同先前错过的隐藏在砖隧道券门内的小石碣一样。金刚墙是地宫的防护墙,墙后便是地下玄宫,可以说找到了金刚墙,就是找到了地宫。如果小石碑记载准确,说明再往前挖16丈,深3丈5尺,就是金刚墙了。小石碑的发现,增添了发掘人员的工作劲头,探沟进度加快。为了使发掘后出土的地宫文物能抢在一个不冷不热,气候又比较湿润的季节完成整理、修复、保护等工作,发掘委员会决定增加机械化作业,从京城租用了一台卷扬机,又用了几个小矿车,安上小铁轨,这样出土的进度就快多了。与此同时,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主任朱欣陶也来到工地,协助工作队工作并着手筹备建立定陵博物馆。
